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學為什麼要開設地理課程?!
一、課程理念
(一)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為滿足時代發展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科基礎,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精選學科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生活的聯系,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公民的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一方面提供現代公民所必備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區域發展問題,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進一步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為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按照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普通高中課程的總體要求,建立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了解現代地理科學應用技術與方法等不同需要。在統一要求學生共同學習必修模塊的基礎上,不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准規定的選修模塊中自主選修,還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學時和學校自主開設課程的學時進行相關地理內容的研究和學習。 (三)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必須突出開放性和實踐性。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加強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實踐活動。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高中地理教學必須組織學生開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通過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講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恰當選擇與合理應用,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四)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擴展了地理科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技術,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地理學習的途徑和手段。因此,應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地理課程資源,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五)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按照普通高中課程要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總體要求,必須改進高中地理課程的既有評價方式,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綜合評價要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以及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的結合。
二、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總目標的三個方面囊括了基礎性學習的全部內容,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和做人的必備基礎,是今後適應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為了使總目標更具體,課程標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三個維度構成了高中地理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機整體。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識目標
(1)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
地球作為宇宙中的天體,其運動和變化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地球上發生的許多地理現象與宇宙環境息息相關;同時,人們把宇宙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後備資源和後備空間來源。
(2)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組成的。這些要素並不是簡單匯集或在空間中的偶然結合,而是通過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等一系列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之間發生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物質能量系統。課程目標要求學生「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文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人口、聚落、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文化、旅遊等組成的。地理課程應當反映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要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課程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4)區域差異的基礎知識
教學要突出區域差異和區際聯系,強調不同尺度區域在各種地理要素綜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區域差異,從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因此,課程目標規定學生要「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5)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地理信息已成為規劃和管理、宏觀決策、微觀生產、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間支撐信息,特別是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許多領域的技術支撐。地理課程對地理學的這些新發展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強調了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學生直觀地、感性地認識「3S」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應用原理。
2.技能目標
(1)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實踐是學生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與地理規律的主要途徑,也是獲取地理信息、學習地理知識、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和手段。在地理實踐中,聯系生活,可以豐富地理知識內容;接近生活,可以涉及學生本人生活的諸多方面。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
(2)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基本技能
地理圖表既能形象地顯示地理事物的特徵、空間位置和發展過程,又可把數據具體化、形象化、規律化,它不僅是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及地理數據,可以獲得有關地理事象的空間位置、聯系及動態變化,地理事象演變,地理原理等信息。
課程標准採用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將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有機結合。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強調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倡導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判斷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從而體驗學習的過程和學會學習的方法。
1.獲取、整理、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的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例如: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綜合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影響的小論文等。
2.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例如:連續五天以上觀測學校操場正午旗桿的影子變化,記錄並總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分析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原因;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表達、交流探究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例如: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問題的地理小論文,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1.培養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例如: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引導學生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例如: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力,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3.樹立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區域聯系與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培養具有世界觀念和責任感的公民,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新理念。在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教學應使學生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例如:舉例說出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舉例說明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4.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參觀自然保護區、生態農業園區、清潔生產的工廠、污水處理廠等,寫一篇觀後感;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針對本地區某一突出的環境問題,開展調查,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2、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內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地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知識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什麼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嘗試。 一、鑽研課程標准 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鑽研課程標准,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 」,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反激情,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領導標新二月花」。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
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裝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板、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可巧借古詩教學: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還可採用成語和謎語進行教學。 5、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6、討論激趣
分小組討論地理知識,能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興趣高。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討論中,學生能抒發自己的見解,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節,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的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答其它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作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7、歌謠激趣
教學中可抓住地理知識的關鍵內容,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謠,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學習「黃河的治理」,可編歌謠「黃河之水天上來,萬里奔騰入渤海,捲走黃沙十六億,填充華北覺降帶,走南闖北拐大彎,泥沙滾滾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築壩,造成懸河飛天外。」又如學習「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可編歌謠:「南極地區,資源豐盛;鐵礦煤炭,淡水儲存;海洋生物,鯨蝦成群;冰川地質,需要考證;長城中山,南極紮根,北極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樣,采雪鑽冰;科學考察,如同會診。」同時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學中投入教師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是上好地理課的有力保證。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師生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如果教師能熱愛自己的學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就必然能感染學生,使之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的求
知欲。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情感。 三、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幾點: 1、抓住主幹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大樹,有主幹、有細枝、還有末葉。但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幹知識,沒有主幹,枝葉就沒有了依託。構建知識體系,使主幹知識凸現眼前,知識脈絡清晰,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識聯系,說透因果關系
任何一個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的,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特徵正是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課堂教學還不能只著眼於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尤其在講述一個區域自然環境時,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例如:歐洲的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相比,其主要特徵是比較溫和濕潤。這是因為:(1)歐洲大部分地區處在盛行西風帶;(2)西瀕遼闊的大西洋,海岸線漫長曲折,眾多的內海和海灣深入內地;(3)沿岸有世界最強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源源不斷地給歐洲大陸輸送熱量,使西風更加溫暖濕潤;(4)地形以平原為主,且東西連貫成片,主要山脈多呈東西走向,便於濕潤的氣流送進大陸內部。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歐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其中溫帶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陸輪廓和洋流則起到促進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縱深聯系,歐洲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又決定了歐洲河網稠密、水流平穩的水文特徵,從而為發達的內河航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布魯納指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並以這種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住知識聯系,有助於學生全面地分析思考問題,獲得明確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點難點,達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用的關鍵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突出,但並非機械重復。如中國地形知識中「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重點知識,教師可先從海拔高度與地形類型入手,加深三級階梯概念並具體說明階梯界線,然後深入分析其對氣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平面圖到剖面圖,印證概念,建立空間立體的概念。
難點知識一般是學生難以感知和體驗的知識。在地理學習中,很多知識往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所以理解這些知識是學生能否掌握和運用新知識的關鍵。教師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予以點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學習「西北地區」時,為了讓學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區的乾旱以及乾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在教學中插入通過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一段情節——年輕的城市女教師第一次來到西北農村,洗漱完畢後,正想把水倒掉,鄉村女教師趕緊阻止,並把用過的水端到孩子們面前,讓好長時間不捨得用水洗臉的孩子沾點水洗洗,然後再把剩下的水讓驢也飽喝一頓„„這一情節無疑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對西北地區「乾旱」這一突出區域特徵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教會知識只能讓學生擁有過去,而教會學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來。」因此,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進行。知識向能力轉化,思維是橋梁,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核心。由於地理學科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都很豐富,因此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地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徵,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圖,可活躍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因此,地圖作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直觀教具。空間概念的建立,必須憑借地圖來呈現,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構建以地圖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每一個環節都應注意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填圖、繪圖„„只有掌握地圖技能,熟悉地理的圖像語言,牢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才會靈活地進行空間想像,開展空間思維活動。
2.加強區域對比分析,能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內容也以區域地理知識為主。各種地理要素在地域組合上的不同,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指導學生區域對比分析,如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礦產、植被„„等諸地理要素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進行分析,使學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區的綜合特徵及其形成原因,並由此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
由於地理事物普遍聯系的,因此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教師要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首先要善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維習慣。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到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南亞季風氣候的特點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的迎風坡,會形成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與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地理思維,也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百度文庫
3、淺議怎樣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由於地理知識涉及面廣,對學生來說,大量的地理概念、規律、特徵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不少學生感到地理難學、難記而對地理學習無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不佳。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一,我們應該將課本的知識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課上我們可以通過講一些地理知識在社會發展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地理在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應用,在協調人口和資源及環境的關系的應用,在交通運輸上的應用等等。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用,於是就有興趣去學。其二,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教學和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教學能把難於理解的地理知識變得易於掌握,而科學的記憶方法則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這樣,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而使得學習興趣倍增。其三,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穿插一些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是以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為基礎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對知識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識掌握越好,興趣也就越濃。在課堂上如果適當引用一些平時搜集的資料, 就會促進知識的理解,提高趣味性。除上述三種方法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還可以設疑激思,讓學生去思考課內外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的問題等等。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備課質量以保證教學質量。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我認為備課與教案的編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深鑽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偏離教學的方向。2.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徵。3.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具體、明確、清晰 ,便於講授。4.簡化和降低一些較偏較深知識的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5.區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教案要做到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6.設計教學方法,准備直觀教具。教師應據課本內容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師要估計到上課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想好如何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行。此外還要考慮好直觀教具何時用、如何用,應做到心中有數。總之,地理備課是一項經常、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周密地考慮各種教育因素,不斷地 學習、探索,付出辛勤的勞動,克服困難,做到備知識、備能力、備素質的教學步步到位,達到備課的更高要 求,以保證教學的質量。
三、運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高中的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概念繁多,規律、特徵不易分辨、掌握,這是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困難的主因。我在教學中體會到比較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並鞏固舊知識,前後形成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具體談下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的幾種形式:1.對比法:把分別獨立或不同課時的幾個地理事物、現象或規律,並列到一張圖表上進行對照,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系。例如:在講城市的三種基本功能區時,可以對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進行對比區分。2.借比法: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只靠簡單的語言文字表達很難達到效果,這時我們可以藉助日常的事物借喻地理事物使得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具體化、 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通過書本受擠壓變形,來說明褶皺的形成原因。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借比法講述,能引起學生興趣,利於學生消化知識。3..類比法:有些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時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新的知識並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類比世界經濟全球化進行講解。4.專比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可以把該地理知識和另外知識點進行逐一對比。例如:在講中國A區域時,可以通過對比A區與B區地理環境,A區與C區的經濟結構, 6、群比法:在系統復習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達到對所學知識認識上的新的飛躍,一 般進行綜合性比較,例如:對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的全面對比。這們有利於學生把厚書讀薄,馭駕各個知識點。綜上所述,地理教學中若能把比較運用得當,注意選擇比較對象和比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相互比較,應該根據教學需求而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是調配每個教學環節至最佳狀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在每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地磨合,切實地從細微處入手。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真、扎實備好每一堂節,積極探究科學的授課方法,以保證地理教學的最
4、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望高。而中學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維活動往往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講經緯線方向時提出:「一個人沿某緯線一直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一個人沿某經線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又如講青藏高原時提問:「青藏高原地勢高、太陽輻射強,為什麼氣候天寒地凍?」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最有興趣的時候也是學習狀態最佳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設置一定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2、 密切聯系各種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使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
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思維的發展規律是從生動的直觀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由於中學生年齡和見聞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和現象學生是從未感知過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向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感性材料,聯系學生的知識和實際生活,並藉助各種直觀教具,引導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直觀形象思維通過積極的思維過程――分析、綜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在學習季風形成時,提問「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時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麼感覺」來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經驗,理解海陸熱力差異,推導出季風的形成。
3、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地理教材的內容有不同的屬性,在學習中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採用不同的思維形
式。由於中學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和地理推理材料為主,因此,地理教學中就要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有多種,地理教學中最根本、最常用、最重要地方法是比較法及分析綜合法。
比較方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極其廣泛,無論地里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演變、數據、景象等教學,都離不開比較法的運用。它可在學生已知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於學生認清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明確地理事物發展的過程規律: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對大陸冰川和山丘冰川的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農業的對應比較等。
分析綜合法是地理教學運用廣泛的邏輯思維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復雜的地理事物分解為簡單要素、分別加以認識和研究的邏輯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地理事物各個要素或各個方面的特徵綜合起來考慮的邏輯思維方法。分析的目的在於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綜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總體特徵。分析和綜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礎上才有綜合的可能,只有通過綜合才能透徹地理解地理事物各個要素的總體特徵,從而獲得正確完整的地理知識。
4、 充分利用地圖,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要研究地理環境中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及他們的相互關系,立體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圖。地圖是無聲的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地理教學的工具。地圖是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分布上形象直觀的概括,運用地圖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他不僅可以告訴學生許多地理知識,也可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區域特徵及地域差異,還可以找出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看東西岸氣候類型的差異,然後結合地形、氣壓帶、風帶、洋流等分布圖,分析其差異的成因。這些內容的獲得,是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是要通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完成。所以指導學生運用地圖的過程不僅是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地圖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
5、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表現為學生能依據地理規律,對新的地理問題進行獨特分析與解決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擺脫教學中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維,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意識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材中「擴點」、「補充」、「延伸」,進行創造思維訓練;抓住教材的「異點」,進行擴散思維訓練;藉助插圖、附圖,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想像能力;通過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進行「一題多解」和「一解多題」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要勇於打破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探索求異。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形成開放的課堂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大膽嘗試,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收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教學效果。
5、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 》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激發學生樹立理想,由此產生興趣。例如:有的學生想當記者,在講到《中東》這一課時就可以結合實例材料——美英聯軍侵略伊拉克,來分析伊拉克及周邊國家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的航空母艦是通過哪些海路進入阿拉伯海的,指出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對這些地理常識都應了解。這樣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好好學習的願望。
其次,把學生的其他興趣遷移到學習上來,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往往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來激發其興趣。如在講《板塊運動》這部分內容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四川的汶川地震為什麼會發生?」,給學生做簡單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引起的,從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塊的知識並且引用汶川地震實例引導學生總結出: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達到教學目的。這樣能夠使學生對這些故事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從新聞中尋找熱點問題來激發學習興趣
人們生活在地理環境中,每個人都體驗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中,每個人都能體驗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與自己的密切關系,這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例如:2008年年初,我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遭受的雪災,致使農業遭受嚴重損失、春運工作一度中斷,通過此新聞實例激發學生學習《氣候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節,了解到我國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的西北季風的影響,寒潮活動強烈,多帶來降雪天氣。通過新聞熱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會新課標教學中「學習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教學理念。 三、用一些順口溜來激發學習興趣
順口溜能幫助學生識記一些枯燥的內容,例如學習我國的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可用「兩湖兩廣兩河山,蒙青新藏雲桂川,遼吉黑,陝寧甘,京津滬,澳港渝,蘇浙皖,台灣閩贛和海南」這樣的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記憶;又如《長江的開發》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可以編成順口溜加強記憶,即: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腳。青川藏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倡導學生從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樂趣,可變「共學」為「樂學」。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6、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7、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梯度地制定相應的練習,練習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場完成,對於有困難的學生,老師可當場進行輔導。
第三應做好課後的總結記憶:學習完一節課的內容之後,教師適時進行歸納總結記憶是十分必要的。對於要記住的重點內容,要讓學生在書上進行標記,有的在書上畫出,有的記下筆記。有些需要背記的知識內容,要盡可能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場記住。記憶的方法有多種,有趣味記憶法、圖示記憶法、對比記憶法、歸納記憶法、理解記憶法、字頭記憶法、謎語記憶法等,老師要不斷變換記憶方法,讓學生輕松、有趣地記下該識記的內容。比如:學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時,要讓學生記住地球大小的數據,難度較大,我就根據地球大小的數據特點,把它編成繞口令:地球是個圓球體,赤道周長四萬公里,平均半徑六三七一,面積大約五點一,真理來得不容易,大家一定要牢記。學習地球的自轉方向,經線、緯線的方向時,我這樣編:地球長得真正好,自西向東繞軸跑,豎經橫緯球面靠,指引方向立功牢。學到世界各大洲的界線時,我把各大洲界線編成繞口令:我拉山(烏拉爾山),我拉河(烏拉爾河),高架索(高加索山脈),橫亘亞歐的中央;爸拉馬(巴拿馬運河),媽坐車,悠逛美洲各城鄉;蘇伊土兵(蘇伊土運河)握鋼槍,守衛亞非的邊疆;各國人民齊努力,世界定能現安祥。利用這種方法來記住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學生覺得有趣容易接受,而且能很快記住教學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課後反思有助於教師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課會越上越好。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教師在課後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回顧總結,通過不斷地調整改進提高。那麼課後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主要有:你的教學目標在本次課中是否已經達到了?你預先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進程之間有何區別?這次課你感到比較得當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 什麼問題是最突出的問題? 在下次課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這次課中存在的問題? 本節課的精彩之處在哪裡?是課堂引導巧妙、應變靈活;還是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先進等;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還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融洽,智慧和思維火花的碰撞;還是學生某些絕妙的回答、見解及質疑等。教師都必須及時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後的教學參考和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特別是疏漏、失誤之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師更應進行冷靜思考,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深刻的反思,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的經驗教訓,變這次的失敗之處為下次的成功之筆。因此,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學,這樣就能不斷提升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本領,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8、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背景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進程。
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7-9'GEO'1.2)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綜合性。
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8)中學地理課堂培養學生全球化擴展資料: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
9、怎樣培養和激發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
怎樣培養和激發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
許昌市第十八中學 李金英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活動動機引起的。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與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之間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一般來說,地理學習動機越明確,越強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效果越好;反之,動機不純或不強烈,學習的積極性就低,學習的效果就差。在地理教學中只有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習質量。
河南中考制度,中招考試不考地理,學生進入中學後,在各種因素的引導下,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課的錯誤想法,從而潛意識地認為不需在地理學習中多「浪費」時間,充其量只要應付平時考試即可。學習的興趣完全在於分數,而非知識本身、學習本身。由此而來,對這些學生來說談不上有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內在需要,從而無法產生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自然,明顯影響了其思維與主觀能動性,由於沒有主動學習的動機,這些學生並不能從知識中找到快樂,結果,感覺地理難學,成績無法提高。那麼應怎樣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呢?
一、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引發學生求知需要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地理知識更應當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素養。讓學生明確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學習地理,明確學習地理的意義,就是讓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重要性。這些就是地理教學中的目的教育,
它是培養學生主動性、自覺性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經濟知識的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理知識和地理素養的重要性。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地理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從而把學習地理當成自身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
二、認識教學活動的主客體,培養學生主動意識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地理學習是學習者個體主動的行為,是以先前建構的知識為基礎的;地理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地理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地理知識的過程。因而,地理學習不是從外向內不斷被動填入新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地理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
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學習情商
「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地理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地理學科上了。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同時,在師生情感交流中,讓教師的意志、品德、胸襟等優良素養融入學生的血肉,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情商。
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會地理知識價值
地理教學理念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學中要發揮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系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他們體會這些知識的價值。例如,學習地圖知識後,指導學生先畫出自己的家庭、街道、教室或學校的平面圖;學習「中國的地形」後,用地形知識分析自己家鄉地形特點等等,這些活動勢必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習地理的動機。
五、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學習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藉助設計地理略圖、電視錄象、地理課件、網路等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講長江的內容時,我在黑板上繪制長江幹流略圖,從長江的發源地繪起,一直畫到入海口處,首先講上、中、下游的劃分,把宜昌和湖口兩地名稱用色筆標在幹流上;接著講長江的支流,用藍色粉筆從西向東畫出主要支流,邊畫邊講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後講長江上、中、下游的特徵,並標注在適當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豐富」,中游「河道彎曲,容易泛濫」,下游「江闊水深,便於航運」。這樣有形有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地理略圖不是靜而是動的感覺,可以直觀體現事物的特徵,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資源自製課件教學,極大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
六、靈活巧妙運用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巧妙的插敘,古詩、歌訣、諺語、順口溜、謎語等的巧用都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如講貨運選擇原則時,編成順口溜:貴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選擇是航空;易死變質鮮活貨,短程可用公路送;遠程而且數量大,鐵路上有專車用;大宗笨重遠距離,水運鐵路二者中。順口溜朗朗上口,充滿情趣,學生很易理解和記憶貨運選擇的原則。講氣候時用詩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學生從詩歌中形象的體會到春夏秋冬的不同氣候特點,激發了學習動機。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而後,是激發學習動機的藝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句話,根據學生心理特徵,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培養學習興趣為核心,充分發揮地理教學本身的優勢特徵,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讓學生發揮潛質,提高地理學習的質量。
--百度文庫
10、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地理思維
1.應用語言藝術,巧記地理知識
教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智力開發、思維發展的原動力,是形成地理學習能力的「助推劑」,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師應通過生動的語言、有趣的事例、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地理課程「學習之門」,從而喜歡學、主動學,靈活巧記地理知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情感實效。例如運用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歌訣方法,
講「多變的天氣」一節應用諺語效果會更好,講「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可編成順口溜等等。
2.鏈接其它學科,發展橫向思維
(1)聯系語文詩詞、成語加強地理學習。我國文學寶庫中眾多的優秀詩文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平時注意收集並編輯成地理詩詞綜合練習題,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所教內容把適用的題目拿來考考學生,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如講地球的運動(自轉)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寫天氣時用「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出塞》(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小)等等。這些詩歌猶如「調味劑」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2)音樂輔助導入地理課堂教學。如在開講「富有特色的旅遊地區――西雙版納」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使學生在優美動聽的歌聲中很快進入探求西雙版納美麗風光的學習慾望;在講述「長江」時,以一曲《長江之歌》音樂視頻,帶學生領略長江的氣勢磅礴及哺育各族兒女的偉大,激發學生進入長江的自然環境的探究學習中等。
通過以上方法,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可以較好地開發地理思維,實現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參與教學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缺少了必要的課堂活動,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活動少,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易遺忘。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能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教師的引導下,師與生和諧互動、學生與學生交流合作,能積極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應建立在參與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參與教學。
新課程改革以來,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獨立的思想,教師是處於輔助和引導角色,那麼,如何體現學生這個獨立的主體?這就取決於教師的輔助和引導。從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可以知道,初中地理學科具有開放性,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諸多要素,而各要素之間又相互穿插、相互聯系。同時又具有差異性和地域性,比如說山地、丘陵、平原、物質、礦產、江河等等要素構成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根據初中地理課程這些特點,通過活動教學課程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接受地理知識,發現地理問題,共同探討,從而解決地理問題,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加深印象,而且還能夠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研究的內容很多,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是難以掌握的。有些東西是枯燥的,這時我們可以藉助地球儀、管圖等直觀教具,甚至於可以通過電視、報刊雜志、廣播、網路等途徑及時了解地理時事新聞,並充分運用在地理課堂中,可以使地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由於時事新聞具有「內容新」「時效強」「事件真」「跨度廣」等特點,不少新聞還和地理知識密切相關,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掛圖、地圖冊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內含大量的信息,被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得許多地理知識。
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的直觀優勢,運用多媒體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能夠同時採集、處理、編輯、存儲展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類信息媒體的技術,這些信息媒體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活動影像。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大的生命力,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手段,其在教學中的地位已越來越重要。
四、加強課堂紀律,保障有效教學的開展
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能使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教師能順利完成教學內容,並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沒有好的課堂紀律甚至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課堂紀律的管理上,在知識傳授上的時間就容易不夠。
控制上課紀律關鍵是教師能在班中樹立威信,在課上能嚴厲要求學生。課後,要與學生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難題,使學生明白老師嚴厲要求他們是為了他們能有所收獲。做到課上是老師,課後是朋友。通過課上、課後與學生交流,使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敬畏感。這樣有利於教師課上控制紀律,學生也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使教學任務能順利完成,並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