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球化經濟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球化經濟

發布時間: 2023-02-06 10:23:40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意義

這種創新為社會主義國家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對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加快發展產生著榜樣效應,同時也為整個世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和理念。 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性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創新的道路。這條道路的開辟和拓展,本身就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不斷創新的過程。可以說,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本質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總結歷史的經驗,有助於人們在歷史的比較中找到新路的關鍵所在。歷史不會明確地告訴人們今後的路應該怎樣走,但可以讓人們清楚地知道不應該再往哪裡去。在各國社會主義實踐中,有兩個突出的問題制約著社會主義的發展:一個是思想僵化;一個是體制僵化。思想僵化導致一切從書本出發,迷信盛行,教條主義嚴重;體制僵化致使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失去了生機和活力。這兩個問題的存在,使社會主義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也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產生了迷惘。開辟新路,必須解決思想僵化和體制僵化的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首先著眼於解放思想。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大戰略。解放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靈魂和精髓;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內在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和發展,始終貫穿了解放思想這個靈魂和精髓,也始終貫穿著改革開放這個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也是堅持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能突破陳規,在排除各種錯誤傾向干擾的同時又能吸取各種失誤的教訓,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前人探索的繼承和修正。社會主義產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以後,圍繞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各個國家都進行了長期的探索。這種探索首先是從列寧開始的,列寧探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和經驗,尤其是他強調要根據實踐經驗來認識社會主義,給後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在列寧之後,斯大林在俄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同時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後來的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大都仿效了蘇聯的體制。這種體制在各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它所隱含的弊端,也給社會主義各國後來的曲折發展留下了隱患。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就開始思考如何根據中國國情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他明確地提出了要「以蘇為鑒」,不能走蘇聯走過的彎路,要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他的探索一波三折,沒有取得成功。他始終沒有明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歷史階段。他一度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暫短的時期,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超越了階段。而後又認為中國社會主義處在過渡時期,把開展階級斗爭、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主要任務。再有就是他始終沿用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去考慮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尤其是用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去解決思想文化領域或思想認識上的一些問題。這種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與後來的過渡時期思想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產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這樣理論和路線,使毛澤東的探索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漸行漸遠。在毛澤東探索的基礎上,鄧小平和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作出了明確的判斷,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用改革取代了革命,用發展取代了斗爭。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基礎,堅持改革和發展,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起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發展變化的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和平與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揚的旗幟,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重新高漲,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以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並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創新中發展。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新了觀念,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平等互利競爭;為適應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快了體制改革,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並確立了建設創新國家的目標;為適應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註重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除「一球兩制」、「相互對立」思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同各種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新思想、新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又決定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還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必然經歷的特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長過程的初始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發展,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切創新,都是以基本國情為依據,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出發點,既沒有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沒有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性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性是多方面的,涵蓋了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從總體上來說,可以作這樣幾個方面的概括: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是中國的基本的國情。擺脫貧困,改善生活,讓國家強盛起來,是中國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一個首要任務。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富裕,關鍵在發展。能不能加快發展,對於執政的共產黨來說,直接關繫到人心向背和事業興衰。長期與貧困和落後掛在一起的社會制度,是不得人心的,也遲早要垮台的。正是因為發展問題的至關重要,鄧小平才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論斷,並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叫做「中國的發展路線」。對於中國來說,發展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建設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不起來,一切問題都不好解決,不僅國家難以長治久安,而且還要受制於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能使民生得到切實的改善,也才能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推進中國發展過程中,始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的,社會發展也是全面的。搞好經濟建設,可以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但經濟發展並不等同於社會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有繁榮的經濟,還需要有先進的文化,需要有民主的政治、和諧的社會。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四位一體」發展布局,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整體目標,並且使這幾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二是在改革開放中尋求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顯著特徵,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通過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發展的有了新的歷史形式。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凸顯了市場經濟的人本內涵,也使社會主義的價值同人們生存、發展產生了更加直接、更加密切的聯系,人們參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而也使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活力。這種創造,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超越,也是對市場經濟本身的超越。通過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發展的大潮之中,全面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擴大與世界聯系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守著和平發展的理念,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障礙,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國以自身發展優勢與世界發展優勢形成了互補,不僅拓展自身發展空間,也為世界發展增添了活力。 三是形成統一的思想基礎和共同的理想追求。有統一的思想基礎,共同的理想追求,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基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強國富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一種路徑選擇,體現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蘊含著整個民族的理想和信念。這種理想和信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靈魂,是實現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民族眾多,有著多樣化的經濟形式和分配關系,社會各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如果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在統一的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理想,就難以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過程中,正是這種思想精神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發揮著思想保證、精神支撐作用,才使這條道路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 四是使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一體化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一條新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新特點,就是從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求來考慮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時又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這樣,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現代化建設就成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事業。社會主義的發展,關繫到中國的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現代化建設,關繫到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社會主義的價值,主要在於使現代化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直接體現為在避免社會動盪和兩極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也在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著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貼近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貼近人民群眾的願望,因而也就更能凝聚民族力量,更能增強人民群眾的信念。 五是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設和發展局面。社會活力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是社會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條件。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設和發展局面,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切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調動的過程,是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發揮,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各盡所能,就是要使每一個勞動者的才智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各得其所,就是要使每一個勞動者能夠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讓勞動者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夠充分享有正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我們努力改變著一切妨礙人的創造活力的思想觀念,革除著一切束縛人的創造活力的體制弊端,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為各行各業的人們幹事創業提供舞台,讓不同個體、不同群體根據自身條件,充分發揮所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目標,並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既鼓勵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者,引導人們不斷改革創新、提高效率、謀求發展,使我們的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又特別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扶持和救助低收入及生活困難的群眾,讓他們真正從黨和政府的政策中受益,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同時,根據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逐步形成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 六是在維護社會穩定前提下推進社會發展。中國的發展是同維護社會穩定相聯系的。搞建設,求發展,必須創造一個平穩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動亂不能前進,只能後退。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穩定壓倒一切,也是最高利益。保持穩定,創造平穩安定的社會環境,體現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保持社會穩定,不是要使社會滯於一種凝固僵化狀態,而是要使社會發展處於一種有秩序、有步驟的社會環境下。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排除和一切干擾,保持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內部的條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顯著特徵。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是同我們堅決制止動亂,努力化解消極因素,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國家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對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加快發展也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發揮著榜樣效應,同時也為整個世界提供了新的發展經驗和建設理念。 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通過改革開放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本質和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不可能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一條固定的道路。社會主義在各國的發展,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必然會產生出不同色彩的理論與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是置於現實基礎上社會主義,它本身就有著社會主義在不同現實基礎上會產生不同特點的理論含義。在最初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各個國家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蘇聯的做法,照搬了蘇聯的模式,但成效都不是很好。面對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問題,有的國家盲目自信,繼續走老路;有的國家積極探索,不斷改革。繼續走老路的,很多陷入了發展的困境;積極探索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在改革開放中興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模式,恢復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生機和活力,出色地解決了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如何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問題,並使社會主義制度和體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在於打破了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社會實際,而且還在於它提供一些重要的經驗和啟示,這就是:搞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和道路,必須走自己路,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外國經驗可以借鑒,但決不能照抄照搬;社會主義不僅要成為人民群眾的福音,還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社會主義在各國的發展將展現出不同的特色,各種特色不同的社會主義將在相互比較、相互借鑒中共同發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要破除和擺脫「唯我獨馬」、「唯我獨社」的觀念,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社會主義本國化,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種規律性體現;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都可能根據自己的實踐對社會主義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並把自己的經驗提升到理論上,為科學社會主義增添新的內容。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代潮流,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平等互利競爭,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實現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深深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也在影響著各個國家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把自身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甚至以錯誤地方式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僅無法分享發展機遇,還會導致落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使自身獲得了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既視其為世界發展的大勢,積極參與其中,又注意趨利避害;既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同各國發展互利合作關系,又堅持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世界利益出發,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既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又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既與世界規則接軌,又要保持獨立自主,不做任何國家的附庸;既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又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中國同許多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現在又面臨著相似的現實任務,即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擺脫貧困,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重要的可借鑒作用。 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來的經濟繁榮,尤其是形成的尊重多樣、包容異己,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義。世界是由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組成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擁有選擇和保留自己的信仰、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權利。每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沒有絕對的高低優劣之分,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和民族,應該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在不放棄自我的前提下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相互學習對方的長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寬廣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變化,以自信的胸懷面對世界的發展,尊重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尊重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上的自主選擇。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又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樣的道路及其經驗,也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一種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不僅造福於全體中國人民,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提供了空前廣闊的市場,中國的繁榮帶動了周邊及各貿易夥伴的繁榮,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中國的道路也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良性循環架起了一座橋梁。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理念,提出的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也在當今世界產生了越來越大影響,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2、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3、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 (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4、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歷史機遇

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勢,不論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或准備好還是沒有準備好,全球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重要影響。全球化已經成為理解我們這個時代變革原因的必要線索,也是構成20世紀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同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目的是使中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樣一條道路,在世界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崛起的歷史上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在世界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上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也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應該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居世界第一,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的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功,對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促進也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不斷開拓,本身就是對於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貢獻」。「這就使中國在與經濟全球化接軌、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實現自身的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具體體現。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五位一體建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包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則

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從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出發;

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

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平等互利競爭。

6、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全球化成為當今時代世界發展趨勢。馬克思與恩格斯早在1844年《共產黨宣言》中就有關於全球化的描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由於資本內在的發展邏輯,資產階級不滿足與本國市場的開拓,他們把眼光放到整個世界,於是各個國家無一例外地被捲入世界體系當中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席捲到世界各國,更是印證了歷史的發展趨向。我們還發現文化也逐漸具有「世界性」了。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文化的交往和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相互影響也日益增強,因此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文化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我們也看到文化霸權的行為也逐漸顯現出來,所以保持一國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課題也提上了日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具有了戰略性的意義。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地位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文化競爭力日益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日益滲透到經濟和科技等各個方面,並對它們起到關鍵性的影響。縱觀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國家綜合國力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它們的文化實力也不容小覷。十七大報告指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提高綜合國力。文化根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深處,並從民族的語言、心理等方面體現出來。文化具有民族性。歷經五千沖刷、正在逐漸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身份的標志,是各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激勵各族人民投身到祖國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有助於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所以加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力度,最終能夠發揮公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覺性和自發性,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指的是一國經濟和科技水平居於現代先進水平,它的文化水平也應該有現代工業化的特點。我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列入到十七大工作報告當中,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未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保證,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確保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不動搖,那就必須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既要借鑒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也要批判的看待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文化環境,確保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民族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共同理想。正是這一共同的理想將我們緊緊團結到一起,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能夠凝聚中華兒女十幾億人的力量,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柱。第三,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經濟全球化下背景下中國特色的社主義文化的建設
在指導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堅決的抵制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擁有世界上文化傳媒的先進技術和平台,在宣傳它們普世價值的同時,享樂主義等腐敗墮落的文化進入我國,在人群中產生了不良影響。這明顯是與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堅持的集體主義原則相悖的。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科學地分析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糟粕成分,與西方的文化思潮的侵襲作斗爭。同時我們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及西方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發展文化的多樣性,創造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形式、內容,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在方針上,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當今世界由於新技術及互聯網的應用,各國的文化也不斷發生碰撞和交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要以兼容並包的寬闊胸襟學習全球各民族先進的文化成果,以我國的文化為主體,改造外來文化,最終為我國文化吸收和運用。同時,我們也要從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中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遇到的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關系。在戰略上,要與時俱進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要求,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重要途徑」。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注重內容的創新,積極開拓和培育文化市場,並能樹立法律法規規範文化市場的秩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發展文化產業要抓住我國的特色,發揮我國民族的優勢,逐步走向規模化、規范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一個民族之中,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也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該得到全民族的支持,在文化改革中能夠處理好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文化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系及文化輸入和輸出的關系,緊緊把握住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動搖,制定文化發展戰略,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民族樹立一面精神力量的旗幟!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條件下,中國的文化經濟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成為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所具有的發達國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資源優勢,高度重視全球化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把我國的文化建設放在全球化的坐標中進行科學的歷史定位,從而制定相應的文化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的文化經濟要適時地融入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互動使文化在全球的傳播速度和規模空前增加,各民族文化都將在與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華來優化自己民族的文化,進而又會出現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趨勢,全球文化也就會在沖突與融合的交互中走向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新階段。我們在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吸取國際上的優秀文明成果。要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

將市場和計劃兩種體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市場經濟法則成為世界經濟規則和相同的制度語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由市場經濟派生出來的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確立,進而形成市場經濟體制文化。 刺激吊帶睡裙http://www.luxurykiss.cn/而與此同時,應當認識到中國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些觀念,如重視社會公平的理念、大公無私的胸懷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並沒有過時,不僅不能被拋棄,還應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予以發揚光大。在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我們在制定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時,首先就是要將這兩種體制文化有機地進行整合,將市場經濟的優秀理念與計劃經濟的優秀理念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新型文化。

抓住機遇,實施經濟文化一體化戰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經濟文化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由於自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較大差距。嶄新的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一趨勢,大力促進我國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著力培育文化力,提升經濟力,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徑。

7、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並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並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於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飢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後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後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於「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後列;同時,由於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繫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於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於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並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後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拚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並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盪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第五,正義需要。中國的地緣政治及文化歷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使命,即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使命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為自己樹立了作為大國的必要道義形象。這種正義需要包括作為一個大國在聯合國扮演積極的更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小國、弱國權益、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始終樹立自己的正義形象。一個國家惟有發展具備一定實力,才能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反過來,一個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從而樹立起正義形象,也必然給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支持。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8、中國是如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

1、堅持黨的領導和基本路線不動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技術,堅持科學發展觀。
4、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行科教興國。
從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可以看到,一方面,這一全球化的趨勢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生產社會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現。另一方面,這一趨勢歸根到底是和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可以說,經濟全球化進程首先和主要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動的。當代經濟的全球化實質上是在當代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因此,這一趨勢不能不具有二重性,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是一般的經濟國際化所不能比擬的。經濟全球化促進生產水平提高和全球經濟的發展,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在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各國在面向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參與世界市場競爭中,可望促使各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當今世界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的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等。

9、結合實際,談談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經濟全球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從而使軍事、政治上的對抗逐步讓位於經濟、科技領域的相互競爭,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與協作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十分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

經濟全球化為社會主義中國充分利用世界上先進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提供了有利時機。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真正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藉助與發達國家發展經濟關系的機會,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其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提供的各種條件,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世界的整體發展,全球化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發達國家應該承擔起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和改善全球環境的責任。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人們實現觀念轉變,提高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改革。經濟全球化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也促進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觀念更新,尤其表現在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上。自1978年以來,中國融入現代化、經濟全球化潮流,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斷豐富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挑戰

面臨西方發達國家強大經濟科技優勢的挑戰。在科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遙遙領先,特別是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未來起決定作用的高科技方面,他們佔有巨大優勢。盡管我國的科技研究與開展也不斷發展,在某些領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體水平的差距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仍繼續存在。

面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和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竭力採取各種手段推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價值觀念。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中國不得不接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進攻和挑戰的考驗。

面臨西方發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挑戰。目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運行秩序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主要體現和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彼此依存,但資本主義顛覆社會主義之心依然未變,在國際敵對勢力的眼中,社會主義中國總是一種異己力量。隨著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西方發達國家的「西化」攻勢以及利用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傾向會加強。

國家安全利益面臨威脅。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安全已經成為更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市場力量逐漸取代政治和軍事力量而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經濟利益的爭奪成為各國國家利益競爭的核心。目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在極為不利的地位,發達國家藉助經濟全球化,開始有目的地進行產業結構轉移,將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甚至還將污染嚴重的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威脅。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何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旗幟,既規定了我國發展的目標,又指引了發展的道路。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在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解決發展問題,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農業國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推進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經濟發展從而實現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突出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全面小康階段。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包含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並作為現代化的具體階段來推進,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其重要意義是,現代化的每個具體發展階段都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看得見的利益。二是科學發展觀。一般的發展觀都突出「快」。我國的發展觀經過了從追求快到追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演變。由此產生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其具體內容包括:發展是要義,以人為本是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是根本方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創造了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些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

在一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新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與其他轉型國家不同,中國的改革不是完全放棄公有制、全盤私有化。在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改革的目標就設定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上。以此牽動基本經濟制度的改革。這就是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此基礎上公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照貢獻參與收入分配,允許居民取得財產性收入等等改革措施,都得到了確認,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各類要素市場得以開放並趨向完善。所有這些,不僅成為發展生產力的強大動力,而且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

在一個長期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的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全方位開放,建立開放型經濟。馬克思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時面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時間上繼起的。就是說他當時處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導當時還不存在的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歷史趨勢,而在現實中在相當長的時期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在空間上長期並存的兩種社會制度。彼此間既競爭又相互學習,特別是資本主義有上百年的歷史,幾次重大的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均首先產生在資本主義國家,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經濟組織和經濟形式也首先產生在資本主義國家,因此服從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目標,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借鑒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需要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國資本的進入,需要採用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形式,哪怕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採取的經濟形式。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在它的指引下我國成功地推進了三個方面的轉型:一是經濟體制的轉型,即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和正在初步形成。二是經濟社會形態的轉型,即經濟社會由傳統狀態轉向現代狀態,現在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和正在實現。三是經濟開放度的轉型,我國的經濟已經轉向開放狀態,正在融入全球化經濟。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