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下的問題研究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下的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2-15 14:45:09

1、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存在哪些重要問題

經濟全球化並非像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是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普照之光。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被捲入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具有民族特性、階級特性和利益差異甚至對立,是產生價值沖突的根本原因。從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系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價值沖突主要表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經濟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存在著一個悖論: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愈推進,民族的經濟利益問題愈突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更新產業結構,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而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拓展新的市場,利用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了發達國家面臨的生產相對過剩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存在著這種互補互利的一面,但也存在著經濟利益尖銳沖突的一面。強勢國家與弱勢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收益不均現象十分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發達國家以每年5000萬噸的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毒或危險的廢物,把發展中國家變成自己的「垃圾場」。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世界上絕大部分有毒污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20多個發達國家生產了佔世界95%的有毒垃圾。全球化的「污染轉移」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民族利益是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的。世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這勢必引起民族利益的沖突;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弱小或落後的民族在其經濟發展中必然要受到嚴峻的挑戰。幻想經濟全球化會帶來資源的合理配置而放棄自我保護,只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如若不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及管理制度,迅速發展本國的經濟,增強競爭能力,就難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再度落伍。
其次,政治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利益的沖突決定了政治利益的沖突,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其一,資本的擴張導致政治的擴張。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實現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場、攫取別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必然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充當霸主。由少數經濟和政治大國挑起、操縱或發起的名為捍衛「人權」或「道義」的國際爭端、侵略戰爭鬧得全球不得安寧。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利益,對霸權主義發出了「不」的抗議。
其二,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原則產生了沖擊。高科技手段、市場經濟和資本擴張超越了國家的疆界,超越了民族相互隔離的界限、個性、差異,增強了世界的統一性、整體性。與此同時,民族國家原有的穩固地位受到了挑戰:跨國活動和跨國主體的急劇增加,超越了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和邊界。一些西方學者以資本無祖國為前提,推導出國家無主權的結論,鼓吹「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這種觀點為少數發達國家干涉別國內政、肆意踐踏別國主權提供了辯護。事實上,各個民族國家都擁有自己的主權。在一定范圍內與世界經濟接軌,對外開放,並不是放棄國家主權。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導致國家主權的弱化。越是彼此尊重各個國家的主權,加強協作,就越有利於國際爭端的解決。相反,如果不尊重別國的主權,或者不注意保護自己國家主權的安全,就會對別國或者本國利益帶來危害。
再次,文化價值的沖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文化的廣泛而迅速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和渠道,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學習。但是,經濟全球化沒有也不可能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質化」。事實上,在一些生活方式、文化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共同接受的同時,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異性乃至對立不僅沒有被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明顯或突出。文化觀念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或政治價值觀念的沖突上。西方的意識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西方國家試圖把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並且在人權等問題上搞雙重標准,遭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反對。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搞經濟和政治的擴張和侵略,而且進行文化擴張和文化侵略,從而強化而不是削弱了覺醒的民族文化意識。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的規律,它同一定民族的傳統緊密聯系在一起。越是具有民族性特點的文化,往往越具有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因而也就越能走向世界。民族隔閡的消除,不僅不會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反而會大大地加強全人類文化的「差異性」,使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既不能把經濟全球化簡單地當作現代化來加以肯定,也不能把經濟全球化與西化等同起來。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趨勢,被捲入這一過程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在向現代化邁進,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被西方資本主義同化或就範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現代化是世界性的概念。盡管對現代化的含義的理解還存在著分歧,但是人們普遍在下述觀點上達成了共識。即:從靜態上看,現代化是指世界范圍內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面在現時代所達到的先進水平;從動態上看,現代化則是指落後國家力爭達到現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運動。從經濟領域看,現代化包括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現代化。各個國家或民族在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自然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但是,它們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特點,從而決定了它們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起點不同,道路、模式也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正確認識本國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鑒於經濟全球化進程及其作用的兩重性和現實中的種種價值沖突,我們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善於利用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給我們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積極利用外來的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發展我們的經濟,增強國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盡量避免和減少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因素,努力保護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保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和優勢。

2、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與問題

經濟全球化在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世界為之付出了代價,給世界和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問題。這種代價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國家主權的弱化、全球貧富差距加大和資源環境基礎受到威脅。因此,很多專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一定要採取防範威脅的措施。

一、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經濟不穩定將發生連鎖反應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上的依賴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和危機就極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特別是那些與該國家經濟聯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如通過投資額的變化、投資環境的變化、貿易額度、貿易方式的變化、金融條件的變化,等等。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了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20世紀60年代的美元危機,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初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等都同樣引起了國際經濟的不穩定。

二、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主權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統一市場變的越來越大,國際規則越來越多,一個國家的主權則逐漸收縮。這種收縮主要表現在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以及跨國公司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歐共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市場,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經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而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管理經驗越來越豐富,在跨國公司的經營目標與東道國目標發生偏差的時候,跨國公司除了對東道國政策本能的抵禦以外,更多時候是採取規避。例如,採取轉移定價進行合法避稅已為世人所知,通過這種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國際間進行大規模的資金轉移對東道國造成的損失不可忽視,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資的東道國是要蒙受大量損失的,其國家的主權政策不可能得以完整保持。

三、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圍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全球范圍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和利用,資源創造的財富更多。但是,由於市場的競爭、發達國家及其利益集團總是佔有先進的技術、居於更有利的貿易談判等地位,市場的價格、貿易條款等主要遵循他們的意見,這些條件的差異使得財富越來越多地流到了少數國家及其利益集團,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為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中國經濟時報,1999)。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利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貧富差距會更嚴重。

四、經濟全球化中各利益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問題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紛紛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發達國家的工業湧入發展中國家。雖然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民族工業在外資的資助下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資源的開采卻面臨枯竭,環境面臨巨大的威脅。馬爾薩斯早在19世紀初已經預言到: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需要更多的原料,地球快要達到極限,不再能夠提供這些原料,世界將面臨為了爭奪原材料而發生沖突;羅馬俱樂部20多年前也曾預言,原料的價格要猛漲,甚至發生嚴重的短缺。雖然,這些預言都由於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和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的發展而成為「謬論」,但是,今天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卻使能源供應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在享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資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看到,我國的資源潛力已經不容樂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趙文智在接受《國際石油經濟》記者采訪時說(李文,2003),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需求持續大幅度上升。國內老油田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普遍進入開采中後期,剩餘資源的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石油產量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致使石油進口逐年增加。2002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已達7184萬噸,佔到石油消費量的30%左右,國內石油的安全供給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世界石油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國控制石油資源的意圖越來越明顯,我國在全球尋求石油供應的努力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因此,在促進經濟全球化時,我們不能不考慮油氣等資源供應安全問題。

3、標題 經濟全球化積存了哪些問題和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如1995年墨西哥爆發了重大的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8,經濟全球化成為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助推劑。

(3)經濟全球化下的問題研究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優點: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促進國際分工。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全球化

4、運用矛盾的問題來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如何應對世界與中國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要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堅持兩點論。
首先,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國家的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一是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二是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四是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 五是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六是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其次,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國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一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 二是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國家主權容易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要牢牢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同時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制定適合我國的戰略選擇:一是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二是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三是大力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四是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有效途徑。比如中國加入博鰲亞洲論壇等。

5、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是什麼

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問題有以下途徑:
第一,完善中國的金融機制,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
第二,干中學,逐漸完成產業機構的升級,擺脫國際貿易中「世界工廠」的形象。
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其他問題(如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可以有以下解決途徑:
第一,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一方面是加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發達國家可以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相關支持和援助,支持後者的發展,即「南北對話」;另一方面是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即「南南對話」。
第二,發揮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如加強WTO的作用以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沖擊等。

6、經濟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研究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最薄弱的兩
方面問題是生產效率競爭力和管理效
率競爭力。生產效率反映了企業勞動
力、資金、原材料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情
況, 直接決定企業的產品在競爭中是
否具有成本和價格方面的優勢; 企業
管理效率決定著企業內部各方面、各
環節能否有效協同, 快速適應市場的
變化, 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水平和競爭力起關鍵作用。從目前我國企業競爭
力狀況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盈利能力不強。經濟效益是影響
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我國企業就行業
而言, 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普遍
偏低,並呈下降趨勢,有的行業甚至出
現全行業虧損, 經濟效益成為經濟運
行的突出問題。
2.缺乏發展潛力。國際競爭力高低
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企業的發展
潛力。企業的資產增值率,設備新度,
環保設施的投入,有形資產、無形資產
的價值,對外開放的程度等指標,都是
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目前,
我國企業中, 盡管不少企業當期的經
濟效益比較突出, 但在企業發展潛力
方面卻有很大欠缺, 反映出企業後勁
不足。
3.企業規模偏小。保持適度的產業
集團集中度和企業規模, 是提高企業
國際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之一。近幾十
年來,世界經濟趨向於跨國發展,國家
間經濟實力的較量主要表現為大企業
的競爭。從一定意義講,一個國家大公
司的數量與水平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
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4.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中國企業集
團與國際企業集團相比: 一是技術開
發費用占產品銷售的比重低, 研發經
費投入明顯不足; 二是企業設置技術
開發機構的僅占企業總數的53%; 三
是產品更新換代慢, 各類工業產品中
新產品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18%;
四是專利、發明少。據國家知識產權局
分析, 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
種專利中, 國外的申請主體為發明專
利,佔三類申請總量的87%,而我國的
發明專利只佔18%, 其餘82%則是技
術含量低的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
利。
5.管理水平差距大。長期以來,與
發達國家和著名跨國公司相比, 中國
企業集團組織結構僵硬、臃腫,對市場
環境變化反應遲鈍,基礎管理落後,管
理效率低下,尤其是企業的戰略管理、
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銷售管理等方
面,很難適應全球化的國際激烈競爭。
如在2001-2005 年有46 個國家和地
區參加的「企業管理競爭力」 排名中,
中國企業分別位居第45 位、第41 位、
第30 位、第34 位和第30 位。

7、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機遇和挑戰的課題研究方案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正深入發展,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形勢動盪不定。經濟增長緩慢,油價、糧價飆升,通貨膨脹凸顯,美國次貸危機危及了許多國家的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造成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我國正從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面對這樣的環境,如何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沉著應對世界經濟的挑戰,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認清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世界經濟融合步伐的加快,都讓外部世界越來越強地感覺到中國經濟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受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我們如何正確認識與理解「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過程,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其表現為: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經濟行為和經濟運行的「全球規則和機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環境和經濟運行。
經濟全球化涵蓋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內容,三者相互依存,互為發展。貿易自由化和生產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推動了生產國際化和全球貿易商品技術的交流,促使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配置更趨合理。
金融全球化是與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緊密相關。金融自由化主要指利率、匯率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銀行業務自由化;金融國際化主要指各國銀行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跨國銀行加大擴張,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和壯大;金融一體化主要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通過信息網路和金融網路形成全球統一的、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全球資金流動。特別是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的頻繁大量地自由流動,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金融風險,潛伏著危機。
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中所謂的統一市場,規范經濟的全球規則乃至由此建立的運行機制,都是為發達國家服務的,更多地體現了他們的利益。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和金融的發展,但是,卻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利益和權益。因此,它是一把「雙刃劍」。
認清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是怎樣的呢?

依存、合作、競爭、發展」這八個字是支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正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各國之間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合作,同時又相互激烈競爭的格局。競爭是現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社會制度的國家都無法避開它。競爭雖然劇烈,從某個局部來看,甚至你死我活,但從總體來看,它推動著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發展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是保持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持久和平、人類和諧的根本保證。作為時代的特徵,則是和平與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主流,雖然局部地區戰爭不斷,恐怖主義有時猖獗,但是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我們能夠集中精力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在維護和平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能回擊任何侵略者的挑釁。
認清我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經濟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經濟大國,正邁入經濟強國。在邁入經濟強國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必然崛起,金融業將進一步向深化發展,這就為逐步實現資本大國打下基礎,最終實現經濟強國和資本強國的目標。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外貿總額居第三位,鋼鐵、煤炭等產量為第一位,外匯儲備也雄居第一,資本市場的股票市值為第四位,證券化率已接近GDP,但是,我國人均GDP剛過5000美元,經濟增長中的許多指標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金融體制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尚不完善,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尚不成熟。這就是目前的現實狀況。
在全球經濟體中,我國在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組織中,不僅佔有一席之地,而且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國的經濟已融入國際社會之中,在不斷深化開放的同時,我國經濟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受世界經濟變化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我國實施了「自由貿易區戰略」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在區域經濟中,我國已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中,我國正承擔和發揮著一個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應盡的責任和作用。
審時度勢? 應對世界經濟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機遇,贏得挑戰?

我國正從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面對當前的環境,應當趨利避害,沉著應對世界經濟的挑戰。
認真應對經濟全球化,努力增加話語權。中國應對全球化的態度是,重視它,適應它,認真應對它;而不應抗拒它,忽視它,迴避它,在構建「全球統一市場」和「全球游戲規則」中,應為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作不懈的努力和斗爭,以減輕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我們應指明弱勢美元對全球經濟的危害,應公正、對等開放各自金融市場。例如,我們去年來,批准了包括美國大銀行在內的21家外資銀行,在我國開設本土法人銀行。但是,美國至今仍限制我國銀行在美開設機構,去年僅批准了招商銀行一家在紐約設立分行,今年有所增加。此外,美國不能公正對待我國出口貿易和主權基金在美的銷售和投資行為等。對此,應加強對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努力增加我國在世界范圍的話語權。
提高綜合實力,練好內功。首先,堅持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擴大內需是拉動經濟發展之根本。美國GDP增長的70%是靠國內消費拉動,而我國消費只佔30%多。第二,加強宏觀調控,調整結構,穩定物價,促進就業,採取綜合措施改善國際收支失衡。增加能源原材料食品進口,擴大高新產品和技術進口。改變出口的地區結構和商品結構。第三,加強科教興國提高國民素質,綜合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機制的競爭。
加快完善資本市場的發展。要深刻認識資本市場對經濟強國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金融資產的擴張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不能低估虛擬資本和財富效應的作用以及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合理配置資金資源的作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對此,要有戰略眼光,2005年股票市值還只有3萬多億元,2007年年底為32萬億元,如今,總值為20萬億元。如果不發展資本市場,我國的資產定價權、溢價權永遠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裡,財富將被外資輕易地侵佔。事實上,資產價格重估是釋放中國未被市場定價財富的一個過程,要建立財富公平公正的分享體制,讓更多的群眾增加財產性收入。發展資本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對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有重要意義。
資本項目開放必須有序、漸進、安全地進行。要充分估計到在國內經濟條件不成熟時,全面實行資本項目開放,容易受到來自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和國際金融動盪的影響,打亂和干擾我國經濟有序、穩定的發展。開放要有時間表。日本、英國、德國經常項目開放到資本項目開放,相隔時間分別為16年、18年、20年。1996年我國實現經常項目開放,如果相隔16~20年實行資本項目開放,開放的時間段應為2012~2016年。2007年我國GDP總量和貿易總額佔全球的比重分別約為6%和13%,日本同期分別約為9%和8%。也就是說,從1996~2007這11年來,我國GDP的總量比日本少3%,但貿易總量高出5%。
據國際貨幣基金根據時間序列的簡單預測,鑒於我國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快於日本,到2011年以後,我國GDP總量也已經超過了日本。屆時,從經濟實力來看,我國已經具備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其利弊得失,拿出幾套方案和時間表,最好不要遲於2016年實現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可兌換。
與此同時,應著力打造上海成為全球國際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應促使其成為人民幣全球的交易中心。這是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舉。
打造一批現代化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當前,西方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國際先進技術的60%~70%,國際直接投資的80%~90%,而我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為數不多。
為此,必須推進國有、民營資本向具有實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中、整合,形成80~100家規模強大、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和知名品牌的現代化、國際化跨國企業。
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如通過投資、並購、相互持股、經銷代理、建立開發區,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到生產銷售本土化,逐步縮小與「引進來」的差距,增加對外投資總額,完善內外聯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互利共贏。
必須加強防範經濟金融風險。當前和今後來自國際和國內危害經濟金融安全的可能性隨時存在。對此,應制定經濟金融安全法律和法規,把它列入緊急預案中。凡重大金融政策的出台和國有金融資產以及其他領域國有資產乃至民營資產發生重大變化時,可經過人大聽證,通過立法程序。因為只有決策程序的公正和透明,才能保證決策結果的正確性。這樣才能保護國家、民族、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保護國民經濟秩序正常的運行,防止危及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事件發生。
看看發達國家的例子:為了防止國內重要企業被國外公司收購,最近,法國政府出台了一項旨在保護國內「戰略行業」的政令,以此阻止了美國百氏可樂對法國達能的收購。又如,美國國會基於國家安全,否決了中海油以185億美元購買第四大石油公司優尼科部分股權的交易。為此,在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和日常運行中,必須把防範經濟金融風險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為建立安全高效抵禦風險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打下基礎。

8、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怎樣的挑戰?為此中國採取了哪些具體對策?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