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下的分工格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下的分工格局

發布時間: 2023-02-15 19:18:15

1、現代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是什麽?

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徵。
首先,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主導並利用現行各種國際規則,保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冷戰結束的客觀後果是,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如此廣闊的相對統一市場,出現了全球主要力量擁有如此廣泛而堅實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狀態,出現了除非其內部發生分裂否則在一二十年內不會遇到挑戰者的局面,以致有人聲稱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惟一可行的選擇,歷史開始了以西方價值觀和制度的勝利作為終結的進程。其次,美國是這個既得利益國家集團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時,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實力也在急劇提升。對美國霸權的理解必須要以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利益集團為背景。換言之,美國只是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影響力的源泉也在於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的選擇才特別值得關注。第三,在確立和實施國際規則的方式上,明顯帶有地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並開始呈現出北美、歐洲並立和亞洲加速組合之勢。地區一體化無論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都在加劇的背後,隱藏著各主要力量力求鞏固和擴大勢力范圍,將於己有利的規則灌注其中以抵禦區外競爭的動機。最後,盡管廣大發展中國家擁有建立更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強烈願望,並且在個別領域佔有優勢地位,比如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中東國家的石油資源,中國的人口規模,但總體來看,它們大都是現行不公平國際規則和由發達國家設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們之間受益或受損情況又有很大的差別,因而在形成集體行動以謀求共同利益方面,還存在重重障礙,尚需要下大力氣加深合作。
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圍內新的國際分工格局。
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為國際貿易、直接投資和技術擴散在深度、廣度和數量上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得益於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和市場開放,而新技術的應用和擴散也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也得以積累。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應當承認,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歷支持了「共贏」的觀點。然而,全球化在為世界提供「共贏」機遇的同時,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掉入「國際分工陷阱」的挑戰。在整個國際分工鏈條中,發達國家憑借其資本、科技、人才、營銷和消費方式上的優勢或先機,占據了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市場,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成為全球市場上為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伴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迅猛進步,不同國家或經濟體之間,在獲得接入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機會與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各種業務活動方面,出現了明顯的「數字鴻溝」。換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絕大部分由發達國家獲得,發展中國家只能夠獲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這一小部分收益,發展中國家之間還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它們競相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如稅收優惠,允諾最大限度地開放國內市場,承諾遵守發達國家制定的嚴厲的經濟規則,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讓步。
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團結起來,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還需要跨越許多障礙。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之間擁有共同利益,後者為其通過合作來保障自身利益創造了條件。可是我們還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考慮到發展中國家數量過多,考慮到各國因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各異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時考慮到採取集體行動的成本收益分擔和享用常常不對等,再加上發達國家的分化政策,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組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或形成一股國際力量的難度巨大,因而它們在制訂國際規則的談判過程中經常處於劣勢。換言之,發展中國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暫時性。它們聯合起來並且真正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條件尚不成熟。
發達國家既得利益集團內部「兩極」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和歐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難以彌合的。我們已經看到,它們在構建未來世界秩序的路線和理念上存在差別,並在貨幣領域內競爭激烈。但關鍵在於,美國推進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對歐洲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的顛覆。歐洲是在對自身進行改革,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認同美國。應該看到,美國和歐盟的綜合實力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停止。相對美國而言,歐洲具有更強的獨立性。換言之,歐洲需要美國幫助和支持的程度要遠遠低於美國對歐洲的需要,至少歐洲已不再需要美國這個保護傘來滿足其防務需要。在人口、產出、貿易、製造業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場規模方面,歐盟已經超過美國。在曾經是比較薄弱的領域,即世界貨幣和金融市場方面,隨著歐元和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創立,歐洲與美國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資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縮小。歐元區和歐盟運作與擴大的方式,以及它們對待和處理國際爭端的總體態度與手法(盡管歐洲內部各國之間有所差異),為其「軟力量」的積累貢獻甚大,彰顯了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不合時宜或「失道寡助」。甚至僅從歐美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上看,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事實上已經在出現。以長遠眼光看,未來最有可能和歐美平起平坐的一極就是亞洲,其中處於關鍵位置的是中日韓三國。
全球問題與全球治理問題空前嚴峻和緊迫,需要而且必須通過盡可能多的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方能解決。
全球問題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個人類福利的長期和普遍問題,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六大類:貿易與投資規則的確立與執行;全球金融體系穩定;以恐怖主義、腐敗、洗錢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現的跨國犯罪;人類健康,其中特別涉及到艾滋病等傳染病的防治和對轉基因有機體的管理;環境與資源,包括氣候、污染、生物多樣性和熱帶雨林保護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區沖突、多邊維和,以及對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控制。這里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影響全球格局的兩個長期因素:全球治理和與此有關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問題。需要各國共同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做出貢獻。但找到有效的途徑實現這個目標卻困難重重。當今的超強國家美國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時,沒有能夠盡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義務,幾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機構又都面臨著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夠、責任心不強的困擾。今天,資本、技術及管理知識等生產要素都可以跨國界自由流動,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例外。許多狂熱的自由市場原則的信奉者,也都迴避了允許勞動力在這個星球上自由流動的主張。勞動力自由流動受阻,在更深的層次上暗示了經濟全球化的限度。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大量吸收移民已成為這些國家面臨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大量移民進入發達國家後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影響,勢必會波及這些國家的對外政策乃至世界格局。

2、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和分工

經濟全球化 國際分工生產成必然標簽:
經濟全球化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工業分包財經分類: 聚焦 「工業分包」在國內被稱為「行業配套」或「協作生產」, 2007年3月29日,由科技部牽頭組織,由中國區域與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組成的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成立。作為聯盟的發起者之一山東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積極參與了聯盟組建工作,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山東中心作為山東節點應運而生,成為國際工業分包浪潮中的「弄潮兒」。近日,就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山東中心在山東開展工作的情況,本報記者對負責山東中心工作的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副主任譚鑫元進行了采訪。
談及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雖然在我國正式開展的時間不算太長,但譚鑫元副主任卻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和開展工作的方法,頗有心得。
經濟全球化 國際分工生產成必然
譚鑫元副主任介紹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分工生產成為充分利用資源,創造更高效益的必然選擇。據了解,目前全球工業分包貿易總額佔全球工業采購總額的85%以上。
很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都積極參與到國際生產分工的浪潮中。《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要組織生產力促進中心,協助10萬家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工業分包網路」。充分利用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已有的健全完善的體系(全國目前縣區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已有2000餘家),中國區域與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組成的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成立,聯盟遵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SPX項目的運作模式,面向全國中小型企業開展信息、技術、商務、展會等服務。
參與國際工業分包 好處多多
在采訪中譚鑫元副主任多次提到,參與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渠道,發揮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的作用,協助中小型企業擴展優化區域銷售網路,幫助廣大的中小型企業按照國際慣例優化生產模式,而且對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產業競爭力,促進中小型企業盡快融入世界經濟,提升其在國際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有很大幫助。
另外,通過專業化生產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和加工水平,而且可以節約相當數量的固定資產投入,從而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參與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對整個區域的宏觀經濟益處頗多。通過分包商和供應商的合作,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分散的生產資源得到最佳合理配置;提高地區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促進出口等等。
山東中心 探索中前進
譚鑫元副主任告訴記者,山東中心主要負責濟南及全省的工業分包體系的建設,借鑒全球工業分包及供應鏈網路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使省內中小企業分享SPX平台獲得的市場產品需求信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多的贏利機會,從而提升省內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整體地位。
在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組織協調下,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山東中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4月,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山東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確定為國際工業分包試點單位。
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是保障。山東中心抽調業務骨幹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六期國際工業分包培訓班。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幹,為開展國際工業分包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濟南市十個縣區生產力分中心和五個行業分中心也根據要求分別確定了具體分管人員,在全市基本形成工業分包服務網路。
建立信息平台,開展宣傳工作。一是在濟南科技成果轉化公共信息平台網站、山東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網站開辟了國際工業分包專欄,設置工業分包知識、信息發布、訂單發布等板塊,開展國際工業分包的宣傳。二是編輯出版了《山東濟南生產力中心工業分包專刊》,編印了5000餘冊國際工業分包宣傳彩頁畫冊,向省內企業及相關單位廣泛的進行宣傳國際工業分包知識。三是按照聯盟統一部署,2008年3月通過對兩網站板塊的整合和完善,完成了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中國聯盟山東中心網站的設計,並於三月初正式開通(域名cspx-sd.org),成為與各地生產力中心和企業工業分包交流的窗口。
譚鑫元副主任說,去年以來,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多次舉國際工業分包培訓會議,進行專題講座及培訓,並深入到各縣區與分中心共同組織轄區企業參加國際工業分包培訓班,共舉辦培訓會6次,共有300多家企業參加,培訓人員達700多人次。通過開展培訓和宣傳工作,為建立全省的企業產能資料庫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目前山東中心已收集企業信息調查表共計300餘份,已整理輸入產能資料庫的企業信息達200餘份。
為了能讓企業及時了解來自聯盟的訂單,及時反饋訂單報價,山東中心及時將來自聯盟的訂單和山東中心採集的訂單在濟南生產力促進中心、濟南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網、國際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山東中心網站進行發布,並在山東中心簡報予以以刊登進行宣傳。目前由山東中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並發布的訂單42份,並與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了聯絡和對接。
另外,山東中心另闢蹊徑,利用濟南都市圈技術轉移聯盟的平台,將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的理念、服務內容、運作模式,推介給各聯盟成員單位,把工作逐漸推向全省。
譚鑫元副主任表示,國際工業分包與交流合作是個新課題、大課題,在參與的過程中學要不斷摸索,總結好的經驗和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山東中心確定了下一步工作重點:一是以良好的心態樹形象,創新的思路抓工作,積極的行動面對挑戰;二是完善山東中心網站及企業產能資料庫;三是繼續開展對濟南各縣區的業務培訓;四是結合濟南都市圈技術轉移聯盟的區域優勢,加大工業分包項目的推廣力度;五是充分利用濟南市大型企業貿易渠道,促進中小企業工業分包工作的開展;六是進一步做好聯盟綜合性事務工作,加強與聯盟成員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七是擴展工業分包業務領域,使分包業務擴展到農業、製造業、軟體業等各個領域,利用中國聯盟優勢,全方位的為山東企業服務。

3、運用比較優勢討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

論當代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利益

[摘要] 當代國際分工格局呈現出以要素分工為主導的特徵。在這一分工格局下,人口較多的發展中國家,以勞動要素參與國際分工乃是必然選擇。但勞動受其自身特點的制約在利益分配中處於弱勢地位,因此要保障勞動參與國際分工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保障勞動參與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從長遠看,保障發展中國家分工利益的根本出路在於提高要素質量。

(世經評論·北京)當代國際分工無疑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都必須融入,任何國家不可能孤立於這個分工體系之外。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展中國家謀求分工利益應有更現實的態度、更開闊的視野。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就業崗位正在成為世界最稀缺的資源。近年來,發達國家誇大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對其國內就業狀況的影響,我國遇到的一系列國際經貿矛盾本質上都和對就業崗位的競爭密切相關。在貿易自由化引起就業崗位爭奪的同時,投資自由化也引起了發達國家國內對就業崗位輸出的憂慮。跨國公司的業務外移造成的崗位外流使發達國家內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共同走上反經濟全球化的舞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與其它要素相比,勞動力是最難跨國界流動的要素。而發展中國家往往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和就業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迴避勞工問題奢談分工利益是難以回應現實挑戰的。因此,本文試圖闡明,勞工利益是當代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人口大國)所能獲取的最重要最基礎的利益,勞動作為一種要素參與國際分工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保障分工利益要有新的思路。

一、當代國際分工格局的基本特徵

隨著國際分工模式的演進,國際分工已經從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發展到要素分工,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與要素分工並存的格局。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產品分工都假定要素同質並在地區間不流動,在資本等要素可流動的條件下,分工模式發生變革,分工更加細化。

如果把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其總和即構成企業的價值鏈。在要素分工模式下,價值鏈中的每個生產環節放到最有利於獲得競爭優勢的地點,國際分工的界限就由產品轉變為要素。在分工模式轉變中,跨國公司成為當代國際分工的微觀主體,擔當起全球經濟的「計劃者」「組織者」的角色。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便捷,要素分工逐步居主導地位。這樣,一國的要素稟賦更直接地決定了其在當代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作用。

盡管生產呈現全球化、分散化、無中心化等特徵,但由於發達國家擁有的豐裕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稀缺性,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把握著主動。同時,由於發展中國家擁有的豐裕要素----勞動具有不可跨國界流動性,發展中國家主要以勞動要素參與國際分工對外來資本、技術等要素有著強烈的依附性。這樣,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流到哪裡,哪裡的發展中國家才有可能參與這種新型的國際分工。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普遍放棄了內向型的發展道路,採取各種措施吸引外來資本、技術,因而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具有內在的競爭性。

二、新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利益所在

1.比較優勢依然是基礎

在當代國際分工條件下,比較優勢理論是否對發展中國家依然適用,這一問題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與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貿易中,雖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入「比較利益陷慚』。

因此,比較優勢戰略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面貌,也無法改變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現象。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舍棄比較優勢戰略,實行競爭優勢戰略。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徵,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

另一些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最大約束是本國的資源稟賦結構,資源稟賦結構決定了一國生產的總預算和要素的相對價格,不管是開放還是封閉,一國應該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所生產的產品。

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一國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而改變的。並且,按比較優勢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就快,不按比較優勢發展升級就慢。由於發展中國家可以用引進技術的方式來升級產業,技術變遷的速度會比發達國家快,資金回報率會比發達國家高,資金積累、要素稟賦結構提升的速度就會比發達國家快,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

上述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承認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能夠獲得分工利益;分歧點在於發展中國家獲得分工利益的多少、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兩種觀點所涉及的分工利益都沒有產品分工的范圍。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當代國際分工格局是多種分工模式並存,而要素分工日益居主導地位。在要素分工條件下,發展中國家雖然具有勞動要素豐裕的比較優勢,但發展中國家本國的勞動與外來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成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由於資本。

技術等要素流動相對便利,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可以改變資本、技術等要素不足的狀況,但收入分配關系沒有本質的變化。資本、技術等要素總是要獲得其相應的收入,發展中國家所能獲得的分工利益主要集中在勞動要素所獲得的報酬上。

「發展中國家資本稀缺。資本回報率高」這一後發優勢理論的邏輯基礎就值得懷疑了。但必須承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依然存在,只是比較優勢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於勞動密集型產品,還在於各種產品的勞動密集環節。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發展中國家所獲得的利益和以往所獲得的利益有何差異?筆者認為,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獲取分工利益的基礎依然是比較優勢,但通過本國比較優勢獲取分工利益的機會大大擴展了,即本國勞動豐裕的比較優勢有可能和外來要素相結合。同時,獲取分工利益的風險也增加了,即本國豐裕要素的使用不僅取決於本國的生產,還取決於能否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同時全球性生產對本國要素使用也存在波動性影響。

4、如何看待中國參與國際分工

中國不應該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是小國家受國土面積和人口限制的無奈之舉,但對於中國這么大的國家來說,人口這么多,國民又這么勤勞和聰明,應該把中國勞動力都參與到全球分工生產中,這樣我們就能把全世界的活都給幹完,而且每一樣都乾的比其他國家好。這已經不是比較優勢的事情了,而是全能優勢。

5、我國如何更好的參與國際分工

一、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及中國所處的不利地位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經濟全球化作為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高度發展的產物,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並最終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分工格局大致發生了以下兩方面的變化:一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由工業經濟時代的水平國際分工逐漸轉變為信息經濟時代的垂直國際分工;二是發達國家把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這些產業(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上述兩方面的變化產生了垂直專業化的國際分工格局,這種垂直專業化具有如下特點:(1)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一系列連續的階段;(2)兩個或多個國家參與上述生產過程,其中每個國家從事一個或一個以上專業化階段的生產,而不是從事所有專業化階段的生產;(3)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至少有一個生產階段跨越國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種國際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國處於這個金字塔的最頂端,其他各個發達國家構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頂部,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於金字塔的底部。其實質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組成創新中心和設計中心,主要從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組成了製造中心,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以耐克運動鞋的生產過程為例,其產品的研發與設計階段主要集中於美國,鞋品元件的製造在中國台灣省和韓國,鞋品的組合在中國台灣省、中國大陸省、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至於最後的營銷和配送,則以北美和西歐為主。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創新中心和設計中心)處於價值鏈的高端,可以獲得大部分的附加值,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製造中心)則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只能獲得少量的附加值。大部分附加值流入發達國家以後,會形成強大的購買力,進而促使其成為消費中心,並成為對其國內經濟增長的持久推動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獲得的附加值甚少,不利於其國內需求的穩定增長,使其國內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的主體地位使中國所處的地位更加不利

當前,跨國公司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主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2年,全世界共有64000家跨國公司,它們擁有87萬家海外子公司,僱傭了5300萬海外員工,海外子公司實現增加值3.4 萬億美元,約佔世界GDP 的十分之一。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利益分配過程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已經成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代言人」。它們從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往往把決定競爭優勢的核心技術研發留在母國,而把生產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東道國。這種技術依賴使得東道國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和生產環節,並且整個國家的經濟受跨國公司行為的影響程度逐漸加大。目前,跨國公司大都以發達國家為母國,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缺乏自己的「代言人」,這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程度,使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其中所處的地位更加不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越來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資源,形成全球性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體系。其中交易內部化的特點使公司內部交易成為跨國公司總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全球跨國公司內部交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33%。而轉移定價是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的最大特點,它是跨國公司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這種轉移定價會對東道國造成稅收流失、資本外逃等後果,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目前,我國境內的跨國公司普遍採取轉移定價策略,其突出表現就是我國外資企業在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堅持生產經營,甚至不斷增資擴產。中國冰淇淋市場第一品牌擁有者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路雪」)的財務報表顯示,和路雪自成立以來年年都是巨額虧損,9年來累計虧損1.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億左右。對此,人們不禁產生了質疑:這還是那個在市面上賣瘋了的和路雪嗎?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劉桓教授分析指出,和路雪的連年虧損,是外資企業充分利用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的典型。和露雪之所以能在連年巨虧的情況下持續經營,就是因為它採取的是轉移定價策略,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自己的賬面利潤,卻為其母公司的全球戰略做出了很大貢獻。和路雪的連年巨虧,只是我國跨國公司轉移定價行為的冰山一角。根據劉桓的研究,國內跨國公司60%~70%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轉移定價行為。據國家稅務總局官員估計,目前我國40萬家外企中有60%虧損,年虧損額達1200億人民幣之巨。根據劉桓等的調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境內有30%的外資企業像和路雪一樣從來沒有繳納過所得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宋泓副研究員估算,僅此原因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稅收流失達500億元左右。

三、當前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策略

第一,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生產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必須指出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一定就是技術落後產業,隨著實用技術,如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也大大提高。同時,在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中,也存在著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因此,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實際就業水平,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代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導力量。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即縮短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的時間,甚至有可能同時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我們跟發達國家基本上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信息產業是新科技革命成果產業化的重要體現,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為我國融入全球新興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內容,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第三,加強對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行為的監管。加強對外國跨國公司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應協調會計制度與稅制,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參照國際會計准則有關規定,在會計制度中增加內部交易的計價方法。同時,應披露內部交易定價方法及其與一般交易定價方法的差異。

第四,加快培育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要想在國際分工中分享更多的利益,就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首先,必須著力解決困擾中國企業的根本問題——產權問題,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其次,要促使企業切實提高研發、生產、營銷等生產經營環節的水平,向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看齊。

6、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台,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採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美國環境外交政策的兩面性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有其兩面性,一方面由於美國未來的安全、繁榮和環境狀況同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美國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迫於形勢,美國積極參與支持科學研究、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以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客觀上也推動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防止地球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始終是為其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美國一直認為其歷史和實力已決定了美國必然充當「世界領袖」的角色。為此美國在環境合作方面,採取積極扮演國際領袖的政策以實現其全球政策,並利用生態環境問題來遏制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試圖控制中東、中亞等具有政策價值的地區。

7、目前產業世界分工格局是什麼

目前產業世界分工格局是三元分工。

自從全球化後,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三元結構」,分別是: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也是全球產業分工的格局。

西方發達國家處於第一梯隊,掌握全球尖端技術與科技,用貨幣購買各國商品和服務;具備一定工業基礎、勞動力優勢的國家處於第二梯隊,為全球提供生產、商品輸出;擁有礦采、原材料優勢的國家處於第三梯隊,對外出口資源獲利,發展經濟,叫囂的澳大利亞便是處於這一層次。

簡介:

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在多年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國內區際間的資源成本逐漸趨同,市場需求也逐漸同質化,再加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致使產業分工更多地是在國際間進行,即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將產業生產安排在不同的國家,以獲得較高的產業效率和收益。

而發展中國家一般是被動地接受來自發達國家的分工安排,在國內或在國際間主動進行產業分工安排相對較少。所以國際產業分工相對於國內區際間的產業分工來說發展更快,而分工更精細。

8、為什麼經濟全球化中國際水平分工取代垂直分工成為居主導地位

其造就和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參與競爭、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

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基於本國人口和資源等現實條件,發揮潛在的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經濟全球化進程開闊了中國企業的視野,為其造就和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參與競爭、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中國企業充分發揮其地緣依託和比較優勢,在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上逐漸擁有難得和寶貴的一席,國際競爭力不斷出現質的提高與升華。

20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包括跨國公司和民間機構)之間的科技交流活動。中國抓住機遇,主動融入全球科技發展軌道。科技合作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當時乃至今天中國總體對外開放的先行者。中國發揮其後發優勢,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再行創新,促進自主高新技術產業長足發展,助力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8)經濟全球化下的分工格局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相關內容:

1、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借鑒東部地區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堅決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2、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形勢。

3、中國經濟實現連年高速發展,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也不斷提速;經濟總量穩步增加,於2010年躍升至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