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客觀基礎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客觀基礎

發布時間: 2022-07-07 23:10:11

1、為什麼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1.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據統計佔全球人口20%的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6%和出口額的82%,而佔全球人口75%的發展中國家分別僅佔14%和18%.世界上20個最富有國家國民的平均收入是20個最貧窮國家的37倍.兩者之間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一倍.這說明:經濟全球化的後果.經濟全球化是當代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優勢、為主導的經濟運動.隨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發展中國家雖已成為一支獨立的經濟政治力量,但是,發展中國家並未在經濟上擺脫歷史形成的國際分工的影響,並未改變歷史形成的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原料供應地和投資場所的地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格局進一步發展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心」)與發展中國家(「外圍」或「邊緣」)的對立.這實際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處於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的地位,並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更發展,世界范圍的「富國」與「窮國」的分化更劇烈.由此可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達」與「不發達」的對立、「發達」對「不發達」的剝削和控制,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實質.2.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基礎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基礎.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加快、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把世界的生產、貿易、金融等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開放.在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上,經濟走向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它促進了世界貿易、就業和投資的增長;其次,它使世界市場實現一體化,某些商品全球性過剩成為可能;其三,它使世界各國貧富差距擴大,國家經濟主權逐漸弱化;最後,它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加了國際投機因素,增大了國際經濟運行的風險.3.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基礎是: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基礎.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是以國際分工的發展為基礎的.發達的國際分工又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業革命之後出現的,它是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革命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國際分工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的過程.生產的國際化促進了資本的國際化.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資本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商業資本的國際化;而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的國際化主要是通過資本輸出並帶動商品輸出,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最終形成帝國主義時期的殖民體系等體現出來的.這一時期,資本國際化的形式除了商業資本國際化之外,借貸資本的國際化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生產資本或產業資本的國際化比重還很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產業資本國際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具體表現就是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壟斷資本不斷擴大在國外的投資,興建生產性企業.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促使國際經濟關系逐步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導致了經濟全球化的產生.4.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它發展的物質條件是: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物質條件.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現代科技革命和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推動下,把世界的生產、貿易、金融等活動緊密地聯系起來,使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使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步走向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的新階段.(考試大)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發達國家經濟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國際間的分工和合作關系越密切,客觀上要求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也日益密切,從而整個世界經濟也就連接成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加強了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密切交往和聯系,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明顯特徵.5.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優勢、為主導的資源配置國際化的經濟運動.這一實質是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中形成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生以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為現實基礎、以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形成為理論基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生使各個國家、民族的發展融人了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的開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西方殖民者」與「受殖民者宰割、凌辱的多數落後的民族、國家」結構的存在,奠定了經濟全球化實質形成的基礎.這種結構,在經過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成百倍地提高之後,經濟日益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雖然瓦解,發展中國家雖已成為一支獨立的經濟政治力量,但是,發展中國家並未在經濟上擺脫歷史形成的國際分工的影響,並未改變歷史形成的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原料供應地和投資場所的地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格局進一步發展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心」)與發展中國家(「外圍」或「邊緣」)的對立.這實際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處於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的地位,並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更發展,世界范圍的「富國」與「窮國」的分化更劇烈.由此可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達」與「不發達」的對立、「發達」對「不發達」的剝削和控制,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實質.6.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跨國公司是一種國際性的企業,它以一國的總公司為基地,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從事跨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國際范圍內生產和資本運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它們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領域佔有越來越多的份額,成為國際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7.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優勢、為主導的經濟運動.這一實質是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中形成的.經濟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要求世界市場成為一個不斷擴大的統一整體,各個國家都必須面向這個全球市場,實行規模生產和經營,積極參與世界競爭.目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雖然瓦解,發展中國家雖已成為一支獨立的經濟政治力量,但是,發展中國家並未在經濟上擺脫歷史形成的國際分工的影響,並未改變歷史形成的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原料供應地和投資場所的地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格局進一步發展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心」)與發展中國家(「外圍」或「邊緣」)的對立.這實際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處於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的地位,並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更發展,世界范圍的「富國」與「窮國」的分化更劇烈.8.跨國公司是一種國際性的企業,它以本國總公司為基礎,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從事跨國生產、銷售和其他業務活動.它的實質是:跨國公司的實質.跨國公司是一種國際性的企業,它以本國總公司為基礎,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從事跨國生產、銷售和其他業務活動.它的實質是: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壟斷組織.它憑借其技術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等條件,繞過貿易壁壘,使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國際范圍內生產和資本運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它又以其全球性生產經營的企業形態,以其相互間的聯合與合作的形式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以及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內部聯系,形成了當代國際經濟關系活動中囊括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空前巨大的網路,從而使全球化的經濟成為網路型經濟.跨國公司之間的聯盟更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因為這種聯合與合作是一種世界范圍的強強聯合與合作,它有利於突破貿易壁壘、分散投資風險、引進新技術、開拓新市場,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使國際競爭在更大的規模上得到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它們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領域佔有越來越多的份額,成為國際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9.經濟全球化要達到共贏的目的,關鍵在於: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新秩序是相對於國際經濟舊秩序而言的.它是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消滅剝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體現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原則的世界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要達到共贏的目的,關鍵在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建立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其內容上反映了兩大基本特徵:一是平等互利,即各個國家之間主權平等,對支配自己的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主權,對國際經濟事務的決策享有主權,在國際貿易、金融、技術等領域進行的交往必須公平互利;二是相互依賴,即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合作,消除世界上的貧富差距,促進共同的繁榮.發展中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斗爭,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上已進一步明確了斗爭目標:第一,維護本國的主權和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第二,改善貿易條件,穩定或提高初級產品的生產;第三,實施必要的國際金融調控,減少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第四,通過國際立法規范發達國家特別是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侵害.10.產業資本國際化是下列哪個歷史階段資本國際化的特點產業資本國際化.資本全球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速度加快.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資本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商業資本的國際化;而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的國際化主要是通過資本輸出並帶動商品輸出,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最終形成帝國主義時期的殖民體系等體現出來的.這一時期,資本國際化的形式除了商業資本國際化之外,借貸資本的國際化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生產資本或產業資本的國際化比重還很小.戰後,產業資本國際化的趨勢空前加強.產業資本國際化的全面發展,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新現象.產業資本國際化,是指產業資本的運動越出國界向國際范圍擴展的趨勢,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在國際范圍內行使其職能,把整個國際范圍作為自己的活動領域.由於產業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循環過程中,仍然要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因此,產業資本國際化實際上就是貨幣資本國際化,生產資本國際化和商品資本國際化的統稱.11.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階段中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是:「走出去」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僅要「引進來」,而且還必須「走出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發展契機,我們必須考慮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如何趨利避害,保障我們的經濟安全,必須考慮如何行使世貿組織賦予我們的權利,因此,採取「走出去」戰略就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應對之策.可以認為,採取「走出去」戰略,是我國的對外開放發展到新階段的一項重大舉措.「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全局具有很深遠的影響.「走出去」戰略以在境外投資廠為龍頭,全方位帶動我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創造國際分工格局中的主動態勢,可以更好地促進「引進來」,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走出去」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人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實際作出的戰略選擇.它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實施這一戰略中,全面提高自身參與國際競爭的素質和能力,了解和熟悉國際環境和國際規則,提高在新形勢下處理經濟事務的水平;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來發展我國的經濟,這必然有利於改善我國的國際經濟環境,有利於保障我國的經濟安全12.我國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走出去」戰略主要是指:「走出去」戰略.「走出去」戰略是指:到境外去投資廠.「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第一,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我國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等,都可以通過合資、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投資廠,利用國外各種資源優勢增加生產效益,逐步形成我國的跨國公司.第二,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走出去」不僅包括對外投資,而且還包括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如對外設計咨詢、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等.「走出去」戰略的這一內容實際上是國內過剩生產能力向國外轉移的反映,它可以緩解國內市場上的過度競爭,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擴大產品實現的空間,突破需求限制對企業發展的束縛,也可以為我國集中精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走出去」戰略的這一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還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和對境外資源的充分利用.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合作,藉助直接、間接和政策性融資方式,在境外利用外資.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和生產經營,也可以獲得或直接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13.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實行這一國策的前提和基礎是: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實行對外開放這一國策的前提和基礎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指在堅持政治獨立和經濟自主的基礎上,從本只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實行的對外開放,才是真正的對外開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要保證,也是在對外開放中提高經濟實力的必要保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決不是閉關鎖國、故步自封,關起門來搞建設,盲目地排斥同國外進行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而是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增強本國自力更生的能力.正確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正確處理好從國外進口商品、引進技術設備與保護民族工業的關系.國具體情況出發,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和資金來發展民族經濟.14.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當前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是: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核准和備案制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15.擴大對外經濟關系的基礎和主要內容是:擴大對外經濟關系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對外貿易主要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對外貿易一般由商品的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組成.如果一個國家每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相等,就稱作外貿均衡;如果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就稱作外貿順差;如果進口額大於出口額,就稱作外貿逆差.對外貿易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和主要形式.發展對外貿易,可以通過組織商品和勞務的出口,增加外匯收入,補充經濟建設資金的來源;可以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可以豐富國內市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16.社會主義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對外經濟關系.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經濟必須融人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國際化的客觀要求.1)對外開放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客觀要求.2)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使對外開放成為一個不可抗拒的潮流和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同時,對外開放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1)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2)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看,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綜上所述,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是被世界各務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所證明了的,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的國策.17.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擴大對外貿易、吸收和引用外資、發展對外技術交流時,都必須要堅持的一個共同原則是: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則1)平等互利,就是國家不分大小,不分貧富與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有何差異,都應在國際交往中平等對待,互相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意願,使雙方都能獲得各自的利益.2)平等互利既是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也是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前提.因為對外經濟貿易關系是主權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這種經濟交往必須是平等、互利的.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總要求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按照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積極開展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擴大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合作,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閉關鎖國、封閉式的自我循環的經濟狀況,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在經濟上、技術上縮小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聯合對外.平等互利,互通有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之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准則.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2、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組合,即資源配置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並非完全是一個純粹的客觀過程,而是一個有特殊政治、文化寓意的歷史運動,因而,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實質就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倡導並至今佔主導地位,維護其自身利益和價值觀的過程。它給國的經濟政治秩序、思想意識形態帶來的沖擊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不斷增長的。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包括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客觀基礎擴展資料:

1、經濟全球化的決定力量是市場機制,主導力量是跨國公司,推動力量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技術進步。

2、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在全球的充分發展。核心是各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交叉滲透形成全球社會再生產。根源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

3、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貿易、投資和金融的全球化。動機是各成員體憑借各自的相對優勢,通過一體化行為,在共同的目標下獲得各成員體單方面行動不能獲得的利益。

3、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和基礎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商品和服務貿易擴展到全球,實現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

4、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基礎是

A

5、全球化的基礎是什麼

全球化的基礎是國家化,所謂全球化無非是在國家利益基礎上的一種自願平等交換,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對此就如同社會中人與人在市場基礎上自願平等交換一樣。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5)經濟全球化客觀基礎擴展資料

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

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

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

6、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現實基礎是

C.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 

1.經濟全球化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2.發展的因素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 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 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 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