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當面談全球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系
第一政治全球化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美國的關系。美國利用起挑撥這些關系,利用起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政治戰略布局,扼殺我國的發展,所以現在對於領土就是擱置爭議 共同開放,和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合作,搞好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第二經濟
經濟上分幾種 我說主要的幾點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第三軍事
不會存在軍事全球化的,如果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國家消失,但那樣的話要軍隊何用?都沒有利益的相爭,人人豐衣足食了,軍隊也消失了吧。
第四科技
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第五文化
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科技的發展,這樣才會有高尖端的人才
2、軍事全球化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全球的國家結成軍事同盟,共享軍事資源,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3、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s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3)軍事全球化擴展資料:
全球化的表現
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其社會使用功能正處於逐漸弱化或消失的危險境地。
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4、集合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角色定為,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
但是,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正確得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求得本國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現代化。
全球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化浪潮正席捲華夏大地,全球化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環境。那麼,到底什麼是全球化?它將帶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禮物」?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批滬上學者為此聚集華東師大亞歐研究中心,從多學科的角度,見仁見智,就區域化、全球化及與中國加入WTO的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探討。
唐海燕(華東師大金融系教授):我是搞國際經濟的,我想從總體上談對全球化的看法。我反對用「雙刃劍」來比喻經濟全球化的後果。不錯,經濟全球化確實包含了正面的積極影響和反面的消極作用,但它們是相互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很難把它們分開。應該從世界經濟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的辯證統一的角度,來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後果。不宜機械地「一分為二」,而應「合二為一」,否則會進入兩難之境,進退維谷。我認為,在全球化中,我們將有以下6個方面的趨勢:世界經濟模式開始進入「融合模式」階段,但板塊特徵依然明顯;要素的全球性活動加快,但各國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經濟發展的周期及其特徵將會發生變化,經濟周期理論面臨挑戰;國家經濟主權弱化,但國家利益和民族特性又在強化;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全球經濟沖突則會增加。
樊勇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學術界對何謂全球化,有3種解釋,一是認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國化,二是認為全球化是對經濟技術資源進行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三是認為全球化是為了解決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以及毒品和犯罪的跨國泛濫等等。我認為,第二種看法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標志和核心就是加入WTO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對我國來說,加入WTO的首要問題是制度創新。加入WTO,對我國的沖擊主要不在於對哪一個具體行業的沖擊,而是由公開性和非歧視性帶來的制度創新壓力。它將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新的含義,經濟體制改革不再局限於放權讓利和轉變政府職能,而是要求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走向平等的格局。
蔡鵬鴻(上海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我是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我認為全球化與區域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相互聯系。以WTO和APEC(亞太經合組織)為例,可以先比較一下APEC與WTO的異同。由於亞太各國和地區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國家和地區甚至還是被西方國家禁運的,所以APEC雖有宗旨,但並不是很有約束力。領導人的宣言也無法律效力,只有道德上的約束。迄今為止,其工作方向主要在三個方面:貿易投資自由化、商務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1993年後,美國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它主要是想借APEC進一步打開亞太貿易的大門,實行貿易「自由化」,對經濟技術合作並不熱心。再加上經濟技術合作不少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不像海關關稅和進出口總額那樣容易量化,所以,這是一個難點和冷門,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最希望得到發展和突破的一個方向。我國加入APEC,為其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戰略角度分析,進入區域化的APEC是我國進入全球化的WTO的一個「試驗」和「練兵」。加入WTO在即,似乎對APEC有必要重新認識,包括怎樣從歐洲模式取得借鑒?如何打破技術轉讓僵局?等等。
卿文輝(華東師大法政系副教授):我不認為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這種相互聯系必定具有互補性。從邏輯上講,區域化是區域主義的表現,全球化是多邊主義的表現。區域化同意或默認「歧視原則」,因為任何區域內部的互相優惠,就是對區域外的歧視;全球化則遵循「非歧視原則」。由此看出,區域化與全球化是水火不容的。然而,在實踐中,兩者又是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推動的。一方面,區域自由化如APEC、歐盟等等,是全球區域自由化的一個階段,多邊的進展有賴於區域的訴求;另一方面,關貿總協定以及其後的WTO章程第二十四條等條款,又為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免除了部分最惠國待遇義務,特別是在地區性特惠貿易問題上免除了發展中國家遵守總協定的部分義務。未來的世界,將是區域化占上風,還是全球化占上風,抑或輪流占上風,現在還難以作出結論。
《人民日報》 (2000年10月12日第三版)
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美國全球化理論權威、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認為,全球化的第一層含義是經濟領域,可稱為經濟全球化,指商品、服務、資金、信息遠距離的流動;第二層是環境方面,在空中或海洋里遠距離的物質傳送,影響全球環境,包括艾滋病、酸雨等對全世界的影響;第三層是軍事全球化,使用武力的危險促使了軍事上的聯系;第四層是社會與文化的交流,包括宗教的傳播和科技知識的推廣;第五層體現在其他領域,如政治、法律、娛樂、時尚和語言等方面。
奈的觀點和看法令人感興趣,但並非是「獨家的」。全國政協最近舉辦了「 21世紀論壇」,討論經濟全球化問題,與會的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慧炯、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劉吉等也對全球化進行了類似的劃分。但值得指出的是,各個層次的全球化並不是同時出現,經濟全球化出現得最早,是各種全球化的基礎和先導。
全球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 T·萊維於 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許多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歷史進程。參加「 21世紀論壇」的專家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的本質的動因。他們指出,經濟全球化於 20世紀 50年代產生, 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冷戰結束後,佔世界市場 1/3的前「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變化,轉入了市場經濟體制,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誕生了。
國際貿易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從世界經濟總體來看, 1978年世界貿易佔世界 GDP的比重僅為 9.3%,而 1998年上升到 24.3%,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和載體的跨國公司大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據統計,跨國公司的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 40%,國際貿易的 60%,國際技術貿易的 60%— 70%,對外直接投資的 90%。聯合國貿發會議《 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在推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高速發展上起到了主導作用。我國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指出,跨國公司通過在海外設立子公司,不僅可以繞過許多壁壘,迅速掌握當地的市場需求,有效利用當地資源,也可以通過內部貿易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便促成了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使經濟具有實際意義上的全球化。
「新經濟」出現,催生了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突飛猛進,人類知識所形成的第三次技術儲備在通訊、計算機和網路領域不斷釋放出來,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上加以體現,發生了信息革命和數碼革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把各個國家和各個機構連在一起,人類在這個全新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貿易、科研、學習,開展各種社會活動並進行文化交流,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瑞典愛立信集團公司董事長拉斯·蘭姆維斯評論說,互聯網和數字通訊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機遇與挑戰
戰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融入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成功範例。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說,以 1990— 1996年為例,亞洲「四小龍」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7%— 9%以上,多數東盟國家為 6%— 8%,這種較高速度的增長一直保持到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他認為,這與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國家多年來參與經濟全球化有關。
中國成功參與經濟全球化更為眾多的與會專家稱道。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自從鄧小平先生於 1978年宣布新的經濟政策至今,中國的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中國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於去年 11月同美國達成協議時,便已向世人顯示,它正採取重大的步驟,把中國的經濟納入全球網路。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斯文·桑茲卓姆說,中國有效地利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刺激了本國的發展,並減少了大量貧困人口,中國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說,中國在整個亞洲金融危機中通過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穩定了金融市場,阻止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進一步蔓延。他認為,中國貨幣保持穩定是亞洲經濟復甦的重要促成因素。
凡事具有兩重性,經濟全球化也不例外,它在帶給各國利益的同時也對其造成巨大的沖擊。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經濟全球化使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國內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產生經濟波動和誘發一國金融危機的風險大大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為討論的熱點。埃及經濟學教授 S·圖巴爾、印尼國際和戰略問題研究中心的學者尤素福·瓦南迪、泰國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威拉蓬·拉曼軍以及中國的專家學者在發言中披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從 1983年的 43倍擴大至目前的 60多倍,貧困國家的債務超過本國國民生產總值的 80%,全世界 10多億人每天收入不足 1美元, 28億人每天收入低於 2美元,而世界最富有的兩成人口享用全球超過八成半的產品和勞務。富國與窮國人均收入差距懸殊,前者為後者的 200倍以上。據聯合國統計,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繼續增加, 10年前是 36個, 5年前是 42個,現在是 48個。在發達國家裡,貧富差距也在擴大,以美國家庭收入為例,最富有的( 20%)家庭年平均收入是 137500美元,而最窮的( 20%)家庭年平均收入為 13300美元,兩者之間的差距竟達 10倍之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康德蘇最近評論說,「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速度是不能容緩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已成為爆炸性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5、全球化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國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的主權和獨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興也就沒有保障,這從我國近代史上有國無妨或防而不固的慘痛教訓中得到證明。可見,國家獨立自主,民族興旺發達,離不開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離不開 具有強大戰鬥力的國防軍和後備力量的建 設。所以,國防是國家獨立自主的前提。 要想建設出強有力的國防就必須了解我國周邊的安全情況。首先,我國的周邊國家多達28個,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4個。其 次,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周邊的不少國家與我國交往很深,歷史上的恩怨現在仍有影響。第三,我國周邊的多樣性突出。第四,我國周邊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國的利益交匯之地。綜上所述,我國的周邊環境的復雜背景,是我國開展周邊外交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來,每個國家都把國防建設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國防教育,增強人們的國防意識不僅僅是建設強大國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不可否認,二十一世紀國家之間的較量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經濟實力為先導。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國家競爭白熱化的時候,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會出現。 這個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是戰爭!當今的中國,安全隱患不可謂不多。南沙群島被東南亞小國強占,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中日東海問題和釣魚島爭端也日益升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級大國在前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日漸衰微的情況下,把中國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紀稱霸世界的最大障 礙,開始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可以說,現在我國的國防形式不容樂觀,表面上的歌舞昇平實際掩藏著波濤洶涌。
6、軍事全球化是什麼意思
你好!
由於社會的發展,經濟文明的高速,網路信息時代的到來,軍事威脅的主體已經由以前的民族國家改變成一個政治團體、一個犯罪集團、一個恐怖組織、甚至是一個黑客……發動攻擊的時間、地點、原因、方式都是不確切的,這樣大家就稱軍事全球化。
而且這樣的攻擊淡化了前方後方的區分,信息戰更加凸顯。
這是我的一點薄見,希望有用
7、到底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同時,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
希望看完之後你能有鎖明白全球化,採納我吧!
8、全球化對中國政治和軍事的影響有哪些?
個人感覺全球化對中國軍事政治沒什麼好的影響,不管怎麼說世界主流國家(就是那些所謂的發達國家,本來全球化就是他們提出來方便他們的)對我們國家並不友好。他們搞全球化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多賺點錢,變相的結盟和打開其他小國經濟門戶的手段。他們搞全球化,幾個國家可以技術共享,政治軍事上一致行動,共同發展尖端武器設備可以節約開支預算,對付阿富汗這種國家可以共同出兵降低傷亡風險,集體壓制國際輿論。好處那些西方大國肯定會排擠我們,共同研發這種事情他們肯定只想要你錢不會給你關鍵技術的(連大型商用客機這種技術都不肯給,更別提高端軍事科技)。而維護西方國家在中東巴爾干那種地方利益的那種事情我們國家肯定是不會去參與的。所以總的來說全球化對我們國家經濟上有很多好處,政治軍事上關系不大。
如果你想寫論文之類交差的話,那你肯定要寫什麼發展和挑戰共存,和西方國家能有更多接觸的機會,為了世界和平作努力什麼的。
9、如何經濟政治軍事全球化
政治多極化
①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並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當今世界實際情況來看,國際政治關系中存在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個地區和許多國家。五個力量中心之間存在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使軍事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有利於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但是多極化趨勢與美國單極霸權企圖之間的斗爭遠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所以對多極化可以主要從經濟上實力的增強和政治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兩個側面去理解;③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並走向聯合。
經濟全球化
一、含義
經濟全球化又叫世界經濟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二、實質
發達國際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
三、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1)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2)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3)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
4)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5)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6)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四、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劍
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五、我國的對策
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軍事全球化,現在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了!被稱為「世界警察」,它的軍事力量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