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APEC與產業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APEC與產業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2-08-01 21:19:31

1、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完成我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 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二) 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三) 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我國必須做出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其中要著重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四) 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保障機制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根本轉變、逐步實現法治的時期,因此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本國法律保障機制的任務還很艱巨。加緊修補和完善我國有關涉外經濟法規,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競爭的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貿易的法制環境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五) 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當前,我國尤其應該注重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區域合作,注重加強與APEC的經貿聯系。要善於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把進入區域化的APEC作為我國進入全球化的一個「試驗場」和「練兵站」。綜上所述,面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應該採取切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唯一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平等。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上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APEC的合作模式是「開放的地區主義、非制度性和非約束性」,因此APEC與歐盟(以下簡稱EU)在運行機制上有明顯區別。由於APEC是一個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主要成員對APEC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一、亞太經合組織概況

亞太區域性經濟合作的概念起源較早,1967年成立以各國民間企業為主體的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acific Basin Economic Council,PBEC),1968年成立的太平洋貿易及發展會議(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PAFTAD),到1980年成立產業界、官方與學術界三方參與的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PECC),分別代表著不同階段的亞太經濟合作階段,但是都不是由純政府間為主的經濟合作組織。到80年代末,受歐洲和北美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亞太地區的國家開始意識到需要成立一個亞太各政府間經濟合作的非正式協商論壇,以討論解決共同關心的經貿議題。因此,1989年由澳大利亞倡議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次部長級會議在堪培拉舉行,1992年9月第四屆曼谷部長級會議決定在新加坡成立常設秘書處,拉開了亞太地區經貿合作的序幕。

1989年成立的APEC是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縮寫。APEC成立時有12個會員,分別是北美地區的美國及加拿大、東北亞地區的日本及韓國、東南亞聯盟的成員國新加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汶萊,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及紐西蘭。1991年第三屆部長會議中正式邀請中國、中國香港及中國台北參加;1993年第五屆部長會議中同意墨西哥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成為會員。目前,APEC有21個正式會員,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45%,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55%,貿易額佔世界總額的46%,在全球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APEC的宗旨和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貿易壁壘。」

二、APEC組織框架

APEC的組織框架是由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和工作小組與委員會三部分組成。

1.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原來不是APEC正式結構的一部分,但是自從1993年以來,它已成為APEC每年的焦點,且逐漸形成制度化。首次領袖會議是1993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由美國總統柯林頓發起。APEC過去只有每年一次的部長級會議,但自從西雅圖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後,APEC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因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任何集結所有亞太地區領袖的會議決議或共識,都將影響著世界人口最多、產值最大的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對全球整體經貿發展亦有重大影響。該次會議發表的《貿易和投資框架宣言》和《經濟展望聲明》,強調「開放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是APEC存在和發展的基石」,初步形成了APEC作為一個鬆散的大家庭式的協調體的共識。

2.部長級會議

APEC是以每年一屆的部長級會議為主,自1989年成立以來,每年由各成員國輪流主辦,出席代表為各會員方的經濟部長或外交部長。其主要任務是決定APEC活動的方針,討論區域內重要經濟問題。

3.工作小組與委員會

APEC另設10個工作小組及3個委員會,負責推動各項領域的合作。

10個工作小組包括:貿易促進(Trade Promotion)、貿易及投資資料審定(Trade and Investment Data Review)、工業科技(In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人力資源發展(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區域能源合作(Regional Energy Cooperation)、電信(Telecommunications)、漁業(Fisheries)、海洋資源保護(Marine Resource Conservation)、運輸(Transportion)、以及旅遊(Tourism)。另外,3個委員會分別為:貿易和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Trade and Investment)、預算和行政委員會(Budget and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與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ttee)。除了這些常設性工作小組與委員會外,還有一個中小企業政策特別委員會(PLG-SME),以及農業技術合作(ATC)特別委員會。此外,APEC正逐漸擴展到經濟發展與合作密切相關的其他議題,例如環保與經濟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等,以便開展區域性合作。

三、APEC的合作模式

APEC是基於在各成員方協商一致和非約束性兩大原則上尋求相互平等的自願合作關系。因為亞太地區各國經濟水平差異較大,這種協商一致、自主自願的「亞太經合組織方式」,符合本地區多樣性的客觀實際,是各成員加強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APEC的合作模式體現在以下幾點:

1.開放的地區主義

開放的地區主義是指它的開放性。它不僅對區域內的成員開放,也對區域外的非成員開放,不設置區域外的經濟交往障礙。這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同盟的形式都不同,是APEC的本質特性。

2.非制度性

APEC不是通過區域內部成員間簽署的多邊條約或協定而成立,也不依據條約或協議進行運作的組織。它是通過成員間召開的高層次性會議,以聲明或宣言的方式作出承諾,來實現區域經濟合作。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承諾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由於APEC各成員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因此許多APEC宣言中賦予各國可以根據其本國實際,決定是否延後實施,因此執行的效果可能因各國經濟發展狀況而不同。

3.非約束性

APEC的聲明或宣言對成員方只是建議或一般原則,供成員方參照實行。它堅持協商一致、自主自願,不進行多邊談判。如在非約束性規定方面,APEC貿易與投資委員會在1994年11月通過一項「不具約束力投資原則」,包括對外國投資的非歧視性、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國有化徵收與補償、匯兌與轉移、糾紛解決、避免重復征稅、投資行為規范及消除資本輸出障礙等12項原則。但明顯指出該原則僅是一項君子協定,不具法律效力,只是希望各成員方自願執行。

部分APEC經濟體,尤其是東南亞聯盟的國家,十分堅持協商一致與非約束性是APEC的兩大基本原則,當初成立APEC所強調的基本運作原則就是這兩項,也因此才能吸引多數東南亞國家參與,因為東南亞國家一直不願見到美、日等經濟強國通過APEC的程序,在相關領域強加諸國更多的限制。

但是APEC的這種區域合作模式正面臨挑戰。因為在1994年的《茂物宣言》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APEC的發達成員在2010年,發展中成員在2020年之前,實現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目標,並擴大相互間的經濟合作。因此21個成員方具體實現APEC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已定,這是一項硬約束。這種硬約束將不可避免地改變APEC的運作規則與決策程序,否則APEC的功能將會受到質疑與削弱。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應反映各成員最廣泛的共同利益。採取更富成效的合作方式,縮小成員間的差距,增強凝聚力。只有這樣亞太經合組織才能保持活力,並實現各成員共同繁榮的目標。

四、APEC與EU的區別

1958年1月1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羅馬公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先後加入。1992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實現了商品、資本和勞務的自由流動,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了完整的經濟聯盟。歐盟(EU)是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它的運作規則和決策程序與APEC有很大的不同。

1.兩者的性質和目標不同

EU從開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起,就是一個制度化的相對封閉性的一體化組織,而APEC從建立伊始就確立了開放性的非制度化的地區經濟合作模式。APEC成員方之間既不實行自由貿易區,也不實行關稅同盟。EU的目標是成員國之間貨幣制度、財政制度和經濟政策高度統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中最高的經濟同盟。APEC的目標是實現開放與自由的貿易與投資,是鬆散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

2.成員國(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EU的15個成員國都是經濟發達國家,彼此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大,所以EU能實行統一的貨幣制度。而APEC成員中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亞洲四小龍)和發展中國家,它們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歷史和文化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所以APEC成員之間只能靠協商一致和非約束性的原則來維系經濟合作關系,這也影響著APEC的進程和目標的實現。

3.是否有核心國不同

EU的成員國都是發達國家,歷史和文化傳統接近,它們以德國和法國為核心,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並且敢於和美國相抗衡。APEC由於成員方之間差異較大,以及運作的規則和程序,使得APEC很難形成這樣的一個核心國。

4.是否存在區域內貿易集團不同

亞太地區還存在數個次區域性貿易集團,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澳新緊密經濟和貿易關系協定,有的成員又分別屬於不同的次區域貿易集團。而在EU則從未出現過次區域貿易集團。這種狀況使得APEC目標的實現遠比EU困難。

五、APEC主要成員間的利益關系

透過APEC召開的歷屆會議,可以發現成員方由於各自的利益不同,對於APEC的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1.美國

史蒂文斯·馬丁認為:美國對APEC的方針是謀求區域內經濟穩定與降低關稅,實現貿易自由化。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戰後在其倡導下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一直致力於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以便實現美國的全球戰略。對美國而言,東亞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東亞是美國潛在的大市場,也是美國海外私人投資的重要場所。因此美國希望通過亞太經濟聯合來鞏固和擴大其在東亞的影響。美國20世紀90年代末的目標是: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基礎,向南擴展,意圖實現南北美合一的自由貿易圈;向西擴展,意圖通過APEC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形成亞太自由貿易圈。在這兩大自由貿易圈中,美國都力圖居於核心和領導地位,並據此與歐洲抗衡,迫使其對區域外實行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從而在符合美國利益的前提下,實現世界范圍的自由貿易和美國經濟的復興。因此,美國為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一直希望按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模式來發展APEC。因為APEC的協商一致與非約束性原則使美國的目標難以實現。

另外,美國曾要求APEC除討論經濟問題外,還要討論政治和安全問題,但遭到多數成員的反對,所以未列入非正式領導會議的議題。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美國APEC研究中心聯盟首屆主任)的Doland Hellmann認為:APEC的組織框架類似於兩次大戰期間英法外長所發起的「非戰公約」(Kellogg-Briand Pact of 1928),因為在非戰公約之中,所有國家均共同承諾放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但是該公約卻沒有提供任何客觀的認定、制裁和程序標准,僅僅是靠國家間的溝通與共識維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足以證明該公約的失敗。APEC正如非戰公約,缺乏如GATT/WTO的程序與標准,如果在區域內不實行制度化與規范化,那麼APEC的目標難以實現。

此外,Hellmann也認為目前APEC所面臨的困難,部分是由於這兩年美國逐漸淡出APEC主導地位所致,一個缺乏霸權主導的國際組織必定會面臨功能轉弱的困境。而未來APEC不僅必須在議題上涵蓋更廣泛的和平與安全議題,更應該在運作規則與程序上做進一步的制度化與規范化。

2.日本

日本在APEC中活動積極,目的是提高自己對APEC的作用,鞏固其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自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出現蕭條的現象。由於幣值上升,日本的對外貿易受到影響,國內經濟開始出現空洞化。日本近年來的金融改革遲遲不見成效,為實現日本經濟的復甦,日本急需對國內放寬限制,也需要外國開放市場,以加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因此,日本對APEC的態度是:

1)利用APEC來實現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

2)利用APEC加強與東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緩和與美國貿易摩擦日趨激烈的局面,既照顧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又使美國繼續關心東亞的安全保障,從而在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日本經濟的繼續增長。

3)主張把APEC作為一個溝通思想的場所,在美國和東亞之間斡旋,打消發展中國家的疑慮,得到發展中國家的理解和信任,又使美國接受日本的想法和意圖,從而和美國一起,共同發揮經濟大國的地位和領導作用。

3.東盟

1967年8月,東南亞五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在曼谷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其宗旨是通過區域經濟合作,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維護和平與安全。1984年,汶萊成為第六個成員。1995年越南、1997年寮國和緬甸、1999年柬埔寨相繼成為東盟的成員國。至此,東盟已有10個成員國,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區域內有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達7000億美元,商品貿易總額6000億美元,已成為發展中國家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東盟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均在外長年會上作出,具體執行及日常事物的處理由常務委員會負責。1976年在雅加達另設秘書處來負責日常事務。1977年2月,五國外長簽署了一項特惠貿易安排協定,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簽訂長期區域內貿易合同,推動區域內貿易的發展。首批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商品有71種,目前已達1.8萬種。東盟還對石油供應作了安排,即世界石油供應過剩時,東盟成員優先購買印尼和馬來西亞石油,世界石油供不應求時,印尼和馬來西亞要優先供應區域內成員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貿易安排。20世紀90年代末,東盟宣布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規劃,到2015年實現0關稅。東盟的建立對本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才未取得較大進展。主要障礙是多數成員發展水平較低,相互間無法提供大部分所需的工業製成品,必須由區外供應,因而內部貿易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同時成員間產品結構雷同,不僅難以開展專業化協作,反而還在區內外市場上相互競爭。上述障礙使得東盟區域內部貿易的國別分布結構極不均衡,大約80%的內部貿易與新加坡有關,其餘各成員之間的貿易只佔東盟內部貿易額的20%左右。

作為發展中國家,東盟各國積極參加了APEC,但在具體問題上各有主張,它們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操縱APEC存有戒心,特別是對美國企圖按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模式來運作APEC更為反感。它們堅持協商一致與非約束性原則是APEC的基石。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東盟各國更重視東南亞聯盟區域內之間的經濟聯合,而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則寄予的希望較小。

在東盟中,既有像印尼那樣對APEC持積極態度的國家,也有像馬來西亞那樣對APEC抱不以為然態度的國家。例如在1994年茂物會議時,馬來西亞對於茂物宣言中的自由化時間表中要求發展中國家在2020年前達成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目標不贊成,馬哈蒂爾總理在會後表示印尼不按APEC的時間表實行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因此印尼提議採取一種「彈性共識」(flexible consensus)的決策模式,允許個別會員的反對,但不至於使得整體共識無法產生,因此茂物宣言第九條中指出尚未准備就緒的成員,可選擇較晚時間實施。由此可見,印尼是在APEC中能明確表示自己反對意見的典型國家。

4.中國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APEC的重要成員國,積極參與APEC對中國有巨大利益。中國的對外貿易夥伴主要是亞太地區的國家,APEC地區是中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在吸引外資方面,2002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投資來自於亞太地區的國家。隨著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將加快,積極參與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對APEC的態度

亞太地區是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最關鍵的戰略地區,中國把APEC看作是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的有效保障。中國主張APEC的合作遵循鬆散性、開放性和多層次合作並存的原則,在積極參與發展亞太地區合作的同時,致力於推動和加強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

2001年,第九次APEC各國領導人會聚上海,圍繞「新世紀、新挑戰:合作、參與,促進共同繁榮」的會議主題,就當前全球和亞太地區經濟形勢、APEC未來發展方向以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等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廣泛的共識,發表了《領導人宣言》。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重申了各成員實現「茂物目標」、追求共同繁榮的堅定決心,豐富了APEC的合作內容,加強了它的合作機制。APEC將繼續根據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對世界和區域經濟發展中一些突出問題的解決發揮引導作用,為促進與健全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和亞太地區的經貿互動與合作作出貢獻,並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迎接新挑戰,向實現茂物目標、促進共同繁榮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3、集合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角色定為,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

但是,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正確得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求得本國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現代化。

全球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化浪潮正席捲華夏大地,全球化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環境。那麼,到底什麼是全球化?它將帶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禮物」?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批滬上學者為此聚集華東師大亞歐研究中心,從多學科的角度,見仁見智,就區域化、全球化及與中國加入WTO的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探討。

唐海燕(華東師大金融系教授):我是搞國際經濟的,我想從總體上談對全球化的看法。我反對用「雙刃劍」來比喻經濟全球化的後果。不錯,經濟全球化確實包含了正面的積極影響和反面的消極作用,但它們是相互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很難把它們分開。應該從世界經濟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的辯證統一的角度,來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後果。不宜機械地「一分為二」,而應「合二為一」,否則會進入兩難之境,進退維谷。我認為,在全球化中,我們將有以下6個方面的趨勢:世界經濟模式開始進入「融合模式」階段,但板塊特徵依然明顯;要素的全球性活動加快,但各國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經濟發展的周期及其特徵將會發生變化,經濟周期理論面臨挑戰;國家經濟主權弱化,但國家利益和民族特性又在強化;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全球經濟沖突則會增加。

樊勇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學術界對何謂全球化,有3種解釋,一是認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國化,二是認為全球化是對經濟技術資源進行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三是認為全球化是為了解決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以及毒品和犯罪的跨國泛濫等等。我認為,第二種看法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標志和核心就是加入WTO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對我國來說,加入WTO的首要問題是制度創新。加入WTO,對我國的沖擊主要不在於對哪一個具體行業的沖擊,而是由公開性和非歧視性帶來的制度創新壓力。它將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新的含義,經濟體制改革不再局限於放權讓利和轉變政府職能,而是要求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走向平等的格局。

蔡鵬鴻(上海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我是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我認為全球化與區域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相互聯系。以WTO和APEC(亞太經合組織)為例,可以先比較一下APEC與WTO的異同。由於亞太各國和地區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國家和地區甚至還是被西方國家禁運的,所以APEC雖有宗旨,但並不是很有約束力。領導人的宣言也無法律效力,只有道德上的約束。迄今為止,其工作方向主要在三個方面:貿易投資自由化、商務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1993年後,美國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它主要是想借APEC進一步打開亞太貿易的大門,實行貿易「自由化」,對經濟技術合作並不熱心。再加上經濟技術合作不少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不像海關關稅和進出口總額那樣容易量化,所以,這是一個難點和冷門,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最希望得到發展和突破的一個方向。我國加入APEC,為其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戰略角度分析,進入區域化的APEC是我國進入全球化的WTO的一個「試驗」和「練兵」。加入WTO在即,似乎對APEC有必要重新認識,包括怎樣從歐洲模式取得借鑒?如何打破技術轉讓僵局?等等。

卿文輝(華東師大法政系副教授):我不認為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這種相互聯系必定具有互補性。從邏輯上講,區域化是區域主義的表現,全球化是多邊主義的表現。區域化同意或默認「歧視原則」,因為任何區域內部的互相優惠,就是對區域外的歧視;全球化則遵循「非歧視原則」。由此看出,區域化與全球化是水火不容的。然而,在實踐中,兩者又是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推動的。一方面,區域自由化如APEC、歐盟等等,是全球區域自由化的一個階段,多邊的進展有賴於區域的訴求;另一方面,關貿總協定以及其後的WTO章程第二十四條等條款,又為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免除了部分最惠國待遇義務,特別是在地區性特惠貿易問題上免除了發展中國家遵守總協定的部分義務。未來的世界,將是區域化占上風,還是全球化占上風,抑或輪流占上風,現在還難以作出結論。

《人民日報》 (2000年10月12日第三版)

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美國全球化理論權威、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認為,全球化的第一層含義是經濟領域,可稱為經濟全球化,指商品、服務、資金、信息遠距離的流動;第二層是環境方面,在空中或海洋里遠距離的物質傳送,影響全球環境,包括艾滋病、酸雨等對全世界的影響;第三層是軍事全球化,使用武力的危險促使了軍事上的聯系;第四層是社會與文化的交流,包括宗教的傳播和科技知識的推廣;第五層體現在其他領域,如政治、法律、娛樂、時尚和語言等方面。

奈的觀點和看法令人感興趣,但並非是「獨家的」。全國政協最近舉辦了「 21世紀論壇」,討論經濟全球化問題,與會的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慧炯、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劉吉等也對全球化進行了類似的劃分。但值得指出的是,各個層次的全球化並不是同時出現,經濟全球化出現得最早,是各種全球化的基礎和先導。

全球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 T·萊維於 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許多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歷史進程。參加「 21世紀論壇」的專家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的本質的動因。他們指出,經濟全球化於 20世紀 50年代產生, 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冷戰結束後,佔世界市場 1/3的前「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變化,轉入了市場經濟體制,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誕生了。

國際貿易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從世界經濟總體來看, 1978年世界貿易佔世界 GDP的比重僅為 9.3%,而 1998年上升到 24.3%,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和載體的跨國公司大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據統計,跨國公司的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 40%,國際貿易的 60%,國際技術貿易的 60%— 70%,對外直接投資的 90%。聯合國貿發會議《 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在推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高速發展上起到了主導作用。我國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指出,跨國公司通過在海外設立子公司,不僅可以繞過許多壁壘,迅速掌握當地的市場需求,有效利用當地資源,也可以通過內部貿易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便促成了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使經濟具有實際意義上的全球化。

「新經濟」出現,催生了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突飛猛進,人類知識所形成的第三次技術儲備在通訊、計算機和網路領域不斷釋放出來,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上加以體現,發生了信息革命和數碼革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把各個國家和各個機構連在一起,人類在這個全新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貿易、科研、學習,開展各種社會活動並進行文化交流,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瑞典愛立信集團公司董事長拉斯·蘭姆維斯評論說,互聯網和數字通訊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機遇與挑戰

戰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融入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成功範例。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說,以 1990— 1996年為例,亞洲「四小龍」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7%— 9%以上,多數東盟國家為 6%— 8%,這種較高速度的增長一直保持到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他認為,這與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國家多年來參與經濟全球化有關。

中國成功參與經濟全球化更為眾多的與會專家稱道。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自從鄧小平先生於 1978年宣布新的經濟政策至今,中國的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中國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於去年 11月同美國達成協議時,便已向世人顯示,它正採取重大的步驟,把中國的經濟納入全球網路。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斯文·桑茲卓姆說,中國有效地利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刺激了本國的發展,並減少了大量貧困人口,中國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說,中國在整個亞洲金融危機中通過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穩定了金融市場,阻止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進一步蔓延。他認為,中國貨幣保持穩定是亞洲經濟復甦的重要促成因素。

凡事具有兩重性,經濟全球化也不例外,它在帶給各國利益的同時也對其造成巨大的沖擊。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經濟全球化使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國內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產生經濟波動和誘發一國金融危機的風險大大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為討論的熱點。埃及經濟學教授 S·圖巴爾、印尼國際和戰略問題研究中心的學者尤素福·瓦南迪、泰國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威拉蓬·拉曼軍以及中國的專家學者在發言中披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從 1983年的 43倍擴大至目前的 60多倍,貧困國家的債務超過本國國民生產總值的 80%,全世界 10多億人每天收入不足 1美元, 28億人每天收入低於 2美元,而世界最富有的兩成人口享用全球超過八成半的產品和勞務。富國與窮國人均收入差距懸殊,前者為後者的 200倍以上。據聯合國統計,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繼續增加, 10年前是 36個, 5年前是 42個,現在是 48個。在發達國家裡,貧富差距也在擴大,以美國家庭收入為例,最富有的( 20%)家庭年平均收入是 137500美元,而最窮的( 20%)家庭年平均收入為 13300美元,兩者之間的差距竟達 10倍之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康德蘇最近評論說,「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速度是不能容緩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已成為爆炸性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4、apce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中國於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這是中國根據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任務需要,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二十餘年來的實踐表明,作為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APEC在經濟、政治、外交等領域給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收益。
首先,APEC為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融入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進程,打開了一扇大門。亞太地區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依託,APEC框架下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不僅有效促進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也顯著改善了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環境,從而為促進中國對外經貿的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條件。
其次,APEC為中國參與多元化的國際經濟合作體系奠定了基礎。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前,中國依照自主自願、靈活漸進的原則,在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合作框架下逐步推進適度的市場開放,從而為加入WTO後實行更大范圍和力度的市場開放積累了經驗。同時,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大部分集中在亞太地區,APEC合作進程進一步密切了中國與這些成員的經貿關系,為中國此後與其中多個成員商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建立其他形式的區域和雙邊合作機制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APEC為中國推動建立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新秩序,積極開展多邊和雙邊外交,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有著強烈的訴求,同時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加入APEC這樣一個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中國推動並參與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良機。通過參與APEC合作,中國可以更好地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亞太地區眾多成員謀求建立互利共贏的夥伴關系。多年以來,APEC已經成為中國開展首腦外交、周邊外交和經濟外交的獨特舞台,有效促進了中國既定國際和地區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亞太地區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APEC作為亞太地區覆蓋面積最廣、納入成員最多、包容性最強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有義務也有能力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作出更多的貢獻,這不僅關繫到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勢和格局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於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而言,雖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亞太大國。基於這一定位,APEC將為中國實施亞太地區戰略、參與亞太大國博弈和多國互動提供重要的平台。因此,中國將本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指導原則,以拓展和鞏固國家戰略利益、發揮地區大國責任為目標,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推動APEC合作進程。

5、關於apec會議展望中國未來發展

APEC影響力有多大?APEC成員的經濟總量、人口規模、貿易額等站到世界近一半,APEC成員國中有中、美、俄三個世界大國。作為APEC中人口最多、貿易量最大、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中國來說,如何梳理和引導好APEC的走向,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APEC這個平台,中國有充分利用其影響力為中國國家戰略服務的必要。

這次APEC是在什麼背景下召開的呢?是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召開的。可以這么說,若任當前形勢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巨大災難,很多國家的經濟可能面臨崩潰局面。一旦如此,新興市場的很多國家未來都不得不等著世界銀行和IMF帶著西方的旨意,作他們的「掠奪式救世主」了。所以,如今的世界,亟需新的經濟增長點,亟需新的經濟火車頭來帶動世界經濟。中國,就是藉此機會,在幾乎所有成員國都需要的情況下,將有利於幾乎所有國家的中國戰略、政策融入到APEC當中的。

北京APEC會議的主題是「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系」,其中涵蓋了四大議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以及反腐敗執法合作。

這四大議題,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和亞太絕大多數國家的戰略意願。如果將這次APEC會議比作一個人體,那麼「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系」大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骨架,「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是肌肉,「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是血管,「反腐敗執法合作」就是皮膚。

大腦:

「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系」之所以是大腦,原因是這正是幾乎所有國家心中所希望的,是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因此,這一涵蓋幾乎所有國家的核心思想自然是這次會議的「大腦」。

骨架:

中國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作出了很多基於中國國家戰略的規劃,這些戰略規劃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印緬夢經濟走廊戰略、中巴經濟走廊戰略、東北亞經濟整合戰略等。這些戰略中,每個都是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核心的,每個都是以中國的國家戰略為基礎的,每個都是符合APEC幾乎所有成員國的戰略利益的。

更為重要的是,上述這些戰略,最終都可以統合到更廣大的戰略——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當中。如今,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由中國提出了兩個符合大方向的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國在亞太地區指定的所有區域經濟戰略,都可以融入到上述兩個戰略當中。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可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可以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而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則是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最終可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就是中國包容性發展戰略,實現合作共贏是戰略的中心思想,這也是中國最高國家戰略的包容性體現。這一部分,當然可以比喻成亞太的合作骨架。

肌肉:

「促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是肌肉,其根基也在中國。站在中國戰略角度來說,這些戰略的拓展在經濟層面,都是立足於中國國內的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由中國這個經濟內核影響到相關經濟體,促使他們稱為中華經濟圈的配套。如此一來,大家都可以通過經濟增長來「長自己的肉」,通過「長自己的肉」來實現自我發展。

那麼如何實現「長肉」(經濟增長)呢?大家在五個支柱領域展開合作,包括經濟改革、新經濟、創新增長、包容性支持、城鎮化。這五大支柱中,前三個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政策方向,包容性發展是中國對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應該遵循原則的看法,而世界上當前最大的城鎮化進程正發生在中國。所以,本質上,這5個討論點,就是這些國家圍繞中國的國家政策展開討論,然後各自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考慮自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就是這次APEC峰會經濟合作的本質。

血管:

「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則是本次APEC會議戰略規劃內容的「血管」。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要在現有區域經濟框架上「長肉」(經濟增長),必須靠血管給各個組織輸送營養。這些血管由什麼組成?就是由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由包括互聯網、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由金融體系互聯互通的建設組成。資本、貨物和信息這些經濟發展「養分」,就是靠這些流通通道對相關國家、組織進行輸送的。事實上,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本身,就能拉動經濟增長和就業,提升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水平。

皮膚:

「反腐敗執法合作」為什麼是皮膚呢?因為再好的政策,如果腐敗嚴重,則必然損公肥私、影響公平公正、影響市場開放,最終必然影響經濟發展和運行。反腐執法合作,能抵禦各種腐敗病菌、病毒侵襲經濟發展,保護APEC成員國的經濟合作和內部經濟運行,起到經濟皮膚的作用。

據最新消息,APEC高官會已經反腐執法合作達成共識,大會將發表反腐共識公告,未來將就反腐展開國際合作。中國APEC發展理事會理事長張力軍在會後對記者說:「希望本次會議可以促進APEC成員形成全面互動、信息共享、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氛圍。」張力軍還表示,會議將發表反腐共識的公告,其中既有宏觀安排,又有具體舉措。中方希望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在追逃追贓方面給予配合和支持,不讓境外成為犯罪者藏匿的避罪天堂。

事實上,在APEC會議前,中國已經展開了一系列國際反腐合作。中國今年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全球追逃追贓的「獵狐行動」,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更加重要和緊迫。而據報道,中國正與澳大利亞警方合作,對出逃到澳大利亞的腐敗分子進行追贓。根據國際慣例,追出的贓款將是兩國政府分賬。我們知道,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APEC成員是中國許多經濟罪犯的逃逸去處,利用APEC平台加強反腐合作針對性強,更能彰顯中國反腐工作透明化、公開化。由此,在整個APEC范圍內進行反腐合作,使得腐敗門檻大幅提高,讓腐敗分子無處遁形,能有效保證相關經濟改革和經濟合作。

中國政府將反腐國際化,對中國內政來說也是極大促進。中國當前處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要對當前法治體系進行全方位升級,以保障中國深化體制改革的成功及未來經濟的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將中國國內的反腐作為國家戰略向世界范圍內延伸,不但能體現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還有助於中國內政問題的有效解決,提高反腐效率,在制度上遏制腐敗惡化勢頭,提升政府和社會的廉潔度。

6、簡述apec的重要性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APEC /'æpek/)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
1989年11月5日至7日,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2001年10月,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辦。這是APEC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2014年,APEC會議時隔13年再次來到中國。截至2014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成員和三個觀察員[1-2] 。2017年11月11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峴港舉行。[3]
亞太經合作組織誕生於全球冷戰結束的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為潮流。同時,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明顯上升。
該組織為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亞太區內各地區之間促進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論壇。

7、APEC的是什麼。

什麼是APEC APEC由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的英文全稱Asia-Pacific EconomicCooperation中的第一個字母拼寫而成.APEC是亞洲一太平洋地區級別最高,影響最大的區域性經濟組織.APEC的宗旨和目標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了APEC的宗旨和目標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貿易堡壘." APEC的會標 APEC會標是呈綠,藍,白三色的地球狀,1991年開始採用.會標不僅代表APEC這一重要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也代表著亞太地區的希望和期待.會標的含義是:地球用太平洋這一半代表APEC經濟體,綠色和藍色表示亞太人民期待著繁榮,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著和平和穩定.邊緣陰影部分代表著亞太地區發展和增長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間是白色的APEC 4個英文字母. 2001年中國APEC會議會標會標以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字體"中國"兩字, 體現中國面對新世紀,新挑戰,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信心與決心,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的互動.象徵地球的紅色橢圓形展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戰略,以及APEC在其中所倡導的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宗旨和目標,同時也預示了亞太地區在進人21世紀之際對未來世界經濟將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APEC現有經濟體加入的日期 1989年11月6一7日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加拿大,紐西蘭,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12個) 1991年11月12一14日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北(3個) 1993 +F 11月17一19日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2個) 1994年11月11一12日智利(1個) 1998年11月14一15 e秘魯,俄羅斯,越南((3個) APEC 會議主辦經濟體一年內需要承擔舉辦的會議:外交和經貿部長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高官會議,專業部長級會議,其他有關會議.APEC的部長級會議部長級會議是APEC決策機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為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做准備:另一方面,又貫徹執行領導人會議通過的各項指示,討論區域內的重要經濟問題,決定APEC的APEC歷屆部長級年會概況合作方向和內容.部長級會議在 每年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由各成員的外交部長和外貿部長〔中國香港,中國台北除外)出席.APEC專業部長級會議由於APEC活動范圍和討論領域的擴大,需要召開負責專門相關領域的政府部長會議,討論各專業領域的合作,然後把會議結果通過高官會議和部長級年會向領導人會議報告.這類會議自1992年起開始舉行,迄今為止,已經涉及APEC成員經濟體許多領域的部長級會議,包括教育,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財政,人力資源開發,科技合作,中小企業,電訊和信息產業,貿易和交通等部長級會議,大部分不定期召開.但是有些專業領域部長級會議已趨向定期化,如每年中期舉 行的貿易部長會議已成為專門討論貿易投資問題的固定機制. 序號時間地點會議通過的主要文件 第一屆1989年11月6一7日澳大利亞堪培拉(APEC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撇簡稱《聯合聲明》),《會 議主席總結》 第二屆199.年7月29一31日}}新加坡《聯合聲明》,《關於烏拉圭回合的宣言》 第三屆1991年11月12一14日}}韓國漢城《聯合宣言》,《漢城宣言》 第四屆1992年9月10一11日泰國曼谷《聯合聲明》,《關於烏拉圭回合的聲明》,《關於APE( 機構安排的曼谷聲明》 第五屆1993年11月17一19日美國西雅圖《聯合聲明》,(APEC貿易和投資框架宣言》 第六屆1994年11月11一12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聯合聲明》,(APEC人力資源開發框架宣言》,K APEC 非約束性投資原則》 第七屆1995年11月16一18日日本大阪《聯合聲明》,《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促進 夥伴關系》等 第八屆1996年11月22一23日菲律賓馬尼拉《聯合聲明》,(APEC加強經濟合作與發展框架宣言》 第九屆1997年11月21一22日加拿大溫哥華《聯合聲明》及附件:部門自願提前自由化 第十屆1998年11月14一1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聯合聲明》,《走向21世紀科技產業合作聯合議程》等 第十一屆1999年9月9一10日紐西蘭奧克蘭《聯合聲明》帳APEC促進競爭和管理制度改革原則冷 第十二屆2000年11月汶萊斯里巴加灣市《會議宣言》等
滿意請採納。

8、中國舉辦APEC會議的意義 ?

一、APEC基 本 情 況
1.組織性質:官方論壇,秘書處對其活動起到輔助作用。
2.重點合作領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經濟領域。
3.APEC會標:一個橢圓的地球模型,綠色表示國家,藍色表示海水,中間是白色的APEC英文字母。
4.APEC會議的承辦:APEC年會由各成員經濟體輪流主辦,同時遵循一年由東南亞聯盟成員舉辦,一年由非東南亞聯盟成員舉辦的方式,明確規定不是主權國家的成員(中國香港和中國台北)不主辦APEC年會。
5.作為APEC會議的東道國,一年內要集中承擔舉辦一次外交和經貿部長會議、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3-4次高官會議、中小企業部長會議等專業部長級會議及其他各有關工作組會等數十次會議。
6.成員、觀察員
APEC現有成員21個,分別是中國、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韓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和越南。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布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APEC觀察員為東盟(ASEAN)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和南太論壇(SPF)。觀察員可參加APEC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或活動。

二、2001APEC年會
■ 2001APEC年會主題
新世紀、新挑戰:參與 合作 促進共同繁榮
■ 2001APEC年會宗旨
APEC是亞太地區級別最高、影響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承辦2001年APEC會議是我國在新世紀伊始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動,它給我國在新世紀鞏固和發展與APEC各成員的關系,加深與它們的經貿往來與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承辦此次會議,還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向前發展,並使之成為我國向全世界展示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窗口。
■ 2001APEC年會議題
加強能力建設,開拓未來發展機遇,使各成員從全球化和新經濟中受益。 促進貿易與投資,推動建立更加合理的邊貿易體制。 為亞太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
■ 在中國舉辦2001年APEC年會的意義
中國作為這次會議的主辦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從APEC的健康 發展和中國自身利益出發,提出會議的主題和議題,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推進APEC的進程,促進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 向亞太展示中國,也讓中國更了解亞太,把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推上一個更高的水平。 利用東道國的便利,讓與APEC開放領域相關的國內各部門、行業充分了解情況,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戰略和政策。 上海作為中國瀕臨太平洋的國際港口都市,是中國的經濟、貿易、金融中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具有各方面良好的條件,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中國政府選擇上海舉辦2001年APEC年會,可以更好地對外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形象和經濟發展水平,便於開展中外經濟技術合作,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上海更可以利用此次機會,對外展示和宣傳自己,進一步提高城市水準, 改善投資環境;抓住會議帶來的可觀商機,推動對外經濟合作,讓經濟界、企業界從中獲益,使上海的經濟發展跨上一個新台階。

不知道是否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