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比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比率

發布時間: 2023-02-17 02:52:45

1、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影響!中國應如何發揮其重要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2、2050中國gdp佔全世界比例

2035年和205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以及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

「稍樂觀」估計 2050年中國經濟全球佔比34%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經濟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李稻葵表示,未來到2035年、2050年,中國將長期、持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以及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
「讓我們簡單看一下歷史數據。從2001年開始,中國經濟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平均貢獻在30%以上。到2035年或2050年,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這個格局恐怕不會改變。」李稻葵說,目前階段,中國不僅經濟規模大,經濟增長潛力也仍然很大。
通過花費大量精力梳理歷史資料,李稻葵的團隊得出結論,「非常保守」地估計,到205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將達到25%,大約相當於英國引領工業革命後第一輪全球化,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和1950年美國引領第二輪工業革命後第二輪全球化,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稍樂觀」地估計,到205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將達到34%左右,基本恢復1600年明朝末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

3、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影響

(2014·荊門)某政治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部分蛋糕分給了富人,其它人只得到麵包屑。材料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懸殊。

4、非洲人民貧富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人民總體素質不高
過於原始的生活導致窮的愈窮
而富者則由於某些歷史原因得到機遇
不平橫的體制,不健全的法律
如此種種都是導致差距的原因

5、8月社融增量2.43萬億元,M2增長12.2%,如何解讀?

8月社融增量2.43萬億元,M2增長12.2%,如何解讀首先是因為國內的疫情控製得越來越平穩所以經濟市場的活躍度被更好的啟動,其次就是人民群眾也加強了自身的儲蓄意識,再者就是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投資才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另外就是說明國內企業的進口需求在加強有利於更好的踐行經濟全球化的理念 。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8月社融增量2.43萬億元,M2增長12.2%,如何解讀。

一、因為國內的疫情控製得越來越平穩所以經濟市場的活躍度被更好的啟動 

首先就是因為國內的疫情控製得越來越平穩所以經濟市場的活躍度被更好的啟動 ,對於國內而言疫情控制的越來越好的情況下那麼經濟市場的活力就會越來越好,對於中國的金融體系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二、人民群眾也加強了自身的儲蓄意識 

其次就是人民群眾也加強了自身的儲蓄意識 ,對於人民群眾而言都會主動加強自身的一些儲蓄意識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因為在現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現金流可以給人提供很大的底氣。

三、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投資才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再者就是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投資才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對於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而言更多的時候他們的資金都是可以用來建設更多的生產規模的

四、國內企業的進口需求在加強有利於更好的踐行經濟全球化的理念

另外就是國內企業的進口需求在加強有利於更好的踐行經濟全球化的理念 ,對於國內的企業而言進口的需求在日益增強,所以經濟全球化也可以更好的被滿足。

國家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對於國內企業的扶持。

6、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的的大勢所向?

因為現在的人們都已經嘗到了經濟全球化的甜頭,而且經濟全球化對於整個世界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如果說哪一個國家想要背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那麼這個國家將難以在世界上立足,也很難得到飛速的發展,所以才說這是不可逆的大勢所向。

7、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何不同?對發展中國家是利還是弊?為什麼?

對發展中國家當然是弊大於利!
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利大於弊!
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趨版勢!但是!當今的經濟權全球化在哪裡能看到不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
現在歐美發達國家在亞非拉國家建立種植基地!建立什麼基地的!~
事實上就是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例如美國在印度建立了棉花基地!(例如啊!只是我虛構的!)
印度你全國所有的土地給我美國種棉花!
可是如果某一天!美國突然說不要你印度的棉花了!除非你們把你印度的某一樣主權給我美國!
那麼印度只能夠屈服於美國!出賣主權!因為印度大量的棉花需要美國去購買!別國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
雖然這只是我的虛構!但是在亞非許多國家真的傳在這種事情!
經濟全球化越高!發展中國家就越危險!這就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為什麼在WTO的重要會議舉行期間去抗議全球化發展的原因了!
國家要發展也就是要引進工業!工業的先進科技要從把握好的幾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引進!所以發達國家總是吧污染嚴重的工業放到發展中國家去開發!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不得不引進它的機器!這就是為什麼政府不顧平民的反對引進危害環境的工業!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當然是利大於弊!

8、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與弊

經濟全球化趨勢在1998年繼續發展,生產和資本國際化進程呈加速態勢。但是,亞洲金融危機蔓延觸發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也使全球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從而引起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思。縱觀1998年的世界經濟,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全球企業界兼並浪潮愈演愈烈,並購金額再創記錄。據聯合國《1998年度世界投資報告》,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比去年增加10%,總額達到4300至4400億美元。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僅促進了對生產的直接投資,而且進一步轉為對股票和債券等有價證券的間接投資和對地產、信息和金融業的直接投資。據統計,在過去的12個月中,全球金融資產總額仍上升了30%。目前,世界股票市場資本總額已達20多萬億美元,全球外匯交易同世界貿易額的比率從八十年代初的10∶1躍升到目前的大約60∶1。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從九十年代開始加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至此完成了從有形商品和生產全球化進入到無形信息和金融全球化的階段性轉變。經濟全球化增強了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但由於經濟全球化是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形成和發展的,發達國家繼續是全球化「大蛋糕」的主要受益者,而發展中國家則日益面臨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可以通過全球化分享資金和先進技術,大大縮短它們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國民經濟卻日益受到國際資本沖擊和控制,而全球化形成的國際產業分工新格局則可能使環境和生態進一步惡化,影響可持續發展。
由於建立在半個世紀前布雷頓森林協定基礎上的國際金融體制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國際資本運作的規律,持續一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今年夏天終於演化為全球性動盪。因此,在今年聯合國大會等國際會議上,發展中國家呼籲要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去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大動盪不僅使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大幅下降,也給世界貿易帶來直接影響。今年全球貿易雖然仍繼續增長,但受金融動盪的影響,增長幅度將比去年減少一半以上,僅為4%到5%。此外,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跡象,使作為經濟全球化重要內容之一的貿易全球化進程面臨挑戰。
為此,國際社會提出了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問題。然而以下幾個問題可能會對今後經濟全球化進程走向產生影響:首先,全球化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一股不易駕馭的破壞力量。其次,各國經濟已融入一個「榮損與共」的整體。發展中國家在動盪中會首當其沖,但發達國家也難以憑借其經濟體系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危機中倖免於難。為此,國際社會必須加強協調與合作。第三,南北差距成為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貧困問題更是一大隱患。為此,必須加快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發展援助。經濟全球化固然是一種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但經歷今年的嚴峻挑戰後,國際社會認識到,只有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使世界各國最大限度地從中受益,才能使經濟全球化沿著良性的軌道順利發展,才能保證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與繁榮。

9、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抓住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機遇,結合中國的國情,
使外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呢?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總的來看還不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通過全球化進程進行產業
結構調整的機會,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我們要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後產業」的舊觀念。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這不僅可以壯大我國的國力,而且可以解決十分重要的就業問題。OECD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至少在今後30年可以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投資市場。這一優勢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不可比擬的。
第二,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在世界上最新的產業部門中我們應佔有一席之地。我們要通過吸引外資,特別是與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要做到這一點,關起門來引進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別在電子、通訊、計算機、生物製品、精密儀器這些新的技術產業中,關起門來搞引進,等我們花幾年時間自己搞出產品,技術早已落後,更不要說成本、市場等問題了。因此,我們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來發展這些產業,捷徑就是外資,與有資金、技術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外生產基地,成為它們整個國際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和國際銷售網路的一部分,並在這一過程中壯大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從而建立和發展我們的新技術產業。
總之,由於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行自己的產業升級,發起了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向外投資,尋求出路的整體戰略,為我們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這是日本、韓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不可能得到的機會。 從全球化的新視野出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全面參與國際貿易
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部署生產和銷售,已大大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一個國家出於效率和成本的考慮,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佔領一個產業,而是根據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盡力搶佔一個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同時把勞動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給其它國家,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貿易分工體系。我們要從這個全新的視野,看待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不要片面地認為在出口產品中製成品的比率高了,農副產品的比率下降了,出口結構就「優化」了。現在世界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就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出口結構的優勢不完全在於出口什麼產品,關鍵是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產的,因為這才真正反映對外貿易的效益,反映外貿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從觀念上走出傳統的關於優化出口結構的誤區,不僅對於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為了優化出口結構,而籠統地提出發展外向型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有可能使各地一窩蜂地大搞某種出口製成品的項目(比如VCD),從而造成重復建設。

全球化帶來的新的貿易格局和貿易方式,也應該改變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傳統觀念,而代之以「國際貿易」的新觀念傳統的「生產什麼出口什麼,需要什麼進口什麼」的事應該主要留給有外貿權的工礦企業去做,專業外貿進出口公司應改為國際貿易公司,成為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的組織者,建立自己的國際市場網路。在加工貿易中,專業貿易公司應該承擔類似「外商」的角色,在「進料」和「來料」的過程中,在銷售出口產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我國的加工貿易逐步走出只拿一點工本費的初級階段,從而大大地提高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應逐步走向世界,大搞國與國之間的轉口貿易,而不應只局限於中國與其它國家的進出口,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公司。這樣,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大有用武之地,而不至於因為外貿權的全面放開而惶惶不可終日。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在美國,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占
了美國對外投資的63%,英國佔了71%,德國佔了51%, 最高為澳大利亞,50家最大公司佔了整個國家對外投資的9 6%。從量上看是如此,從掌握的技術、市場網路來看,更是如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的先進技術產業中,例如生產電信通訊產品、計算機、半導體產品、汽車、生物製品、光學儀器等行業中,全球化趨勢發展更快,大的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說不參加跨國公司在這些產業的全球性生產和市場網路,就很難加入這些產業發展的世界主流。因此,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潮流,與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今後搞好利用外資工作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吸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
應該說,我們和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系的條件是具備的。八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戰略,主要一個變化就是當地化,技術開發、人才開發和經營管理的當地化。跨國公司的這種「當地化」經營戰略,使我們有可能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跨國公司合作,可以用我們的一部分國內市場,吸引大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建廠,同時換取進入跨國公司國際銷售網路的機會,換取跨國公司轉讓技術的承諾。今後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批可以同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國內大企業,我們就可以在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下,搞好與外國跨國公司的合作。在以跨國經營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一批跨國經營的公司和管理人才。
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使資金、人員、技術、金融的流動更加自由、更加規范,近年來各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大力倡導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措施和改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了資金、貨物、技術、金融、人員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表現為各國政府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行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關於區域集團化問題,九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個大氣候。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和組織已達100多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發展最快,影響最大,而且最具活力。區域集團化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地區率先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然後以此推動全球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所以我們已經發現亞太經合組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很多領域已經走在世貿組織前面。

發展壯大自己,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現在看來,全球化對我們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連貫的政策法規體系。一般來說,政府可以依賴如下幾種政策: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貿易政策、與國內經濟活動有關的政策、競爭政策等配套使用,規范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以確保對外經貿工作對我發展國民經濟有利。這一點應該看成是對外開放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從各行各業來看,我們應該不怕開放,怕就怕沒有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沒有一支素質優良、清廉公正的執法隊伍來進行管理。
在這一方面,更具有挑戰性的還是在對外投資政策與貿易政策、國內有關經濟管理政策方面的協調。如前所說,隨著國際投資的重要性比國際貿易越來越大,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要很好地為外資政策服務。比如關稅問題以後恐怕要更多地與怎樣更好地促進吸引外資的工作聯系起來。此外,還要針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壟斷市場、逃避稅收、違約違法等問題,充分利用符合國際慣例的國內政策措施保護我們的利益,通過制定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等法律,規范市場競爭機制,限制外資的不正當經營行為。總之,只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規、政策體系,我們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膽地發展對外貿易,更大規模地吸引外資,加快我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要能夠壯大自己,就一定能在這一進程中
趨利避害,在開放的大環境中,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經濟大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