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資本全球化與產業升級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資本全球化與產業升級

發布時間: 2022-07-28 03:45:22

1、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不斷實現產業升級,才能夠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為此,

D

2、資本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區別

資本全球化就是資本的跨國流動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美國的投資基金正在美國股市,但是它預期股市將下跌而英國北海布侖特原油期貨將上漲,它就可以在三十分鍾內把資金撤出美國股市而在倫敦建倉進入原油期貨市場.
這就是資本的跨國流動,也可以成為資本的全球化.因為隨著國際經濟聯系的加強,資本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和低成本.資本的跨過流動又反過來促進了國際經濟的一體化.
貿易全球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領域中國際交換的范圍、規模、程度得到增強。貿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術的全球擴散。在國際分工發展的基礎上,跨國公司將一些成熟的技術和關聯性技術擴散到世界各地,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從而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在各國之間進行梯度轉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的交叉投資、企業兼並等,在更大的經濟規模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並把技術較為陳舊、科技含量較低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各國之間交流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強。隨著加入區域集團國家的增多,全球貿易的范圍和規模日益擴大,並且還出現了新的更便捷、更靈活的貿易方式,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深,各國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斷提高。

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環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 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資本全球化與產業升級擴展資料: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4、如何通過資本市場來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歐洲債務危機給我國帶來的啟示在於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應深刻認識到,我國處於金融一體化趨勢加劇的時代,未來不僅要做好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監管工作,也要高度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風險,關注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
第二,即使是非常發達或者曾經輝煌的經濟體,如果缺乏自我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競爭浪潮中也只會越來越尷尬。應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加快戰略新興產業的發現和發展,增強我國的全球經濟競爭力。
第三,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應當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資本市場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助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通過依託於推動市場化的並購,促進產業整合;二是通過培育創新型和中小型企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成長。
「PC、電信、互聯網、生物等四個產業成了近三十年來引領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產業,這四個產業無不是通過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發現的,而它們的成長和壯大也是通過資本市場推動。」祁斌表示,與其猜想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如去優化要素市場,優化科技和資本,優化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和資本市場的對接機制。「而對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哪個地區能夠吸引更多的元素,能夠讓這些元素更自由地交換,就更能夠在創新經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5、什麼是資本全球化?

就是資本的跨國流動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美國的投資基金正在美國股市,但是它預期股市將下跌而英國北海布侖特原油期貨將上漲,它就可以在三十分鍾內把資金撤出美國股市而在倫敦建倉進入原油期貨市場。

這就是資本的跨國流動,也可以成為資本的全球化.因為隨著國際經濟聯系的加強,資本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和低成本.資本的跨過流動又反過來促進了國際經濟的一體化。

背景:經濟全球化+通訊工具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發展+管制的放鬆。

意義:促進經濟協作+產業轉移升級+轉移利潤+掠奪經濟成果+加深貧富不均+金融動盪更加激化+國際協作深化。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5)資本全球化與產業升級擴展資料:

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

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

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也帶來了「世界大戰」。

6、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益加深,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製造業應怎樣應對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7、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國際間的社會化分工,歐美從事研發設計/發展中國家出人力,環境和原產料.
當發展中國家開始分工研發設計的時候,全球化的程序就會進入逆轉.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絡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並不代表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它取決於國際制度和規則。在現行的國際制度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作為兩種不同型別的國家,經濟全球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
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序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我們忙著追求經濟GDP的增長,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經濟全球化使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得我們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造成近年來的沙塵暴肆虐……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第五,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許多的學者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採取經濟的對策,趨利避害,尋求發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包括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觀念和體制,積極與國際接軌。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何不同?對發展中國家是利還是弊?為什麼?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利大於弊!
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在哪裡能看到不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
事實上就是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例如美國在印度建立了棉花基地!(例如啊!只是我虛構的!)
印度你全國所有的土地給我美國種棉花!
可是如果某一天!美國突然說不要你印度的棉花了!除非你們把你印度的某一樣主權給我美國!
那麼印度只能夠屈服於美國!出賣主權!因為印度大量的棉花需要美國去購買!別國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
雖然這只是我的虛構!但是在亞非許多國家真的傳在這種事情!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當然是利大於弊!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絡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整個世界,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那些影響?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歐盟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影響歐盟的建立,既不是傳說的為了對抗蘇聯,也不是陰謀論嘴裡說的,是為了抱團欺負誰。歐盟是政治經濟一體化。他們幾十個國家只有一個中央銀行,只發行一種貨幣,他們零關稅,他們移民或出國旅遊變的極其簡單,哪么,這樣以來,對於經濟的拉動是非常可觀的。《關稅》,實質上是地方保護主義,為了保護自己的企業不被外來資本擠壓,或者為了減輕競爭壓力,才會採取收稅的措施,讓進口商品價格很高,這樣就能讓國內企業有生存和盈利空間。但是,只要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收關稅就是在阻礙國際分工,是妨礙全球經濟發展的。
跨國公司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有什麼影響跨國公司主要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內經營業務,而不論其採取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第二,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第三,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資訊以及分擔責任。
跨國公司對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影響
1.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
2.從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減少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
3.使得發達國家的產品較順利地進入和利用東道國的對外貿易渠道並易於獲得商業情報資訊。
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影響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私人信貸,補充了發展中國家進口資金的短缺。
2.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戰後,發展中國家引進外國公司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使某些工業部門實現了技術跳躍,促進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改變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3.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戰後,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實施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初級產品出口工業化、進口替代工業化和工業製成品出口替代工業化三個階段。進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關稅、進口數量限制和外匯管制等嚴格的限制進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業品進口,扶植和保護本國有關工業部門發展的政策。實行這項政策的目的在於用國內生產的工業品代替進口產品,以減少本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出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工業的發展,用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促進出口產品的多樣化和發展,以增加外匯收入,並帶動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4.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國相應行業的本地企業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其特徵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全球化。它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說是積極影響和消極沖擊同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並存。發展中國家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驟、速度和深度,採取有利的戰略決策和方針政策,完善其應對策略。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於國際貿易,其貿易額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序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裡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