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世界旅遊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過去6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一直長盛不衰,期間雖然也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推動世界旅遊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三個:一是各國經濟快速增長及與其相關的國民收入穩步提高,使人們有能力支付價格不菲的旅遊旅行費用。比如,目前在歐洲,一個月收入4,000~6,000歐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亞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費用大約為2,000歐元,比月收入還低。現在歐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遊已成為習慣。二是交通運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長途旅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縮短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使「地球村」的理念成為現實。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寬體噴氣式飛機的發明、家用小汽車的普及和高速鐵路的廣泛運用。三是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權、民生狀況的不斷改善,使人們可以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用於旅遊旅行。以發達國家中每周工時最短、一年帶薪假期最長的國家法國為例,從1919年起每周法定勞動時間為48小時,1936年起減為40小時,2000年起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節假日,一年帶薪假期1936年是兩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說,法國人每年大約有5個月不用工作。北歐其他一些國家也是大同小異。美國人已有1/3的休閑時間,2/3的收入用於休閑,1/3的土地面積用於休閑。休閑度假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閑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
縱觀60年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呈現以下突出特點和發展態勢。
一是旅遊業增長高速、持續、穩定,沒有哪一個行業可與之相提並論。有學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遊者數量而言,從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會翻番,從1950年的2500萬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億人次;從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於旅遊者基數不斷增加,增速有所放緩,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億人次,到2010年達到9.4億人次。就世界旅遊業收入增長速度而言,過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長率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會翻番。其中,從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個十年,年均增長率為 10.6 %;依次第二個十年為9.1 %,第三個十年為5.6 %,第四個十年為4.8 %,第五個十年為4.3 %,第六個十年為6.5%。對比分析可見,世界旅遊業收入增速明顯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為一個周期來測算,通常年均增長率在3%以下)。根據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國際旅遊業經濟總量佔全球GDP的10%以上,旅遊投資占投資總額的12%以上。國際旅遊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權重可見一斑。
二是世界旅遊市場逐步出現分化,呈現「三足鼎立」新格局。從旅遊目的地的區域板塊劃分來看,歐洲和北美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兩大旅遊勝地,是全球旅遊市場的「雙雄」。但最近十年來,情況卻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軌跡,也打破了原有的旅遊市場格局。國際旅遊者對於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出現多樣化,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已經成為第三首選目的地,從而形成歐洲、北美、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所接待的國際遊客量不足19萬人,到2000年接待的遊客量達到了1.12億人,2010年接近2.0億人,佔全球份額約20%。據預測,到2020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接待國際旅遊人數佔全球份額將上升為27.3%,超過北美(屆時為17.8%),位居世界第二,進一步鞏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如果從國別分布來看,長期以來傳統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大國分別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都是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都佔到世界總量的90%左右。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則還要加上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波蘭和亞洲「四小龍」國家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這種局面可以用「多極化」或「百花齊放」來描述。比如,在2010年,全球9.4億旅遊人數當中47%來自新興工業化國家。尤其中國是這一趨勢的代表,成為當今全球第三大旅遊目的地,2010年接納旅遊人數5600萬人。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遊接待國、第四大旅遊客源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但從總體看,發達國家旅遊業佔全球旅遊業主導地位的格局在較長時期內仍難以改變。
三是旅遊已基本實現了休閑化、大眾化和社會化,成為人們普遍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基本權利,世界已經進入「旅遊時代」。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的休閑時間與時俱增,恩格爾系數則與時俱減。早在1995年,全世界就有145個國家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其中大多數國家又實行每年5~52天不等的在職帶薪休假制。有些發達國家甚至打算實行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5小時、每周工作20小時,並進一步延長帶薪休假時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恩格爾系數已降到20%~30%,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在這種背景下,休閑度假旅遊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旅遊者已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遊產品,開始選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時代特色和個性特色的休閑度假旅遊產品。歐美發達國家是休閑度假旅遊的發源地。目前,休閑度假旅遊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場方向,世界旅遊強國基本也都是休閑度假旅遊比較發達的國家。其中,海島、濱海休閑度假是旅遊業的第一大支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如在百慕大、巴哈馬、開曼群島,旅遊業收入占其國民收入的50%以上。而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區、波羅的海及大西洋沿岸的海濱、海灘,則成為極負盛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四是旅遊業與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商務會展等產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特別是與信息化「珠聯璧合」,成為跨領域、跨行業的綜合性、戰略性產業。一是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信息技術、網路技術、交通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旅遊需求多樣化、旅遊管理信息化、旅遊裝備科技化。在線旅遊預定業務、電子旅遊信息、電子簽證和電子商務等正在改變旅遊業的市場環境,社交網路的廣泛應用也在改變旅遊業的面貌。有關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旅遊產品的在線銷售額約占總旅遊銷售額的15%,未來5年,這個比例將上升到25%。人造主題公園則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結晶,如聲學、光學、計算機模擬系統等,增加旅遊對人的吸引力。二是旅遊業與文化體育事業產業的結合成為亮點。文化是旅遊產品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遊是不存在的。像奧運會、世博會這樣重大的文化體育盛會,既可以為主辦國帶來強勁的旅遊客源和旅遊收入增長,又可以傳播本國文化、展示文明成果、提升國家形象。三是旅遊業直接促進了與其密切相關的酒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和百貨及奢侈品消費。而且,旅遊公司本身也可以成為龐大的商業帝國。如全球最大的旅遊企業美國運通公司,資產總額2000多億美元,有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1700多家營業網點,年收入360億美元。
二、世界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
世界旅遊業上述四個方面的發展態勢,同時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依然會繼續延續。在此基礎上,可以預測,今後10~20年裡世界旅遊業發展還將呈現以下幾個新趨勢、新特點。
一是旅遊市場進一步細化分化。未來旅遊者的旅遊目的越來越個性化,旅遊機構也越來越重視從更深層次開發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旅遊市場更加細化分化,旅遊產品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和商務旅遊這三大主導項目和產品外,特殊旅遊、專題旅遊更有發展潛力,如宗教旅遊、探險旅遊、考古旅遊、修學旅遊、蜜月旅遊、民族風俗旅遊等,將會形成特色突出的旅遊細分化市場。而且,觀光、度假、商務三大傳統旅遊項目也將進一步升級。觀光旅遊在中低收入國家仍將占據第一主導地位,並逐步普及化、大眾化;在高收入國家的市場則會逐步萎縮。度假旅遊方面,彰顯區域文化特色和以生態、綠色、低碳的自然資源環境為支撐的這兩類度假勝地,將成為旅遊市場的主流產品。商務旅遊方面,則會隨著世界經濟多極化和經濟增長中心、商務熱點轉移而出現多極化、多元化,歐洲、北美、日本等傳統商務旅遊重點目的地的地位一時還難以撼動,但也會增加東亞、中東以及新興經濟體等新的商務旅遊熱點地區。
二是旅遊方式更為靈活多變。旅遊方式將會朝個性化、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各種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將應運而生。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未來散客旅遊特別是中短距離區域內的家庭旅遊份額將逐步增加。旅遊者在旅遊中追求更多的參與性和娛樂性,那些富有情趣活力、具有鮮明特點的旅遊場所,那些輕松活潑、豐富多彩、寓游於樂、游娛結合的旅遊方式,將受到越來越多旅遊者的追捧。民族風情、地方特色、游娛結合將成為未來旅遊產品設計開發的重要方向。
三是「銀發市場」不斷擴大。按照聯合國現行標准,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是全球性問題,發達國家老年人口佔比通常在20%以上,發展中國家的狀況稍好但老齡化勢頭迅猛。在當地社會,老年人是一個有錢、有閑、健康活躍的階層,對休閑度假和異國古老傳統文化比年輕人更感興趣,必然會是旅遊者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來,歐美等高收入國家出現了老人攜兒孫輩一起出遊的現象。「銀發市場」越來越被各旅遊接待國所重視,將來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市場。
四是旅遊安全日益受到重視。旅遊目的地的局部戰爭、地區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政局動盪、社會不安定和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傳染性疾病等因素,都會打擊旅遊者的消費信心,從而對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美國「9·11」事件之後,旅遊安全成為旅遊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毫無疑問,未來的旅遊安全和旅遊目的地的社會穩定和諧,將越來越被旅遊機構和旅遊者所重視。
五是「綠色旅遊」成為一個新動向。各國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重視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建設;同時引導旅遊企業和旅遊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環境責任,關注和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努力減少旅遊活動對自然、人文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比如,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先提出「生態旅遊」這一術語,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也有將其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目前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它們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玲瓏,並與自然融為一體,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再如,韓國觀光公社近年出台了綠色旅遊方案,開發出多種綠色旅遊產品。
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啟示
現在世界各國和地區更加重視旅遊業,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愈益明顯。綜觀多年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態勢,可以獲得一些重要啟示。
一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旅遊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美國、法國、西班牙等許多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旅遊業作為國家戰略,中央政府普遍成立集中統一的旅遊事務管理部門或多部門參與的旅遊政策協調委員會,各級財政增加導向性投入,改善公共服務設施,開發旅遊精品,提高國際旅遊競爭力。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政要親自宣傳本國旅遊,甚至擔任「旅遊大使」,把旅遊作為參與國際事務的平台或媒介,積極擴大國際影響力。比如,日本實施「觀光立國」戰略,韓國提出「國民觀光職業化」,馬來西亞提出「馬來西亞,真正的亞洲」國家旅遊宣傳口號,印度提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印度!」口號。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西班牙政府通過「旅遊促進計劃」,決定2008-2020年年均投入15億歐元,用於促進旅遊業發展。墨西哥將「國家旅遊發展計劃」列為法律,並把2011年定為「旅遊年」。旅遊業已經成為各國應對經濟危機、促進經濟復甦、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
二是旅遊業日益與一個國家的人文、社會、歷史緊密結合,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力已經從硬實力的較量,發展到文化形象等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國際旅遊是輸出國家文化、形象和影響的重要渠道,通過舉辦國家主題文化年、體育賽事、盛大展會等活動,可以更廣泛地吸引國際遊客,可增進各層面、各領域的國際交流,擴大本國歷史、文化、價值觀的輸出,有利於傳播價值觀和提升國家「軟實力」。比如,2011年世界旅遊組織確定的年度主題是「旅遊與各種文化高度耦合」,中國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年度主題是「中華文化之旅」。這表明了人們對旅遊與人文社會歷史緊密結合的認識不斷提高。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的態勢,使得像中國、希臘、埃及、印度等具有悠久深厚人文社會歷史傳統的國家,可以在未來旅遊業發展中增添一些國際競爭力。
三是旅遊業不僅是經濟上具有綜合性、基礎性和可持續性的支柱產業,也是關乎社會就業、扶貧、環保等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在促進就業方面,世界旅遊組織早在1993年就指出,「全世界范圍內,旅遊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成為世界上創造新增就業機會最多的行業。」目前,全世界旅遊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大約為9%。在扶貧方面,世界各地的偏遠欠發達地區往往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旅遊資源,如果把這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就能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生活狀況。多數國家把旅遊作為推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的實踐,都非常成功。在環境保護方面,旅遊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通過保護性開發旅遊資源,積極發展綠色旅遊、生態旅遊、文明旅遊,可以改善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使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四是注重相關資源整合,形成「大旅遊」的發展格局。歐美一些旅遊強國都非常重視旅遊相關資源的整合,重視將旅遊業與大型文化交流、體育賽事、文物古跡和遺址保護、商品博覽交易會等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的產業群、產業鏈。同時,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本身與交通運輸業、酒店業、餐飲業等關系十分密切。「大旅遊」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社會建設、人的素質的提高都有好處。為此,各國政府普遍加大與旅遊業相關的公共投資力度,用於改善道路交通、環保設施、文物保護和開發、旅遊教育和科研、景點開發、景區度假區環境和輔助設施建設等方面。同時,各國普遍重視強化旅遊商品開發,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遊客購物消費權益的不法行為,營造公平透明、友好舒適的旅遊購物環境。比如,在歐洲各國、日本等的旅遊業收入中,旅遊購物就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五是應當建立集中、統一、權威的國家旅遊管理部門,加強對國家旅遊事務的統籌協調和綜合性管理。各國旅遊管理體制的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也都處於不斷調整完善之中,這與各國國情、政體和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截至目前,世界旅遊組織有157個國家會員單位。在可以查到資料的123個國家中,單設國家旅遊行政主管的國家有37個,佔30.0%;旅遊行政管理機構與中央政府(內閣)工業、商貿等經濟部門結合或設在這些經濟部門之內的國家有35個,佔28.4%;旅遊行政主管機構與文化部等相結合的國家有20個,佔16.3%;旅遊行政主管機構與環境部等相結合的國家有15個,佔12.2%;旅遊行政主管機構與交通運輸部相結合的國家有15個,佔12.2%。另外,巴基斯坦由國家旅遊開發公司管理與經營全國旅遊。但總體上看,隨著當代世界旅遊業的快速深入發展,各國旅遊管理體制呈現出若干共同或相似的趨勢,形成了「政府部際協調決策——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協調自律——專業機構宣傳推廣」四個層次的旅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旅遊產業的綜合性、關聯性、依託性強,在中央政府層面上建立部門間協調配合的機制,有利於強化經濟社會文化各部門對旅遊業的支持和配合。行政主管部門則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原則,履行宏觀管理職能,集中精力研究制定旅遊發展戰略、法規政策、發展規劃、部門協調和國際聯絡等產業發展的大政方針。行業組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原來由政府行政主管機構的職能轉向旅遊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如行業服務標准制定推廣、飯店星級評定、旅行社等級評定、旅遊企業信用認可、遊客中心管理、服務質量監督、從業人員培訓、市場調研、信息分析和咨詢服務等。旅遊宣傳推廣,則由政府主管機構包攬向主管機構與行業組織結合轉型,從行政式宣傳向專業化、市場化促銷轉型。比如,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政府主導、行業合作、企業參與、專業運作的市場營銷的宣傳推廣機構,比較成功的是日本觀光振興會、韓國觀光公社、法蘭西之家、美國國家旅遊組織、加拿大旅遊委員會、新加坡旅遊促進局等。
2、找我國在商業 金融 旅遊這些方面的國際服務情況 可以包括他們的歷史 熱點 事例 政策等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摘要:服務貿易正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加入WTO以後,我國服務貿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只有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對策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於我國服務貿易起點低、基礎差,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服務貿易整體水平差 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32254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3. 6%。與中等收入國家的46%—56%、高收入國家的59%—65%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服務業落後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從總體上看,除旅遊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於逆差狀態。加入WTO後,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2、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國服務出口總額中,旅遊服務一直居於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務所佔比重一直在19%左右;運輸服務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為19%。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則是明顯的弱項,1995年這類產業在服務進口額中所佔比重為22. 9%,2001年劇增為52. 4%,是使我國服務貿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務貿易管理滯後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行業范圍極廣,國際社會要求一國對其國內的服務業進行整體協調和管理。目前,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行業標准等方面有許多不符合國際慣例。
4、服務貿易立法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後,雖然近年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與服務貿易廣泛的內涵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關於服務業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規定主要表現為各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內部文件,不僅立法層次較低,而且缺乏協調,從而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市場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將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1、服務貿易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放寬限制、開放市場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加入WTO,部分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將不再僅僅受國內有關部門的控制,而是要執行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這將有利於打破國內部分行業的壟斷局面,有利於國內行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使其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2、有利於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不僅僅體現於公路、通信、電力供應等硬體的好壞,越來越多地體現於金融、分銷、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的完備與質量等方面。我國服務業總體上落後,而生產性服務更為落後,這正是外國投資者看中我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服務業的對外開旅,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我國服務業,這將有力地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善我國投資的軟環境,進而帶動國內整個經濟的發展。
3、有利於引入新的服務種類 我國服務業的落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服務種類、品種的缺乏,許多服務領域需要填補「國內空白」。在世界貿易組織劃分的143個行業中,我國商業化的稅務服務、民意測驗服務、信用查詢等行業,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在許多行業,具體的服務領域、服務品種還存在大量空白。服務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進入,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我國服務業發展中的各種空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需要。
4、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參與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全球服務業也在醞釀著世界范圍的調整。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借發達國家向海外轉移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之機,吸引外國投資,改善我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有利於我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國際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服務貿易出口。
三、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措施
1、優化服務行業結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信息、科技、咨詢、法律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如房地產、物業管理、旅遊、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組改造傳統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著重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等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
2、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 改變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准入限制過嚴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准,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加快壟斷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放寬部分行業市場准入的資質條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還要改革市場准入的行政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3、多渠道增加服務業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要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引導資金,主要用於國家鼓勵的服務業建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以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投入。銀行要在獨立審貸的基礎上積極向符合貸款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
4、加強對服務業的組織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服務業擺到與農業、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為加快發展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和完善規范服務業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經濟全球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中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產業,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已經明確了發展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它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各界的資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旅遊項目建設。
這一開放的投資政策促進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總體上呈持續優化趨勢。
未來10年,中國旅遊業將保持10.4%的年均增長率,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年均增長率為9.8%,企業/政府旅遊增長率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國。
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將從2002年的5.44%上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未來幾年將有重大投資機會。
(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旅遊業相關事例擴展資料: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
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
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4、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下我國旅遊業的現狀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旅遊業已經明顯具有比較巨大的優勢和巨大的國內需求,成為消費潛力巨大、成長性能良好的服務產業,因為今天參加會議的人大多數都是從事地產行業的人,所以我在這里想把旅遊業的情況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使大家對旅遊業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剛才講了從1978年到現在經過30年的發展,旅遊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產業規模不斷的擴大、產業體系也是日趨健全、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從上一屆政府提出,旅遊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現在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的前進。簡單的說,或者概括的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外國人入境旅遊市場發展很快,比如說在過去一年,2008年最終數字沒有出來,2007年一共接待外國旅遊者2161萬人次,同比增長17.6%,我們中國的旅遊是從入境旅遊開始,縱觀世界各國旅遊發展,首先都是從國內旅遊開始,先有國內旅遊,然後才有入境旅遊,我們國家從78年開始,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正在建設,外匯緊缺,首先是從入境旅遊開始,所以我們一直都提倡入境旅遊,政策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入境旅遊是我們的一個重點。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因為最近國務院領導同志也明確提出,國內旅遊是旅遊業的基礎,只有國內旅遊扎實了、規模上去了、質量提高了,才會有更好的國際旅遊。所以,國內旅遊從一開始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政策上是不鼓勵、不發展、不提倡,三不政策。但是國內旅遊確確實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當年國家對於國內旅遊是三不政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休閑時間的增長,荷包越來越鼓,現在國內旅遊是迅猛發展,現在中國整個收入,中國旅遊整體收入1.09萬億,中間國內的旅遊收入佔到了7771億,剩下的國際旅遊收入419億美元,拋去港、澳、台,真正來自老外,來自外國人的應該是不多,所以國內旅遊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總人數達到4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因私出境達到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占出境總人數85%,快速發展公民出境旅遊市場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國內旅遊現在是三大市場,因為同中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入境旅遊,經過30年的發展形成的入境、出境、國內三大市場持續健康並驅並取得發展,剛才講了07年旅遊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據統計數字顯示,全年入境旅遊達到了1.32億人次,增長5.5%,國內旅遊人數達到16.1億人次,增長15.5%,國內旅遊總收入達到7771億元,增長25%,旅遊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萬億元增長23%,出境旅遊達到4100萬人次,增長19%,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入境在全球來說是第四大,亞洲是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一個是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旅遊業從三大市場來說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第二個,想跟各位報告一下關於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影響,當前這是不得不談的話題,因為這是當前談的比較多比較普遍,有種種預測的話題,剛才我跟各位報道的是2007年中國旅遊業取得的業績,但是也由於人所共知的客觀因素,即將過去的2008年對於中國的旅遊業來說,應該是雪上加霜,十分嚴峻的言論,從當前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旅遊產業與國際資本市場聯系的日趨緊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影響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和國際旅遊消費的需求,並進而影響整個旅遊經濟的平穩運行。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這場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引發了金融的海嘯,並且逐步的波及全球,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間,全球的主要市場波動,投資信心受損,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專家預測,世界經濟長時間簫條的可能性正在不斷的加大,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到了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未來更加嚴峻的金融市場將影響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具體的說,由於受消費型的領域受到強烈的沖擊,加上消費領域區域弱化,受這次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今年中國的入境旅遊市場下滑已成基本定局,而不斷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很可能會使我國的入境旅遊市場陷入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谷,對於這一點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剛才講了三大市場,作為入境市場,這一塊從今年1-10月份的數字來看,下降的速度稍微快一點,但是對於國內旅遊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雖然由於國內市場股市下跌,使部分中國國民的財產凈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和出境旅遊市場,但是經過我們研究判斷,這幾個月來我們對於旅遊業、旅遊經濟的運行狀況、旅遊企業經營的信心指數、居民出遊的預期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得出的判斷,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中長期的向好和國民財富積累的增加,使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逆轉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盡管今年入境旅遊市場增長受挫,但是在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等等各種因素的帶動下,特別是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積累,國內旅遊市場跟出境旅遊市場仍然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我們用的是可能,為什麼?從目前來看,從近幾個月的增長速度來看,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還呈現增長的態勢,只不過增幅稍微有一點放緩。而且今年十一黃金周以來,包括從北京的情況來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仍然保持非常旺盛的態勢,所以這個也可以作為一個理由。當然雖然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見底?對於居民出遊的狀況肯定會發生影響,而且影響會不斷的加深。此外,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旅遊企業的國際化水平相對來說較低,受國際金融資本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研究判斷,這次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旅遊企業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當然,在我國的發展中間,也有部分與全球資本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旅遊企業,尤其是酒店業,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比如如家快捷酒店這些酒店可能會面臨一個融資渠道減少和融資金額的大幅度縮水的風險,這樣對於中國正處於成長期的經濟型酒店的良性發展會受到一定的制約,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抵禦國際金融環境對於我國的不利影響,大家知道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出台10項有利於擴大內需的措施,從中也傳遞了對於旅遊業發展的利好的信息,會議還指出,要加大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對市場自主投資的鼓勵和引導,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的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所以還要千方百計的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努力消除制約消費和發展的制度和政治障礙。為此,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引導和促進居民擴大消費需求,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應該說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於今後一段時期的政策措施的主要亮點和主題。這個大家也知道為了迅速落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今年在第四季度安排了1000個億投資資金拉動地方投資和社會投資,從旅遊業這一塊,在1000億中間,旅遊業大概有10多億,用於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這次中央也很明確,投資旅遊業作為中央政府的旅遊業,主要是指興建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基礎設施裡面就包括了出遊。國務院相繼出台的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用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這個對於旅遊業的平穩發展或者平穩過度是極為有利的,因為旅遊業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提供就業的重要的行業,所以這次採取擴大內需的政策,既有利於促進旅遊業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成長,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因為旅遊業發展到今天30年了,確確實實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轉型升級問題。所以,這個政策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的旅遊消費,又有利於增強旅遊發展的後勁,而且經過這次考驗旅遊經濟將會更加壯大,企業將會創新提高。曾經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講過這句話:「最值得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因此當前信心比黃金更加重要,困難中更要堅定信心,風雨之後必定會有彩虹,這是對於當前的金融形勢和旅遊業來說,我做的簡單的介紹,對於入境旅遊影響很大,對於國內旅遊出境旅遊影響是有限的,而且國務院領導同志最近幾次也很明確的提出要發展國內旅遊,要把國內旅遊的基礎打好。所以我們在很多場合講,今後的旅遊業發展要更加註重國內旅遊發展,國內旅遊發展包括了國內旅遊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旅遊的住宿設施,包括要創新、升級一些旅遊住宿設施的新業態,比如產權酒店、還有分時度假,都是其中之一。
第三個問題,把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跟大家做簡要的報告。為了把旅遊業建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國家旅遊局制訂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目前中國旅遊業占的比重是達到4.05%,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佔到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0%,旅遊服務貿易總額要達到1000億美元,要形成一批以旅遊經濟為主導產業的旅遊城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到2020年要把旅遊業發展成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和主導產業,旅遊業增加值要佔到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要使旅遊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公共服務的功能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就業容量顯著增加、總體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中國國家旅遊局所確定的目標是建立在研究分析中國旅遊業發展環境基礎之上的。
大家知道十一五開局以來,旅遊業迎來了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這個寬松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在政策方面全面優化、地位凸顯,經濟方面強力支撐轉型升級;社會方面以人為本共享成果;文化方面文明大國文旅共融;科教方面,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這些極為有利的發展因素的疊加必將極大的推動中國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說政治環境,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5、經濟全球化的具體例子
伏特汽車,它的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在這些優勢資源的國家或地區設立常設機構,然後進行組裝和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對生產地的資源達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業率
全球化弊端是造成了市場競爭激烈沖擊民族企業
就像中國加入WTO是機遇,也是挑戰
6、經濟全球化的實例
以我國的情況為例:
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事例:
1、1991年加入APEC(亞太經合組織);
2 、2001年加入WTO;
3、2001年成功舉辦第九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4、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
經濟全球化對生活的影響(從身邊衣食住行方面)
1、喝可口可樂;
2、穿阿迪達斯;
3、開豐田汽車等;
4、 吃麥當勞。
(6)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旅遊業相關事例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利: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1、對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增加就業、發展本國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
弊:
1、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拉大;
2、一些跨國公司有不公平行為;
3、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經濟風險增大;
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1、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大;
2、跨國公司影響增大,生產全球化趨勢加快
3、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最重要表現)
7、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對國際旅遊客源市場有何影響
區域性規則對多邊體制之影響,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雙面性,具體體現為: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對多邊貿易體制具有積極影響。它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同樣以服務貿易自由化為目標,一定程度上對多邊貿易體制起補充作用。服務貿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所謂「貿易創造」,即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後,國內成本高的服務為其他成員國成本低的服務所代替,原來由本國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現在從區域內其他成員國進口,新的貿易得到「創造」。由於從其他成員國進口成本低的服務代替原來成本高的服務,該國就可以把原來生產成本高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服務,從而獲得收益。自由貿易可以使全世界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至少在區域成員國之間取消彼此間的貿易限制,雖然對外實行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不失為貿易自由化的一種「次優」選擇。(2)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可以實現將已取得的區域內服務貿易自由安排制度化,抵制區域內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各國的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是否開放本國的服務業市場,服務業不具明顯比較優勢的國家大多舉棋不定。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大量存在於各國國內法層面,對國際服務貿易提供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產生最直接最廣泛的影響。國內立法者貿易政策取向較易受相關利益集團之影響,其搖擺不定阻礙了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通過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將各成員國間已採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措施鎖定,藉國際條約之力量抵制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防止各國立場的倒退,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多邊服務貿易自由化。(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規則的制定及實施,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起到「實驗田」的作用。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產生之前,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澳新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已就服務貿易自由化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規定。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認識,有助於消除人們的疑慮,為多邊規則的達成和實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同時,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尤其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相關規定,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服務貿易理事會十分重視區域性協定項下相關規則的研究以資借鑒。例如,服務貿易理事會下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則工作小組就曾應世貿組織秘書長之要求,就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項下有關服務貿易的保障措施進行考查,分別就其程序性規則和實體規則向服務貿易理事會提交報告,以作為進一步完善《服務貿易總協定》項下相關規則之參考。2、區域主義為實現本地區的貿易利益最大化,對區域外成員多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對多邊貿易體製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1)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貿易自由化的次優選擇,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服務貿易領域尤為突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由於對非成員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其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一定程度上被「貿易轉移」效應所抵消。所謂「貿易轉移」是指由於區域性集團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會使原來從區域外國家進口的服務轉由區域內成員國進口,產生了貿易轉移。這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給世界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塊狀」的區域性市場及相應的一體化規則人為地將無邊界的技術區域化,對全球及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將帶來消極影響。當今世界,電信服務、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等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在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內進行,地理上的距離已不足為障。在這一無邊界的信息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已不足以促進甚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的服務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多邊貿易體制,尤其是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區域經濟一體化為解決第三國「搭便車」乘機享受區域內部服務貿易自由化之便利,皆有嚴格之原產地規則規定。原產地規則除了產生貿易限製作用外,其管理也徒增行政負擔及帶給廠商額外的取證及舉證成本,《歐共體羅馬條約》、《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澳新服務貿易議定書》以原產地規則來判定服務提供者之「原產地」(國籍),用以決定是否可以享受區域安排之服務貿易自由化相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在歐美等國平均實際有效稅率已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貿易限制效果,相對已較輕微。服務貿易的歧視待遇,不僅出現在市場進入方面,而且存在於產品進入後之國民待遇中,而使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實施歧視性待遇之意義遠大於貨物貿易,換言之,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之貿易限制較貨物貿易為大。因而,服務原產地規則容易被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利用作為一種貿易保護工具,背離了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另外,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條款將與世貿組織的管轄權發生沖突。(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將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格局中的差距。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議數量劇增的原因除提高地區經濟效益與加強合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國際市場上發揮地區優勢保證地區利益。經過多邊貿易體制下多個回合的談判,全球關稅稅率已大為降低,然而,各區域間各不相同的規則、標准及原產地規則構成了新的區域間壁壘。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及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大主要的經濟力量,正是這種爭奪世界市場競爭的始作俑者,二者均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其加強對世界市場爭奪的重要工具,相互較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從現今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來看,呈現出以美歐為軸心不斷向外輻射擴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美歐處於這一格局的中心,操縱著游戲規則,而發展中國家處於外圍,最不發達國家往往被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外。在服務貿易領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力更不能同日而語,就服務貿易達成區域性安排也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目前已達成的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進一步增強了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更處於劣勢地位。歐美皆已是成熟服務經濟,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尤其在《服務貿易總協定》附件之金融服務及電訊服務方面,其共識使《服務貿易總協定》及相關附件得以順利通過,而針對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之勞動、僱傭服務自由化卻又強制給予封殺。綜合以上分析,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多邊貿易體制可謂利弊兼具。從國際社會的現實來看,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世界經濟中的集團化和全球化並不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而是兩種趨勢並存,共同發展。基於國際社會的現實,在區域貿易協議與多邊貿易體制(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關繫上,世界貿易組織確認了區域性貿易體制與多邊貿易體制的相容性,同時確立了多邊貿易體制的首要的和主導的地位,將區域貿易協議的發展置於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之中。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多邊服務貿易規則必要和有益的補充,但不能取代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處理二者關系的正確途徑是:區域全球化而非全球區域化。如何約束區域服務貿易一體化,消除其負面效應,使其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有益補充,是世貿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
8、經濟全球化的典型事例
1.企業跨國經營和商品跨國生產
在以往的年代裡,某一特定產品是由某一特定企業獨家製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於王麻子刀剪鋪工匠之手,本田發動機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產的等等,也就是說產品是專屬於某國家的某企業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一概念越發不清楚了。現今的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商品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雖然也釘上某廠、某地或某國生產 ( 製造 ) 的牌子,但實際上已不是獨家生產,甚至不是某一國製造的產品。眾所周知的波音噴氣客機,名義上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其實參與生產的企業包括 6 個國家的 l500 家大企業和 15000 家小企業。再如,歐洲的 「 空中客車 」 飛機,參與研製和生產的企業除法國外,還有德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國的圖盧茲最後總裝,法國製造的零件還不到 40 %。不僅這類結構復雜的大型設備是這樣,就連許多小型產品也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類產品的原產地或生產國的概念,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事實上的 「 全球產品 」—— 經濟全球化的傑作。
「 全球產品 」 是商品跨國生產的結果,商品跨國生產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於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的全球擴張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發展的動力。在生產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並生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為若干階段或環節,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這些階段或環節便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但在跨國經營的企業里,卻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有些環節 ( 如零件加工 ) 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有些環節 ( 如開發設計 ) 在擁有高素質專家的地方進行,有些環節 ( 如總裝配 ) 則在主要的銷售市場附近進行。因此,可以說 「 全球產品 」 是全球性資源最佳整合的結果。
2.商品和資源的跨國大流動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的社會化生產,促成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國際市場,從 GATF 到 'WTO 都是要使這個市場更大、更無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國際貿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從中獲益,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從而又會進一步激發更大規模的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使那裡的經濟產生活力,這就是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國際市場商品和資源流通規模之大,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僅 1995 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就達到 5 萬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購買了 l000 美元進口商品。世界貿易年增長一般都在兩位數,並且持續地超過產出增長的速度。這就是說,世界產品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參與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對外貿的依存度顯著增大,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全球經濟的懷抱。
今天世界范圍人口的流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規模之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超過了任何一次民族大遷徙。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各工業發達國家對外籍勞工的吸納不斷增多,美國、加拿大首當其沖,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西歐也開始大批招收外籍勞 32 ,其中英國和法國各達 300 萬,中東石油輸出國 10 年間勞工數增長 10 倍。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億計算。
今天世界范圍的資金流動 ( 國際投資 ) 量,近乎天文數字,僅 1995 年世界外匯交易總額就達 500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商品貿易額的 100 倍。
3.世界范圍的技術交流
當今世界已經擺脫了以往那種嚴格控制技術外流的傳統,技術也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世界技術市場上通過合法方式出售和購買技術專利、技術特許權、提供有償技術服務、版權交易、購買成套設備和生產線等等方式的技術交流十分活躍。這種技術的廣泛流動使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周期顯著縮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創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為例, 1950~1970 年間,日本僅僅花了 60 億美元,引進 2600 項技術,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奇跡。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引進外國技術而由自己開發的話,大約需要 3 倍的投資和 10 倍以上的時間。
世界范圍內信息的高速與大量流動,幾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確確實實變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經濟、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時代都重要,信息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現今的任何一個產業。據預測到 2012 年僅集成電路行業年銷售額將達 1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增長部分的 60 %與集成電路有關。
上述 3 個方面描述的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從中可以發現這種經濟模式對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優越性,它的磅礴氣勢和動人前景。同時,電會發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經濟列車的高速安全運行,確是一大難題。如果這個國際市場沒有統一的共同遵守的規則,流通的商品和各種資源沒有可靠的質量,沒有較高的信任度,其後果將是何等的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