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議論文英語對社會的影響要1000字的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的到來,不知不覺,中國也陷入其中,政治書上說這個是必然,是一種趨勢;經濟學家說,這個是為了發展經濟,反正這個不是人能改變的,所以我就不說什麼了。但是,全球化僅僅是指經濟的全球化么?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現實不是這樣,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似乎也在全球化了!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習英語的必要性,畢竟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都把它當作工具,而中國要面向世界發展經濟,英語這個交流工具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來看看中國英語普及現狀:據我個人了解,現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從小學開始普及英語的,而且是每個人都要學的,一直到中學,大學,英語都是必修課,可見政府對此的投入之大,除了學生,其他社會人士也學習英語,這個我就沒有什麼理由發表見解了,因為我是學生還不清楚,但是至少,社會英語是一種現實的需要,而學生時代呢?
中學階段,英語在這種應試教育制度之下成為主課,於是學生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英語,事實上收效甚微,但是為了能進大學,沒有選擇,尤其是好的大學,要求更是高,所以面帶英語中學生們開始頭疼但是咬牙堅持下來了。
大學呢?原本想大學會輕松一些,不再要求學習一些不願意學習的大學,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就在於灌輸性的,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直到大學才有些改觀,然而,竟然可以不學漢語在大學里,但是英語是必修,而且制定了相應的應試和過級制度,於是又有許多仁人志士在這場戰役中犧牲,實在可悲可嘆!
難道在面對全球化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學好英語么?難道只有懂英語才是人才么?難道說英語不過級就沒有資格拿到大學畢業證么?
再來談談政府的投入和收益:政府為了普及英語,要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而收益了,又培養了多少真正的英語人才呢?很多時候,在一些不需要英語能力的領域和工作的崗位的人,也許每個人都是英語過級的,但是他們的英語對於他們有多大的用處呢?
同時我們這些學生很多時候被逼著學英語,真的很難受,但是為了畢業,為了所謂的將來,有的時候真是可謂不擇手段,我真的懷疑:中國這種普及英語的模式真的很有意義么?或者英語根本就沒有必要來人人普及?
2、英語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①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這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據1986年的統計,
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近4億,差不多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講英語。英國、美國、加拿大、澳
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人都講英語。世界上約有20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使用,共
計約有8億人。也就是說,世界上差不多每五個人中有一個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語。若加了世
界各國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人數,懂英語的人就更多了。
②英語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世界上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文寫或用英文寫地址的。全世界的廣播
節目中,有60%是用英語進行的。國際上的資料絕大部分是用英語發表的。絕大部分的國際會議是
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它也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總之,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科
技、文化、貿易、交通運輸等領域,英語是一個重要的交際工具。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
精通外語的專門人才,以加速我國「四化」進程,使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因此,
學好英語對實現上述目標具有重要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們需要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
中國在近幾十年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快。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們在很多技術方面仍然落後於西方先進國家。要發展,要進步,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各種技術,我們不可能單靠自己搞研究,必須學習別人先進的技術。而學習的必要前提便是要掌握世界通用技術交流語言,我們的工具-英語。就計算機程序開發為例:雖然目前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已經有中文版,但要進行應用程序開發,程序還是用英語編寫的。高新技術資料大部分都是以英語編寫。印度雖然在很多方面的發展比不上中國,但印度的軟體開發業卻比中國發達很多。造成這種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印度程序員普遍英語應用水平比中國程序員高。
與世界各國合作需要英語
我們在學習別人先進技術,經驗的同時,也需要與世界各國展開各種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合作。如果不懂英語,便無法與合作方溝通交流,也更談不上合作了。譬如某公司開發了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產品,如果能打開國際市場,前途將是一片光明。但偏偏公司人員不懂英語,無法很好地與國外客戶溝通,無法將產品的優良性能展示出來,這將是一個慘重的損失。
3、怎樣看待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英語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4、英語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上與外國人交往日益密切 不懂英語談何對外貿易
政治方面與外國政要合作密切 站在世界舞台上 懂英語 世界人。
在文化方面 中西交往日益密切。外國留學生來中國日益增多。漢語里出現了許多英語 比如GDP CCTV..
在教育方面 現在的學生哪個不學英語。小中高大 都要考試的!
在軍事科技方面 很多先進的科學論文都是以英語的形式發表的。如果不懂,高科技也就與你無緣了。。
5、全球化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英語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to China
6、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沖擊
自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英語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導性語言。據MacAmmr1998年的統計,以英語為母語或第一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36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已達到3.8 億人;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57個,人口大約有2.5 億;以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和地區有139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大約有10億人在學英語,其中的17個國家和地區英語事實上相當於第二語言。此外,全世界還有20億人接觸英語。無可爭議, 無論從國際化的角度還是從全球化的角度,它都早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是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英語全球化給英語自身及各國語言帶來了巨大變化,也對各國的英語教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一、英語全球化對英語傳播以及發展的影響
(一)英語本土化、各種英語變體的涌現
一些人認為,世界英語應該是一種統一的語言。但在實際上,世界英語是變異的語言期刊網,是允許被改變並能夠接受的語言。出於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環境的需要,英語使用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理解來使用英語,從而使英語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各種新的英語地域變體,表現出特有的價值。如今,據統計, 英語為非母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英語為母語的人數,二者的比例為 3:1。英語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受到當地的語言、文化、習俗等的影響,逐漸變化發展,形成了獨具本地特色的各種英語變體(varieties of English),如南非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等,這些變體既保持了標准英語的特點又增添了有別於標准英語的某些特徵。美國著名社會語言學家Kachru對於英語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和使用情況提出了英語的三個同心圈理論(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即英語的世界性傳播可以用三個同心圈來表示,它們顯示了它在跨語言、跨文化的環境中的傳播形式,獲得模式和功能領域。這三個同心圈是:內圈(the Inner Circle),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外圈(the Outer Circle),指英語雖不是母語,但是第二語言或官方語言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南非等國;擴展圈(the Extending Circle),指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如德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可以說英語已經不再僅僅是英國和美國等內圈國家的獨有的語言了,它也是外圈國家和擴展圈國家的語言,這些國家的英語語言行為應該而事實上它們中有一些已經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英語出現了許多新的術語、新的語法特點以及新的表達方法, 使得英語得到了充分發展。
(二)跨文化能力成為英語水平核心評價標准
傳統觀念認為,盎格魯-撒克遜英語是全球交往的基本語言工具,處於世界諸多英語變體的中心地位。這種觀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achru以及他提出的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Kachru認為,居於內圈的國家所使用的英語處於中心地位,應成為英語使用和學習的標准;而那些處於外圈和擴展圈中的人們所操的英語則是不準確的。凡是不符合內圈表達習慣的英語都應被摒棄或糾正。但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Kachru所依據的實際情況正在被改變。針對Kachru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在英語作為世界語言這一條件面前的不足期刊網,Modiano於2000年前後提出了國際英語向心圓理論。處於內圈的是能有效使用英語進行全球跨文化交際的人;第二圈包括以英語的某種方言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由於口音過重而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以及那些不能有效用於國際交際中的「克里奧」英語變體的使用者;第三圈包括正在學習英語的人。Modiano的分類標準是根據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語在全球化語境中進行國際交流,而不是根據文化中心論的觀點進行地域上的分類。他把英語的熟練使用者置於內圈,這些人並不一定將英語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相反,那些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使用者,如果由於他們的英語方言或口音過重而不能運用於全球跨文化交際,就不屬於內圈。這一理論的另一特點是體現了動態的特徵。由於國際交際需要,第二圈和外圈的英語使用者為了進行成功的國際交際,不得不調整和改變自身的語言而進入中心圈,成為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國際交際的人。從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到國際英語向心圓理論的提出表明:英語成為世界語言後,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際的適用性成了判斷世界英語的標准。
二、 大學英語教學的相應變革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已經形成,它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更高、更進一步的要求。我國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應的變革,以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一)重新審視「標准英語」,讓學生接觸多種英語變體
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仍然是以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為准則的,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被認為是「標准英語」而全面推廣,來自英美國家的外教大受歡迎,大多數的英語測試旨在考察學生們對英美英語掌握的熟練度,甚至於大多數學生自己也願意選擇這兩種英語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無法否認,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英語的世界化和本土化趨勢的加強,標准英語這一概念的內涵在逐漸變化。因此,再繼續死板的堅持某一種單一標准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應對各種英語變體及其文化採取寬容、認可、接受的態度。雖然在教學中我們應以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為主,但可以適當讓學生們了解各種變體的存在,應該給學生們提供更廣泛的材料。正如Kirkpatrick所說,我們讓學生們接觸到的材料,應該包括某些地方性的英語變體,一些正在發展、能夠代表當地的文化和語用標準的英語變體。此外,對於學生們的錯誤也應合理糾正,把正確與流利、操練與交際幾方面結合起來,找回英語教學的活力與樂趣,建立一個清新自然、靈活寬松的語言環境。英語的全球化趨勢促使我們的教學重心做出調整,鼓勵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使用語言交流而不是過多強調純正發音等語言規則。
(二)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際的內涵,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期刊網,我們不僅應該強調學習語言代碼的重要性,而且還應該讓學生明白成功的交際應置於文化背景中,社會語言能力和語言准確性同樣重要。然而,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的知識點的知識上的積累。如果對於目標語國家的了解只停留在片面或膚淺的層次,是不能達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的。因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注重其交流的層次和交流的深度,幫助他們再基於對目標國家與人民的綜合了解,充分聯系實際,實現真正的成功交際。同時,在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僅僅局限於對英語目標語國家的了解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對世界基本知識的了解,另外還要培養他們具備國際的交際能力,只有從培養「international person」的角度出發,才能使得學生真正地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7、為什麼英語在我國非常重要?
英語不只是在我國重要,因為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且世界全球化越來越快,要想與世界接軌,英語當然要學好
8、英語的全球化對語言本身有什麼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語言全球化也隨之應運而生,作為「國際語言」「世界語言」「國際普通話」「一門永不褪色的語言」,英語已然成為語言全球化的惟一主角。
美國語言學家BrajKackru(1983)根據英語在當今世界的傳播及習得方式和使用差異將涉及英語的國家和地區歸為三個同心圓,最內層為核心國家,即把英語作為母語的英語國家,它包括美國、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中間圓為英語在非母語背景下進行早期發展和傳播的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即英語為這些國家和地區主要語言的組成部分,是習慣語言或第二語言,譬如新加坡、印度、馬拉維等國家,人口為十三億左右。最外層圓即延伸國家包括中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希臘和波蘭等,人口在18~20億。這些國家不認為是被淪為核心國家的殖民地,也不把英語放在任何特殊的地位,但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重視,並把英語作為外語在學校進行講授,這樣屬於擴展圈上的國家數量也在日益增加。
回首語言興衰的歷史,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以及俄語在不同時期都曾位居榜首,然而隨著以英美為首的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英語成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趨勢不可避免。這樣看來,英語作為國際交流語言的歷史也僅僅數十年,但其對世界各地的英語學習政策和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什麼是英語而非其他語言成為了世界各國都要掌握的語言呢?答案可以是一句話:「美元背後的語言是英語」。
作為源語國,英美兩國的國際地位對英語的普及不言而喻。16世紀早期英國殖民擴展讓世界認識了英語並得以廣泛傳播,19世紀初英國的工業和貿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為英語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界美國卓越的軍事實力和超強的經濟實力為英語全球化作了必要的鞏固和加強。英國和美國都是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很強勢的國家,霸權主義思想也必然隨之而產生,也就是在國際關系中以實力操縱或控制別國的慾望和行為。這些霸權行為體現於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甚至文化領域中,當然包括以英語為媒介來傳播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可以說,霸權是英語全球化的動力所在,沒有霸權就沒有英語的全球化。簡言之,英國的殖民霸權奠定了英語全球化的基礎,美國的經濟霸權和科技影響力催生了英語的語言霸權,全球化背景下,英語的語言霸權把英語全球化推向高潮。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語言全球化與英美文化國際化可謂是雙向積極作用著彼此。英國文化隨著殖民擴張而廣泛傳播,世人一度視英國文化為「先進」的,並通過學習其語言來追隨進而試圖融入這樣「先進的」文化氛圍,因此有人說英語國際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二戰後,美國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其語言文化的國際擴展如虎添翼。以美國文化背景為主的廣播、報紙、雜志、電影、廣告、流行音樂、體育、電視節目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 為英語國際化提供了充分的文化土壤。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英語更是以汽車文化、手機文化、網路文化、快餐文化等諸多新形式被人們所接受。世界各國在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制度安排下,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利益,紛紛自覺地選擇英語作為交流工具,這樣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美國文化載體的攜帶下,向全球不斷擴張,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不斷滲透。英語全球化運動已經由橫向擴張過渡到橫向擴張與縱向深化相結合的狀態,繼而催生了英語的語言霸權。
英語的全球化彷彿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共同的語言便於全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和溝通,另一方面放棄本民族語的使用對各國母語的留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達到一定程度,國家民族身份也將面臨著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表明,全世界共六千多種語言,但約兩千種語言使用者不足一千人,其中半數語言已不被兒童傳授。有人預計,現存的六千多種語言將會有80%到本世紀末消失,那麼這些土族或者少數民族的後代將會使用什麼語言來代替先輩的語言?或是本國的第一語言,或是在本國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有學者也曾把英語稱為「殺手語言」(killer language)「語言兇手」(language murder)。早期英語發展就使英格蘭的市井語言謀殺了愛爾蘭的凱爾特語(Celtic)。為什麼英語具有如此強大的殺傷力?一種語言的興盛總是以其他語言的衰減為代價的,因此,原因可以從英語本身和被英語「謀殺」了的語言本身兩個角度來闡釋。如今,英語正不斷地對英語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和移民社區語言以及國外的其他語言進行著強有力的滲透和兼並,有語言學家擔心到本世紀末,全球75%以上的其他地方語言將會被英語取代。因此,英語的傳播速度和這些非英語語言的消亡速度是同步的。然而,語言的消失不單純是人們失去了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而是用該語言記錄而尚未被翻譯成英語的歷史、政治、貿易、宗教、科學、文學等,而後人們也就失去了學習和利用這些知識的機會。中國的滿語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滿清王朝遺留在世界各地的五百餘萬件冊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宗教、天文、地理和民俗等大量資料,由於滿語幾乎消失和滿語人才的匱乏,這些對人類文明的記載也終不見天日。然而,如漢語和法語等其他世界語言,在如此強勢的英語面前也只能望其項背。多數語言學者贊同語言的總體趨勢是英語,有人曾這樣概述人類語言轉換的現象和結果:不管語言變更的理由是什麼,最終的趨勢總是幾乎相同,那就是一種國家語言取代少數民族語言,而英語最終取代他們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