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8-20 10:47:02

1、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1 先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兩個方面,有利和不利
有利:市場更大更強,選擇更廣,拓展知識層面,開拓視野,不必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部。等等
不利:刺激本土文化,洋化,失去原有面貌等等
2 how
對於有利的一方面:積極面對,吸收更多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等等
對於不利的一方面: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不能失去文化的根本。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只是個概況

2、求「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案例!急~~~

(一)國加入WTO並開始進入了國際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融入國際大家庭,不僅給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普通百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選擇等方面,影響也是深刻的。人們既有興奮和歡樂,也有無奈和痛苦,需要經歷碰撞、調適和整合的過程。

環視宇內,全球化已勢不可擋,全球人士無處遁逃,中國文化亦然。有人認為,在國外種種具有潮流很前衛的思想進來後,中國的很多文化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好的文化都流到國外,被別人所用,而國外的不良現象都流到了中國,而中國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沖突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核心,這三者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一起構成中國文化安全發展戰略的統一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首先我覺的是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從現在新青年崇尚西方節日這一個現象看,雖然08年起,我國已經做了節日的調整,但這也是從中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也密切了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我國文化能不能從中崛起也是個問題,現在的少年都不喜歡接受傳統教育,都有類似於反叛的心理,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對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這時有外來文化的填補,這不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經濟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礎,如果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對任何國家都產生沖擊,畢竟經濟的接觸也必定會產生文化接觸。
因此,中國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層面。我認為,首先應當借鑒歷史,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調整心態,穩健應對,從容不迫。再加上政府發揮職責,積極引導,責無旁貸。

未來「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應當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後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將文化傳統發揚光大,人人奮發圖強,仍然是當今中國的主基調。

3、全球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雙刃劍):
(一)積極:
1、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
2、為中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發展。
(二)消極:
1、加劇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1)對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
(2)對發展中國家:壓力和挑戰
2、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短缺、毒品泛濫、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活動猖獗、大規模地區動盪日益突出(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4、全球化對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更加緊密地聯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相互依、學習。而現代化,更是標著當今社會的進步與變遷,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主要強調人的個性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這兩種現象關切每一個人當下生活的重大問題,因為「全球化」與「現代化」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發展與變化,更帶來了文化、價值觀念及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沖擊。

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進程是在各個層面都可見的,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人們切實感受到這個世界在一點點的縮小。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這種全球化、現代化進程逐漸改變。全球化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外貌,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人們的穿著打扮不再是70年代的那種單調的藏藍色,而是更追求品位、潮流,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更是追尋所謂的品牌,穿著一定要來自國外的頂級設計師的特殊設計。還以恆隆廣場為例,它的流線型玻璃體主體地建築風格,更是具有濃厚的歐美風情,顯然,也是受到了全球化風波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地發展,我們所接觸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飲食方面自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在全世界都正開始愛上營養健康的中餐時,中國消費者卻對漢堡包、炸雞腿、和用轉基因土豆做成的薯條趨之若驚。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全球化的產物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過去,中國人的飲食以米飯、蔬菜,豆類為主,換心血管疾病的人遠遠要比西方國家的人少的多。如今,隨著飲食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為了肥胖,還有膽固醇過高而產生苦惱。而以前傳統飲食方式,一大家人坐在一張大餐桌上說說笑笑的吃飯,也開始被這幾分鍾就可以啃完的漢堡而取代,也難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冷漠?

這種人情的冷漠,不禁讓我們開始反思中國人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影響下,價值觀的改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接觸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人們的價值觀也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從封閉轉向開放,從傳統轉向現代。舉個最簡單地例子,就拿婚姻來說,在古代,甚至改革開放以前,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決定,結婚年齡也都是在十幾和二十幾歲之間,而結了婚之後也基本上會白首偕老,不會有太多的離婚事件發生。而如今,三四十歲的未婚女強人隨處可見,而結婚之後夫妻之間的感情也不像以前那麼單純。小三,婚外戀,這種熟悉的字眼似乎也在隨著這個社會的進步而進步,像「同志」這樣傳統的詞彙也有了新的一層含義。真不知道我們是應該為這種開放的觀念而感到欣慰,還是應該為這逐漸遺失的人性的純真而感到悲哀!

全球化和現代化不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傳統觀念產生了影響,大眾文化更是逃不出它的沖擊波。隨著科技、網路的發展,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影視作品可以在幾秒鍾內傳遍全球。我們的ipod里邊播放的音樂都是來自lady gaga,super junior,所鍾愛的影視作品是那些好萊塢大片,韓國的肥皂劇,這些早已取代了我們傳統的京劇和各種民俗歌曲。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種「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的媚外觀念開始在中國人的內心繁衍滋生,而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正是這種挑戰引起不少中國人的反思,開始反省對自身文化的定位,加入保護傳統文化的行列。由此而見,雖然全球化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但也正是這種沖擊成為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動力,一種基於文化識別與文化定位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打下基礎。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大潮流下,中國當代社會與文化難免會受到一些影響。然而,就在中國全球化的同時,世界也在「中國化」,無論是在經濟上與中國的緊密合作,還是在文化領域的互相學習,這些都展現了那些西方大國對中國的無限興趣。至於全球化與現代化對中國的影響,無論積極還是消極的,都在各個方面有所體現。全球化與現代化還在繼續,中國到底會在這兩種潮流下變成什麼樣子,還是取決於中國能否好好利用全球化與現代化帶來的機遇。

5、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素 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去中國化』很悲哀」說與誰聽?筆者認為,就是那些肆意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自以為是的所謂現代文化精英們,那些講英語十分流利、說中文已經口吃的「假洋鬼子」們。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與傳承,是經歷史長河洗煉與淘漉後沉澱下來的最純粹的文化精華。特別是那些最核心最燦爛的部分,直接構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把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發揚好,不僅能培養溫潤儒雅的氣質、樂觀豁達的胸襟和高潔的人文情懷,而且,能提升藝術品位,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那些自以為是的現代文化精英們,為什麼會一步一步地把那些膾炙人口的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剔除出學生課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崇洋媚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入,一些人出現了「思想上的沙漠」,極力排斥國內文化,極度推崇國外文化。比如,同樣是學術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都會被判定不如境外期刊發表的。講課水平再差的學者,只要在境外期刊發表過學術論文,就會被捧為學術大師。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課本中的古典詩詞,被一些編撰課本的學人驅趕刪除,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實,一個民族或國家真正得到世界高度認同的是其文化。這種認同主要表現在對其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普及。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的古典文明的偉大民族,如果今天我們自己都懷疑甚至拋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那又怎麼讓他人高度認同我們?我們又拿什麼來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因此,我們斷不能幹自我割斷民族傳統文化的蠢事。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化一樣,既有精華也含糟粕,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必須批判揚棄其中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單就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而言,只要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就會既學到儒家修身經世的深邃理路,又學到道家恬淡無為的放達情懷;既能感悟先秦、兩漢古樸瑰麗的神話和鋪陳宏闊的大賦,又能領略魏晉慷慨沉鬱的古詩和唐宋剛健清婉的詩詞,既能汲取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精華,又能品評到元代雅俗共賞的元曲,使我們在古代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和感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的熏陶下,更好地把握古典詩文的精神命脈,使之與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運渾然融為一體,傲然物外。

6、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7、全球化有利於還是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全球化的發展的話,其實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的話,既有利也有弊,首先來看一下什麼叫做全球化。

全球化的意思是說,在我們現在生活發展過程當中,全球的一個現象過程,而且這個全球化的話。

它有著非常多的一些各種各樣的說法,那麼全球化的話。其實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在政治,社會,還有文化,教育,尤其是在教育這一塊上的體現是非常大的。而對於全球化的發展的話,其實對於現在國內的一些影響的話,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為國內開拓了更大的一些市場,比如說外國人來中國內地做一些投資企業的建設。

那麼一方面的話可以增加稅收,另一方面的話也帶動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同時的話也可以使兩國之間的這種技術,和一些投資上能夠得到想很好的一個商業性的交流。

 不利的一面,就是當出現某些問題的時候,因為兩個兩國的政策它是不一樣的。那麼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特別容易被放大化。從而引起一些其他的政治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市場上的政策問題。

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的話,其實還是好的比較多,這樣一面比如說最明顯的就是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國的市場打開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時也加強了和周邊國家的一些合作。

絲綢之路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個商業發展,從以前古代的絲綢之路能引用到今天的現代社會。

而且能給市場給人民群眾,給企業帶來非常好的一些發展的話,其實是非常有利的,而全球化的發展的話。其實它是一把雙刃劍,不管是在公司的一些貿易活動或者說一些技術的學習。還有其他的一些服務之間的互相提供,其實既包含著緊密之間的利益,同時也加強了兩國之間的合作。

8、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BKDS200203006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建設

這是篇論文 自己去看一下吧 小木蟲的資源

9、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現狀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現狀;

社會日新月異,生產力飛速提高,物質基礎的變革必定會引起文化上的改變。新形勢下,傳統節日文化面臨著一些困境。客觀准確的分析認識這些困境,是制定切實有效的傳承途徑的必要前提。
一、傳統節日文化日趨淡化
從最近幾年各地的過節形式來看,傳統節日的許多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習俗和儀式活動等都逐漸被人們淡忘,有的已經趨於失傳了,而且根據不同地方的節日特色,這種淡化趨勢地域之間程度有所不同,過節的氛圍的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追求其原因,這與外部西方節日的沖擊和內部國家自身社會結構的轉型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
(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性的民族意識迅速覺醒,人們開始以自覺的或自發的態度來尋找迷失的民族文化自我,於是,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視,開始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尋求對內求得團結和統一、對外則要求獨立和差異的這樣一種適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1]隨著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且相互滲透,尤其是伴隨西方國家經濟霸權而來的文化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挑戰。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個詞已成為一個委婉的集合名詞(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賦予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為維護其利益而採取的行動以全球合法性。」[2]如何在這股世界大浪潮中保持中國文化特色,堅持中國節日文化的獨立性,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西洋節日的滲透,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正如美國學者弗蘭克·寧柯維奇在《文化外交》一書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經濟、軍事手段一樣,不但都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組成部分,在大國間軍事作用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現代核戰爭無法嚴密保護本國不受報復的情況下,文化手段尤其成為美國穿越障礙的一種更加重要的強大滲透工具。」[3]目前,我國也採取了許多相關措施來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使人們通過各種節俗活動,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接受民俗傳統,實現傳統文化的傳遞與繼承。例如傳統節日假日的法定化,一些傳統節日中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民俗活動,由於受到法定節假的支撐,民俗活動的開展有了時間保障,這將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深刻的意義,但是這也不抵西方節日在中國火速發展的勢頭。
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普遍流行,迅速在中國佔領一席之地,這與商家和媒體的為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不遺餘力地對洋節推波助瀾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聖誕節、情人節,商家的各種廣告宣傳活動就會鋪天蓋地,聖誕樹、聖誕晚會、蘋果、聖誕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節日有關的商品成為大街上的主角。另外中國人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更加寬容的態度,對西方節日的爭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給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這個更具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社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娛樂性等的確獨具魅力,值得學習和借鑒,然而我們在發揚人類文化的時候不可本末倒置,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護和傳承本國優秀節日文化傳統的責任義不容辭。
(2)社會結構的轉型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轉變。
傳統節日文化源於中國農業社會的。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步入一個現代的工業社會,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高科技飛速發展、公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農業文明中維系傳統節日文化發展的生存的解決溫飽性、交往的血緣關系性、祭祀的家族國家性等日趨發生變化,這些引發傳統節日文化的淡化是在情理之中。
以春節為例,過去春節前一兩月大家都會紛紛忙著辦年貨,置辦新衣服,製作各種乾菜和精美的糕點,包餃子等等,在忙碌中體會新年的樂趣。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現代化,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日益發生變化。可口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在平日就能夠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過年情節,節日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大大的減弱。當代生活節奏日益變快,社會競爭力日益激烈,大多數人都會忙於工作,不會再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過節上,甚至有的人為簡單省事,把所有親戚聚在餐館,一起吃頓「年飯」的功夫,節就算過了,春節原本的守歲、拜年等活動逐漸的被簡單化或省略,過節意義就此大打折扣。
在目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時期,傳統節日的很多禮俗和風俗被「現代風尚」所削弱。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良演變現象引發的傳統節日變味
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出現各種不良演變現象,給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精髓的傳承帶來巨大挑戰。導致這種異化的主要因素是,巨大利益驅使下的商業化浪潮和腐敗現象。
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里的商業味越來越濃。對於商家來說,假日經濟是近年來最大的黃金增長點,各行各業紛紛從攫取利潤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黃金周調動人們的消費熱情:旅遊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旅遊熱情;商業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購物熱情;餐飲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吃喝熱情。正常合理的的商業活動能夠推動節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這種商業活動不合理的話會危害百出:賓館飯店的「年夜飯大PK」花樣百出,傳統節日應有的飲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成了商家月餅大比拼的關鍵時機,一些商家賣過期月餅,使人們對節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節的祭奠儀式在商品化的社會里也變了味道,令人眼花繚亂的祭品浸天飛舞,從傳統的紙 錢、香燭演變到「別墅」、「小姐」、「寶馬」等。傳統節日價值觀念在異化,傳統佳節原有的意義被商業泡沫歪曲抹殺了。腐敗現象助長傳統節日的不良演變。近年來,國家雖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於巨大利益的驅使,政府官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中華傳統節日中的禮尚往來的形式成為一些人送禮拉關系的有利借口,許多人把我國的傳統節日當作是巴結領導的黃金時機,節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以壓歲錢為例: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由長輩向晚輩分贈錢幣,藉以祝福,這是用來表達親情的溫暖,體現了濃郁的民風民情。在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物,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而現在許多人把孩子當成交際應酬的工具,壓歲錢收得最多的,幾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職的孩子。以月餅為例:2007年中秋節前,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某食品廠生產了一系列的「黃金月餅」.其售價從2180元到26160元不等。而這些月餅則是普通百姓所無法「垂青」的,「黃金月餅」的背後掩蓋的是一種「另類腐敗」—對那些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禮又怕惹人眼的人來說,給領導送盒「月餅」實在是「曲徑通幽」。[4]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被部分人以非法目的利用,破壞了節日本該有的濃厚節日文化氛圍,詆毀了傳統節日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文化形象。
三、過節趨於表面化,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失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為了解首都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情況,從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對首都3778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對於那些影響力比較大、流傳性比較廣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的起源、傳說及習俗等,絕大多數小學生都能夠做出正確回答,其比例佔85%以上。但對於端午節和七夕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小學生對其相關的傳說則了解不多。[5]這些小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還需要他們的傳承。但是事實證明這些孩子對傳統節日日期、傳說、起源等知之甚少,這與目前過節表面化的現狀是密不可分的。
傳統節日的部分形式內容被保留下來,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節日的娛樂功效被人們擴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不免增加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疏離感和陌生感。
在這些發展困境面前,一些人開始否定傳統節日文化,認為這些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誘惑」下,認為中國的這些傳統因素已經「過時」了。其實這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表現,面對這些困境,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否定傳統節日文化,丟棄歷史給我們的「財富」,而是要一如既往的秉承這些優良傳統,並且緊隨時代步伐,為傳統節日文化開拓一條能夠體現時代性的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頁.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200頁.
[3]張驥,韓曉彬.論美國「文化霸權」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26頁.
[4]肖琴.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船山學刊,2009年.
[5]王穎.首都小學生傳統節日文化認識現狀及對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

10、就全球一體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及對策,談談你的看法。

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各民族文化都被帶入全面的交往之中,以民族文化為單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也加快了融合與互動的進程。但是由於各國各民族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存在許多差異,因此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將不可避免。全球化的理想目標應該是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繁榮,而不是以一種文化吞並或取代另一種文化。西方國家力圖推動資本主義文化的全球化,因而勢必激起其他國家為維護本民族文化的「本土化」運動.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管理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多問題。由於我國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因此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同時並存,但是資本主義國家處於優勢和主導地位,牢牢掌握著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在既定的規則和框架內謀求發展。冷戰結束後,中國繼蘇聯之後成為美國意識形態進攻的下一個目標。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的遮掩下,加緊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妄圖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資本主義價值觀取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用資本主義文化取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我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乃至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和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利用經濟強權謀求政治霸權,借與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貿易關系之機,提出許多附加政治條件,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構成制約;他們借口經濟全球化對主權的消解,提出「國家主權過時論」、「人權高於主權論」等謬論,為謀求霸權尋找理論依據,打著「保護人權」的旗號,干涉別國內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利用現代化的傳媒手段繼續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
美國通過好萊塢電影等各種文化產品的輸出,試圖向全世界推銷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從而實現把「全球化」改寫為「美國化」的文化霸權目的。我國文化建設從表面上看面臨的是西方文化產品、文化資本的沖擊,從深層次上則是對文化價值觀的巨大挑戰。大眾文化的傳播,把西方國家的社會矛盾也傳遍了全球。文化帝國主義使我國的文化主權安全面臨挑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回應經濟全球化的 挑戰 其一,在經濟全球背景下,文化建設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依然是如何處理「古今中西」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的綜合創新。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對我們而言不全是挑戰,它還為我們提供了向西方學習的機遇和可能。
其二,全球化凸顯了先進文化的重要性。對文化面臨挑戰的回應,需要在文化的先進性方面狠下功夫。在全球化進程中,黨只有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與時俱進,才能在全球化的挑戰面前,立於不敗之地。
其三,面對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我們需要樹立危機意識、轉變觀念、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加快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不僅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場,而且要運用法律手段規範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抓住機遇,用高新技術武裝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其四,唯物主義辯證法是我們的思想武器。我們在分析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全球化給我國帶米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要以加入WTO為契機,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其五,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對外開放中,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新秩序,借鑒外國經驗,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體系,並制定相應的法律措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第六章全球化的未來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對資本主義的制度否定與超越,終將實現社會主義。我國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結論: 經濟全球化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挑戰,但它是一種客觀趨勢,必須參與進去,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同時也要看到全球化對我們有利的一面,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