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臘化時期的介紹
希臘化可以說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化」時代。「希臘化」一般指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後的北非、西亞、中亞和希臘世界,包括他去世後建立的三個王朝,時間從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紀。希臘化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周邊落後民族迅速崛起,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展為雙向性,文明中心遷移至歐亞大陸交界處和兩河流域的新興大城市或首都。希臘化促進了東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東文明圈的形成。
2、希臘歷史的希臘化時期
希臘化時代的希臘
希臘化時期開始於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大帝之死,結束於前146年,希臘大陸和島嶼歸並於羅馬的版圖內。雖然羅馬對希臘的統治並沒有改變希臘化時期所形成的文化社會傳統,它還是標志了希臘政治獨立性的喪失。
龐貝的亞歷山大大帝鑲嵌畫
希臘化時期中,「希臘本土」在希臘語世界的影響力大大減少,當時的文化中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亞歷山卓以及塞琉古帝國的首都安條克。
亞歷山大的死訊傳到希臘本土,令雅典人覺得有機可乘。他們及其同盟立即起事反抗馬其頓的統治,但在拉米亞戰爭中於一年內即告敗北。然而,亞歷山大的將軍們自己發動了一場同室操戈:繼業者戰爭,最終導致了亞歷山大帝國的分崩離析,而新的一些王國被建立。托勒密奪取了埃及、塞琉古獲得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帝國的東端,而馬其頓的卡山德和小亞細亞的安提柯則在希臘本土互相競爭勢力。然而馬其頓、色雷斯和安納托利亞的爭端持續了一段時間,但前298年安提柯王朝終於取代了安提帕特王朝,入主馬其頓,希臘大部也掌握在安提柯二世手裡。
但馬其頓人對於希臘城邦並不是完全的,控制也是間斷性的,如雅典、羅得島、帕加馬等城市保留了實質上的獨立或自治,而一些城邦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而組成較緊密的城邦聯盟,如亞該亞同盟等。同時,名義上受託勒密王朝管轄的島國同盟實際上也是個獨立的力量,控制著希臘愛琴海的南部大部分島嶼。傳統的城邦斯巴達也持續獨立,但並不參加任何城邦聯盟。
托勒密埃及也經常與馬其頓爭奪希臘的影響力。前267年,托勒密二世說服了希臘城市起事反抗馬其頓,引發了克里莫尼迪茲戰爭,以雅典統帥的名字命名。希臘城邦聯盟被馬其頓擊敗,雅典再度喪失了它的獨立和民主政權,這標志了其作為政治中心的結束,但它仍舊是希臘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城市。但隨著埃及介入並持續損害馬其頓的力量,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對希臘的控制力逐步變弱,且希臘本土也崛起兩個城邦聯盟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
斯巴達人仍舊對同半島上的亞該亞人懷有敵意,並於前227年入侵亞該亞並且企圖掌握了伯羅奔尼撒半島,殘敗的亞該亞人為了打敗斯巴達人,反而與多年的敵手馬其頓人聯手,與其結盟對抗斯巴達。 前225年,馬其頓在科斯島擊敗了埃及艦隊,將除了羅德斯島外的整個愛琴海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並使埃及逐步退出愛琴海。前222年,馬其頓聯軍在塞拉西亞戰役擊敗了斯巴達人,並且進入他們的城市——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斯巴達被外來勢力攻陷。
腓力五世是最後一個面對日益強大的羅馬,有能力和條件維持希臘的統一和獨立的希臘統治者。在他的努力下達成的諾帕克特斯和約(Peace of Naupactus, 217 BC),使馬其頓的影響力再度壟罩整個希臘本土,但這僅僅是形式上的。然而前215年腓力同羅馬的敵人迦太基組成了聯盟,這促使羅馬引誘被迫臣服腓力的亞該亞同盟,與其結盟,同時也與羅德島和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結盟。第一次馬其頓戰爭於前212年暴發,無果地結束於前205年,不過馬其頓從此成為了羅馬的敵人。
前202年,羅馬擊潰了迦太基,掃清了東進的最後障礙。前198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戰爭的起因主要緣於羅馬將馬其頓視作潛在的敵人,也是東方強國塞琉古王朝潛在的同盟者。這場戰爭中腓力五世在希臘的盟友背棄了他,馬其頓在庫諾斯克法萊戰役中被羅馬地方總督提圖斯·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擊敗。馬其頓的希臘霸權被迫結束。
幸運的是,弗拉米尼烏斯是個希臘文化的仰慕者,對馬其頓的處置頗為寬厚。雖然腓力必須服從和約,不得不交出他的艦隊,但是不必受到更多的懲處。在前196年的地峽運動會,弗拉米尼烏斯宣告了所有的希臘城市的自由,而羅馬的衛隊仍舊駐扎在科林斯和哈爾基斯。隨著羅馬在希臘的影響立越來越大,且希臘化諸國先後敗於羅馬,羅馬逐漸在希臘建立霸權。盡管名義上羅馬人給予希臘人自由和自治,不過羅馬人所承諾的自由只是一個假象,前146年以後大部份的城市都受到羅馬的控制,之後都加入了一個羅馬控制的同盟,而民主政體被親羅馬的貴族政治所取代。
3、「希臘化時代」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意義
希臘軍隊在埃及、波斯以及印度建立起眾多的希臘式的城市,這些城市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這時不僅東方在希臘化,而且西方也在東方化,這種雙重性是我們全面理解該時代的基本出發點。希臘化時代文化交流的特點可以概括為:①哲學與宗教相結合,②自然科學獨立發展,③藝術向現實化、通俗化方向發展,④君主政治居統治地位,⑤商品經濟繁榮發展。
在經濟上,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原因:首先,隨著亞歷山大的遠征,一個范圍廣泛的貿易區形成了。其次,亞歷山大把波斯窖藏的金銀據為己有,並以鑄幣、珠寶和奢華器具形式把它們大量投入流通領域。再者,除貿易外,專制君主們現在更為自覺地促進生產商品的製造業的發展,把它作為增加國家歲入的一個手段。在西面,與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整個西歐、中歐相聯,形成以希臘化為中心的地中海經濟貿易圈。在東面,主要是建立遠東、近東與歐洲的經濟貿易往來,奴隸買賣盛行以至形成較大規模的國際奴隸市場。
在政治上,亞歷山大遠征使希臘和東方體制相互影響,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除希臘本土一些地區之外,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所征服的各個領土的政治體制都是君主制,其君主至少聲稱自己是半神性的人。塞琉古王朝的一位國王安條克四世曾採用Epiphanes的稱號,意為「明白無誤的神」。托勒密王朝後期諸王都在簽署敕令時用了Theos(神)的稱號,並重新採用埃及法老娶姊妹為王後的做法,旨在保持王家神聖血統純凈、不受玷污。東方專制制度之外唯一可行的不同選擇就是在希臘大陸出現的城邦聯邦制。原屬東方文明的國家和地區在政治特徵上也增添了一些希臘國家的因素。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承襲古代法老傳統中,吸收了希臘城邦政治中建立自治城市的做法。
在文化上,亞歷山大遠征使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交匯融通結出了更加豐碩的成果。當希臘文化傳入東方各國後,與當地文化結合而產生了許多新的成果。東西方文化相互吸取,推陳出新,競相爭艷,使古典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不僅如此,東方文明對希臘文化成就也產生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建在埃及土地上的亞歷山大里亞學術研究中心,使東西方文明交融發展達到了「希臘化」的高峰。
4、如何評價希臘化時期的文化精神
希臘化時期的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國的崩潰,進入了一個萎靡不正的時代,他們開始以一種消極頹廢的姿態來對待生存的問題,以一種玩世不恭的行為方式和冷嘲冷風的口吻來揶揄生活中一切神聖的東西,希臘化時代的種「後現代」的文化氛圍是與希臘城邦時代崇高典雅的悲劇精神背道而馳的。
從表面上看,希臘化時代是希臘文化在地獄上的推廣和擴展,但從實質上看,希臘化時代卻是希臘文化精神的頹廢和沒落。希臘文化的輝雄壯麗、動人魂魄的悲劇時代結束了,接踵而來的是一個低吟淺唱、醉生夢死的平庸時代。
在政治方面,希臘的政治向著東方的專制主義、官僚主義的腐化墮落的方向發展,亞力山大帝國分裂成的三個帝國——希臘的馬其頓王國、埃及的托勒密帝國、西亞的塞琉西帝國——陷入了無休無止和徒勞無功的沖突中;希臘的文化則向著繁縟華麗和虛浮無聊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融入了東方文化驕奢的成分。在經濟生活方面,希臘化世界的中心從希臘半島移至西亞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在公元前1世紀,那裡不僅是經濟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文化時期。期間出過最著名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得等,還有偉大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也在這里亞歷山大里亞工作生活過。在思想方面,希臘化時代產生了大儒主義、懷疑主義、伊壁鳩魯主義等各種哲學派別,他們的主張各不相同。後哲學墮落為倫理學,在宗教方面轉向神秘主義。奧林匹斯宗教衰落,或遭受東方宗教的排擠,更無處棲身。盡管希臘的雕塑、戲劇和體育活動遠遠傳播到埃及、西亞、中亞和印度。但是希臘的文化精神卻正在一點點的被東方根深蒂固的文化所侵蝕、滲透和替代。下了城邦文化所獨具有的那種和諧之美出現了裂痕,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原始同一被打破,從而產生明顯的分裂和二元合一。其結果一方面是瘋狂的放縱和物慾,另一方面是悲觀棄世的神秘,肉體和精神陷入到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之中,於是不得不向東方文化的陰影中去尋找解脫。在這個融合過程中,一種神秘主義的和彼岸行的宗教正在悄然興起。他與希臘文化本身已喪失了意義,需要外來力量來給予一擊。這種力量充當兩種宗教信仰或文化精神將希臘化世界那種不死不活的精神推入絕望,以否定的方式,為基督教文化最終確立創造條件。
5、【名詞解釋】希臘化
希臘化是指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逐漸被西方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殺,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這是希臘化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後,亞歷山大帝國四分五裂,經過多次戰爭最終分裂為三大繼業者王國(馬其頓王國、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國)以及其他若干國家(比如本都王國和帕提亞帝國)。這些中近東國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風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臘文明影響,並與當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這些國家被稱為希臘化國家。
(5)希臘化與全球化擴展資料:
19世紀30年代以後的西方史學界認為地中海東部、小亞細亞、埃及形成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國家是希臘化的國家,所以稱地中海東部地區這段時期為「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229年起,羅馬不斷向地中海東部地區擴張,利用希臘化諸國的各種內外矛盾,製造不和並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時訴諸戰爭,先後於前168、前64、前30年分別滅亡馬其頓、塞琉西和托勒密王國,逐步使各希臘化地區並入羅馬。
希臘化時代地中海東部地區,社會生產力有所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所有希臘化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都是農業。包括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等工商業中心在內的一系列城市的出現,許多地區之間商路的建立,流通貨幣的大量增加,都說明商品經濟有所發展。頻繁的戰爭和大量奴役戰俘,使奴隸數量有所增加。
6、什麼是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具體指什麼時候?
希臘化時代不知道大家是否會覺得很陌生呢,學術界常常把希臘文化在地中海地區和中東地區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稱為希臘化時代,這是歐洲、亞洲、非洲三大洲的古老文明開始交流融匯的時代。不知道大家聽了是否會覺得這個時代很厲害呢。
這個時代是從公元前334年開始的,由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三世開始向波斯國東征算起,到羅馬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及公元前31年時,截止這段時間就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不知大家是否好奇開啟希臘化時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開啟希臘化時代的主角其實就是馬其頓人,馬其頓地處希臘的東北,這個偏僻落後的小國是如何崛起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呢?想想就特別的好奇,亞歷山大又是怎樣在他的帝國內傳播希臘文化的呢?
雄才大略的亞歷山大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所向披靡,橫掃亞洲、歐洲、非洲的軍事人才。從小就接受著高等教育,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在公元前335年的時候,他組建了一支部隊,開始進行遠征。可以說亞歷山大在當時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面貌的實質就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孕育出了一個當地的新文化,當西亞北歐逐步希臘化的同時,希臘的移民也不可避免明顯的東方化了,這就是一個同步發展互為補充的一個歷史過程,他影響了亞歐大陸以後的歷史,為亞歐大陸以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礎。
7、伊璧鳩魯的哲學觀點
沒有經驗,沒有觀點是典型的經驗主義的觀點,伊壁鳩魯是經濟主義的祖師爺之一,所以這個提法可以認為是他的見解。
(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伊壁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薩摩斯,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2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里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鳩魯的學說和蘇格拉底及柏拉圖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強調遠離責任和社會活動。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伊壁鳩魯區分了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並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時,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他還強調,肉體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於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自我的慾望必須節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
伊壁鳩魯相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但他並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伊壁鳩魯否定宗教,否認神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視必然原則。伊壁鳩魯悖論(Euthyphro Dilemma)是其著名遺產之一。伊壁鳩魯也同意德謨克利特的有關「靈魂原子」的說法,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四處飛散,因此人死後並沒有生命。他說:「死亡和我們沒有關系,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對死亡認識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伊壁鳩魯的學說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但它自由思維的態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這個詞已經具有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追求享樂的人們。
伊壁鳩魯學說
伊比鳩魯是一位相當特別的哲學家,也是受到最多誤解的哲學家。他能跳脫無盡的形而上辯論,將重點放在人生真實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上,而不像一般哲學家只是去「解釋」命運。許多人將他的名字當成「享樂主義」的同義字,事實上正是天大的誤解。他的學說可以看成實用的「地球生活守則」。
他的學說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我們現在面臨的社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現在重讀他的學說,是非常有意思的。
希臘化時期與全球化社會
首先我們比較伊比鳩魯的時代與我們的時代。伊比鳩魯生於西元前342年,在他六歲那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開始東征,短短幾年內征服了所有的希臘城邦,橫掃波斯、埃及,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帝國。雖然在政治上,亞歷山大征服了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希臘文明卻藉此流傳到整個帝國的轄區,和各種文明交流融合,產生新血,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希臘化時期」。這時候,地中海地區的人們擴展了前所未有的視野,這麼多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讓向來習慣於城邦生活的希臘人重新調整適應新世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那個時代的基調是動盪不安的,有史以來第一次,希臘人見識到龐大的帝國,陌生的大國度充滿未知,人心惶惶,安全的城邦已經瓦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徹底改變,每個人都像漂流在海上的小船,無依無靠。這種時代氛圍深深影響哲學的發展,不是徹底懷疑、認為一切都是虛空、就是相信世界最高的主宰支配了人的命運,許多新興宗教崛起,恐懼造就了迷信。整個社會充斥著厭世、棄世之風,以憤世嫉俗著名的「犬儒學派」就是此時產生的。
再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近年來,全球化突然成了一個流行名詞,事實上從十七世紀以來,世界上各個國家就已經悄悄變成互相關聯的整體。和伊比鳩魯的時代不同的是,當時統一世界的力量是軍事征服,現在則是經濟。
工業時代以後,這種相互關聯的的關系發展得更明顯,人們又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社會變遷。直到今日,許多跨國企業的各部門遍布五大洲,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生產原料、在東南亞加工、銷售到歐洲和北美洲,勞動人口大量在國際流動,「國家」的界限逐漸模糊,一個強國可以為了弱國境內的資源,不惜強力干預他國內政、外交甚至經濟建設的政策。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無力,似乎做什麼都無法改變既有的社會架構,人只能做一個認分的螺絲釘,難以體會人性的尊嚴,無從感覺生命的完整。和兩千多年前的人相比,我們現在彌補這個問題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消費!大量不切實際的商品到處充斥,伴隨而來的是氾濫的廣告,不斷左右人們的生活態度。所有的資訊都短暫片面,甚至互相矛盾。人們找不到真正的心靈寄託。
我們不必深入做學術討論,只要舉當前社會的兩個實例:對情慾的過度專注,以及對宗教的執迷。情慾是最具體、最切身的經驗,當人們再也抓不住任何生存的實感,唯一能抓住的就只有情慾了。然而緊抓情慾,並無法解決內在更深層的需要,各派打著心靈成長招牌的團體就崛起了。
比較我們的時代和伊比鳩魯的時代,會發現有些共通點:這兩個時代都是社會規模大幅度擴張、造成人的適應不良以及價值感的淪喪,都充斥著虛無的風氣、覺得一切的行動都沒有意義,都有異常的宗教迷信。伊比鳩魯的學說正是針對時弊而提出,或許對我們當今的處境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伊比鳩魯學說的宗旨
伊比鳩魯出生於薩摩斯島,是來自雅典的移民家庭。父親是一位校長,他早期的初等教育都來自他父親。十八歲到了雅典,服過兵役之後,陸續跟一些哲學家學習,在一番獨立思考與鑽研之後,他在西元前306年回到雅典,買下一棟房子和一個小花園,作為他的研究基地與學校。
他的團體十分重視友愛,他們按照共同的原則一起生活,包括他自己的三個兄弟、一些朋友、朋友的妻子孩子等,其中還有些原本是奴隸或妓女的人(這成為伊比鳩魯受到攻擊的理由之一)。他們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基本的飲食是麵包和水。這個花園就是他和弟子們共同實踐學說的場所。
伊比鳩魯認為,哲學必須完全為了人的生活實踐而產生,他說:「醫學知識若不能治療身體的疾病就毫無用處,哲學若不能驅逐靈魂的痛苦,也是毫無用處。」因此他認為,人活在世上應該要快樂幸福,哲學應該幫助人達到這個目的。所以許多人誤認為他指的是「享樂主義」,這就是誤解了他對「快樂」的定義。伊比鳩魯所說的快樂,指的是「身體的無痛苦與靈魂的無紛擾」。
他的著作「主要原理」四十條,就是他對於人應該如何離開痛苦、獲得快樂所開出的「葯方」,前四條可說是理解與獲得快樂的要目。
第一條:那幸福和永恆的存在體,自身沒有煩惱,也不會使任何別的存在物煩惱;因此他擺脫了忿怒或偏愛的制約。這類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之中。
這一條講的就是「神」。伊比鳩魯認為,當時那些新興的宗教不能為人們提供出路,反而加深了恐懼,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因此他提出:超自然的存在是不會有憤怒或偏愛的情緒的,我們不須害怕。神的形象,就是人的完美狀態,對伊比鳩魯而言就是「不朽的幸福」。達到這個狀態的人,就不會畏懼死亡。
第二條:死對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為那分解了的東西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東西就和我們沒有關系。
這一條講的是如何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乍看之下,這種說法很像唯物論,因為他主張「分解了的東西沒有感覺」;但是仔細一看,如果人死後沒有感覺,後面那一句又為什麼出現「我們」個主詞呢?因為死亡會讓「我們」脫離會分解的物質,我們的身體、使用的物品、周遭的生物等等,只有當我們物質界的生命存在時才有意義,當我們的精神脫離之後,這一切就不再有意義了。因此他區分了會分解的物質與不朽的精神。如果精神能達到「幸福」的狀態,死亡也不過是個轉化過程而已。
第三條:消除一切痛苦,是快樂在量上的限度。只要快樂存在和持續,就不存在痛苦和不幸。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人只有感到痛苦時才會覺得缺乏快樂,如果不痛苦,自然不會特別追求快樂了。第二句話接著說,如果我們能過著一種讓心態維持快樂的生活,就不會有痛苦和不幸了。基本上,他認為痛苦與快樂都是心識的影響。
這一條也常被人們誤解快樂的涵義。伊比鳩魯和當時的哲學家打過許多論戰,他認為:「心的和平與擺脫痛苦是靜態的快樂,享樂和高興是動態的快樂。」獲得快樂的途徑和人的慾望有關,慾望又分為「自然的」和「虛浮的」。對慾望有正確的分析和取捨,才是得到幸福的基礎。如果經過權衡,發現有些快樂不但短暫,而且還帶來更大的痛苦,就必須放棄。因此快樂的前提是「理性」,不是放縱。
第四條:肉體的痛苦不會持續很久。極度的痛苦總是短暫的,在肉體中超越了快樂的痛苦不會持續很多天。在久病中可以有勝過痛苦的快樂。
這一條教導人們不要太執迷於身體的不適。伊比鳩魯多年受到胃病和痛性尿淋瀝症的折磨,他臨終前寫給弟子的信中說「沒有什麼痛苦比之更劇烈。但我心中追憶著我們談話的快樂,卻位於這些痛苦之上。」他寫好遺囑,交代後是,洗了一個澡,喝了一杯葡萄酒,安祥寧靜的離開人世。行動可以證明「老生常談」與「實用智慧」的差別。
對友愛的重視
希臘文的友誼 這個詞,是從愛 這個動詞變化而來的,因為愛,人們才成為朋友 。因此愛、朋友、友誼對希臘人而言是相通的,這個關系可以非常廣泛的將血緣關系包含在內。亞里斯多德認為,友愛是維系城邦的基礎,因為友愛是正義最真實的形式。在城邦瓦解之後,伊比鳩魯繼承了希臘人對友誼的見解,他的「主要原理」中有部分強調了友愛的重要。
第二十七條:在智慧提供給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獲得友愛最重要。
第二十八條: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可怕的事情會永遠繼續或久持存。這種確信也使我們認清,即使在我們有限的生活境遇中,沒有什麼比友愛更能增進我們的安全。
伊比鳩魯對友愛的重視,和他對正義與快樂的看法是相關的。為了獲得快樂,就不能做傷害他人的事,以免帶來別人的報復或良心的譴責。這是一種消極的正義原則。但是更積極的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最高的原則就是友愛。這種品質不但能實現真正的正義,還可以讓人得到支持,並且在全然的分享中享受幸福之感。友愛的意義就是人類的同胞愛、兄弟之愛,這和基督所說的愛是一樣的,只是實踐方式不同。伊比鳩魯的前提是,如果大家都能彼此互愛,就自然不會做侵犯別人或傷害別人的事,只要人人都能確實的實踐這一點,社會的紛爭就會減少。
這樣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或許顯得太單純,但是某方面卻很符合我們的需要。全然的友愛,就是心輪的開啟。當心輪的能量運轉,並影響周遭人、事、物的運作,就會將未來帶往正面的發展方向。當一切都在能量順利的運作下進行,人就不必每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伊比鳩魯甚至也提供了交友之道:
第三十九條:最善於應付外在環境中令人恐懼不安的因素的人,盡其可能的結交朋友,對於不能結交的人也要盡量避免結怨。如果這也辦不到,就疏遠他們,避免和他們交往。
小結:伊比鳩魯學說的現代意義
我們大多數人對哲學是很陌生的,因為我們的哲學家不曾真正走出學院,用一般人的語言說話。不只是哲學家,學院中的研究者沒有將他們的研究落實到生活中,造成學術與常民的脫節。就這一點而言,伊比鳩魯提供了很好的典範,他能將艱澀的論證簡化成一般人都懂的幾句話。畢竟知識與常識必須結合,不該彼此分離。
他提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活中的實踐」。他以身作則,將他的理論變成行動,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他的學說被後世學者稱為「希臘人中產生的唯一福音哲學」,他的影響力傳到希臘化世界的各地,直到羅馬共合國覆滅,持續了三百多年。
如果歷史呈現螺旋狀的發展,我們與伊比鳩魯剛好位於相同座標、不同高度的點上。如果我們能擷取他的精神,或許能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處世哲學,在迎接開展的新紀元時,仍能過好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以快樂平靜的心面對我們的功課與挑戰。
8、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全球化浪潮出現在什麼時候?
見慣了大世面的巴比倫人用簡潔的語言一筆帶過了亞歷山大轟轟烈烈的征服,這群生活在最古老文明中心的人們,早已經歷了無數次的改朝換代,牆頭易幟,目睹了數不清的眾神血裔,萬王之王,但其中又有誰當得起「世界王」的稱號?巴比倫人看似漫不經心的描述,難道暗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托勒密埃及人繪制的世界地圖
波斯人在他們的鼎盛時期,占據著比馬其頓人更多的土地,也許也統治著更多的民族,但波斯人從未真正有意識的推進某種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的政策,相比這些「意識形態」,他們更在意能帶來財富的土和水。
務實的波斯人把機會留給了更富有理想主義氣質的希臘人。
希臘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整個歷史的進程。
從BC336年亞歷山大東征起,希臘文明隨著刀劍進入了東方各國,轟轟烈烈的希臘化時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延續了數百年之久。盡管知名度有限,但在筆者看來,這個時代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從阿提卡方言發展而來的柯因內語扮演著今天英語的角色,使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的人廣泛和頻繁的交流互動,從西班牙到印度的廣袤土地,包含了當時幾乎所有已知的文明。誠然,這是所謂的希臘化時代,但她更是一個以希臘文明為主導,各文明競相發展、爭奇斗艷的黃金時代(對比如今西方文化為主導,各種文明共存,且互相滲透以至於難以區分),是先人對認識未知文明的強烈渴望和偉大嘗試,正是這種渴望和努力,克服了信息傳遞和交通運輸種種困難的掣肘,在公元前的古老時代,掀起了一場建立在三列槳船和四輪馬車上的「全球化」浪潮。
前期准備
事實上,希臘化其實早就開始了。善於航海的阿開亞人的後裔眼光從不僅僅局限於小小的愛琴海。在東方,他們的殖民城邦遍布小亞細亞、塞普勒斯,伊阿宋和美狄亞的神話意味著希臘人對黑海的探索歷史悠久(前13-14世紀),他們深入黑海腹地甚至直達亞述海。在西方,南義大利被善於建城的多里斯殖民者變成了所謂的大希臘,羅馬人也通過他們認識了希臘文明,並以最先接觸到的格萊西人稱呼所有的希臘人。他們不僅學習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還一度以他們的方式裝備自己的軍隊。也是希臘人征服了島上的原住民,先於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爭霸,他們建立的敘拉古千百年來始終是西西里的首府,島民中至今還會說某種多里斯方言。槳帆船所及之處,都逃不過希臘人的眼睛,當時偏僻的高盧和西班牙也都「未能倖免」,經馬賽利亞,希臘人向當時還未種植經濟作物的高盧土著推銷葡萄酒,甚至曾經用一桶葡萄酒就從奢飲的高盧人那換得了一個奴隸。
亞歷山大東征之前,希臘人也嘗試過對西亞內陸的探索,最著名的無疑是色諾芬和他的萬人軍,斯巴達人萊山德蹂躪了波斯人在小亞的領土.鮮為人知的是,塞普勒斯王埃瓦格拉斯一世曾一度佔領了著名的提爾城,在傳播希臘文化上,此人堪稱亞歷山大的先驅。在埃及,希臘人為了經商而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的瑙克拉提斯城則無疑是亞歷山大里亞的善表,昔蘭尼也曾是腓尼基商人在東地中海的勁敵。同樣,馬其頓人自己也被希臘人同化,其王室宣稱自己是阿戈斯神王帕爾修斯的後裔。
建城立業
不過,這次希臘文明出征的對象不再是相對落後的地區,而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文明程度最高的所在。在此之前,近東的人們已經度過了3000多年的文明生活,其跨度大致相當於中國從西周建國至滿清覆滅。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淀形成的精緻和奢侈,使得征服者很難逃過被同化的命運,亞歷山大及其之後的希臘化國家似乎未能免俗,為了控制一個如此之大的帝國,希臘式的城邦政治和馬其頓式的貴族議政都顯得不合時宜。
希臘化國家的君主首先需要融入所在地傳統,成為一言九鼎的東方式專制君主,他們的排場、後宮和開銷也遠超過希臘的國王和僭主,除了可以動用更多資源之外,這些國王們深知,人數眾多的東方人習慣於匍匐在高高在上,光鮮亮麗,神明一般的「神王」面前。此外,亞述人波斯人建立了數百年的行省制度也被希臘化國家所吸收,成為他們統治廣袤土地的武器。在近東神化君主的基礎上,希臘化國王更是將自己塑造為神族的血脈,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了薩珊王朝。但上述舉動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被近東傳統同化,神化並崇拜在世的英雄本就是希臘人獨特的發明。
而且顯然,希臘化君主對治下的臣民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法,他們使用神王的威嚴統治東方的「順民」,卻將希臘移民置於城市中,這些城市保留了希臘人一貫的自治傳統。和本土的同胞一樣,不安分的城市居民總是困擾著帝國的統治者(亞歷山大里亞市民的暴動絕不亞於古典時代的雅典)。但作為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異族統治者,君主們需要希臘移民作為自己在異國立足的擁護力量,同時,他們也需要城市為他們希臘化的職業軍隊提供足夠質量的兵源,以保障自己的統治。
9、簡述希臘化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影響
希臘化可以說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化」時代。
「希臘化」一般指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後的北非、西亞、中亞和希臘世界,包括他去世後建立的三個王朝,時間從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紀。
希臘化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周邊落後民族迅速崛起,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展為雙向性,文明中心遷移至歐亞大陸交界處和兩河流域的新興大城市或首都。
希臘化促進了東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東文明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