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經濟化全球化時代,怎樣理解藝術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全球化在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傳播概念,是說藝術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而本土化更多的是側重於藝術作品的內容方面的特徵,是說藝術作品靠展現民族和地域特色而得到認可,並促進傳播。
拿電影為例,中國能夠走出國門的作品如《紅高粱》、《卧虎藏龍》等,無不是靠了展現中華民族與眾不同的方面的內容才被世界其它國家認可的,類似的還有中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式園林建築等。越是民族化和區域化的東西,就越有文化特色,就越能吸引世人的好奇心,從而越能形成全球優勢。
2、專訪睿智科威——讓民族藝術邁出國門
專訪睿智科威—讓民族藝術邁出國門
感謝歷史成就了北京睿智科威布藝工藝品,今天,睿智科威有幸被國人和同行推舉到中國布藝走向世界的前列,為了不辜負歷史的重託與炎黃子孫的厚望,北京睿智科威時刻警醒和百倍努力著!
睿智科威注重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誠信是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取得長期主動權的核心力量。誠信之外,人文關懷則是企業文化的新內涵。這無疑是對客戶最本質的 尊重、保護和關愛。
誠信贏得了美譽;精品獲得了市場;人文關懷為企業增添了新的魅力。經過不斷的創新、整合和戰略布局,北京睿智科威將在中國布藝行業勇立潮頭,揚帆遠航。誠信為立業之本,創新乃興業之源」。 睿智科威將繼續以誠信、創新為宗旨,以為合作者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為永恆的追求,在品牌競爭的時代,向經濟藝術的目標穩步邁進!
12月中國全部工藝美術品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75,088,236,000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1.76%;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68,483,841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3.27% ;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743,79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66%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為4005家 。中國的工藝品行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預計在2010年,中國工藝品貿易額將達3200億美元。作為與文化、旅遊、家居裝飾產業緊密相連的工藝美術產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北京睿智科威布藝工藝品造型優美、色彩豐富、韻意深刻,曾作為國家禮品饋贈田中角榮、金日成、西哈努克親王等外國首腦。近年,世界工藝品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民族工藝將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我公司也將全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而躍上新台階。
早在清末,北京睿智科威布藝工藝就已名揚天下。曾在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被稱為「東方民族藝術的高峰」。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有多種產品獲曾以上優質產品獎。暢銷國際市場,成為出口風向標。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民族工藝品的開發價值仍然沒有達到最大限度。從銷售層次來講,產品賣到國外,價格翻十番。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在我國民族工藝品中並不鮮見。
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睿智科威布藝文化、商品意識、經營理念熏陶出了一大批在技術開發、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聚集了眾多專家和技術骨幹,是睿智科威布藝產業發展的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在未來的歲月里,睿智科威必將書寫更加燦爛的世界篇章。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睿智科威全力以赴、激情澎湃。面對走向世界的考卷,北京睿智科威義無反顧、信心滿懷。睿智科威的事業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只要睿智科威擁有堅韌的意志和不撓的勇氣,變革——創新、創新——變革,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北京睿智科威的遠景目標必然會實現!
北京睿智科威弘揚布藝文化 打造強勢品牌
睿智科威布藝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歷史悠久,廣泛流傳。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北京睿智科威布藝以絲綢為原料,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綉、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以民間習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題材,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工藝作品。折射出民族社會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和審美觀所賦予的光彩。睿智科威布藝以變形、誇張的手法和精細、別致的布藝藝術品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北京睿智科威工藝布貼畫是一種古老技藝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品,自然流暢、工藝精美、情趣各異、風格獨特,適合於裝飾不同居室、場所。北京睿智科威布藝作為室內裝飾品和藝術禮品,在國內外倍受歡迎。布貼畫所表現的內容,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追求沉著和濃烈的色彩,在大膽誇張的畫面之中開拓新意,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北京睿智科威布貼畫是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藝術,它源於歷史悠久、應用極廣的民間刺綉的貼補工藝,而作為畫的一種獨立表現形式,睿智科威布藝又給人一種嶄新的印象。反映民眾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適應現代人審美情趣,又能很好的體現地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趣。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推崇。
永恆美麗無論是西方的油畫還是「國粹」水墨畫都會因時間的久遠對藝術品本身有損壞或顏色淡化,但是睿智科威布貼藝術品因材質為絲綢製品,如保存得當,可作為一種永恆的藝術,色彩與線條上沒有多餘一點累贅,讓人久久不忍移目......這是藝術產品所無法比擬的。
北京睿智科威布藝工藝品商機無限在國內,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提高和現代文明城市的標準的提升,及國際市場需求量的增加,睿智科威布帖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需求量劇增。該產品因經久耐用藝術效果好而成為人們的首選,國際市場每年聖誕節消費的聖誕布貼產品達數十億美元,且以每年30%的速度劇增。在國外,特別是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及其它一些寒冷國家和地區,人們喜愛,崇尚手工藝品,布帖消費逐年成倍增長,布貼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成本高,不宜自己生產,產品主要靠進口,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的布帖物美價廉,在國外大受歡迎,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之一。
3、中國藝術如何走向世界
中國藝術家如何走向世界?
在歐洲,通過教堂和個人實施的藝術贊助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昔日的王公貴族的子孫們到現在依舊保持著收藏藝術的習慣。在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層出不窮的如今,卻鮮少有藝術贊助人的身份出現,中國藝術將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長時間需要回答的問題。
溫哥華,這個充滿藝術文化氣息的世界宜居城市,同樣的理念,有人將其置入居住建築,這座有著里程碑式的世界藝術建築將於7月25日在中國首度公開,其意義不僅限於一個世界級的中加藝術交流平台,更多的是背後的藝術盛典。就如同一個住宅版本的K11,將全球的藝術·人文·自然融合--長期展示典藏的本土或全球藝術家的傑作,更通過舉辦不同的藝術展覽、演出及工作坊,將藝術融入大眾的生活,培養市民對藝術的欣賞,推進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交流。
八大藝術家現身「論劍」未來主義藝術趨勢
7月25日,西岸置業集團攜手世界級中加文化交流平台--溫哥華一號公館美術館首度在華揭幕,並邀請到中國八位藝術大師匯聚一堂,就中國藝術家與世界對話的命題開啟論壇。
此次西岸置業集團邀請到的藝術家皆在海內外擁有極高聲譽:國畫大師,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先生、著名雕塑家,英國肖像雕塑協會的李象群先生、《中國書法全集》主編著名書法家劉正成先生、屢獲殊榮的油畫家楊飛雲先生、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盧甫聖先生、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童英強先生,被譽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漢書藝術家王緒遠先生、與著名的哈默畫廊常年合作的油畫家陳逸鳴先生,這些藝術大師們在藝術業內都有極深的造詣,並有強烈的中國文化的自豪感,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在世界傳播的重要性,對於西岸置業此次的藝術創舉,他們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將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到更遠的地方和更多的人群。
藝術是無國界的,西岸置業集團對於中國藝術的支持也將延續不斷,就讓溫哥華一號公館美術館成為這次美妙的藝術之旅的開端,讓藝術盛開,讓文化飄香,成就這一段中加兩國藝術交流的佳話。
北美頂尖藝術之岸藝術追尋24年
一座城市的氣質多與這座城市的打造者相關,而深耕於這座城市的開發商,多被這座城市的氣質所打動。溫哥華,一個世界宜居的城市,留存著古老的文物與歷史藝術品,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鋪著圓石的街道,收藏著各式藝術作品的古董店、精品店,這里隨時都能偶遇一場藝術故事的發生,在如此舒適而文藝的海濱城市,西岸置業集團帶著它對於城市深刻解讀的理解,西岸置業集團總裁IanGillespie先生尋找到了對於藝術、建築、城市的完美銜接。
在一次又一次的建築與對城市的思考中,IanGillespie先生及其團隊堅持著重強調公共藝術這個元素的融入,並在這么多年的追求中尋找到了集團發展的理念「完美藝術」,創造一座建築就是創造一件藝術品,在這個文明發展的城市中,用獨特的方式帶入更多的世界藝術。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將用創造藝術這個理念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以及啟發靈感。」這是IanGillespie先生及其團隊的堅持,這么多年來,他與團隊所創造的藝術項目不僅獲得了多個建築藝術屆的大獎以及全球媒體的報道,更得到了世界級頂尖藝術家的支持。在世界矚目的地標建築不斷更新的時代,一座曠世而獨立的藝術品屹立於美麗絕倫的海濱城市,一個西岸置業集團親手打造的世界級藝術地標由此誕生,將人文藝術、自然景觀與城市文化完美融入到居民生活中。
全球化藝術使命:東方藝術的品鑒「伸展台」
這座藝術品,自誕生起即有著非凡使命,這是IanGillespie先生多年以來一直追尋人文藝術的夢想實現。溫哥華,華裔聚集之地,Ian先生接觸到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與眾不同的畫風與精細的藝術才華深深吸引了他,然而在交談後Ian先生深入了解到,中國的藝術機制尚不完善,藝術贊助人多是一些民間收藏家和機構,如同上海的最新概念購物藝術中心K11,它將不同城市的生活傳統以及藝術歷史進行多維度的整合,通過人與自然與藝術的密切關系,為本土藝術家的提供一個很好的展出平台,同時也啟發了市民們對藝術的激情。溫哥華一號公館美術館則與K11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與Ian先生一直以來所堅持的理念相似,用自己的建築項目為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們提供展示作品的畫布和平台,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事業。在世界級的建築中向中國藝術家開放平台,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看到這些藝術品,邀請藝術家入駐這里,溫哥華一號公館美術館,這就是西岸置業集團這么多年來,對「完美藝術」的最完美的宣言。
在完成這個藝術盛事的創造時,Ian先生遇到了上海世博會丹麥館的建築師比亞克·英格爾斯,他們懷揣著對中國藝術文化的同樣的深刻理解,一拍即合,比亞克曾獲得多個世界頂尖建築設計大獎,被華爾街日報提名為年度創新人物,在經過精細的研究與創意的激發之後,一座具有世界級藝術里程碑的「千喜游龍」建築在海濱之岸誕生,這座象徵著中國吉祥與中國盛世的世界級住宅,成為了屹立於北美的一座巨大的充滿了中加文化融合魅力的藝術品,同時也將中國當代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4、文化全球化的定義,作用?
文化全球化
隨著全球化一詞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對這一概念需從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結合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綜合分析。另外,英語作為應用極為廣泛的語種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其存在狀態與走向也應予以關注。
【定義】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們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作用】
(1)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同全球化一樣,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又預示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2)文化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它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實踐隨著信息化、網路化的拓展,以跨時空的交往、跨時空的實踐,突破了原有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方式的全球化,但文化全球化的深層價值意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跨國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在文化價值觀、文化模式方面的沖突、磨合與整合,而建構起來的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全球化是在一國或一個地區文化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文化全球化的價值層面分析,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漸融入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並被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從全球文化交流、交往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中,也可以找到當代人類文化所共有的東西,如人類的生態意識與生態文化、人口素質及其文化、人類健康與文化等等。從這些人類共同具有的文化價值觀中可印證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意義。 (3)文化全球化不是單一的狀態,而是一個進程或一組進程。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全球化又類似於一個「結構化」的過程。因為文化全球化不是單個人、單個地區、單個民族、單個國家的行動,而是全球無數個人、無數個單位、無數個民族、無數種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實踐中相互間累積性互動的結果。 文化全球化不會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不可能解決原有文化發展上的不平衡。文化全球化不僅反映可能現有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級模式,而且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沖突和融合模式。這是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結構化而產生的文化的分層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全球文化的結構化和分層化過程。 (4)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種文化的擴張和壟斷,如人們擔心的「美國化」、「中國化」。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體。 比如,在北京、孟買的街邊可以吃到肯德基油炸雞;在拉各斯(奈及利亞首都)或者吉隆坡的某些居民可喝到可口可樂,穿上列維501工裝褲(Levi 501 Jeans)以及聽到《聖母頌》(Madonna)的音樂磁帶。在美國,其文化都是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因素所構成的,因為美國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在紐約,幾乎可以體驗到世界各國的烹飪技術、音樂種類、民族藝術、服飾風格、做生意的手段等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要放棄他們自己的習俗、家庭和宗教方面的義務,或者全部的民族特質。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文化全球化就是美國式的同質化。 當今世界存在著各種文化群體,他們在世界融合的過程中為了維護各自的特徵、自我肯定和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產生多種多樣的擔憂和抵抗。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是表現為某一兩種文化的對抗,也不只是與主要文化有關。例如,「日本化」對韓國的威脅就要比「美國化」大得多。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蘭卡害怕「印度化」。各種「文化圈」,如「中華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想像性的群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製造了文化間的「壁壘」,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壟斷。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5)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劃分基礎上的一種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體——人的基礎上的文化。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 )為解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民族的文化就是該民族對其所生成環境所作的挑戰的一種回應(註: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頁。)。也就是說, 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對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重大的作用。人們從地理環境的不同歸納出東西文化的差異。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社會的擴大和日益復雜,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即使同一社會的成員,由於個體的不同也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著同樣的文化觀。 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差異和依存關系,人的神聖性和普遍人性便成為能維持人類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化文化真的會由這些理想而統一或同化,因為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斷處於本土化的進程之中,從而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強調一個極為廣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個地域概念。 (6)文化全球化的結果,並不必然就是文化的殖民化。只要我們不帶意意識形態的框架去理解和認識,就可以理解:一方面,美國依賴其在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地位的優勢,強行推銷自己的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其滲透力、影響力藉助傳媒和互聯網而日漸增強。對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異質化,不僅抵制和制約著美國文化的殖民化,同時在「全球社會」、「全球場」進行文化關系、文化模式的新的生產、交流和互動。用羅蘭·羅伯森的話說就是,當代文化的生成、發展與演變是在「全球場」中進行的。不同民族、國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場」中展現自己的變化,並與其他文化相遇、相撞、相融合,進而生成新的文化範式、文化關系。因此,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兼具同質化和異質化的過程,是同異質文化在「全球場」中相互交融實現新的文化創造的過程。
5、杜書瀛的主要論文
走訪昔陽,《汾水》1977年第1期
悼何其芳,《四川文藝》1978年第1期
生活·詩意·獨創(何西來,田中木合著),美術,1977年5期
解放思想 繁榮創作(何西來,田中木合著),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4期
重評《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何西來,田中木合著),文學評論1979年4期
是「黑線專政」,還是紅線主導?,文史哲 ,1978年 01期
試談形象思維——學習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國戲劇 ,1978年 02期
生活的教科書——評劉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說,社會科學戰線 ,1979年 01期
藝術典型與「多數」、「主流」及其他,文學評論 ,1980年 01期
李漁論戲劇導演,文藝研究 ,1980年 04期
質朴·簡煉——漫談《小鎮上的將軍》的藝術特色,語文教學通訊 ,1980年 07期
藝術特性三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年 03期
黨性原則與藝術規律——重新學習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文學評論 ,1981年 05期
論藝術的對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
藝術形象(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82年 1期
藝術典型的真實性、哲理性和傾向性,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82年 01期
藝術形象,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2期
堅持毛澤東同志的文藝思想的科學原則,文學評論1982年3期
藝術形象的真實性與傾向性,學習與探索,1982年04期
社會主義文學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學評論 , 1982年 06期
論藝術對象問題,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年 03期
李漁生平思想概觀,文史哲 , 1983年 06期
說「朦朧」,文學評論 , 1983年 06期
青雲譜記——訪八大山人紀念館,《星火》1983年第5期
欣賞對象與欣賞主體的矛盾關系考察——兼談藝術欣賞的特質,學術研究 ,1984年 03期
何其芳的「創作沖動」說,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84年 04期
美學的對象和任務,當代文壇 ,1984年 08期
藝術的欣賞和批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5年 02期
文學——《中國大網路全書》條目之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6年 01期
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文學創作美學綱要》片斷,社會科學輯刊 , 1986年 02期
論藝術表現的技巧,雲南社會科學 ,1985年 03期
要勇於探索,當代電影 ,1985年 03期
關於藝術典型問題,貴州社會科學 , 1985年 03期
談談藝術典型化的規律,文藝評論 ,1985年 04期
藝術認識的個性和社會性,學習與探索 ,1985年 06期
文學作品的生成——《文學創作美學綱要》片斷,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6年 04期
美的本質及美的弗晰性,山東社會科學 ,1987年 02期
文藝與審美及其他——關於文藝觀念的一些思考,學習與探索 ,1987年 02期
創作美學引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987年 02期
論審美活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87年 04期
論創作客體,雲南社會科學 , 1987年 05期
關於藝術理論問題的思考,文藝爭鳴 , 1987年 05期
兩個「尺度」與文學創作——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功能,文學評論 ,1987年 05期
文學意象,學術研究 ,1987年 05期
論文學創作的主體——作家,浙江學刊 ,1987年 06期
創作與接受,當代文壇 , 1987年 06期
文學物象,文藝研究 ,1987年 06期
關於「天才」的思考,貴州社會科學 , 1987年 08期
論技巧,文藝理論研究 , 1988年 01期
文學創作的審美社會學(上)——社會環境與文學創作,社會科學戰線 ,1988年 01期
文學創作的審美社會學(下)——社會環境與文學創作,社會科學戰線 ,1988年 02期
論文學創作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齊魯學刊 ,1988年 02期
藝術生命的孕育,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9年 01期
關於人類本體論哲學,雲南社會科學 ,1989年 02期
論人類本體論文藝美學,文藝理論研究 ,1989年 03期
再論人類本體論美學,文藝理論研究 , 1989年 05期
藝術美的創造,廣西社會科學,1989年6期
技術美的構成因素,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4期
論人類活動的基本類型——為審美-藝術活動定位,文藝理論研究 , 1991年 01期
文藝創作作為審美價值的生產活動,河北學刊 , 1992年 02期
儀容美學,文藝研究1991年3期
論文藝理論家何其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2期
文藝創作中的美學辯證法,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3期
文藝理論的生命也在於創造——評劉烜的《文藝創造心理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2年 04期
九十年代: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文藝理論研究 ,1992年 04期
審美價值生產的基本類型,文藝研究 ,1992年 06期
文學語言:遵循規范與突破規范,語文建設,1992年7期
生態技術美學的對象和任務,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期
生態技術美的本質,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4期
以熱心腸坐冷板凳——談治學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05期
頹落與拯救──論當代中國文學的道德風貌與文學家的人格建設,文學評論 , 1994年 05期
世紀之交感言——文藝理論從哪裡突破?《小說評論》1995年01期
高山流水文藝書簡,《太原日報》1995年4月至6月
談「做學問」——論學書簡,《學習與探索》1995年05期
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對話錄」之一,當代作家評論 , 1995年 06期
市場經濟與文學藝術和精神文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文狀況,《文藝爭鳴》1995年06期
天和人和國和家和,《山西發展導報》1995年12月16日
面對傳統:繼承與超越,《山東文學》1996年01期
論人類活動的基本類型,《淄博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文藝與消閑」專欄──主持人的話,《文藝爭鳴》1996年02期
消閑與文化和審美,《文藝爭鳴》1996年03期
消閑文化漫議,《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市場經濟的文化效應和民間空間(一),《改革》1996年01期
市場經濟的文化效應和民間空間(二),《改革》1996年02期
市場經濟的文化效應和民間空間(三),《改革》1996年03期
東方詩學與東方批評——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文藝學的對話,《學術研究》1996年06期
多元與兼容,《文藝爭鳴》1996年06期
李漁的戲劇美學引言,《淄博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文藝學研究的一次盛會——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研討會「跋」,《淄博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從現代文藝學建設談到百年學術史研究,《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閑情偶寄》評點,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8年 01期
提高娛樂的文化和審美含量,《江南論壇》1998年01期
《閑情偶寄》評點(四),《廣西師院學報》1998年01期
「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雜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再讀李漁——《閑情偶寄》評點本序,《揚州大學學報》1998年01期
建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基石──評《中古文學理論范疇》,《中國圖書評論》1998年01期
《閑情偶寄》評點之九,《浙江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走向對話的時代——新時期文藝學20年學術歷程,《淄博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李漁論「修容」,《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讀《閑情偶寄》札記,《學習與探索》1998年04期
新時期文藝學反思錄,《文學評論》1998年05期
關於園林美——《閑情偶寄》評點(十),《河北學刊》1998年06期
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藝學美學歷程,《昌濰師專學報 》1998年06期
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藝學美學歷程,南方文壇 , 1998年 06期
撥亂反正,「正」在哪裡?──新時期文藝學20年的反思之一,《文藝爭鳴》1998年06期
《閑情偶寄》的女性審美觀,《思想戰線》1999年01期
內轉與外突——新時期文藝學再反思,《文學評論》1999年01期
讀《閑情偶寄》札記(二),《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方法論」熱──新時期文藝學的反思之一,《文藝爭鳴》1999年01期
新時期文學和道德,《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新時期文藝學反思二題,《山東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新啟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論話語,《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04期
從「認識文論」走向「審美文論」,《學習與探索》1999年06期
研究「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的意義,《揚州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學術本位的回歸,《文史哲》2000年01期
關於文學本體論的思考,《江海學刊》2000年01期
對中國文藝學學術史的百年回顧與反思,《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形象思維是不是「思維」?,《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3期
文藝與政治——為文藝正名,《淄博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百年文論的啟示,《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04期
追索中國文藝學學術研究的百年行程,《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05期
文學主體論的超越和局限,《文藝研究》2001年01期
人物掠影,《小說評論》2001年第2期
興奮與感慨——《新時期文藝學反思錄》後記,《小說評論》2001年02期
學術范型的轉換——關於百年美學和文論的斷想,《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美學研究期盼超越——評《西方美學論稿》,《山東社會科學》2001年05起
訪愛丁堡,《山東文學》2001年06期
在全球化浪潮前面——關於藝術與美學處境的斷想,《文藝爭鳴》2001年06期
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性問題,民族藝術研究 , 2002年 03期
文藝美學誕生在中國,《求索》2002年03期
文藝美學的教父,《南方文壇》2002年05期
論文藝美學的產生,《濰坊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文藝美學產生的時代必然性,《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04期
文藝美學:內在根據與學術理路,《理論與創作》2003年04期
關於價值美學,《鄭州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全球化語境下的審美、藝術、美學新轉向,《河北學刊》2003年06期
文藝美學:現狀與未來,《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7期
價值與審美,《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審美價值的消費和評價,《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後現代:生活與藝術合一了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藝術生活的特異化,《深圳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藝術與生活:並未合一,《人文雜志》2004年06期
文藝學向何處去,《文藝爭鳴》2004年06期
大舅撐起我的天,《北京文學》2004年07期
對中國20世紀文論和美學的回顧與反思,《南都學壇》2005年01期
爸爸,《青年記者》2005年01期
我所知道的蔡儀先生,《新文學史料》2005年01期
多面蔡儀——紀念蔡儀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界》2005年01期
關於滑稽和笑的思考,《汕頭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從《共產黨宣言》談到文化藝術的全球化與民族性問題,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02期
生活的變異,《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04期
自述:我這一輩子,《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04期
再說全球化,《學習與探索》2005年05期
反思百年文論——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06期
為了人民的利益和歡樂,《粵海風》2006年01期
文學真的會消亡嗎——在中山大學的講演,《南都學壇》2006年01期
中國古典美學的典型理論——中國和西方典型理論的對比,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 , 2006年 02期
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學問題札記,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6年 02期
談藝術欣賞,《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價值美學札記,《清華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審美:以情感為中心,《理論與創作》2006年04期
論建立新的文藝美學,南都學壇 , 2006年 04期
玉米宮殿,山花 , 2006年 08期
電子媒介時代及其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0月18日
6、面對全球化,中國該如何保持文化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我們應該大力發揚與傳承。
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識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們的主動參與的熱情度。利用現代媒體力量宣傳民族民間文化知識,包括報紙、新聞、電視專欄節目、電影、書刊雜志、互聯網以及宣傳欄等方式長期、不間斷的向普通民眾進行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認識到民族民間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存在意義,樹立人們尊重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意識。
注重對現有掌握民族民間文化技術的人才為其提供藝術繼續創造的周邊生活保障,為其傳授文化記憶提供有力的扶持。注重對未來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做到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和教育的深度結合,培養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從而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我們可以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使得人們更加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淵源和發展知識,建立對自己民族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是一時的情趣高漲也不是一時的熱血澎湃,而是讓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融進血液之中,從而形成一種自覺、自發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實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夠真正起到「承」的作用,這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採取包容和多元的態度,在文化交流和對話中實現彼此借鑒和相互交融。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給大家分享到這了,喜歡的可以點贊加個關注喲,我們下期見嘍
7、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與文學民族化的認識
我不是什麼學者,也不是什麼大人,我只是初二學生。你的第一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但是我看過很多書籍,我就說說我們學生眼裡的藝術吧。
首先,我們學生認為的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可以完全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藝術,例如微不足道的一個盤子等。我們心中的藝術就是給人美好的,讓人看了可以贊不絕口的。但是有時偶們也會覺得,只要自己的靈感有了升華,所創造出來的就是藝術。藝術,現實,是可以共通的,藝術總是建立在現實上的,比如你看到了思考者雕塑,突發奇感,就可以創造出另外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甚至當你看到某些事情的發生,也會突發靈感的。所以藝術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另外,用一句話來詮釋它們的關系,是張謇說的:父教育而母實業。藝術與現實也是具有此種關系的。
現實給予藝術的靈感,是其的來源,現實又因為有了藝術,可以使現實增加更多的靈感來源和休閑的.娛樂的.修身養性的東西,可以使現實更加藝術化。
當然,藝術與現實還是有區別的,藝術總是歸藝術,不可能完全的現實化,雖然藝術有時候可以帶給人錢財.快樂.內心的豁達等等財富,但是有些藝術,人們無法理解,就像有些人喜歡莫言的文章,有的不喜歡,這要關繫到人們的內心世界的,只有最能與人理解的藝術,那才能完全與世界合體,不過也不能包括所有的,例如圓明園,它是一個藝術瑰寶,卻被英法聯軍無情的破壞,這是藝術的一種悲哀啊。
說了這么多,總結就是:藝術就是生活的靈感,包括靈感的來源和靈感的創造。
區別就是:藝術過於的藝術會被世界淘汰的。例如圓明園和巴特農神廟。
我突然有點靈感了,藝術來了。
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我們如今的技術,是不是已經可以臨摹古跡或是直接復印,水印了。為何我們不用機器去又復制一份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呢?因為它是古遺跡,時間歲月的重量是比現實社會的技術高一個等級的。為什麼又不多印些蒙娜麗莎呢?因為她也是達芬奇的親筆和留下的歷史遺跡,歷史藝術,這種藝術是不可能被現實經濟發展水平同步的。不可能傳媒業的公司會復制蒙娜麗莎去賣吧,最多就是那種山寨的墊子之類的東西而已。又為何我們不能重新整修圓明園呢?只有復原圖,因為一是技術不夠,二才是最重要 的一點,那就是人類已經沒有了當初要修建圓明園時的靈感。如果現在人類再次用經濟去重整圓明園,相信即使復原了它,也不會像當初那樣的能震驚世界了。又是為什麼如今已經沒有一部能像紅樓夢那樣的小說了,也是藝術靈感來源出了問題了。即使經濟發展再快,即使高新技術的普遍崛起,被人類忽略的靈感才是真能創造藝術 的重要願因。這就是經濟發展水平與藝術生產不同步的願因。還有例子:現在人人都能寫作文,創作歌曲吧,但是有的人創造出來的好,有的又是不好的,是為什麼呢?因為靈感和學問,現在有誰能像海明威那樣,雨果那樣 的人呢?估計少之又少,靈感還是需要用心的。未來註定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水平會越來越高的,但是如果沒有人用心去創造靈感藝術,就不會有所謂的藝術和所謂的創新以及所謂的促進我國發展的標志。如今,美國有蘋果微軟谷歌等,法國有雨果,日本有它強大的經濟體系,芬蘭有諾基亞,中國有什麼能值得讓世界學習的?恐怕就只有孔子這類人了吧,可是我們的第二個孔子會在什時候出現呢?這就不僅需要經濟水平的提高,更需要的是藝術對於人類 的熏陶更濃重才好。
以上是個人對這些的看法。我只是個初二學生,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望指出。多給批評才好呢。若有說錯的地方,也歡迎指出。求學習哦。
8、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如何構造本土文化藝術?
藝術界一直傳誦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經濟全球化這個趨勢只是一個歷史必然的階段,它從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對於其他文化我們應該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吸取他人優秀的部分為我所用。
作品裡可以用一些民族文化特徵的東西,如水墨(包括書法,中國畫的元素),印章等等
有了這些作為基礎,再加入一些西方的元素,會使作品更具特色,也具備了給外國人看的條件。
中西合壁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也不一定。我們系就曾有個同學做的作品採用太極的圖案,一半是茶葉,一半是咖啡豆。形式上非常簡練,但是卻很吸引人的注意,並且內在耐人尋味。
9、中國傳統藝術如何國際化?
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藝術
羅擁軍
【摘要】:本文力圖從中國傳統藝術生發的背景及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代生存語境等角度對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在文化領域內,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如何適應與應對由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轉型而帶來的"全球化"的趨勢這一問題進行探索。
【作者單位】: 共青團江蘇省委;
【關鍵詞】: 全球化 中國傳統藝術
【分類號】:J120.9
【正文快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全球化」這一術語逐漸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加入WTO組織後,更進一步加快了中國經濟的「全球化」步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對政治具有決定作用。來自中國經濟領域的深層改革,必然會導致中國社會內部的一系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變革。
您可以看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