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影響如下:
1.有利影響: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加速國際貿易發展;縮短世界貧富分化: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借鑒外企,以完善產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不利影響: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少數跟不上發展的國家因此遭遇經濟危機,政府破產。以上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中流動和優化配置,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效益,促進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以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有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經濟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國投資來擴大就業。
三、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利用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更大利益。
四、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服務提供、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超越國界,形成全球有機經濟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本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的跨國跨區域流動,即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2、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經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科研開支、吸收的外國投資均得以大幅度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迅速,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縮小。如韓國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顯著增長到1997年的10550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5.97∶1縮小到2.50∶1(發達國家這兩個時期的人均GDP分別為10450和26380美元)。這些國家科研開支所佔也逐漸上升,目前韓國已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時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5%)。另外,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加,1997年曾高達1380億美元,佔到全球總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其中,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關繫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
3、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的深刻影響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際經濟決定國際政治,國際政治反作用或影響國際經濟。按照狹義的國際政治概念:國際政治是指國家之間所發生的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這種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是具有主權的各國為實現其各自的國家利益、目標而進行的政治活動和發生的政治關系。國際政治的基本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國家有對內的最高管轄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國家是國際政治的中心。此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國家聯盟、利益集團、政黨、國家或政界領導人與決策者都能成為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各行為主體通過國際政治活動來實現各自的利益和目標。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國家觀念包括主權觀念及國家運行機制都產生了沖擊和影響,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務和特點都產生發深遠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國家主權觀念產生沖擊。國家主權是國家基本權利的基礎。是不依附於、不從屬於國內外任何其它權力的國家權利。在經濟全球化對經濟領域和其它社會生活諸領域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也改變著傳統的主權觀念。主權不僅意味著本國的獨立自主權力,還意味著對他國主權的尊重以及對國際合作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它說明了國家主權的相對性。那種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不服從任何條件或限制的絕對主權是不存在的。隨著各國對人類相互依存關系以及面臨共同威脅認知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全球的思維高度來重新認識維護國家主權與保證國際協調合作機制正常運轉的關系問題。各國要讓渡一部分主權,建立有效的國際使用機制,以維護國家的獨立性和根本利益。
第二,國家權力的分散與弱化。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這種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在國與國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關聯和制約關系。因此,不管主觀意願如何,各國己不能象經典的詮釋那樣絕對地、至高無上地享有自己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事務上的主權。也就是說國家在處理國內外事務時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外部的掣肘。這就必將導致權力的分散。這種掣肘包括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對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規則不再表現為傳統的「零扣」,而是由「雙贏」取而代之。一國的安全不再以他國的不安全為前提,一國的富強也不需要建立在他國贏弱的基礎之上。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不僅要加強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而且應該懂得國際經濟中的有效合作是建立在合理妥協的基礎上的,因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是最有效的國際合作的前提。所以國際政治中的合作與妥協正在慢慢替代沖突與爭斗而成為處理當前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影響。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在一定時期所形成的結構狀態。這種結構狀態反映出國家和國家在政治上的相互關系,維持著世界政治體系的穩定。國際政治格局一般包括一極格局、兩極格局、多極格局。經濟全球化時代會導致以下幾種變化:一是決定格局變動的因素發生變化,一般認為決定世界政治格局變動的因素在於實力地位的變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除上述兩種原因外,國際道義在國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比過去要大得多。這里的國際道義是指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行為准則,如國際正義、和平、反對侵略、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恐怖、維護世界環境安全和國際社會穩定等。在今天,衡量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或能否成為重要一極不能只看經濟實力或軍事實力,還要看是否能在國際事務中維護國際道義。二是世界政治格局所面臨的任務是不同的。兩極格局時代的主要問題是一個超極大國試圖取得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軍事和政治優勢,控制世界政治的主導權。而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格局面臨的主要任務將是解決全球問題,如環境、安全、污染、控制核武器擴散等。因為沒有一個任何超級大國能獨自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多極合作基礎上的,如果說兩極格局中對抗多於合作,那麼在全球化時代則是合作多於對抗。三是全球化必然導致多極化。雖然目前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有所不同,有五極論、三極論、無極論等,對何為一「極」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說都認為世界政治格局的總特徵和趨勢是多級化。由於全球范圍內生產、貿易、金融網路的形成,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從而使國際舞台上主角也就是極增多,又由於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提高,南北矛盾有所緩和、南北差距逐步縮小,一些發展中國家會脫穎而出成為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極。還由於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經濟一體化,各種地區性、區域性組織的出現也增加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色彩。
三、全球化時代要求國家處理內政外交的行為方式發生轉變
在內政方面,國家對內的管轄權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的國家中央政府對內事務的最高政治統治權將不同程度地為地方政府、企業乃至個人所分享。同時,隨著信息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國家對企業的控制和產業政策的干涉作用將有斷減弱。當然,這並不是說政府不再重要了,而是說政府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須轉變。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的轉折時刻,政府的制度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否則政府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時代政府作用的重要程度,更說明政府機構和職能的改革乃大勢所趨。全球化時代的政府應該具備領導有力、機構精簡、高效率、依法行政、有限干預、有權威、廉潔等特徵。同時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即政府對內是以公共權力維護公共秩序的政府機關,以強制性的權力機構和措施維護法律的尊嚴,它提供的是法律、秩序、制度、法規,而不是家長、保姆和企業主。總之,全球化時代對國家內政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政府面對挑戰必須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主動變革,以順應時代的潮流。
在對外交往方面,國家應以合作和協調為主。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是源於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客觀上的相互依存,所以在雙邊和各邊交往中應本著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則進行,解決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的途徑越來越依賴國際組織的仲裁和介入。國際政府組織是國際關系相互依存的工具。冷戰後國際社會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點,一些地區熱點的降溫與和平解決、貿易戰和經濟制裁的減少,在核武器控制方面的合作等都說明了這種轉變。國際社會也會由於全方位的合作而趨於穩定和成熟。
4、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國際通信,以及上述內容帶來的國際人口遷移,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企業生產由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分工,進而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組合配置,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過程和狀態。
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全球一體化;
(2)經濟全球化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
(3)經濟全球化目前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存在多種不對稱結構的。
我們一般認為:科技革命出現後,經濟全球化將迎來發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貿易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後投資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金融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體表現有:
(1)貿易全球化
(2)生產與投資全球化
(3)金融與資本流動全球化
(4)人力資源流動全球化
(5)國際經濟組織全球化
(6)國際經濟規則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積極影響:
(1)各國均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貿易收益
(2)各國都能夠參加更合適的國際分工
(3)各國的金融業都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4)高素質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適的崗位
(5)國際經濟組織能夠更好地為各國服務
(6)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機會通過經濟全球化崛起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消極影響:
(1)各國國際貿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國的產業結構趨向單一化,抗風險能力降低,且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產業結構單一化而出現環境污染問題;
(3)若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其沖擊將遍及全球;
(4)發展中國家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5)國際經濟組織在處理貿易摩擦時不公平、不公正的態度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礙有:
(1)貿易失衡引起的貿易糾紛、甚至是貿易戰;
(2)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大量不穩定因素;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大量經濟與政治問題;
(4)各國經濟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穩定性與風險;
(5)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國內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減弱;
(6)各國對於國際經濟規則、規范仍然有不同的觀點沖突;
5、論述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表現,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什麼影響
表現:
1、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
2、經濟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
動因: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2、跨國公司的發展;
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產業結構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
3、還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擴大;
2、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和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
3、各國特別是落後國家原有的經濟體制,政府管理能力,社會設施,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
4、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的依賴也越來越強,而有效的全球性協調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使全球性經濟危機難以避免。
(5)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績效改革的影響擴展資料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6、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和作用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是關繫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無異於一把「雙刃劍」。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要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現狀,綜合平衡各方面的關系,在客觀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既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要充分考慮到可能要產生的問題,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迎接挑戰,作出符合我過國情的戰略選擇,爭取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是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和空前大發展。對此,我結合自己三年來的經濟管理學習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經濟全球化,它是世界經濟規律的體現。可以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不斷朝橫向和縱向擴展為全球苑止ぃ 股 卦諶 蚍段謨嘔 楹蝦妥試從嘔 渲茫 佣俳 爍鞴 腿蚓 玫墓餐 ⒄梗 幣泊 戳爍鞴 腿 蜆餐 媼俚納緇峋 夢侍狻> 沒疃 途 迷誦械娜 蚧 閃宋頤撬 κ貝幕 廄魘坪突 咎卣髦 弧?BR>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也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全球性貿易是首當其沖的。在貿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時,貿易結構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原料,經濟落後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的狀況正在改變。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信奉全球化戰略的跨國公司既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和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過程,正如約翰·鄧寧所斷言的,「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世貿組織首任總幹事魯傑羅也曾經說過,「阻止全球化無異於想阻止地球自轉」。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無法阻擋和不以任何國家、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任何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是接受它、適應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慮到本國的現實情況和可能的問題,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利用經濟開放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因此,經濟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國內資源得到最為充分的合理配置,為其自身發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是我國發展經濟所急需的。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還可以使我國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加快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現代化的早日實現。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我國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柄「雙刃劍」,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都要一定程度地讓渡和共享經濟主權。實際上,這種讓渡和共享是不對稱的。由於經濟實力的差別,發展中國家對於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乃至管理經驗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就為發達國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條件。其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在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之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各國又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應正確處理好競爭與合作,遵守「游戲規則」與維護國家主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市場開放與保護民族工業、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五大關系。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維護其經濟安全。要看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增強是維護其經濟安全的根本保證。在正確處理好以上關系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戰略選擇:首先,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其次,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最後,大力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前,首先著眼於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較為實際、較為穩妥的做法。由於地區經濟一體化到目前為止還是以民族國家為核心,因而具備包括利益分配在內的明確的游戲規則,有較完善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對較好的保證。同時,地區經濟一體化也為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有利條件,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鞏固的大後方。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既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從實踐來看,發展中國家在利用集體力量一致對外方面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針對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和風險,有學者提出建立新的經濟金融秩序與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經濟金融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沖擊,在地區范圍內,考慮創建地區性貨幣基金組織等應對之策。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達國家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8、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8)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績效改革的影響擴展資料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