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影響論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影響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2-15 20:31:14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2、經濟全球化與生活 論文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1998年3月,江澤 民同志明確指出: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迴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問題的關鍵是要辯證地看待這種「全球化」趨勢,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這對於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參與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去?

3、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行各業的影響的論文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應對之策
【摘要】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
的發展。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增強,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90年代以來,經濟全
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一)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二)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
的火車頭;
(三)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
由流動;
(四)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五)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六)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
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
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
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20年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已深入地融合於全球經濟之中。面對
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
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
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
可能性增大。這種輕狂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
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
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
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
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
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
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
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
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
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
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
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
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
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置身全球化浪潮,要
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1.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區域化
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並購企業跨越國
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後春筍,使經濟的二元
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
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
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
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
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2.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
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
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於它嚴格的排
它特徵,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
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
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
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
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
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
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
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
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
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於生產的跨國特徵與全球經營,
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於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
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
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
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
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
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
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
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
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於軟
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
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那麽在這
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為,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
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
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
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佔有份額。
第四,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
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
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
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
策。
第五,隨著參與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
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
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
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
第六,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
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
深刻而頻繁。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
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
總而言之,經濟一體化的兩大發展形式———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
域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面對它所帶來的機遇,也要應對隨之而來
的挑戰,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利機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滿銀(《山西科技》2006年06期).
[2]《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湖南經濟,(2001年03期).
[3]經濟研究.理論界(《雙月刊》2003年第4期).
[4]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
[5]國際金融.姜波克.揚長江(2004第二版).

4、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全球貿易往來增多、資金在國際間流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目前,經濟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極作用。在看到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機遇,並敢於抓住這個機遇,使中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主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它帶來的巨大挑戰。如果不能正視這個挑戰,那麼經濟全球化就很有可能帶來風險,而不是機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風險
已經造成對金融業的沖擊、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過快帶來大量失業等嚴重的現實經濟問題。只有積極地應對挑戰,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才能避免被全球化發展拋棄的"邊際化"趨勢。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始於1978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把握住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大好時機,利用國內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對外開放前後經濟實績的天壤之別充分證明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已經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成一個整體,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逐步提高(參見表4)。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准入程度將提高,但同時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大幅度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將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由於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很可能遭受外國同類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使經濟增長受阻,並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特別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又加之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購買力旺盛,各方面的經濟環境正日趨改善,因此已經成為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動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穩步增長的重要目標市場。因此,面對國外無論在價格還是非價格方面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進口產品,國內企業可能要受到較大的沖擊。

為了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響,中國在現階段應充分注意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地
積累財富,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積極利用世界性資本、技術和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通過開展貿易、利用外資等途徑,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本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因為,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要素逐漸變得相對短缺,而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則逐漸相對豐富起來;同時先進國家的某些產業由於喪失了比較優勢,也不得不向更高層次的產業轉移,其喪失優勢的產業將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樣,發展中國家就可以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逐步實現本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現成經驗,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從而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在這方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是典型的例子。總之,長期國際經濟的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跨國公司通過兼並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進行直接投資,一方面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銷渠道,這對於提升中國企業的運行效率,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水平提高、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兼並國內企業後,外資將在國內形成生產能力,對國內原有的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引發國內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和重新組合。此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之風形成了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往往擁有大部分國際市場份額,國際市場的集中度日益提高,發生壟斷的危險也在不斷增大。對於未被跨國公司兼並的中國企業來說,其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其他與中國經濟結構類似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兼並收購形成的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由於其產品與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屬於同類產品,因此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參與經濟全球化,面對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並後來居上。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貿易戰略愈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優。反之,貿易戰略愈封閉,與國際經濟的隔離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題為《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系。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反之,面對經濟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響經濟順利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對於中國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幾乎是不付費的後發優勢,以及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為了加快經濟發展,趕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向發達國家輸出勞務的機會,具體地說就是可以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發展援助、資金融通、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等,以解決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低的困難;與發達國家經濟接軌,推動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甚至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向中國轉移,盡快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產業結構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的不斷產生和現代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革。而現代經濟結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外生的,中國要建立現代經濟結構,必須積極從外部引進;否則,單純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的。目前,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中國如果不積極從外部引進技術而只靠自己閉門造車,不僅難以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永遠停留於落後狀態。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國際上有人稱亞洲金融危機是"21世紀危機",也可以說是"全球化危機"。目前,世界各類資本市場(包括貸款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總規模估計高達35000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有助於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但是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而且一旦發生,其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近年來,由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因素日趨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作為一種商品,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榮的市場,極大地擴大了業務領域,同時也為過度的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面對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全球化,許多國家建立了防範保護機制,以免金融體系因個別金融機構的不測事件而受到震盪。但是,應該說這種監督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缺乏國際間的應急預防機制。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後,國際上也呼籲及早建立金融管理的"早期預警系統"。

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在金融國際化的浪潮中,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短期資本即"游資"佔有很大的比重,其特點是投機性強,並以"光速"出入於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的資金供給的同時,也可能給各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如果短期國際資本突然大規模撤出本國市場,本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和金融危機。近年來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只有加快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合理和完善的金融預警和防範機制,克服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才能將發生國內金融危機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否則,一旦將來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游資"的沖擊;而且即使不開放資本市場,在加入WTO後,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及其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短期游資同樣會通過國內外資金調動,影響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游戲規則的全球化,中國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按照游戲規則來改革國內的貿易和經濟體制。例如,中國"復關"的程序首先就是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對中國貿易和經濟體制的審查和認可。70年代末以來,中國一直在進行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0餘年,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遠沒有完成,目前還遇到了許多深層次問題,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在這一階段,改革的任務本來就已經很繁重,再按照國際規則來重塑經濟體制,勢必增加改革的困難。同時,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來沖擊也惡化了改革的外部環境,對改革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且也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交換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將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即便不存在這些隱患,由於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只不過程度較低和時間較短而已。1997年7月1日以來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由於資本市場沒有開放等原因而使中國避免了發生類似危機,但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全球化正在把中國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結為一體,通過封閉市場來保護國內產業的做法已不可能。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國內產業將面臨外國競爭力的沖擊。過去,中國通過貿易保護的辦法建立了門類繁多、體系齊全的國內產業,這些產業中的大多數至今仍不具備足夠的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開放國內市場後所受到的外來沖擊將是巨大的。現在,中國仍然存在較多的貿易壁壘,所以國內產業所受到的外來沖擊並不大。但是,那些繞過貿易壁壘、通過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大批外國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對國內其他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威脅到國內同類企業的生存。目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在談判的過程中和談判結束以後,隨著中國國內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羅小明 紀昀,《經濟全球化》之四)

5、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帶來哪些影響論文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並不代表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它取決於國際制度和規則。在現行的國際制度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家,經濟全球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
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我們忙著追求經濟GDP的增長,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經濟全球化使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得我們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造成近年來的沙塵暴肆虐……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第五,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許多的學者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採取經濟的對策,趨利避害,尋求發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包括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觀念和體制,積極與國際接軌。

6、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論文提綱

正面: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人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負面: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具體表現為:第一,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發達國家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世界研究與開發的投資、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集中精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傳統工業和一般技術成熟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器,是實現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目前,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只有5家。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全球性的聯合、兼並和擴張,進一步發展其高度發達和高度集約型的經濟,使其產品競爭力始終高居世界領先地位。
這使得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 。

7、以全球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8、速求一篇經濟全球化的小論文,800到1000字就行了,,謝謝

經濟全球化它作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極大地影響了20 世紀後半期的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本文從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兩方面來闡述分析。它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讓我們面臨風險。首先,它為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各個國家可以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在總體上促進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其次,它使得世界市場成為一個不斷擴大的統一的整體。各國面對著激烈國際市場競爭,必須努力改善生產經營活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模生產。這一切都會有效的擴大世界的總產出水平。同時,它也有不利的一面。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佔有明顯的優勢,這就使得南北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擴大。這充分暴露出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正面效應 負面效應 當今的信息革命導致全球化以網路形態跨越各大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擴展著。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全球化時代的競爭與合作中,彼此相互依存,它們的經濟繁榮、國家生存都日益依賴著這個全球關聯的網路。而經濟全球化更是全球化整體進程的基礎和核心。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是指經濟發展要素——商品、資本、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組合,進而實現優化配置,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全球的建立與規范化的過程。 一、經濟全球化的正負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實際上事市場經濟規則在全球的擴展,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機制從來就有它的兩面性,利益和風險並存、機會與挑戰同在。而經濟全球化放大了市場機制的這兩個作用,使其產生乘數效應:一方面,以各種經濟資源愈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使得市場機制產生利益和機會倍增,利用的好,經濟發展可能迅速騰飛;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使得市場機制產生的風險與挑戰倍增,全球范圍內爭奪資源、市場等的競爭更為激烈。從這個角度講,經濟全球化對所有國家都是利弊並存。 從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來看。 首先,它為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可以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在總體上促進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要素缺口,發揮後發優勢,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投資和技術轉讓互相促進,不斷加快。跨國公司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擴大技術效用以及給自己的技術尋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術轉讓活動。這種加速轉讓在客觀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此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還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的進程,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資本的不足。再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也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的不足,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愈來愈突破國家的界限,出現了所謂無邊界的企業,從而非常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 其次,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正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加速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反過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一步完善。世界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就在於減少和取消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後,首次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非貨物貿易也納入到多邊規則之中,使擴大多邊自由化的領域以及擴大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核心職能。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採取投資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又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從而使世界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的規范框架和規則也開始形成。 3 第三,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著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國人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消費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和防線將會被逐步取消,那種國家壟斷或個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那種以低劣的質量和服務向消費者漫天要價的情形行將結束。 最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跨國公司的投資與技術轉讓活動又把各國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研究與開發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協商與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各國之間加強信任與合作,約束國際沖突或至少降低沖突的激烈程度已漸漸成為發展趨勢。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加強。 從它的負面效應來看主要有四點。 第一,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它們獲益也大大超過發展中國家,這就使得南北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們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是發展中國家遠不可及的。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如許多民族企業虧損或倒閉等。雖然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能導致全球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競爭是首要法則它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導致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可能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性。例如,1994 年墨西哥發生的金融危機,1995 年 2 月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 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4等等,都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波動和損失。這充分暴露出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本國國內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斷擴大,其他國家尤其是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本國。如果本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隱患,這些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國內出現。即使本國經濟不存在問題,也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經濟全球化就是金融、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化,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夠充分,經濟結構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立法不全,便於投機;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從而給「國際游資」留下可乘之機。於是,西方國家的大量游資不時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造成如同戰爭般的破壞。 第三,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客觀上需要用規則去加以規范、約束參與者的行為而規則的制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對利益沖突的一種界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於國際經濟組織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操縱,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來制定。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中雖然有些規則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如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但大部分規則卻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某些產業發展規則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發展該產業的時候制定的,如信息技術產業協議以及勞工標准等。發展中國家一旦發展這些產業就必須遵守他們並未參與制定的規則,並為此而付出代價。此外,盡管發達國家極力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是各國政府為維護本國利益,仍然實施各種貿易壁壘措施。尤其是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這些由發達國家有意制定的貿易標准往往都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措施客觀上阻礙著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市場導向機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發展中國家所應得到的機會與利益無從保障。因此,目前經濟全球化給世界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5 第四,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這將使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消長不等、凸顯不一。這種現象,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更不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演進原則。文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價值文化、語言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等。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妨礙資本、技術和產品跨國界流通的障礙一個接一個地被拆除,繼之而來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沖突和撞擊中形成了新質——世界大文化,有些則會改變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特性。 經濟全球化在給發達國家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給發展中國家新的發展機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只要善於把握機會,就能充分地利用好「經濟全球化」給自己帶來的各種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