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旅遊目的地規劃的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促進了體育產業的全球化發展。
體育旅遊的開發與利用實現了體育產業的全球化發展,體育旅遊與體育產業是互相依存的,實現體育旅遊與體育產業的融合能夠促進區域體育文化的傳播以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區域的體育旅遊文化有著不同的特徵,體育旅遊在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體育旅遊在國內是一項新興的旅遊產品,與此相應體育旅遊也是一門新的學科。體育旅遊是體育與旅遊相結合的健身方式。
2、旅遊景區規劃設計與開發運營的規劃的發展趨勢
現代旅遊規劃與傳統旅遊規劃的分野實質上是現代旅遊──綠色旅遊與傳統旅遊──大眾旅遊所導致的必然趨勢 。 傳統的旅遊發展是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進行開發,現代旅遊發展要求先規劃後開發。傳統的規劃是項目導向的,注重社會一級的規劃,採用分散的,遍地開花的開發方式,現代規劃是整體導向的,強調區域的整合,採用集中的,只在合適的區域,有現存設施的區域開發的方式。傳統的開發強調在原有居民區外另建新的旅遊設施,建造新的高層建築,提供新的居住設施,現代開發方式在現有居住區內開發新設施,對現存的設施進行改造從而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設施。
過去的規劃是一種精英規劃方式,即規劃者都是一些旅遊專家,建築規劃師,財務分析家等。近年規劃的經驗告訴我們精英規劃往往是片面的,比較容易出現中看不中用的「白象」規劃,缺乏可操作性。現代的規劃注重多方參與。現代的規劃師更多的是一個集大成者,而非創意者。 可持續發展是近年的一個新概念,是環境主義思想的結果,近年旅遊者變得對環境十分敏感,對環境友好了。旅遊可持續發展包括以下要素:
1.建立生態極限和公正的標准
2.重新配置經濟活動與資源
3.控制人口
4.保護基本資源
5.更公正地利用資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源
6.在承載力范圍內開發,保持持續的發展
7.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
8.偏好動物植物種類的多元化
9.消極影響最小化
10.社區控制
11.廣泛的國家與國際協作政策
12.經濟有活力
13.環境質量
14.環境審計。 目前人們還提出旅遊景區規劃的生態設計倫理的幾條基本原則:
1.旅遊景區設計要和背景融合一體,而非主宰自然,所有的垃圾,廢物都應認真處理,不能污染空氣、水或土壤;
2.旅遊設施的位置應與重要的自然及文化資源隔離,任何資源的使用都應控制在其承載力之內,不要造成環境危害;
3.水線附近的開發不要僅用一條小路來隔離水域和開發帶,要使水域與開發帶有一定的距離;
4.要劃出特定的區域作為公園與保護區,同時劃分出適合商業經營的開發區域;
5.所有項目設計都要能為附近社區所接受;
6.以自然資源為主的吸引物開發要設計眺望點,臨時通道,小路,要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及植物種群;
7.文化吸引物的開發,要體現其真實性,給遊客豐富的體驗,而且不會損害其文化價值;
8.主要的旅遊景區和旅遊項目不應開發在基礎設施缺乏的邊遠地區;
9.重大文化或自然吸引物附近區域的開發要注意開發的設施與吸引物相協調,不要損害遊客的體驗質量;
10.所有沿海岸的開發,如海浴碼頭,飯店,商店等要考慮波浪,風暴和洪水的影響,因此應布局在距水線足夠距離的地方,以免遭受損害;
11.主要的土地利用項目,如高爾夫球場等不要布局在原始自然區,而應布局在對環境影響比較小的區域;
12.在有古樹,特色植物,自然景觀的地區造建築時要盡可能保護這些自然資源,為遊客提供最大的享受。
3、現代景區規劃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旅遊景區規劃開發中生態化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即旅遊景區項目的生態化、旅遊景區布局的生態化以及旅遊景區管理的生態化。
一、旅遊景區項目的生態化。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工業文明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不斷加劇,人們希望回歸自然並追求良好生態環境的願望也日益迫切。這一需求表現在旅遊者的行為上就是旅遊者對自然型旅遊目的地和生態型旅遊項目的強烈偏好。在回歸原始生態的市場需求驅動下,今後旅遊景區的項目設計必將呈現出生態化的趨勢。旅遊景區項目生態化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其一,項目主題生態化。主題生態化是指,旅遊景區的旅遊項目要以增強旅遊者保護自然的意識、增進旅遊者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和了解為核心,並緊緊圍繞這類主題進行項目設計。
其二是指項目要素生態化。項目要素主要指構成旅遊項目的有形物質要素,這些要素必須要取自自然,並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無害。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旅遊項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項目。
二、旅遊景區布局的生態化。
旅遊景區在整體布局上應強調對景區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景觀的營造,例如將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旅遊景區劃分為核心區、外圍區和邊緣區的圈層結構。此外還有將旅遊景區的觀光區、游樂區和接待區相分離的多核式布局模式等。這些旅遊景區的布局模式都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劃理念。
三、旅遊景區管理的生態化。
旅遊景區規劃與開發的生態化不僅要求旅遊景區建設時遵循保護自然環境、維持原始生態的原則,在旅遊景區的經營和管理上同樣要體現生態化的特色
4、自考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復習知識點
61、對於現代旅遊區而言,品牌不再是簡單的產品識別標志,它已成為旅遊區營銷戰略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62、旅遊區或旅遊產品的品牌力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品牌認知,即顧客對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總體評價;二是品牌活力,指旅遊區或產品品牌的差異化特徵與顧客的關聯度。
63、不同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的旅遊市場開發策略。投入期:刺激基本需求;介紹產品;建立分銷網路;滲透定價。成長期:擴大產品利益;宣傳品牌;選擇分銷渠道;適當調價。成熟期:改進產品、降低成本;強調市場細分;提升旅遊區形象;充分利用分銷渠道;實施價格戰略。衰退期:調整產品組合;集中促銷;維護旅遊區聲譽;保留分銷關系;削價或大幅度降價。
64、由於具備營銷費用低、營銷環節少、信息含量大、營銷范圍廣、營銷全天候等特點,網路營銷一經出現便受到了眾多旅遊區尤其是國際集團公司的青睞。
65、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對既有的營銷組合理論進行修正,提出了服務業的營銷組合框架。
66、旅遊規劃與開發主題的內涵從三方面來加以理解,這三方面同時也是規劃與開發主題定位的三個重要環節。即發展目標、發展功能和區域旅遊形象。
67、旅遊規劃和開發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商業利潤與經濟增長,促進環境保護;而地方政府方面的目標則偏向於增加就業、稅收、外匯收入,關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其基礎設施改善等。
68、在具體的功能細分上,區域旅遊功能可劃分為三個向量: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功能。
69、在區域旅遊形象定位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體現:旅遊區的物質景觀形象、社會文化景觀形象、旅遊企業形象以及核心地區(地段)形象。
70、從時間序列上看,旅遊區主題形象按形成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的形象,即原生形象階段、次生形象階段和復合形象階段。
71、旅遊區在旅遊者心目中形象的形成過程與旅遊產品和服務的性質、宣傳促銷活動是密切相關的,而旅遊區的主題形象正是按照形象的形成過程,通過以下方式和渠道,傳播到各個旅遊消費者的心目中。(1)經營活動;(2)符號標識;(3)傳媒溝通;(4)服務態度;(5)實物展示。
72、旅遊區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兩個工具實現,即產品—服務(PS)與公關宣傳(PR)。
73、野營地式布局適用於景點分散、當地條件又不宜建大型旅館的旅遊區,這種模式是以對整個旅遊區恰當的亞區劃分為基礎,兼顧亞區之間的功能互補性,重點對亞區的旅遊服務設施進行布局。
74、社區—旅遊吸引物綜合體(CAC)布局,這種布局方式是1965年甘恩(Gunn)首先提出;弗特斯(Forster)曾提出一個旅遊區空間開發的「三區結構模式」。雙核布局(TwinningPrinciple),這種布局模式1974年由特拉維斯(Travis)提出,該布局方法為遊客需求與自然保護之間提供了一種商業紐帶。
75、傳統的旅遊線路設計面向包價旅遊(PackageTour),其中主要是團體包價旅遊(GIT)。
76、目前旅行社或旅遊信息中心為散客設計的旅遊線路有兩種形式:一是組合選擇式線路;二是跳躍式線路。
77、游樂(娛樂)項目屬於旅遊項目中的一個小類別,為人們提供與娛樂相關的設施和服務,它與旅遊項目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78、在旅遊項目創意設計中有三個因素十分重要,會對設計的質量產生影響,這三個因素是:規劃者和開發商;旅遊資源的賦存狀況;旅遊市場狀況。
79、旅遊規劃者和旅遊項目的開發商是旅遊項目創意設計中的一個最主動的要素,只有充分調動旅遊規劃者的科研積極性和熱情,才能保證將其工作效率和創新精神發揮到極點。旅遊規劃者在進行旅遊項目創意設計時最為重要的素質就是項目設計的經驗和信息的處理。
80、旅遊地的形象塑造在進行旅遊規劃與開發是要注意:首先是旅遊形象的調查;其次是旅遊地形象的設計和策劃;最後是旅遊地形象的提升。
81、產品導向模式的規劃思路是走「市場—資源」相結合的規劃道路。
82、按照資源開發可行性分析的工作步驟分類:(1)投資機會分析;(2)初步可行性分析;(3)具體可行性分析。按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投資主體分類:政府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國內企業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三資」企業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等等。
83、資金供過於求則資金的稀缺性降低,資金的使用權出讓的價值就低,也就是資金在一定時期內的時間價值就低;反之,則資金的時間價值就高。除了利息外,還有利潤也被用來表示資金的時間價值。利潤和價值在本質意義上沒有區別,只是利息描述的是將資金投入借貸過程中的價值增值,而利潤則是描述將資金投入生產流通領域所產生的價值增值。因此,在計算資金的時間價值時,兩者是無差別的。
84、在現金流量的概念中包括了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和現金凈流量。
5、關於全球化問題(原因、表現、後果)
1.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世界正在變的越來越平
[編輯本段]
全球化曾是我們用來描述政府政府和大企業關系變化的詞彙,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意義更廣闊也更為深遠的現象。
全球化並不僅僅是政府,企業和個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也不僅僅是機構間相互影響的方式,它意味著新的社會,政治和商業模式的出現!
社會學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當今國際學術界最為熱門的課題之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全球化的理論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不同學者紛紛從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角度來考察與研究全球化問題,並不斷加強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社會學對全球化的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中後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有P·索羅金的全球趨同論、R·阿隆的國際社會論、D·貝爾的後工業社會論、I·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七、八十年代又出現了A·托夫勒的超工業社會論、J·奈斯比特的大趨勢論,九十年代除了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有了新的發展外,又形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研究針對性的A·吉登斯的制度轉變論、R·羅伯遜的文化系統論和L·斯克萊爾的全球體系論等。社會學研究的綜合性特徵使其對全球化這樣一個復雜性問題的探討具有較強的優勢。
吉登斯的制度轉變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從制度轉變的角度來闡述和深化全球化理論的,其主要貢獻是他把全球化與現代化緊密地連在一起,並認為全球化是現代性的最明顯的結果之一,是世界范圍社會關系的緊密化。
在吉登斯看來,全球化是現代性從社會向世界的擴展,是現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徵向全球范圍轉變的必然結果。而現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徵是由四個不同層面所構成的,即資本主義(capitalism)、工業主義(instrialism)、軍備力量(military power)和社會監督(social surveillance),這四個現代性的制度特徵向全球范圍轉變的結果便形成了全球化的四種維度,即全球資本主義經濟(world capitalism economy)、國際勞動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全球軍事秩序(world military order)、民族國家體系(nation-state system)。時至今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權力中心。全球化趨勢,並不是「西方制度在全世界的慢延和其他文化的消亡」,而是一個復雜的、非連續的和偶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而又相互交錯的邏輯推動的,是一個不均衡的發展過程。因此,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現代性與全球化的發展及其帶來的代價,造就了一個不是「現在」(now),而是一個「從現在開始就會存在」(from now on)的危機性問題。例如,各種制度性轉變的全球性導向如果無限地急劇化,就會相應地構成經濟增長機制的崩潰(collapse of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極權主義提升(growth of totalitarian power)、核沖突或大規模戰爭的爆發(nuclear conflict or large-scale warfare)及環境大災難的發生(ecological decay or disaster)等危機。但是,吉登斯認為全球化的這種可能性危機是可以而且只有被積極參與的社會運動所克服和抵消,相反,如果沒有此類社會運動的抗衡,未來社會便難逃於惡性的發展,更不會出現制度性轉變的理想結果。
羅伯遜的文化系統論
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蘭·羅迫遜(Roland Robertson)是社會學中從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和關注全球化問題的代表性學者之一,他從1960年代初期就開始涉及全球化問題的探討,在以後30多年的時間中,他又通過對經典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檢討與重建逐步確立起了自己對於全球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尤其是1980年代以後,羅伯遜與其他一些學者一起,從社會學角度共同對全球化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基於自己的分析框架和全球化模型,羅伯遜把全球化的基本歷程從15世紀初葉到20世紀90年代分別劃分為萌芽階段、起始階段、起飛階段、爭霸階段和不確定階段。並簡要地勾勒出了近六百年來全球化過程的基本特點和目前狀況,羅伯遜不同意像吉登斯和沃勒斯坦那樣抽象化、簡單化地解釋全球化現象,他強調,全球化進程是在相對獨立於嚴格意義上的社會進程狀態下進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邏輯性,它的發展將隨著進程的加速而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因此,全球化問題不僅是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而且也更應該是一個跨文化研究的對象,當前社會學理論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以多維的方式,並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經濟」的單一模式來說明全球化的轉跡及其動因。
6、名詞解釋:旅遊社會環境文化.
名詞解釋
1.4E效應
通過合理科學的規劃,有助於為旅遊地目的地帶來良好的經濟(Economics),環境(Enviroment),富裕(Enrichment),交流(Exchange)四方面的效應。
2.旅遊市場調研
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統地收集,記錄,整理分析和總結與旅遊市場變化有關的各種旅遊需求以及旅遊活動的信息,資料,以了解現實旅遊市場和潛在旅遊市場,並為旅遊規劃與經營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的活動。
3.旅遊主題
是指在旅遊區的產品項目和旅遊者的旅遊活動過程中被不斷展示和體現出來的一種規劃設計理念和價值觀念。
4.擴展性環境生態容量
對於環境生態容量成為旅遊接待限制因子的旅遊地可以採取人工處理部分污染物的辦法擴大旅遊接待能力。
5.假日旅遊
指人們利用節假日或雙休日,外出旅遊所引發的游、購、娛、食、住、行等消費活動的總稱。
6.在線營銷
即旅遊區利用互聯網開展市場調研,宣傳產品或服務,實現網上交易以及處理售後事宜。
7.「5W2H」分析法
What Well Who When Why; How How much
8.項目規劃開發
9.旅遊資源的環境容量
指旅遊資源自身所處地區在一定時間條件下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包括容人量和容時量
10.旅遊線路
指旅遊經營者或旅遊管理機構向社會提供的產品。
11.移動平均法
主要是通過搜集一段時間旅遊市場的數據把它們相加,計算其移動平均數,從多個時期銷售量的數據中,預測未來旅遊市場的銷售額。
12.生態旅遊
通過利用未受人類開發的自然生態資源開展的旅遊活動。
13.隱蔽反應
指從表面看競爭者沒有對旅遊地的開發做出反應,而實際上卻暗中實施早已醞釀成熟的應對方案。
14.旅遊項目
指以旅遊資源為基礎開發的,以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為吸引對象,為他們提供休閑服務,具有持續旅遊吸引力,以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環境效益為目標的旅遊吸引物。
15.區域規劃
16.旅遊開發
是指發揮,提升旅遊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並將潛在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並使旅遊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行為。
17.旅遊人類學
指借用人類學的學理依據,知識譜系,視野,方法和手段對旅遊活動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旅遊地居民、俄中臨時互動關系。、旅遊者、和旅遊地社會團體在旅遊開發或旅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
18.會展旅遊
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大型國際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運動會、招商會等,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洽談貿易,旅遊觀光、進行技術合作、信息溝通、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以此帶動交通、旅遊、商業、餐飲等多項相關產業的發展。
19.旅遊業
指以旅遊者為服務對象,為其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產業。
20.旅遊資源
是指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並促使其實現旅遊活動,為旅遊業發展所利用,並由此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會創造。
21都市旅遊遊憩系統
是指吸引旅遊者停留下來的旅遊景點,娛樂場所,設施等吸引物所組成的綜合體。
22.旅遊市場
指旅遊供給與旅遊需求雙方進行交換的中間場所。
23.旅遊規劃
是指在旅遊系統發展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和旅遊系統的發展規律,以優化總體布局,完善組織機構以及推動旅遊系統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的戰略設計和實施的動態過程。
25.旅遊功能分區
是依據旅遊地開發地的資源分布、土地利用、項目設計等狀況而對區域空間進行系統劃分的過程,是對旅遊地經濟要素統籌安排和布置。
26.市場營銷組合
是指旅遊區為達到在目標市場上的銷售水平而對可控性營銷變數進行優化和綜合運用的管理應用。
27.主題公園
是根據某個特定主題,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多層次空間活動設置方式,集諸多娛樂活動、休閑要素和服務設施接待於一體的現代旅遊目的地。
28.總體環線、分區輻射
是指主題公園在總體的布局上採用環線式游線設計,而對於每個相對獨立的分區則採用中心輻射式的游線設計模式。
29.旅遊乘數
就是測量單位旅遊消費對旅遊接待地區各種經濟現象的影響程度的系數。
30.旅遊區位
簡答題
1.旅遊資源開發應該遵循的原則?
個性化原則;市場導向原則;系統開發原則;綜合效益原則;注重保護原則
2.何謂都市旅遊?都市旅遊規劃的內容?
指旅遊者受都市文化,都市景觀和都市商務氛圍所吸引,在都市區域內進行的,以探親訪友,商務會議,文化修學,觀光購物以及游樂顯現等為目的旅遊活動。
3.旅遊產品怎樣升級?
一是旅遊新產品的開發,二是不同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的旅遊營銷戰略
4.旅遊規劃有哪些特點?
連續性,增值性,可變性與戰略性
5.客源市場調研主要有那些方法?
1.官方統計資料的收集2.現場觀察調查法3.面談和電話詢問4.抽樣調查
6.怎樣評估旅遊資源開發的價值?
1.區位條件2.客源條件3.投資條件4.建設施工條件
7.怎樣樹立鮮明的旅遊品牌現象?
1.品牌決策2.品牌具體設計3.服務提升4.有形展示
8.旅遊功能分區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突出分區的原則,集中功能單元的原則,協調功能分區原則,合理規劃動、視線原則,保護環境的原則。
9.旅遊資源可以從哪些來進行分類?
1.按照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來劃分: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2.按照旅遊資源的景觀組合分類:自然景觀旅遊資源,人文景觀旅遊資源3.按照旅遊資源的吸引力級別分類:世界級旅遊資源,國家級旅遊資源,區域級旅遊資源,地方級旅遊資源4.旅遊資源國家標准分類。
11.旅遊規劃與開發效益評估因遵循哪些原則?
三大效益綜合評估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客觀公正、科學實際,可持續性,適度超前,全面系統,力求定量。
12.簡要概括區域旅遊形象的特徵?
13.簡要說明旅遊資源調查的基本步驟?
調查准備,實地調查,數據處理
14.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市場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市場宏觀環境分析,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市場接待現狀分析,旅遊規劃與開發市場競爭者分析。
15.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可行性分析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1.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生命力分析2.旅遊規劃與開發的財務分析3.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效益評估4旅遊規劃與開發的不確定性分析
16.簡述旅遊規劃主題定位的內涵?
就是針對目標市場通過服務實物和宣傳控制,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區域的獨特形象風格
17.旅遊資源評價主要包括那些內容?
旅遊資源特色和結構的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旅遊資源環境的評估。
18.實現旅遊產品升級戰略的方式有哪些?
旅遊新產品開發,不同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的旅遊營銷策略。
19.簡要說明旅遊項目創意設計的步驟或程序?
1.分析旅遊開發地的環境2.分析旅遊開發地的資源特色3.旅遊項目的初步構思4.旅遊項目構思的評價5.旅遊項目的設計6.項目策劃書的撰寫
20.簡述旅遊規劃與開發保障體系的內容?
1.政策保障體系規劃2.市場保障體系規劃3.人力資源保障體系規劃4.生態環境保障體系規劃
5.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體系規劃 6.危機管理保障體系規劃
21.簡述主題公園規劃與開發的主要內容?
1.園區主題的選擇,2.園區功能分區,3.園區線路設計,4.項目創新機制
22.旅遊生命周期理論在旅遊規劃與開發中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預測客源市場規模,2.提供旅遊規劃調整的依據,3,指導旅遊產品的創新開發
23.旅遊區可以採取的營銷競爭戰略有哪些?
差異化戰略,低成本戰略,集中戰略,市場領先。
24.旅遊主題形象塑造法有哪些?
傳統宣傳材料,節慶及公關活動,旅遊形象識別系統
25.旅遊規劃與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2.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3.提高綠化比例和環境質量。
26.簡述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發展趨勢?
全球化,市場化,生態化,創新化
27.簡述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
豐富的知識,較高的政治覺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服務常識和技能,較強的識別能力和活動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
28.試分析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幾種主要空間布局模式?
同心圓式布局,環核式布局,社區—吸引物式布局
29.簡述生態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原則?
整體優化原則,特色化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30.簡述定性評價方法中的「三三六」評價法?
所謂「三三六」即「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三大效益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六大條件指旅遊資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旅遊資源的類型和地域組合條件、旅遊資源的容量條件、旅遊資源的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和施工難易條件。
31.在對會展旅遊進行規劃時應重點做好哪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對會展場所進行規劃,其次便是圍繞會展說學的服務和配套設施進行規劃,再次要對會展旅遊說許的人力資源進行規劃,最後便是進行會展旅遊的市場營銷規劃。
32.簡述旅遊資源調查的方法?
直接詢問法,統計分析法,實地測量法,遙感法,分類對比
33.簡述旅遊線路設計的程序?
1.確定目標市場的成本因素,2.根據遊客的類型和期望確定線路上的主要景點3.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進行分析,設計出若干條可供選擇的線路方案,4.從備選方案中選出最優的旅遊線路設計方案。
34.規劃與開發的市場宏觀環境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人口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區位因素
35.簡述旅遊開發的正面效應?
論述題
1.論旅遊項目創意設計?
旅遊項目:以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為吸引對象,為其提供休閑服務,具有持續旅遊吸引力,以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環境效應為目標的旅遊吸引物。
特徵:功利性;社會性;創新性;時效性;超前性。
設計原則:總體原則: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基本原則:因地制宜;整體優勢;綜合效益;現實性原則;一致性原則;三大效益原則。
方法: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灰色系統法。
內容:旅遊項目的名稱;旅遊項目的風格;旅遊項目的選址;旅遊項目的內涵;旅遊項目的管理
程序:1.分析旅遊開發地的環境2.分析旅遊地的開發條件3.旅遊項目的初步構思4.旅遊項目構思的評價5.旅遊項目的設計6.項目策劃術的撰寫
影響因素:1.旅遊規劃者能力和開發商實力及要求2.旅遊資源的賦存情況3.旅遊市場需求情況
2.論區域旅遊主題形象的定位?
旅遊主題:是旅遊規劃與開發的靈魂,在選擇旅遊的主題時要綜合分析該地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目標,旅遊功能,旅遊項目,和旅遊形象等要素,並在此基礎上對旅遊開發地發展目標,旅遊功能以及旅遊形象等內容進行設計
旅遊形象是在旅遊規劃與開發中,藉助旅遊地的景觀、環境氛圍、服務展示、公關活動、信息傳遞等要素在旅遊者心中形成的綜合感知形象。
旅遊主題形象:為某一區域內外公眾對旅遊地總體抽象、概括地認識和評價。
特徵:綜合性;穩定性;可塑性;
定位和推廣:旅遊主題定位三要素:主題個性,傳達方式,受眾認知。旅遊主題形象定位的策略:超強定位策略,近強定位策略,對強定位策略,避強定位策略,名人效應定位策略。
塑造方法:(一)傳統宣傳材料(二)旅遊形象識別系統(TIS)(三)節慶及公關活動
傳播策略:正面強化策略,負面消除策略
3.論旅遊規劃基礎理論的價值與應用?
一.區位和空間結構理論:空間結構是指社會經濟主體在空間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以及反應這種關系的主體和現象的空間集聚規模和集聚形態。應用:1.確定旅遊地的市場范圍,2.確定旅遊地的等級,3.確定旅遊地的均衡布局模式,4.確定旅遊地的圈層布局模式
二.消費者行為理論:研究消費者心理及其行為模式的的理論。應用:旅遊產品及線路設計,市場營銷戰略的選擇,
三.競爭力理論:競爭力是指經濟主體通過佔有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並以此為基礎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和生產環境,向市場提供高效用度和滿意度的產品和服務,並獲得較高收益能力。應用:豐富了旅遊規劃的內涵,為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四.旅遊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模型,普羅格模型,雙周期理論。應用:預測客源市場規模,提供旅遊規劃調整的依據,指導旅遊產品的創新開發。
五.旅遊社會學和人類學理論: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社會機構和社會關系的科學。應用:人本主義的規劃哲學。
六.可持續發展理論:階段性開發理念。
4.舉例說明怎樣處理好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5.舉例說明,如何評價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社會效益?
旅遊規劃與開發對社會文化的正面效應:1.增進相互了解2.強化民族認同3.保存文化個性
旅遊規劃與開發對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1.造成社會失范2.滋生思想變異3.導致文化濫用
6.舉例說明,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可行性分析應從那些方面入手?
7.比較論述旅遊資源概查與詳查的異同?
8.試論述旅遊規劃與開發可行性分析的內容?
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生命力分析,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效益評估,旅遊規劃與分析的不確定性分析,旅遊規劃與開發的財務分析。
9.在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市場宏觀環境分析中,區位因素包括哪些?
1.自然區位2.經濟區位3.交通區位4.旅遊區位
10.以巴勒特模型為例,闡述旅遊生命周期理論機器在旅遊規劃與開發中的應用價值?
7、新時期旅遊規劃與開發顯示出哪些趨勢和特點
1·創意創新型:旅遊規劃的文本格式不會發生變化,但是規劃的內容不能在2照搬照抄,否則就不具備競爭力,只有思維進一步放開、思想進一步解放,才能做好旅遊規劃,旅遊規劃不再是通過數據修改,模式套用,專家簽字來完成的文本產業鏈,而是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可落地的商業文案,做一個旅遊規劃項目不再說我們給某某城市某某項目做過的和這個類似的項目,非常成功,他們成功不代表你成功,全新的創新理念會說,這是我們昨天才想出來的新點子。
2·電商思維型:就好像小米手機的設計與銷售的過程一樣,通過大數據進行需求檢索,通過互動式信息反饋,通過投票式項目立項,在沒有完成建築施工與項目開發之前,即可獲取互聯網眾籌式的提前消費,項目成功指日可待。
3·小雜居、大聚居,與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剛好相反,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以草原旅遊特色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進,但是在草原旅遊項目內部,還有一些沙漠旅遊、山地旅遊、水庫旅遊等其他的旅遊資源與其穿插共享,互相彌補。項目旅遊規劃與全域旅遊規劃相互依託、相互影響,和諧共進,市場共贏。
4·全域旅遊規劃與項目旅遊規劃產生樹根與樹枝的相互彌補,相互依託的關系,全域旅遊好比一棵樹的樹根,從起初階段給整個區域旅遊產業注入資金、宣傳等養料,而項目旅遊規劃就好比一個樹枝,會利用陽光雨露合成營養返回樹根。
旅遊規劃的未來發展,必定是市場化運營,項目審批、項目申報將來完全會成為一個附加功能,而不會像現在這樣為了項目申報而做旅遊規劃。
參考資料:http://www.nmgguihua.com/Item/Show.asp?m=1&d=2943
8、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
旅遊規劃開發
一、填空、選擇題
1、旅遊業的構成要素是:旅行社、旅遊交通、旅遊飯店,這三個構成部分又被稱為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2、旅遊業的五部分構成的觀點,即旅行社、旅遊交通、旅遊飯店、旅遊景點和旅遊管理部門。
3、旅遊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的。從規劃的發展角度來說,城市規劃的發展年代較旅遊規劃產生的年代早。
4、任何一個規劃的編制都不可能是一次性成功的,旅遊規劃與城市規劃應該建立一種互動的關系,即在編制旅遊規劃的時候邀請一些城市規劃的專家參與,考慮旅遊規劃的內容是否與城市發展規劃相沖突;適當地指出城市規劃中不合理、不適宜旅遊業發展的地方。考試大自考站,你的自考專家!
5、城市規劃和旅遊業發展規劃是統一的,只不過城市規劃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而旅遊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方面。
6、旅遊規劃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旅遊規劃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關系是一種宏觀和中、微觀的對應關系。
7、旅遊規劃與開發應包括以下三大結構體系: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目標體系、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方法體系、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支撐體系。
8、在制定旅遊規劃目標體系時要遵循以下的原則:A、概括性原則B、可達性原則C、一致性原則D、時效性原則。
9、政策和法規的支撐系統是旅遊規劃與開發的眾多支撐中最直接的一個支撐。
10、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好壞取決於該地旅遊資源的賦存狀況,即旅遊資源數量的多寡、旅遊資源類型的多樣性、旅遊資源特色的獨特性和旅遊資源空間分布與組合的合理程度。此外,旅遊業發展的狀況還取決於人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合理開發,取決於人們對待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態度。
11、旅遊資源的概念應從其開發性、吸引性、效益性及其形態等四個方面加以把握。
12、旅遊資源的可變性是指如下情況:在旅遊的發展中一些原本不是旅遊資源的元素變成了旅遊資源;一些旅遊資源由於市場或其他原因變成了非旅遊資源;一種旅遊資源轉變成了另外一種類型的旅遊資源。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13、旅遊資源同其他資源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具有美學特徵。
14、旅遊資源的開發效益與它吸引旅遊者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成正比。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做到:(1)優先開發那些地理位置優越、便於旅遊者前往的旅遊資源,以使其較快地產生效益;(2)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其利用率;(3)密切關注供求關系,循序漸進地開發。開發中還要隨時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15、旅遊資源投資開發的效益評價,表現在開發需要的投資、資金的來源、建設周期和投資回收程度的評價上,這四個方面一般可用投資回收年限這一綜合指標來衡量。回收年限短,說明供求對口,投資回收快,經濟效益就好。
16、旅遊規劃的特點主題性要求:(1)盡可能是「原始的」,即自然的、歷史形成的;(2)利用特殊資源,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3)各種景觀要互相適應、協調,最好不要形成多個主題,同時要求能反映當地特色;(4)各種設施盡可能使用當地的材料和技術,各地均有各自的小主題。
17、旅遊規劃的目的,追求的是對旅遊資源持續有效利用和對未來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最優結構與最優發展方向的合理安排。
18、把握現實和未來的關系是旅遊規劃的核心。戰略性反映了旅遊規劃的目的和作用。
19、旅遊規劃的綜合性表現為多目標、多因素、多層次、多部門的特點。
20、就空間范圍與規模而言,旅遊規劃可分為國際協調規劃、國家全面規劃、區域綜合規劃、旅遊地或旅遊景點綜合規劃等。
21、就時間階段和內容而言,旅遊規劃可分為旅遊開發戰略規劃(即遠期規劃)和旅遊地或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規劃(中期和近期規劃)。
22、旅遊項目的創意是旅遊規劃的靈魂。它最能體現規劃者的水平,但也是最費心血的。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23、交通規劃包括對外交通系統和區內交通系統。
24、對外交通系統規劃一般依靠原有的交通條件,故不是規劃的重點,但應保證遊客在景區能夠「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
25、區內交通系統規劃包括游覽線路布局和交通方式。景區的游覽線路應盡量避免平直、走垂直路線。
26、旅遊中心地必定擁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和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因為這兩個條件是旅遊地成為區域旅遊中心的先決因素。
27、旅遊中心地的市場范圍有上限和下限之分。
28、旅遊中心地的等級劃分是根據它的市場范圍即吸引力進行的。一般來說,高級旅遊中心地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檔次高、功能多、品種全、質量好,價格相對低廉,而低級的旅遊中心地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相對單一。
29、在一個地域范圍內可能存在多個不同等級的旅遊中心地。
30、帶動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這個目標是通過區域增長極的兩大作用來實現的,即極化作用和擴散作用。
31、增長極在旅遊規劃與開發中的應用形式:點軸開發理論和網路開發理論。
32、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從自然屬性上闡述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這個定義是由生態學家提出的;從社會屬性上闡述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該定義是1991年世界自然保護同盟(FV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UF)共同提出,它是以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為目標。
33、可持續性原則的核心內容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和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不能超過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34、旅遊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是旅遊地居民、旅遊開發者(投資個人或集體)、旅遊者和旅遊地社會團體在旅遊開發或旅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臨時互動關系。
35、旅遊規劃的編制應當以特色為戰略靈魂、以質量為戰略根本、以效益為戰略目標、以產業為戰略水準,在宏觀層面上重視政府主導戰略、產品開發戰略、形象建設戰略、產業融資戰略、市場開拓戰略、科技支撐戰略的綜合運用。考試大論壇
36、會展旅遊具有組團規模大、消費檔次高、停留時間長、季節性弱、利潤豐厚等特點,因而享有「旅遊皇冠上的寶石」的美稱。
37、主題公園旅遊將與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等並列為21世紀的三大新興旅遊消費增長點。這足以說明主題公園發展的強勁勢頭。
38、我國主題公園在規劃上與國外相比存在以下幾個薄弱環節:(1)主題公園的選址;(2)主題公園主題的選取。
39、旅遊資源按基本系統分為3個景系,即自然景系、人文景系和服務景系,10個景類。
40、旅遊資源按利用角度分為可再生旅遊資源和不可再生旅遊資源;按經營角度分為有限的旅遊資源和無限的旅遊資源。有限和無限包括時間和空間的二維性質。按吸引力分為國家級旅遊資源、省級旅遊資源和市(縣)級旅遊資源。
41、在當今世界,陽光、海灘和海水,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旅遊資源組合,被稱為「3S(Sun、Sand、Sea)」工程。
42、國外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使用的方法具有三的特點:即指標數量化、評價模型化、標准科學化。而我國的旅遊資源評價工作則始於80年代初。
43、旅遊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定性評價這種方法雖然簡便易行,但往往會受到評價者自身主觀意向、偏好的局限。定量評價這種方法可以克服評價者的主觀意向,避免受個人偏好因素的影響,使旅遊資源綜合評價工作更客觀、更科學。
44、定性評價方法又可以被分為一般體驗性評價和美感質量評價。
45、在旅遊資源本身方面採用了六個標准:美、古、名、特、奇、用。
46、旅遊資源的調查可分為概查、普查、詳查、典型調查、重點調查以及抽樣調查等類型。
47、概查是為發現問題而進行的一種初步調查。以定性為主,一般是對大區域的旅遊資源進行調查,以確定旅遊資源的類型、分布、規模和開發程度;普查以實地考察為主,因而所獲取的資料最為詳實。但是,普查中時間、人力、資金消耗非常大,調查的項目也不可能很細,對旅遊資源的調查缺乏深度;詳查一般是在概查和普查的基礎上進行,確定高質量的旅遊資源作為開發的對象。
48、市場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者需求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三個方面。
49、影響旅遊者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旅遊者外部的因素,也有旅遊者自身的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旅遊產品供給情況、旅遊產品價格、銷售渠道和促銷、旅遊目的地社會政治環境以及旅遊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條件等因素,後者主要包括旅遊者的經濟條件、心理因素等。
50、影響旅遊者需求的內部因素中主要包括年齡、個人收入水平、個性、生活方式等。來源:www.examda.com
51、人間的空間流動具備流量和流向兩個特徵。
52、開發地的區位狀況的分析只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自然區位、經濟區位、交通區位、旅遊區位。
53、支持旅遊規劃決策的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客源市場環境、市場需求、市場潛在需求、產品組合、顧客評價五種。
54、客源地市場環境調查包括政治環境調查、法律環境調查、經濟環境調查、科技環境調查、社會文化環境調查和地理環境調查。
55、需求是決定旅遊市場購買力和市場規模大小的主要因素。針對旅遊者所進行的需求調查是旅遊市場調查內容中最基本的部分。
56、客源地旅遊市場潛在需求主要通過出遊率、重遊率、開支率等指標來衡量。
57、旅遊規劃與開發市場分析的工作原則是:思路明晰、抽樣適當、分析確切、成本節約。
58、旅遊區形象由形象定位、形象塑造和形象標志三部分組成。旅遊區名稱、旅遊區標志、標准色、標准字及經營口號是旅遊區形象的具體設計內容。
59、在進行市場形象推廣時,應把握以下三條原則:一是統一性;二是針對性;三是效益性。
60、競爭優勢是所有營銷戰略的核心。
61、對於現代旅遊區而言,品牌不再是簡單的產品識別標志,它已成為旅遊區營銷戰略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62、旅遊區或旅遊產品的品牌力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品牌認知,即顧客對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總體評價;二是品牌活力,指旅遊區或產品品牌的差異化特徵與顧客的關聯度。
63、不同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的旅遊市場開發策略。投入期:刺激基本需求;介紹產品;建立分銷網路;滲透定價。成長期:擴大產品利益;宣傳品牌;選擇分銷渠道;適當調價。成熟期:改進產品、降低成本;強調市場細分;提升旅遊區形象;充分利用分銷渠道;實施價格戰略。衰退期:調整產品組合;集中促銷;維護旅遊區聲譽;保留分銷關系;削價或大幅度降價。
64、由於具備營銷費用低、營銷環節少、信息含量大、營銷范圍廣、營銷全天候等特點,網路營銷一經出現便受到了眾多旅遊區尤其是國際集團公司的青睞。
65、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對既有的營銷組合理論進行修正,提出了服務業的營銷組合框架。
66、旅遊規劃與開發主題的內涵從三方面來加以理解,這三方面同時也是規劃與開發主題定位的三個重要環節。即發展目標、發展功能和區域旅遊形象。
67、旅遊規劃和開發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商業利潤與經濟增長,促進環境保護;而地方政府方面的目標則偏向於增加就業、稅收、外匯收入,關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其基礎設施改善等。考試大-全國最大教育類網站(www.Examda。com)
68、在具體的功能細分上,區域旅遊功能可劃分為三個向量: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功能。
69、在區域旅遊形象定位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體現:旅遊區的物質景觀形象、社會文化景觀形象、旅遊企業形象以及核心地區(地段)形象。
70、從時間序列上看,旅遊區主題形象按形成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的形象,即原生形象階段、次生形象階段和復合形象階段。
71、旅遊區在旅遊者心目中形象的形成過程與旅遊產品和服務的性質、宣傳促銷活動是密切相關的,而旅遊區的主題形象正是按照形象的形成過程,通過以下方式和渠道,傳播到各個旅遊消費者的心目中。(1)經營活動;(2)符號標識;(3)傳媒溝通;(4)服務態度;(5)實物展示。
72、旅遊區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兩個工具實現,即產品—服務(PS)與公關宣傳(PR)。
73、野營地式布局適用於景點分散、當地條件又不宜建大型旅館的旅遊區,這種模式是以對整個旅遊區恰當的亞區劃分為基礎,兼顧亞區之間的功能互補性,重點對亞區的旅遊服務設施進行布局。
74、社區—旅遊吸引物綜合體(CAC)布局,這種布局方式是1965年甘恩(Gunn)首先提出;弗特斯(Forster)曾提出一個旅遊區空間開發的「三區結構模式」。雙核布局(TwinningPrinciple),這種布局模式1974年由特拉維斯(Travis)提出,該布局方法為遊客需求與自然保護之間提供了一種商業紐帶。
75、傳統的旅遊線路設計面向包價旅遊(PackageTour),其中主要是團體包價旅遊(GIT)。
76、目前旅行社或旅遊信息中心為散客設計的旅遊線路有兩種形式:一是組合選擇式線路;二是跳躍式線路。
77、游樂(娛樂)項目屬於旅遊項目中的一個小類別,為人們提供與娛樂相關的設施和服務,它與旅遊項目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78、在旅遊項目創意設計中有三個因素十分重要,會對設計的質量產生影響,這三個因素是:規劃者和開發商;旅遊資源的賦存狀況;旅遊市場狀況。
79、旅遊規劃者和旅遊項目的開發商是旅遊項目創意設計中的一個最主動的要素,只有充分調動旅遊規劃者的科研積極性和熱情,才能保證將其工作效率和創新精神發揮到極點。旅遊規劃者在進行旅遊項目創意設計時最為重要的素質就是項目設計的經驗和信息的處理。
80、旅遊地的形象塑造在進行旅遊規劃與開發是要注意:首先是旅遊形象的調查;其次是旅遊地形象的設計和策劃;最後是旅遊地形象的提升。
81、產品導向模式的規劃思路是走「市場—資源」相結合的規劃道路。
82、按照資源開發可行性分析的工作步驟分類:(1)投資機會分析;(2)初步可行性分析;(3)具體可行性分析。按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投資主體分類:政府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國內企業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三資」企業投資的旅遊規劃與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等等。
83、資金供過於求則資金的稀缺性降低,資金的使用權出讓的價值就低,也就是資金在一定時期內的時間價值就低;反之,則資金的時間價值就高。除了利息外,還有利潤也被用來表示資金的時間價值。利潤和價值在本質意義上沒有區別,只是利息描述的是將資金投入借貸過程中的價值增值,而利潤則是描述將資金投入生產流通領域所產生的價值增值。因此,在計算資金的時間價值時,兩者是無差別的。
84、在現金流量的概念中包括了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和現金凈流量。
85、費用效益方法在旅遊項目的投資可行性分析中被用來分析項目所產生的國民經濟效果,也就是說主要用來衡量該旅遊項目對區域內國民經濟的影響。包括:衡量項目的經濟效率、衡量項目的投資收益率、衡量項目對區域經濟的關聯性以及對環境因素的影響。
86、市場調查分析法,要弄清「5W2H」,Who—誰會產生對旅遊產品的需求,What—這些人需求的旅遊產品到底是什麼,Why—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需求,Where—他們希望在哪裡通過何種方式購買這種旅遊產品,When—他們在何時會產生這種需求,Howmany—他們對該旅遊產品的需求量有多大,Howmuch—他們願意為該旅遊產品支付的價格。
87、市場調查按照調查的范圍可分為全面市場調查和隨機抽樣調查兩大類。市場調查所採用的基本方法有:訪問法、觀察法以及實驗法等。
88、訪問法按照調查表格的發放和回收方式可分為面談調查、郵寄調查和留置調查。來源:考試大
89、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微觀經濟效益評估,微觀經濟效益評估的對象便是旅遊企業,對旅遊企業進行效益評估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界定企業的成本和收益。1)旅遊企業的成本;(2)旅遊企業的收入;(3)旅遊企業的經濟效益。LPO=一段時間內的勞動消耗/該時期內的產出水平。
90、旅遊業的發展對區域內的國民經濟結構優化,產業重心向第二、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轉移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旅遊規劃與開發對該地國民經濟結構優化中起的作用進行評估。
91、一般來說,財政保障採取的手段主要有:(1)國家預算;(2)國家稅收;(3)國家財政信用。
9、經濟全球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中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產業,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已經明確了發展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它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各界的資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旅遊項目建設。
這一開放的投資政策促進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總體上呈持續優化趨勢。
未來10年,中國旅遊業將保持10.4%的年均增長率,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年均增長率為9.8%,企業/政府旅遊增長率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國。
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將從2002年的5.44%上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未來幾年將有重大投資機會。
(9)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全球化表現為擴展資料: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
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
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10、你認為旅遊規劃與開發會出現哪些新的趨勢
旅遊正在朝著幾個以下大的方向發展:
1,養生旅遊
隨著養生旅遊資源的逐步開發,游戲旅遊資源越來越稀少,而養生旅遊度假區的競爭的加劇,以及替代性產品的增加,促使國內的優秀的旅遊企業越來越重視精品的打造,並加緊對偏遠地區的資源開發爭奪,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實現旅遊收入2233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增長6.1%,遊客人均花費支出521元,同比2012年中秋節國慶假期增長5%。
2,工業旅遊
2012年11月我國入境旅遊接待總人數達1083.1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3.83%;1-11月累計接待人數達12121.8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累計同比下降2.02%。其中當月接待外國人達223.71萬人次,同比下降2.23%,接待香港同胞達648.3萬人次,同比下降2.31%,接待澳門同胞169.01萬人次,同比下降12.02%,接待台灣同胞42.08萬人次,同比增長0.98%。
3,文化旅遊
首個文化旅遊城在哈爾濱動工後,又將斥資400億元在南昌打造文化旅遊城。
4,在線旅遊
5,智能手機旅遊
6,主題公園旅遊
7,生態旅遊
等多種旅遊建設趨勢
了解更多源於旅遊規劃開發與趨勢建設分析可以百度搜索前瞻產業研究院
滿意的話採納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