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期待中國方案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期待中國方案

發布時間: 2023-02-07 06:23:06

1、面臨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2.我國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挑戰轉換成機遇。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4.建設資源節約型、壞境友好性社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引用鄧論內容)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辯證防範風險的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一些小國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風險決不比我們少,它們能夠勇於參與,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一定能夠趨利避害。1、處理好國際關系: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2、要推動內需: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3、要轉變產業結構: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2、中國在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方面的主張

1.每年對不發達地區有大量援助,幫助不發達地區發展經濟
2.派駐維和部隊到戰亂地區,幫助維護社會秩序
3.參加戰亂國家重建
4.在聯合國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權益
5.恪守外交「三項基本原則」,在國際外交中立場公正

3、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動盪不安。針對國際社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中國以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為全球經濟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等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直面「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區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問題,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開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葯方,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力圖打破國際社會發展桎梏,開辟出一條解決國際問題的新路徑。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它不是一事一議的區域內雙邊短期方案,而是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它不是單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對G20平台和金磚國家機制的倡議,也同樣不是囿於集團或區域性的考量,而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圍的跨區域、全球共同發展的主張。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包括公平正義的和平方案、互利共贏的合作方案、創新共享的發展方案等,其目的在於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阻止地區沖突,推動國際生態與環境的改善,促進國際體系的完善。

(3)經濟全球化期待中國方案擴展資料: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外交實踐和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它回答了在充滿差異的社會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現實里,在國家間不同利益的訴求下,如何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分歧、實現共同發展的問題。

正確義利觀、新發展觀、新安全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實現了外交理論的創新發展。


中國方案堅持互利共贏,強調權利與責任的互動、對等和一致,強調共存共處、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包容互鑒。中國方案植根中國土壤,是在中國實踐的成功基礎之上提出的,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參考。

中國方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深受中華文化整體觀、辯證觀、義利觀的啟發,其所倡導的循序漸進、顧全大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等理念都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管控危機、解決問題的方法。

4、中國積極擁抱全球化有哪些具體措施?

我國積極擁抱全球化的措施,包括咱們知道的一路一帶對外開放,對外投資,對外發展貿易,文化交流等等,這些

5、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

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

6、3.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該怎麼做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
軍事
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7、請論述「中國方案引領全球化發展」中的方案有哪些

第一,加強國內治理,奠定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的國內基礎。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國內治理水平決定著一國對外戰略的空間和成敗。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大而不強、將起未起」的爬坡期,各種問題和風險不斷交織、相互疊加。只有不斷增強國家治理能力,實現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的良性互動,持續提升國家的軟硬實力,才能更好地開展對外交往,參與全球治理。具體到對新型全球化的引領,我們尤其需要加強在理念供給、政策執行、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能力建設,使得中國的倡議和行動能夠真正改變全球化過程中的失衡與不公,從而激發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

第二,凝聚政治共識,糾偏國際社會對全球化的錯誤認知。政治行動的前提在於確立共識,新型全球化首先需要尋找到國際社會在全球化問題上的最大公約數。我們必須向世界闡明當前世界的矛盾和危機,根源不在全球化,而是戰爭、貧困和疾病,是現行國際秩序的治理赤字和道義缺失。因此,一味抵制全球化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重新關起國門更不會走向美好的未來。畢竟,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所引發的封閉自守和經濟民族主義沒有緩解世界危機,反而將國際社會拖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為了防止悲劇再次重演,國際社會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以積極開放心態擁抱全球化,努力解決全球化過程中不公平、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構建起共同協商、平等參與、普遍受益的全球化新模式。

第三,堅持均衡發展,努力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當前,有些國家和人民對全球化充滿憤怒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出現了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失衡局面,根子在於全球競爭中的失敗者沒有得到必要有效的安撫。基於此,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推動全球化的再平衡。在國際層面,權利資源在國家間的分配應更加均衡。應當看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然而他們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仍嚴重不足,其合理訴求處在說不出、傳不開、沒人聽的尷尬境地。大力提升他們的國際話語權,進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是新型全球化的應有之義。在國內層面,發展成果應由社會大眾共同享有。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公共產品供給力度,通過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來培育社會弱勢群體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利益補償和轉移機制,使得財富蛋糕能夠更加公平的分配,讓社會大眾感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切實好處。

第四,加強機制建設,為新型全球化提供製度保障。一定意義上講,國際機制的質量決定著全球化的水平和成敗。中國參與和引領新型全球化需著力解決當前國際機制在代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嚴重赤字。首先,積極推動傳統國際機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的變革調整,以適應國際力量對比變化和全球化發展的新要求。其次,努力創設新的國際機制。從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再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在通過重塑國際規則加強世界互聯互通,推動全球包容發展。未來,在反恐、氣候、海洋、太空、極地、網路等新興問題領域將面臨大量的機制空白,中國更需要積極參與並發揮引領作用,使得全球問題的各個領域有規可依、治理有序。再者,加強各類機制之間的銜接整合,努力消除不同機制之間的隔閡,最大限度釋放制度性紅利,以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第五,合理管理預期,理性看待中國的全球角色。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願意為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全球化轉型升級做積極貢獻。在逆全球化浪潮和民粹主義興起的國際大背景下,國際社會也強烈期待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引領新一輪的全球化。然而,為了更好地引領新一輪全球化,我們必須對中國的全球角色進行准確定位。其一,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不是另起爐灶。新型全球化不能和現有的全球化彼此割裂,甚至完全對立。其二,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不會一蹴而就。全球化的轉型是一個復雜多維的系統工程,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其三,中國引領新型全球不搞一家獨大。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和國際權力普遍擴散的條件下,贏者通吃的邏輯日益不可持續。中國在全球治理中主張共商共建共享,努力通過自身發展帶動世界共同進步,積極開創普遍參與、共同受益的新局面。其四,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不能包辦一切。建立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全球化不是中國一家的責任,而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我們特別需要防止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異化為過度承擔責任的陷阱。總之,只有準確詮釋自己的全球角色,減少不切實際的政治預期,中國在引領全球化的道路上才能做到行穩致遠。

8、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9、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