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給俄羅斯的消極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給俄羅斯的消極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8-09 03:30:28

1、全球經濟化有哪些積極與消極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2、經濟全球化對 俄羅斯 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求解答

積極因素有助於俄羅斯進入WTO,同時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更具有國際事務發言權。而消極因素是俄羅斯本國經濟太依賴能源,反而本國的輕工業和加工工業因為開放等因素無法得以提升,更加受制於發達國家。

3、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拓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原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網路--經濟全球化

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5、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5)經濟全球化給俄羅斯的消極影響擴展資料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6、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依賴程度也越強,但是由於經濟基礎和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影響,沒有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快速的波及全國乃至全世界。

2、經濟危機的收益者是國家金融炒家,是發達國家的代表。這也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後發達國家更加有侵略性,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別國經濟和掠奪別國的財富。



(6)經濟全球化給俄羅斯的消極影響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以上的全是網上的 和書本知識不符合.我給你高一政治書上的答案吧 絕對權威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8、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3)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國際經濟調控的加強,使國際經濟組織和規則不斷完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緩和國際上的一些矛盾。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作用:

(1)經濟全球化增大了各國經濟連帶波動的風險。

(2)經濟全球化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下,會使各國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3)經濟全球化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下使發展中國家付出的代價巨大,發達國家分享更多利益。

(8)經濟全球化給俄羅斯的消極影響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跨國公司的發展。

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

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9、全球金融危機對俄羅斯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

(一)全球金融危機對俄羅斯的影響

1.銀行數量減少,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加劇

金融危機首先影響俄羅斯各大銀行,好幾家大銀行被國營銀行收購。2008年9月16日被稱為俄羅斯金融市場上最晦暗的日子,俄各大銀行和一些大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內喪失了近1/3的市值。

截至2008年年末,俄羅斯銀行和企業需償還國外貸款本息400億美元;到2009年末,需償還本金2950億美元,利息390億美元。目前,國際金融市場資金嚴重短缺,俄羅斯銀行與企業很難再獲得國外貸款,同時又面臨巨額償付壓力,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加劇。

2.通貨膨脹明顯,盧布持續貶值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道,俄政府重新修訂了對2008年俄羅斯通貨膨脹率的預測,從11.8%調高到13.5%。

外匯儲備下降導致盧布持續貶值,長期以來,俄羅斯央行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以盧布的穩健升值降低進口消費品價格,抑制通貨膨脹。從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結束到2008年8月初,盧布對美元升值了143%。據俄羅斯央行提供的數據,10月份盧布對美元的名義匯率下降4.1%,實際有效匯率下降3.1%。從2008年11月13日起俄羅斯盧布出現加速貶值趨勢,兌美元匯率創兩年半來新低。短短3天,官方牌價從1美元兌26.92盧布下降到兌27.67盧布,而一些外匯兌換點美元賣出價已越過28盧布。這樣一來,年底前可能會突破1美元兌30盧布。

3.股市暴跌,資產大幅縮水

2008年9月30日俄羅斯股市開盤即暴跌,監管部門要求兩家證券交易所緊急停牌2小時,以遏止股市進一步下跌,只有回購和櫃台交易被允許繼續進行。但MICEX(俄羅斯銀行間貨幣交易所)股指全天跌幅仍達6.9%,其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儲蓄銀行股價跌幅均超過7%。

2007年年底俄羅斯股票市場市值高達32.3萬億盧布,歷史上第一次達到了GDP的規模(33萬億盧布),但到2008年11月13日只剩下了10萬億盧布。PTC股票價格指數從2008年5~6月份的2500點一路下跌至10月份最低近500點。股票指數達到2005年的最低點,下跌幅度已經超過了1998年的金融危機。

4.資本流出,外國銀行減少在俄業務

不僅如此,俄羅斯外匯儲備也大幅縮水,2008年8到10月外匯儲備從5980億美元減少到4846億美元,預計年底外匯儲備可能減少到4000億美元。資本外逃更使俄經濟雪上加霜,如果繼續外流的話,那麼盧布還可能貶值10%~15%。俄《新聞報》11月12日指出,股市暴跌主要是資本從俄羅斯大量外逃導致的結果。俄羅斯資本外逃從來沒有這樣迅速:9月份純資本外逃246億美元,10月份更是達到空前的500億美元。

5.投資減少,經濟增長放緩

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和銀行借貸成本增加,一些俄羅斯公司將縮減2009~2010年的投資計劃。俄羅斯銅公司在2008年2月時,打算投資6.4億美元建造一個子公司———俄羅斯鎳公司,預計產能為最少1萬噸鎳和100噸鈷,但公司近日稱將暫時中斷其鎳鋅項目。由於資金緊張,總投資近5000億美元的電力發展計劃和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也已擱淺。

很多俄羅斯本國大型銀行貸款業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國投資者的資金。受到金融危機壓力的外國投資者縮減了對俄羅斯銀行和公司的貸款額,並提高了借貸成本。2008年俄羅斯貸款增長速度同上年相比將會放緩。2007年俄羅斯大型銀行的貸款發放額增長超過50%,2008年這一漲幅為20%~30%。貸款增長速度的減緩不可能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幅度。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計將放緩至7%,2009年為5%~6%。

6.侵蝕實體經濟,導致生產下降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已令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石油進口國的需求不斷萎縮,導致油價暴跌,又使主要石油出口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據俄《生意人報》報道,俄各大油氣公司坦承面臨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問題,希望俄政府出手相助。2008年9月24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和THK—BP石油公司負責人聯名致信俄總理普京,請求俄政府提供貸款,用於向西方銀行償還貸款。這些油氣公司還請求普京責成俄羅斯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建立向戰略性行業注資的機制。俄羅斯70%的石油產量和91%的天然氣產量來自這4家公司,因此它們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影響舉足輕重。

俄羅斯的冶金業和汽車製造業也受到嚴重沖擊。俄最大的鋼鐵公司之一———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公司已宣布減產15%。利佩茨克鋼鐵公司由於半成品鋼材的需求下降,已經減少對歐洲和美國的出口;俄羅斯鋼管公司2009年的投資計劃或將縮減一半以上。俄羅斯汽車廠家紛紛下調2008年的生產計劃。高爾基汽車廠從2008年10月6日到10月10日暫停了部分生產線,以適應市場需求。而且為了減少債務,俄羅斯高爾基汽車廠在10月份減產2000輛。緊接著,多年來開足馬力生產的俄羅斯卡馬汽車廠也宣布減產,推出新的防風險生產計劃,把一周6天工作制縮短為4天。

俄羅斯房地產開發商表示,或者准備凍結處於籌備階段的所有新項目,或者停止購買土地。由於建築業降溫導致建材銷量下降,俄羅斯還叫停了擴大投資水泥生產的計劃。

7.失業率增加,影響民眾生活

金融危機已經滲入俄民眾的日常生活。俄羅斯2008年9月的失業率達到5.3%,失業人數為403萬人,比8月增加了3.3萬人。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烏拉爾西伯利亞銀行計劃裁員1/5。聖彼得堡一家較大的房地產公司一天就裁掉了400人。

對俄羅斯普通民眾來說,金融危機帶來的最大威脅是物價上漲。一些銀行開始限制居民提取儲蓄存款,或是在居民取款時收取手續費。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的資料說,汽車租賃公司感受到對商務車的需求量明顯降低,甚至以前只會選擇VIP坐駕的最富有客戶現在都已經換成了中檔尼桑車,而以前乘坐中檔車的客戶則換成了價格低廉的小車。

(二)俄羅斯採取的應對措施

2008年11月20日在統一俄羅斯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俄羅斯總理普京公布了俄政府涉及社保、金融、軍工、農業、能源和稅收等領域的應對危機新計劃。計劃主要內容包括:提高失業補助金和社會養老金標准;向對外經濟銀行注資750億盧布(1美元約合27.5盧布)以支持金融市場;允許企業在政府或對外經濟銀行擔保下發行基礎設施建設債券;在2008~2009年兩年內增撥逾500億盧布以防止軍工企業破產;對農業投資項目給予35億盧布的貸款利率補貼;向俄國家農業租賃公司注資40億盧布;通過聯邦預算和外經銀行系統增加對中小企業撥款;降低自然資源開采稅、利潤稅及燃料能源行業的產品出口關稅等。普京表示,俄羅斯將努力「把危機變為提高經濟效益的契機」。他說,俄政府當前主要目標是「改善民眾生活」,但不會放棄或拖延實施其戰略計劃。全球遭遇金融動盪以來,俄羅斯政府已制定了多項涉及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救援計劃,努力穩定市場信心。

1.成立金融市場發展委員會,穩定金融市場

2008年10月20日梅德韋傑夫簽署一項總統令,宣布成立由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任主席的金融市場發展委員會,該協商性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其主要任務是研究金融市場問題,並向總統提交有關維護投資者利益和應對金融市場危機的政策建議等,以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俄羅斯聯邦金融市場局局長弗拉基米爾·米洛維多夫被任命為該理事會秘書。

據《俄羅斯報》10月21日報道,總理普京20日在與部分外國投資者會見時宣布了俄方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補充計劃。這一補充計劃包括從2008年聯邦預算中劃撥2000億盧布注入國有儲蓄保險公司,以確保本國銀行穩定運行;將原定於2009年從預算收入中劃撥的1750億盧布提前至2008年劃撥,以支持本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俄羅斯為化解此次金融危機支出了6萬億盧布(約合2200億美元),相當於俄國內生產總值的13.9%。

2.出台《支持金融體系補充措施》法案,救助銀行

為了穩定金融市場,俄羅斯聯邦會議聯邦委員會2008年10月13日批准了國家杜馬此前通過的旨在支持國家金融系統穩定的系列法律草案。法案規定,2009年年底前俄羅斯外經銀行可為俄金融機構提供總額不超過5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俄金融機構償還2008年9月25日之前所借的貸款。法案還規定,俄中央銀行將為貸款機構提供擔保,並將調高俄公民銀行存款的完全保險補償金。俄央行還承諾,無論銀行發生什麼情況,儲戶都可領取自己的存款。

《支持金融體系補充措施》法案出台前,俄羅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向商業銀行注資,9月16日至10月13日前,共進行38筆國債回購業務,投放28773.47億盧布(合1100億美元)。財政部把預算盈餘作為短期存款存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通過拍賣獲得存款。9月16日至10月13日前,財政部委託央行共進行9次有效競拍,銀行體系共獲得財政部短期存款1萬億盧布(合385億美元),期限為5~90天。此外,9月22日,俄羅斯儲蓄銀行、俄羅斯對外貿易銀行、天然氣工業銀行通過專門拍賣從財政部獲得1.5萬億盧布(合577億美元)貸款,期限為90天。

目前,已有122家大中型銀行獲得政府注資,但俄羅斯共有1126家銀行,大多數小型銀行不能得到政府救助。對此,政府修改了《自然人存款保險法》。原法規定,銀行破產時,存款全額賠償上限為20萬盧布(合7565美元),20萬~70萬盧布(約合26457美元)存款賠償90%。修改後,全額賠償上限升至70萬盧布。此舉有利於穩定小銀行的居民存款,98%的存款人可以得到全額賠償。政府還計劃進一步完善該法,使存款保險公司有權在銀行危機初期實施救助,不必等到銀行破產時。俄羅斯總理普京表示,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將對出現問題的銀行信貸過程進行監控。

3.救助股市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影響,俄羅斯股指下跌11%,股市暫停交易。10月8日,俄羅斯金融市場總局出台了新的漲跌幅限制:股指漲跌幅5%,股市至少暫停交易1小時。股指漲跌幅10%,股市至少停止交易1天;個股股價漲跌幅10%,停止交易1小時,漲跌幅20%,停止交易1天。2008年10月25日俄國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庫德林表示,俄羅斯將動用石油美元儲備拯救股市,政府將從民族福利基金中拿出1750億盧布購買公司的股票。民族福利基金由俄羅斯聯邦政府在幾年前組建,成立這家基金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原油價格下跌對俄羅斯經濟造成的沖擊。政府計劃2008年動用2500億盧布預算資金,2009年計劃在預算中預留2500億盧布,同時動用1500億盧布國家福利基金,總計約合210億美元,用於回購上市公司優良資產。

4.支持實體經濟行業

俄羅斯在保護銀行系統的同時,還把目光轉向實體經濟。2008年9月將石油出品關稅從每噸495美元降至372美元,到年底能源企業將減少近60億美元稅負。政府還承諾向天然氣工業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國石油公司撥款90億美元,用於償還外債,以此保障經濟動脈的安全。俄羅斯政府還對陷入信貸困境的中小企業和農業加大扶持力度,將一項面向小企業的信貸計劃的金額從3.41億美元提高至11億美元。

俄政府還打算扶持房地產業,動用國家資金從市場上購買一批房屋,用於落實社會福利房計劃。為保障食品供應,防止投機行為,還成立了以俄農業部長戈爾傑耶夫為首的農業領域反危機工作組。

5.成立對外經濟銀行所屬的出口合同保險局幫助出口企業發展對外貿易

俄政府在2008年10月27日的會議上原則批准了新制定的2020年前俄對外貿易戰略。在2020年之前,國家對外貿活動扶持的重點首先是與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的貿易,其次是與伊朗、印度、中國、阿富汗和蒙古這些周邊國家的貿易。在出口政策上,政府將首先支持國有大公司鞏固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特別是支持天然氣工業公司、聯合航空製造公司和聯合造船公司等大的出口企業,此外還將支持機器製造業企業。2009年,俄將成立對外經濟銀行所屬的出口合同保險局,用國家保險的方式幫助俄羅斯出口商,因為它們在外國銀行獲得貸款的機會越來越少。

6.提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聯合應對金融風暴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強有力的國際監管體系並改革現有體系,這需要世界主要的經濟體之間經過新的博弈與醞釀,而包括中、俄、印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成為舉足輕重的新生力量。歐亞峰會期間,中、印已與歐盟共同呼籲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各國有必要協調立場,謀求增強國際話語權,共同維護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益,改變美元獨霸世界的地位。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家間首次具有實質意義的互利合作在中俄之間展開。在莫斯科訪問期間的溫家寶總理與俄羅斯政府簽訂一項長期石油供應協議,中國將為俄羅斯企業提供200億~250億美元出口支持貸款,換取未來20年內獲得3億噸的俄羅斯石油供應協議。這不僅幫助俄羅斯能源企業在流動性緊張以及油價大挫之際獲得及時的融資,也為中國提供更加穩定的石油長期供應。在此之前,俄羅斯已經計劃用「石油盧布」取代「石油美元」,中俄之間也將擴大盧布和人民幣在雙邊貿易中結算的協議,減少兩國間的貿易成本。在貿易中使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早已在中俄邊境貿易中得到使用。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中央銀行簽署了在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的具體協議。協議規定,結算范圍從原來的黑河及阿穆爾州邊界地區擴展到全線中俄邊境地區,並且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旅遊及相關的服務領域。兩國貿易中改用本幣結算目前已經不存在任何阻礙因素,兩國中央銀行已經完成了中轉賬戶的交換工作。

(三)幾點思考

1.全球金融危機波及俄羅斯的主要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場金融危機對俄羅斯產生如此大的沖擊,並不出人意料。一方面,雖然俄羅斯尚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俄經濟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已經很深。因此,世界市場上的波動都會在俄羅斯市場上引起反應。俄羅斯市場對外資的依賴已達到50%~70%。近來,世界金融市場的恐慌彌漫到俄羅斯,外國投資者紛紛從俄證券市場撤資,拋售俄能源股票和銀行股票,從而導致俄金融市場出現動盪。

另一方面,俄羅斯經濟目前仍然嚴重依賴原料出口特別是能源出口,金融危機和石油價格波動對俄羅斯經濟影響巨大也是自然的事。這也是俄政府決定大力幫扶能源企業走出困境的原因。

2.俄羅斯將面臨較長時期考驗

預計這場危機可能會持續到2009年年底甚至2010年年初。因此,俄羅斯將面臨較長時期考驗。為增強人們對市場的信心,俄總理普京20日在外國投資委員會主席團會議上表示,俄羅斯經濟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以應對世界市場的長期動盪。他還表示,世界油價下跌不會給俄羅斯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油價下跌會被俄近年來積累的儲備基金抵消。

關於世界金融形勢對俄羅斯的影響,俄羅斯學者大都認為很難作出准確預測。一種觀點認為,俄羅斯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足以挽救俄金融市場的頹勢;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金融危機觸動美國實體經濟,那麼經濟下滑可能會從美國擴展到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

3.金融危機不會動搖俄經濟的穩定態勢

2008年俄羅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面向202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構想。其目標是加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高新技術領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徹底擺脫高度依賴原料和能源出口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發展模式。但是,此次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以及國際能源價格的大幅回落,必然對這種戰略轉變造成嚴重沖擊。況且,危機的後果將會隨著危機的進一步蔓延會更加嚴重。2008年5月俄羅斯順利完成權力交接,梅德韋傑夫和普京分別任總統和總理,「梅普組合」正式啟動。在新的權力體制下,政府職能得到強化,總統與總理兩套班子之間協調性加強,梅德韋傑夫明確表示將延續普京路線。當前,「梅普」精誠合作,反危機措施的力度與時效超出公眾預期。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認為,世界金融危機還沒有全面觸及俄羅斯,但是金融危機加劇,能夠幫助俄羅斯建立起更有效的經濟,加速社會和司法領域重要的改革進程。10月23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通過他的博客說,俄羅斯在抵禦金融危機的同時,應抓住機遇發展經濟。他表示,俄羅斯政府將採取措施並補充資金來促使國內企業更有競爭力,促使國內金融機構更有效率;俄羅斯企業應壓縮生產費用,並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他還表示,俄羅斯應當在2008年年底前通過在本國建立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法律。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已經向政府提交在本國建立地區金融中心的方案。如果這一方案得以成功實施的話,那麼2012年俄羅斯將躋身世界證券貿易、股票和債券流通額最大的前10個金融中心之列。2008年11月20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年會上發表講話表示,俄羅斯政府將盡其所能防止俄羅斯再次發生金融崩潰。他說,俄羅斯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金融儲備可以用來防止急速通脹,而且能夠減少俄羅斯盧布貶值。普京還許諾實行一攬子減稅計劃以刺激經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金融危機將導致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08年俄經濟預計將增長7%,低於該組織7月份估計的7.7%。2009年俄經濟預計將增長5.5%,遠遠低於此前估計的7.3%。

我們認為,盡管俄羅斯經濟增長前景可能受到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但是金融危機不會動搖俄羅斯經濟的穩定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