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框架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框架

發布時間: 2022-08-07 18:00:46

1、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有哪些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要:
(1)堅定不浮害第轎郢計電襲釘陋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2、政治題 面對經濟全球化 中國如何克服困難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大國策略制定
(一) 全球化的概念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並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並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於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飢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後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後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於「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後列;同時,由於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繫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於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於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並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後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拚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並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盪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第五,正義需要。中國的地緣政治及文化歷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使命,即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使命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為自己樹立了作為大國的必要道義形象。這種正義需要包括作為一個大國在聯合國扮演積極的更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小國、弱國權益、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始終樹立自己的正義形象。一個國家惟有發展具備一定實力,才能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反過來,一個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從而樹立起正義形象,也必然給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支持。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三、 交往理性的指導性意義
(一)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內涵
.哈貝馬斯是通過分析語言和生活世界的互動來揭示交往理性內涵的,而這種分析主要體現在他所提出的交往行動理論中。這一理論通過對生活世界和以語言為媒介的主體間交往活動的語用學分析來發掘交往行為的理性內涵,並從語言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之中,歸納出生活世界的理性結構和基本規范。因此分析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範式,可以從他關於語言和生活世界的理論論述中著手進行。
1、語言和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理性內蘊於以語言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結構中。他對交往行為下了這樣的定義:「交往行為是以象徵符號為媒體的交互活動(interaction)。這種交互活動是按照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進行的,而必須遵守的規范又是給相互期待的行為下定義的,並且至少必須被兩個行動著的主體理解和承認。」從他對交往行為所下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交往行為」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交往行為是至少兩個主體之間以達到共識為目標的行為:第二,交往行為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語言是交往行為的根本手段;第三、,交往主體必須遵守共同的社會規范;第四,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對話,通過對話以求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一致」。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總是與三個有效性要求相關聯,即真實性,「言說者必須有提供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以便聽者能分享說者的知識」;正確性,「言說者必須選擇一種本身是正確的話語,以便聽者能夠接受,從而使言說者和聽者能在以公認的規范為背景的話語中達到認同」:真誠性,「言說者必須真誠地表達他的意向以便聽者能相信說者的話語」。
哈貝馬斯聯系言語的有效性要求,把世界劃分為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因為交往行為反思地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相關聯,所以每個行為者都會明確或不明確地提出對應的言語有效性要求。在論及客觀世界時,陳述應是真實的,「客觀世界的意義可以解釋為是涉及事態存在的」;論及社會世界時,陳述應該是正確的,「社會世界的意義可以解釋為是涉及規范存在的」;論及主觀世界時,陳述應該是真誠的,主觀世界是「主觀經歷的總體」「可以通過真實表達的經歷原理來說明主觀的東西」。
他還特別指出,在語言行為中,語言的有效性要求總是同時浮現,即使一個語言表達只是主體性地使一個有效性要求凸顯出來,三個有效性要求在一個交往行為中仍然同時被要求。例如,當一個聽者接受一個論斷的真實性,但同時又懷疑言說者的真誠性或懷疑表達的正確性時,一致協議是不可能達成的。在現實交往中,三個有效性斷言能夠提出、接受或被反駁,這都是理性的言說過程。
哈貝馬斯認為,人際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語言。惟有通過語言交往,單獨的人才能組合為社會。語言原初地蘊含著「有效性要求」,即合理性的要求,這便是哈貝馬斯稱之為「交往理性」的基本內涵。
(二)哈貝馬斯對全球問題的設想
哈貝馬斯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分析與全球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哈貝馬斯解決全球問題的設想可以概括為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商談倫理學說,一個是超越民族國家理論。這兩個方面其實是交往理性在現實中的應用。
哈貝馬斯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已經出現了合法性危機,他把合法性問題與規范有效性聯系起來,認為合法性問題本身應當是一個規范有效性問題。對於規范有效性問題,有與危機理論相關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交往共同體,一個是普遍利益。哈貝馬斯認為,如果人們不能合乎情理地相信在某一規范上可以達成共識,就無法說明規范有效性問題。交往共同體成員之間通過商談、對話共同或一起來確定規范的有效性,這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在於這是一種普遍利益的共識。規范有效性的實現要求普遍利益原則能夠得到貫徹,所謂利益的普遍化,哈貝馬斯指的是可以通過交往(溝通)而共有的需求。合法化危機意味著普遍利益受到壓制。
對於擺脫資本主義對普遍利益的壓制,哈貝馬斯寄希望於以語言作為交往中介而不是金錢和權力作為中介的相互理解,寄希望於以可普遍化原則作為先決條件的話語論辯的解放作用。也就是說,哈貝馬斯把「交往行為」的合理化作為社會變革的目標。讓溝通不受限制,使交往行為的交互主體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沒有任何外在或內在壓制的生活世界裡。哈貝馬斯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同樣主張以語言為媒介,交往主體通過對話、溝通達成一致和相互理解,從而實現交往的合理化。
如果說,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在解決全球問題上還有一定的空想性,那麼主張超越民族國家,則可以說是哈貝馬斯在20世紀90年代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的具體措施。
哈貝馬斯清楚地認識到,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加劇了階級對立和由此而來的社會緊張,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西方國家在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利用民族主義的推動力將社會沖突引向對外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之後,民族主義的整合力已消耗殆盡,西方各國不得不在社會總產值中支配很大份額,實行有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就業的政策和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同時促進經濟的活力,保障社會一體化,化解了階級對立,穩定了資本主義。但是,在激烈競爭的全球化的經濟框架中,民族國家要保持其國際競爭力,就不可能再繼續福利國家的政策,而必然要「採取有害於社會團結一致,使社會的民主穩定性面臨嚴峻考驗的削減政策」在哈貝馬斯看來,經濟全球化破壞了一度得以實現的社會福利國家妥協的歷史局面。而社會福利國家妥協即使不是解決資本主義內在問題的理想方案,至少也能夠把它所造成的社會代價維持在可以容忍的限度。
問題還不僅如此。一旦放棄社會福利國家的政策,勢必要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分化;而社會分化又勢必破壞自由的政治文化,喪失民主的基礎。哈貝馬斯認為「只有把民族國家的社會福利國家職能轉讓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的政治共同體,才能在迄今的水平上履行這種職能」.再說經濟全球化也必然大大削弱民族國家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從民族國家過渡到一個超民族國家的政治共同體,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繼續原先由民族國家採取的社會福利措施,對抗資本無限擴張的邏輯,保障和進一步擴大民主。他認為只有堅持政治先於經濟,對在全球范圍內橫沖直撞的資本主義加以「政治馴化」,才能使現有的社會長治久安。
經濟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人們成為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有著無法迴避的集體命運。一方面,市場的擴張遇到了地球幅員的限制,資源開發也遇到了自然界的限制。「日益變小的世界己不允許人們將行為後果外化:無須擔心制裁,而把代價和風險轉嫁給他人一如其他社會部門、其他地區、其他文化或子孫後代—的機會越來越少。這無論在重大技術的跨地區風險上,還是在富裕社會的工業所製造的危害整個地球的有害物質上,都表現得同樣明顯.」單個國家不再能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公民免受全球風險。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毒品走私、跨國犯罪和軍火貿易,都不是哪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的;並且,解決這些問題必然也必須對民族國家的主權有所限制。面對上述人類共同的嚴重問題,「各個國家都必須在對內政策上鮮明地被納入一個負有世界義務的國家共同體的有約束力的合作過程」
他一再指出,經濟全球化造成大多數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生活水平下降,收入差距日益擴大,而「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導致貧困者和無社會保障者增多,這方面的指數確鑿無疑,社會分化的趨勢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經濟全球化都破壞了一度得以實現的社會福利國家妥協的歷史局面。」
哈貝馬斯的設想,具體而言,就是把民族國家的社會福利國家職能轉讓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是由於地理的和經濟的基礎擴大而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優勢,加強自己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地位。他還認為僅將原先民族國家的調控能力轉移給跨國性的政治共同體是不夠的,關鍵是要以政治來克服「橫沖直撞的資本主義」。具體做法是,「要引進世界范圍內的政治意志構成因素,並保證政治決策的約束力」也就是將國內的民主擴大到國際范圍,藉助各政治實體的市民社會和政治輿論,形成世界性的強制互助意識。只有當公民要求大力轉變對內政策形成觀念壓力,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行動者,包括民族國家在內的各種政治共同體的自我意識才會發生變化,才會日益把自己視為一個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顧利益的共同體的成員。
(三)哈貝馬斯的方式
1、 以交往理性約束工具理性
哈貝馬斯系統地分析了工具理性的泛濫給現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嚴重問題,他認為要限制工具理性的擴張,必須確立交往理性。在現在看來,他的這一思想,對我們解決全球問題同樣是適用的。由於工具理性的擴張,使人們片面地認識和對待自然以及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就產生了許多全球問題。
哈貝馬斯認為工具理性的實質是:在目標確定的情況下選擇達到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手段,或在被給定的條件下現實地權衡和制定所要實現的目的。在他看來,工具理性完全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在生活世界以及彼此間的交往中遵循著一種完全不同於技術規則的特殊規范。這種規范必須通過語言的共識來形成,並以語言的形式而存在。人之所以為人,並不僅僅在於能自覺地進行物質必需品的再生產或工具的使用,而在於能夠使用語言。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對人的行為的分析最終必須落實到語言。以語言形式進行的交往活動主要應歸結為建立在特定觀念和原則的有效性共同理解之上的和諧共處。也就是說,要克服工具理性帶來的弊端,限制工具理性的擴張,必須在主體間建立一種以語言為媒介,通過對話形成共識的交往理性。
哈貝馬斯主張通過交往理性來限制工具理性,就是要求人們,不要只注重目的—手段的合理性。在現實中,就是要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人們不能一味追求「工具—目的理性」,不能以工具合理性作為評判一切的標准。雖然科學技術能大大發展生產力,能極大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不能無限度的向自然索取。哈貝馬斯對科學技術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雖然作了過分極端的評價,認為科學技術執行意識形態的功能,但是他對濫用科學技術的後果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堅決反對科學主義、技術至上論。對於當前的全球環境和氣候問題,我們不能盲目樂觀,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自然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是人如何看待人類自己和自然的關系問題。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應用科學技術。我們在改造自然時,也有一個限度問題,不能無限度索取。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哈貝馬斯提出用交往理性來約束工具理性,有其合理的一面。
2、 形成普遍的有效規范
針對目前的全球問題,各利益主體也達成了不少協議,但是到目前為止,有些國際公約的執行情況很不令人樂觀,甚至有的協議形同虛設、有的協議事與願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規范的制定出現了問題。哈貝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重建中對規范的作用做了闡述。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強調以語言為核心的交往活動及其三大有效性要求在社會規范建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將生活世界合理結構的整復定位於交往理性的重建,並將此提升到「話語倫理學」的高度,視其為社會倫理的根本原則,主張依此來約束人的行為、人與人的關系乃至整個社會實踐,使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中權力和暴力的使用成為非法,從而建立合理的社會秩序。實質上,「話語倫理學」是哈貝馬斯交往理性在實踐中的運用,即他的「實踐理性」。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關系是人類的基本關系,人們之間必然會發生交往關系和交往行為,於是,人們就必須相互理解,而人們之間要實現相互理解,就必須具有確定性和規范性的准則,這一方麵包括共同的語言背景和語言規則,另一方麵包括共同的價值准則。他由此得出建立普遍化的規范是對話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但是他認為普遍化的規范的確立,必須排除強制的因素,也就是說對話倫理學的規范原則,必須是人們能夠自願接受的。
那麼,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怎樣才能保證規范為一切人所接受?哈貝馬斯認為共識並不像利奧塔所說,必定會抹殺個性,取消話語的多元性,相反,是建築在對個性和多元性的承認之上的,但承認多元性和個性決不意味著異質多元的話語可以不遵守任何規則,可以超越語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問題的實質在於,通過何種途徑來達到差異中的同一。真正的共識決不會否定差異,取消多元性,而是要在多元的價值領域內,對對話論證的形式規則達成主體間認識的合理的一致,並將這一前提引入語言交往。因此,它所依據的乃是建築在邏輯合理性之上的語言規則的統一,目的是使論證的有效性要求在形式和程序上獲得保證。
哈貝馬斯認為,建立普遍承認和遵守的規范是主體間順利展開對話,實現交往合理化的條件之一。規范的本質特徵在他看來就是普遍有效性,這是他的對話倫理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麼,如何確保規范的普遍有效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原則,即論證原則。他認為真理是由共識形成的,陳述的真理性條件是參與對話的主體的普遍同意,也就是說,一個規范是通過參與對話的主體共同論證的結果,所有具有理性、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都根據自由意志確定何者為普遍規范。在這一過程中,不是現存的普遍原則決定人們提出的倫理規范是否正確、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是在主體的相互討論中,由共同認同產生普遍的規范。規范既然是各利益主體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經過論證而形成的,那麼規范就體現著各主體的共同意志,他們必然會遵守規范。
四、結論與建議
(一)理論指導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是從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對話、商談並遵從一定的互相認同的規范而達到合作與協調、尋求共存、互利發展的心理趨向、認知構架與行動取向。哈貝馬斯認為運用著認知構架可以較好地分析顯示社會以及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和重大變革。總的看來,交往理性概念揭示了在充滿矛盾和沖突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是如何消除沖突、達成協調和尋求互利發展的。
交往理性的概念的重要之處在於真正突出了社會歷史共在主體的作用,它不再把社會共同主體看作先天地內在同一的普遍化整體,也不再把某一特殊社會群體提升為歷史的唯一主體,而把其他社會成員排斥在歷史主體之外,而是看到各個歷史行動的參與者的內在差異的同時找尋到了社會歷史共同主體的內在同一性的根據及現實途徑。
我們要解決全球問題,除了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全球問題形成的根源之外,也要借鑒西方思想家特別是哈貝馬斯的理論,積極尋找全球問題的出路。
(二)實踐指導——以貨幣為例
在此基礎上,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具體操作層面上,還應採用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各類利益主體進行長期重復進行的合作博弈,在國際范圍內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爭取能源、資源。
自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貨幣秩序陷於混亂。金融自由化浪潮又為國際資本流動開放了大門。新興發展中國家在獲得高經濟增長後,由於國內經濟體系內在扭曲,相繼受到國際資本的沖擊,幾十年的奮斗的成果被國際資本吞噬。拉美開始出現「美元化」現象,被認為是全球化消除貨幣民族特徵的一個標志。但從交往理性的角度,這明顯不是一個平等的合作。在亞洲范圍內需要一個實力與道德的信任感兼有的國家來承擔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火車頭,目前還期待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崛起,以及國際交往能力、制定協議能力的增強。
因為,現代國別貨幣(如美元、日元等) 是一種制度工具,它以本國的經濟實力為基礎, 又服務、支持並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當一種國別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時,這種工具不僅給該貨幣的發行國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使發行國無償地、長期地佔有他國的部分商品和勞務,也有影響、為難甚至於左右他國經濟的功能,並影響他國的政治、社會生活以至於文化、意識形態等。國別貨幣的國際化,有著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國際社會權力效能。在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樣的國際化,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反過來,經濟的全球化又進一步強化了國別貨幣國際化的效能。
由此可見,國際范圍的合作博弈首先是一個利益聯系體,其次相互理解與信任是基礎,第三還需要維護機制運行的約束機制。
在貨幣合作方面,歐盟、歐元走在東亞的前面,啟動東亞的貨幣及經貿合作。可以成為建立中國、日本、韓國為領頭羊的亞洲貨幣機制良好借鑒。
(李謂文 原創)
六、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洪佩郁,藺著譯.重慶:重慶出版,1994
[2]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哈貝馬斯.超越民族國家?[A]貝克等.全球化與政治【c】.王學東,柴方國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3、我們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高3的政治題:
1.推行引進來「走出去」
2.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
3.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呵呵,我去高中課本找的...下面的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國際經濟關系體制,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的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它包括生產、市場、資金、科技開發與應用、信息的全球化(國際化)五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下定義:「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2、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2)越來越多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
(3)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其直接動因
(4)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跨國公司在數量與質量上的空前發展
(2)國際分工細化深化
(3)國際貿易深化與擴大化
(4)國際資本流動加速
(5)金融體系風險加大
4、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發達國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找更有力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的擴展,它又有利於發達國家維持國際經濟舊秩序。經濟全球化將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均等、不公平的競爭機會。
5、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也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由於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而發達國家由於在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機遇看,有處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從不利方面看,由於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及技術水平的落後,使發展中國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6、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措施
經濟全球化應是「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為達到上述目的,關鍵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7、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A、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關鍵是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B、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C、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切實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壯大自

4、歷史: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該怎麼辦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覓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乍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扣快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規則,真正實行政府與企業職責分開,政府只負責保證經濟總量平衡和重大經濟結構的布局與協調,以及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從根本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芝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富有生機、活力的經營管理體制,提高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的多元市場環境。

(2)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國已經參與現行對外貿易體制相關的外匯、金融、投資等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是還有很大的局限性,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現就是開放性不夠。我國已經加入世界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首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其次,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國有民族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第三,規范進出口管理,完善進出口商品經營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的投資和貿易體制。第四,強化商會職能,維持良好的國際經濟合作和貿易秩序。

5、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6、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如何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本段]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7、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你好,
我們應該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做到:
1、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融入全球化。
2、扶持國內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
3、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造活力。
4、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內需拉動增長。

8、如何應對又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二)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三)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我國必須做出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其中要著重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四)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保障機制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根本轉變、逐步實現法治的時期,因此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本國法律保障機制的任務還很艱巨。加緊修補和完善我國有關涉外經濟法規,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競爭的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貿易的法制環境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五)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當前,我國尤其應該注重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區域合作,注重加強與APEC的經貿聯系。要善於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把進入區域化的APEC作為我國進入全球化的一個「試驗場」和「練兵站」。綜上所述,面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應該採取切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唯一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平等。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9、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圍內無所不包的和充分發展的經濟國際化狀態,它是在經濟國際化基礎上形成的,是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既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首先,從機遇看: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更多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擴大國外市場和學習科學管理的機會。
其次,從挑戰看:主要是它帶來的是不均等的競爭機會,使發展中國家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我國的對策是:
第一,審慎參與,充分利用機遇,主要通過引進的方式迅速發展壯大自己,提高競爭力,努力趕超發達國家。
第二,面對挑戰,既要順應潮流,又要循序漸進,趨利避害,努力減少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