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優勢:經濟全球化削弱了關稅壁壘,有助於擴大出口,方便中國優勢產業走向世界,有利於中國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利,互惠互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弊端: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全球化的下層,承接了大量低端產業,對於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大量外資進入,也會對本土的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造成沖擊。
去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機遇:
1、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2、市場競爭中,各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3、科技成果快速傳播。
4、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
5、環境、資源、人口等全球性的共同問題更好的解決。
挑戰:
1、把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其他弊端也全球化了。
2、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得以推行,導致全球范圍內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貿易。
3、局部的經濟危機容易引起全球的動盪甚至危機。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有何意義?
萬事萬物必然有其兩面性,所以確實是有弊端的。據善林金融專家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三加大了貧富差距;四金融市場風險加大等影響。
3、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積極影響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討論)
邱溫
●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經濟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平等權利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
●面對全球化趨勢,我們既要有積極的態度,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權衡利弊得失,採取合作與斗爭並重的策略。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經濟交往的同時,盡量避免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做到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
從經濟全球化的客觀功能和積極作用來看,它給中國帶來了機遇。
一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為21世紀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全球化進程使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基本趨勢,這就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寶貴的和平發展時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科技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同時,為主動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措施,包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入世貿組織等,從而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適應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二是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提供了有利時機。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與發達國家建立的經濟關系,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這種後發優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如,在全球信息產業的帶動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已逐步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其他部門和產業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近13年來,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超過4000億美元,中國吸收外資已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的首位。
三是經濟全球化迫使發達國家認識到,它們的發展也有賴於發展中國家。當今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只有各國聯合起來共同行動才能解決。當前全球經濟聯系和交往日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發達國家不得不認識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利害關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達國家也不得不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在國際上的作用。
四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有助於人們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形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從一定意義上說,牢牢抓住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歷史機遇,會大大有利於實現中國的迅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挑戰
但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平等權利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進行長期斗爭。在西方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
第一,不合理的原有國際經濟秩序對中國形成挑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制定全球化規則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世界性的經濟組織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的御用工具,是富國推行價值觀念和經濟政治制度的「代理人」。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迫使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並通過資本縮水、外逃等投機活動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金融危機,使得金融機制尚不健全、資本也不雄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在東南亞、拉美等地發生嚴重金融和經濟危機時,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金融機構向這些國家提供了援助,但卻附加了種種苛刻條件。這一點,盡管中國目前還不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國金融資本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也會面臨類似的風險。
第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於主權」、「新干涉主義」等論調,利用封鎖、禁運、制裁等手段干涉別國內政。他們大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使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使得鞏固中國的政治優勢和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任務變得更為艱巨。
第三,西方發達國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帶來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佔有巨大優勢。目前,發達國家每年用於科技研究和開發的支出佔全世界的95%以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只佔不到5%;科技人員90%左右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擁有的科技人員只佔10%。盡管中國的科技研究與開發正在不斷發展,某些領域也居世界前列,但整體水平在21世紀較長時期內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有目的地進行產業結構轉移,在本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企業、甚至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正面臨著這方面的挑戰。
中國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既要有積極的態度,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權衡利弊得失,採取合作與斗爭並重的策略。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經濟交往的同時,盡量避免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做到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第一,制定我國的經濟全球化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道路。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反過來又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加速發展,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只有加速發展,才能有效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也只有加速發展,才能從容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像我們這樣被耽誤很長時間而又人口眾多的大國,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腳步。
第二,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20多年來取得的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說到底是不斷改革開放的結果。我們要想按照既定目標進一步發展下去,關鍵還在於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經濟全球化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切實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原有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性弊端,真正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它們樹立國際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三,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推進信息化的步伐。要抓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決定性因素不放,把加快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社會生產力新的巨大飛躍,也帶來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歷史性飛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能抓住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就有可能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使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進步實現歷史性跨越。
第四,嚴格防止西方敵對勢力借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家主權進行干涉。社會主義國家在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頂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力,採取正確的戰略和斗爭策略。要防止他們利用經濟全球化達到干涉中國內政的目的,進而危及我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政治穩定,對其「西化」、「分化」中國的戰略圖謀,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五,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政治發展能力。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發展的挑戰,主要是西方國家打著全球化的旗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肆攻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原則,發揮自己的優勢,決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同時,我們也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減少政府的責任和作用,相反這將使政府在全球化進程中擔負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強法制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重任。▲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5、全球化帶給中國了什麼
機遇:
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挑戰: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經濟全球化也給我過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等等。
6、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利弊
1.經濟全球化導致關稅壁壘削弱,有助於擴大出口,方便優勢產業走向世界;
2.有助於促進國家間的經濟互惠,從互通有無中互惠互利;比如進口原材料,高科技產品,出口自身的優勢產品;
3.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雙方政治關系,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關系了,雙方的經濟依賴度已經相當高,政治措施已經不可能忽視經濟方面的影響;
4.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技術途徑更為方面,方便技術發展;
5.激烈的競爭有助於提高國內產業的競爭意識,促進優勝劣汰。
弊端也很多:
1.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風險加大,
2.弱勢產業難以生存,導致大量倒閉,尤其是與國外差距過大的產業,不過這方便政府一般會考慮,開放前會給這些產業爭取一個緩沖期;
3.經濟交流的加深不僅僅影響政治關系,使得其不至於手段過激,同時也會導致良好的政治關系因為經濟摩擦而產生政治沖突,
4.國際貿易存在一種剪刀差,不在上就在下,加大貧富差距。
7、全球化給中國帶來哪些好處
促進經濟的發展,加快企業結構的調整,有利於中國貿易出口,有利於外資的引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於國際外貿環境的改善 ,有利於國際外貿環境的改善,推動中國的金融改革。中國是外向經濟必然離不開國際市場。中國文化走出去,各國的中國文化節,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科學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科技的進步。環境上: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環保意識,環保思想多來源於西方的環保組織。也帶來環保的方法和先進的經驗。
8、全球化的好處和壞處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機會。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更快更多地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經濟全球化緩解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矛盾。
4、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5、經濟全球化優化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
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帶來了弊端:
1、外資進入對中國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2、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生態。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3、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我國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4、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5、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家的經濟主權。
(8)我以我眼看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因素:
1、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和物質基礎。
2、新交通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3、兩極格局的解體使原來處於對峙狀態的國家建立和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
4、市場經濟體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
6、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
9、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利的方面
第一、生產和國際化。
新技術革命,使世界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產業技術群和種類繁多的新產品,各國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各有優勢和劣勢。為了更快的發展自己,各國都必須揚長避短,在生產領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以達到節約本國社會勞動,獲得較好效益的目的。
目前,各國公路上賓士的汽車、只公桌上的各種電子計數器、以及居民家中的諸多電器設備雖然標明美國、德國、日本製造,但其中很多部件是在他國生產的。如波間公司將要推出的下一種型號的客機,將在華盛頓和日本設計,在西雅圖組裝,尾部整流將來自加拿大,機尾部分產於義大利,發動機將由英國製造。
又如:日本生產的袖珍計算器,其微處理器晶元來自美國,外殼由印度生產,一部分零件從韓國采購,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或阿爾及利亞裝配,然後貼上「日本製造」的***,最後銷往世界各地。
再比如:全球聞名的「耐克」球鞋年產9000萬雙,每年都推出100多種新產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國「耐克」公司7800多名職工只負責設計、選廠、監制和銷售,而生產卻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廠來完成。
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克在《國家的任務》一書中說:「當美國人用1萬美元從通用汽車公司購買一輛龐蒂克勒曼庫汽車時,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給韓國裝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給日本零件製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設計師的報酬,400美元是用來購買台灣、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給英國的廣告商,餘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用汽車公司以及紐約的銀行、保險公司分享。
第二、市場的國際化。
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基礎上的現代經濟活動,不僅規模巨大,而且發展速度極快。由於一國國內的生產和消費、產品和市場、資金鐵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使得越來越我的企業沖破國家和地區的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圍內求得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值得注意的是,不但發達國家為了爭奪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角逐,而且發展中國家也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把外向型經濟作為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這就使得各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多。
根據聯合國有關統計資料,世界各國出口總額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970年為11.4%、1980年為14.1%、1990年為16.2%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30%,一些石油輸出國和歐盟國家的外貿出口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50%。
不僅企業的生產銷售市場國際化,就連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出趨向全球化。以VISA(維薩)信用卡為例,1991年全世界1.87億人擁有此卡,幾十個國家(地區)的650萬家商店接受這種卡作為交易貨幣,每天的交易量為5.7億美元,而VISA卡只是眾多信用卡中的一種,真要謂「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第三、資金的國際化。
新科技革命導致一系列新興企業的崛起和一部分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更新。國際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各國資本的大規模跨國運動,形成資本的國際化。
跨國公司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世界經濟向全球化邁進。據聯合國的有關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有7000家跨公司,1995年已超過37000家,共有海外子公司20多萬家,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大的幾家跨國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年銷售額2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丹麥、挪威、希臘、葡萄牙等國家的年國民生產總值之和。
據報道,1992年全世界外匯市場日平均成交額1萬億美元,同年1月,世界十大銀行的外匯儲備總額是5556億美元,日交易額幾乎比全部儲備多1倍,單是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的年交易額,至少是世界貿易額的25倍。
第四、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
由於新科技革命勞動起的新產業技術群涉及范圍廣,科技開發投入多、風險大,僅靠個別國家完全獨攬新技術已成為不可能。要想最大限度地分享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必須走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道路。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技術貿易總額60年代為30億美元,70年代為120億美元,80年代為500億美元,以平均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
第五、信息傳播國際化。
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說:「在把我們這個星球轉變為『地球經濟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兩項發明是噴氣式飛機和通信衛星。其中通信衛星大概是最重要的發明。」電子時代的到來,一日千里地改變著交通和通訊的面貌,縮短著人們之間的距離。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技術使全球性經濟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
1993年9月15日,美國柯林頓政府宣布,美國將實施一項「永久改變美國人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的全國信息網路建設計劃,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信息高速公路」不僅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潛在利益,屆里,人們了將可望真正實現「秀才不出門,可看天下事,可知天下事,可購天下物」,地球真的成了一個「小村莊」了。從市場經濟的特徵看,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