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急急!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5分鍾講稿)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和理解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是什麼?
積極參與全球化: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期煥發生機活力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王建華 張琴 柴海亮)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在19年前出版的《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一書中斷言,「社會主義將終結於二十世紀」。
然而,他的這個曾令西方世界興奮不已的預言,卻早已如今天美國金融創新製造的泡沫神話般幻滅。
社會主義中國正在通過改革開放實現和平發展,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迅速上升,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嚴書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關鍵的一條就是堅持改革開放。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期。
他說:「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全面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基本戰略,它結束了中國的封閉、半封閉狀態。積極主動參與全球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動力和支撐之一。」
雖然30年的改革開放對於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只是短暫瞬間,但它卻具有里程碑式歷史轉折意義——它帶來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希望和動力。
嚴書翰說,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正是新一輪全球化迅猛發展的30年,中國在同全球化緊密聯系而不是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盡管80年來罕見國際金融危機正嚴重影響世界經濟,但中國主動參與全球化的方向不會逆轉」。他說。
去年秋季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指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在過去的30年間,中國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今天,任何一位中國人幾乎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子」。
44歲的孫天蘭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最大的商場經營著一個義大利品牌的高檔童裝生意,她的貨源均來自數千公里以外的深圳,因為那家義大利童裝企業在深圳設有它在海外的最大加工廠。
「現在做生意很簡單,」提著法國香奈爾手包的孫天蘭說,「要什麼貨打個電話或者發個Email就行了,最遲四五天內貨就能到。」
而在20多年前,孫天蘭開始做服裝生意時只能就近選擇北京的貨源,因為如果貨源太遠,就會錯過最佳銷售季。
中國社科院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邵峰說:「全球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其更加全面深入參與全球化的主要標志。此後,中國創造了對外貿易增速世界紀錄,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商品貿易貢獻國和第二大出口商品貿易貢獻國。
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額比1978年增長了105倍,佔GDP的比重猛增至67%,佔世界貿易總額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據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門洪華的課題組研究,中國綜合開放度已位居世界各大國前列,其中貿易開放度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投資開放度總體上也不低於發達國家。
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吸引外資額達8000億美元以上。
中國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通過對外開放使商品和要素雙向流動,調節國內要素的結構失衡。例如,2007年,中國依靠出口和吸收外資,為約8000萬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和增加收入的機會。
門洪華認為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化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擴大出口、吸收外資、設立特區等,對市場經濟體制產生了新的需求。不同國家的企業、投資環境和運行機制之間相互比較和競爭,推動了中國國內企業經營制度、經濟管理體制及政府職能轉變。
另外,中國以積極合作的態度與各方一道參與全球事務,在金融安全、糧食與能源消費、貿易政策、氣候與環保措施、公共衛生安全等領域,推動國際磋商、談判和共同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建設性、公平性和共享性的方向發展。
門洪華說:「當前,國際事務中的『中國因素』正在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的市場規則、先進的發展理念,消化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益組成部分,在全球化進程中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
30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而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僅約為3%。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4%以上。
中國參與全球化,促進了全球分工體系的拓展深化和全球製造成本的降低,使各國的消費者和投資者獲益良多。許多國家的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商品越來越依賴。
同時,對於許多外國公司來說,中國的巨大市場也是他們發展的重要動力。
麥當勞目前在中國有大約1000家分店,每天銷售100多萬份漢堡包。肯德基在中國的分店超過1800家,占其全球分店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估計,截至目前,在華外資企業累計贏利達數千億美元之巨。
3、你認為21世紀公共關系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當代公共關系發展趨勢 :
(一)公關市場國際化。 中國公關市場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發展到逐步規范、從純國內化到國際化的過程。公關市場目前在中國終於成為一個被政府認可並擁有廣闊服務領域的嶄新職業,公關從業者的人數已達到10萬人,這是一個巨大飛躍。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這不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中國和世界公關業的發展必將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中國公關市場國際化趨勢上會更加明顯。
(二) 公關實務專業化 。 經過近二十年的磨練,隨著中外公關市場的逐步接軌,市場運作的游戲規則的更加健全規范,中國公關業將徹底擺脫80年代初以來公關業的陰影,真正走出公關就是所謂「笑臉相迎」的低層次的旋渦而大踏步的邁入公關實務專業化的軌道。
(三) 公關手段高科技化 。隨著網際網路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組織已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網路及其它現代傳媒新技術對公關傳播的重要意義。這些新技術將完成對公關傳播溝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調整和更新。實際上,網路傳播已經實實在在的成為一種主流媒體支持著公關傳播的開展,像電子郵件(E--mail)、組織形象介紹的網址、主頁、網上新聞發布、網上展覽、網上市場調查、網上新品推廣等,使得公關傳播的那種平等性、雙向性、反饋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信息傳播雙方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交流夥伴,實現了更深層次涵義上的雙向互動。
(四)公關地位戰略化 。中國加入WTO步伐加快,互聯網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引發全球經濟革命,中國這一最具潛力、全球最大的市場更是吸引了全球投資商的注意,越來越多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企業也逐步意識到專業公關服務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公關咨詢業務量的急劇上升。新經濟發展為傳統公關服務注入新的內容,信息技術、傳播技術突飛猛進,媒體多元化、媒體互動化、信息個性化為公關業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五) 公關教育規模化 。2000年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大會通過的《新世紀中國公關業宣言》稱「振興公關、教育為本」,中國公關事業的發展,中國公關事業與國際接軌,是與中國公關教育的水平成正比的。在公關行業發展的推動下,在規范化的高等教育的導引下,全社會的普及型及提高型的公關教育與培訓,將有規模有系統的交叉運行。建立完善的公關職業培訓體系和理論研究體系,培訓一大批掌握公關技能、高素質、敬業的高級公關從業人員,加快引進國際先進的公關技術和最新理論,最終促使整個行業與國際接軌。同時加強行業服務、行業指導,最終建立中國公關行業管理組織。
4、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經濟進入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也向信息化、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引領經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設備與技術的普及,網路設施的大眾化,國家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信息的競爭。盡管網路經濟並非萬能,但是有「小超人」之稱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提出:「面對這一全新的經濟大潮,動作快的人會打敗動作慢的人,動作慢的人會打敗根本不動作的人」。奧斯特羅姆·莫勒(2003)在《全球化危機?》中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明天的沖突將發生於爭奪信息公路的控制權,也就是使用信息公路的定價權。把電視播發到某地,需要多少錢?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往另外一個地方打電話需要多少錢?未來的競爭很可能決定於哪些企業最先得到信息,或比較准確地說,是哪些企業最快把信息送到需要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選擇集裝箱運輸,由於競爭是激烈的,最早發現新趨勢和聽到新消息的企業可以提供最優價格和最佳的發送保證。如果在信息方面落後,即使有著最好的船隻和最佳的服務的公司也無法取得成功。由此,在經濟學中,「豐度」法則(Law of abundance,一個產品一旦被介紹給大批顧客,就開始對顧客增加價值,最終成為顧客離不開的東西,使得企業能對該產品附加許多服務和其他產品,如手機及對其所附加的各種服務等)取代了「遞增回報率」的老辦法(通過進入更大市場,降低單位成本而獲利)。全球化的網路所提供的信息暢通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技術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2000)提供的30年來世界技術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已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認為,正是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技術加速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第三,高素質人才無國界流動。人是知識與技術的重要載體,是知識與技術的創造者與應用者。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國際人才市場逐步形成,高素質人才依據價值原則進行擇業與創業,國界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天牢,他們要麼跨越國界從事價值創造活動,要麼在一個國度以內,從事著全球化企業的財富創造,企業的競爭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第四,發展中國家改革與開放相互兼容,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利用國際資金與市場發展民族經濟。同時,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技術的領先性和政治地位的優越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必然比發展中國家要佔有的多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在為更多地分享這塊由於經濟全球化而增大的蛋糕而努力,從而避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極世界,改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過時的國際經濟秩序。
第五,各國之間的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相互分割的市場一體化,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過去增強,各國之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區域經濟是相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引,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中國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中韓互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這些都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區域性集團一方面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它成為經濟全球化中區域內各國避免風險的一個穩定因素,例如,歐盟統一貨幣市場就為該區域內成員國避免20世紀末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抵禦作用。當然,區域化只是全球化中的一個進程方面,就全球經濟發展來看,無論是風險的防禦,還是對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和要求,各國之間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第六,資本在全球的流動比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更為明顯。截止到20世紀的最後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這種跨國界的貨幣流量已經達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產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總額的10%(牛文元,2000)。就其形態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過程,而且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和借貸資本的全球化。今天的第三個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基本特點乃是以跨國公司為中心的產業資本全球化。產業資本全球化集中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1年出版的世界投資報告,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雷涯鄰等,2003)(表1-2)。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幾乎達到了全球GDP的50%,是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額的兩倍多。這些數據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外直接投資比國際貿易更重要。
表1-2 1982~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部分指標
(據雷涯鄰等,2003)
以上表格數據包括50多個國家(其中24個為發展中國家),他們流入儲備(inward stock)超過了100億美元,而15年以前,只有17個國家(其中只有7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表1-3和表1-4說明了各個地區在1982~2000年之間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動情況。數據反映了發達國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顯示了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重要性,2000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了2400億美元。當然,投資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的30個東道國吸納了世界大約95%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世界主要的30個投資國佔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的99%,而且,大多數為工業化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急劇增長。美國繼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最近,由於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國際投資商開始將資金投向亞洲。根據2002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雷涯鄰等,2003),10個接受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國家中,有8個是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中國、南非等。這些地區的長期投資前景看好。中國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在過去十多年裡,吸引了大量來自於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表中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吸納者,同時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之一。中國擁有世界近1/4的人口,又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未來前景看好。
表1-3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表1-4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5、公共危機有哪些發展階段?
1、危機監測。危機管理的首要一環是對危機進行監測,在企業順利發展時期,企業就應該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變的心理准備,建立一套危機管理機制,對危機進行檢測。企業越是風平浪靜的時刻越應該重視危機監測,在平靜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殺機。
2、危機預警。許多危機在爆發之前都會出現某些徵兆,危機管理關注的不僅是危機爆發後各種危害的處理,而且要建立危機警戒線。企業在危機到來之前,把一些可以避免的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對於另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機通過預警系統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這樣,企業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危機帶來的挑戰,把企業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3、危機決策。企業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正確的危機決策。決策要根據危機產生的來龍去脈,對幾種可行方案進行對比較優缺點後,選擇出最佳方案。方案定位要准、推行要迅速。
4、危機處理。第一,企業確認危機。確認危機包括將危機歸類、收集與危機相關信息確認危機程度以及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辨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影響的程度及後果。第二,控制危機。控制危機需要根據確認的某種危機後,遏止危機的擴散使其不影響其他事物,緊急控制如同救火兵刻不容緩。第三,處理危機。在處理危機中,關鍵的是速度。企業能夠及時、有效地將危機決策運用到實際中化解危機,可以避免危機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6、危機事件發展的五個階段中,處於危機爆發期應該如何應對?
當處於危機事件發展的五個階段中的危機爆發期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當遇到危機時,每個人一開始都很緊張,但現在你應該做的是冷靜下來和思考,只有當你冷靜下來並思考時,你才能工作得更好,並更快地想出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正確理解這場危機。當我們冷靜下來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危機。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危機的原因和趨勢。此時,我們必須客觀一點,沒有先入之見,否則會影響我們判斷的准確性。危機爆發期是由公共危機造成的破壞的時期。如果公共危機可以立即處理,危機的影響可以控制在組織的范圍內。如果不立即處理或不妥善處理,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升級,影響的范圍和強度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拓展資料
1、 危機生命周期理論是指危機因素從出現到治療結束的不同生命特徵。它有企業危機醞釀期、企業危機爆發期、企業危機擴散期、企業危機處理期、企業危機處理結果後遺症期五個重要階段。
2、 危機管理是在公共關系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一種管理思想和生存策略。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一個企業或組織的一次小事故或一次事故將會蔓延到全國甚至更大的領域,造成嚴重的後果。危機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條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一方面,隨著組織自身的發展,組織的組成要素和操作規則越來越復雜,但操作管理和資源分配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組織所依賴的外部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自然災害和緊急情況將給各組織帶來挑戰和威脅,使危機的出現不可避免。熔斷和點火是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意外事故。愛立信缺乏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和快速的危機應對能力,這決定了其經營管理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危機,但危機的爆發是一場意外的「雷擊」。
7、以普遍聯系觀點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和趨勢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5月30日)
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形勢總體上仍然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面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有三個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產業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國家企業購並風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們搶占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二是科技進步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將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投資方式和國際分工的變化,加速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國際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明顯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利用機遇和防範風險的能力較弱,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其金融、經濟就會面臨風險和沖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形勢,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努力使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1353-1354頁
現在,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何在新世紀里實現世界的健康、穩定和普遍發展,是擺在各國人民和政治家、企業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必須看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仍是相當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我們應該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加強對這種進程的正確引導和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但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周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這就要求國際社會應對資本的跨國流動加強有效監管和合理規范,並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迅速變化的新的經濟技術國際規則,也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
——經濟全球化,由於發達國家的主導,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於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於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