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是不是指經濟全球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而經濟全球一體化指的是經濟活動沒有了國界,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2、如果說以色列是中東小霸王,那麼土耳其是中東大霸王嗎?
土耳其是不是中東大霸王?
我認為是的!
為什麼?理由如下:
1. 在中東只有一個國家算得上是現代化國家,那就是土耳其。
從奧斯曼帝國時期開始,土耳其就是一個強國,當時的他橫跨亞歐非洲,一個國家的力量足以對抗整個歐洲而不落於下風。雖說近代以來土耳其一直遭受各種戰爭洗禮,但這並不足以徹底擊垮他,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土耳其重視教育,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在教育領域,而且他的軍隊規模也一直是中東國家中較大的,所以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中東國家中最為發達的一批。
2. 土耳其的外交一直比較簡單,韜光養晦,靜待時機,他其實是不願意插足中東戰場的。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現代國際社會,不是你不想參與就能夠不參與的,經濟全球化讓土耳其的經濟被中東戰爭所影響,導致土耳其被盟國制裁,但這一切都未有定數,現今中東局勢瞬息萬變,土耳其是有能力恢復之前大國的能力的。
3. 土耳其不像伊朗一樣,伊朗人是有野心的,但土耳其的野心早已經被消磨殆盡。
由於土耳其人民經歷了太長時間的經濟蕭條,人心消沉,部分土耳其人已經不想讓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了,更多人覺得的是平安就好,所以這種時候土耳其仍然會保存實力,等到後期再有所動作。
不管怎麼說,中東局勢惡化受苦的都是人民群眾,慶幸我生在一個和平年代,長在一個富強的國家!
3、經濟全球化歷程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4、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影響
(2014·荊門)某政治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部分蛋糕分給了富人,其它人只得到麵包屑。材料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懸殊。
5、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影響!中國應如何發揮其重要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6、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跨國公司的大量涌現,世界知名品牌的深入人心,資源和人才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都是經濟全球化的表象。
簡單講,經濟全球化就是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不在局限於本土的活動,為了更大的獲取利潤,開闊市場,將生產線,銷售線遍布全球的一種行為。
它的出現和發展以及壯大,一直都與人類文明的蓬勃發展相輔相成。
先不提千年之前,為生活為理想奔波於絲綢之路的勇者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始祖,也不提在土耳其將陸路貿易苛以重稅之後,海上貿易迎來春天,最不值得講的是歐洲工業革命後其遍及全球的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這些跨越千年的英勇行為,早早的就將世界這個看似破碎的版圖緊密的粘合在一起,象助燃劑點起熊熊烈火似的推動世界商業的繁榮和經濟文明,商業文化的發展。
而今,世界的交通運輸系統和信息交流系統已經不可避免編制出一張大網,網羅了世界的人民,而經濟全球化正好可以像一隻蜘蛛一樣快活的,游刃有餘的行走於這蛛網之上。
雖說這趨勢不可避免,但是有其利,亦有其弊。在投機心理嚴重,經濟道德逐漸淪喪的今天,商業的利刃造就了一個有一個商戰傳奇,同時也哀嚎葬送了一個又一個自大又傲慢的國家經濟。
從波及創傷世界的經濟危機,到明哲也無法保身的破產國家經濟,從高高在上的泰銖跌為塵土,到美元貶值上演華爾街遊行戲劇性的一幕。經濟全球化,讓這個偌大的世界裡,有的人憂心忡忡,有的人滿心歡喜,但不管怎麼說,它對資源對技術的分配和發展的積極作用無法抹殺。
這場曠日持久的經濟大戰還要打下去,而且還要裹挾更多的人,你我都已深陷其中。是被虎狼束縛住拳腳,成為或已經成為待宰的羔羊,還是博文強記遊走於強者之列。
人生難得瀟灑一回,就讓我們馳騁在世界之林吧。
Leader Lee
2012.9.9 21:24
7、試述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在全球政治經濟金融體系變動不居的今天,全球化還能夠按照其既定的方式推進下去嗎?環顧當前的世界,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阿根廷的金融體系陷入崩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都不斷地給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
一 當前全球化的進程面臨停滯的挑戰
縱觀全球近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經濟體、以及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幾乎同時陷入衰退的困境,而且不斷有惡化的趨勢,這種狀況應當說還是第一次。
與此相對應,作為全球化象徵的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也陷入停滯狀態: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全球貿易在1990年以來保持了平均7%的增長率,在2000年的增長率也達到12%,但是在200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則基本上陷入停滯;外國直接投資也基本上是停步不前,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3萬億,2001年則不到2000年的一半。
如果說全球貿易和投資的下滑只是反映了全球經濟周期的波動的話,那麼,美國911事件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則使得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方向表示懷疑。911事件顯示,在貿易和投資全球實現一體化的同時,恐怖分子同樣可以利用全球化的網路在全球范圍內調動和運用其資源來從事恐怖活動,使得恐怖活動同樣也實現了全球化。至於阿根廷,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直可以說是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榜樣:在1990年以來,阿根廷放棄了貿易限制,對外資開放了資本市場,允許銀行進入阿根廷的銀行、港口等各個行業;但是,在2001年12月,阿根廷在累積了1550億美元的外債之後無法償還,高額外債引發的債務危機迅速衍生為全面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歷史上,並不總是勢如破竹地向前推進的,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全球化可能會出現停滯,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倒退。例如1914年當時正在迅速推進的全球化就為世界性的戰爭所打斷,1930年後全球化也一度為經濟大蕭條所中斷。
在當前的環境下,是否會出現投資和貿易的持續下滑,是否會出現對於市場開放的恢復管制,都直接影響到全球化的進程。
一種可能的預測就是,如果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對於全球化的相關問題處理失當,全球化就可能會在當前這個敏感的發展階段再次陷入停滯的境地。
二 2001年的一系列危機性事件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
反觀2001年的主要國際性事件,美國對恐怖分子宣戰,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增大全球化的成本:保險費上升、港口運輸成本提高、飛行檢查更為嚴格等等。據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測算,美國公司2000年的商業保險金額約為1480億美元,在2002年則可能會達到2100億美元到2400億美元之間。同時,世界銀行也測算指出,911事件之後,飛行運輸的成本平均約上升15%左右。這些都可能會對全球化形成沖擊。
不過,從目前的市場走勢看,當前國際市場上對於恐怖事件以及阿根廷危機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可能有誇大之嫌。在國際貿易中,主要貨物的運輸是通過海上進行的,飛行成本對於國際貿易的沖擊影響;即使是港口運輸成本上升較為明顯的南非,其貿易規模也沒有見到明顯的下降;911事件導致的全球保險費的上升在整個運輸成本中所佔的比率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樣,911恐怖事件也並沒有在實質上減慢全球投資的步伐。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外國直接投資之所以大幅降低,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兼並收購活動明顯趨緩所致,而發達國家兼並收購活動的減緩則部分是因為發達國家股票市場價格下滑所導致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即使受到外部的嚴峻沖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並沒有明顯減少,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2000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400億美元,2001年則僅僅是輕微下滑到2250億美元。
一些個別公司的案例確實顯示部分公司在收縮海外投資,例如,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美林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就正在撤出日本市場。但是,這常常時個別公司基於特定市場環境作出的決策,並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聯合國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有70%的受調查公司打算在未來的3年內增大海外投資規模和雇員數量。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最近對於美國主要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有27%的公司打算在新的一年增大對外投資,而在911事件之前這一比率僅僅為17%。
如果將銀行貸款、債權發行、跨境股票投資等形式的金融資產綜合起來考察,從統計數據上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相當顯著。代表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協會(IIF)最近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29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資本凈流出在2001年達到300億美元。這個數據看起來龐大,但是,從結構上這主要是爆發危機的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資本流出;從歷史角度看,在過去四年中,發展中國家吸收的這類熱錢性質的國際資本的規模僅僅為190億美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已經使得這些國際投機熱錢如驚弓之鳥了;事實上,據統計,在1994年到1997年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的這類投機性熱錢的規模達到6550億美元。
有的金融機構強調,少數發展中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可能還會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沖擊,但是,從總體上看,2001年的國際資本市場在經歷了各種沖擊之後還是基本平穩的,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和匯率穩中有升。事實上,國際金融市場在經歷了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之後,對於新興市場的風險和危機的識別能力明顯提高。198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之所以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顯著的沖擊,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於俄羅斯的違約缺乏基本的預警而驚惶失措;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可以說是言之已久,國際投資者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將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降低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國際債券市場也變得更為挑剔,近年來能夠進入國際債券市場籌資的,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幾個風險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風險較高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很難通過國際債券市場方便地籌集資本。
三 目前的全球化並不是全球意義上均衡推進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
盡管國際金融市場在2001年成功地抵禦了多次危機的沖擊,全球化的收益在世界各國的分布並不是均衡的,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話來說,「目前的全球一體化只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有的國家獲益,有的國家則沒有。」
從傳統的貿易和投資角度來考察,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分析,全球范圍內主要有2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30億人口左右的區域在全球化中獲益,在1990年以來,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增長達到5%,而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率為2%。與此相對,還有接近20億人口(主要在非洲和穆斯林國家)部分分享全球化的好處,這些被稱為是「非全球化國家」(non-globalising countries)近年來的人均GDP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因此,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在全球意義上推進的,世界范圍內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拋棄在全球化的進程之外,2001年的恐怖事件和金融危機更大程度上加劇了這些「非全球化國家」的處境。例如,2001年全球經濟下滑推動石油和可可等農產品價格的下滑,而這些產品是所謂「非全球化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非全球化國家」中的一些國家比較依賴旅遊業,911事件對這些國家的旅遊業的沖擊加劇了其經濟困境。
全球化的推進,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獲取巨額的利潤,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也獲得了不少的益處,其經濟增長有所改善,人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在事實上擴大了。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為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另外的統計顯示,居住在63個發展中國家的佔世界人口60%的人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http://lunwen.bosse.com/content/2006-2-27/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