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把這篇文章翻譯成英語,謝謝(怎樣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保持民族認同)
How to mainta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 is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complex and diverse links between 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he status of the nation-state has been increasingly challenged . Globalization on national identity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hat weaken national identity .
With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 soci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lobalization on China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Therefore, in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 while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 for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resent, we should uphold and improve national policy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equality, unity ,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ious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 . Which do a good job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reas .
First , to prevent and resolutely crack down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hostile forces, ethnic separatist activities.
Second , the formation of a fair, reasonable and open social structure,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Third,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ecation , ethnic unity ecation , civic ec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ecation.
2、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會議目的
安南秘書長的千年報告中多次涉及普通民眾及其參與聯合國事務對於聯合國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盡管聯合國是國家組成的組織,但《憲章》是以「我聯合國人民」的名義制定的。《憲章》重申人的尊嚴與價值,尊重人權和男女平等權利,致力於實現以更高生活水平為尺度、免於匱乏和恐懼的社會進步。歸根結蒂,聯合國是為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和希望而建立的,必須為此服務。
我們思想或行動的方法最重要的轉變莫過於: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以人為本。讓世界各地城鎮鄉村的男女老少都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號召比這更崇高,沒有任何責任比這更重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信全球化確實具有了包容性,能讓每個人都分享它帶來的機遇。
對聯合國而言,要成功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最終意味著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憲章》就是以人民的名義制定的;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的任務仍然是實現人民的願望。
3、五月十七是行星飯的什麼日子
5月17日是國際信息社會日
從世界電信日到信息社會日
每年的5月17日,全球電信業都要慶祝自己共同的節日——世界電信日。從2006年開始,這個日子又增添了一個特別重大的含義,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內海善雄一起向世界發出通告,邀請各成員國共同慶祝首屆世界信息社會日。
從電信日到信息社會日,不僅標志著日新月異的電信技術已經向更先進、內涵更豐富的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更標志著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社會的新紀元大步邁進。
「從電報流行的歲月到空間時代的通信,直至跨入如今的網路時代,國際電聯一直在為連通世界發揮著推動作用。」——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
1844年,電報正式用於公眾通信。歐洲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德奧電報聯盟」和「西歐電報聯盟」。1865年3月,上述兩組織合並成「國際電報聯盟」。同年5月17日,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了《國際電報公約》,並宣告國際電報聯盟正式成立。隨著電話和無線電的廣泛應用,國際電報聯盟於1932年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國際電信聯盟的宗旨是:擴大和促進國際間電信技術的合作;促進電信事業的普及;協調各國的電信政策。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建立,國際電信聯盟在1969年5月17日將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成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的這一天開展紀念活動。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為了使紀念活動更有系統性,每年的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
從本世紀初開始,人類信息社會的建設提上國際社會的正式日程。2003年和2005年,人類歷史上首次聚焦於信息社會主題的首腦級會議分兩個階段在日內瓦和突尼西亞舉行。並提議將今後每年的5月17日定為世界信息社會日,聯合國大會批准了這項提議。峰會還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以人為本和以知識為基礎的、真正全球化的信息社會既要具有開放和包容性,又要注重安全。
為此,2007年聯合國和國際電聯不僅號召全球同慶首屆世界信息社會日,也將當天作為第38屆世界電信日來紀念,並把主題定為「讓全球網路更安全」,勉勵全球電信業共建既具有開放性,又具備電信級安全的網路基礎設施,為實現信息社會奠定基礎。
4、老師讓現在寫《包容與包容性增長》的文章,哪位大哥大姐教教我啊?謝謝了!
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准和更多的無形因素。而所謂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應是 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等。
包容性增長的提出
「包容性增長」概念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發表題為《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2010年9月16日,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胡錦濤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這是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胡錦濤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應該堅持發展經濟,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財富,不斷為全體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包容性增長的涵義
所謂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應是 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
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准和更多的無形因素。前者包括作為指標的吉尼斯系數(衡量收入分配)、識字率、公共產品的一般供應和分配,包括教育、衛生、電力、水利、交通基礎設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包容性增長也包括無形的因素、觀念和「感情」。其關鍵詞是希望和參與,使社會上盡可能廣泛的人群有共同的願望。當一些社會成員覺得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產生了。如果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尤其是當他們能切實地期望子女加入到「贏家」的行列之中,那麼他們會准備好聽過今天的困難。
包容性增長的意義
包容性增長對我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我國正是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重要調整的時期,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將從依靠外需型轉為內需性的經濟增長。因此,胡錦濤主席強調:」應結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提高全社會就業水平,增強抵禦危機和風險能力;加強社會保障網路建設,著力解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問題,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旨在建立一個內需性的經濟增長。
從國際經濟形勢分析
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基礎並不牢固。對於中國的崛起,美國在政治軍事遏制無法奏效的情況下,美國正在採取經濟、外交等各種手段試圖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和規模。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對世界提出的「包容性增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希望這個對你會有用.......
5、IFF縮略語的國際金融論壇(IFF)
國際金融論壇(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IFF)是獨立的,非盈利、非官方國際化論壇組織,由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國系統機構、相關國際組織、全球金融機構和領導人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交流和研究機構,2003年10月創立於中國北京。
主 席:成思危,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共同主席:保羅.沃爾克,美國總統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
理 事 長:李貴鮮,前中國國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韓升洙,韓國前總理,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我們需要聯合力量,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更廣泛的合作對話機制,定期共同協商和解決包括金融危機在內的諸多重大問題。國際金融論壇(IFF)始終以這一目標而努力,致力於推動所有成員和參與者的全球合作,吸引全球金融界精英,探討和協商國際金融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應對世界最重大的挑戰,推進更具包容性的、更具廣泛性的全球合作與發展。
我們的使命:
秉承「構建全球金融—新資本·新價值·新世界」的精神使命,致力於成為具備戰略遠見的多邊對話通道。
我們的目標:
通過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運行機制,確保IFF的獨立、客觀、權威和全球金融領域信息的充分披露,達到:
(一)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二)推動多邊對話,促進國際金融合作與交流;
(三)推動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推動金融風險控制機制的完善;
(四)促進金融穩定、金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五)促進並開展廣泛的研究、咨詢和教育項目。
長期以來,國際金融論壇(IFF)始終堅持前瞻性、權威性和較高學術水準,日益受到國際金融界和社會各方的關注,產生了巨大影響,已經成為了推動全球金融界進一步交流、合作與發展的溝通平台。
歷史和成就:
國際金融論壇(IFF)於2003年10月創立於中國北京,致力於推動所有成員和參與者的全球合作,吸引全球精英,探討和協商國際金融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應對世界最重大的挑戰,推進更具包容性的、更具廣泛性的全球合作與發展。並為各成員帶來更多項目,其中包括IFF會議、IFF研究咨詢、IFF媒體、IFF教育以及IFF的全球項目和倡議。
2002年10月,針對國際金融形勢和需要,IFF開始發出籌備倡議,並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加拿大前總理克雷蒂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及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國系統機構、相關國際經濟組織和全球金融領袖的積極回應。並在以後的發展中,繼續得到了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紐西蘭前總理詹妮.希普莉、韓國總理韓升洙、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署長、紐西蘭前總理海倫·克拉克等200多位全球政治和金融領袖的加入和支持。
自2003年起,IFF每年定期召開全球年會,迄今共有來自全世界的500多位政治、經濟、金融領袖和著名專家參與並演講,共1萬多人次各界代表出席了會議,取得了廣泛的影響力。
2003年10月28日,來自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國系統機構、相關國際經濟組織和20多個國家各地區的78名嘉賓代表,匯聚中國北京,正式召開國際金融論壇(IFF)首屆年會,6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會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
2004年11月,來自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國系統機構、相關國際經濟組織和20多個國家各地區的代表和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並發表了《IFF宣言》,宣布建立IFF理事會和常設機構。
2007年11月,IFF戰略文庫叢書開始正式出版,IFF叢書是集研究成果、演講文集、金融領袖及IFF成員著作為一體的系列文集,根據每年年會和研究成果定期出版,目前已陸續出版了《中國金融開放新格局》、《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與中國的影響》等系列叢書。
2008年9月,IFF獨立的學術刊物《IFF》雜志創立並籌備出版,並於2008年11月IFF全球年會期間推出創刊號。
2009年6月,IFF聯合中央財經大學建立了中央財經大學艾佛(IFF)研究院,旨在整合全球經濟、金融界和學術界高端資源,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教育培訓和智庫機構,包括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戰略性和政策性的研究報告,為各界提供交流、研討的高端平台,為金融機構提供一流的研究、咨詢和教育培訓服務,並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開展全球金融EMBA,金融學碩士、博士課程,全球金融領袖高級培訓課程等。艾佛(IFF)研究院目前擁有在建教學和科研辦公樓6棟古典四合院,佔地面積18畝,總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將於2010年底完成全部改建和基本設施配套工作,2011年正式啟動運營。
2009年11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IFF與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IFF永久會址戰略協議,確定IFF永久會址正式落戶北京通州區京杭大運河畔,總規劃面積達3平方公里,將以國際領先的綠色和低碳設計標准建設,包括獨立的國際會議中心、五星級酒店、IFF研究院校區、國王圖書館、、國際金融博覽館、體育和休閑度假中心、IFF俱樂部、IFF高爾夫球會和社區配套設施等。建成後的IFF永久會址將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平台,成為中國和北京首都金融發展的「新標志名片」。
2009年11月,IFF與聯合國系統機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並共同籌建IFF國際顧問委員會。
特別記錄:
世界性的金融發展和國際間的金融自由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應該對各國的發展情況予以了解和研究,有必要通過對話,建立一個有益的世界金融交流平台。國際金融論壇(IFF)正是致力於推進中國及世界金融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交流平台。
—— 國際金融論壇(IFF)
我特別高興地看到你們正在做出特別的努力,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將會推動相互溝通理解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科菲·安南,聯合國秘書長
我高興的向國際金融論壇所有參會者致以熱情的問候,這個會議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舉行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惡化,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對於人類大家庭中最貧窮和最脆弱的成員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即使是在最近一輪金融動盪出現之前,我們為減少貧困做出的共同努力已經受到了糧食和能源價格攀升以及氣候變化加速的挑戰,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這一重大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具有挑戰性,我們不能任憑全球金融危機惡化,使我們以往的成果付諸東流,讓更多的人陷入貧窮。我們必須保護那些生計岌岌可危的人民。
——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
我很榮幸地歡迎各位參加國際金融論壇。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也面臨來自金融領域的巨大挑戰。論壇提出在全球不斷變化發展的經濟環境下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我相信各位將從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級官員和金融領袖的獨到見解中受益。
—— 讓·克雷蒂安,加拿大前總理
經濟全球化是真正意義下的相互依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通過國際的合作,為建立一個均衡的、公平的國際金融市場而努力。
—— 成思危,國際金融論壇主席
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值此國際金融論壇開幕之際,我衷心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在我擔任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期間,我深刻體會到了全球經濟的重要價值,並且強烈感受到其前所未有的相互緊密聯系性,國際金融論壇能夠為全球人士提供絕佳的研討且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機會,所以參與這個論壇是一件大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參與支持國際金融論壇的原因,致以最衷心的祝願。
—— 托尼 布萊爾,英國前首相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里我見到了很多來自全球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這里可以讓我們進行頭腦風暴,把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集中在一起,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和討論現在的一些問題。在未來5 年當中,中國將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個重要的引領者,她解決國內發展中遇到各種問題的創新舉措,可能會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中國肯定會在世界的舞台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國家。
—— 詹妮·希普莉,紐西蘭前總理
在中國設置長期性的國際金融論壇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全球資本流動也逐步轉向以中國為核心,積極參與和建立一個高層次的對話平台,將對中國金融改革與開放,對國際資本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作為常設全球金融高峰會議,國際金融論壇的創立和召開都將向世界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 羅伯特·蒙代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各國政府和金融界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全球金融制度和更加有效的協調機制。國際金融論壇是全球金融界的盛會。論壇發表了《國際金融論壇宣言》,將定期定址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年會,為國際金融界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窗口。這個窗口加強了各國金融界的聯系,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加強了政府、學術界和金融界的聯系。
—— 蔣正華,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國際金融論壇(IFF)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歷史上都沒有今天這樣的重要,因為今天我們面臨著在全球的金融和經濟領域最重要的挑戰,論壇成員嘉賓均來自全球金融界的領袖。我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必將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論壇。
—— 莫瑞斯·斯特朗,前聯合國副秘書長
加強合作,特別是通過與國際金融論壇(IFF)的長期戰略合作,以此來幫助中國構建更廣泛的金融市場,使貧窮人口受益。我認為,塑造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國際金融論壇將是至關重要的。
—— 澤菲蘭·迪亞佈雷,聯合國副秘書長
非常榮幸參加國際金融論壇,在這里見到了很多全球傑出的金融領袖和領導人。國際金融論壇是一個高規格的論壇。一年前,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也是在這里舉行。正是那次會議為中國金融體系應該怎樣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的基調。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做出非常重要的、中國應該做出的貢獻。
—— 約翰·利普斯基, IMF第一常務副總幹事
合作才能取得進步,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全球多極化市場新的發展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強合作對話,參與其中。我希望各種體制能夠進一步協調合作,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貿易和金融體系。
—— 麥克·坎特,美國前商務部部長和貿易代表
金融危機使全球精英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全球的金融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非政府機構也需要積極探討如何走出危機。現在亞洲有了自己的國際金融論壇(IFF),亞洲經濟正顯現復甦跡現,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為世界經濟的復甦提供了動力來源,很高興在國際金融論壇(IFF)看到中國政府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能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做出自己的貢獻。
—— 韓升洙,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
全世界面臨極為嚴重的挑戰,我們需要強大的領導力、強大的決心和改革,以便我們實現所有的潛能,讓我們下一代和全世界都有非常穩定、和平的發展。
——肖卡特·阿齊茲,巴基斯坦前總理
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國際金融論壇(IFF)這次非常重要的會上進行發言,在過去很多年當中這一論壇匯集了中國和各國的國家領導人、高級專家、以及國際經濟組織的領導者,他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富有影響力的活動,在世界的金融和經濟界都是如此。
——埃德蒙·阿爾方戴利,
歐洲50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部長
非常榮幸參加國際金融論壇,北京現在正領導著全世界走出危機。在過去一年當中,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已經成為G20集團主要成員國之一。非常高興中國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IMF應對危機的時候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多米尼克·施特勞斯·卡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
6、幫忙翻譯一下,很急,有關於全球化的文章,英文,O(∩_∩)O謝謝
全球化網際網路,簡言之,就是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小村子。全球化網際網路給予了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廣泛的機會去發展它們的經濟、改善它們的政體、豐富它們的文化、更新它們的技術等等,但全球化網際網路是一把兩刃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
Globalization Internet, in short, is to make the whole world becomes a villag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give to the world each country wide range of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improve their regime, rich their cultural, to update their technology and so on, but globalization Internet is a two-edged sword: both advantageous one side, but is also harmful to one side.
在過去二十年,在全球化網際網路爆炸性的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已經產生了快速的經濟增長、持續的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因此我們是應該接受的。其次,它也能帶來傷害,在全球化網際網路爆炸性的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一直在經歷著自己傳統美德的瓦解。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explosive, China has proced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ongoing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ing, so we should be acceptable. Second, it can also bring damage,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explosive,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their traditional virtue collapse.
全球化網際網路很大幅度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經濟迅速發展,使得人們被金錢扯著跑,只知道關注當下的自己利益,卻讓環境這么惡劣下去。
Globalization Internet and improve a range of our lif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money is at the run, only know then his interests of attention, but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so bad it.
總之,環境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條件,破壞了,總要記得搶救,若是置之不理,我們的後代又哪來好的環境成長。
In short, the environment is our basic conditions of life, damaged, will always remember that rescue, if ignored, and, and what our future generations to grow good environment.
7、「國學」何以「為體」 「西學」如何「為用」——淺談「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定位與創新
此時此刻,我們重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似乎老得掉牙、土得掉渣的舊題目,顯然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不合時宜之舉。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去除先入為主的成見,平心靜氣地重新審視及思考這個題目,即不難發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所提出的如何處理中西文化相互關系以及如何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學術問題,經過百餘年的學術爭論及思想斗爭,在今天的中國不僅沒有得到切實的答案,而且仍然是造成中國社會實現現代化進程中諸多深層結構性困難的根本原因。此一無法迴避的歷史問題在今天全球化大潮日益泛濫的緊迫形勢之下顯得更為尖銳,並已經成為亟須得到根本性解決的時代問題。
關於此一問題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學界早有詳盡的考證和研究。然而,我們首先認為,「西學」之「體」並非什麼民主自由政制和法律教育體系,而是決定西方文明面貌及走向的西方哲學;同樣,「中學」之「體」亦並非什麼儒家道統及君主政制,而是維系中國文明及社會數千年於一統的中國哲學。在這里,筆者嘗試重返自嚴復至梁漱溟的傳統研究視界,徑直從中西之「學」這兩者的思想及哲學內核的相互比照著手,進而重新闡述「中學」必須「為體」,「西學」應該「為用」的論題。當然,此一論題實在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涉及廣泛的學術題目,沒有數十萬字以上的專著根本不可能全面地說清道明。因此,筆者這篇小文章肯定會掛一漏萬,錯失謬誤所在多有,尚祈讀者諸君抱持寬大為懷之念一覽,更望有以教之。a
一、「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及其成因
當前,人類所身處的這個以「經濟一體化」及「社會信息化」為表徵的全球化時代,並非偶然地在一夜之間出現的,而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許多中外學者指出,始於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運動拉開了「全球化」的歷史帷幕。在此一運動之前,由於分隔著廣袤的陸地及浩瀚的海洋,分布於世界各大洲的各個人類古文明無法進行有組織的直接交往,基本上是處於不相聞問、各自發展的獨立狀態。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之間由於巨大的地理障礙及科技水平的局限,始終無法展開連續的、全面的直接交流。而於中世紀時期興起的阿拉伯文明由於地處歐亞非大陸的交匯點,通過經貿來往為中西文化交流架設了一條狹窄的「海橋」,並打開了一扇小窗口。但發生於十二、十三世紀史無前例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多次「蒙古西征」卻在無意之中為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流開辟了一條寬闊的「陸橋」,由此傳入西方的中國古文明成果更對以後的世界歷史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哥倫布在追求「東方財富」的利慾驅動下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刺激著後來者終於實現了環球航行,標志著「全球化」時代的開端。新大陸的發現與環球航行的成功及其所帶來的豐厚成果又極大地刺激了西方思想文化本身早已潛藏著的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本質,因此,以「恢復」古希臘文明為號召的「文藝復興」運動應運而生。建立在早期資本主義物質基礎之上的「文藝復興」運動一方面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強烈地沖擊著封建貴族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極大地推動著西方科技不斷地向前發展。進入十八、十九世紀的殖民帝國主義時期,西方文明已經充滿自信地以「世界主人」自居(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然而進入復雜多變的二十世紀後,人類歷史的發展卻意外地呈現出混亂而又矛盾的面貌。
一方面,自黑格爾身後,西方哲學便不再產生能夠建立形而上學經典體系的世界級大師。隨著尼采「上帝已死」的哀鳴,尤其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思想界突然發現自己的終極信仰徹底破產,只好龜縮在分析哲學的「象牙塔」以及存在主義的「小貝殼」里自慰度日。而同樣出自西方哲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本來頗有成為人類思想指導原則的發展前景,可惜的是同樣無法突破西方哲學在形而上學方面的先天局限,由於其自身形上理論的闕如和意識形態的硬傷,使得西方人自己都無法全盤接受,反而在資本主義世界以外卻獲得了意外的成就,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指導原則。另一方面,西方科技卻仍然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軌跡一往無前地突飛猛進,推動著西方工業在短短一百年裡連續跨越了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並已全面進入信息時代。在科學基礎理論方面,西方各國大師輩出,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普郎克首倡的量子力學再到高能物理學領域的基本粒子學說,無一不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壓倒性的領先地位。同時,在政治經濟領域,則推動著西方社會從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階段轉向政府與財團主導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冷戰結束後,更促使美國進入追求及維護單極全球霸權的帝國資本主義階段。至此,所謂「全球化」進入了高潮的一幕。
二、西方文明無法突破時代困局的深層原因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現代西方思想與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現狀竟然出現了侏儒和巨人同處一室的有趣場面。西方國家憑借其「巨人」般的科技基礎建立了「令人生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意圖以此主宰世界;但其「侏儒」般的思想理論卻又每每無法調和世界范圍之內的各種矛盾,甚至令其一再在世人面前出乖露醜。當前,已經取得全球霸權地位的美國自然毋庸置疑地成為西方文明的代表,因此她本應利用自身龐大的國家實力秉持其一貫提倡的「平等博愛,民主自由」的立國原則,推己及人地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以及人類發展規劃,則不僅事事得心應手,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共仰,更能為美國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萬世不易的堅實根基。然而美國的統治階層不但意不及此,反而繼續奉行等而下之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意圖藉此建立「絕對安全」的絕對霸權。換言之,美國將自我吹捧為普世原則的,並依仗強大實力在世界范圍內大力推行的美式「民主自由」,其實質不過是推行其全球霸權的政治工具而已。此一行徑連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都尚未達到,更遑論超越了。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美國身上,恰恰集中地體現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優點及其致命缺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西方文明內部存在如此鮮明的優缺點兼具的特徵呢?
我們認為,西方文明至今仍然無法突破自二次大戰以來的發展「困局」,其深層根源不在於科技的高度發達,亦不在於某些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本質」,而是淵源於西方哲學自身獨特的理論內核。眾所周知,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蓬勃發展的西方古典哲學並非建立於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之上,而是遠奉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為祖。因此,成中英教授在《論中西哲學精神》一書里精闢地指出,「西方哲學可說是從一開始就有知識的取向,希臘人素來就對知識理性執著地追求。知識理性與方法意識密切相連,於是就從求知導致對方法的尋求」。「從總體來看,西方哲學方法的核心是『理性』的建構方法。理性本身是求分的,經常『援理以釋性』,往往知分而不知合」(1)。
在古希臘哲學發展前期,哲學家們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研究「世界本原」方面。但到了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的著名觀點後,整個古希臘哲學的發展便產生了方向性的轉變。柏拉圖繼而提出了將追求心靈內在原則與德性的一般定義客觀化的「理念論」,首次確立了西方哲學的唯心世界觀;又提出了注重「知性分析」的「辯證法」以及「至善的造物主創造世界」的「宇宙原型說」。而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推動者」的概念,並首次將「哲學」確立為一門研究「實體」(亦即『世界的本質』)的獨立學科,更建立了物理學、天文學、動物學等實證學科門類,為西方哲學打上了深刻的「科學」印記。
可以說,古希臘哲學基本上決定了西方哲學既注重知識理性又固守唯心理念的發展路向和思想面貌,其實質就是從「人」自身的視角及立場觀察和研究整個世界(自人觀天)。注重「知識理性」的結果必然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研究及應用,亦潛藏了誘導實用主義及個人主義的深層因素;固守「唯心理念」以及將「本體(神)」人格化的結果則必然導致宗教盛行及破壞自然(天人對立)。故此,從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來看,其後的笛卡兒(心物二元)、康德(知識架構)、黑格爾(精神本質)這些能夠自成系統的西方哲學家基本上都沿襲了古希臘哲學的發展方向,並構成了西方古典哲學的主要內容。但他們並未能突破及超越古希臘哲學在形而上學領域的先天局限,反而是在充實發展古希臘哲學理論體系的同時又大為加強了西方哲學的這種先天局限,以致今天的西方哲學後繼者陷於此一困局而無法自拔。
質言之,「西學」之「體」存在著方向性的錯誤,而「用」則得到了正確的發展。正是在西方哲學注重知識理性的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科學技術戳破了西方哲學的唯心世界觀,導致了西方思想終極信仰的破產,並至今難以修復。因此,西方文明「體」「用」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造成了今天西方科技高度發達而西方哲學卻「萎靡不振」的時代特色。同時,盛行於西方社會里將「個性解放」推到極致的極端利己個人主義,其實質是放縱了人性的負面因素,大大加深了西方文明當前所遭遇到的時代危機。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定位
與西方文明主動追求「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是,中國文化是被動地捲入「全球化」的。六百年前的「鄭和下西洋」表明,歷史的幸運女神其實是首先眷顧中國人的。可惜,謹守從「地大物博」之中孕育出來的中華道統的「天朝上國」極其「大方」地將這個歷史機遇拱手讓給了西方。「由於中國哲學在早期往往過分強調整體經驗,乃往往陷於知合而不知分之弊,更由此疏於掌握部分,分析條理;並以為,只要抓住了整體,在整體的基礎上不變不動,就可以求得安穩平衡。這顯然就是一偏之見了」(2)。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採取強制手段意圖將中國完全納入由西方主導的「經濟一體化」體制之內,導致中國社會遭逢前所未有的、內外交困的種種生存危機,促使中國知識分子努力地為中國文明尋找歷史的出路。這種努力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其一,從龔自珍、林則徐開始,到魏源寫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海國圖志》,再到馮桂芬、王韜、鄭觀應提出的「中體西用」思想被寫進光緒帝的「詔定國是」之中,而張之洞的《勸學篇》則標志著傳統的「中體西用」思想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其二,寫出《天演論》的嚴復首倡「全盤西化」的先聲,指出中國文化必須全面學習西方文明成果,後繼的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更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明確號召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引入西方的 「民主」與「科學」;與此同時,辜鴻銘、梁漱溟兩位「文化異人」卻反「新文化」之道而行,認為應該是「唯器」的西方文化向「全道」的中國文化學習,加上樑啟超在《歐游心影錄》里所提出的「科學萬能破產論」以及後來的「十教授書」派,此類學說均被冠以「民粹主義」或「文化保守派」的帽子飽受各方批判。其三,走過一段因戰爭及政治運動而造成的學術空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澤厚又提出了「西體中用」論,主張「把『西體』『用』到中國」,雖然其觀點及理論仍然顯得有些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但亦可算是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一種具有針對性的新思路。
我們認為,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提出的上述思想主張,目的都是要為中國文明及社會的存亡接續探求一條合理的、正確的發展道路。但是,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歷史發展和實踐檢驗,我們的反思不能再僅僅追循這些主張或爭論本身的思路來進行,而應該重返「中」、「西」、「體」、「用」這幾個基本概念,首先確認什麼是「中學」的「體」和「用」?什麼又是「西學」的「體」和「用」?
傳統的「中體西用」論所要維護的「體」顯然是指儒家綱常倫理及君主專制政體。張之洞所著的《勸學篇》有雲,「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因此,傳統的「中體西用」論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潮流的發展以及滿足中國現代化的要求。「全盤西化」論以及「新文化運動」雖然適時地切合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啟蒙需要,亦對其後的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因其自身難以避免的時代局限及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文學功用,以致不僅無法為「中學」確定一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體」,反而無意中將中國現代化發展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歷史路向。也許是有意修正並接續「全盤西化」論,李澤厚的「西體中用」論將「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日常生活、現代科技、政治體制、觀念文化」等等全部塞進其所主張的「體」之中。如此一來,通過上述各個領域的簡單類比,普羅大眾當然是認為「中」不如「西」,因此,順理成章地就可得出必須以「西學」為「體」而以「中學」為「用」的結論。筆者認為,李澤厚魚目混珠地「以末充本」的「西體中用」論是以更為無理和野蠻的偽學術手段來推行「全盤西化」,尤其可悲的是,近十餘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卻基本上是對此一理論的實踐。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檢驗,我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曾經被打成是「逆天下潮流而動」的「腐儒之說」在今天看來竟有如「先知的預言」。精通九種外語的辜鴻銘在英國小說家毛姆面前指斥,「你們喜歡機關槍,你們也將被機關槍判決」;「故諸君(指西方人)當棄其錯誤之世界觀,而採用中國之世界觀」;他更以流暢明達的外文向西方國家譯介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歐洲各國贏得了崇高的學術聲譽,被視作東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早年學佛的梁漱溟卻一折入儒,敏銳地從文化哲學角度指出了西方現代社會因物質生活導致精神異化所帶來的困惑、苦惱、失落等情感問題,在國內學界一片打倒傳統及擁抱西方的吶喊聲中,振聾發聵地發出了「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3)的呼聲。
然而,辜、梁等人雖然指出了「中學」高於「西學」的事實,但因其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將儒家學說定為「中學」之「體」則是錯誤的。質言之,同樣由於時代局限的原因,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既未能正確地認識到「西學」之「體」,亦未能正確地探尋到「中學」之「體」。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學說才是「中學」之「體」呢?我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核心則是道儒墨三家思想與易經哲學的有機綜合,而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就是一個字——「道」!換言之,道家思想正是「中學」之「體」。
四、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與建構
首先聲明一點,將道家思想確立為高於「西學」的「中學」之「體」,絕非出於「狹隘民族感情」以及「文化本位意識」,而是筆者通過自身對中西哲學長期的學習、研究與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其次,不論古今中外,任何完備的哲學體系均以宇宙論及本體論為思想基礎和核心理論,任何缺乏形而上學的哲學大廈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必然會產生傾斜甚至倒塌。而在中國古代哲學里,惟有道家哲學具備最早的、也是最完善的宇宙論及本體論,這早已是一個為學術界所公認的事實。此外,以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哲學「主幹」的觀點,早有古代及現代學者提倡此一學說,當代學者則以原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的陳鼓應先生鼓吹最力。
關於「道」作為中國哲學最為重要的哲學范疇,中外學術界早有大量的研究及闡述,在這里,筆者只想簡明扼要地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在《道德經》里對「道」作為宇宙本體的經典表述。過去,囿於科技水平所限,人類對宇宙及自然的哲學探索除了通過最基本的感性觀察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藉助抽象思維來進行或完成。因此,所有涉及宇宙本體及物質存在的「玄思」往往只能歸於「各持己見」的結果,而無法進行有效的、令人信服的科學實證檢驗(當然,人們還是會根據一般經驗選擇那些最為大眾所接受的理論作為指導原則)。然而,到了現當代,隨著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建立,西方科技在高能物理學以及高能天文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大大拓展了人類在宏觀及微觀兩個世界裡的視野。即使僅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我們驚奇地發現,當代最先進、最尖端的科學所遵循的原理及揭示的結果竟然是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相通及互證的!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系統論專家卡普拉(F·Capra)在1976年出版的《物理學之「道」》一書里指出,「在最近的階段上,西方科學終於開始克服這種觀念(指與東方哲學對立的傳統觀念)而返回早期希臘哲學和東方哲學的宇宙觀上來。然而,這一次它已不僅依靠直覺,而且還依靠高度精確和復雜的實驗,以及嚴格而一致的數學表達方式」。據劉笑敢的研究所得,老莊的「道」作為「宇宙本根」的「客觀的實在」,是產生天地萬物,並決定其存在及發展的世界「總根源」、「總根據」和「總規律」,因此具有「絕對性」、「永恆性」、「超越性」、「普遍性」、「無差別性」及「無目的性」(4)。而在現代高能物理學及高能天文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波粒二象性、薛定諤方程、海森堡測不準定理、哈勃紅移、大爆炸宇宙模型理論、宇宙背景射線等等都無一例外地證明,在古今中外眾多的宇宙本體及起源學說里,所有人格化的大小神祗、宗教化的造物主以及理念化的主客觀「實體」都毋庸置疑地被否決,惟有早就超越宗教意識及人類意志的、最接近世界本原狀態的「道體」學說,才最大限度地符合上述科學原理及科技成果的實證檢驗(關於此一觀點的詳細論證,因本文體裁所限而無法展開,筆者將另行撰文專述)。
《易傳》有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當前的人類文明成果表明,近百年來高度發達的西方科技(「器」、「用」)驗證及擴充了二千多年前高度發達的中國哲學(「道」、「體」)。我們認為,正是由於西方哲學在形而上學方面的缺陷導致西方文明偏重科學及知識的研究與應用,並促使西方科技發展到了今天的高度;而由於中國哲學里高度發達的「道體」學說使得中國文化偏重形而上學而壓抑了方法論的研究和應用(道儒兩家均不提倡「智術」),導致兩千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發展,以致後繼學人無從依循有效途徑去了解「道」的真義而不得不承襲原已得到極高成就的舊說。質言之,歷史上的各家中國哲學流派囿於歷史條件所限,故而一直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哲學核心理論的真正面目以及功用;今天我們只有藉助西方科技成果(「用」)才能有效地理解「道」(「體」)的本義(一個具有絕對整體性、無限包容性及自我創生能力的「道」),亦即只有「天人合一」的「道」才能包容、利用自命「人定勝天」的「器」(以道制器)。尤其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當今人類社會在思想、政治、文化、藝術等各個重大領域均遭遇到深重的發展危機。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危機,則必須利用當代科學的最新成果及現代哲學的理論工具建立一整套全新理念的宇宙論及本體論;而放眼全部人類文明體系,能夠貫通中西文化、融會哲學科學的理論母體只能是——「道」。有言至此,相信讀者亦能基本了解筆者所持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的來龍去脈了。
我們認為,應該在道家宇宙論、本體論及認識論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出適應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道家人生觀及方法論;亦應大力開展對蘊含豐富「對立與統一」唯物辯證法的儒家中庸思想的研究與應用,並將之提升至與孔孟仁學相齊的高度;墨家思想自秦末至今已中絕兩千餘年,自清朝畢沅及孫詒讓相繼為之作注始,後經梁啟超、胡適兩人的大力研究和呼籲,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墨學才在中國思想史上得到了應有的地位,但對其學說理論的研究及應用遠未達到與其學術思想價值相等的高度。而易經哲學的情況則較為特殊,《易經》經文的形成比道儒墨諸家學說都要早得多,其思想理論實質正是中華民族遠祖先人與自然相處相爭的生活、經驗、價值和智慧的總結,也就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此後的道儒兩家均對其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及應用(正因為如此才無法將易經哲學簡單化地歸並進道儒任何一家),甚至還以此發展出中國最具影響的本土宗教——道教。因此,筆者主張將易經哲學及其繁衍思想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及道教思想)單列為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以榷清中國哲學思想源流。
當然,確立了新式「中體西用」論的認識,我們仍未能認為就此可以完成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兩人正是在大量研究、掌握及借鑒西方工業革命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才能對西方古典哲學作出歷史的總結,並於此一基礎上進而創造了推動人類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因此,中國哲學及文化有必要在「中學為體」的認識基礎上再進行一番「西學為用」的重建與創新。質言之,「以西方哲學來分析和批評中國哲學的終極目的,是使中國哲學也能夠去分析和批評西方哲學;使中國哲學能夠接受西方哲學的挑戰而作出反省和回應。這種轉化不僅促進了中國哲學的再生和發展,也促進了人類的哲學理性的再生和發展,並使人類面臨的各種現實的問題(不論個人的、社會的、乃至全世界的;在文化上或科學上,價值上或知識上)都產生新的突破,同時,也使哲學在人類文化活動中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5)。經過如此一番解構及創建,中國哲學及文化即能以充滿自信的、煥然一新的面貌與世界各國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展開全面而廣泛的交流,並於此一基礎上創建一個能夠對人類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全球化秩序作出較大貢獻的中國思想文化體系。
結 語李慎之先生曾經提出,「以全球化的普遍規律為『體』,以中國特色為『用』」。我們認為,只有在確立「中學為體」的認識基礎上,中國才能真正地掌握及駕御「全球化的普遍規律」以為中國早日實現現代化服務。衡諸中國現代的歷史發展及當今實際,現代中國哲學不是飽受戰亂及政治因素的阻礙就是深受盲目崇洋的困擾,而始終難以獨立地、客觀地進行思想以及理論建設。故此,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實際上仍未完成,而且極有必要繼續持久地、深入地開展下去。最後,我們仍以李慎之先生的一句話作結,「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原則上相信,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的中國哲學,能夠給當今中國的文化危機和全球的文化危機開出一最好的解救的道路來」
8、翻譯整篇文章 不要在線翻譯 經濟全球化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ctive forces, other countries and economic areas, including pro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reas such as interconnected,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infiltration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ose ethnic, national, regional and other factors caused by Impede the declining world econom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 Globalization of proction. For example, U.S. proction of Boeing Boeing passenger aircraft, the necessary parts and components 4,500,000, from 6 countries of the 1,500 large enterprises and 15,000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oeing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 is the key parts and components proc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final proct on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urrently the world, 40% of procts manufactured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 Globalization of trade. The world market to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ntinued to expand,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the world marke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arket is also dependent on increasing.
---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world's financial lifeline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banks, global computer network, so that the huge amount of capital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huge financial derivatives on a global scale flow.
--- Investment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invest in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Developed in 1995 the total foreign investment reached 2,660,000,000,000 U.S. dollars, is 130 times in 1945. One-way flow of capital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wo-way, the output of capital in the past only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w exporting capital, includi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export.
--- Increas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and so on. Many regional groups have realized the goods, capital, services and the free flow of the region can mak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and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9、安南曾經說反對全球化就如同反對地球引力 該如何評價這句話呢?
本人個人意見,
最好不要寫在你的論文上,
只針對安南的話,
現在是對美國那樣的強權者有利,對小國家跟本就是附屬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