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甚至包括思維方式,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又無法迴避,惟一的辦法是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既是嚴峻挑戰,更是巨大機遇。墨西哥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就是一個例證。10年前,墨西哥經濟是典型封閉式的,1994年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大量的美國企業進入墨西哥。墨西哥經濟卻並沒有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呈現出自主發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額達到了1200億美元,在世界的排名從簽約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這充分證明,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關鍵看它是否能抓住機遇,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在推進制度改革時,必須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齟聯系內外市場、內外經濟的職能。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i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中國家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五)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2、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為了適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形成的新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比較優勢,分階段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要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
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採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流中去,是我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盡管人們對經濟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它作為一種趨勢
卻是不能不承認的事實。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試圖脫離這一趨勢而尋求獨立發展是不現實的,因此,那些希望國富民強的人們,不管喜歡還是厭惡,都必須融
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去,並且是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流中去。然而,有趣的是,不管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如何,願意還是不願意,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
主流中去,本身就是一個不以他們意願為轉移的問題。以資本為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被看作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的確有大量資本在尋覓著投入的場所,但
這並不意味著它會在你所希望的時間投向你所希望的地點。據統計,
80年代後,國際資本的80%在三角地帶(美國、西歐、日本與「四小龍」)流動,多數發展中國家被排擠到邊緣。198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吸收了世
界流動資本的55%,
1990年這個數字下降到2%。而「大多數貧困國家和地區,除了國家捐贈、多邊援助以外,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外援資本。[7]這不奇怪,資本是要「吃東西」
的,沒有利潤的地方它絕對不去,因此,必須「誘」之以「利」才能獲得資本。推而論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主流中去,要以做好許多事情為前提。
能否保持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是我們面對的第二個挑戰。經濟全球化固然開拓了市場,但該市場是雙邊的而非單邊的,當本國產品進入對方市場時,對方的
產品也大量涌進本國市場。由此產生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問題。輸出輸入過程中系統的平衡問題不是簡單的貿易平衡問題,而是商品進出口過程中,特別是商
品進口過程中,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有機體或社會系統的適應問題,即我們能否應對滾滾而來的強大的西方物質欲流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沖擊。其中包括,電
子、通訊、汽車、農業種植業等比較劣勢經濟的生存發展問題,以及由此而來的中國經濟的自主性、合理性問題;結構調整和高新科學技術應用帶來的就業壓力問
題;金融業、商業服務業所面臨的國外同行的殘酷競爭問題;國際金融市場、商品市場波動,大量資本出入所產生的金融風險問題;西方影視音像產品的沖擊以及與
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的矛盾問題,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在輸出的同時妥善解決輸入帶來的上述問題,中國社會機體就會發生畸變,中國社會發展就會遭遇重大挫
折。雖然迄今為止尚未聽說哪個國家因入世而有滅頂之災,但已有報道說,拉丁美洲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和全球化對拉美國家來說,只意味著進口的大量增
加,而出口的增輻則很小,其直接後果是拉美國家外貿赤字增加,競爭力不強的本國企業將受到沉重打擊。[8]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不能應對進口的挑戰,市場的
開拓就根本不是機遇,或者勿寧說是他人的機遇。
現有經濟體制、結構及其運行機制怎樣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是我們面對的第三個挑戰。如前所述,資本投向某個地方是為了利潤,資本所有者進行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保證自己所獲得的利潤能夠返回手中。為此,無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
是跨國公司、財團以及它們的代表——國家政府,都訴諸規則,要求用具有契約性、同構性、高效率的規則保障自己的權益。各類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也要求有一套統一的規則並加以執行。這套規則就是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國家的體制或制度,包括其
結構、功能和機制。它們構成該行業、該部門、該國家「投資環境」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現行的經濟體制、結構和機制脫胎於計劃時代,
20年間雖經改革而有很大變化,但對內距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外距離以WTO為代表的現行國際規則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改變這一
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狀態的辦法似乎一目瞭然,這就是以「接軌」為取向,深化和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然而,問題的復雜性在於,
WTO的規章制度、現行國際經濟交往規則,主要是由西方國家或以西方國家為參照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自由化、私有化、放鬆經濟管制,這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的目標設定存有差異,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也有抵牾。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不能揚棄傳統而與先進文化同道,其生命力將會漸次枯竭;但是一個國
家、一個民族倘若照搬他人的模式,則會重復東施效顰的故事。
於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和機制
轉換,就面臨著既要「接軌」又不能照搬、既要民族特點又要時代精神的復雜性,能否從多重矛盾的糾纏中走出一條新路,成為中國能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主流中
去和能否在輸出輸入過程中保持機體平衡的要旨所在。因為,無論引進外資還是開拓市場,從根本上講,都離不開順乎歷史、合乎國情的制度創新。對於後發展國家
3、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
2、全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既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5、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3)面對經濟全球化的重難點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1、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2、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3、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4、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4、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你好,
我們應該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做到:
1、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融入全球化。
2、扶持國內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
3、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造活力。
4、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內需拉動增長。
5、我國應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 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
(二) 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三) 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我國必須做出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其中要著重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工業和服務業比重。
(四) 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保障機制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根本轉變、逐步實現法治的時期,因此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本國法律保障機制的任務還很艱巨。加緊修補和完善我國有關涉外經濟法規,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競爭的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和貿易的法制環境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
(五) 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當前,我國尤其應該注重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區域合作,注重加強與APEC的經貿聯系。要善於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把進入區域化的APEC作為我國進入全球化的一個「試驗場」和「練兵站」。綜上所述,面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應該採取切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唯一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平等。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6、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7、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