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它給世界各國和各國的人民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
.
2、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應如何更好利用一帶一路開展友好合作?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 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
3、1.全球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全球化對當代國際關系的影響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進程,又是具有內在矛盾性和兩面性的動態發展過程。它雖然為很多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其間又充滿了利益的差異、競爭甚至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全球化范圍的競爭」。全球化給當代國際關系帶來了多方面的復雜影響。
1、全球化加深了各國的相互依賴,進一步確定了和平和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它的不平衡性也使強權政治在一定時期內有所抬頭,多極化仍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各國在經濟等領域的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持續加深,共同利益也不斷增加。尤其是大國間形成了一種既相互磨擦、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的關系,單個大國獨立解決或壟斷國際事務的能力正在下降,動輒進行干涉、制裁乃至戰爭等損害別國利益的做法往往會反作用於己。這些趨勢的發展使得各國在處理國際爭端時,更多地採取協調與合作的方式,更多地去尋找利益的交匯點。可以說,全球化的發展是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相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對大國間的全面對抗起了很重要的制約作用。這一事實表明,和平與發展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是時代的主題,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仍然有可能避免,各國仍把振興經濟、謀求更加有利的國際經濟地位放在首位。任何偶發的、嚴重的事件都難以改變世界政治經濟基本的運行態勢。
但由於現階段的全球化進程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出現的,西方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導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卻處於更為不利的局面,國際力量格局對比失衡的問題非常嚴重。1999年,佔全球人口20%的發達國家擁有全球GDP的80%、世界貿易的81.2%。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力量在一定時期內不是壯大而是相對減弱了。一些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使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一段時期內可能還會強化,「新干涉主義」仍有可能再次大行其道。全球化過程中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國際政治的多極化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2001年初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有世界各國1800個技術領先的廠家展示各自的最新技術。
2、全球化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家主權問題上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壓力,並面臨如何有效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等新課題。
在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的地位和處境很不相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主權問題上就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首先,全球化擴大了強國與弱國之間的主權不平等。從相互關系中雙方的地位來看,發達國家對高技術、資本的壟斷使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被動和脆弱的地位。其次,全球化進程需要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而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綜合實力在幾乎所有的國際機制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由此產生的國際行為規則必然使發達國家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很多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與它們進行協調與合作,在獲得新的利益、權利和機會的同時,也使國家在行使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時受到掣肘。同時,發達國家為維護其既得利益,總是試圖在「人權高於主權」、「主權有限論」的幌子下要求發展中國家讓出部分國家主權,並以此為借口乾涉他國內政,其真實意圖在於犧牲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維護其自身利益。
與國家主權密切相關的就是國家安全問題。由於全球化趨勢涉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國安全除軍事層面外必然還會涉及金融、信息、環境、能源等問題。這些領域的安全問題與軍事安全相比,其重要性已不可低估。尤其在國際經濟活動因全球化進程而空前廣泛和復雜的情況下,經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金融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全球化時代,資本幾乎可以在世界范圍內不受限制地流動,主權國家對金融或經濟的掌握也相應減弱。一旦市場規則被惡意、無序、無約束地濫用,成熟市場對不成熟市場就具有侵略性,資本的力量將會對一國經濟和社會安全形成致命的打擊,其危害絕不亞於一場戰爭帶來的損失。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尼、泰國等國的GDP一年左右時間就下降了40%至60%,國內經濟倒退了10年以上。因此,如何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非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已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嚴肅面對的問題。
3、當前國際關系中的一個新特點是,世界各國將就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行為規則的制訂和改革展開激烈斗爭。
一個能給世界各國帶來「共贏」的全球化必須以法律和制度為保障。全球化客觀上要求國際機制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越來越強的作用,要求國際機制具有真正的行動能力。但現在處理全球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國際機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七國集團等,幾乎都是在冷戰時期形成並且是由西方大國主導的。冷戰結束後,這些機制的功能和性質受到越來越多的懷疑,已不能令人滿意地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未來15年內,由於國際政治經濟力量的現實格局,對這些機制進行大幅度改造或完全推倒還不太可能,但是圍繞國際機制改革的斗爭將會非常激烈,其中既涉及到大國間利益的調整,也涉及到南北關系的利益分配。這種趨勢已從新千年回合的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初見端倪。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15年中,世界各國將就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行為規則的制訂和改革展開激烈斗爭,這將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4、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5、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小哦昂湖聯系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生產全球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的一個環節。
貿易全球化。隨著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都被捲入國際商品交換之中,國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從一般商品到各類服務都進入了交易范圍。
資本全球化。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資本的觸角伸向全球,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投資者只要在計算機上敲幾個鍵,大量資金就可以短時間內從全球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這種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是的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有趣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6、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7、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系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5月30日)
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形勢總體上仍然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面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有三個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產業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國家企業購並風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們搶占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二是科技進步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將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投資方式和國際分工的變化,加速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國際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明顯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利用機遇和防範風險的能力較弱,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其金融、經濟就會面臨風險和沖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形勢,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努力使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1353-1354頁
現在,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何在新世紀里實現世界的健康、穩定和普遍發展,是擺在各國人民和政治家、企業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必須看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仍是相當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我們應該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加強對這種進程的正確引導和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但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周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這就要求國際社會應對資本的跨國流動加強有效監管和合理規范,並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迅速變化的新的經濟技術國際規則,也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
——經濟全球化,由於發達國家的主導,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於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於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8、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 (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 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 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 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