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天下觀與全球化的異同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天下觀與全球化的異同

發布時間: 2022-08-07 14:35:50

1、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分為幾類?

中國傳統的「天下觀」雖然把整個天下區分為「中國」(中原)和「四海」(邊疆部分)兩個部分,但這一「天下」並沒有嚴格的內外之別、中外之分。而是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類全體的一個整體,即「天下一體」。如《尚書·立政篇》所謂「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詩經·小雅·北山》宣稱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說明了中國文化對天下的這種認識。可見,「天下」代表著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王土」是包括了四海在內的最大領土。

「普天之下」或者「九州」、「四海」、「海內」等都屬於宏大、空泛的天下概念,而隨著人們對外部世界知識的增長,隨著中華文化的不斷擴散,傳統天下觀中的「天下」又具有極大的伸縮性,其內涵逐漸豐富和擴大。如商王、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不過限於「邦畿千里」,此外則是列國諸侯和「四夷」。「邦畿」加上「來朝」的諸侯以及「賓服」的「四夷」構成了當時的天下,這一天下顯然是比較狹小的。秦漢以後,國家的空前統一以及對外交通的發展,統一的中原與「四夷」構成了更大的天下,所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全都被囊括於這一「天下」之內。

2、全世界.全國.全球有什麼區別。

區別:

1、范圍不同。

全球指的范圍最大,全世界指的范圍其次,全國指的范圍最小。

2、含義不同。

全世界指的是人類社會的范疇。全球的含義包含有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全國的含義僅僅代表某一個國家。

3、使用搭配不同。

全世界往往和文化范疇的詞彙搭配,比如說「世界文化」、「世界文化遺產」。全球往往和經濟、科學方面的詞彙搭配,比如說「全球化經濟」。國家可以跟文化和經濟、科學方面的詞彙搭配。比如說「國家經濟」、「國家文化」、「國家科技」。

(2)天下觀與全球化的異同擴展資料: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3、中國文化早期「普天之下」世界觀有著什麼樣的思維框架?

第一,中國傳統的「天下觀」雖然把整個天下區分為「中國」(中原)和「四海」(邊疆部分)兩個部分,但這一「天下」並沒有嚴格的內外之別、中外之分。而是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類全體的一個整體,即「天下一體」。如《尚書·立政篇》所謂「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詩經·小雅·北山》宣稱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說明了中國文化對天下的這種認識。可見,「天下」代表著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王土」是包括了四海在內的最大領土。

第二,「普天之下」或者「九州」、「四海」、「海內」等都屬於宏大、空泛的天下概念,而隨著人們對外部世界知識的增長,隨著中華文化的不斷擴散,傳統天下觀中的「天下」又具有極大的伸縮性,其內涵逐漸豐富和擴大。如商王、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不過限於「邦畿千里」,此外則是列國諸侯和「四夷」。「邦畿」加上「來朝」的諸侯以及「賓服」的「四夷」構成了當時的天下,這一天下顯然是比較狹小的。秦漢以後,國家的空前統一以及對外交通的發展,統一的中原與「四夷」構成了更大的天下,所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全都被囊括於這一「天下」之內。

第三,傳統的「天下觀」無疑也包含著強烈的中心與邊緣意識。按照傳統的「天下觀」,「中國」是「四夷」圍繞的唯一文明之地,而「四夷」、「蠻方」在當時中國人的觀念里,是很遠且不必十分理會的所在,所以「中國」也就代表整個天下。當然,春秋戰國以後,隨著生產和商業的發展,各諸侯開疆闢土,把「中國」越推越遠,「天下」也越放越大,人們的地理知識不斷增長,知道在以「中國」(中原)為代表的「海內」之外,還有「海外」存在,從而不再將自己視為唯一的文明之地。但中國人的「天下觀」除了對「天下」作更加具體化的認識外(如「九州」就有了具體的所指),對「海外」則缺乏興趣。比如,戰國後期曾產生過以鄒衍「大九州」說為代表的新的天下觀,「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國名日『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稗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不過,這種依據海外交通和地理知識並加上想像而建立的天下觀,從未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主流。

4、傳統「天下觀」對中國歷史有哪些影響?

中國傳統天下觀對天下的理解無疑有著虛幻的成分,也不盡符合歷史的實際,但堅定的「普天之下」的疆域理念對中國歷史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

一方面,「天下一體」的觀念「使得中國較早形成了對本地區實行國家統治的一種總是趨於統一的關於國家權力的合法性概念」,雖然「不排除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這一概念實際上是無效的」,然而,「就中國歷史的全部事實來看,這一概念的歷史延續性卻是非常強的」。

美國華裔漢學家王國斌先生就指出:「中華帝國的國家並非一成不變的磐石,但是它的指導思想是一種將促成國家統一作為典範的領土觀。」秦漢以後,大一統政治結構在中國歷史上的長期存在,以及中華帝國在經濟、文化上長期遠遠高於周邊地區,使得中國人的天下中心意識更加強烈,但內外觀念卻仍然十分淡薄。所謂的「海外」,往往只是存在於神仙家的理論之中,最多屬於「奇談」而被文人作為炫耀見聞廣博之資。因而中國古代一直沒有發展出清晰的國家觀念,而是將「天下」、「海內」與國家混淆一起,先是用「天下」指代已知的整個世界,繼而用「天下」來代替整個中國。根據這一認識,「中國」就是「天下」,它同時又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蠻夷」和「化外」之地,是圍繞中國旋轉和朝貢的。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天下觀中,已知的世界——「天下」,是由「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的,是包含了「中國」(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和「四夷」邊疆在內的一個文化單位,是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建立在文化禮儀秩序上的天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政治疆域概念或地理概念。也就是說,兩者是同屬「一體」的天下。比如,漢代時人們在對匈奴是和是戰的問題上,曾存在著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雙方爭論激烈,但政府派的大夫將內地與邊疆的關系視為肢體與腹心的關系,認為「中國與邊境,猶肢體與腹心也……故無手足則肢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文學」則從「四海之內皆兄弟」出發,認為中國之華夏與四海的夷狄,是一家中的兄弟關系。可見雙方雖主張不同的治邊政策,但卻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都肯定漢匈關系為「一體」的天下內中央與邊疆的關系,二者屬於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一體」的認識,從根本上確立了中國歷代處理邊疆問題的最基本框架。

5、名詞解釋:「天下」觀念

詞解《天下》
1.古時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
2.人世間,社會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5. 自然界,天地間

天下,是東亞民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字義上的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不過,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之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為某個地域、民眾、國家的世界觀。就算對世界觀不明確的地域民眾,他們之「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成立著。

中國的天下概念,指被中國皇朝的皇帝主宰,在一定普遍的秩序原則所支配的空間。為天下中心的中國王朝直接支配之地域,被稱為「夏」、「華」、「中夏」、「中華」、「中國」等,與周圍的「四方」、「夷」等的地域作區別。不過,若這些地域接受中國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則,她們就被認可和接納。

6、天下觀被世界觀取代的原因?

實力觀,被抵抗西方侵略的道義世界觀所替代。...在現代世界史上,崛起國家常常沒有真誠的朋

7、談談什麼是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詳情參考一:http://tieba.baidu.com/p/2330389396
參考二: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hBc8APj1WgeQ8MURFcF99__cIXq5GqLxFKIqd8auWQV0AjPtO
希望可以幫到你。

「天下觀」是古代中國人對世界秩序的看法,同時體現了在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熏陶下的中國人對自己先進文化的自豪感,反映出中國與西方在看待世界問題上的巨大差別。

一、天下是世界觀而不是國家觀。
某些人認為「天下」是古代中國的國家觀,是指古代中國的范圍,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
二、御臨天下——關於「天下」是「中國」的誤會。
某些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皇帝稱為「天子」,普天之下莫為王土,作為統治中國的皇帝作為天子「臨御天下」,那麼就意味著「天下」的范圍等於「中國」的范圍,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三、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范圍演繹——古代「天下」的范圍大小不是固定的。
某些人鼓吹,古代中國人的「天下」就是「自古以來的中國自然疆域」,甚至毫無根據、牽強附會意淫為「西到蔥嶺,東抵大海,北至草原大漠,南及海濱」,這是非常荒誕的,完全背離了歷史事實和國家民族的自然形成過程。

秦朝,是第一次「天下一統」,其實只是原有中國人認識的「天下」轉變為了中國,而天下觀也隨之再一次擴大。匈奴,也開始登上中國人「天下」的舞台,但是如果說當時匈奴就已經是中國人,那隻能是個笑話。
更需要明確的是,要是說當時中國人的 「天下觀」就囊括了「西到蔥嶺,東抵大海,北至草原大漠,南及海濱」的「自古以來的中國自然疆域 」,其惡搞程度就不止是「穿越」和「架空」了 。

8、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世界主義有什麼區別

基於農耕民族的思想意識,中國人的天下觀其實就是眼吧前兒的那片土地。農耕民族基本沒有世界觀。種地是不怎麼需要動腦筋的,尤其是在古代,沒有人研究鹽鹼地,沒有人研究雜交農作物,沒有人研究嫁接。所以中國人養成了靠天吃飯,收成不好又養成了吃種類比任何國家民族都多的動物。

西方世界大多由游牧民族、狩獵採集民族、漁獵民族組成。這些民族需要冒險和長途跋涉才能獲取足夠的食物,而且為了食物會爭奪斗爭,思想意識和視野就比農耕民族開闊。居住不固定性觀念也更開放,雜交、亂交和野交的好處是DNA改良的比定居民族快。

比較起來,一片土地失去養分就去開墾另一片土地,為了養分一般是燒掉森林和草原,原地開墾,然後必須定居,才能方便的提供人類大便施肥。活動空間自然就小。而西方人打獵和打漁都要走很遠的距離,所謂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西方人進化出更大的佔有欲。西方人會想到「給我一個支點我會翹起地球」也會想到「地球是因為被上帝踢了一腳才會轉的」

中國人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早餐吃啥呀、中午吃啥呀,晚飯吃啥呀。

中國人喜歡遵守游戲規則,西方人喜歡制定游戲規則。雖然我們發展很快,1000年前的宋朝就發展到是資本主義雛形了。那時候的四大發明足可以征服地球,但是基於我們內斂的民族性格,我們總是喜歡藏著掖著。自我欣賞,自我滿足。那時候城牆上面架著大炮只是用來防禦攻城的。蒙古人跑來被炸了幾炮,立刻就明白這玩意兒是用來滅人的,於是拿著這玩意兒征服歐洲去了。西方人腦瓜子更好使,把大炮和羅盤都放在船上了。於是大航海時代來臨了,西方人征服了全世界。

其實中國人也把大炮和羅盤放船上了,而且出去轉了7次,爪哇國也去了,索馬里也去了,非洲也去了。據說連南北美洲也去了。只為了找一個人——燕王朱棣的侄子。

唉~~~說多了都是眼淚,如果我們有世界觀的話,如果我們是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話,500年前地球就應該姓「華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