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這對彌補我國資金短缺,技術相對落後等缺陷,迅速實現產業優化,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資金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國也不例外.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正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含一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的全球化為我們提供了吸引外資的機遇.同時,經濟全球化加快了新技術的交流與合作,而引進先進技術對我國加快發展至關重要.只要我們積極參加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合作,大量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就能盡快提高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國內經濟主體帶來了壓力,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連成一個整體,經濟上的相互關聯與合作使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逐漸形成一個了相互間的衰榮共同體.由此,各國增強了全球意識,為相互妥協,相互協調,共同合作創造了條件,減少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和斗爭.從而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創造了相對緩和的外部環境.因此,中國經濟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我國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只有把本國經濟融入到全球經濟中去,才能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縮短走向現代化的時間,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從而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全球化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的同時,又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挑戰.細致說來,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和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增加了中國金融產業的風險.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加無序,為國際資本投機提供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增加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另外,中國現行的金融運行體制方面存在的諸多弊病,容易造成中國金融機構在與國際金融大公司競爭時成為犧牲品.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沖擊巨大.目前,中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與國際大集團相比,無論是技術人才,管理,設備等方面,還是在品牌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尤其是新興信息高科技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再次,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體制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性和同步性加強,中國的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受到強烈的擠迫.中國今後的改革政策選收稿日期:2003—11—02作者簡介:王琳(1967一),女,天津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王琳:淺談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13?擇將更加困難,尤其是對漸進改革與激進改革,平等主義與自由市場主義,國內保護與市場開放,短期後果與長期效應等一系列問題,處理起來都相當困難.最後,經濟全球化會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某種程度的削弱.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資本全球化的配置權掌握在跨國公司相對集中的經濟大國手中.它們把生產活動和就業帶給發展中國家的同時,也使這些國家在自己的宏觀經濟管理上處於被動地位.這是構成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總是處於相對虛弱地位的根本原因.同時,千百萬的投資者為了獲取收益的最大化,猛烈沖擊著主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課稅,補貼,借貸,調整等等主權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國的主權.總之,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利劍,它在為我國經濟大發展提供有利影響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對策面對全球化時代提出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冷靜思考,沉著應付,積極尋找應對策略和措施,並獲取利益最大化.第一,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健全我國的法制環境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必須加速我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市場化規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我國只有加速社會主義市場化步伐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此進程中,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同時還應當高度重視與市場化的進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適當調整對傳統國家主權觀念的認識,盡量化解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國家主權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只要民族國家猶存,國家主權就不會消失,國家主權就仍然是國際關系變革與發展的基石.我們應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同時也應充分注意防止將主權擴大化和絕對化,不能僵化地看待國家主權,更不能因噎廢食而拒全球化於國門之外.第三,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的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建立在從本國實際出發的基礎上,始終立足於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搞建設,求發展.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雖然可以藉助外國
2、全球資產配置機會增多 林彥軍:金融科技企業迎來出海最好時節
10月11日,玖富國際CEO林彥軍在印尼巴厘島舉行以「金融再開放,驅動新變革」為主題的財新國際圓桌上表示,在當前資產配置機會增多的大環境下,對於金融科技企業來說,也是出海的最好時節。但金融科技要想真正走出去並非易事,除了解決政策風險和金融安全這一首要問題外,還需要平衡金融創新與當地監管等一系列問題。
玖富集團CFO兼玖富國際CEO林彥軍在討論環節發言
林彥軍認為,金融科技企業要想真正遠洋出海,除了政策風險和金融安全外,還需處理好如何平衡金融創新與當地監管的問題。林彥軍表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想要真正走出去,首先需要做到信息透明,披露完善,讓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掌握真實情況,避免潛在風險,在此基礎上達到金融創新與當地監管的平衡,其次,金融科技公司還需要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有利於全球化合作以適應國外不同環境。
事實上,玖富集團成立十二年來,分別在SaaS技術輸出、人工智慧、 區塊鏈 等新技術領域各自組建了公司,由原先對內服務升級為對外技術輸出,開展技術賦能全面助力數字金融發展。伴隨科技研發的深入,玖富集團多年前也已著手海外業務布局,直到去年才正式發布立足美國矽谷、東南亞、中國香港地區的』三位一體』國際化戰略。先後在中國香港地區收購了成立30多年的犇亞證券,並更名為玖富證券,為用戶提供全球化資產配置服務;在美國矽谷投資了區塊鏈公司Wyre;又在新加坡設立東南亞總部,不久前攜手日本SBI集團共同投資印尼最大金融科技公司Investree。
林彥軍在分享玖富經驗時表示,「對於中企,尤其是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來說,適當的投資或者與當地企業合作,是一種較好地融入當地市場的方式。進軍東南亞,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如果擁有具備國際視野的管理團隊,以及本地化的基礎員工團隊,以符合當地文化氛圍的方式去運營,效果可能會更好。」
此外,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對法律和政策部分還不完善,對金融科技企業來說,需要特別重視這部分風險,局勢對市場穩定影響是巨大的。至於具體的本地化運營,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找准用戶定位,進行獲客或者風險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更加審慎的考慮。林彥軍相信,隨著全球化布局的深入,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將會在未來的全球化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經濟全球化有什麼機遇和挑戰?
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知識點:
1、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促進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促進國際分工水平提高和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進步、產業轉移與結構升級,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2)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自身經濟發展。
2、經濟全球化挑戰
(1)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不平衡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關注貧困和飢餓問題,同時要正視和妥善處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不同產業、不同群體帶來的沖擊。
(2)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釀成國際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
3、經濟全球化對策: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又要勇敢迎接挑戰,同舟共濟,實現合作共贏。
4、聯合國的原則
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各會員國必須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各會員國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各會員國必須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
各會員國對於聯合國依憲章規定而採取的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政的事務。
5、亞太經合組織宗旨
支持亞太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繁榮,建設活力和諧的亞太大家庭,捍衛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鼓勵經濟技術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進建設良好和可持續的商業環境。
6、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在亞太地區舉足輕重,是APEC的重要成員。自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以來,中國參加了歷屆部長級會議和歷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積極參與各層次領域合作,為促進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與對策拜託各位了 3Q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進程,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鏈接,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政府承擔,通過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政府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政府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政府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政府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
5、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 (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6、經濟全球化為各國提供了發展的良機,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秩序中,最重要的是
D
7、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道理?
根據課本知識,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利:(1)經濟的全球化使各國和各地區間的資本、資源、科技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技術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各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2)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良機.
弊:(1)加劇了國際競爭,使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
(2)各國在分享全球化的成果,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佔有較大的優勢,而發展中國家要獲取同樣的利益,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故答案為:
①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和各地區間的資本、資源、科技實現優勢互補,②有利於技術和信息的全球共享,③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各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增長.④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加劇了國際競爭.⑤相對而言,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佔有較大優勢;⑥發展中國家要想獲得相同的利益,則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評分說明:以上六點每點(2分),只要回答出任意四點即可給滿分(8分).
8、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如何?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國際通信,以及上述內容帶來的國際人口遷移,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企業生產由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分工,進而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組合配置,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過程和狀態。
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全球一體化;
(2)經濟全球化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
(3)經濟全球化目前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存在多種不對稱結構的。
我們一般認為:科技革命出現後,經濟全球化將迎來發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貿易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後投資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金融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體表現有:
(1)貿易全球化
(2)生產與投資全球化
(3)金融與資本流動全球化
(4)人力資源流動全球化
(5)國際經濟組織全球化
(6)國際經濟規則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積極影響:
(1)各國均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貿易收益
(2)各國都能夠參加更合適的國際分工
(3)各國的金融業都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4)高素質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適的崗位
(5)國際經濟組織能夠更好地為各國服務
(6)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機會通過經濟全球化崛起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消極影響:
(1)各國國際貿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國的產業結構趨向單一化,抗風險能力降低,且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產業結構單一化而出現環境污染問題;
(3)若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其沖擊將遍及全球;
(4)發展中國家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5)國際經濟組織在處理貿易摩擦時不公平、不公正的態度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礙有:
(1)貿易失衡引起的貿易糾紛、甚至是貿易戰;
(2)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大量不穩定因素;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大量經濟與政治問題;
(4)各國經濟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穩定性與風險;
(5)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國內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減弱;
(6)各國對於國際經濟規則、規范仍然有不同的觀點沖突;
9、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