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的種類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的種類

發布時間: 2022-08-21 01:36:08

1、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區別是什麼?

一、經濟全球化
1、概念:究竟何謂「全球化」人們並沒有統一的界定。經濟學家多指世界經濟一體化,市場的一體化,指大公司的跨國經營、金融的國際化,相互依賴的加深。政治學家指的是國際干預的不斷擴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戰略。文化學家多指商業文化、大眾文化、消費主義佔領文化市場的世界現象。社會學家、未來學家更多關注的是全球性問題。
a、全球化的定義:應該是指經濟現象。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路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圍的經濟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圍各國成長中的經濟通過正在增長中的大量與多樣的商品勞務的廣泛輸送,國際資金的流動、技術被更快捷廣泛地傳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現象。其表現為貿易、直接資本流動和轉讓。
b、今天我們所指的全球化,是指二戰以後全球的由物資、勞務和資本構成的國際市場的融合,在多數情況下,全球化現象被人們看作是從19世紀中葉到一戰時期一體化的再啟動。那時,世界正處在國際金本位時期,國家之間沒有人為給經貿交流以障礙,其結果是商品與資本廣泛地交互流動。然而1914年以前的世界經濟進程很難被稱為「全球化」,這是因為今天全球化較那個時期有著深刻的技術內涵,以此為基點的今天的國際金融市場在資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種類上,與一個世紀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世界經濟所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獨立國(二戰以後)更多,高新技術在使交通、通訊、信息的成本銳減,各國市場在全球水平上融合更為容易,隨著貿易、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高效的工業組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相互依賴於對方的技術、製造方法、組織方法、市場與生產設計
2、全球化是跨民族國家政治疆界的經濟活動的擴展。它意味著世界經濟中各國的經濟開放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賴關系加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是一種運動,是一個過程,它是各國經濟趨向於某種程度的一體化,直向市場化,世界貿易相互依存依賴程度大提高的過程,是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徵,民族性或地方性在減少的過程。它也是各國經濟普遍推行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活動自由化的一場運動。這一過程的運動遠未結束,它對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的後果難以估量。經濟全球化是貨物、服務、生產要素更加自由跨界移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依賴、更加一體化的過程。
3、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是跨民族國家政治疆界的經濟活動的擴展。它意味著世界經濟中各國的經濟開放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賴關系加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是一種運動,是一個過程,它是各國經濟趨向於某種程度的一體化,直向市場化,世界貿易相互依存依賴程度大提高的過程,是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徵,民族性或地方性在減少的過程。它也是各國經濟普遍推行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活動自由化的一場運動。這一過程的運動遠未結束,它對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的後果難以估量。經濟全球化是貨物、服務、生產要素更加自由跨界移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依賴、更加一體化的過程。

二、金融國際化
所謂金融國際化就是指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地區性的傳統業務活動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性的業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等方面。
1. 金融機構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廣設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金融機構網路。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金融市場。
2. 金融市場國際化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成一體,使國內金融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使國內資金在更廣闊的市場上優化配置,同時吸收利用國外資金,參與國際資金大循環。
3. 金融業務國際化指國內金融業務向外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從傳統的地區性業務,如存款、放款、投資,只不過其規模、性質和對象已有顯著差異。
4. 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的資產及所獲得的收益,占其整個資產和收益的比重達到一定規模,成為一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有了國際金融業的某些特色。

註:經濟全球化中包括金融的國際化,所以,可以說,經濟全球化這個概念和內涵要大於金融國際化,其兩者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標志,以上分別闡述了兩個概念的重要內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哪些全球化

a

3、世界經濟全球的根本前提是什麼?列舉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定義:地理上分散於全球的經濟活動開始綜合和一體化的現象,其主體一般認為是跨國公司,具體表現為資本、技術、產品等跨國快速流動或擴散以及跨國公司壟斷勢力的強化。

縱觀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變遷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國際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潮流。世界各國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經濟發展方面,而且經濟安全、社會安定、生態環境已日益成為國際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各國逐步認識到進行經濟合作、尋求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另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和平與發展逐漸取得共識,它們的經濟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的程度不斷加深,這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②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為世界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
首先,以原子技術、電子技術等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在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重大進展及其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日益廣泛的應用,壓縮了國與國之間的空間和時間,降低了國際間的交易費用和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流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聯系,從而加快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其次,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著世界上不同類型國家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促使各國經濟結構和管理體制更加趨於完善化和高效能化,為世界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最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有些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是一個國家所能夠單獨完成的,需要各國的通力合作。

③經濟活動的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力
20世紀70年代後期,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出現滯脹現象,新自由主義興起。它們為了擺脫經濟衰退和擴大世界市場,採取減少國家干預、放鬆經濟管制的自由化政策,掀起了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也紛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從而進入經濟振興時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無疑,各國國內市場化改革以及對貿易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促進了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的流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④跨國公司的發展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移於一體的經營實體,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者。近20年來,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奉行全球戰略的跨國公司以爭奪全球市場份額為目標,在世界各地展開生產經營活動,帶動了資本、技術和服務在各國間的流動,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特別是近幾年跨國公司大量兼並與收購,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再加上交易內部化和本地化經營戰略,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⑤國際經濟組織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三大國際經濟組織對於穩定各國經濟,特別是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加強,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4、試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與作用

經濟全球化並不是個新現象,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擴張起,全球化就已經開始了它的歷史進程。雖然,關於全球化的歷史在經濟史學界有著巨大的分歧,有經濟史學家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作為全球化的開端,也有相當部分的經濟學家將經濟全球化作為二戰結束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出現的一種新現象。但絕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承認,即使按照當代的標准,一戰之前的全球化程度也與當代旗鼓相當。Vincent Cable(1995)更認為,二戰後的主要成就就是把國際經濟恢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體化水平。

迄今為止,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兩輪大的全球化浪潮:一輪是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另一輪自冷戰結束延續至今。從貿易和投資這兩個實物經濟層面的情況分析,可以發現這兩輪全球化的規模基本相當。那麼為什麼不是在第一輪全球化而是在第二輪全球化中不僅中國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等等)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認為原因在於,當代的經濟全球化與上世紀初的第一輪經濟全球化有著重大的區別,當代的經濟全球化給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

1. 當代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主要特徵,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在第一輪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正處於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主要經濟強國的對外經濟戰略是以殖民擴張為依託的貿易,主要經濟強國所推動的經濟全球化其本質是為發達國家服務的。因此,第一輪全球化的外在表現是以爭奪勢力范圍為目標的發達國家之間、壟斷資本主義集團之間的暴力競爭,是殖民統治下的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是以國家為主導,以國家對抗、軍事競爭為特徵的。而第二輪全球化則與第一輪截然不同,第二輪全球化是在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發生的。隨著冷戰的結束,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世界經濟正在發生從以國家為主導轉向以市場為主導的深刻變化。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企業競爭取代了武力沖突、國家對抗,矛盾和利益沖突也更多地採取談判、磋商和協調的方式解決,這使得世界經濟形成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利益格局,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2. 當代經濟全球化是以要素流動為載體,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生產合作夥伴,能夠利用全球化獲得發展機會。在第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商品流動、資源流動是全球化的載體,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之間進行的主要是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交換,而發達國家向落後國家的直接投資則主要用於控制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資源,以保證其國內工業投入的穩定。發達國家通過經濟和超經濟強制的手段,使落後國家成為了先進國家的原料來源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也主要表現為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而在當代經濟全球化中,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國際整合成為了最重要的特徵。需要指出的是,在當代,不同種類要素或同一種類不同層次的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發達國家豐裕的資本、技術、高級勞動力等要素的流動性較強,而發展中國家豐裕的一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的流動性很差,由此導致當代要素國際流動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的要素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當然,發達國家進行這種要素輸出的動力在於整合全球要素,獲取最大化的要素分工收益。但正是這種方向的要素國際流動才把各國獨立的生產過程變為真正的世界性生產過程,也正是這種要素的國際流動才使得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能夠進行全球要素整合,獲取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資源的收益。同樣,發展中國家也通過這種形式的要素流動,引進了發達國家相對豐富的資金及其他稀缺的先進要素,如技術、標准、品牌、國際營銷網路及企業家精神等,並與自身豐裕的生產要素如低價優質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相結合,大大激發了潛在的生產能力,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3.當代經濟全球化中的國際規則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國際分工利益創造了條件。經濟全球化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規則組成形式、所涵蓋的范圍和約束程度決定了其規范國際競爭秩序、協調國際間利益分配的能力。在第一輪經濟全球化中,1860年的《科布頓―謝瓦利埃協定》(Cobden Chevalier Treaty)以及與此相關的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構成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基礎,但這種規則的鬆散型特徵決定了它很難抵禦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而作為國際金融規則的金本位制則由於其固有的缺陷也難以支撐一個穩定的多邊支付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國際貿易規則還是國際金融規則都不存在著一個為多邊機制所明確依託的國際組織,這使得這種規則缺乏穩定性和權威性,難以協調各方的利益沖突,更遑論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當代經濟全球化中,以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核心所確立的國際規則涵蓋了貿易、金融和經濟發展三大領域,盡管這些規則有利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是其繼續維持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依託,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這種以國際組織為依託的多邊機制包含重視公平、平等的普遍原則的一面,能夠保證在面對規則時所有國家理論上都是平等的,並能夠依賴其約束機制提高各個國家的違規成本降低違約風險,這保持了國際經濟秩序的相對穩定,也保證了發展中國家自主、平等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而且,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些組織的原則或規定,就會發現它們對發展中國家無論在項目投資、維持貨幣穩定以及貿易優惠方面都有一系列的特殊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因此,盡管兩輪全球化有著眾多相似的表現,但可以認為第一輪全球化只有利於發達國家,而當代的全球化不僅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也有利,在某種意義上當代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可能更有利!

5、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有哪些

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

1、貿易自由化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5)經濟全球化的種類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6、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有哪些形式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組織有以下四種形式。

1、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2、經濟聯盟。

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3、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

4、共同市場。

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 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6)經濟全球化的種類擴展資料:

全球經濟一體化案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首先是在2000年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被提出的。2001年3月,雙方正式成立聯合專家小組,對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經濟效應及中國入世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此後,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在2001年11月汶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正式達成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緊接著,雙方於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構架。

根據該協議,自由貿易區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其中關於貨物貿易的談判將從2003年初開始,2004年6月30日前結束;

關於服務貿易和投資的談判將從2003年開始,並將盡快結束;在經濟合作上,雙方商定將以農業、信息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為重點,並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

在此基礎上,2003年10月1日起,中國和泰國開始執行蔬菜和水果零關稅協議。另外,從2004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總體框架下的「早期收獲」方案開始實施,穀物、乳品、蛋、飲料等產品將率先降低關稅;從2005年1月1日起,包括鋼材、機械配件、棉織品、肥料、化工品等將開始降低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