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的後果演講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的後果演講

發布時間: 2023-02-11 21:13:46

1、經濟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擴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雙重的: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同時又促進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了環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為止,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大於其正面影響。不管怎樣,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人類只能在認識其雙重影響的基礎上,盡量消除、減少它的負面影響,擴大其正面影響,推動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

一、經濟全球化導致地球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後果之一就是由於經濟迅速增長而使地球生態支持系統迅速達到極限,而全球貿易自由化加劇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具體說,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把各類國家都捲入了資本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國家間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極大地破壞了全球生態環境。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都是由資本主導的,所有被捲入全球化的國家都採用GDP或GNP的計算方法,都把增長作為核心目標,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不管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與利潤。在競爭的壓力下,資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被忽略,許多國家都採用了不計生態成本的西方生產方式,進而重復著環境破壞的後果。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之內還是之外,都無法逃離這一惡性邏輯,資本主導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態環境陷於困境。

其次,全球貿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態資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脅著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系統。貿易自由化給全球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方面的消極後果:一是全球木材貿易導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進而嚴重地損害了生物多樣性系統。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種蘊藏在森林中,隨著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壞,生物物種在大量滅絕。二是來自國際市場的巨大誘惑推動了全球捕撈業的發展,致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耗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魚類種群面臨完全捕撈和過度捕撈的問題。三是野生動植物貿易加劇了瀕危動植物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重大威脅。盡管《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明令禁止800多種動植物的貿易,然而在利潤驅使下,非法貿易屢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學品貿易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不僅危害全球環境,也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五是貿易的擴大還使得異地物種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鄉,導致衍生地物種及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喪失。外來生物入侵已經與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共同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使小規模家庭農業轉向出口導向型種植單一作物的規模農業,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經濟全球化使農業日益成為一種全球一體化的產業。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開墾荒地使曾經是自然的生態系統被轉變成了農田,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一是鼓勵了農民轉向化學密集型的單一作物農業,造成土壤退化、農田生態系統受損。而一些貧窮落後的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被動地捲入與發達國家的競爭。為了大規模種植能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大面積地毀林開荒;為了提高效益,放棄了傳統的對環境較少破壞的耕作方式;為使農產品較快地進入市場,修建了龐大的交通網路。凡此種種,都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壞了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

二、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著環境的全球化管理

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使其帶來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也迅速凸顯,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已經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使人類的全球意識增強,使加強環境合作共同對付這些問題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環境管理的制度機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著觀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動的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社會環境意識的提高。這里,一是全球化使環境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流動更加便捷,而相關的環境數據與知識是引導全世界關注環境問題並促使國際社會把環境關切變成環保行動的強有力的工具。與社會經濟信息不同,高質量的、綜合的環境數據與信息的獲取不僅十分困難,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發達國家和國際環境組織對環境研究與監控取得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傳播到全世界,促進了環境資源信息共享,為決策者把環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資源生態環境危機的意識傳播到全世界並取得了廣泛的認同,這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遇到了生態環境問題,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思考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價值觀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斷形成: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經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要在地球的生態與資源的極限內生活;增長不等於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的未來是共同的;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等等,這些產生於發達國家的科學理念,通過全球化的傳播如今已經成為共識,促進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國際社會各個層面從專家、環保人士到普通民眾,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到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司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關注我們的地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環境問題有望解決的前提條件。

其次,經濟全球化拓展著國際環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環境保護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發言中提醒人們注意,全球市場拓展太過迅速,以至於社會和政治系統還不足以完全適應它們。他呼籲參加本次論壇的企業界領袖和聯合國共同合作,以締結一項新的包括"人權、勞工標准和環境實踐等領域的一系列核心價值"的全球性協議,並且制定相應的法律。實際上,這些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環境合作從政府間合作、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國際組織合作、跨國公司與駐在國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有了很大發展,並推動著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形成,包括:召開全球峰會,各國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國際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的方向;舉行多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的國際公約、協定,就一般原則和制度性機制達成一致,再通過議定書為締約方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推動共同關注的問題的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履行國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並由相關的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和公眾在生產和消費時考慮環境因素……這一切,使全球環境保護正在向制度化方向發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類非政府環境組織的大量涌現,形成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推動著環境問題的解決。近幾十年間,非政府的環境保護行動大量出現,而與環境問題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已經數以萬計。絕大部分非政府環境組織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形成的,或在此間獲得巨大發展的。這一方面與環境問題產生的巨大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全球化的發展。一些非政府環境組織如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基金組織等等都是擁有數百萬成員的國際性組織,通過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等渠道,他們逐漸組織起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國際性網路。他們的存在及活動推動了真正的全球性環境運動。非政府環境組織不僅在一些國家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它們是聯合國解決環境問題的盟友。全球化為整合各類環保力量,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打開了方便之門。

總而言之,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要求人類用其世代積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紛爭,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

2、經濟全球化的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1)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這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
(2)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這種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級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肯定準確 不對找我算賬

3、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台,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採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經濟全球化及其後果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1)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包括:1、生產的全球化。在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的生產活動日益聯系在一起。2、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參與貿易的國家急劇增加。3、金融的全球化。國際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迅速擴大,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4、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
(2)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主要有: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2、跨國公司的發展,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3)經濟全球化的後果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經濟的競爭力;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主要表現是: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2、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3、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全球化的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4、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的依賴越來越強,而有效的全球性經濟協調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這就使爆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因此,如何使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平等的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5、經濟全球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 後果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6、試述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及後果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的表現: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於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
2、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現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於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金融全球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狀況;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利率和匯率的國際聯動和影響。
4、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的表現:表現在當今約90%的國家都有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其足跡已幾乎遍及全球。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
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勢態更加顯著。由於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導致了任何一國的內部經濟不平衡都會引發外部經濟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其具有密切經濟關系的國家,最終不同程度地「傳染」給所有國家。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有的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讓關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以及一些國家為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而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等。

還有的則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各國經濟主權的干擾。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游資許多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在匯率動盪時期,跨國公司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資本賬戶逐漸開放,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斷下降,為國際游資的沖擊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不少國家飽受外來資本沖擊之苦。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


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