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材料分析題考研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材料分析題考研

發布時間: 2022-08-06 05:23:38

1、(13分)經濟全球化是當代整個世界面向未來的客觀變化。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國芭比娃娃玩具生產情況


(1)經濟全球化趨勢。(2分) 新航路開辟。(2分)
(2)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不利地位。(2分)
(3)材料三的觀點是片面的,不應抵制。(1分)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有利於世界和各國經濟發展;(2分)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分)
發展中國家要抓住機遇,趨利避害,制定合理的對策,在積極參與中謀求發展。(2分)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尤

(1)基本特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平等,貧富分化加劇。
(2)第一次從16世紀開始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北大西洋東岸;第二次從9世紀下半期開始,從北大西洋東岸轉移到北大西洋西岸,從英國轉向美國。因素:第一次:新航路的開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英法等歐洲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拓展殖民地,逐漸把全球經濟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第二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法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英國逐漸喪失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生產躍居世界首位,控制拉美市場,向東亞、歐洲滲透;西歐國家在一戰中衰落,美國大發戰爭財,逐漸控制世界經濟霸權。
(3)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迅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世界各國聯系和依賴日益密切,世界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世界經濟出現多極化局面,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並存,超級大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三種現代化模式並存;經濟全球化趨勢大大加強。
(4)原因:中國在新時期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交流。意義:推動了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也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3、2021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之分析題

考研政治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 10分,共 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井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彩虹和風雨共生,機遇和挑戰並存,這是亘古不變的辯證法則。我們黨建黨近百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 40多年的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謀劃,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準備,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要發揚斗爭精神,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


——摘編自《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8日)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3 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漸江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調研,強調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4月3日、4月16 日、9月25日)


(1)分析"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這一論斷所蘊含的唯物辯證原理?(2)運用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相統一性的原理,分析"主動求變"和"准確識變"之間的聯系。


【答案要點】


(1)危機中孕育新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對立統一和發展的原理。發展是一個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分)材料中的危機和機遇就是一對矛盾,我們要堅持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正確看待"危"與"機"這對矛盾。要看到"危"與"機"是並存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要找到有利條件,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因素,化危為機,轉危為機,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的疫情引發了經濟社會的新變局,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抓住變局中的機遇,開辟新的局面。


(2分)


(2)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固有的聯系;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的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2分)"主動求變"指的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時機主動變化,准確識變則指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規律為前提,要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因此"准確識變"是"主動求變"的前提,同時,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求變"才能真正的"准確識變"。(3分)


35.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充分認識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標。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目標。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只要全國上下固結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驟地前進,我們就能夠更有信心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使用"小康"這個概念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在上世紀末使我國進入小康社會。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要求在新世紀頭 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 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並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戰略目標置於引領地位,默予其更半富的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掌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斷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終點"與"起點",蘊含料證思維,體現了我們黨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顯了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的境界。當前,我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沉甸甸的實績,堅定了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新起點意味著新使命、新要求、新作為。面向未來,怎樣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回答好這些新考題,關鍵在於下定決心,以堅定不移的意志開拓進取,竭盡全力為人民謀幸福。


——摘編自《新華網》(2020 年 9月 20 日)


(1)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視角,分析我國從"解決溫飽"到"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體現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2)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答案要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堅持黨的領導。(2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2分)黨的一切工作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准,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解決溫飽到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實現小康社會,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由更多的獲得感,讓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2 分)


(2)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之所以說,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分)其一、要鞏固脫貧成果,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其二、要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接續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其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分)


36.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950 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值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下進入朝鮮戰場。這是以正義之師行正叉之舉。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惡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在這樣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連續進行5次戰役,此後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役,粉碎"絞殺戰"、抓腳"細菌戰"、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全國各族人民由衷稱贊志願軍將士為"最可愛的人"!經過艱苦卓絕的戰年,中朝軍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黨中央統攪全局,實施有力的戰爭動員和正確的戰爭指導,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族人民舉國同心支撐起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爭,最終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站立於 世界東方的室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主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摘編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黨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決策需要"非凡氣魄和膽略",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形勢和黨的任務分析。


(2)為什麼說"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答案要點】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時期,黨的工作重心實現由鄉村到城市戰略轉移,共產黨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中國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主要矛盾成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走社會主義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1分)②但一方面,解放全中國任務還沒有結束,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尚未完全完成,中國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黨還面臨著執政的艱巨考驗。(2分)③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企圖通從根本上搞垮新中國。能否肩負起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目標,完成歷史遺留任務,捍衛新生的人民政權,黨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決策。(2 分)


(1)①抗美援朝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正義戰爭,打出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以弱勝強的範例。支援了朝鮮人民,保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為維護亞洲和 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增強中國人民自信心自豪感,提高我國國際威望,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3分)②抗美援朝後,我們黨繼續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探索建設,進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迎來了光明前景。因此,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2分)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武漢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戰場,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舉全國之力實施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 多天時間先後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辟 600多個集中隔離點,19個省區市對口幫扶除武漢以外的16 個市州,最優秀的人員、最急需的資源、最先進的設備千里馳援,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各行各業扛起責任,國有企業、公立醫院勇挑重擔,460 多萬個基層黨組織沖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 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各類民營企業、民辦醫院、慈善機構、養老院、福利院等積極出力,廣大黨員、幹部帶頭拼搏,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支警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奮勇當先,廣大科研人員奮力攻關,數百萬快遞員冒疫奔忙,180萬名環衛工人起早貪黑,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千千萬萬志願者和普通人殿默奉獻…全國人民都"為熱乾麵加油"!大家都說∶"全中國等你痊癒,我們相約春天賞櫻花。"武漢的患病者也毫不氣餒,說"謝謝你們,沒有放棄我們,病好了我要去獻血"。"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的強音響徹中華大地。式漢人民、湖北人民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為阻斷疫情蔓延、為全國抗疫爭取了戰略主動,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


1979 年 12 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談到了二十世紀末我過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 是中國式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目標的建議》宣告∶"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社會主義 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7月 15 日、11月4日)


"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恢弘壯麗的新征程,又是任重道遠的新征程。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 年6月30日,7月20日)


(1)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全國人民都在為'武漢熱乾麵'加油",其中體現了什麼樣的中國精神?


(2)偉大抗疫精神將激勵新時代青年如何負擔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


【答案要點】


(1)抗疫精神是中國人民在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形成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精神。(3分)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統一。偉大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賦予了中國精神不斷前進的動力。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是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有利於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凝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3 分)


(2)在新時代,青年人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2分)青年人要堅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統一,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青年人要堅持愛國主義,弘揚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力量,做到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擔負起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2分)


38.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


美國政府宣布將正式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此舉迅速引發國際社會強烈不滿,許多美國和歐洲的知名媒體也在報道中對美國政府進行了指責與批評。事實上,從今年四月初第一次威脅要"斷供"世衛組織以來,美國政府每一次對世衛組織的"甩鍋"和"問責"都招致了各國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國際專家學者以及媒體的批評。


人類正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現在已波及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70多億人口,奪走了30餘萬人的寶貴生命。在此,我謹向不幸很難者表示哀悴!向他們的家屬表示慰問!


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災難的斗爭史。病毒沒有國界,疫病不分種族。面對來勢洶涵的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社會沒有退縮,各國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展現了人間大愛,匯聚起同疫情斗爭的考礴之力。


經過艱苦卓絕努力,付出巨大代價,中國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方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向世衛組織及相關國家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盡已所能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幫助。材料2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如其未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峻考驗。人類已經進入互聯互通的新時代,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嚴肅思考∶世界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聯合國? 在後疫情時代,聯合國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習近平就此提出4 點建議。


習近平強調,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將始終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


習近平最後強調,世界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重申對多邊主義的堅定承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旗幟下實現更大團結和進步!


(1)分析中美兩國政府對待國際組織和國際事務態度的差異,並指出這種差異的實質。(2)習近平主席所提"四點建議"對於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何意義?


【答案要點】


(1)在全人類共同抗擊新冠病毒的緊張"戰爭"中,美國退出世衛組織的舉動無異於臨陣脫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明,全球各國是命運與共的共同體,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面對肆虐的疫情,全球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積極作為又強有力的世衛組織,為共抗疫情提供及時有效的協調指導。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肩負著推動國際合作、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刻,美國退出世衛組織,本質是在逃避現實問題,推諉自身責任。(2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疫情。中國將繼續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全球抗疫領導作用,同各國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繼續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3 分)


(2)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2分)習近平主席深入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世界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聯合國?在後疫情時代,聯合國應該如何發揮作用?從主持公道、厲行法治、促進合作、聚焦行動四個角度切入,深刻闡述了中國的理念和主張,展現了中國在重大歷史關頭發揮重要和關鍵作用的大國擔當,起到了鼓舞人心、指明方向、引領行動的積極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3分)


2021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之分析題的內容小編就說到這里了,更多關於考研備考技巧,報名入口,考研報名時間,考研成績查詢,考研報名費用,准考證列印入口及時間等問題,小編會及時更新。希望各位考生都能進入自己的理想考研院校。希望大家能好好復習。取得佳績。

4、(13分)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1)影響: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各大洲之間的聯系(文明的碰撞);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4分)
(2)特徵: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英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3分)
原因:工業革命後英國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首先成為工業國家;新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便捷;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掠奪;19世紀中期以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5、(12分)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材料一:「世界史若就其

(1)活動:新航路的開辟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進行的殖民擴張。
(2)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的兩極分化,使貧富差距更為嚴重.貧窮國更加貧窮,發達國家更加富裕. 使各個國家經濟擴張的同時,疾病,文化沖突,種族歧視狀況也越來越嚴重. 地域危機越來越嚴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慾望使戰火重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實現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同時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4)利:它加速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趕超發達國家。
弊:①它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由於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發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競爭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②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經濟危機一旦發生,其傳染性和破壞性會空前加強。③發達國家把利潤高、污染重的企業遷至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工業垃圾和有害物質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6、2011考研政治5道分析題答題技巧。要詳細啊

掌握知識量最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答題技巧的不同可能使總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考研試卷中大題的分值佔百分之六十,而實際上大題也是技巧性最強的題型。下面向大家介紹大題答題三步曲:

第一步:看完問題,回到材料分析,看下涉及哪些理論,哪些知識點,統統寫上去,只要有關聯的都寫上去,那些不敢確定有沒有關聯的有些猶豫的也寫上去,因為多寫是不扣分的,而少寫則要扣分。各個理論之間可用a,b,c。其實我們要記的東西就是這些理論和原理了,我們知道其實政治的理論是很簡短的,特別是馬哲與馬經部分。比如,涉及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個理論,我們只需要寫「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樣就可以了。理論之間當然可以用些連詞來銜接這樣文字不會很生硬。縱如,「唯物主義認為」「我們知道」「而且」等等

第二步:寫完了涉及的理論和原理了,恭喜你,你一般得到這個問題差不多一半的分值。這個時候你就是聯系材料了,記住,材料是給你分析的,無論題目有沒有要求你按照材料,這一步工作你一定要做。第二步的工作就是用材料中的內容把第一步寫到的理論和原理再復述一遍,也可根據需要做適當的加工。做完第二步,你可得到七成,八成的分數了。

第三步:聯系實際,並結合自己的話再次論述和完整答案。有些問題本來就是要求結合實際的,沒有要求你也可以這樣做。第三步其實就是個人的發揮問題了,這個有一到兩成的分數。這三步做完應該就是比較完美的答案了,不漏知識點,十分可得八分以上。如果字跡清晰,並且條理清楚的話,就可能是滿分。

下面以最新真題為例

題目要求: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付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葯,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葯。二人不解:我倆患的是同一症狀,為何開的葯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於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於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葯,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葯,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症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後各自將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癒了。

中醫是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強調辨證施治,華佗對症下葯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並分析其內涵。(6分)

(2)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華佗對症下葯的故事涉及的辯證法基本范疇主要有: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現實中因果關系的表現是多樣的。兩府吏生病,飲食過多、受涼感冒是原因,頭痛發燒是結果,是異因同果。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根據的一對范疇。本質決定現象,現象表現本質,人們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華佗通過望色、診脈認識了兩人發燒的不同原因,就開出了不同的葯方。(6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求我們具體分析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華佗對症下葯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分清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和聯系。(4分)

【解讀】 (1)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以及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解和運用。

(2)華佗「對症下葯」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中的《華佗傳》。

(3)第一問採取演繹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原因和結果中還可以回答因果關系的多樣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運用這些原理分析華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問首先回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以及其理論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闡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意義。

35.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註:CPI(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家庭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的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一般認為,CPI的增幅大於3%時,就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PPI(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標。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

材料二

我國經濟自2003年進入新一輪上升期,經濟增長速度從2003年的10%一路上漲,2006年突破11%,並於2007達到11.9%。然而經濟偏快增長也帶來一系列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經濟增長有可能由偏快轉為過熱。2007年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宏觀調控任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2008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加深,國內許多外向型出口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出口持續出現下滑勢頭。上半年經濟增長開始放緩,GDP同比增長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7.9%,這表明「防過熱」已見效,但物價漲幅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任務: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放在突出位置,即「一保一控」。財政部等部門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稅率。央行8月初調整了商業銀行信貸規模,9月16日起又下調了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以及流動資金短缺等問題。

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同比回落了2.3個百分點,經濟增長5年多來首次低於10%。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漸顯現,國內經濟的下行風險逐步加大。中國經濟已經從持續升溫轉入降溫狀態。1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拉動內需十項新舉措的公布,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4萬億元的投資將對經濟產生最直接的拉動。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資料來源:財政部網站、新浪財經網等

請回答:

(1) CPI和PPI的走勢及其變化反映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什麼問題?結合材料分析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2) 結合材料分析我國政府是如何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施宏觀調控的。(6分)

答案要點:

(1)CPI與PPI直線上升表明,通貨膨脹壓力逐步加劇,存在著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向;CPI與PPI的迅速回落表明,存在著由通貨膨脹轉為通貨緊縮的風險,國內經濟的下行風險逐步加大。(2分)CPI一路上揚的原因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而通貨膨脹預期則是價格持續上漲最為關鍵的因素。CPI和PPI回落的原因:國家採取「兩防」的調控政策初見成效;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2分)

(2)我國政府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形勢下採取不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當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經濟趨向過熱時,採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和准備金率,減少貨幣供應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抑制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2分)當經濟呈現下滑風險和CPI指數有所下降而仍處高位時,政府對稅收結構、財政支出結構和信貸規模、信貸方向等作了適時的調整,以實現保增長和控物價。(2分)當物價回落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時,政府採取了增加財政支出,降低稅率,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和准備金率,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提高就業水平,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樣的政策選擇與組合以及調控政策的適時轉變,體現了中央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時性和靈活性。(2分)

【解讀】 本題考查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一知識點的內容,是政治經濟學的常考點。本題作為分析題共包括兩問,第一問主要是根據材料回答從2007年到2008年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從兩防(防通脹防過熱)到「保字當頭」的變化。第二問主要是回答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宏觀經濟政策所作的調整與變化。簡言之,2007年主要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2008年,面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則轉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35(1). 材料

從上一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題,但當經濟全球化正以強勁的實力伸展它的觸角時,卻遭遇了由美國華爾街演繹出來的國際金融海嘯,顯然,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這場危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蔓延和擴展到世界各地,形成美國患病,全世界吃葯的局面。

摘自《參考消息》2008.10.15

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摘自胡錦濤在20國峰會上的講話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如何看待國際金融海嘯背景下的經濟全球化?

(2)說明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

答案要點:

(1)最近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著重大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具有二重性。其積極作用表現在:①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流動,實現合理配置和資源優勢互補;②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③有利於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發展;④有利於解決資源、環境、人口等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其消極作用表現在:①經濟全球化把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消極功能擴展到世界范圍,造成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危機爆發的世界性。②經濟全球化把資本主義追求最高利潤的動機和目的擴展到世界范圍,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實現利潤最大化。③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擴展到世界范圍,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新的經濟霸權的威脅,損害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的正常發展。④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兩極分化擴展到世界范圍,加劇了貧富差別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我們不能因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經濟全球化,也不能因為爆發了全球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而反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應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機遇,積極參與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既促進本國經濟的成長,又讓合作方獲得利益,取得互利和雙贏的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我國應和世界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經濟上互助合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35(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

請回答:

(1)運用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闡述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你認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該採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要點:

(1)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通過兩大部類之間及其內部的交換,闡述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條件和規律,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必須按比例發展,這對一切社會化大生產,尤其是社會主義生產都是適應的。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首先要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持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和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必須建構起合理的比例關系。比例協調、結構優化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按照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要求,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堅持又好又快的原則。「又好又快」,簡單地說,就是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堅持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礎上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發展。而提高質量和效益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比例協調、結構優化。在過去一個時期我們曾經強調「又快又好」,現在又把「好」置於「快」之前,這不是簡單的文字順序調整,而是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的重大發展,意義重大。又好又快,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2)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採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的合理和協調;②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③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④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總之,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黨中央提出的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措施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3. 材料

2007年夏天以來,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引起了美國和國際社會的金融危機。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使中國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請回答:

(1)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2)國際社會如何應對?

(3)我國政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點:

(1)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不當的原因,也有金融監管缺失的原因。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或根源是資本對高額利潤的追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要相對縮小的矛盾,特別是房地產無限擴張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相對縮小的矛盾。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就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

(2)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恢復市場信心,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於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為穩定各國和國際金融市場創造必要條件。

(3)我國政府採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和其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36.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

摘自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

材料二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關於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在這里說了很長的一段話,現在不重復。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並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但是從二十多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當。至於什麼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中心任務,由於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摘自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

(1) 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6分)

(2)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要點:

(1)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歷史背景既有國際背景,又有國內背景。國際背景是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存在矛盾,促使中國共產黨回答這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國內背景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以後也存在著許多矛盾。(2分)

毛澤東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與舊社會的基本矛盾性質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加以解決。這一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矛盾學說,為我們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4分)

(2)鄧小平認為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正確的,並在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只有通過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來解決。(4分)

【解讀】(1)1957年2月,針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著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即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基本矛盾,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對抗性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加以解決。即通過調整和改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完善。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之所在,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毛澤東首次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特點和解決途徑、方法等的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2)但限於歷史條件,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並沒有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尤其是沒有認識到要通過改革和發展生產力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鄧小平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完善,重點是把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統一了起來,並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解決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貢獻。

7、(13分)科技的發展助推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引發新問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0年以後,所有的工業都


(1)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促進交通、通訊工具的改進,提供聯結紐帶;刺激殖民擴張,推動世界市場形成。(3分)
(2)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民族國家的功能衰退。超國家的國際經濟組織在世界經濟整合和發展中日益重要,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3分)
(3)(7分)評分標准:采點評分與分層評分相結合。
①觀點恰當得2分。
②無論證過程不得分;有論證過程文字得1分;基本合理得2-3分;論證合理,層次清晰,邏輯性強,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不拘泥於答案。
③總結得當得1分。
實例:
觀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沒有弱化民族國家的職能。
論證:經濟全球化發展中,民族國家仍然是非常積極、非常重要的推動者,例如中國在1992年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整合和發展;經濟全球化面臨環境污染、恐怖主義、能源危機等問題,也需要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起了主導作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面臨更多威脅,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體制和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總結:發展中國家既要積極投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也要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8、高分求解經濟學考研的詳細問題!

掌握知識量最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答題技巧的不同可能使總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考研試卷中大題的分值佔百分之六十,而實際上大題也是技巧性最強的題型。下面向大家介紹大題答題三步曲: 第一步:看完問題,回到材料分析,看下涉及哪些理論,哪些知識點,統統寫上去,只要有關聯的都寫上去,那些不敢確定有沒有關聯的有些猶豫的也寫上去,因為多寫是不扣分的,而少寫則要扣分。各個理論之間可用a,b,c。其實我們要記的東西就是這些理論和原理了,我們知道其實政治的理論是很簡短的,特別是馬哲與馬經部分。比如,涉及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個理論,我們只需要寫「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樣就可以了。理論之間當然可以用些連詞來銜接這樣文字不會很生硬。縱如,「唯物主義認為」「我們知道」「而且」等等 第二步:寫完了涉及的理論和原理了,恭喜你,你一般得到這個問題差不多一半的分值。這個時候你就是聯系材料了,記住,材料是給你分析的,無論題目有沒有要求你按照材料,這一步工作你一定要做。第二步的工作就是用材料中的內容把第一步寫到的理論和原理再復述一遍,也可根據需要做適當的加工。做完第二步,你可得到七成,八成的分數了。 第三步:聯系實際,並結合自己的話再次論述和完整答案。有些問題本來就是要求結合實際的,沒有要求你也可以這樣做。第三步其實就是個人的發揮問題了,這個有一到兩成的分數。這三步做完應該就是比較完美的答案了,不漏知識點,十分可得八分以上。如果字跡清晰,並且條理清楚的話,就可能是滿分。 下面以最新真題為例 題目要求: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付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葯,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葯。二人不解:我倆患的是同一症狀,為何開的葯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於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於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葯,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葯,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症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後各自將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癒了。 中醫是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強調辨證施治,華佗對症下葯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並分析其內涵。(6分) (2)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華佗對症下葯的故事涉及的辯證法基本范疇主要有: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現實中因果關系的表現是多樣的。兩府吏生病,飲食過多、受涼感冒是原因,頭痛發燒是結果,是異因同果。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根據的一對范疇。本質決定現象,現象表現本質,人們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華佗通過望色、診脈認識了兩人發燒的不同原因,就開出了不同的葯方。(6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求我們具體分析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華佗對症下葯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分清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和聯系。(4分) 【解讀】 (1)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以及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解和運用。 (2)華佗「對症下葯」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中的《華佗傳》。 (3)第一問採取演繹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原因和結果中還可以回答因果關系的多樣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運用這些原理分析華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問首先回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以及其理論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闡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意義。 35.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註:CPI(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家庭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的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一般認為,CPI的增幅大於3%時,就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PPI(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標。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 材料二 我國經濟自2003年進入新一輪上升期,經濟增長速度從2003年的10%一路上漲,2006年突破11%,並於2007達到11.9%。然而經濟偏快增長也帶來一系列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經濟增長有可能由偏快轉為過熱。2007年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宏觀調控任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2008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加深,國內許多外向型出口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出口持續出現下滑勢頭。上半年經濟增長開始放緩,GDP同比增長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7.9%,這表明「防過熱」已見效,但物價漲幅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任務: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放在突出位置,即「一保一控」。財政部等部門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稅率。央行8月初調整了商業銀行信貸規模,9月16日起又下調了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以及流動資金短缺等問題。 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同比回落了2.3個百分點,經濟增長5年多來首次低於10%。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漸顯現,國內經濟的下行風險逐步加大。中國經濟已經從持續升溫轉入降溫狀態。1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拉動內需十項新舉措的公布,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4萬億元的投資將對經濟產生最直接的拉動。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資料來源:財政部網站、新浪財經網等 請回答: (1) CPI和PPI的走勢及其變化反映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什麼問題?結合材料分析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2) 結合材料分析我國政府是如何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施宏觀調控的。(6分) 答案要點: (1)CPI與PPI直線上升表明,通貨膨脹壓力逐步加劇,存在著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向;CPI與PPI的迅速回落表明,存在著由通貨膨脹轉為通貨緊縮的風險,國內經濟的下行風險逐步加大。(2分)CPI一路上揚的原因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而通貨膨脹預期則是價格持續上漲最為關鍵的因素。CPI和PPI回落的原因:國家採取「兩防」的調控政策初見成效;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2分) (2)我國政府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形勢下採取不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當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經濟趨向過熱時,採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和准備金率,減少貨幣供應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抑制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2分)當經濟呈現下滑風險和CPI指數有所下降而仍處高位時,政府對稅收結構、財政支出結構和信貸規模、信貸方向等作了適時的調整,以實現保增長和控物價。(2分)當物價回落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時,政府採取了增加財政支出,降低稅率,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和准備金率,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提高就業水平,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樣的政策選擇與組合以及調控政策的適時轉變,體現了中央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時性和靈活性。(2分) 【解讀】 本題考查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一知識點的內容,是政治經濟學的常考點。本題作為分析題共包括兩問,第一問主要是根據材料回答從2007年到2008年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從兩防(防通脹防過熱)到「保字當頭」的變化。第二問主要是回答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宏觀經濟政策所作的調整與變化。簡言之,2007年主要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2008年,面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則轉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35(1). 材料 從上一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題,但當經濟全球化正以強勁的實力伸展它的觸角時,卻遭遇了由美國華爾街演繹出來的國際金融海嘯,顯然,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這場危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蔓延和擴展到世界各地,形成美國患病,全世界吃葯的局面。 摘自《參考消息》2008.10.15 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摘自胡錦濤在20國峰會上的講話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如何看待國際金融海嘯背景下的經濟全球化? (2)說明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 答案要點: (1)最近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著重大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具有二重性。其積極作用表現在:①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流動,實現合理配置和資源優勢互補;②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③有利於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發展;④有利於解決資源、環境、人口等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其消極作用表現在:①經濟全球化把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消極功能擴展到世界范圍,造成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危機爆發的世界性。②經濟全球化把資本主義追求最高利潤的動機和目的擴展到世界范圍,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實現利潤最大化。③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擴展到世界范圍,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新的經濟霸權的威脅,損害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的正常發展。④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兩極分化擴展到世界范圍,加劇了貧富差別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我們不能因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經濟全球化,也不能因為爆發了全球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而反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應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機遇,積極參與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既促進本國經濟的成長,又讓合作方獲得利益,取得互利和雙贏的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我國應和世界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經濟上互助合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35(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 請回答: (1)運用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闡述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你認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該採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要點: (1)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通過兩大部類之間及其內部的交換,闡述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條件和規律,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必須按比例發展,這對一切社會化大生產,尤其是社會主義生產都是適應的。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首先要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持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和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必須建構起合理的比例關系。比例協調、結構優化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按照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要求,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堅持又好又快的原則。「又好又快」,簡單地說,就是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堅持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礎上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發展。而提高質量和效益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比例協調、結構優化。在過去一個時期我們曾經強調「又快又好」,現在又把「好」置於「快」之前,這不是簡單的文字順序調整,而是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的重大發展,意義重大。又好又快,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2)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採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的合理和協調;②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③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④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總之,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黨中央提出的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措施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3. 材料 2007年夏天以來,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並引起了美國和國際社會的金融危機。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使中國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請回答: (1)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2)國際社會如何應對? (3)我國政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點: (1)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不當的原因,也有金融監管缺失的原因。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或根源是資本對高額利潤的追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要相對縮小的矛盾,特別是房地產無限擴張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相對縮小的矛盾。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就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 (2)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恢復市場信心,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於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為穩定各國和國際金融市場創造必要條件。 (3)我國政府採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和其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36.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 摘自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 材料二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關於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在這里說了很長的一段話,現在不重復。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並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但是從二十多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當。至於什麼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中心任務,由於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摘自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 (1) 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6分) (2)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要點: (1)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的歷史背景既有國際背景,又有國內背景。國際背景是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存在矛盾,促使中國共產黨回答這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國內背景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以後也存在著許多矛盾。(2分) 毛澤東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與舊社會的基本矛盾性質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加以解決。這一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矛盾學說,為我們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4分) (2)鄧小平認為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正確的,並在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只有通過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來解決。(4分) 【解讀】(1)1957年2月,針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著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即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基本矛盾,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對抗性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加以解決。即通過調整和改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完善。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之所在,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毛澤東首次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特點和解決途徑、方法等的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2)但限於歷史條件,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並沒有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尤其是沒有認識到要通過改革和發展生產力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鄧小平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完善,重點是把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統一了起來,並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解決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貢獻。2011-10-22 18:32:26

9、30分求經驗:考研政治大題(分析題)如何復習、應對

分析題的審題是答好題的重要條件。最近幾年分析題的設計是越來越靈活了,但是它再靈活,也總是有與它相對應的考試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不會超過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的。所以,如果分析題所提問題不是很明確的話,大家首先要花很大的功夫看看這個題目究竟是要考哪一章的哪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了解了,也就完成了答題的一半.
為了搞清分析題的題意,就是細看題干提供的信息。要「四個細看」:第一是細看分析題的導語,比如下面是有關經濟全球化的材料,比如說下面是有關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材料,下面是有關中國收入分配的材料,這句話實際上已經把這個問題的大范圍界定了,這是第一。第二要細看材料,現在的題往往是單材料或者雙材料,2004年的兩個題都是雙材料,很少有多材料就是三個材料以上的,一定要把材料之間的相同點和共同點蘊含的信息搞清楚。第三個對於材料的出處大家要細看,特別是毛澤東思想概論這樣和歷史聯系比較密切的課程,比如說王明的著作、陳獨秀的著作、毛澤東的著作,名字一出來,實際上他的觀點基本上就出來了。第四是認真的看提問,提問要聯系起來,不要只看一個提問,把這些提問都聯系起來,再一個一個地看。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年哲學出了一道關於聞一多的題目,說聞一多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在課堂黑板上寫了一個數字2+5=?,開始學生不知道問什麼,後來聞一多又問一遍,學生答2+5=7,聞一多說2+5=7在數學上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上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馬馳騁》的圖畫讓學生欣賞,圖上前面兩匹馬,後面五匹馬,給人的印象卻是萬馬馳騁。這樣一個事情最後有兩個提問,第一個提問:既然數學領域2+5=7是顛覆不破的,為什麼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如果大家是孤立地看第一個問題,相當一部分同學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問的是什麼,感到很困難。如果把第二問聯系起來就很容易解決。這個題目設計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想在第二問里對第一問有一些提示,第二問是: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很顯然第一個問題就是講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問題。2+5=7是理性認識;2+5=10000是藝術想像,非理性認識。所以先要把題目搞清楚,然後再來回答,不要孤立地看一個提問,把整個題目的提問都看瞭然後再逐個回答問題,因為後面提問往往包含著前面提問的信息,命題當中就包含了一些提示在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