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實踐報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 2023-02-14 15:39:26

1、求一篇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張春祥

一、經濟全球化的由來及其內涵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市場化。世界經濟出現這種新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特別是80年代以來,其特徵日益顯著。「經濟全球化」一詞就是當時那些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和國際社會的一些權威人士針對世界經濟的特徵提出來的。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規模性地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一過程是從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此後,西方各國都紛紛實行自由匯率制度和拆除關稅壁壘,放鬆資本進出口管制,從而為國際間的交流掃清了障礙。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正在快速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世貿組織正式運行以來,貿易自由化已從傳統的商品領域擴大到技術、金融等服務貿易領域。1997年,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合計已達6.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加到16.6萬億美元。 二是投資外向化日趨凸現。1990年,國際直接投資額2430億美元,1996年達到3600億美元,發達國家的對外的直接投資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發展中國家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在穩定增長。三是加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現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各種形式的35個區域性經濟集團。這些區域經濟集團不僅內部的商品和資本流動加快,共同大市場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開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產網路化體系。作為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進行生產。五是加速了金融國際化。時間、地域和國界對資本流動已構不成障礙,國際金融市場年交易量500億美元。每年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實現的融資安排在1萬億美元以上。

全球經濟化的日趨發展,生產(資本)、金融、貿易等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而管理、資金控制和金融服務等活動日益集中在少數當今國際中心城市。這一經濟趨勢促使一些國際性大城市發展成所謂全球性城市,當今少數5~6個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圍80%的貿易額。這些全球性城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全球性城市;第二個層次為區域性城市。這些城市在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中佔有支配地位並產生輻射作用時,它的中央商務區(cbd )就成為實現經濟功能一體化的驅動中樞,以跨國公司、財政、金融(貨幣、銀行、市場、證券)等機構高聚集為主要特徵。

經濟全球化趨勢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強化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二是國際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資金跨國交易的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加快,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市場;四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就我國沿海的部分城市來講,據報載,美國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資;新加坡由政府牽線,在蘇州設立「新加坡工業園區」;廣東惠州市「八五」期間共簽外資項目5175宗,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引進東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國公司的資金與技術;近年引進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達、諾基亞、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國公司投資,有效地推動了新技術的建立與發展。

由此可見,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動,在功能上逐漸融合為一個全球層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一體化經濟體系,稱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或全球經濟化、世界型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之初,人們強調的多是積極的、有利的一方面,認為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配,有利於生產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經濟的普遍發展。因而全球化是具進步意義的歷史大趨勢,如果全球經濟是平等、合理的則可使各國都從中受益。然而當今全球化有其兩重性,對世界各國來說,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既可能從中獲利也有可能受損。在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利弊的基礎上,各國都紛紛採取相應對策,以減少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經濟安全的負面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正面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得更快了,世貿組織不斷擴大,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顯著加快,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同時也是各國為獲得超額利潤、發展本國經濟、提高國際地位而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的創新,能直接帶動全球生產力的提高。在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要素必然進一步突破民族國家疆界的限制,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從而使各國的企業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和勞動力在他們希望的任何地方進行生產,然後把產品銷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用最有利的條件進行生產和市場銷售,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國策,20年來的實踐已證明,越是開放較早的行業其發展速度就越快,國內很多企業正是在合資中成長壯大的。利用外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沖擊,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競爭中的發展。我們要拓寬開放領域,特別是對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將會增加新的外商投資熱點,扭轉當前外資下降趨勢,並有利於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

從以上正面影響來看,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某一國家經濟運行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上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展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利,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和追趕發達國家的難得機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率就高出發達國家一倍。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下去。柯林頓在訪華前的講話中說:「據預測,在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三倍」。由此可見,宣傳經濟全球化弊大於利,不但不符合事實,還會傳播有害信息。而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

1.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在國際金融無體系狀態下,金融市場動盪,丑聞不斷,投機猖獗,風暴四起,發展中國家在擴大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督,一旦國內經濟出問題,發達國家的投資資本便乘虛而入,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這幾年,國際市場的金融狀況、商品流動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都會波及到我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最後蔓延到韓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實際上對我國也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整個外貿出口、利用外資都受到很大影響,1999年尚有一定好轉。

2.對我國經濟主權的負面影響。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為獲得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好處,有時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某些讓步,其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3.對產業結構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接受發達國家擴散的低層次產業,就會形成與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因產業結構的單一性、純屬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會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對市場佔有的負面影響。伴隨著跨國公司的「侵入」,市場更多地被外資所佔有,國外市場已被發達國家所瓜分,發展與發達國家憑目前的經濟實力分割國外市場,這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統計,全世界已有跨國公司4.4 萬個,其設在境外的分支機構28萬個。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產,掌握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三分之二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量、銷售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機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32%,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5.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工業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經濟和高新技術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爭奪資源上,實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結果強化了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壟斷地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6.對經濟制度的負面影響。有的人認為,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在經濟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則無法推進改革、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制度始終有可能被發達國家的市場體制所「兼並」。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各國資源最優配置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沖擊和風險。其表現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各國的國家主權,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並可誘發國內金融風險等。但是只要對策有方,其沖擊和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三、對歐美日經濟發展的透析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狀況及其發展,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一)歐共體經濟。歐盟經濟比較穩定,但歐洲的狀況出乎意料。就是歐元啟動時間不長,已貶值11%。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實施空中打擊,使歐洲的資金紛紛外流,對歐洲的影響很大。此情況對美有利,因為資金持有者認為美國比較安全,使資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國,並支持了美國的股票市場。但歐洲的經濟還是比較穩定的。歐元啟動對歐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間的交易變成了內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對歐元以後的變化趨勢,歐中央銀行認為,目前歐元貶值是不可避免的,從長遠看,歐元在國際上仍然是穩定的。歐盟對中國的關注,有兩方面原因:人民幣不貶值是好事,對他們有利;我國的外匯儲備在幣種上是否增加對歐元的儲備。我們增加對歐元的儲備,對歐元幣值能起穩定作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80%是美元。今後要考慮擴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幣種的儲備,但必須注重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

(二)美國經濟。美國經濟連續八年增長,究其原因,除國內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礎,而製造業的進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第一,從80年代中期起由汽車業帶頭,學習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後,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第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和再造工程,以及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結果使製造業打了一個翻身仗。從製造業的復興方面看,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鋼鐵。在日本的競爭下,美國連年虧損。1993年仍虧損3.5 億美元。80年代一個工人生產一噸鋼10小時,90年代只要5小時。到1995 年美國為4.42小時,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時。1994年,美國獲利10億美元。

2.汽車。在競爭中,80年代日本產量超過美國,佔美國市場份額的25%以上。本田車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款式。80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進行了技術和管理改革,扭轉了頹勢。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產一輛小車直接成本福特為5481美元,克萊斯勒為4841美元;日本豐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產是6782美元,馬自達6618美元。1994年,產量與收入都超過日本。

3.微電子。80年代美國從自己所創新的領域敗下陣來,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份額,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製造業前10名,美佔前7家,日佔後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場份額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國企業的奮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轉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美日分別為43%、40%。日本佔領的低檔記憶晶元,始終未打入尖端的微處理器市場。而頂尖公司是美國的應用原料公司。

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美國持續穩定增長的關系,使人們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不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其次,要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的優先發展,但不能忘記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性。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不能在發展高新技術時放棄傳統製造業。美國早期用低價勞力把製造業搬到國外也不可取,應用高新技術武裝製造業才是正確的。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美國經濟處於景氣狀態,看來在今後幾年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隱患也存在,膨脹的股票市場支持了美國國內消費。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約佔美國家庭總數的60%,這些家庭的消費都受股票市場的影響,股票上揚,其消費慾望就增長;一旦股市萎縮,整個消費就下來。美國自己也承認,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國股票市場市值為1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8萬億美元, 我國股市市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國為1.5倍。 當然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的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三)日本經濟。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是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估計5萬億美元。 其發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目前日本經濟仍未走出困境,處於蕭條狀態。從日本官方統計,1999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影響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銀行包袱沉重。泡沫破滅後, 銀行的不良資產超過約1萬億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費需求不足比我國嚴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費是住房問題,現在房地產業處於低迷狀態,對國家影響較大;三是日本的設備投資仍未增長。日本的這種狀況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會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今後這種基本格局不會發展大的變化,如果利用得好,對我國是有利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更多地利用外資、資源和技術。改革開放20年,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為4000億美金,按現在匯率計算約3萬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短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資最大。與此同時,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但先進裝備真正達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這些先進裝備主要靠引進,自己開發的比重不足。我國礦產資源豐富,可按人口平均並不多,下世紀初,部分礦產資源嚴重短缺,原油就是個問題。在當前國際條件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資金、技術和某些資源不足問題,對我們是有利的,應抓住這個機遇。

近年來,雖然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因素有所增長,但和平發展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嚮往的,只要不出現大規模戰爭,目前的世界格局對我們是有利的。

四、我國應採取的相應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客觀的歷史趨勢,它仍將不斷加強。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將獲得新進展。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安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如何正確選擇中國的經濟安全戰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顯得尤為緊迫。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加強

黨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強科技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主題中有兩個基本點: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發展權利時,要保持其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平等。這就需要極大地提高人的素質。「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見《行動綱領》),人的發展是人類最終目標,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應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絕對優先地位,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而發展又取決於人的素質。今後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必須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慧資源。

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經濟與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既不造成環境破壞,又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不僅當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發展,而且子孫後代能更好地生存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它以節約資源,特別是要科學發現各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使社會生產得以延續;保護環境,防止本國和跨越國界的環境惡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經濟增長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的綜合國力方可得到不斷的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質量,保持和創造美好的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世代發展。

(二)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和適用的科學技術

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及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主要取決於其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國力的較量,就是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較量。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步,才能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改變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強防禦經濟全球化給經濟安全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的能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國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體制要協調發展,這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唯一正確策略。

(三)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使我國盡快參與世界經濟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更加積極地走向世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我們才能充分發揮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優勢,提高綜合國力,增大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安全系數。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外向型經濟;要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平等互惠的經貿關系,開辟多元化的國際市場;要有原則地、有作為地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區域性的金融和貿易組織。當然,事關國計民生和重大經濟利益的領域,我們要始終堅持中方必須掌握主導權和控制權,像電信業的控股問題,寸步不讓;農業方面,我們堅持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產品的專營權,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億萬中國農民的利益。

(四)強化企業體制改革,組建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

為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壟斷日益加強的趨勢,我國企業的未來發展必須走聯合的道路,組成大型企業集團,並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積極開展國際經營,以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最終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以美國為例,本世紀初,美國有汽車製造企業200多家,現在只有3家企業。從國際上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世界各國的企業,跨國並購導彩紛呈,兼並與收購表現為強強聯合,優優相並。1995年,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總資產達到7014億美元;1996年,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兩大飛機製造巨頭合並,使其獲得65%的世界市場份額;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虜伯兩大鋼鐵公司合並,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以其110 億馬克的營業額和1500萬噸原鋼產量而居歐洲扁鋼領域第一、世界第三。並購范圍空前,涉及各行各業。汽車工業領域,賓士與克萊靳勒兩大汽車公司合並,福特兼並馬自達公司,大眾並購羅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國著名的計算機製造商康柏公司以96億美元收購在大型計算機製造中頗具實力的數字設備公司;1999年初,美國電話設備製造商朗訊公司以203 億美元並購美國第四大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商艾森德通訊公司,從而把計算機、通訊等高科技行業大兼並不斷推向高潮。

從以上情況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力,國家的經濟安全體系最終也要靠強大的企業力量來支撐。因此,企業必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要引導企業把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和落腳點,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以至國際水平。全國所在大型企業都應建立健全技術中心,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也要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把國企改革和技術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提高國企的競爭力。

(五)加強利用外資管理,克服引進外資中的問題

資金不足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但利用不當也會形成國內市場流失和金融危機等不利於經濟安全的問題。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引進外資工作,要統一認識,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利用外資戰略;同時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資的規模、結構和流向,以外資的技術含量作為引進外資的質量評判標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資,絕不接受任何出讓主權的條件。

(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復興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是支柱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大問題。所以不能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經驗對我國的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一方面,要引進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使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製造業,使其恢復競爭優勢;當然,這些都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再造工程、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提高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使我國的製造業打一個翻身仗,奠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在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一切領域的資源、技術和人才都居於領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應該實行優勢互補,以臻共同繁榮,即雙方或多方互惠互利,這也已經成為一種同競爭並存的歷史趨勢,以達到「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的世界經濟最優狀態。

2、作為一名大學生該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奈的觀點和看法令人感興趣,但並非是「獨家的」。全國政協最近舉辦了「 21世紀論壇」,討論經濟全球化問題,與會的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慧炯、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劉吉等也對全球化進行了類似的劃分。但值得指出的是,各個層次的全球化並不是同時出現,經濟全球化出現得最早,是各種全球化的基礎和先導。

全球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 T·萊維於 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許多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歷史進程。參加「 21世紀論壇」的專家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的本質的動因。他們指出,經濟全球化於 20世紀 50年代產生, 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冷戰結束後,佔世界市場 1/3的前「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變化,轉入了市場經濟體制,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誕生了。

國際貿易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從世界經濟總體來看, 1978年世界貿易佔世界 GDP的比重僅為 9.3%,而 1998年上升到 24.3%,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和載體的跨國公司大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據統計,跨國公司的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 40%,國際貿易的 60%,國際技術貿易的 60%— 70%,對外直接投資的 90%。聯合國貿發會議《 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在推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高速發展上起到了主導作用。我國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指出,跨國公司通過在海外設立子公司,不僅可以繞過許多壁壘,迅速掌握當地的市場需求,有效利用當地資源,也可以通過內部貿易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便促成了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使經濟具有實際意義上的全球化。

「新經濟」出現,催生了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突飛猛進,人類知識所形成的第三次技術儲備在通訊、計算機和網路領域不斷釋放出來,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上加以體現,發生了信息革命和數碼革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把各個國家和各個機構連在一起,人類在這個全新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貿易、科研、學習,開展各種社會活動並進行文化交流,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瑞典愛立信集團公司董事長拉斯·蘭姆維斯評論說,互聯網和數字通訊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機遇與挑戰

3、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影響

(2014·荊門)某政治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部分蛋糕分給了富人,其它人只得到麵包屑。材料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懸殊。

4、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全球貿易往來增多、資金在國際間流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目前,經濟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極作用。在看到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機遇,並敢於抓住這個機遇,使中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主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它帶來的巨大挑戰。如果不能正視這個挑戰,那麼經濟全球化就很有可能帶來風險,而不是機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風險
已經造成對金融業的沖擊、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過快帶來大量失業等嚴重的現實經濟問題。只有積極地應對挑戰,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才能避免被全球化發展拋棄的"邊際化"趨勢。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始於1978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把握住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大好時機,利用國內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對外開放前後經濟實績的天壤之別充分證明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已經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成一個整體,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逐步提高(參見表4)。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准入程度將提高,但同時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大幅度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將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由於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很可能遭受外國同類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使經濟增長受阻,並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特別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又加之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購買力旺盛,各方面的經濟環境正日趨改善,因此已經成為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動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穩步增長的重要目標市場。因此,面對國外無論在價格還是非價格方面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進口產品,國內企業可能要受到較大的沖擊。

為了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響,中國在現階段應充分注意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地
積累財富,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積極利用世界性資本、技術和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通過開展貿易、利用外資等途徑,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本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因為,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要素逐漸變得相對短缺,而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則逐漸相對豐富起來;同時先進國家的某些產業由於喪失了比較優勢,也不得不向更高層次的產業轉移,其喪失優勢的產業將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樣,發展中國家就可以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逐步實現本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現成經驗,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從而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在這方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是典型的例子。總之,長期國際經濟的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跨國公司通過兼並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進行直接投資,一方面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銷渠道,這對於提升中國企業的運行效率,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水平提高、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兼並國內企業後,外資將在國內形成生產能力,對國內原有的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引發國內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和重新組合。此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之風形成了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往往擁有大部分國際市場份額,國際市場的集中度日益提高,發生壟斷的危險也在不斷增大。對於未被跨國公司兼並的中國企業來說,其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其他與中國經濟結構類似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兼並收購形成的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由於其產品與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屬於同類產品,因此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參與經濟全球化,面對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並後來居上。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貿易戰略愈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優。反之,貿易戰略愈封閉,與國際經濟的隔離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題為《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系。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反之,面對經濟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響經濟順利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對於中國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幾乎是不付費的後發優勢,以及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為了加快經濟發展,趕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向發達國家輸出勞務的機會,具體地說就是可以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發展援助、資金融通、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等,以解決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低的困難;與發達國家經濟接軌,推動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甚至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向中國轉移,盡快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產業結構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的不斷產生和現代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革。而現代經濟結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外生的,中國要建立現代經濟結構,必須積極從外部引進;否則,單純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的。目前,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中國如果不積極從外部引進技術而只靠自己閉門造車,不僅難以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永遠停留於落後狀態。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國際上有人稱亞洲金融危機是"21世紀危機",也可以說是"全球化危機"。目前,世界各類資本市場(包括貸款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總規模估計高達35000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有助於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但是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而且一旦發生,其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近年來,由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因素日趨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作為一種商品,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榮的市場,極大地擴大了業務領域,同時也為過度的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面對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全球化,許多國家建立了防範保護機制,以免金融體系因個別金融機構的不測事件而受到震盪。但是,應該說這種監督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缺乏國際間的應急預防機制。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後,國際上也呼籲及早建立金融管理的"早期預警系統"。

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在金融國際化的浪潮中,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短期資本即"游資"佔有很大的比重,其特點是投機性強,並以"光速"出入於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的資金供給的同時,也可能給各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如果短期國際資本突然大規模撤出本國市場,本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和金融危機。近年來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只有加快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合理和完善的金融預警和防範機制,克服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才能將發生國內金融危機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否則,一旦將來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游資"的沖擊;而且即使不開放資本市場,在加入WTO後,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及其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短期游資同樣會通過國內外資金調動,影響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游戲規則的全球化,中國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按照游戲規則來改革國內的貿易和經濟體制。例如,中國"復關"的程序首先就是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對中國貿易和經濟體制的審查和認可。70年代末以來,中國一直在進行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0餘年,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遠沒有完成,目前還遇到了許多深層次問題,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在這一階段,改革的任務本來就已經很繁重,再按照國際規則來重塑經濟體制,勢必增加改革的困難。同時,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來沖擊也惡化了改革的外部環境,對改革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且也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交換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將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即便不存在這些隱患,由於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只不過程度較低和時間較短而已。1997年7月1日以來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由於資本市場沒有開放等原因而使中國避免了發生類似危機,但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全球化正在把中國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結為一體,通過封閉市場來保護國內產業的做法已不可能。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國內產業將面臨外國競爭力的沖擊。過去,中國通過貿易保護的辦法建立了門類繁多、體系齊全的國內產業,這些產業中的大多數至今仍不具備足夠的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開放國內市場後所受到的外來沖擊將是巨大的。現在,中國仍然存在較多的貿易壁壘,所以國內產業所受到的外來沖擊並不大。但是,那些繞過貿易壁壘、通過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大批外國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對國內其他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威脅到國內同類企業的生存。目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在談判的過程中和談判結束以後,隨著中國國內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羅小明 紀昀,《經濟全球化》之四)

5、以全球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6、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實踐報告

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實踐報告3000字

為了深人學習科學發展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沈陽葯科大學中葯學院75期「陽光萬里行」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圍繞「青春奉獻迎華誕、實踐觀察促和諧」為主題,秉承服務社會、成長成才的宗旨,深人社區,開展了一系列大學生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這項活動受到了學校、社區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時也使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志願者通過親身實踐,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城市居民對物質文化需求的大幅增長,以及由此對生存空間―社區―的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完善產生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一、工作的目標與思路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通過問卷調查發現 90%的同學都未進行過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大家對社會的了解少之又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同學們可以深人社會、了解國情、體驗社情,積累對社會認識的閱歷和增進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增長才幹,鍛煉能力,開闊視野,由此在暑期我們開展了「溫暖社區實踐行」活動。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1.深入社區掛職鍛煉,切身實踐

「陽光萬里行」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成員們利用暑假時間在沈陽市皇姑區塔灣街道渭河社區掛職,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化社區環境,清除花壇、招貼等。隊員們不怕苦累真正參與到社區的服務工作當中來,進行了一系列豐。在這一周里,志願者們積極參與社區公益勞動,美草坪中的雜草,撿拾小區內的垃圾,清理樓道里的小,不怕日曬風吹,在一絲不苟地完成勞動任務的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社區工作的辛苦。在參與社區勞動的同時,志願者們還試著融入到社區工作當中來,學習如何為居民服務,排憂解難,如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嘗試為申請生活補助的貧困戶出具相關的證明,隨社區負責人走訪、慰問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生活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有機會接觸繁雜、瑣碎的社區工作讓同學們覺得不虛此行,學到了很多東西。

當然,最讓成員們受益匪淺的還在於聽社區負責人講解該社區的社區服務情況,同時積極針對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設想和相應對策。通過社區負責人的講解,我們了解了渭河社區服務的大致情況:該社區的社區服務主要包括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服務、優撫對象服務、貧困居民服務、下崗失業職工服務、幼兒青少年服務、使民利民服務、家政教育和家務勞動服務、民俗改革服務等9項。該社區將其中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服務、貧困居民服務、下崗失業職工服務等4項作為開展社區服務的重點。目前社區服務的主要對象仍是弱勢群體。例如,渭河社區共有700餘名下崗職工,為此,社區特意安排專人負責下崗失業職工的再就業工作,對他們進行培訓,提供就業機會等,目前已經有許多下崗職工在社區的幫助下成功再就業。殘疾人屬於社會弱勢群體,渭河社區特別重視針對殘疾人的有關服務,努力解決他們的生活、婚姻、就業、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難,為行動不便的送去輪椅,定期走訪,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安排公益崗位,為他們辦理保險等,使殘疾人有機會和正常人一樣享受其權利和行使其義務。再如,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老年人服務逐漸成為社區服務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渭河社區總人口的60% -7O%,社區將老年人服務擺在社區服務工作的第一位,根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開展了多方面的老年人服務,辦理「高齡老人優待證」,減免去公園、去醫院掛號的費用,分別為60歲一70歲和7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關愛卡」和「夕陽紅卡」,持「關愛卡」的乘坐市內公交車半價,而持「夕陽紅卡」的老人可以免費乘坐市內的公交車,同時,社區還為 「空巢」老人配備專業人員,為他們買菜、料理家務,生病時陪他們看病,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解決他們的困難,在過年過節時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務求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伴及老有所為。渭河社區還組建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的醫療、健康咨詢和身體檢查等服務。

2.深人調研研究對策

聽了社區負責人關於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的講解,志願者服務隊的`成員們在對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深人的認識的同時,據此製作了一套關於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的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法律服務功能、安全穩定功能、醫療服務功能、培養教育功能、就業再就業功能、關愛老齡功能、生活服務功能、政務服務功能、民間組織功能、文化服務功能等10項。服務隊的隊員們深入社區進行調查,采訪社區居民對社區內服務的看法、建議等。之後隊員們將調查問卷進行了匯總,交流了心得體會,得出了結論:大部分居民對所在社區的社區服務比較滿意。當然,他們也指出了社區服務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居民們認為開展情況最好的是就業再就業功能,其次是關愛老齡功能和培養教育功能。有部分居民認為社區法律服務和醫療服務開展不夠,社區治安有待進一步加強,也有少部分居民表示並不清楚社區服務功能定位情況。針對調查結果,志願者們暢所欲言,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建社區治安崗亭,請醫療機構進社區,免費為社區居民測血壓,提供咨詢服務,加強對社區活動的宣傳,社區負責人多與轄區居民走訪溝通等。社區負責人認真聽取了我們關於問卷調查結果的反饋和對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的一些看法、建議。她提到,在現階段,隨著社區服務供給水平的提高,社區服務越來越著眼於社區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問題,社區中一般居民即非弱勢群體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務需求越來越得到重視和關注。這標志著在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的引導下,社區服務的發展目標,已由增進社區成員的福利水平提升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區服務的內容正朝著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

3.組建社區健康宣講團,竭誠服務

我們團隊不僅對社區服務的功能定位進行了比較深人的探討和研究,而且組建了一支社區健康宣講團。我們聘請了遼寧省公共營養師協會副秘書長、高級公共營養師張帆老師,對青年志願者們進行培訓,講解了許多公共營養健康方面的知識,又耐心細致地向我們介紹演示了一些家庭常用醫療器械如血壓儀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使隊員們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營養健康常識和醫療保健知識。於是同學們根據張帆老師的講解,結合平日所積累的一些養生保健常識和通過網路查得的資料,選取其中重要的、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養生保健知識,向居民們進行宣傳。隊員們動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資源,利用小區內的宣傳板、閱報欄,出宣傳板報,向居民們宣傳遇到突發狀況的緊急應變處理方法,如「火災中的逃生與自救」「煤氣泄漏的處理方法」「溺水者的搶救―人工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外傷止血」 「骨折的緊急處理」「突發性疾病的搶救」等。

隊員們分工合作,利用所學知識一方面在小區內進行義診,免費為小區居民測量血壓;另一方面,志願者服務團的成員們以散發傳單的形式向居民們介紹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中醫養生、飲食衛生、身體鍛煉及養生保健知識。包括 「乾燥春季巧喝水」「如何去除蔬菜中的殘留農葯」「如何給冰箱除異味」「洗襪子的科學方法」「英國營養學家建議2012年多吃7種健康食物」,還有一首健康食譜的詩歌。

隊員們向他人介紹這些養生保健知識的前提是自己積累了大量的醫療健康知識。同學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知識,還增長了才幹,大家都認為在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不管是對將來的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是一次難得的寶貴經驗。

三、工作成效與收獲

1深人學習科學發展觀,體味國慶60年國家的新變化

在這次暑期社會實踐與社會觀察活動中,沈陽葯科大學中葯學院75期 「陽光萬里行」志願者服務隊的隊員們深人社區,調查研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人,社區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完善情況。通過這次活動,志願者們深切的體會到新中國60年的偉大變化,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認真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2.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提升

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同學們在多方面鍛煉了參與實踐的能力,同時也向社區群眾展示了沈陽葯科大學中葯學院75期(2012級)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志願者服務隊的成員們在實踐中煉才幹、長真知。本次活動的落實將有效提高同學們的社會服務意識,促進參與實踐的團員青年在實踐中成長成才,讓參與實踐的學生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

7、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 (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