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歷史小論文之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產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正如在《博弈聖經》中所述:「一旦表現出資金塌陷,就會默認這個現實,但不願承認是操縱的失敗。」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任何人的失敗都是缺少博弈知識,自導自演一場混沌的博弈博幣。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金融危機的產生多數是由經濟泡沫引起的。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所以金融危機是時代的產物只可能盡力的減小其帶來的破壞力,而我們面對危機則不可避免!!!!
2、如何看待世界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現象
反全球化的主體可概括為反全球化者,它包括反全球化人士和反全球化組織。反全球化人士。第一,一類相當突出的反全球化力量,是那種旨在維護以至弘揚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體系的宗教文化運動,它們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導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體系的侵蝕和支配。第二,以跨國公司和美國的經濟文化實力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識形態。第三,由於全球化威脅或剝奪其就業而反對全球化的發達國家部分勞工,他們構成那裡勞工界的反全球化運動及其社會基礎。第四,社會主義等「左派「力量、環境保護主義者和人權運動分子等成分構成的部分反全球化運動。從本質上講,「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種全球化的結果,因為它的成員來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業、不同組織,擁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沒有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條件如交通、信息傳遞等,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來的。因此說,離開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復存在。
3、反全球化運動和全球化的看法
全球化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是有利的,不僅促進了就業,更帶動了落後地區的社會發展。然資本市場的運作高度方向化,使發展中和不發達地區在全球化運動中處於被動地位,更帶來一系列矛盾,資本自身的缺陷也讓利益沖突加劇。實際上做全球化這塊大蛋糕是西方主導的,而口味也是依著白人
4、如何看待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影響論
當前對全球化的研究已從描述性階段向反思階段過渡,在理論論述同時也作了很多實證研究。在反思全球化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仍以描述性、定性分析、從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分析為多;國外學者則較為細化,分析全球化對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階級關系、生態危機等不同層面的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各國學者逐漸將力量凝聚起來,成立了一批綜合性的專事宣傳探討反全球化理論、支持反全球化運動的國際機構和組織,如全球化國際論壇(IFG)、民族全球運動(PGA)、地球之友等,可見反全球化思潮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浪潮。
關注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利影響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左翼學者和部分西方主流經濟學者,他們較為客觀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和交換體系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被破壞的民族工業、被侵佔的市場和被固定化了的產業結構,對全球化的主導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大力推行華盛頓共識進行了強烈指責,並提出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經濟現實。尤其是曾被視為從全球化中廣泛獲益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也遭受了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有力的論據。但是,他們過於強調發達國家的控製作用及其後果,而忽視了經濟全球化對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忽視了世界市場形成的必然性,忽視了發展中國家自身存在的原因,忽視了國際經濟體系的動態變化,從而傾向於引導落後國家片面地拒斥全球化。
基於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學者認為當前的自由貿易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增長緩慢,體現在實踐中則是試圖通過各種所謂「合理」的貿易壁壘和行業標准維持本國在傳統貿易產品上日益衰退的國際競爭力,維護自身的支配地位。這實質上是將本國產業結構升級滯後的矛盾嫁禍於自由貿易,把本國失業和經濟增長的困境遷怒於發展中國家在有限幾個領域內對其形成的競爭威脅。這類做法不僅無益於國內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而且進一步惡化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環境。
著眼於全球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和生態環境的各界學者,包括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生態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等等,闡述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民主進程、環境保護等構成的威脅。然而,我們應當看到,這些問題只是在時間上與新一輪全球化相伴隨,也的確受到了全球化的影響;但是究竟有多大的相關性,國家政策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佔了多大比重還值得進一步探討。對經濟全球化一味持否定態度、一味抱悲觀看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總體上看,這些反思仍然存在著某些局限。一是對於全球化的弊端,列舉現象的感性認識仍占很大比重,尚未形成有足夠說服力的完整理論體系,未作出以強有力現實數據和研究結果支持的實證分析,更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為大多數反全球化運動所認可並用以指導實踐。二是由於理論支持不足,反全球化思潮中批判居多,而能相應提出替代方案或改進措施的很少,欠缺可實施性。今後,反全球化思潮若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將能夠在理論領域產生更大的影響,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反全球化現象從一定意義上對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完善,例如:迫使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全球化的消極面,在減免窮國債務和縮小貧富差距等問題上開始進行政策調整;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政策和運作方式開始產生一些積極影響;迫使跨國公司考慮調整自己的勞工標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為規范等等
5、如何看待世界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現象
全球化實質上,其理想方向,就是美國宣傳的方向,經濟大同,全球共同發展。
但真實方向:發展中國家很快就會醒悟過來,這不過是變相的剝削在新時代的新面具背後的現實。通過經濟全球化的外衣,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低價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獲取有優勢產品的超額利潤。
對優勢國家來說,比較認同美國的觀點,這有點像當年八國聯軍在全球掠奪的溫和翻版,且攜其資金和政治等強勢,大有全力推進的態勢,但正如其真實方向可想而知,洞察其未來的弱勢國家,會竭力展開反全球化斗爭。
6、"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全面看待「反全球化運動」?
所謂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緣由,也就是指人們為什麼要反全球化的問題。人們為什麼要反全球化呢?是因為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產生了許多嚴重的問題的尤其是社會問題;是因為隨著當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前進,世界卻日益分裂化;是因為當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對待世界每個國家,不能公平對待世界多數人民;是因為作為客觀趨勢,作為自然歷史進程的全球化如果繼續照此軌跡進行下去,那人類真正的、徹底的解放前途就遙遙無期,人類就會有面臨毀滅的危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在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就曾鄭重向與會代表指出:「由於其生存的自然條件迅速不斷地消失,一個重要的生物物種——人——有滅絕的危險。」(菲德爾·卡斯特羅:《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第14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人們對當今全球化本質的認識日益深刻,人們對當今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災難越來越感到切膚之痛。正是這一系列的原因,人們終於開始行動起來了。於是,我們終於看到,在世界各地,一場場反全球化運動成星火燎原之勢地爆發開來了。
主要問題
那麼,當今的全球化進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或者說,當今的全球化進程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樣的災難呢?關於當今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在其著作《全球化與現代資歷本主義》中作了這們的概括:「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帶給了我們什麼,……此時此刻有8億人口挨餓;10億人口是文盲,40億人口生活貧困,2.5億兒童要做工,1.3億兒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億孩子流落街頭,每年有11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營養不良、貧困和可以預防或可以治癒的疾病;多個國家內部和多個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生態環境遭到無情的、幾乎不可逆轉的破壞;不能恢復的重要資源正在迅速被浪費和消耗;大氣、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變化已經帶來了不可預言的、明顯的後果。本世紀(20世紀——引者),10萬公頃的原始森林消失了,還有同樣面積的土地變成了沙漠或無用的土地。」(菲德爾·卡斯特羅:《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第54—5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全球日益貧富分化
可見,當今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首要問題就是全球日益貧富分化的問題。哥倫比亞總統內斯托·桑佩爾曾經指出,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從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得到同樣的好處,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經濟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經濟蛋糕時,「大蛋糕分給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麵包屑」。(《人民日報》1998年10月10日)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其趨向不是使發展全球化而是使貧窮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我們各國的主權,不是主張各國人民之間團結一致而是主張在不平等的市場競爭中各尋活路。」(菲德爾·卡斯特羅:《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第10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不爭的事實
在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化日益貧富分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讓我們看看美國《商業日報》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題為《窮人與富人》的文章中提供的令人震驚的事實吧,這些事實是從聯合國一篇關於人類發展的報告中摘選出來的,主要是有關全球窮人和富人享受商品和服務的比例。這篇文章寫道:「正如人們可能預料的那樣,『富人可能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例如,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費著全球商品和服務總量的86%,而20%最貧窮的人僅消費1.3%—20%,最富有者消費全球肉類和魚類總量的45%,能源總量的58%……佔有74%的電話線和87%的汽車。……世界上最富有的3個人擁有的財產超過了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窮人與富人》,美國《商業日報》1998年10月16日)
全球日益貧富分化的事實甚至連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也不諱言,他在一篇題為《一個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個危險的世界》的談話紀要中指出,現代世界是20%的國家掌握著全世界的80%的財富。他自己也認為,這種狀況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這種不平衡的狀況是對和平的嚴重威脅,一個不公正的世界是一個危險的世界。他還指出,世界上現有30億人每天所得不足兩美元。(黃晴:《危險的失衡》,《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5日)
富裕中的貧困
關於當今的全球貧困問題,極具悲劇性色彩的一點就是,這種貧困是「富裕中的貧困」。現在全球一天生產的財富,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遠非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代的生產的財富相比,更遑論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切時代了。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潛力和創造財富與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時,世界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平等和存在如此嚴重的不公正。在通訊和距離方面使世界變得更小的那些令人驚嘆的技術成就,與貧富之間、發達與此同時不發達之間巨大的、日益懸殊的差距同時存在。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智慧的一個悲劇。盡管千萬年以來,人類就一直在努力求解走出貧困之道,但是,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空前增長的今天,又有誰敢說,人類的貧困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了呢?又有誰敢宣稱人類貧困問題的歷史已經終結了呢?在這里,我只能說,人類呀,雖然你富於智慧,但你卻偏偏讓它酣睡。
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
當今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另一重要問題就是當今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進程幾乎與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同步,這不能不使人們把生態環境的惡化歸咎於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人們紛紛指責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精英們及其控制的經濟實體做出的決定往往不民主,因而最終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破壞。不僅如此,西方發達的國家卻「慷慨地」讓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讓世界的大多數人民「盡情」品嘗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惡果。1998年9月14日墨西哥《至上報》上一篇題為《富國和窮國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壞生態環境臁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譴責說:「工業化國家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源頭。但是,最終為污染和濫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價的卻是那些最貧困的國家的人民。」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8年人文發展指數報告的結論,每年大量死於空氣和河水污染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此外,他們民深受土壤貧瘠之苦,不久的將來還可能因為地球氣溫上升而遭水災、地震和歉收之害。
實際上,工業化國家是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因為,它們是世界原料最大的消費者。
英國《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一期題為《環境污染 窮人受害》的文章也指出:「全世界死於環境污染的大多是窮人,他們是迄今為止自然界惡化的最大受害者。……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貧困的人們中間展開一場悄無息(且鮮明為人知)的『大屠殺。』舉例而言,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每年有27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自然界環境惡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窮人,他們付出的代價亦最大……赤貧的人們生活在最為脆弱的邊緣地帶,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風肆虐。」
當今全球化進程產生的問題還有許多,如不平等的經濟發展問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邊緣化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改頭換面的新殖民主義問題,還有失業、社會分裂和忽視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等待。
7、如何看待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影響作用
反全球化只是一種應對經濟周期的短期策略,比如美國、歐洲民粹主義漸漸興起,這個反全球化以推動國內就業和製造業回歸為根本,但是長期發展將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等影響。所以反全球化只是一個小的經濟周期可能性。
全球化是世界分工的必然,也是符合貿易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經濟學原理的所以,全球化會是主流。
8、以全球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