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2-05 20:50:35

1、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民族文化即是世界文化。

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因為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構成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與源,沒有民族文化也就沒有世界文化。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沒有民族文化的存在,的確沒有世界性文化。

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一方面表現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現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

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需以一定的條件為基礎與前提的,因而,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是一種包含著矛盾的統一。

世界性的文化應該是各民族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民族所廣泛認同與普遍接受的文化。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民族性的文化都能稱之為世界的文化,更不是文化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是具有世界性。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是存在於一個有限的封閉的地域內,只存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產生輻射力與影響力,並沒有滲透到其他民族文化中去時,它只能是一種民族的與地域的文化,而不能被視作是一種世界性文化。

(1)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擴展資料

多元文化的交往:

1、發展趨勢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局面。

2、文化的民族屬性和時代屬性

文化的時代屬性無從離開其民族屬性,所以西方的現代化乃是西方傳統的、西方民族的現代化;文化的民族屬性也無從離開其時代屬性,各民族的固有文化總不免帶著其所從來的時代烙印,成為抱殘守闕的動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民族都不宜自我欣賞,而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以求攀登時代的最高巔峰。

參考資料

民族性-網路

世界多元文化-網路

2、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與文學民族化的認識

我不是什麼學者,也不是什麼大人,我只是初二學生。你的第一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但是我看過很多書籍,我就說說我們學生眼裡的藝術吧。
首先,我們學生認為的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可以完全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藝術,例如微不足道的一個盤子等。我們心中的藝術就是給人美好的,讓人看了可以贊不絕口的。但是有時偶們也會覺得,只要自己的靈感有了升華,所創造出來的就是藝術。藝術,現實,是可以共通的,藝術總是建立在現實上的,比如你看到了思考者雕塑,突發奇感,就可以創造出另外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甚至當你看到某些事情的發生,也會突發靈感的。所以藝術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另外,用一句話來詮釋它們的關系,是張謇說的:父教育而母實業。藝術與現實也是具有此種關系的。
現實給予藝術的靈感,是其的來源,現實又因為有了藝術,可以使現實增加更多的靈感來源和休閑的.娛樂的.修身養性的東西,可以使現實更加藝術化。
當然,藝術與現實還是有區別的,藝術總是歸藝術,不可能完全的現實化,雖然藝術有時候可以帶給人錢財.快樂.內心的豁達等等財富,但是有些藝術,人們無法理解,就像有些人喜歡莫言的文章,有的不喜歡,這要關繫到人們的內心世界的,只有最能與人理解的藝術,那才能完全與世界合體,不過也不能包括所有的,例如圓明園,它是一個藝術瑰寶,卻被英法聯軍無情的破壞,這是藝術的一種悲哀啊。
說了這么多,總結就是:藝術就是生活的靈感,包括靈感的來源和靈感的創造。
區別就是:藝術過於的藝術會被世界淘汰的。例如圓明園和巴特農神廟。
我突然有點靈感了,藝術來了。
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我們如今的技術,是不是已經可以臨摹古跡或是直接復印,水印了。為何我們不用機器去又復制一份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呢?因為它是古遺跡,時間歲月的重量是比現實社會的技術高一個等級的。為什麼又不多印些蒙娜麗莎呢?因為她也是達芬奇的親筆和留下的歷史遺跡,歷史藝術,這種藝術是不可能被現實經濟發展水平同步的。不可能傳媒業的公司會復制蒙娜麗莎去賣吧,最多就是那種山寨的墊子之類的東西而已。又為何我們不能重新整修圓明園呢?只有復原圖,因為一是技術不夠,二才是最重要 的一點,那就是人類已經沒有了當初要修建圓明園時的靈感。如果現在人類再次用經濟去重整圓明園,相信即使復原了它,也不會像當初那樣的能震驚世界了。又是為什麼如今已經沒有一部能像紅樓夢那樣的小說了,也是藝術靈感來源出了問題了。即使經濟發展再快,即使高新技術的普遍崛起,被人類忽略的靈感才是真能創造藝術 的重要願因。這就是經濟發展水平與藝術生產不同步的願因。還有例子:現在人人都能寫作文,創作歌曲吧,但是有的人創造出來的好,有的又是不好的,是為什麼呢?因為靈感和學問,現在有誰能像海明威那樣,雨果那樣 的人呢?估計少之又少,靈感還是需要用心的。未來註定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水平會越來越高的,但是如果沒有人用心去創造靈感藝術,就不會有所謂的藝術和所謂的創新以及所謂的促進我國發展的標志。如今,美國有蘋果微軟谷歌等,法國有雨果,日本有它強大的經濟體系,芬蘭有諾基亞,中國有什麼能值得讓世界學習的?恐怕就只有孔子這類人了吧,可是我們的第二個孔子會在什時候出現呢?這就不僅需要經濟水平的提高,更需要的是藝術對於人類 的熏陶更濃重才好。
以上是個人對這些的看法。我只是個初二學生,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望指出。多給批評才好呢。若有說錯的地方,也歡迎指出。求學習哦。

3、民族化,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區別

民族化,全球化基本屬於一個概念好比一個詞(地球村) 比如我們中國是56個民族一個家,全球化也是這個意思全球一個家。國際化往往是指合作的,比如中美合作。

4、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雲南社科院研究員 鄭曉雲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繁衍與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與精神產物。由於不同民族創造並發展、擁有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組成部份,甚至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權是一個民族擁有自己民族文化得到保持、保護與發展的權力,對於衡量民族平等及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與團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人權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享有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權力。今天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人民充分地享有憲法所規定的民族文化權力,各民族都有權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保持自己的民族節日、生活方式等。但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文化往往處於一個全球開放的空間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這是任何一個開放的國家都難以避免的,由此也帶來?關於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很多新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民族文化權力,仍然有較多的問題值得探討,因此認識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族文化權問題,將有助於推進人權理論的發展。

一、民族文化與文化權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民族擁有的文化權是否得到尊重與體現的重要表現。那麼在當代除了憲法及相關法律所規定的民族文化權力之外,民族文化在當代有何價值,這也是學術界長期爭議的一個問題。要理解文化權的意義,首先應理解民族文化在當代發展中的價值。

民族文化包括了一個民族的生產、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宗教、語言、文字,藝術、文學等等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文化因子。這些文化因子不僅僅是一個民族所熟悉並長期維持的生活內容,更是一個民族創造與智慧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徵。在當代社會中,時代發生了變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在當代,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價值:1,具有增強與維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認同的民族一體化與民族精神的象徵;2,是各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礎,為每一個民族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環境、生活技能與精神滿足感等等;3,有促進一個民族對外交流與發展,今天民族文化資源甚至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節日、歌舞、工藝等都是這方面的明顯價值;4,文化是一個民族形象。由於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一種文化往往代表了一個民族,因此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具有形象價值,有利於外部認識並關注一個民族,形象價值的提升有利於增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豪感:5, 民族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在人類社會中無數的文化因子已使人類共同受益,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將是對文明進程的貢獻,這一點已在人類社會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同。(1)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在當代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仍然有著巨大的價值。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那麼不僅一個民族的發展有可能淪入茫然,失去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支撐,而將會使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消失,最終也將不利於一個民族的發展。這方面已有諸多研究加以證實。(2)

由於民族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發展所具有的這種重要關系,保護民族文化就不僅是一個民族的責任,同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實質上就是對民族文化權的尊重。我認為民族文化權應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都擁有憲法及相關法律所規定的保持民族文化的各項權力。如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過自己的節日.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宗教與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等等。這是涉及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人權內容。

第二、民族不論大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先進與落後都有文化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只有平等發展,才能體現對民族文化權的尊重。因此在民族工作中不能因為一些民族人口少或經濟不發達而給予其平等發展民族文化的機會,在今天對於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及其發展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而不能只關注大民族的文化發展。各民族都有爭取民族文化的平等發展機會的權力。消除不同民族文化發展上的不平等,是民族文化權發展的重要內容。

第三、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發展,發展是文化權的重要內容。大多數民族文化都是起源於農牧業社會中,並不都能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在今天要獲得新生必須得到發展而不是原封不動地保存下去。只有發展才能使民族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才能與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因此民族文化是否獲得發展,也是民族文化權保護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點與中國政府關於發展權是基本人權的人權觀是一致的。

第四、文化權應當體現在各民族互相尊重上,同時文化權不僅體現在各民族的整體性上,由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是國家認定的單一民族,因此都有自己的文化權。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尊重、甚至歧視,也是對其民族文化權的侵犯。因此民族團結、平等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權得到保護與發展。

二、全球化與民族文化權

在當今世界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捲全球,不僅僅是商品與資本的流動,同時也帶動了技術、信息、人的流動,推動了交通、通信的發展,全球社會更快地加速融合,人與人在空間上的溝通時間大大縮短,地球正變得像一個村落。尤其是英特網路發展更縮短了這種距離。這一切還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這種全球化的趨勢,也必然地要改變著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們。各民族的文化都將進入一個開放與交融的新的發展時代。(3)隨著社會的開放與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在過去一個民族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價值,但是在文化的比較中卻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也知道自己的文化與其它文化有什麼不同,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化,人們將會爭取自己的文化權。因此認清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對於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權是十分重要的。

全球化對民族文化來說是一種推動其變遷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使不同的民族進入一個由此帶來的過程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將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生以下影響:

第一,全球化導致各民族社會轉型。全球化作為一種社會開放的過程,它加大了不同地區之間社會、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雙向交融,必然觸動各民族社會的轉型。

第二、全球化過程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是一種文化的整合過程。一方面全球化過程所帶來的技術、社會、教育等等方面的進步必然地有利於各民族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將出現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的問題。全球化作為一種來源於傳統社會外部的推動社會變遷的動力,必然地對傳統社會產生沖擊,促使傳統社會文化的結構進行新的調整,在傳統的文化中融合進新的文化,並且由此而帶來更為復雜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後果。

第三,全球化將引起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沖突。在全球化過程中對民族文化來說最直接出現的問題就是文化價值沖突問題,因為外來文化與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價值上往往是對立的,這尤其是在宗教意識、社會價值、人生觀等等方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基點,由於文化的不同而引起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價值沖突。(4)

由上可見,全球化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一個過程。全球化給民族文化帶來的復雜性,使民族文化權的發展問題在這個過程將更加顯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之下,民族文化權的實踐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必須把發展作為民族文化權實踐的根本任務,沒有發展,一切文化都將落後於時代,將沒有抵制外來文化沖擊的能力。由於全球化而推動了民族文化的變遷,這將使各民族的文化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其結果也許能獲得發展,也許不能獲得發展,甚至更加落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是最基本的民族政策,能否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就將成為民族文化權是否得到尊重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發展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權。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政府有責任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也需要各族人民強化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自覺地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運用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權。

其二,文化權是一個民族爭取文化獨立性與文化尊重的一項重要權力。各民族都有權應用自己的文化權在積極吸收人類有益文化的同時,抵制不良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危害,防範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各民族都有權保持有利於本民族發展的文化價值,在全球化過程中,民族文化在全球層面上相互接觸,一些民族的文化往往會較大地影響、甚至改變另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化。這樣,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就要爭取自己的文化權,以文化權作為武器去對抗不良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民族不論大小其文化都應當獲得平等的對待,體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也就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與自己的文化立場,這往往導致不同民族在看待與處理事務上具有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尊重顯得十分重要,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尺度去衡量其它民族的文化,否則就會導致文化之間的沖突。這也是文化權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由於民族眾多、各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權的實踐有不平衡之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之間的差距甚至還會有拉大的可能,因此一方面這種差距是一個合理的過程,並不能證明是民族文化權的實踐得不到尊重。另一方面,也應當採取切實的措施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消除不同民族在發展中的差距。

三、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權的途徑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權的實質是一個民族獲得平等待遇與發展的權力。這種權力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體現了各民族都有平等地位與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並獲得發展的權力:而從一個民族的角度而言,擁有這種權力,則可以爭取相應獲得文化尊重與發展的機會,爭取本民族在保持與發展民族文化牛的權力。因此不論從國家的層面上還是一個民族的角度上來講,民族文化權本質上都是獲得存在與發展的權力。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憲法和相關法律已經規定了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本民族文化並相互尊重的權力,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已經從制度上解決了民族文化權的根本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五十餘年來,各民族的文化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應當看到,今天盡管憲法及相關法律已規定了和民族不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民族文化權,但是如何落實這此權力,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仍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我認為在新時期民族文化發展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1,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首先要喚起各民族人民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與保護意識,有了這種自覺意識才能有效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護。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價值還沒有充分的認識,甚至認為民族文化是落後的東西,並不主動參與。事實上政府所做的工作並不能取代民族文化發展在一個民族中的民眾角色,只有各民族人民的廣泛參與,才能真正體現各民族的文化權,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2,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必須立法.應用法律來保障文化權。通過立法切實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護與發展,這一點在目前民族文化消失較快的全球化過程中顯得十分迫切,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應是強制性的。有了法律,對民族文化如何保護與發展就有了依據。雲南省2001年制訂頒布了《民族文化資源保護條例》就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3,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應選擇在一個民族中有代表性的、有價值的方面加以重點保護與發展,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並且也不是每一種民族文化因子都有保護與發展的必要。這一點在雲南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雲南省實施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設戰略」,重點選擇並發展了一批典型的民族文化項目,並帶動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傳承與保護。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文化等,都已成為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中的經典

5、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以世界眼光觀照當代社會發展
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中的一員,最終都要融入世界歷史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個人及其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需要以一種世界歷史的眼光來觀照全球化擴展的問題,以世界歷史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別國的發展,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政策,使各個民族國家都處於世界范圍的開放與競爭的環境之中。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科技創新。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科技創新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我們要在不同性質的社會與國家之間建立起發展技術與成果自由流動與共享的一個全新的機制,實現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互動。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來看,我們必須提高吸收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科學技術創新與進步的能力。
其次,要全面理解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的出現,使我們以前從不敢想像的物質生產系統智能化甚至是無人化成為現實。我們可以直接面對和吸取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成果並且實現個體與類的雙向的互動,從而促進知識生產效率的提高,擴大科技和文化創新的規模,為我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最後是對人才競爭的理解。信息化的發展使個體與類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得以實現,個人的知識創造也可以直接轉化成全人類的知識財富。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嚴重不足,提高我們對人才競爭的認識,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增強人才優勢,更好地抓住知識經濟時代的契機。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以世界歷史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社會經濟的發展,以開放性的心態來思考提高國家自身競爭力發展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發展的政策,增強我國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二、正確理解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全球化影響的領域也愈來愈廣,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全球化與民族化關系的問題。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全球化與民族化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世界歷史理論來理解並研究這一問題。
全球化與民族化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二者是一個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我們要看到全球化與民族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性。全球化不能脫離民族化並且需要通過民族化來表現出自己。民族化也不能脫離全球化,民族化之中貫徹著全球化的內容。其次我們要充分意識到二者之間存在的差別、矛盾與對立。世界歷史的發展也就是全球化的發展,全球性的發展也就是現代文明的一種全球性的擴展,我們必須重視全球化對民族化帶來的挑戰,並在此基礎上促進民族化的創新與發展。

6、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其內容也由經濟領域擴展至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全球化對國家形成的挑戰以及解決的方式將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未來發展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全球化的趨勢與現實的國家體系正在發生沖突,全球化使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超越國家的界限在全球層次上才能得到解決。因此,國家職能將越來越多地被讓渡和削弱,在全球化進程中暫時處於一種退守狀態。在這種形勢下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問題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由於國家與全球化的發展無論在外部歷程還是在內在邏輯上都有很大的相關性,全球化進程已直接對傳統國家的職能產生了影響,因此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對研究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由於目前國家仍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成熟、最有效的政治聯合形式,探討全球化進程對國家的影響,是對國家發展理論的前沿問題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對於探討未來社會政治組織的發展規律亦有重要參考價值。最後,由於國家是近現代國際體系的基礎,探討全球化進程中現有民族國家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探究未來的國際秩序,這對於批判某些西方學者借口全球化否定民族國家的歷史地位以及鼓吹全球民主化和全球統治(global governmence),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全球化理論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沖擊

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現實的浪潮而且形成了一種理論流派,對傳統的國家理論構成了很大的沖擊,也引起了國際關系與政治學界的廣泛爭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向傳統國家理論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主權、邊界、國家利益等提出質疑,否定「國家中心主義」,進而認為隨著國際社會的全球化,民族國家將不再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單位;另一方面則在理論上建構與傳統國家理論相對應的概念體系,如全球社會(global society)、一體化(integration)、超國家體系(superstate system)等,並嚴格區分跨國關系(transnational relation)與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兩個概念,認為正是大量增長的跨國關系使各國政府都無法單獨地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改變了以往的國際關系體系,形成一體化的國際社會,在邏輯上提供了全球化時代替代國際化時代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理論引起了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內部分化。現實主義(realism)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兩大主要流派,目前都受到了全球化理論的沖擊。
第一,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國家主義(statism),即國家是國際社會中其他所有主體存在和活動的前提,國家的主權劃定了國際社會的框架;生存(survival),即國際關系的實質是各國為了圖謀發展而展開的斗爭;自助(selfhelp),即國家之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確保國家的安全,要想生存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全球化理論對現實主義的沖擊在於迫使其承認全球化與跨國聯系是客觀的趨勢,並且修正了關於國家絕對中心地位的理論。但現實主義者仍然認為: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特徵不會因全球化而改變;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國家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仍將待續下去,其形式和手段有可能更新,但軍事與均勢的意義不會減弱。
第二,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內部三個派別在全球化問題上觀點相去甚遠。國際自由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認為,專制國家的存在與國家間的戰爭是威脅國際社會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人們只有通過契約方可達到全球化的和平狀態;理想主義(idealism)相信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加強和平的力量可以限制國家利益的膨脹,可依靠國際組織來規范國家的行為;機構自由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認為,國際社會的多元化是國際新秩序的基礎,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主體的發展和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是和平的保證,多層次的一體化與區域合作是全球化的現實途徑。自由主義者承認:全球化所帶來的科技、信息革命以及經濟的變革將會改變世界政治的模式,國家也不再是封閉的單位,世界將形成網路化的聯系。但同時也認為:國家的命運並非如全球化理論所預言的那樣會逐步衰退,相反國家會因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而革除自身的弊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全球化理論突破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傳統框架,將論爭引入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啟發人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傳統國家理論進行反思。
第一,全球化理論將傳統國家理論與社會發展理論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在關注國際秩序的同時也從整體上對世界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思考。如全球化討論引起了人們對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的重新關注。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沃勒斯坦,他認為世界體系的核心是從16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系,是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這一秩序將世界各國分為兩層次:核心國家(core states)具有霸權主義的領導地位和強大軍事實力,對世界政治經濟擁有主導權;半邊緣國家(semiperipheral states )是資本主義實現增長的基礎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力量;邊緣國家(peripheral states)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次發達國家。沃勒斯坦認為很早以前世界就處於這樣一種由資本主義統治的單一政治經濟體系之中了,國家之間一直是不平等的,目前資本主義核心國家仍然控制著世界秩序,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並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唯一分析單位,甚至不是主要的分析單位。
第二,全球化理論還造成了人們對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同看法。
樂觀派(包括新保守主義者和一些新左派社會主義者)認為,全球化的進程將使政府失去任意指揮經濟的自由,這對於消除政府對市場的盲目干預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幹預減少和市場自由度及開放度提高的環境下,世界經濟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也可能是全球擺脫貧困的最好機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強權的政府。
悲觀派(包括傳統的國家主義者、保守派和左派)則認為,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現在這種平衡正被全球化的進程所打破。市場的力量突破了國家的制約而獲得了優勢,這種優勢雖然在短期內將給社會帶來繁榮,但由於利益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分配,通過全球化富裕起來的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全球化將擴大不平等,加劇貧困、引發沖突。政府行為的失效最終會削弱國家的基礎,使國家因為市場力量的壯大而陷入新的危機。
總之,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已經對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政治學理論構成了沖擊。這種沖擊的意義並不在於否定多少傳統概念,而在於引起了人們的深入思考。當然目前有關全球化的各種理論假設並不一定準確,全球化與國家體系的矛盾也並不一定會很尖銳,但這至少反映了人們對全球化趨勢的態度和對國家、市場以及國際社會二者關系的重新認識。

全球化對現有國家的挑戰

與理論上的沖擊相比現實中全球化的進程對現有國家的挑戰則尖銳得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上相互依存的挑戰。僅僅在30年前,許多國家還保持國民經濟自給自足的獨立性,但目前卻沒有一個國家的民族經濟不處在世界經濟的普遍聯系之中。生產和流通領域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生產分工體系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全球化使資源配置與經濟運行突破了一國國民經濟的框架,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潤。縱橫交錯的分工協作體系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從經濟規律上說,沒有哪個政府對本國的某項產業有絕對的控制權,因為從原材料、技術、勞動力到市場都有國際性的因素存在。國際貿易額從1960年到1994年已經增長了31倍多,從2700億美元擴大到了85000億美元。對許多國家發英國、加拿大等來講,國際貿易額已達到其GDP的40%以上。國家對國民經濟控制權的削弱正在成為普遍的現象。同時資本、信息、技術和知識流動的速度與自由度不斷加強,世界經濟與民族經濟的界限正在逐漸變得模糊。世界人口、糧食、環境、資源、能源危機等都不是一國政府能獨自解決的,需要國際協調與合作。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之深已對國家的傳統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質疑。
二、科技發展的挑戰。科技在歷史上曾一直是促進國家實現其統治與管理職能的重要力量,但是今天這股力量越來越呈現出突破國家框架的勢頭。
第一,信息與通訊技術手段的發展使國家的邊界變得異常脆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形同虛設。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信息流過任一國家的國土,這些信息有的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有的則是非法的、有害的,乃至侵犯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個國家憑借高科技可以很容易獲得別國的信息,就此而言,科技欠發達的國家正面臨著信息時代的全面挑戰。
第二,經濟運行與高科技的緊密結合,使經濟在自由、快速運行的同時也處在高度危險之中。金融系統的網路化給計算機犯罪提供了機會,如果技術上存在漏洞,國民經濟將直接面臨巨額損失,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軍事與安全領域。科技含量的增長並不能相應地絕對提高國家的安全系數,即便是美國這樣的軍事強國在高科技戰爭中也不能確保其絕對的安全。另外,信息社會中聯系方式的革命已經改變了人們對地域的傳統觀念。領土與邊界的劃分已不再是絕對封閉的框架。科技的發展已經使國家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主權與國土的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國家的科技水平。
三、國際組織的挑戰。由於國際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跨國性的經濟、政治、社會、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面對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民族國家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國際組織作用的增強必然導致其許可權的擴大,主權不可分享與讓渡的觀念正在改變。歐洲聯盟就是明顯的例子,歐盟委員會享有某些類似於聯邦政府的決策權,共同的金融體系和農業政策、關稅同盟標志著國家的一部分管理職能已經讓渡給了超國家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作為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其活動也越來越多地跨越國家主權的界限,從維和行動到武器核查,從監管國內大選到協調黨派之爭,反映出國際組織日益侵入傳統的國家界域的趨勢。
四、跨國運動與思潮的挑戰。宗教與文化的傳播速度正隨著通訊手段的革命而加快擴展,國家對跨國性的社會運動和思潮已無法做到絕對控制,但它們對國家的影響卻是廣泛而深遠的。宗教與民族主義勢力的結合可以改變國家的疆界(如南聯盟、阿富汗等),跨國的社會運動(如綠色和平組織、女權運動)也能給現有國家以強大壓力,迫使其改變或執行某種政策。
五、全球化與分裂主義的挑戰。現有國家是以民族認同和經濟聯系作為基礎的,歷史發展的結果並不只是單一民族國家一種模式,往往是多民族國家與跨國民族並存。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原來比較穩定的民族國家結構出現了松動。民族自決運動的興起對國家的統一提出了挑戰,如北愛爾蘭和魁北克的獨立運動。
六、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除了面對以上挑戰之外,還面臨著全球化所帶來的其他挑戰,特別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
第一,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一體化的壓力。目前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使世界經濟聯成一體,包括很多發達國家在內都失去了控制本國經濟的能力。貿易自由化、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正在成為超國家的經濟力量。它在給各國經濟發展提供機會的同時,也迫使各國實行更為開放的經濟政策,從而使民族國家不可能再象從前那樣保護國民經濟。因此,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一體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因為它過早地剝奪了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經濟職能,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在缺乏保護的條件下參加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
第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壓力。不可否認,今天全球化的主角是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它們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有資本、技術、信息和市場的優勢,而且控制著當今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導權。國際經濟的新秩序還未建立起來,西方國家依然是全球經濟活動中「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在不合理的國際秩序下,發達國家不僅可以繼續通過各種貿易保護手段來維護本國經濟,而且可以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等國際組織直接控制和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從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優勢。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第三,西方民主價值觀的壓力。全球化帶來的壓力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體現在政治領域。發達國家總是利用在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向發展中國家施加政治影響,迫使其接受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自由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民主被描述成適用於全球的普遍模式,而發展中國家試圖探索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則被認為是對全球秩序的挑戰。
第四,文化、信息和科技霸權的壓力。西方國家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顯示了更強的霸權地位。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球變成了一個「村落」,信息傳遞的開放性與高速度使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具全球性。西方文化在其向全球傳播的過程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一種霸權化的趨勢,不斷地侵蝕著其他文化固有的地位。與此同時,西方在科技上卻嚴格地保持壟斷,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一直對發展中國家封閉。文化的輸出與科技的壟斷將使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維持一種持久的霸權,發展中國家將在很長時期內處於一種無權地位。
全球化所帶來的上述壓力,雖然不是直接指向政治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但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效能與作用,使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化會加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從而使整個國際社會又多了一份「裂合」的可能。總之,全球化對國家的挑戰是真實而深刻的,它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不斷增長的,民族國家作為現今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其發展必然取決於與全球化的互動。

全球化進程與民族國家體系的調整

一、必須肯定的是,雖然全球化浪潮對民族國家的影響廣泛而深刻,但尚未威脅國家體系的存續。
第一,全球化進程既不是包羅萬象,也不是無所不至,而是有其內在的和外在的限度。這表現在:全球化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只有當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通訊手段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全球化的進程才得以展開;全球化不能超越人們的觀念而獨立地發展,特別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識層面;全球化是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發展起來的,它無法逾越制度的障礙,必須在同現有的制度體系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重建新的機制;全球化必須承認多元化的現實,因為全球化本身沒有確定的規則、目標,也沒有一種全球化的模式能一統天下,所以,全球化必須在世界經濟多元化、區域合作多元化、政治制度和文化多元化的現實中尋求協調發展。
第二,國家並不是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之下。全球化與地區一體化、本土化(指在全球化過程中個人、團體及制度的一種收縮性力量,即不接受全球化的行為方式,而按自身利益和習俗行事)、國際化(強調國家之間的聯系及政府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的交互作用對國家的保護作用,在很在程度上緩解了全球化的壓力,使國家有機會在自我調整中逐步適應國際社會開放化和一體化的要求,不致被全球化浪潮所沖毀。
第三,民族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實際上並不是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是因為民族國家不僅可以利用國際社會現有的規則、制度和渠道來發揮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參與全球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球化的速度、范圍和方向,制定未來國際關系的准則。另外,全球化在經濟、政治領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安排,涉及各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民族國家必然地要成為這一進程中的主角。
二、全球化趨勢作為世界經濟與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產物,它對國家體系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入的,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民族國家與國際社會的形象。而面對全球化的趨勢,民族國家在形態、職能與相互聯系方式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未來國家的形態、能力與作用將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與調整:國家主權概念的變化、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國家在國際中地位與作用的變化。目前上述變化與調整的趨勢已漸露端倪。
第一,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主權觀念將面臨著挑戰,發生變化。早在16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就提出了近代意義上的主權概念。17世紀為了實現政教分離,削弱直至結束基督教在歐洲的政治統治,確立君主的權威,人們強化了主權意識,形成所謂的絕對主權概念,認為:主權具有全權性、至上性、排他性及不可分享與讓渡的特性。應該說,對主權的這種界定是相當徹底的。但當時的民族國家並不具備執行這種絕對主權的能力,至少尚不具備完善的經濟管理能力。只是經過18、19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才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經濟管理能力,主權的概念才得以充實。可見,絕對主權概念雖屬於政治范疇,但它的確立無疑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國家經濟職能的完善為前提的。那麼,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國家經濟職能的削弱,國家無疑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獨立地處理自己的經濟事務,失去了某些不受外來控制的自由。可以預言,21世紀這種趨勢只會加強,而不會逆轉。於是,在不少西方學者那裡,絕對主權概念逐漸淡化,代之以相對主權概念。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們越來越頻繁地論及主權「讓渡」的問題。盡管相對主權概念、主權「讓渡」之類的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毫無疑問,在西方,傳統的主權觀念確已松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我們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其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其根本是政治統治而非經濟管理。因此,即使國家的經濟職能在全球化時代與主權相分離,也不意味著國家主權的消亡。況且,這種分離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徹底,總要以國家存在為限度。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形態即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模式也將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全球化一方面削弱了國家職能;另一方面又使社會的力量在整體的聯系中得到增強。因此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將會按如下方向發生變化:
首先,從國家行使職能的范圍來看,民族國家將由全能型政府模式向有限職能型方向發展,國家介入的社會領域將逐漸減小,許多原來由國家執行的職能將為社會系統的自我協調機制所吸納。
其次,從國家行使職能的手段來看,民族國家將由全權型政府向有限權力型方向發展,國家不再具有「利維坦」式的龐大力量,社會聯系的強化與自我協調機制的完善將有能力抵制過分干預。
最後,全球化將使「國家――社會」的關系不再是單維度的此消彼長模式,而是一種多維的開放體系。國家既不能壟斷社會的對外聯系又不單純是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的中介,而是作為一種社會因素以及在某些方面代表共同體利益參與到全球社會中去。
第三,冷戰的結束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國際關系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也使國際社會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關系在本質是已不再是一種戰略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種基於相互依存關系的雙贏或雙輸游戲。這樣的游戲要求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必須遵守一些共同的規則,必須注意他國的利益。不僅如此,國家利益的內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核心已由傳統的國家安全發展為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安全,從空間上講已經超越了國家的疆界。因此,國家利益的實現已經不單純是某一國家可以自控的,要實現政治與經濟聯系的一體化以及解決大量的跨國問題,國際組織與國際協調的地位與作用已凸顯出來,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已經無法維持壟斷性的主體地位了。國際組織已經成為與國家同樣重要的國際社會主體。
綜上所述,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的歷史趨勢已是不諍的事實,它對民族國家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全球化的本質特徵是社會聯系的普遍化、開放化以及國際一體化,這無疑將使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國際體系的關系變得更為開放化與多元化。正因為如此,全球化既對民族國家形成了挑戰又為民族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所以,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將使民族國家的發展更為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