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應對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下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傳播使世界各地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進一步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不是近年來才有的現象,但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浪潮中涌現出來的。經濟全球化不是一種目標,甚至也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是一種客觀趨勢和一個主觀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巨大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了解和研究這一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書中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他用科學的觀念解釋了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想對經濟全球化現象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它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系。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始終能清醒地應對不同時代的挑戰,不斷地破解各種課題,不斷實現新的突破。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要善於把握理論聯系實際,去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就像經濟全球化,我們在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釋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從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的哲學分析。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在這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理解和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呢,
(一)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
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觀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基石。簡而言之,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從本質上是物質世界的主觀產物,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參與世界和改造世界。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也正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決定的。新航路開辟後,全球的貿易聯系與發展也就決定了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的形成,而這正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意識能動於物質,在物質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創新和發展世界。因此,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們在享受它帶來優越的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利用優越的經濟條件發展自己和社會。
(二)從辯證唯物法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1/3頁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聯系。恩格斯在談到事物普遍聯系的「辯證圖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的交織起來的畫面。」作為一個普遍的哲學范疇,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一系列特點: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復雜性。聯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層含義: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聯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問題;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不能把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歸結為人的主觀臆想;聯系的多樣性
和復雜性要求我們對事物所處的各種聯系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
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恩格斯指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馬克思哲學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認為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二者是相互連結、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統一性,斗爭性寓於統一性之中,沒有統一性也沒有斗爭性。因此,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唯物辯證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變化,也就是要從矛盾的兩個方面全面的看待問題;矛盾的特殊性告訴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它的影響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世界上的萬物都處在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網結,並通過這個聯系之網體現出聯系的普遍性。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也說明了世界各國之間聯系的加強,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僅不能離開世界大經濟格局的發展,還要更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全球化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濟全球化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帶動
2/3頁
了各個國家的發展,有利於各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比較優勢,為各國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促進了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就這一點而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中發展的觀點。?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經濟全球化在為中國經濟帶來機遇和發展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的了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不僅加速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擴展了中國的海外市場,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但發展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許多風險與挑戰。例如,全球化使我國金融市場面臨著巨大風險與挑戰,使我國企業面臨與跨國公司競爭的挑戰,使我國面臨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挑戰,以及人才流失和失業壓力的挑戰等等。這正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我們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帶來好處,也要看到我們所面臨的不利因素。同樣我們的眼光也不能局限於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要看到我國取得的種種進步
2、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指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
實踐觀包括三方面基本內容:
一、生產實踐:為滿足人類生產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性活動。
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調整和改革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活動。
三、科學實踐:科學的探索宇宙間普遍規律的有目的的能動性實踐活動。
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實踐的基本主體是人,實踐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規律就是人的運動規律。人的行為范疇就是實踐的行為范疇。
(2)馬克思實踐觀全球化擴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規律特點:
實踐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它不同於思維和認知,與思維和認知相矛盾。實踐不能獨立於思考和認知而存在。實踐需要以思維為指揮所產生的實踐意識,思維需要以獲得的知識為基礎,沒有思維和理解就沒有實踐。實踐、思維、理解是統一的整體,是連續、交融的主體的主要日常行為。
實踐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沒有實踐,就沒有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就沒有城市、鄉村、山嶺、田野和一切由實踐創造的東西,就沒有在實踐中生存和發展的主體。實踐不僅創造新的對象,而且創造新的主題。
人類的實踐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的主體,其實踐與社會息息相關。因此,人的實踐不僅是社會的實踐,也是新社會的創造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踐(實踐名詞)
人民網—人民日報大家手筆: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
3、馬克思的實踐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科學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步。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我們: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堅持在實踐中深化認識,提升認識,發展認。要堅持從實踐中來與到實踐中去,深入了解群眾,一切要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出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
(3)馬克思實踐觀全球化擴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涵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人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認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實踐是人本質力量的外化,實踐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反對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片面性,又反對唯心主義的抽象性、思辨性,要求對於「對象、現實、感性」,包括工業的歷史和技術都應當從實踐、從人的感性活動方面去理解。
因此,實踐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現實的、具體的、物質性力量。而西方傳統哲學只是從倫理意義來理解實踐,把實踐看成一種非對象性的活動,其所謂的實踐只是一種實踐理性,並不具有現實性、具體性、物質性。
如亞里士多德基於德性和善的價值理念,把實踐理解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倫理行為,尤以政治生活為贊;康德則把實踐看作理性意志自由和道德自由。
4、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談談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一、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前瞻性表現 雖然關於全球化的討論是近年(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才突然增多的,但全球化的趨勢卻是隨著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而出現的。一般認為全球化的發展從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起,經歷了四個階段,而馬克思本人其實就生活在全球化發展頗為迅猛的第二階段。因此,作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現實分析家,馬克思當然不會不關心全球化這一問題。 時至今日,經濟全球化在當今世界早已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已經使世界成為了一個有機整體。而馬克思早在多年以前便對其發展趨勢作出了前瞻性的預測。 首先,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當時全球化的特點。他能夠看到,發生在他周圍的現象不同於以往任何歷史上發生的現象。他寫道,「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 。「它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2。長此以往,結果就將是「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用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其次,馬克思認識到當時的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到整個世界。他寫到:「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日本的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伊藤誠認為,這一論述可以原封不動地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營的作用。事實上,當前的全球化與之相比只是在內容上加進一些新的進展,這是因為企業的世界活動性不僅體現在產品市場、原料和資源的購買活動方面,而且進一步擴展到投資、金融和合作關系等方面,尤其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得到飛速的發展。
5、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本質上來講,
是立足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
主義的一體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
使得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
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強大
的思想武器。
在當代,
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作完整的把握,
對於全面落實科學
發展觀、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有著特別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
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科學發展觀;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在人類哲學思想史上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變革。
它既超越了一切唯心主義
哲學,也克服了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為人們認識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
界和建設世界的偉大實踐活動提供了強大而銳利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形成和發展是與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分不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其本質上來講,
正是立足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哲學。
所以,
馬克思主
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
基
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消閑的空談哲學,不是晦澀思辨的書齋哲學,
也不是學生課堂的教科書哲學,而是「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在馬克思看來,
哲學研究必須面向實踐、
面向現實世界,
認識和把握現實生活,
關注人和人類的
命運,要把現實和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既用來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把握馬克思的實踐觀有兩個基本點:
第一是直接現實性。
凡能稱之為實踐的,
一定是對獨立的對象進行有效改造的活動。
因此,
盡管實踐
的范圍非常廣泛,
每一種實踐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依據,
而根本制約它們的,
是客
觀的物質活動條件。其二是普遍性。實踐是人類進步的堅實基礎,具有普遍性、
統一性的特徵。生產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交往的擴大,不斷地表明了這一
趨勢。
實踐的普遍性特徵日益顯露出來,
揭示著人類實踐的大趨勢,
求得人全面
而自由地發展,
正是馬克思實踐觀的深刻內涵。
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
使得馬
克思主義實踐觀真正做到了科學與價值,現實與未來的統一。
科學、合理的馬
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誕生,
開拓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
它不僅捍衛了馬
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而且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
更加完備而徹底的
唯物主義,
為我們正確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體性關系,
科學地確立人在世界中的
應有地位和使命,實現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世界觀和方法論、
真理觀和價值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
一
)
實踐觀是
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對人和
世界及其關系進行總體的思考和把握,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及方法論的內在
本性和基本特徵,
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精髓和靈魂。
馬克思從實踐活動出
發,
看到了舊哲學本質特徵上的缺陷,
與舊哲學徹底劃清界限,
馬克思正是通過
人類實踐活動來反觀世界,從而建構了一種
「新世界觀」,並以此消除了精神
的歷史與物質的自然的對立。
同時,
科學實踐觀的誕生,
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及
其發展提供了依據。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實踐的活動史,實踐發
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展史的鑰匙,
(
二
)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本
觀點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後,伴隨著實踐活動的展開,統一的客觀自然界逐漸
分化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
人們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改造著自然界,
通過勞動
來創造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
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
改造自然的同時,
又形成、
改造和創造著自己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
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也就不可能有人和自然的現實關系。
所以,
天然自然、
人類社會都是人類通過社
會歷史實踐活動不斷地生成、
創造和分化的存在物,
它們彼此共存。
(
三
)
實踐
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
要表現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只能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實踐
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人們的認識是隨著實
踐的發展而發展的。
第三,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人的認識是否
正確,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只能由實踐來檢驗。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
宿。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世界。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
識的歸宿,
是全部認識的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觀點。
(
四
)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
實踐以及社會進行深入而全面探討,
提出: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從而深刻而科學地把握了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本質。
首先,
實踐是全部社會關系
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人類要生存,要滿足各種日常需要,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
物質生產不僅生產出了為人們生存和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
而且也生
產出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次,實踐構成了社會發
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哲
學將社會發展的動力歸結為物質生產實踐,
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認
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另一方面,
改造社
會關系的實踐也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在階級社會中,
階級斗爭則成為
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這些都從根本上將實踐確認為社會的本質,
從實踐出發去
理解社會。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在實踐中發展,不斷地
豐富並加以完善,
成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疑是
迄今為止最科學、最有生命力的理論。實踐通常具有兩大社會功能:第一,具有
實踐創造客體價值的功能。
一般地說,
世界上一切有益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價值
成果,都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本質上都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
第二,實踐具有優化主體的功能。人的實踐活動,既改造了客體也改造了主體,
既創造客體價值也提高主體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揮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
巨大指導作用,
對於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結合,
推動社
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具體特別重大的意義。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推
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以馬克思基礎理論為基石,以中國
問題為研究中心,
理論聯系實際,
兩者相結合共同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建設道路。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辛苦歷程,
就是一代又一
代的中國人不斷深入中國國情,
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
指導現實實踐的歷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
發展觀等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的巨大的理論成果。
我們要不斷
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使其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
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
(二)現階段,需要積極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
主義實踐觀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基
礎
,
科學發展觀又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的具體展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
的科學發展觀是一次偉大實踐總結,
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
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升華
,
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科學發展觀對於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
業的發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
要正確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
20
世紀中葉以來
,
不合理的實踐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導致了自然資源短缺、
生態破
壞等嚴重問題,
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這正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實
踐活動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
科學發展觀追求全面、
協調、
可持續發
展,
提醒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根據資源、
環境等客觀條件展開實踐,
要求主
體在實踐中對自己的目的、
追求有所
節制,
要從我國人口眾多、
資源相對不足、
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的基本國情出發,
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
資源、
環境
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
代永續發展,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其次,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科學
發展觀提出第一要義是「發展」。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也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是社會
發展的根本動力。
我們要將發展做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實現又好又快的發
展。
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
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而人們的首要的需求是對物質利益的需求,
沒有高速
度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就難以使人民富裕起來,
也就談不上人的其他方面的發展、
全面需求的滿足。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再次,要
堅持人在實踐活動的主體地位,
做到「發展依靠人,
發展為了人」,
堅持「以人
為本」,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
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
標,
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
促發展,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
物質文化需要,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權益,
讓發展的成果惠及
全體人民。」 在當今世界,面對由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信息產業、網路文
化、
虛擬世界等建構的新世界圖景,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更多地針對時代的問題情
境,揭示人類的生存狀況,昭示實踐的發展機制,為改造人類的生存方式,實現
人類的共同理想提供了理性的導向。
我們有理由相信,
作為一種豐富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新的世紀中非但不會過時,
反而會隨著人類實踐內涵的豐富
而展現出更大的生命力。
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走向
21
世紀,
實踐觀已經成
為當前發展的一個時代焦點。
當前,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正
確處理好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
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
發展。
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
我們要繼續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指導下,
不
斷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6、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什麼?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_互聯系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
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的自主性表現在,人通過實踐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規律為人所用。
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佔有的目的。
第二層含義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
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
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所謂直接現實性,指實踐是人把自己作為物質力量並運用物質手段同物質對象發生實際的相互作用。
這種「感性的」活動同感性的對象一樣具有現實的實在性。純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觀活動,因此它們不可能證實或證偽人的理論與認識。
(6)馬克思實踐觀全球化擴展資料: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變革的重要理論基石,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回應時代關切、促進實踐發展中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打牢實踐觀基礎。
為此,需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認識。
7、馬克思 怎樣認識經濟全球化及其後果,結合實際思考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 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影響: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
經濟全球化
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第一,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發達國家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世界研究與開發的投資、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集中精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傳統工業和一般技術成熟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器,是實現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只有5家.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全球性的聯合、兼並和擴張,進一步發展其高度發達和高度集約型的經濟,使其產品競爭力始終高居世界領先地位.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
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8、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馬克思認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需要加強國與國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