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多極化雖然曲折但是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彼此符合的問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資本的新一輪擴張,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中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對於發展中國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2、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決定了它的發展必然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和起支配作用,決定著經濟全球化具有不平等的性質,即在全球范圍內實際存在的資源配置上的不平等和「紅利」分配上的不合理。特別像美國這樣的少數發達國家,依靠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霸主地位,對它之外的所有國家實行著極不平等的原則,在不對等的國際經濟關系中享有極大的經濟利益。
3、經濟全球化為什麼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經濟全球化就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就是經濟侵略,你想我們鴉片戰爭後的不平等條約,除了賠款外,就是開國門自由貿易了,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啊。全球化後,大品牌的公司將工廠設在發展中國家,將發展中國家變成原料產地和勞力提供地。生產的產品返銷回去,這樣利潤就非常大了。發展中國家如果不漸進地提高民族工業,就是淪為新時期的經濟殖民地。
當然像亞洲的一些國家因為有工業基礎,同時政府也不斷發展民族工業,對外的開放也是有限制性的,得到了很多好處,比如中國。但是正如郎咸平教授說的,發達國家掌握了商品的產業鏈的絕大部分,比如品牌、物流(航運)、金融服務、資金、技術等等,發展中國家就掌握了生產這個環節,如何取得整個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權,最後,比如100的利潤,分給我們是5,其他他們分,你說合理嗎?同時我們還要承擔環保的代價,並且他們還要通過金融來蠶食我們拿的那5的利潤,舉個例子就是97亞洲金融危機,就是發達國家對東南亞的金融攻擊。還有日本,日本的80年代經濟經濟狀況和我國現在多像啊,現在呢,怎樣了啊,已經停滯了接近10幾年了,為什麼啊,就是美歐國家對於日本進行了一次金融攻擊啊,搜索一下「日本 廣場協議」你就非常明白了。
其實經濟全球化的不利不但在於對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的利益分配的不公,並且在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內部人民間的利益分配不公。這是一次對於全球財富的一次重新分配,使得發達國家的富人和發展中國家的有先天條件的人(掌握權力和一些有遠見的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利益,使得發達國家的產業工人失業增多,因為他們的工作有發展中國家的工人代替了,這樣發達國家的中產階層減少,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富人更富,權貴勾結一起發達,窮人更窮(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社會財富是大量增加了的,不過分配時富人拿的更多),最終就會破壞經濟結構和社會公平,所以現在很多已經意識到了這點,主張經濟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開始沒落,美國的民主黨執政,日本的自民黨下台表明新自由主義的沒落。比如美國,奧巴馬是民主黨,支持民主黨的是中小企業和工會力量,這些都是代表中下層利益的,全球化對大的跨國公司很有利,相應的中小企業就不是很有利,所以貿易保護主義又有點抬頭了,什麼輪胎特保案啊都來了。
4、怎麼看待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失敗與沒落?
新古典自由主義的失敗與沒落,是其自身的產物。全球化剛開始的時候,發達國家資本攻城略地,把本國一些低端產業轉移出去。本國人民能夠享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更便宜的商品。生活質量有所上升。這些低端產業,往往產出有限,污染不輕。轉移出去以後,不但商品變便宜了,很多勞動力還能投入到產出更高的產業中去。
人民永遠是勢利的。新自由主義搞不定經濟的時候,古典自由主義顯然是顯得有誘惑力起來。於是「古典自由主義2.0」,也就是新古典自由主義就登上了政治王座。到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新古典自由主義都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
新自由主義革命,在經濟增長方面遠遠沒有實現此前三十多年凱恩斯革命所達到的高水平,反倒是引發了大量觸目驚心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自1980年以來,在超過50多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出現過大約150次左右的大規模資本流入,而其中約有20%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並導致了大幅度的產出下降。
5、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1.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器,是實現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
2.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5)在全球化中沒落的發達國家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為什麼很多發達國家現在都衰落了
近些年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搞得西方經濟出現明顯衰退,而危機產生的原因一般被認為是銀行家的貪婪或是政府的不負責任。但在我看來西方的金融危機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衰落都是一種必然,是歷史趨勢的一部分。
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經濟出現了滯漲現象。為了使經濟能夠進一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將低端產業轉移到國外,而國內只通過高端產業賺錢。於是全球化運動全面展開,西方經濟重回繁榮。但是在這場繁榮中獲利最大的卻不是承擔產業轉移主力的跨國公司,而是金融業。產業轉移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建設廠房和購買設備,而這就需要貸款。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沒有這么多錢,這些錢只能從發達國家的銀行貸出來。於是到了90年代末,發達國家的銀行已經通過在產業轉移中貸款或是直接投資的方式賺取了大量資金,這就形成了金融危機的第一個條件——大量的錢。
但是產業轉移終有盡頭,西方國家逐漸變得產業空心,沒有什麼產業可以轉移了。銀行不能再從產業轉移中賺到大錢,必須找其他方法賺錢。銀行賺大錢賺習慣了,肯定不願意就此改賺小錢,於是工作重點從投資改為了投機。金融危機的第二個條件就此形成——投機心態。
危機的兩個條件聚齊後,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於是2008年末,一切如約上演。當然危機總有緩和的時間,不可能一直持續,那麼西方國家是否有辦法在危機後重回繁榮呢?我的回答是——很難,因為當今世界的情況已經變了。
原本全球化的戰略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從事高端產業,其它國家從事低端產業。但是在全球化的進行中,高端產業逐漸變成了金融業,而其它產業基本都轉移完了。現在金融業不行了,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其它的高端產業來代替。但是世界上偏偏有個將高端產業變成白菜的中國。本來高端產業能養活全部人的,被中國一競爭,就辦不到了。
既然高端工作養不活全部人,那麼就把低端工作轉移回來吧。但是西方國家的民眾奢侈習慣了,又懶、開價又高。跨國公司不是傻子,憑什麼把產業轉移回去。當然政府可以通過貿易保護強制企業轉移回來,但是如果因此引發貿易戰,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西方的衰落基本沒有任何逆轉的機會。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會有一些西方國家過的比較好。
1、資源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潛在)等。
資源國家沒有所謂產業轉移,自然也無所謂衰退。而美國因為頁岩氣的開采,已經無需從國外進口能源了。而只要再進一步,出口頁岩氣,就可以當一個資源國家了。
2、傳統產業強大的國家。如德國、瑞士、日本等。
德國有機械,瑞士有鍾表,日本有電子、汽車,都屬於傳統優勢產業。但是現在日本面臨中韓的緊逼,好日子恐怕也不遠了。
西方國家的衰落一方面是自己的策略的失敗,另一方面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說西方國家不會因此變窮,但是像以前一樣的繁榮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7、全球化進程對發達工業國負面影響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