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3-02-09 11:50:59

1、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是什麼

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問題有以下途徑:
第一,完善中國的金融機制,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
第二,干中學,逐漸完成產業機構的升級,擺脫國際貿易中「世界工廠」的形象。
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其他問題(如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可以有以下解決途徑:
第一,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一方面是加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發達國家可以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相關支持和援助,支持後者的發展,即「南北對話」;另一方面是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即「南南對話」。
第二,發揮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如加強WTO的作用以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沖擊等。

2、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2)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存在哪些重要問題

經濟全球化並非像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是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普照之光。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被捲入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具有民族特性、階級特性和利益差異甚至對立,是產生價值沖突的根本原因。從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系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價值沖突主要表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經濟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存在著一個悖論: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愈推進,民族的經濟利益問題愈突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更新產業結構,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而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拓展新的市場,利用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了發達國家面臨的生產相對過剩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存在著這種互補互利的一面,但也存在著經濟利益尖銳沖突的一面。強勢國家與弱勢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收益不均現象十分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發達國家以每年5000萬噸的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毒或危險的廢物,把發展中國家變成自己的「垃圾場」。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世界上絕大部分有毒污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20多個發達國家生產了佔世界95%的有毒垃圾。全球化的「污染轉移」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民族利益是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的。世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這勢必引起民族利益的沖突;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弱小或落後的民族在其經濟發展中必然要受到嚴峻的挑戰。幻想經濟全球化會帶來資源的合理配置而放棄自我保護,只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如若不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及管理制度,迅速發展本國的經濟,增強競爭能力,就難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再度落伍。
其次,政治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利益的沖突決定了政治利益的沖突,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其一,資本的擴張導致政治的擴張。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實現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場、攫取別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必然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充當霸主。由少數經濟和政治大國挑起、操縱或發起的名為捍衛「人權」或「道義」的國際爭端、侵略戰爭鬧得全球不得安寧。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利益,對霸權主義發出了「不」的抗議。
其二,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原則產生了沖擊。高科技手段、市場經濟和資本擴張超越了國家的疆界,超越了民族相互隔離的界限、個性、差異,增強了世界的統一性、整體性。與此同時,民族國家原有的穩固地位受到了挑戰:跨國活動和跨國主體的急劇增加,超越了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和邊界。一些西方學者以資本無祖國為前提,推導出國家無主權的結論,鼓吹「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這種觀點為少數發達國家干涉別國內政、肆意踐踏別國主權提供了辯護。事實上,各個民族國家都擁有自己的主權。在一定范圍內與世界經濟接軌,對外開放,並不是放棄國家主權。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導致國家主權的弱化。越是彼此尊重各個國家的主權,加強協作,就越有利於國際爭端的解決。相反,如果不尊重別國的主權,或者不注意保護自己國家主權的安全,就會對別國或者本國利益帶來危害。
再次,文化價值的沖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文化的廣泛而迅速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和渠道,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學習。但是,經濟全球化沒有也不可能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質化」。事實上,在一些生活方式、文化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共同接受的同時,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異性乃至對立不僅沒有被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明顯或突出。文化觀念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或政治價值觀念的沖突上。西方的意識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西方國家試圖把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並且在人權等問題上搞雙重標准,遭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反對。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搞經濟和政治的擴張和侵略,而且進行文化擴張和文化侵略,從而強化而不是削弱了覺醒的民族文化意識。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的規律,它同一定民族的傳統緊密聯系在一起。越是具有民族性特點的文化,往往越具有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因而也就越能走向世界。民族隔閡的消除,不僅不會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反而會大大地加強全人類文化的「差異性」,使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既不能把經濟全球化簡單地當作現代化來加以肯定,也不能把經濟全球化與西化等同起來。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趨勢,被捲入這一過程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在向現代化邁進,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被西方資本主義同化或就範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現代化是世界性的概念。盡管對現代化的含義的理解還存在著分歧,但是人們普遍在下述觀點上達成了共識。即:從靜態上看,現代化是指世界范圍內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面在現時代所達到的先進水平;從動態上看,現代化則是指落後國家力爭達到現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運動。從經濟領域看,現代化包括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現代化。各個國家或民族在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自然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但是,它們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特點,從而決定了它們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起點不同,道路、模式也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正確認識本國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鑒於經濟全球化進程及其作用的兩重性和現實中的種種價值沖突,我們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善於利用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給我們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積極利用外來的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發展我們的經濟,增強國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盡量避免和減少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因素,努力保護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保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和優勢。

4、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性問題

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主要就是貿易沖突以及環境問題等。除此以外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謂全球性問題,是指當代國際社會面臨的超越國家和地區的界限,關繫到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峻問題,諸如:戰爭與和平、南北關系、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和信仰危機等。

拓展資料:

全球性問題對世界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這些問題或現象涉及到全球所有國家,而解決問題又非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所能及或能夠取得成效。科學地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正確地理解和堅持「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

貧富差距懸殊是全球性現象:

富國愈富、窮國愈窮,富人愈富,窮人愈窮,這是當今世界的現實。世界銀行《2002/2001年發展報告》中說,在新世紀初,貧困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在世界60億人口中,有28億人每天僅靠不足2美元來維持生計,其中12億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來生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不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640美元下降到90年代初的510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16.3:1擴大到51.7:1。北方富、南方窮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貧富差距懸殊也是發達國家的一個誘發社會不安定、潛在的社會問題。美國是發達國家中最大的國家,也是發達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26.1%的財富集中在10%的最富有者手中,而10%的最貧窮者只佔有1.7%的財富。據報道,歐洲青年人的「攻擊性」行為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社會中下層的不斷貧困化。

5、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與問題

經濟全球化在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世界為之付出了代價,給世界和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問題。這種代價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國家主權的弱化、全球貧富差距加大和資源環境基礎受到威脅。因此,很多專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一定要採取防範威脅的措施。

一、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經濟不穩定將發生連鎖反應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上的依賴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和危機就極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特別是那些與該國家經濟聯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如通過投資額的變化、投資環境的變化、貿易額度、貿易方式的變化、金融條件的變化,等等。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了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20世紀60年代的美元危機,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初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等都同樣引起了國際經濟的不穩定。

二、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主權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統一市場變的越來越大,國際規則越來越多,一個國家的主權則逐漸收縮。這種收縮主要表現在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以及跨國公司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歐共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市場,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經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而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管理經驗越來越豐富,在跨國公司的經營目標與東道國目標發生偏差的時候,跨國公司除了對東道國政策本能的抵禦以外,更多時候是採取規避。例如,採取轉移定價進行合法避稅已為世人所知,通過這種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國際間進行大規模的資金轉移對東道國造成的損失不可忽視,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資的東道國是要蒙受大量損失的,其國家的主權政策不可能得以完整保持。

三、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圍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全球范圍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和利用,資源創造的財富更多。但是,由於市場的競爭、發達國家及其利益集團總是佔有先進的技術、居於更有利的貿易談判等地位,市場的價格、貿易條款等主要遵循他們的意見,這些條件的差異使得財富越來越多地流到了少數國家及其利益集團,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為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中國經濟時報,1999)。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利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貧富差距會更嚴重。

四、經濟全球化中各利益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問題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紛紛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發達國家的工業湧入發展中國家。雖然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民族工業在外資的資助下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資源的開采卻面臨枯竭,環境面臨巨大的威脅。馬爾薩斯早在19世紀初已經預言到: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需要更多的原料,地球快要達到極限,不再能夠提供這些原料,世界將面臨為了爭奪原材料而發生沖突;羅馬俱樂部20多年前也曾預言,原料的價格要猛漲,甚至發生嚴重的短缺。雖然,這些預言都由於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和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的發展而成為「謬論」,但是,今天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卻使能源供應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在享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資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看到,我國的資源潛力已經不容樂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趙文智在接受《國際石油經濟》記者采訪時說(李文,2003),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需求持續大幅度上升。國內老油田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普遍進入開采中後期,剩餘資源的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石油產量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致使石油進口逐年增加。2002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已達7184萬噸,佔到石油消費量的30%左右,國內石油的安全供給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世界石油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國控制石油資源的意圖越來越明顯,我國在全球尋求石油供應的努力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因此,在促進經濟全球化時,我們不能不考慮油氣等資源供應安全問題。

6、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

7、經濟全球化的問題『

1, 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
如1995年墨西哥爆發了重大的國際債務危機.墨西哥經濟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自1994年2月以來,美國連續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數百億美元從墨西哥等國抽走流向美國,極大地損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經濟穩定.
2, 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由於跨國資本"無國籍"和無民族認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資本的功能.因此,外資的過度進入有可能擠垮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因而可能損害經濟的長遠發展.
3, 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屬於夕陽產業,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資源的同時,把夕陽產業帶進了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4, 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最明顯的例子如上個世紀末發生在東南亞的國際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因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5,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還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因此,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充滿了變數.
6,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繼續擴大.聯合國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富國與窮國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擴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佔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6%.
7, 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跨國公司大量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以多種形式影響著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個國家的經濟主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家們因此擔心,當前權力正從政治家手中轉向大公司的董事會會議室.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往往不是規則的制定者,所以在國家經濟主權的讓與方面,發展中國家受到的損害較大.
8,發展中國家受到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規則和秩序的制約.
由於發達國家在國際投資,貿易和技術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全球化總體上有利於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南北經濟技術不斷擴大,總體上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經濟地位.此外,發達國家利用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加緊推行政治,文化霸權和經濟上的新殖民主義,導致南北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勢必引發一系列新的矛盾,導致國際社會的動盪.因此,必須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其朝著共存,共贏,平等,公正的方向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9,它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拉大,也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加劇.
據聯合國統計,最不發達的國家10年前是36個,5年前是42個,現在則增至48個.從這個角度來講,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是一個財富不斷集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的發展越來越不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距從1983年的43倍擴大到現在的60多倍;發達國家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6,卻壟斷了全球近80%的收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技術差距,即"數字鴻溝"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由此看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得與失,已是一個嚴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變得越來越富;另一方面,卻使最不發達國家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其貧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艱難.在過去的10年裡,全世界貧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佔的比例由原來的2.3%降到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