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金融機構體系經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金融機構體系經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 2022-08-08 09:28:35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2、商業銀行業務國際化的背景及其發展趨勢如何?

一、我國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現狀

近年來,「銀行中間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激烈競爭的創新領域。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金融需求的推動,我國各商業銀行現在越來越注重中間業務的創新,逐步認識到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三大支柱業務之一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方式,倡導新的服務理念。各商業銀行利用現有資金、技術、網點、結算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各項中間業務。同時,在機構設置、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監控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使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有了良好的開端和明顯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1、中間業務面積小,范圍窄,在銀行總收入中佔比低。在國際上,中間業務已經成為現代商業銀行創收的主要渠道之一。1992年,德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利潤的65%:法國里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是總利潤的77%:英國巴克萊銀行中間業務的利潤可以彌補全部業務支出的73%,美國花旗銀行存貸業務帶來的利潤只佔總利潤的20%,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產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中間業務卻為其帶來了 80%的利潤。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亞太地區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也達到30%。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卻一直處於低水平,基本上局限於一些傳統的代理業務,涉及的企業戶數少、金額小、質量差、效益低,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比重很低。以1999年為例,中國銀行6.87%,建設銀行 4.19%,工商銀行1.28%,農業銀行1.21%。只有光大銀行(20.30%)和廣東發展銀行(27.31%)的比較高,接近國際水平(資料來源:根據2000年中國金融年鑒440-469頁計算得出)。

2、中間業務大多是免費午餐。為爭奪客戶,你少收費我不收費,有的還或明或暗進行「倒貼」,加上現行政策規定許多中間業務不許收費,致使大量的中間業務都是免費午餐。比如銀行代理業務(代收、代付、代理、代售),涉及到收費的只有銀行的保管箱業務和代售旅行支票,代理收款、代理付款等其他業務皆免收手續費。

3、已經開辦的中間業務產品品種少,層次低,功能不很完善。勞務型、低收益的業務品種多,高知識含量、高收益的中間業務品種少,大多依賴於銀行的網點優勢、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等條件,很少能利用銀行信譽、信息、技術、人才優勢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中間業務服務。

二、影響我國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因素

是什麼在捆住銀行手腳?為何國外如此看重的中間業務在我國卻舉步維艱呢?我們認為制約我國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因素是:

1、政策因素。我國現行政策還沒有對商業銀行進行准確的定位。什麼是商業銀行?對這一簡單問題,不僅我們廣大市民沒有弄清楚,就是政府的高層管理部門也沒有弄清楚。讓我們來看看現代商業銀行的功能:儲蓄功能、信貸功能、支付功能、現金管理功能、投資或計劃功能、代理功能、信託功能、貨幣政策傳導功能、擔保功能、經紀功能、投資銀行業務功能。因此,商業銀行是提供包括信貸、儲蓄、支付服務在內的最廣泛金融服務和在經濟中發揮最廣泛金融服務功能的金融服務企業。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服務企業,其主要功能是向社會生產和銷售金融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金融產品必須是有償的,也就是說,必須是有償服務,而不是無償服務。但是,目前商業銀行在推銷金融產品時,大量的都是非商業運作,因為現行政策規定不允許銀行收費,商業銀行也沒有金融產品的價格制訂權。工廠有權制訂產品的價格,商場有權制訂商品價格,郵電、通訊、交通等服務行業都有價格制訂權,而且實行價格備案制,唯獨商業銀行沒有價格制訂權。商業銀行不是壟斷行業,而是競爭性非常強的服務行業,其價格理應由金融市場通過競爭來決定,但事實上全部由人民銀行或其他管理部門制訂。並且直到今天,仍不放開收費項目的決定權。比如,貸款只准收取利息,禁止收取其他任何費用:存款不論余額多少,一律計付利息不許收取費用,等等。相反,那些不是企業而是靠財政撥款的管理部門卻是收費項目越來越多,形成「該收費的不準收,不該收費的偏偏允許收費」的怪事。其他的社會福利如福利分房、公費醫療、養老保險等相繼取消或由暗到明,唯有商業銀行還在承擔著「社會福利提供者」的角色,「免費午餐」還要繼續開下去。因此,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主要因素不是別的,而是現行政策。商業銀行長期提供無償服務,不僅商業銀行本身效益無法提高,還使市民形成了一種習慣思維:不收費是應該的,收費是不應該的,是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

2、人才因素。國內高素質從業人員不多。這已成為我國銀行業不能開展技術含量高的品種業務的「瓶頸」。比如理財顧問,就要求對銀行、保險、證券、房地產、外匯、國內外經濟形勢都有較全面的掌握,而這方面的人才在我國金融界非常稀缺。

3、技術設備因素。中間業務的創新需要技術設備的支持。比如提高資金匯劃清算效率、開展全行范圍的咨詢和理財服務等,都需要銀行系統的數據集中處理,否則業務就會受到制約。目前在技術設備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如主機處理能力、業務軟體處理效率、業務軟體可擴充性、地區業務發展特性、管理能力等問題都是比較突出的。

三、創新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應採取的措施

1、放款政策,給予商業銀行制訂金融產品價格的權力。在業務經營范圍、收費項目、收費標准等各個方面,允許中資商業銀行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為所有中外資銀行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和合作的法制環境。

2、建立適合市場需求的中間業務經營體系。各商業銀行有必要按市場導向重新考慮內部職能機構的設定,從上到下建立獨立的專門管理中間業務的組織機構,打破以存貸為中心、以產品來設置職能部門的舊框架。比如以結算業務部門為基礎,組建中間業務部,全面抓好公司、零售業務部門和全系統的中間業務管理。

3、健全對中間業務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要根據《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對原有業務品種隨職能部門調整而進行業務管理制度的操作規范的整合,使許可權范圍更明確、流程更科學、風險防範更有效,尤其要繼續抓好信用證、承兌匯票和衍生金融產品等高風險業務品種的風險控制與防範。

4、創新符合市場需求的中間業務發展機制。立足於市場環境的變化,一要制訂合理的中間業務發展規劃。商業銀行根據中間業務分散經營的特點和現狀,結合自身的優勢,在對所經營的中間業務的品種、市場和發展前景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有必要實施中間業務的區域定位發展戰略,確定合理的中間業務發展階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的中間業務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加強新產品的開發,突出發展市場需要的重點中間業務產品。三是注重中間業務人才的培訓和引進。通過國內專業化培訓和國外交流性質培訓相結合、理論研修研討和實務操作培訓相結合等方式加強對中間業務研發、管理和操作人員的全方位培養,尤其加強從事中間業務發展的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提高中間業務的開發競爭能力,凝集自身在同業競爭中中間業務方面的比較優勢。

5、完善市場需求的科技支撐體系。各商業銀行應在實現收付清算大集中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與中間業務發展重點相配套的科技支撐平台,搞好代客理財、咨詢服務、銀證合作等重點業務的電子運作軟硬環境建設,將分銷網路拓展到客戶的辦公桌上或家庭,提高銀行卡業務的集約化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以此爭取和穩定大批客戶。

如果你感覺可以請採納 謝謝

3、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金融機構,提升銀行資管客戶忠誠度提出三條建議。
策略一:加快推出優質理財產品,縮短與它行同類產品推出的時間間隔,力求能夠「領先」市場推出。
策略二:目前,許多銀行在對客戶的細分中主要以客戶資產總額和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度來考慮,容易造成對客戶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視。對此,需要引進目標客戶動態檔案跟蹤管理制度,加強對客戶生命周期、風險偏好等細分變數的關注度,對穩定固有客戶群、提高綜合回報率有著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
策略三:這是銀行致力於發展客戶關系的最高境界。客戶經理是傳播銀行服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客戶信賴銀行,首先從信賴為其服務的客戶經理開始。

5、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行業 銀行業

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

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下,金融業日益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中國金融業正逐步向世界開放,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國有金融機構也在向國際化發展。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骨幹已成為外資金融機構獵取的首要目標。

金融行業的就業現狀和就業趨勢

目前金融業對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對研究生的需求有所上升,大量法律、計算機信息專業的畢業生被引入金融業。金融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也越來越向綜合型發展。

金融行業青睞的人才專業方向包括:數量分析、保險精算、公司財務、證券投資、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等。

該行業在主要分布城市的特點

·北京 金融業在北京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07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3%。金融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

·上海 金融業是上海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國內金融市場體系最完善的地區。上海正在向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

·深圳 金融機構眾多,已經形成完整的金融產業鏈。靠近香港是深圳金融服務業發展中最大的優勢,深圳和香港的金融業融合步伐將在未來10—20年裡大大加快。

銀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

國際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搶占亞太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銀行紛紛擴展各自的市場份額。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業務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等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方面.金融新品種市場很大。銀行業的發展將擴大對信息技術和風險防範技術的投入,並更加重視資本管理和風險控制;銀行業的在線平台將進一步擴大。

銀行業的就業現狀和就業趨勢

進入銀行需要從基層做起,進行內部輪崗和轉崗。商業銀行青睞有一定從業經驗、專業背景為經營管理、國際金融、貨幣政策等方向的人才外資銀行應屆生招聘量大.都強調外語要求。

關鍵崗位、薪酬及職業發展路徑

·信貸員 年薪20萬元起

櫃員一復核員一信貸分析員一信貸審核員一高級信貸員一公司業務信

貸部門經理一支行副行長一支行行長一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一分

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一分行副行長一分行行長

·風險管理 年薪20萬元起

信貸分析一信貸審批一風險管控一風險控制經理一風險管理控制部總

經理

·資金管理 年薪25萬元起

交易員一資金部經理助理一資金部經理一資金部總經理

·交易員 年薪25萬元起

交易員一高級交易員一資金部經理一資金部總經理

6、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6)金融機構體系經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擴展資料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7、談談全球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趨勢

世界金融業綜合化發展趨勢 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啟示

自從20世紀末(1999年11月4日),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消了已實行大半個世紀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從而標志著美國金融業從立法上告別了「分業經營」的歷史,邁向「混業經營」的新歷程。時至今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現已全部走上了「混業經營」的綜合化發展道路。目前我國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經營體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開展業務創新。這是我國金融管理當局幾年來始終恪守的指導性原則。但混業經營畢竟是一種潮流,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中國在進一步改革開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應如何進行金融體制的調整和改革,是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值得深思與探索。
一、關於我國金融環境的客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自我約束機制及內部控制機制仍不成熟和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中心,銀行類機構的資金占我國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而目前國有企業總體經濟效益較差。同時,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風險意識薄弱,內控較差。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混業經營」,在證券投資業務高收益回報的驅動下,難以避免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二)我國證券市場規模有限,市場結構和運行機制有待於優化。我國國民經濟證券化率較低,證券市場規模狹小,容量有限,市場運行機制仍有待於進一步優化;各種規避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尚未獲得發展,投資風險相對較大;市場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比重還很低,而以散戶為主的股市市場波動大,投機成分大,穩定性差,此時若允許銀行資金入市勢必引起股價異常波動和「泡沫」經濟現象,埋下金融風險隱患。
(三)我國金融法制建設雖已取得較大成就。近年相繼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一系列法規條例,但這些僅是金融市場行為的基本依據,仍屬於框架性文件,對實際操作的規定過於粗疏,有待細化。如果現在急於依照美國模式進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管制,當金融機構在松動的管理環境下違規冒險時,監管機構和監管政策將顯得被動和無力。
由此可見,我國的宏觀金融形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別,盲目效仿將會帶來很大風險。但是,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將盡,納入世界經濟潮流後,制度上的落後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那麼,權衡利弊,在穩健與效率之間如何進行博弈呢?
二、關於我國「分業經營」體制的再思考
(一)目前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分業經營」體制還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在我國金融業發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分業經營」建立起各業間的隔離帶,避免由於各業的不完善而帶來的「交叉感染」,是保證我國金融業健康穩步發展的現實選擇。無論是銀行業的經營機制、內控機制的不完善,還是證券市場的不發達,以及信託、保險業的粗放經營,都容不得各業間的相互沖擊,在市場不均衡,各業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條件下,若推倒「防火牆」,撤銷隔離帶,那麼,在利益的驅使下,各業資金將肆意橫流,打破原有的資金格局,使得社會經濟各界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證,影響我國經濟合理、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混業經營」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貨幣產生於商品交換的需要,金融活動則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更有效的金融活動為之服務。「分業經營」是我國目前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下的現實選擇,但它畢竟阻礙了市場效率,限制了競爭也影響了我國金融業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欲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創新性」的全方位業務經營,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實行「混業經營」體制將是必然選擇。
(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前述提及,「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並非絕對不相融,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混業經營」的取向應在穩健與效率兩要素的動態效用中以總效用最大化來實現。因此,「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是在金融環境不斷改善條件下的一個漸進過程。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首先通過開展中間業務和業務創新逐步過渡。其次,讓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銀行、證券、保險和資產管理領域開展分業經營,在此基礎上逐步走上融合的發展道路。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8、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席捲世界。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9、分析世界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為了解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對於全球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對我國的影響,由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4家外資銀行就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運行情況和全年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主要觀點如下:
一、上半年全球經濟仍陷衰退,但已有較大好轉
(一)美國經濟形勢好轉,但不確定性較大。除匯豐銀行比較樂觀估計美國經濟形勢外,其他外資銀行一致認為美國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摩根士丹利認為較高的按揭貸款利率不利於房地產市場復甦,且油價上漲將抑制消費;東方匯理銀行認為股價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悲觀情緒好轉導致的熊市反彈,經濟基本面未有較大改善,銀行業和通用等企業前景仍不容樂觀;法國巴黎銀行認為產能過剩和儲蓄率上升將制約經濟增長。
(二)歐元區尚未有明顯復甦跡象。歐元區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創下10年來新低,投資和存貨分別下降0.9%和1%,成為主要下降因素。雖然德國和法國消費實現增長,但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消費大幅下滑,使得歐元區總體消費仍然下滑約0.5%。
(三)日本經濟一季度已見底,但復甦尚需時日。日本工業生產指數二季度開始回升,但國內需求的萎靡使復甦尚需較長一段時間。一是雖然政府出台了鼓勵消費的政策,但由於失業率持續上升減少家庭收入,消費需求可能進一步萎縮。二是出口進一步下降,擴大了工業產出和國內需求的缺口,企業將繼續縮減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三是工業生產轉化為私人收入和消費需要一個過程,致使短期內投資和消費都難有較大增長。匯豐銀行分析,工業生產和最終需求、投資的缺口將導致日本經濟中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多年較快增長來彌補。
(四)新興市場國家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初見成效,一些大宗商業出口國已經受益。外資銀行分析,隨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增長,大宗商品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巴西、阿根廷、中東國家等資源型出口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國在2009年前4個月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隨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反彈,這些國家也將進一步受益。
二、預計全球經濟2009年仍將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一)美國將緩慢復甦,市場信心至關重要。外資銀行一致認為,隨著金融市場恢復穩定和消費的回升,美國經濟將逐步走出衰退,但增長速度將大大放緩。一是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企業需要繼續壓縮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人數,工業生產增長乏力。二是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且儲蓄率大幅上升,借貸消費的模式難以持續,加之股價和房價下跌形成負財富效應,消費難有大的增長。三是金融企業仍將繼續去杠桿化,金融支持經濟增長效果能力有限。四是美國貿易進口下跌幅度超過出口,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逆差可能進一步擴大。
外資銀行預測,美國經濟2009年將出現2%至3%之間的負增長,2010年則恢復增長。同時,受產能過剩影響,美國2009年將出現小幅的通貨緊縮,2010年將恢復正常。
(二)歐元區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見底。外資銀行普遍認為其最早將於2009年下半年見底,2010年能否復甦尚有待觀察。一是投資和存貨2009年一季度繼續萎縮。二是消費意外下降和銀行信貸急劇萎縮,失業率沒有出現反彈跡象。三是受全球經濟放緩和美國儲蓄率上升影響,歐元區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外需減弱問題,同時美元結構調整導致歐元面臨升值壓力,將制約歐元區出口增長。四是歐洲的金融機構同樣面臨較大的潛在損失,2009年至2010年需減計7500億美元資產,加大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
外資銀行普遍預測,歐元區經濟2009年將出現超過4%的負增長。對2010年漲幅,摩根士丹利和匯豐銀行預測將小幅增長,東方匯理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則預測將繼續萎縮。
(三)日本重陷通縮陷阱。一方面,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日本出口大幅下降,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消費刺激政策主要集中於電子產品和汽車,隨著失業率不斷上升,消費將繼續受到抑制,導致日本經濟2009年繼續衰退,且出現通貨緊縮。外資銀行一致預測,日本經濟2009年將出現6%左右的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四)亞洲2009年有望復甦。2009年一季度以來,亞洲經濟出現較強的復甦跡象,股市開始反彈,各國信用違約掉期價差已明顯收窄,采購經理人指數和信心指數都大幅回升。雖然出口仍未出現根本性好轉跡象,但外資銀行普遍認為亞洲經濟將在中國、印度等國的帶動下最早復甦,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中國經濟表現將優於他國
外資銀行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以投資為主的內需將取代外需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也存在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的隱患。當前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平衡信貸供給何實體經濟需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傳導和杠桿作用,提高政策效果。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東方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預測中國經濟2009年增長率分別為7.0%、7.8%、7.5%和7.7%,2010年增長率分別為8.0%、8.5%、8.0%和8.5%。
(一)2009年二季度經濟開始加速。2009年3月以來,中國經濟日漸活躍,5月高盛中國活動指數(衡量中國實體經濟活躍程度)同比增長7.2%,遠高於1月和2月2.1%的增幅,環比則高達27%,達到歷史高位。與4月份相比,除出口降幅進一步擴大外,5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固定資產投資、房屋和汽車銷售等指標都大幅改善,表明經濟正在加速。同時,5月和6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表現均好於預期,市場信心已經恢復。
(二)內需取代外需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的內需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9年3月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加速增長,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40.5%和46%,同時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汽車和房地產銷售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18.5%和23.8%。此外,民間為主的房地產世紀投資(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率已達20%,相當於危機爆發前水平。
(三)寬松的信貸環境助推經濟增長。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動力投資快速增長。2009年前5個月商業銀行貸款達人民幣5.8萬億元,同比增長3.7萬億元,信貸環境極為寬松,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東方匯理銀行分析,即時對銀行未來的信貸投放規模作保守估計,固定資產投資也將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保持快速增長。
(四)上半年的通縮不會持續。法國巴黎銀行分析,由於市場積累了大量的流動性,且央行出於經濟基本面的考慮短期內無法收緊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將依然寬松,通縮將不會長期持續;摩根士丹利預測,通縮將於2010年3月結束。
(五)經濟增長質量可能下降。東方匯理銀行認為,中國當前增長模式面臨經濟增長質量下降的風險。一方面,銀行過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可能導致不良貸款規模上升和產能過剩,影響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的未來穩定。另一方面,貸款和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最終需求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增大了經濟增長的人為因素。
四、政策建議
(一)積極推動政策重心由「保增長」向「調結構」轉移。一是適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保有壓」,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的產業,從資金供給、扶持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區域的支持力度,在項目分布、資金配套上向其傾斜,以促進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三是適時加強投資管理,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擬立項的項目,要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發展前景等進行嚴格、充分的論證;已立項的項目,要精心組織實施。
(二)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促進消費增長。一是通過培訓、信息服務、小額擔保貸款等方式,加大對農村婦女、畢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就業困難群體的支持力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力度,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三是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挖掘農村消費潛力。
(三)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維護金融和經濟穩定。一是加強對市場資金流動的監控和管理,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及時疏導或回收過剩流動性,保證市場和經濟的穩定運行。二是加強指標監控和風險提示,引導商業銀行適當提高信貸審批標准,控制借貸資產風險。三是加強貨幣政策和信貸供給的結構性調整,避免流動性集中於大銀行、大企業、熱點領域。四是加快債券市場改革,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避免風險向銀行業過度集中。

10、如何正確地認識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浦發銀行(600000.SH);招商銀行(600036.SH);興業銀行(601166.SH);中信銀行(601998.SH);民生銀行(600016.SH);光大銀行(601818.SH);平安銀行(000001.SH);華夏銀行(600015.SH);北京銀行(601169.SH);盛京銀行(HK.02066);重慶銀行(601963.SH);寧波銀行(002142.SZ);廣州農商行(01551.HK);重慶農商行(601077)。

本文核心數據: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研發應用程度

——金融科技成為中小銀行核心戰略

各中小銀行在積極落實疫情防控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紛紛加大線上化經營的力度,疫情成為中小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器和催化劑,是2019年以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一次集中迸發,疫情之後中小銀行延續並加強數字化迭代升級的趨勢已成普遍共識。

調查顯示,平均接近90%的受訪銀行認為疫情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各方面變革舉措「在本行戰略地位較高」或「是本行的核心戰略」。超過45%的受訪銀行表示是「本行的核心戰略」。這說明,未來推進零售轉型和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結合,將使中小銀行的零售業務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消費金融、信用卡、私人銀行等領域將成為金融科技發力的業務重點,科技賦能之下的數字化升級也將為零售轉型提供更強勁的驅動力。

2019年度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收比重超過了3%;與2018年相比,金融科技投入增加30%以上的銀行接近五分之一,增加10%以上的接近三分之二;有超七成的銀行設有金融科技一級部門,比2018年的調查數據提高了近25%。

——金融科技與業務融合度有待提升

在新興技術投入方面,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是區域性銀行投入最多的三項技術除了構建數字銀行基礎架構之外,移動端體系能力的建設也是區域性銀行所需關注的重點,移動互聯、大數據技術與銀行整體業務的融合度超過90%。

對比來看,2019年以來中小銀行普遍加強了金融科技與業務、管理的應用融合,在線上渠道和互聯網營銷拓展、產品研發能力和針對性、信貸風控的智能化水平、智慧運營效事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中小銀行業務條線方面的網路貸款、支付結算、便民業務和內部管理方面的網路安全、移動互聯、合規監管等業務中,金融科技的應用覆蓋度超過90%。

但與管理流程中的金融科技融合相比,中小銀行在業務流程方面的金融科技應用融合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盡管不少中小銀行在部分業務板塊中的金融科技應用程度已經有了明顯提升,部分改善了此前較為突出的渠道、營銷、產品、風控等問題。

但是,從應用融合的標准來看,金融科技與很多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的融合度還不夠深入,線上線下一體化程度還不完善,各個業務條線之間的渠道整合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特別是在供應鏈金融、特色三農業務、財富管理和同業業務等方面,與發展期望還存在較大差距,亟待突破。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中小銀行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