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 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
(二) 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三) 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
2、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給當代社會主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2.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們解決改革攻堅階段的棘手問題。
3.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經濟全球化可以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威脅。
.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挑戰。
3、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跨世紀中國的可貴有利機遇
1.美蘇兩極雅爾塔體制解體後、世界加快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繼續保持國際和平環境所提供的機遇
在這個當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盡管局部戰爭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戰的現實可能性總的說來不是越來越大了, 而是相對縮小了。中國有可能贏得更長的世界和平的國際環境, 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大業。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個超級大國為所欲為的時代已經結束, 多極共存中新興力量發展機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舊格局的傳統框架開創新的局面, 問題在於能否及時捕捉機遇。鄧小平1990年3月在談到國際形勢時說:「我們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著, 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利用。」國際形勢在利弊相較的總體上說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新產業革命同步發展的機遇
當代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在世紀之交已進入新的突破時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為先導將會引起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場大變革中固然現代化強國、科技大國佔有基礎和實力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和前兩次科技革命時引起的變化一樣, 後起之秀往往會異軍突起的。面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更加密切,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大的總形勢, 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在內的有一定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新的大變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這就給處於起飛時期中的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開發生產力的難得機遇。
3. 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機遇
和1945-1990年代時的美蘇兩極冷戰格局以激烈的政治、軍事較量不同, 走向21世紀的冷戰後多極化格局, 轉向了以軍事、政治斗爭為後盾而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形式。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 意識形態的較量雖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實際上並在許多情況下是以退居後台的形式表現的, 並不總是將意識形態因素或什麼「反共主義」作為處理國際的和國家關系的固定不變的原則基礎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求同存異, 各國有選擇發展制度、發展模式的自由、不幹涉它國內政等原則已越來越為國際反對霸權和強權政治的國家和友好國家所肯首。盡管西方國家不喜歡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也不喜歡西方國家堅持資本主義道路並把他們那一套制度和價值觀強加在中國和世界人民頭上。然而這並不是說, 我們警惕西方國家的「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意味著要把意識形態因素誇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導致蘇東解體和新中國在一個相當長時期里發展不快的關鍵性原因。實際上對於不同會制度國家來說都不容以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關系劃線的准則, 都在實際上以利於國家利益的和平與發展為准則。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和速度、社會的和諧與保持穩定情況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在跨世紀的90年代, 世界經濟在起伏中保持增長勢頭, 而站在發展浪尖上的是亞太地區, 這對處於亞太地區中心地位之一我國來說, 顯然是一個有利的發展機遇。
4.西方國家周期性危機陰影的斷續困擾、前蘇東國家解體後尚未擺脫困境和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局動盪危機客觀上提供了中國的發展機遇
鄧小平在1983年說:「要抓住西歐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機」1985年又說:「我們要抓住時機, 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機。」1991年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 就是個機遇。......機會難得阿!」1992年他又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 關鍵是發展經濟」「要抓住時機, 現在就是好機會。」別國的困難或動盪自然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及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然, 這樣的機遇並不總是常在的。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國的困境和大發展緩慢的基礎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在當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國正是在世紀末改革潮中後來居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調整上有較充分的迴旋餘地。
5.振興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機遇
在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和多樣化並存的時代, 有一個在新的條件下再創民族文化新精神並在全球發揮影響的問題。中華民族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有過舉世公認的輝煌。自15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開始落後了。正如鄧小平同志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 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 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我們知道15世紀前後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這個一個由中世紀轉向近代世界的時代,在這個關鍵時期的反差是中華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響, 整整500多年的被動和挨打局面是我們永遠難忘的。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似乎正面臨著一場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響要比文藝復興時期要廣泛和深遠得多, 但是人們對這場已悄然到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認識還相當滯後。這對於一個走在全世界全方位開放前列的中華文化無疑帶來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遇。它既要在新的條件下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又可以充分地借鑒近現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優秀文化, 從而創造新文化,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一個團結振興的新興中華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當代世界具有競爭力;一個改革開放的中華文化,更具有競爭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總體上已經走過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蘭文化在一些方面與現代化的協調和創造生機的活力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 跨世紀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盡管中國發展的機遇難得, 但是面臨的挑戰和潛在危機同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這里涉及社會生產力能否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能否建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人口增長,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協調的良性循環機制、能否真正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能否保持和發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開創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等問題。客觀地說,在這些方面同樣面臨這十分嚴峻的挑戰。
1.實現2000年的「小康」目標是一個需要全力以赴的艱巨任務
我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次提出到本世紀末達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標。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來計算的。 據1995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總值是43,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8%〖10〗按當時1美元等於8.45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和全國人口12億計算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於8.31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計算為439美元。從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後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同樣是11.8%來預測, 則到1995年底為48,968萬億人民幣。這樣「原定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將於1995年提前完成。」
按此測算, 1980年時的國民生產總值13,686億人民幣左右。1979年時我國大陸總人口為97,542萬。據此當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411元人民幣。<<建議>>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 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按「九五」計劃年增8%的速度計算, 則到2000年時國民生產總值預計達74,483億元人民幣, 按到1999年底我國人口預計12.75億計算則人均5,841人民幣, 超過比1980年翻兩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間, 則超過更多。
然而, 形勢還是不容樂觀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長是個嚴重的任務,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億, 現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國大陸人口到13億形勢就相當嚴峻。
第二, 這是按人民幣計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計算,則人均800美元的目標則就相當困難了。如到進入2000年時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比價為8:1計算, 則應為人均6400元人民幣, 則12.75億人口共81600億人民幣。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計算, 到2000年時為76,505億人民幣, 實際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時為12億人口則人均為797美元了。而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如何直接影響到人均人民幣和人均美元的計算。第三, 還有一個相當嚴峻的通貨膨脹問題, 即必需把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一位數之內, 因為連年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率使11.8%的GNP增長率大打了折扣。當然, 到2000年時香港已經回歸我國, 按全國人均計算會有所提高但是原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並未計算香港在內。
2. 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是一項新的攻尖任務
中共中央14屆5中全會<<建議>>提出今後15年「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宏偉目標。這是一項世代人夢寐以求的偉大事業。現代化的內含在不同歷史時期標準是不同的, 有近代時期的現代化,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期的現代化, 90年代的現代化水平, 也有根據預測下世紀中葉時的現代化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歷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三類GNP和GDP來分析, 至少達到上中等國家發展水平時才夠格稱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而在現代化國家中又有上中等國家、發達國家和最發達國家之區別。這裡面的幅度和彈性是相當大的。中共中央<<建議>>:「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 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保持年均增長率7.2%的情況下就可達到。這時如設定2,000年是GNP為8萬億人民幣, 人民幣與美元比價為8:1不變, 則到2010年時為16萬億人民幣合2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比1992年的德國GDP的數字
17,893億美元要多. 比日本當時的36,701億美元要少。但是按預測2010年時人口控制在14億, 則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計算進去), 而1992年時在中等收入國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國家和下中等收入國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劃分的, 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
我們不妨以達到1992年時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如果人民幣和美元匯率比價不變, GNP年均增長率保持7.2%不變, 人口在10年間增長1億不變, 則2020年時為GNP 4萬億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時為GNP 8萬億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時為GNP 16萬億美元,人均9,412美元。這超過了1992年時高收入國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標准。如果把香港、澳門的GNP計算在內, 如果在下世紀上半期內實現和台灣的統一, 無疑是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長控制每年增長在1%內, 2040年前穩定在不超過17億人口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第二, 連續60年保持年增長率為7.2%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在世界歷史上, 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美國最快發展階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間翻了兩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幣和美元的穩定比價,使人民幣成為國際上的硬幣同樣是十分艱難的。第四, 通貨膨脹率務必控制在兩位數以下, 否則GNP和人均GNP的實際增長率在相當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後還有一個國際激烈競爭因素, 世界在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以包括發達國家的停滯發展為條件的,世界銀行幾乎每年都提高了劃分上中等國家人均GNP的標准。1983年上中等國家人均GNP標准為2,050美元,1992年為4,020美元,幾乎翻了一番。因此要到達21世紀中葉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當付出更加艱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說的只是GNP和GDP數字, 還有一些指標是同樣需要重視的。如:能源使用石油當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國600千克, 美國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為1,447千克, 我國為世界平均數的41.5%; 1970年每個醫生負擔的人口中國為1,500人, 美國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齡組的百分比1991年中國為2, 美國為76;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970年為18,1992年為27, 在22年中增加9個百分點,據此速度城市人口超過50%將在21世紀的40 年代, 而美國1920年城市人口即佔全國的51%, 1970年為74%1992年為76%。
現代化最發達國家當推美國, 把中國的GNP和美國作一比較。1992年我國的GNP是5462.34億美元, 而美國是59,355美元, 中國是美國的9.2%。按美國GNP年增長率為2%計算則36年翻一番。這樣2028年時美國的GNP為118,510億美元, 2030年時為123,298億美元, 這時,中國的GNP為美國的65%。2040年時美國的GNP為150299億美元, 中國為美國的106.45%, 超過了美國。但是如果美國的GNP年增長率為3%, 則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為118,510億美元, 2040年為237,020億美元, 那時中國為美國的67.5%。2050年時, 美國的GNP為318,535億美元, 那時中國的GNP為32億美元, 略超過美國。不過美國人口只為中國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來說只是美國的20%左右。盡管如此, 再經過半個世紀的持續奮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間,在NGP方面超過美國, 這是中華民族世代英靈夢寐以求重振中華的宏偉大業!
4、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分別是什麼?
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1、區域主義的興起會促進貿易和投資壁壘削減以及邊境內新規則確立,從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為我國提供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我國推進與世界更多國家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立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良好環境,有利於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亞太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
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其他自由貿易區,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改善我國對外經貿環境。
3、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自身產業競爭力低、經濟金融監管制度存在缺陷、經濟調試能力弱,對美歐主導的國際經濟規則追求高標準的經濟自由化難以普遍認同。而我國堅持以包容、漸進、公正、互惠的理念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完善,受到普遍歡迎。
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TPP、TTIP等高標準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將我國排除在外,會形成新形式的非關稅壁壘,造成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效應,制約我國對相關自由貿易區內國家(地區)的出口和投資。
2、美國試圖以其主導的TPP強化重返亞太戰略的經濟基礎,瓦解我國與亞太國家的緊密經貿關系,制衡我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3、國有企業競爭中立原則、外匯自由轉移原則等高標准邊境內貿易投資自由化規則與我國現行制度、體制存在沖突,超出我國現有承受能力。
(4)全球化社會主義挑戰機遇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
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第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三、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5、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6、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給當代社會主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挑戰:1、「經濟全球化」的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成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歐洲地區以及東南亞,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2、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製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BIS,1997/1998)。60年代的美元危機,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初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每次都令人震驚地表現了國際游資的巨大破壞力。到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衍生的歐債危機。自60年代起,盡管各國經濟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實施控制和監管的方法,許多深受游資沖擊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總體而言,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並不明顯。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區的經濟震盪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7、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大國的興起,一方面取決於本國的人口數量、文化形態、歷史傳統、地理狀況、資源環境、民族性格、政治制度、經濟形態以及wj外交方略等因素;另一方面,必將對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引起一系列國際問題——在全球劃時代的今天,這一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故此,就有關中國和平崛起的問題,中外學者從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了剖析。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中國經濟奇跡及影響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高速、持續、穩定地發展是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由於經濟的發展,中國不僅保持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大局,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經濟的發展還增強了中國民眾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對於一個在近代史遭受過沉重打擊的民族來說,這些成就的取得其意義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增強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另一方面,使中國更有信心地向著未來進發。於是,中國在「和平崛起」口號的感召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鼓舞下,中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2008北京舉辦奧運會,2010上海召開世博會。在航天領域,中國成功的發射了「神舟」系列飛船。經濟的發展,使中國在新世紀提出了西部大開發計劃。一些重大工程舉世矚目: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高的建築-----這一切在中國已經或即將由夢想變成現實。
中國改革過程中,在取得很多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腐敗蔓延、資源短缺、人口過多、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金融系統存在隱患等負面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處理的好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能否順利「和平崛起」。中國共產黨不僅認識到了這些問題,而且正在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只要中國共產黨牢固地掌握著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穩定,有計劃地推進改革,這些問題就能有效地解決,中國27年的改革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有這個能力的。
因此,對於那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問題,中共完全有能力通過改革使之不斷完善。然而,由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通訊手段的多樣化,對於那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的解決,將變得更為困難。而中國特殊的歷史有給民眾的意識形態產生了特殊影響。
(二)中國民眾年齡結構及特徵
自建國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段巨變的歷史。從建國初的社會主義改造到社會主義建設;從農村公社化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的建立;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文革十年動亂到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從三年苦難時期到小康社會的基本實現;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到一個重要的世界經濟體------ 在中國巨大的變化中,如果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的高潮,那麼文化大革命無疑是中國歷史的低谷。這種特殊的經歷給中國民眾產生了特殊的影響。
由心理學的常識可知,一個人的出身時代、人生經歷、文化教育水平、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的人生觀有密切聯系。那麼,當代中國民眾的年齡結構及特徵又是什麼那?如表所示:
分類 稱謂 第一代人 第二代人 第三代人 第四代人
出生時代 1945年以前 1946—1965年 1966—1985年 1986—2005年
年 齡 60歲以上 40—59歲 20—39歲 1—19歲
人生曲折度 最大 大 小 最小
教育程度 最低 低 高 最高
改革認同度 最小 小 最大 大
社會適應度 小 最大 大 最小
未來的希望 最小 小 大 最大
主要意識形態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對西方文化的態度 消極 保守 中庸 激進
當代的影響力 小 最大 大 最小
20年後的影響力 最小 小 最大 大
由簡圖可知,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多變化。21世紀前半葉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最大戰略機遇期,能發抓住這個機會是中國面臨的重大考驗。20年後,在中國民眾的人口比重中,1978年改革開放前後出生的人——第三代人將占重要地位。這部分人是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社會適應性最小。也是最不安於現狀的一代,他們會因中國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倍感驕傲,也會因經濟的下滑而挑起社會沖突。另外,中國27年的改革培養了一大批中產階層以及與其相意識形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現實,造就了多樣化的意識形態,由此決定了他們對執政黨的認同程度。為中國社會埋下了隱患,也成為中共21世紀面臨的最大考驗。
(三)中國未來的最大挑戰
由前可知,中國成功的經濟是中國社會的以保持穩定的根本原因,同時,正是由於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利益團體及與其相意識形態。不可否認,市場經濟培養公民的民主意識。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往更為密切,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不可避免的對中國民眾產生一定的影響。更何況,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仍以「冷戰思維」看待當今世界,仍沒有放棄對中國「和平演變」的企圖。而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的穩定,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轉移了民眾的政治需求,暫時緩解了認同危機。但這不等於對民眾對政治改革漠不關心。所以,中國的政治改革如果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其統治地位必將面臨嚴峻挑戰。
眾所周知,存在市場經濟的地方,就存在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全球化時代,經濟聯系的加強,國內外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甚至打破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中國能不能控制住由經濟下滑而帶來的社會沖擊,有效地處理好民眾的有效需求,是中共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這也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改革中所面臨的問題。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處理好這一問題。因此,中共有必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有利情況下,有計劃、洋步驟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便在經濟出現問題時能夠保持住政權的穩定,防患與未然。
在未來20—30年中,能否處理好這一難題,是對中共智慧的最大考驗。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中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1世紀,才能成為「龍的世紀」。
8、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是: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2、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們解決改革攻堅階段的棘手問題。
3、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經濟全球化可以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5、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是: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8)全球化社會主義挑戰機遇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符合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
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既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
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