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該怎麼走
近些年來,受歐美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影響,「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全球。特朗普當選後提出的「美國優先」以及英國脫歐等現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現。
盡管2008年經濟危機後,美歐等國訴諸貿易保護措施的頻率較以往有所上漲,但我認為,逆全球化與全球化並非「二選一」的選項,美國也不可能徹底「閉關鎖國」。在如今資源、人員等要素流動空前繁榮的形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無條件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逆全球化也會對全球化產生某些積極的作用。
比如,美國參與全球化就是美國的資本、產業流向世界的各個地方。特朗普上任後,希望兌現競選諾言,重新振興美國工業(即「再工業化」),吸引美國的海外資本迴流本土,我認為這也是全球化。
下一輪美國、中國等大國對國際資本的競爭會加劇,這種競爭也會促進全球化。我們不能說資本流出來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歐盟也是一樣。英國脫歐對歐盟是個打擊,英國脫歐後,與歐洲之間的競爭會空前加劇,而這種競爭也會產生全球化。
美國、中國、歐盟等行為體,現在對於全球化均處於一個調整期,而這種調整期是深度的、必須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美國的中產階層佔75%以上,而現在卻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沒有什麼錯,只是全球化與主權國家之間發生了沖突。特朗普並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這樣的全球化進行不下去,因為對美國沒有利益可言。
在調整期內,美國政府能對全球化施加影響的空間有限,只能通過貿易保護措施。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吸引資本迴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導不了美國的資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國企業資本主導的現象,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導資本的流動,特朗普也是一樣。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看來,在過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顯著的受益者之一。那麼,在逆全球化席捲全球的當下,中國該怎麼走?
去年中國主辦G20峰會,包括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都表明中國正努力扛起全球化這面大旗,成為全球化的捍衛者與貢獻者,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接下來,中國還要處理好跟自由秩序、國際經濟秩序的關系。美國、歐洲推動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飽受詬病,但西方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並沒有那麼多的意識形態因素,我們需把兩者區分開。
中國應先明確如何與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接軌。 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完全有能力改革現有的貿易體制,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這些不是為了取代世界銀行或者亞行,而只是一個補充。
這幾年,很多人想著去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奧巴馬時期,美國參與制定的TPP等也強調寫規則,結果慘遭折戟。美國以前制定的規則有用,是因為美國經濟繁榮、國內市場大,而美國如果國內市場小了、經濟實力沒那麼強了,制定再多的規則也沒用。
中國下一步要推動的全球化不是規則導向的,是發展導向的。我們現在做的「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開放性、包容性的倡議,讓其他國家參與進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商量規則,這才是行之有效的。
2、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中國應該怎麼做,請從經濟和政治角度給出兩條具體?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中國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優化對外經濟結構,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從政治學上來說,主要是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國在逆全球化思潮中是獲益還是被害
這個主要應該是不好的影響居多。
現在的中國工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從傳統製造業模式走向信息化,自動化。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脆弱的,不穩定的,需要更多的市場支持和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如今的逆全球化思想主要出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前者早就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好處,由於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它們的市場份額削減,經濟地位受到挑戰,同時,就業崗位被外來勞工取代,社會動盪。公眾想要擺脫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英國脫歐就是最好的案例。後者,由於技術水平不高,只能提供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在全球化潮流中處於被剝削的地位,也不想加入全球化的潮流中。
中國現如今的新型工業模式,如線上線下結合等,需要更高消費能力的市場,如果失去了歐美市場,不僅新的發展模式會受到打擊,連之前的薄利多銷的廉價生活品出口和代工行業也會受到沖擊。不過,中國對非援助可以相對緩解非洲國家公眾的抵觸情緒,這是互利雙贏的舉措。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具體的可以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上找尋答案。
4、逆全球化形勢下,中國如何應對
擬以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只有中國自己強大了,人民富裕了,才是對逆全球化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