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築的地域性與國際化的關系
h
2、世界著名建築師及其代表作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風格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於其作品本身。
簡介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但是世界建築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叢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貝聿銘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聖保羅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他為什麼會對建築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中心」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朴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氏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後來有機會貝氏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氏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氏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貝氏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氏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1%B4%ED%B2%C3%FA&t=3
3、文藝復興對建築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文藝復興是一種古典的復興。在建築領域,古典建築的復興,主要歸功於羅馬教廷的一位書記波基奧。他記錄了一些與考古有關的事實,如在他的時代仍然挺立著的大理石柱,他稱之為沉寂的神殿。1414年,他在瑞士的聖蓋爾圖書館,發現了公元1世紀建築史家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在1486年以拉丁文本出版問世,在建築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不再是匠師,而成為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學者、藝術家。或者說建築師這個詞,只有到了文藝復興才有了明確而普遍的定義。
4、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近現代建築的影響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建築席捲全球,形成了所謂「國際式」的風格。這類建築大都是簡單的幾何形體,外面用輕靈的大玻璃或別的材料包裹起來,沒有細部裝飾,外表顯得光禿禿。與此同時,建築師們又在進行多種建築風格的探索,形成了「後現代建築」新流派。
後現代派認為現代建築太貧乏,太千篇一律,缺乏藝術感染力。主張建築要裝飾,「建築是帶有裝飾的遮蔽所」,提倡建築要走向大眾化,可以各行其是,這樣才能使建築多樣化。所以,後現代派的建築師重視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傳統文化,從歷史式樣中尋求靈感,密切結合當地環境,以便作出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建築來。
1978年在美國新奧爾良市建造的義大利噴泉廣場,是後現代派的典型作品。噴泉廣場原址是當地群眾舉行慶典的地方。設計人查爾斯·穆爾用義大利藝術復興式的建築片斷組成了一個弧形廊子,圍繞著一個24米長的石頭鋪砌的義大利地圖,具有明顯的象徵性。
同年,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紐約電報電話公司大廈,是後現代派的大型公共建築的實例。大廈基部式樣取自15世紀一座義大利小教堂,頂部的設計受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的啟示,有人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老式座鍾。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建於1969—1973年。它是由兩座並立的塔式摩天樓及4幢7層建築組成。兩座塔式大樓均為110層,另加地下室7層,地面以上建築高度為411米,建築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如果連地下室算在內,它是當今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建築總造價達7.5億美元
一戰
近、現代建築是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在二百年內,已有了空前的變化,不論在建築規模上、數量上、類型上、技術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
上京新航線絢麗起航
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在西方近現代建築流派中,應特別提到的是以下幾大流派:
一、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這一流派主要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後,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從思想背景來看,它是在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復興古典建築的風格。在這一大流派中,由於所復興的對象不同,又可分成三個小流派,一派為古希臘、羅馬建築復興派;一派為哥特式建築復興派;一派為折衷派。這三派建築傾向的形成,都與工業革命後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需要分不開。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這些復古主義建築流派的出現,正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古希臘、羅馬復興派的中心在法國。這一派的建築傑作有兩座,一座為「巴黎萬神廟」,一座為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
哥特復興的流派和思潮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其典型的建築傑作是英國國會大廈。它建於1868年,是一個建築群,由上、下議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鍾塔,維多利亞塔等組成。整個國會大廈的建築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強調垂直線,注重高聳、尖峭。由於哥特式建築充滿了一種浪漫情調,所以,在習慣上人們又稱這一時期的哥特復興建築為浪漫主義的建築。哥特復興派也就順理成章地稱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築主要盛興於法國。它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藍本,但不拘於哪一個時代的建築,也不專注於哪一種風格,常常是將幾種風格集於一身,故人們又稱其為「集仿主義」。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劇院,它的設計者就是折衷主義的狂熱崇拜者格林爾。從正面看,這座建築有一排宏偉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採用了「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雕刻上了極其繁瑣的捲曲草葉和花紋,將新興資產階級對財富的炫耀盡展於此種華麗的風格上。
復古派在建築藝術方面創造了眾多傑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使命。進入20世紀後,一種更具創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歷史地被推到了建築革命的前沿,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潮及其現代派。
二、現代主義建築流派
建築與繪畫、雕刻等純藝術相比,有一個極重要的區別,就是建築具有實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內,造出一座龐大的新型展覽館--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採用鋼結構造出內部凈跨度達115m的機器陳列館,同時建成高達328米的埃菲爾鐵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層的高樓。1909年紐約建成50層的商業辦公樓。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物。
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社會文化心理終於出現了轉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各國的繪畫和雕刻方面出現種種背離傳統的新浪潮。當繪畫和雕刻領域已經出現新風格之後,建築師探索新的建築風格就不可避免了,何況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早已為建築風格的轉變准備了物質基礎。 此時舊大陸的改革浪潮卻不斷推進,相應於美術界的各種新潮流,建築界也出現了「未來派」、「主體派」、「構成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新的建築觀點和建築藝術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建築改革發生重要影響,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一所新型的設計學校--國立威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他網羅當時西歐及俄國的新潮美術家和設計家,按照新的教學計劃和方式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德國另一位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以及其他青年建築師也都積極創新。在法國,勒·柯布西耶是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視建築藝術,但當時他提倡的是一種機器美學。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德國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黎瑞士學生宿舍、芬蘭帕米歐療養院、荷蘭鹿特丹萬勒爾煙草工廠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座。
從3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建築風格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在德國由於希特勒政權提倡古典主義建築,包豪斯被視為異端而遭解散。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移居美國。摩天樓是20世紀美國最具特徵的建築類型。30年代以前,多數摩天樓里採用鋼框架結構,但外表仍以磚石牆面和傳統裝飾雕刻裝扮起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摩天樓的體形趨於整齊簡單,牆面改用工廠預制的輕質幕牆,材料有玻璃、不銹鋼、鋁等等。傳統的磚石建築的厚、重、粗、實的外貌被輕、光、透、薄的幕牆的新裝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利華大樓、西格拉姆大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9.11毀滅)以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後兩座建築都是110層,至今仍是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總之,到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藝術語言已被廣泛接受。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風俗在50—60年代成為世界建築舞台上的主角,由於世界各地的現代主義建築有明顯相似的形象,人們就稱它為「國際式」。
三、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M.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J.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新館是兩座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
四、其他建築風格與流派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興起與嬗變是20世紀世界建築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現象。然而20世紀還出現過存在著眾多的其他風格與流派,有的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變種;有的與它們完全不同;有的規模和影響相當大;有的只是少數建築師的個人風格。
美國建築師賴特不贊同學院派復古主義的建築創作道路,他力主創新,早期的建築作品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產生過啟發推動作用,然而賴特的建築觀點與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有重要區別。賴特明確反對勒·柯布西耶將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他主張建築應該象植物一樣,有機地同環境緊密結合,應該是從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賴特一生設計了大量的建築,位於美國匹茲堡附近的「流水別墅」是他的一個傑作。這座別墅將這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藝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堪稱世界建築史中的—件瑰寶。
在現代主義建築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實際上有一個蛻變和過渡的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已經出現了突破和背離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端倪。意味深長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築》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作了一批被稱為「野性主義」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國孚日山區中一個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個小山頭上,周圍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標志著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築創作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興起。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築,它的外形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美的建築作品,盡管悉尼歌劇院的造價一再突破預算,工期拖延長達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後,立即獲得公眾廣泛的喜愛而成為悉尼市的標志物。 在50—6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之前,有少數建築師提倡將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加以融合,這一趨向被稱為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國建築師斯東和雅馬薩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型制與現代演出建築結合起來。雅馬薩基是日裔美國人,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建築的某些特徵用於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農業展覽會美國館的設計中,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穹頂,使建築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但供券的線條及牆面紋飾經他巧妙的處理以後,使這座現代建築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斯東及雅馬薩基與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種被稱為高技派的建築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及倫敦勞埃德大廈都是高技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築的內外,看到巨大的樑柱,裸置的升降機,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美學考慮,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五、第三世界的現代建築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情況逐步改變。一方面亞、非、拉美新興國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建築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全盤西化的思潮,努力結合本民族本地區建築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現代建築,這是一條困難的道路,然而經過第三世界建築師的自覺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築師的嘗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已經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建築作品。 作為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的國家日本,其建築師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進建築科學技術,同時,又有許多建築師自覺探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吸收和發揚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創造日本的現代建築。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於50年代創作的日本香川縣廳舍將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形象特色融匯入現代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之中,巧妙自然。他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是另一個優秀作品,得到國內外好評,是日本現代建築達到國際水難的一個標志。 中國建築師長期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結合的途徑,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國建築中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一個起點。從平面規劃布局到建築細節,都表現出中國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新覺醒。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門前建成新的天安門廣場。廣場兩側有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座新型建築物,它們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中國大屋頂,然而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廣場和兩旁的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特色的成功結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禮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築師薩帕的作品,薩帕說:「我要設計新的、典雅的、非外來的,令人感到熟和親切的」建築形象。在這樣的創作思想引導下,他將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蓮花,在印度次大陸,蓮花傳統上被當作完美無暇的象徵,這座教堂恰當地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國際機場是一座技術先進規模宏大的先進機場。在設計開始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要求這座機場既要是現代化的又要是伊斯蘭的。設計者美國HOK建築設計事務所遵從這種精神,僅一座現代化機場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調,機場中布置著一個有圓形穹頂的清真寺,更使得這個建築群具有明白無誤的民族識別性。
事實表明,建築的現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克服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認識偏見之後,各國人民都能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建築。傳統與現代化結合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建築師的共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世紀最後的年月中,廣大第三世界將出現更多更優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現代建築藝術奇葩。
5、文化與環境問題的產生有什麼關系嗎?
摘 要: 「簡單地講,我們發現一種職業,它在努力地適應而且在可能的條件下去引導社會和經濟環境,雖然環境在許多至關重要的方面已經發生了戲劇性變化。我們也發現了一種職業,它對於自身未來的信心已經被動搖。我們相信我們所失去的不僅僅是建築實踐和與之相關的社會 問題的共同目標,而且也是對建築教育令人不安的影響。
關鍵詞: 建築文化,城市環境
1.全球危機的兩個方面
在這個迅速城市化的世界中,人的生命和古老的生態系統都在經歷新的挑戰:我們生活環境的一方面表明,許多地區和文化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明顯特徵;另一方面,在人類無情破壞和濫用資源的壓力下,我們這個星球的自然系統已經蒙受了無法補救的生物滅絕。
在形象和文化上,深圳想讓自己像香港一樣;北京試圖成為華盛頓;華盛頓想成為巴黎或者雅典;上海則想成為紐約,或巴黎和倫敦——或者兼而有之。同時,墨西哥城、加爾各達、孟買、開羅、雅加達、漢城、德里、馬尼拉、德黑蘭、卡拉奇、波哥大以及拉各斯都在不公正和人類沖突中變得難以管理,就像古人對於建築巨石一樣無可奈何。這些城市中的許多地方已經變成了環境和精神的荒漠。
這些地區在建設過程中,即使考慮了設計與規劃,也往往受西方的形式和風格的影響,是美國式的,而對於本地區特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則考慮甚少,甚至根本沒有加以考慮。例如,上海浦東新區和新興城市深圳,大多數建築更適合紐約、芝加哥或洛杉磯的文脈,而不是適合具有4000年歷史文化的中國。
具有文化特徵和適應環境的建築是否可能? 建築職業內外一些人士認為,工業和信息技術在全球已普遍深入,因此,在任何文化基礎上,建築風格只有唯一的未來,也是單一而廣泛地採用國際式風格。他們主張,由於全球化和普遍使用相同的建築材料和系統,因此形成了唯一的環境影響因素,因此,所有的建築設計必須努力造就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如果這種在文化上屬於良性的建築是我們下一個千年追求的目標,那麼,我們可以想像出培養這種職業人員的教育和訓練系統(這似乎與當前美國的教育系統類似)。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相信文化遺產和環境的文化特色與持續以及在未來100 億年的全球社會的生態生命中,人是必要的話,而且,如果我們相信建築師在這種生活環境的設計、規模和保護中扮演一個關鍵角色的話,那麼,我們應當設計一種使男性和女性都能擔當此重任的教育計劃。要這樣做,我們首先必須預見人們所需要的實踐形式及環境,然後詳細明確能力、知識和技巧,以及最有效的學習環境和所需時間,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人員,為公眾服務。
為了分析我們所希望的職業的未來概貌,我們應當首先了解與建築有關的文化與環境媒介的歷史與條件。其次,我們應該考慮對建築實踐重新定義的各種最新研究成果。最後,我們還應當分析當前的教育和現有的學習狀況,並且將這些作為變革的潛在需要,以建立更為理想的職業形象。
2.文化文脈:關鍵問題
歷史是否承認建築是一種文化表達力量嗎?(在你的文化中有什麼現成的例子?)
這些問題重要嗎?(公眾和/或職業人員對此關心嗎?)
現有建築院校與這個問題有關嗎?(我們是否基於正確的理由在傳授正確的知識?)
2.1 建築是一種文化表達力嗎?歷史上,建築及建築師已經行使了兩種權力——作為文化的鏡子和明燈。我們已有這樣的能力,在城市和環境景觀中創造作品,讓作品反映對文化環境的感知狀況。我們同樣也有機會成為一個輻射器——如果你願意的話,是一盞明燈——對未來文化環境的目標、條件和前景有所貢獻。
在美國,在相同環境下,一些建築作品證明兩種原則都在發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出現在1893 年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尤為重要的是,這個戲劇性的事件發生在100年前,也就是20世紀初,當時,即使不是全世界的注意力,至少也是全國的注意力集中地關注人類生活質量的新時代與新機會。當時的一些期望和預料可能與我們當前的一些觀點類似,這些觀點是涉及邁向新的千年,有關科學與技術的新諾言。
在尋找與新機會的精神相匹配的未來前景時,建築師熱情而同步地適應了新工業時代的新機器。他們的作品大多要求回到歐洲去尋找美國應當如何,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一切都能提供文雅的外表和輝煌與特權——因此創造出新古典的「白種人的城市」。
在大多數環境狀況如此創造出來的時候,人可能會說,最後一個真正重要的世界博覽會是當前職業、社會、文化價值和趣味的一面鏡子。在這個群體中,有些人在建築和活躍的新美國文化中尋求一條新的道路。遺憾的是,路易斯·H· 沙利文化創造的未來圖景沒有流行,他創造的文化隱喻也沒有流行,而源自歐洲的巴黎美術學院派藝術風格卻不斷復制與折衷,繁榮了大半個世紀,並且對全球范圍的城市與建築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暫停下來,提出這個問題。「巴黎美術學院派風格的建築師是否追隨或領導了歐洲文化中心說這一文化價值觀的移植?同時,如果沙利文的方法,也就是靠近自然與真實的方法流行起來,美國文化將會多麼不同?」
盡管我們在哀悼全球城市建築的「國際化」,走向後現代千篇一律的狀況,盡管沒有建築師整體影響,許多世界主要城市給城市市民與眾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提供了明顯而自然獨特的定義。倫敦是城鎮或村莊的集中地,東京是無組織生活街道的有機場所,洛杉磯是汽車和非步行化街道系統,而非人性尺度的功能系統,多倫多是文化多樣性的集中地——所有這些都在精神上決定(我坦率地承認,這有些過分簡單化)城市或建築群體的潛力,使之發揮特定文化價值的表達功能。
2.2建築表達問題重要嗎?請記住柏拉圖的忠告「……社區就是它所提倡的東西」,我們最近「提倡」了什麼樣的表達呢?同時,這些表達所表現的對人類生活質量產生了何種影響?
20 世紀我們所提倡的,大多確定在現代主義世界觀范圍內——這種觀點作為經濟和生活方式的象徵,是圍繞美國發展,作為自由——世界發展的歷史中心所在地,是圍繞歐洲發展,作為消費主義和人類中心說,是圍繞個人的人性哲學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設計提倡的(出版物宣傳和受到獎勵的),還在繼續支持上面關注的價值觀。
顯然,這個問題已經對職業產生了巨大作用。公眾是否予以關注仍然值得懷疑,除非他們承認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在繼續惡化。看來,職業似乎沒有我們應該表達的清楚明朗的前景,更不用說我們是否應該成為文化信息的傳遞或傳授者。查爾斯·摩爾在接受AIA金獎時說,「 最近,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不可居住,此時,我們的建築卻變得」越來越好「,這難道不奇怪嗎?」
3.建築實踐的未來規則
21世紀的建築生產與我們現有的方式將有很大差異。對於建築的周邊領域包括人類學、科學、技術、商貿和經濟學的趨勢分析表明,21世紀的教育和建築師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將將取決於下列條件:
21世紀定義的世界建築範例將集中在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方面。
城市化將持續迅速增長(到2015年,33個全球化城市中,每個城市的人口都將超過800萬,發展中國家將出現27個巨型城市)。
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機構將竭力爭取公眾的關注;建築院校將努力證明它這樣做 ,確實是為了未來安寧康樂的社會,並對此有內在價值。(由於它在院校的地位,建築成為一個被削弱的公共機構和部門)。
在地區和不同文化之間,建築師的建築實踐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全球化趨勢。
對「建築師」、「規劃師」和「設計師」的定義內容,以及這些職業所提供的服務范圍獎 大大拓寬,這樣才能包括人類居住與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
在上述5點條件之內,對實踐組織和信息技術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將是建築師保持現有技能和綜合實踐知識能力的關鍵。
4.建築院校與未來規則有關嗎?
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時代,我們這些建築教育人員(特別是美國)已經成為既成事實的擁有者,不同文化之間的關聯越來越少,對知識的要求越來越少,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 少。無論是人類還是其它生物,活著的有機體越來越少。從後工業時代建築師的理想前景來看,這不是說我們在藝術和職業傳播中沒有努力工作。
在後工業時代的美國,培養建築師或多或少地遵循著早期的文化規則。前工業化時代或前通訊時代的建築師,也受到閱讀和理解單一文化的挑戰,藉助當時的運輸和通信技術,來為他們提供文化的個性和靈活性。實際上,他們的表達是以對當時環境的理解和表達為基礎的,今天的建築師已經能夠在一周之內面對多種不同的文化。21世紀的建築師則更有可能應用先 進的技術,真實地經歷更多的文化。他們在一天之中經歷的文化,可能比前工業化社會的建築師一生經歷的文化種類更豐富。
4.1 傳授文化閱讀和解釋的必要性。與文化相關的建築表達,小到建築,大到社會。閱讀和理解一種特定文化的多樣性、與眾不同的特色、價值和趨勢都應當是職業人員的能力。閱讀速度和准確性對於公認的建築基本技能來說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國際社會尋找的是差異和等同性而不是國際趨同。建築教育工作者應當優先學習環境知識,並引導學生學習環境知識和設計技巧,而在此之前,建築仍然停留在表面風格上,是不可持續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表面風格上,是不可持續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獲獎作品,並未對特殊的文化和環境作特別關注。
4.2講授可持續原則的必要性。如果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成為「21世紀的建築定義範例」,如果全球建築職業希望提高文化相關性,將其作為一種職業權利,那麼,迫切要求學校意識到自己應當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組織職業教育。
在這一點上,歷史給我們提供的幫助極少。由於社會上沒有任何例子是完全可持續的,具有環境上的可持續、技術上的動態性、經濟上的可行性以及社會與文化的特色延續性。最後,在不放鬆對設計教育創造性質量的同時,我們必須提出一種訓練未來建築師綜合能力的方法,教育他們去閱讀和理解文化——用可能的最現實的觀點閱讀和解釋——對自然力與自然元素有更深層次的知識和欣賞能力,對儀式、神話以及社會組織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對人類差異和文化特色保護有更高的評價和尊重。
5.尋找職業的相關性
20 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美對建築的通用定義進行了探討。引發這一探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感到這種職業影響正在趨於減小,並因此感到不安,另一方面,新的千年對建築的通用定義進行探討成為當務之急。據統計,至少有4種並行的、全國性或國際性的研究結果。在1994年RAIC年度會議上,加拿大對此進行了集中討論,主題是「Reinventing Prac tice」(論文集於1995年出版);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作了一項研究,題目為「 在設計和建築中對建築師和工程師進行職業教育」(報告於1995年發表);同時,國際建築師協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1995年2月至1996年2 月之間,草擬了「建築教育圖表」( 在1996年UIA巴塞羅那會議上發表)。針對這個問題,最全面的要數美國AIA,ACSA,AIAS,N CARB和NAAB5大建築組織聯合發起的研究計劃,研究結果由卡耐基教育發展基金會出版(波雅 /美特岡,1996)。
5.1加拿大的研究結果。加拿大皇家建築師協會的專題研討,主要集中在下列假定與問題 上:
影響當今實踐的主要問題有兩個:公眾是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建築師的角色。由於加 拿大建築活動逐漸減少,而與此同時,仍然有相同數量的建築師從學校畢業,結果造成了失業和低水平就業,給建築師帶來了危機感。在這種形勢下,有機會對建築實踐重新定義。
在專業環境轉換前提下,我們教什麼,如何教才是合適的?我們的建築教育與就業機會關系如此密切,那麼,應當如何重新定義建築教育,才能將建築教育作為職業內外各種不同機遇的基礎?如果我們教給學生主動和能力,使他們受到建築職業能力訓練,那麼,他們是否可以更好地適應這種職業呢?大學本科是否是建築職業能力的最佳水平?這種建築教育是否很好 ?
5.2美國政府的研究結果。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總結出下列3個「重點關注」的方面:
大多數建築畢業生理解設計過程和設計概念的能力很強,但他們缺乏建造與技術方面的實 際知識,其中包括設計預算知識等。而許多工程畢業生對設計過程的知識很少,缺乏解決特定設計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工程師與建築師離開學校時,對技術在建築職業中的角色認識不足。尤其是在一些不注重技術運用,熱衷於傳授設計觀念的院校中,情況尤為嚴重。應用技術包括建造方法和材料等內容。在很多學校,技術課程中大幅度減少了工程課程,而僅僅把課程集中在物理、數學和一些基本工程原則上。
大多數建築與工程學生在離開學校時,還缺乏商務、經濟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識。因此,不 利於他們影響業主、理解僱主關心的問題,也不利於他們獲得管理項目的職位資格。
5.3UIA 多數人的意見。UIA/聯合國教科文憲章委員會的成員來自西班牙、法國、俄羅斯、捷克共和國、墨西哥、巴西,斯里蘭卡、印度,埃及以及貝南等國家,他們計劃為建築教育建立一種國際基準,對環境、可持續等內容,以及資格證書、與公眾關系和職業開業等內容進行闡述。特別是憲章肯定了……
面對一個迅速發展的世界,我們建築師關心建築的未來,相信建成環境的建造、景觀設計 和維護等的方法受到各種事物的影響,這些內容都是建築師的工作范圍。
……同時,在其它原則中,闡明了:
建築院校未來教育工作的前景還應該包括下列目標:
讓所有人類聚居地的居民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尊重人的社會、文化和美學需要的技術運用。
建成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建築被評價為每個人的產權和職責。
基本目標是把建築師培養成一個多面手,能夠協調不同需要之間的潛在矛盾,為社會與個體環境的提供造型需要。
最近,「UIA 在建築實踐中職業特性的推薦標准上已經達成一致」,這對於拓寬「建築實踐 」的定義,將「建築實踐」作為全球化國際基準提供了以下背景:「自古以來,建築師為藝術與科學工作。建築師作為職業,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今天,對建築師的工作要求更嚴,業主的需求和技術進步已經變得更為復雜,保護生態的緊急性和壓力也大大增加。在許多參與設計和建造過程的團體中,服務與合作方面已經派生出了各種變化」。
5.4美國卡耐基教育研究基金會。波雅/美特岡的研究結果,建議美國教育應該培養社會建築師,而不僅僅是就建築論建築。
在五個文件中,我們有大量數據、假設和觀點來為我們變化中的未來前景打好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研究委員會呼籲對建築重新定義,提倡建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波雅/ 美特岡和UIA憲章主張,建築師的工作范圍應當包括一切「社會」與一切「環境」。結論是:a)5年或6年制教育對於成為一個終身建築實踐的建築師來說是不夠的。b)建築與藝術的傳統、科學、技術以及人文領域將在未來受到文化價值觀、環境質量、經濟學以及信息技術的強烈影響。c)發展變化是最持久的常量,在 21世紀,發展的壓力非常巨大。
6.一種建築教育的進化結構:共享的「K—80」職業教育系統。下列提出建議,是考慮在現有框架之內改變建築院校的現狀。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革,才可能發生真正的變化。(就本人而言,這種期望頗具吸引力!)
以下假設包括了美國目前的整個教育系統,它也許能帶來真正的變化:①從幼兒園到80 歲的終身無縫式教育系統,對於創造和保持一種社會上不可缺少的職業來說是必要的。②院校職業教育人員和管理成員都必須以濃厚的興趣,在實際中應用K—80策略積極地承擔、分享職業教育的責任。③以大學為基礎的教育中,採用職業優先的原則。職業教育與學院共同工作,使建築教育達到與律師、醫生等其他執業職業公平的高度。④波雅/美特岡的建議是正確的,我們真正需要有一種被稱為「建築師」的職業類型。⑤在專業人員中間有或將要形成統一的意見,我們應該而且也能做到以公眾服務為中心,迎接全球可持續問題的挑戰。
為了適應建築核心目標的變換,我們需要一種由4 個相關部分組成的系統。K—80環境下的「 學習團體」是不難想像的:a)在初級和二級教育系統中,環境、人類居住環境、藝術與美學以及最廣泛的建築定義,需要被所有學生體驗到(對互動式指令的責任需要由建築職業、建築院校和社會共同分享)。b)基線職業教育結構(主要以大學為基礎;得到公認的;由學院成員領導的,並且由職業成員提供幫助);c)實習或職業課程的組成(得到公認的;由院校和建築職業共同操作和管理;通過教育、工作與生活之間遠距離學習技術教育促進的);d)繼續教育/職業發展的組成 (在院校幫助下,由職業領導,廣泛應用距離設施和自我檢測指令技術 )。
聘任書或得到公證的職業資格將出現在3 個階段:a)獲得一般資格和建築師頭銜的考試,(在完成職業學習時立即頒發給畢業生;由院校管理,由建築職業和國家協同);b)取得實踐資格的考試,包括健康、安全和福利等特殊領域中以實踐為基礎的知識 (在完成所需實習之後,由國家和建築職業進行管理)。c)延伸資格證書(通過固定的規則來加以管理,取決於單獨的實踐目標和公眾對職業的期望變化,由國家在地方職業組織和部門的協作下進行管理)。
這種K—80終教育系統能充分發揮當前教育系統的優勢,為公眾提供文化、環境方面的服務 ,為實踐提供新機會,而且,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務,它將擁有一種公共的建築師形象。由此帶來的益處將接踵而至。
我們當中那些思索世界的人很快就會感到非常驚奇。盡善盡美的星星、美麗的山河,清新的海洋空氣將帶來著一種喜慶的氣氛圍繞在我們周圍。依照我們的教育目標,我們培養的建築師必須在生命中每一天創造生活,給生活帶來秩序。我們需要負起責任,與此同時,表達我們作為人類所知道的一切奇跡。
6、推行建築師負責制,建築行業會發生哪些變化
1,為分包單位提供高效,分包市場難以形成
有關總承包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1;國家可實行境外企業市場進入許可制度或對重點建築企業進行補貼或保護,以避免境外企業壟斷國內總承包市場,盡快形成大而強的建設管理集團,才可與國際承包商競爭抗衡,以及對發達國家相應制度的研究、探索和借鑒已刻不容緩.2對總承包管理模式理解不深,管理體制未理順
許多人對總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有限度地、有步驟地開放建築市場、分包、監理和業主四者關系,並清晰各自的責、權、利,才能真正樹立起「小業主、大監理、總承包」的管理理念。分包單位則要根據合同規定,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進行縱橫向聯合、D-B。本文試圖通過對總承包管理的模式,要充分研究美國,配合並接受監理工程師的監督。建築行業全方位綜合改革的政策還不明朗,如對勘察。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我國引入 FIDIC 條款及歐洲採用的建築師負責制,使我國企業對國際承包管理的通用做法有了一些了解,並在國內一些重點工程上收到了較好效果。
1、P-C 等)、施工總承包、施工聯合體、施工合作體、CM 模式、NC 模式和 BOT/、總承包」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理解和貫徹。應抓住改制機遇。
1;PFI 模式。工程總承包模式因其設計、施工一體化的特點、對總承包管理模式研究不深不透、管理體制未徹底理順,以及業主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從市場變化與需要角度出發,對該項內容的修改,轉化式的設計、施工一體化工程總承包管理模式、籌資方式的不同。在WTO 規則條件下,政府要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提高了一級企業的門坎,以前注冊資本金只要求 3 000 萬元,現在是 5 000 萬元、等級企業,只能承擔與資質、規模相當的工程。小馬不許拉大車,大馬拉小車也要制止。總承包企業應進一步調整組織結構,加強調控和監管功能,重點做好總承包管理,使總公司成為技術,對有關法律法規理解不同、墊資承包、隨意分包,導致有些業主為避開其限制,把大工程進行肢解,以及規范業主行為等方面入手、高質量的服務,並對業主全面負責,只設特級、1~3 級企業。新資質就位有利於施工總承包企業的優勝劣汰,這種政出多門的市場准入辦法和相互交叉的管理方式,工程項目總承包條件下的分包、邊招標。NC 模式是業主完成初步設計後。國際大承包商一般沒有自己的施工隊伍、邊施工的特大型項目、部門和地區三重割據局面,對分包商進行進度、質量。BOT 模式是建設;管理人員整體素質也有待提高,具有一級總承包資質的企業過多,會導致在總承包管理平台上過度競爭,要從三個層次來培養復合型人才:政府重點培養建築公共管理 C-MPA 人才,企業重點培養建築工商管理 C-MBA 人才,項目部重點培養項目管理 C-MPM 人才,具備誠信的品格和雄厚財力,才能確保合同的順利履行。
2.3培養復合型人才
首先。總承包單位負責全權處理與業主的經濟關系,資金雄厚、管理高效的國際承包商將進入我國,總承包企業將面臨雙重競爭與嚴峻挑戰。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加快改革步伐:18:55)
轉載標簽: 教育
工程管理論文:目前,加強工程項目總承包管理、協調和監督。2001-03 國家發布《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
• 關鍵字:建築管理現代化
前言
加入 WTO 後,國際競爭已日趨激烈,我國工程項目總承包管理將如何發展.5復合型人才缺乏,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單純的土建專業人才多。國際上常採用 8 種項目承包管理模式:平行承發包、工程總承包(又分 EPC,通過政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勘察設計公司,取消了 4 級資質企業、拖欠工程款乃至索要回扣等現象,很不利於項目總承包管理的有效開展、經營、移交的一種投資帶總承包管理模式。
1我國項目總承包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總承包對分包實行統一計劃、組織,接受總承包管理,造成了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是建築市場混亂的根源之一.3業主還存在不規范行為
由於業主建設目的。由於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特點和存在問題等分析,提出加強項目總承包管理的幾點對策,努力實踐。其次,誤解較多。有人認為、制度,培養大量既具備堅實專業知識水平,又具備較強法律知識、文字水平、外語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2.4建立和健全總承包管理的法律法規,逐步規范業主行為
目前建築市場「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還存在,因此必須建立和健全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做到門類齊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疊、遺漏空缺和互相抵觸。同時要充分發揮和運用法律、法規手段,培育和發展我國建築市場體系,確保項目從前期策劃、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到竣工驗收等全過程納入法制軌道;要通過對現行法律、法規的充實與修改,把工程總承包發包模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規定凡符合工程總承包標准與規模的項目,一般不得平行發包或化整為零,否則視為違法。建築行業應加快制定規范業主行為的制度研究,逐步根治目前業主壓價承包、墊資承包、隨意分包、索要回扣、拖欠工程款等幾種難於克服的頑症,創造更多的機會、優化更好的環境來實施工程項目總承包管理。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
(1)業主責任問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在決策時實際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而是上級的意志、自己的政績和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間接後果是項目效益降低,造成大量無效投資,根本原因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落到實處。
(2)業主素質問題。業主作為項目的投資主體,在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決策正確與否取決於其素質。作為業主應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知識,了解四大控制,懂得項目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進度不一定越快越好,質量不一定越高越好,應用最終創造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理質量。當業主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往往會適得其反。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干預專業化公司的管理行為,更不能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
2.5提高專業配套能力,適應總承包的需要
在起初的施工總承包中,要積極主動地為業主開展工程建設全過程服務,使業主相信自己的管理實力和綜合配套能力。通過實施施工總承包,不斷積累經驗,就可向項目總承包實踐過渡,即從立項、征地、地質勘察、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土建施工、設備采購安裝、單機試車到聯動調試,最終交鑰匙移交運行,實踐全過程總承包模式。同時,要重視向多元化發展,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同時,注意向主業的兩頭延伸,積極發展設計、監理、地基處理、鋼結構製作與安裝等專業化配套能力;組建裝飾、智能化、物資、機械租賃公司,使這些專業公司成為主業的依託,形成與主業相配套的產業結構,提高資質等級,與總承包資質相配套。各專業公司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高素質,使之成為實施工程總承包的堅實基礎。
2.6推動總承包企業向管理、技術和智力密集型企業轉變
要加強總承包能力,增強整體實力和提高大型、特色工程的總承包管理水平,必須調整經營結構,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強化調控能力。構築企業管理、技術和智力密集的管理層,以適應總承包管理經營的目標。在與業主簽訂總承包合同後,為確保工期、質量等目標的實現,兌現對業主的承諾,採取積極的組織形式來加強對工程的全面管理,把總承包商的責任落實分解到各個分包商的工作計劃和實施環節中,做到統籌考慮、精心組織、周密安排、規范施工。要組建精幹高效的項目班子,充分發揮總公司的管理和技術優勢,對確定的各專業分包商進行督促協調管理。關鍵時刻,能抽調精兵強將,調動總公司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機械,確保各關鍵工序點目標的實現,充分展示整體實力。
2.7開展項目信息化管理,提高總承包管理水平
2.7.1實現項目管理網路化
面對項目總承包管理的現狀和加入 WTO 後的新形勢,必須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項目管理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充分發揮現代化管理手段,既是同國際接軌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設管理的需要。中華水利的主導經濟—— 知識經濟已經來臨,與之相應的項目管理也將成為一個熱門前沿領域;美國著名雜志《財富》(Fortune)預測項目經理將成為 21 世紀年輕人首選的職業。目前,國外項目管理公司已經在項目管理上大量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了項目管理網路化、虛擬化。針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專家認為項目管理在積極開展網路化經營,實現管理信息化的同時,還應實施先進的經營戰略。具體講包括虛擬經營、合作競爭、全球戰略和跨文化競爭等。虛擬經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經營管理潮流,虛擬經營建設企業必須控制好關鍵性的資源和能力,不能受控於人,其目的是運用自身強大的優勢和有限的資源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競爭力;合作競爭的目的則是面對急劇變化的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爭取在更大利益的前提下實現雙贏。
2.7.2開拓國際市場必須與國際全面接軌
長期以來,我國按計劃經濟模式運行,造成國內勘察設計、施工安裝等企業與國際慣例有相當大差距,缺少市場競爭和風險意識。企業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就必須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因此,FIDIC 合同條款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和國際化的特點。對 FIDIC 合同,我國在一些大型或國際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使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還不夠廣泛。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 FIDIC 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要改變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和部門領導觀念陳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我們只有真正吃透國際慣例、標准和法規等,才可能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同時受到國際法律的保護。
2.7.3建立資格資信體系
涉外工程生命力的核心是建立資格資信體系。我國在資格、資信體系建立和管理方面雖有所進步,但受各種因素影響,高資質企業多而泛且資信可信度差。有時會出現越級承包、無證施工的情況。這使得外方業主對國內各級政府或有關機構頒發認可的企業資質、資信存在明顯的不信任。如果符合國際慣例的國內資格、資信體系不能盡快建立,那不但會給我國建築企業帶來諸多麻煩,而且隨著競爭加劇,我國建築企業將根本無法立足生存。
2.7.4規范合同管理
涉外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是雙方信守合同。規范的合同文件,如能有效地執行,就可保證工程項目順利實施。外方人員特別重視合同管理,因為合同文件是施工、驗收、支付和索賠的主要依據,從招標文件的編制、招投標、商務談判、簽訂合同到實施,外方都十分認真。他們非常注重法律和規范,注重書面證據,注重合同條件執行的准確性。在涉外項目執行過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類似合同的文件種類繁多,協議書、中標函、合同條件、技術規范、圖紙、工程量清單及會議紀要等均具有法律效力。無論是提交仲裁或訴訟,沒有書面證據就等於敗訴。目前由於特殊的國情,加之人情關系、領導干預等諸多因素,致使國內一些企業法治理念淡薄、合同概念淡漠、證據觀念淡化,一旦出現涉外合同糾紛,往往敗訴,損失慘重。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積極推行項目總承包是深化工程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規范建築市場秩序的重要舉措;是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調整經營結構,增強綜合實力,加快與國際接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 WTO 後新形勢的必然要求;是貫徹黨的「十六大」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積極開拓國際承包市場,帶動我國技術、機電設備及工程材料出口,促進勞務輸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工程項目總承包仍在不斷實踐探索中,認識與理解也是片面的,以具有大量專業人員、管理人員的總承包單位進行工程項目建設是向社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一種較好模式,尚有待於在今後的工程建設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湯禮智.國際工程承包總論[M].北京: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2000.
[2] 呂紹庭.市場呼喚總承包[OL].中國工程建設網,2003-03.
[3] [美]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4] 劉 濤,劉志才.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公司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建築管理現代化,2003(2),同時,也是建立嚴格的市場准入和清出制度的關鍵。明確不同資質,而掌握新技術、懂外語、知法律和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則嚴重缺乏,管理水平較低,利潤空間狹小,如何應對國際化、切塊和分段招標,是加大了管理費的「扒皮」承包方式,是皮包公司行為。「小業主,優化組織結構
調控規模實質上就是調控建築市場上能進行施工總承包的力量.2理順總承包管理體制,明確總承包管理責任
以合同為依據,明確總分包的責、權、利。總承包對業主負總責,分包對總承包負責.1總承包組織結構不合理
因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更好地同國際接軌,提高總承包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形成了大公司不大不強,小公司不小不專的局面,成為了工程承包的主流模式和發展方向,這對於我國總承包企業面對加入 WTO 後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國外承包商的競爭非常不利,以便更好地同國際慣例接軌,更好地提高項目總承包管理水平。
2加強項目總承包管理
加入 WTO 後,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帶來活力;另一方面,練好內功,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總承包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做好。
2.1調控總承包規模、智力、資金和管理密集的總承包管理集團。分公司要形成獨立產權和資質的專業化施工的民營化或民營參股公司,向合同段派駐項目經理和勞務作業單位、日本等國家在項目總承包管理方面的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大監理。
2。必須從調控總承包規模,理順總承包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設計單位改制,還未把推進工程總承包作為主導方向等。據統計,35 種新資質類別中就有 23 種是按部門劃分的,出現了壓價承包。國家對這些企業要給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國家應盡快制定相應政策、E-P,形成了企業。只有理順總承包。但對 CM 模式、NC 模式、BOT/PFI 模式了解還不多,研究不深不透,總承包後將大部分工程分包給不同專業分包商;而我國規定主體結構工程必須由總承包企業自己完成,這是對項目總承包管理的開展,分包市場的形成,佔領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嚴重製約,短期內很難形成專業協作下的經濟規模。CM 模式適用於工期要求緊的邊設計,其外延要比《建築法》和《勘察設計管理條例》的規定大許多,總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費再加管理費。總承包單位必須具備足夠的技術力量、管理經驗
7、20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的內容簡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築界就一直十分關注國外著名建築師的設計作品、設計思想以及相關建築理論,也有許許多多的相關圖書出版。而本土的國內建築師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直至近幾年才漸漸被媒體所關注。自1990年代以後,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在向國際影響開放的大學里接受教育,其中一些建築師還曾去發達國家留學,以張永和、崔愷、劉家琨、馬清運、王澍為代表的新一代建築師帶來了基於個人研究的、純粹的、實驗的現代主義建築,為世人所關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的建築實踐以及中國建築師的設計思想更為西方媒體和研究者所探討。本書不同於市場上眾多關注國外著名建築師建築作品的圖書,而將視點放在20位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的傑出代表身上,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建築作品來解讀這20位建築師。本書強調中國當代建築師在成長過程和從業過程(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後10年)中的變化與反思。這些對於初涉建築領域的畢業生以及各設計院的從業建築師來說有很多可以借鑒和思考之處。
8、阿爾多·羅西的贊譽
作為理論家、創作者、藝術家、教師兼建築師的阿爾多·羅西在他的祖國義大利以至國際范圍內獲得了很大的聲望。Vincent Scully在為一本關於羅西的書所寫的介紹中將羅西與柯布西耶相提並論,他們都是畫家兼建築師。建築評論家、普利茲克獎的評委之一Ada Louise Huxtable這樣形容羅西「一位恰好成為了建築師的詩人」。
普利茲克獎的評委們又一次對一位似乎是沒有被廣泛宣傳的建築師的素質做出了一致的認同.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能夠獲得這個獎項我感到由衷得高興和自豪。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來接受這項榮譽是一種考驗的。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即將參加考試的學生,這一刻讓我想起了以前。
我也希望藉此機會深入的思考我的建築。我一直認為我的建築是永恆的,我希望這項榮譽成為我思想的見證。一直以來我遠離人群:學校、報紙、雜志、建築師等等,而且拒絕接受時尚與潮流。
我不是沉迷於建築,但是我一直試圖以一種真實的方式來做建築,就像其他那些真實表現他們專業的人一樣,就像那些建造出教堂、工廠、橋梁以及這個時代偉大建築的泥瓦匠或者工人一樣。
一直以來,我認為任何專業都是不可能與文化脫節的,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可能在年輕的時候得到了研究理論與建築之間關系的機會,而且我非常高興的在研究中找到了其重要性。
但是我更願意去設計與建造,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建造有著多種的可能性,這一點深深的吸引著我。似乎所有這些不同國家的文化組成了我的建築,而且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個具有包容力,可以將那些曾經流失的文化重新整合的整體。像當今的許多建築師一樣,我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工作:義大利、德國、英格蘭、美國還有日本。這是已經取代了所謂的個人風格與特點,成為今天新建築師的標志,一個全球化的建築師。
我想在這里討論一個不同文化間相互「浸染」的概念。我們生活在一個類似於帕拉迪奧的時代,那個時候這個城市和國家的建築被俄國、英國還有美國影響著。所有的建築都相同,但又是不同的。
在我的工作方面,很多朋友幫助過我。我要謝謝頒獎給我的普利茲克先生和夫人,以及評委會的成員們,他們代表了我們的現代文化。我還要對美國說一聲「謝謝你」,這是第一個認同我作品的國家,還有那些參加過我的演講的美國大學的學生們,還要感謝美國的媒體,紐約時報和時代雜志,他們曾發表過很多優秀的文章。
9、建築師對社會的貢獻 為什麼建築師這個職業越來越熱門?
建築師如果做出好的設計,既能滿足人們對居住或者辦公場所功能的需求,也能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而且現在建築師的收入水平比較高,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很好。
10、建築師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一、職業調查(一)職業名稱:建築師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姓名、單位、職務等章文勤北京葉張孫建築設計事務所建築師2、這項工作每天必做的任務是什麼?應客戶要求,在與之不斷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在滿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進行建築的方案構思,可行性分析,施工圖紙的繪制,最後跟蹤建築工程的實施建造以及驗收。3、這項工作要求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建築既是需要天分與靈感,又是一個涉及面相當寬泛的職業。從個人能力的角度,知識面除了本專業應該掌握的空間感受創意,不斷更新建造技術,結構知識,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知識,綜合水暖電各個相關專業的能力以及對創意的圖紙表達能力,計算機設計能力等等,還包括藝術感覺和氣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對歷史,天文,自然,社會,人類學,人體工程學,環境科學等各種知識的積累,等等。除此之外,這是一個集體分工協作的過程,與人的溝通協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4、這項工作需要的什麼教育和培訓?哪裡提供這樣的培訓?這是一個相當專業的領域,只有通過在專業院校的學習之後,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才能有所成就。5、大學里什麼專業與這項職業有關?建築系開設的學科,如建築設計,室內設計,風景園林,城市規劃,工業設計等,以及結構,給排水,通風,電氣都是相關專業,還有cad等,當然還有美術繪畫技能。6、這項工作的待遇和工資怎麼樣?建築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工資待遇隨個人的能力大小有相當的差異,與付出成正比,也與創意受到認可的程度有關。9、這項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怎樣?它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和基本建設進程習習相關,房地產業的興衰,決定建築師任務的飽滿程度和前景。10、這項職業進一步提升的途經是什麼?主要是看個人在這個領域的掌控能力,還有機遇。11、其他什麼職業與這項職業相關?室內設計,風景園林,城市規劃,工業設計,結構,給排水,通風,電氣,美術等等,都是相關專業。12、這項職業的工作地點在哪裡?工作環境(如室內/室外,公室/工廠,小組工作/獨自工作等)如何?都有。在做設計時,主要在室內,有獨立完成的階段,也有小組協作探討的過程,在勘查地形和施工過程中,也需要到工地現場。13、這項職業對身體是否有特殊要求?沒有特殊要求,但是健康是最基本的工作保證。14、正常的工作時間是多少?8小時,但工作繁忙時加班也很普遍。15、醫療和養老保險怎樣?按國家規定。16、要求出差嗎?這和不同公司承接工程的地點有關系。17、社會提供多少工作機會?在哪裡可以找到這樣的工作?職業介紹網站有招聘職位,機會多少不詳。18、該行業的領軍人物?國內外很多優秀的建築大師,最為大家熟知的是貝聿銘。國際上規模很大的設計公司如SOM,KPF,等等,他們都有各自得特點和專長,有專門設計機場的,醫院的,酒店的,渡假村的,或是專門設計公寓,別墅的,這樣一個多樣化的時代,誰都很難做到領軍。19、該行業知名企業、公司、組織?SOM,KPF,TOYOITO,UIA國際建築師協會。/architects.html二、職業調查(二)職業名稱:建築師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姓名、單位、職務等樊萍葉張孫建築設計事務所建築師2、這項工作每天必做的任務是什麼?做方案,畫施工圖,與各專業協調,與甲方溝通設計內容。3、這項工作要求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所有和工程設計有關的法規、規范,需要審美、品位,繪畫技巧,很好的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4、這項工作需要的什麼教育和培訓?哪裡提供這樣的培訓?需要大學五年建築學專業的學習,工作中各種實踐的積累,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參加各種講座,參加專業的注冊考試;正規大學都有此專業,工作單位也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社會上經常組織專業考試與培訓。5、大學里什麼專業與這項職業有關?土木工程系的建築學專業6、這項工作的待遇和工資怎麼樣?工作強度較大,需要經常加班,在事務所工資較高,待遇和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有關。7、這項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怎樣?有一定的發展前景,畢竟我們國家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紅紅火火;但個人認為屬於夕陽產業,因為土地越來越少,建設速度會逐漸減慢,國家的各種審批會更加嚴格,設計單位數量不斷增加,僧多粥少。10、這項職業進一步提升的途經是什麼?通過工程讓甲方了解你的設計水平及團隊精神,讓你的領導知道你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單位帶來好的收益和口碑。11、其他什麼職業與這項職業相關?裝修設計師,工程監理師,城市規劃師。12、這項職業的工作地點在哪裡?工作環境(如室內/室外,公室/工廠,小組工作/獨自工作等)如何?工作地點在公室和家裡均可;工作環境寬松,時間自由。13、這項職業對身體是否有特殊要求?身體健康。14、正常的工作時間是多少?8小時。15、醫療和養老保險怎樣?檔案放在人才中心,社會保險自己上。16、要求出差嗎?不要求。17、社會提供多少工作機會?在哪裡可以找到這樣的工作?一些大的設計院還是招收應屆畢業生,但是一些事務所只能招聘有工作經驗的設計師在招聘網上或者招聘會上遞個人簡歷。18、該行業的領軍人物?中國的建築大師太多了,國際上的就了。19、該行業知名企業、公司、組織?國內:建設部設計院,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五合國際等等國外:SOM,KPF,PERKINS&WILL等等SA三、專業調查專業名稱:建築學1、該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什麼,專業課程是什麼,選修課程是什麼?建築學本科專業以建築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為主幹課,同時開設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必修基礎課;其中專業基礎課包括:設計初步、空間形體表達基礎、素描、水彩等;工程技術課包括: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建築結構、建築物理等;建築歷史課包括:中國建築史綱、外國建築史綱、近現代建築史綱等;以及社會科學、哲學、建築經濟等5個方面的50餘門課程。此外建築學院還開設了眾多的選修課,安排了實踐環節和實習課程,包括古建築測繪、工地實習、測量實習、專業調研、素描、水彩、快速表現、水彩渲染、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築師業務實踐等。2、該專業屬於文、理、工、商等等哪個大類?有什麼相關的專業?建築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理、工、文、藝諸領域。有關專業:城市規劃專業,風景園林專業,室內設計專業、建築工程與設備工程、土木工程專業等。3、該專業有何獨特微妙之樂趣,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福祉有何特殊價值?專業具有科學與藝術、理工與人文結合的特點4、該專業在哪方面存在問題、限制和困難,有哪些令人難以忍受的部分?建築學需要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其學習方法,畢業後也會因工作的性質及個人的能力不同而有較大的收入差異。5、該專業要求什麼樣的特定性格,什麼樣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和興趣傾向?該專業旨在培養具備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設計部門從事設計工作,並具有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通用型、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專業要求學生知識面廣泛,有繪畫基礎,對建築有一定的興趣,對藝術和建築的敏感性和創造性,並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創造力與綜合解決問題能力。6、該專業招生有什麼特殊要求?(如要求文科、理科、提前招生、身體要求等)無7、該專業畢業後大都從事何種工作,就業率如何,起薪是多少,有哪些入職要求?學生畢業後可進入建築設計院、建築科學研究院或高校的建築學專業從事建築設計、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還可從事城市建築管理方面的工作或進入房地產行業。建築師——在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起薪約1500~3000元/月。?教師——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起薪與其他教師收入接近。?公務員——在城建部門從事管理工作,起薪約1000~3000元/月。?房產開發人員——在房產公司從事房產開發工作,起薪約1000~3000元/月。就業率與入職要求不詳8、該專業的長期升值潛力如何,有什麼晉升、進修或其他的出路與前景?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了人與傳統地域空間的分離,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逐漸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築物的標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築特色逐漸隱退。建築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現趨同現象和特色危機。由於建築形式的精神意義植根於文化傳統,建築師如何因應這些存在於全球和地方各層次的變化?建築創作受地方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多大?如今,建築學面臨眾多紛繁復雜的問題,它們都互相關聯、互為影響、難解難分,以上僅舉其要,但也不難看出,建築學需要再思考。歷史上,建築學所包括的內容、建築業的任務以及建築師的職責總是隨時代而拓展,不斷變化。傳統的建築學已不足以解決當前的矛盾,21世紀建築學的發展不能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強調綜合,並在綜合的前提下予以新的創造,是建築學的核心觀念。然而,20世紀建築學技術、知識日益專業化,其將我們「共同的問題」分裂成個別單獨論題的做法,使得建築學的前景趨向狹窄和破碎。新世紀的建築學的發展,除了繼續深入各專業的分析研究外,有必要重新認識綜合的價值,將各方面的碎片整合起來,從局部走向整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目前,一方面人們提出了「人居環境」的概念,綜合考慮建設問題;另一方面建築師在建設中的作用卻在不斷被削弱。要保持建築學在人居環境建設中主導專業的作用,就必須面向時代和社會,加以展擴,而不能抱殘守缺,株守固有專業技能。這是建築學的時代任務,是維系自身生存的基礎。建築學與更廣闊的世界的辯證關系最終集中在建築的空間組合與形式的創造上。「……建築學的任務就是綜合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因素,為人的發展創造三維形式和合適的空間。」廣義建築學,就其學科內涵內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築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要點整合為一。在現代發展中,規模和視野日益加大,建設周期一般縮短,這為建築師視建築、地景和城市規劃為一體提出了更切實的要求,也帶來更大的機遇。這種三位一體使設計者有可能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尋求問題的答案。9、該專業對個人發展的利弊?比較有利10、該專業與你的興趣是否一致?是11、該專業在北京的招生情況?2007年建築學北京招生情況:清華大學:14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510人中央美術學院:8人四、個人的體會、觀點、打算從小,我就對建築特別敏感,看著千奇百怪的建築形態,我總會幻想著自己叼著一根筆,設計著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建築結構。帶著這樣的夢想,我對建築師這個職業進行了一次初步的調查。章文勤和樊萍阿姨都是葉張孫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建築師。為了更好的了解建築師這個職業的日常工作,我對她們進行了采訪。通過阿姨們的介紹,我了解到建築師是一個既需要天分與靈感,又對個人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相當高的一個職業。作為一名建築師,不僅要掌握繪畫技巧,空間感受創意等知識與能力,還必須培養自己的藝術感覺、氣質以及審美情趣,提高自己集體分工協作和與人的溝通交流的能力。不過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創新、責任心和自主性,建築師需要不斷嘗試他們自己的想法,從實踐中獲得靈感,負責任地設計出獨具個性的建築。所以我想成為建築師的道路是十分艱難的。如果要成為一名建築師,繪圖、建築設計、建築理論、物理學和法律法規等課程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對藝術和建築的敏感性和創造性也非常重要。具體來說,建築師這個職業對人的要求主要包括技能、知識、能力、興趣、勞動活動、工作環境、工作價值以及工作風格方面。在技能方面,要合理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時間;根據他人的行動調節自己的行動;注意傾聽他人所講的話,理解要點,提出恰當的問題;理解與工作相關文件中的書面句子和段落;會批判性思考,使用邏輯和推理的方法確定多種方案、結論或問題解決方法的優勢和劣勢。在知識方面,要求掌握設計技巧和繪制設計圖的原則,具有較強的空間想像力。在能力方面,要有獨創性,為既定主題或處境提出獨特想法或創造性方法來解決問題;還要有表象形成能力,能想像某種物體如果移動、或者物體的某部分移動和重組後會是什麼樣子。在工作風格方面,要注意細節,能容忍壓力,並讓客戶覺得你可以信任。該職業的工作環境十分靈活,在做設計時,主要在室內,有獨立完成的階段,也有小組協作探討的過程,在勘查地形和施工過程中,也需要到工地現場。工作中時常需要與客戶交流溝通,主要通過電話交流和面對面討論。建築師的工作時間都是很自由的,沒有固定工作模式,一般每時每刻都在思考設計。至於建築師的工資待遇問題,普遍起薪為1000~3000元。建築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工資待遇隨個人的能力大小有相當的差異,與付出成正比,也與創意受到認可的程度有關。不同的人工資差異巨大。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於城市和建築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築之魂。如今,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逐漸衰微、消失,建築師的創作面臨眾多紛繁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成為建築學未來發展中的最大障礙。建築師成功的關鍵在於所設計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與青睞。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評判標准。要想真正地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必須要有豐富的閱歷,了解不同的建築風格,從中尋找大眾所傾心的建築結構與形式,這樣才能避免出現一人稱絕,萬人唾罵的情況。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建築師,為實現這個夢想,我必須加強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審美與空間想像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時,要多讀有關建築的書籍、雜志、報刊,在建築領域做志願者工作。這些都能幫助我離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我相信有一天我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建築!另外,我還有一個更偉大的理想,那就是「點沙成金」,在沙漠上建築一座輝煌宏偉的城堡!是網上找的,希望能幫助你!!參考資料:/newsdetail.asp?i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