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與中國勞工政治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與中國勞工政治

發布時間: 2022-06-30 10:35:03

1、全球化與中國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
我們先分析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有利因素:
1、有利於引進外資。隨著改革開放的進步,我國已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促進對外出口,平衡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的有力拉動作用。擴大對外貿易,以出口帶動進口,進口促進出口,進一步刺激國民經濟的增長。進出口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更加促進我國的外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使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3、有利於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有利於解決我國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促進勞動力就業問題的合理解決,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和諧安定的政治環境,不但有利於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有利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有利於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市場經濟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律性和開放性;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特性,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同時促進國家發揮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作用,最終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6、有利於中國更好的融入世界市場,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充分利用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調節人、財、物在市場中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促進無形的手對我國經濟的調節,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7、進一步節約勞動成本,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吸收引進當代先進科技成果,增強經濟實力;接受來自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挑戰,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8、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再分析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 被進一步捲入世界市場後,不可避免的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受國際性經濟危機沖擊概率會變大,受到的損失也會隨之變大。進一步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後,受整個市場的變動性影響也會增強,市場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壓力。
2、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因而也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區域經濟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甚而至於會造成經濟波動,社會不穩定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可能會挫傷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東西部差距過大,也不利於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不利於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的實現,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3、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出口產品類型的限制,讓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無法由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因此,國內生產資料在不斷損失,生態環境也被破壞的極其嚴重的情況下,出口卻沒有為我國爭取到相應的回報,長此以往,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不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4、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國際出口產業鏈上仍處於低端的水平,對於國際壟斷資本的侵入,民族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而中國廉價的出口產品又容易受到國際上反壟斷的限制,因而不利於出口業的長久發展,更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利用,產生的經濟糾紛也不利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是隨著科技革命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特別是信息革命的迅速發展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迅速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與全球市場體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全球貿易往來增多、資金在國際間流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經濟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全球化將對中國經濟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准入程度將提高,但同時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大幅度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將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由於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很可能遭受外國同類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使經濟增長受阻,並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
為了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響,中國在現階段應充分注意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地積累財富,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積極利用世界性資本、技術和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通過開展貿易、利用外資等途徑,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本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這里有6000字左右,都是講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的,我不知道你論文的側重點和用途,所以你自己針對資料來取捨整理好了,材料肯定夠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進行的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為「經濟全球化趨勢與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本次學習安排的時間,恰在中美歐紡織品爭端高潮迭起之際,因而格外引人注目。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這次學習時的講話,透出中國高層在當前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把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戰略層面。

當前的時局及特點

中國迅猛發展得益於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同時也受惠於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隨著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被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世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及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發展空間的最大化;但也導致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對產業安全、金融安全等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帶有普遍性的難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的發展正面臨急劇變化的、越來越復雜的國內外新形勢,到了一個關鍵點。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向陽博士看來,中央強調要掌握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要求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有著深刻國內和國際背景的。

從國內的角度看,首先,是繼續維護與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需要。21世紀頭20年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時至今日,20年已過去了近1/4,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任重道遠;

其二,明年即將開始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國正在進入改革攻堅階段。要在確保穩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並加快發展,可謂是世界性難題。而對外開放與外經貿作為推動中國發展的輪子之一,必將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巨大促進作用。

從國際形勢看,中國崛起勢頭正猛,引起國際輿論紛紛聚焦中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空前關注中國,專門花了一周時間報道中國的方方面面;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世紀」為題登出中國專輯;《財富》雜志「全球論壇」三度光臨中國;國際問題權威人士更是頻發言論,高談中國的發展正在導致國際權勢的重新轉移……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龐中英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

4、中國人為什麼很少反對全球化

中國人為什麼很少反對全球化?
與此同時,中國的教科書和官方宣傳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對民眾進行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不斷加深」、「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之類的教化,並著力於展示中國在全球化中的獲益和取得的進步,這些宣教加上那些實實在在的成就,使得推進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在中國差不多成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
其次,中國和西方的社會氛圍不一樣。二戰後西方興起福利主義,強調政府對人民的種種義務和責任,加上選舉政治的影響,個人為自己負責的精神漸漸減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訴求比天大,自己沒有錯,錯的是社會和別人。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政客操弄民粹、尋找替罪羊、禍水外引的做法就很容易大行其道。
而中國盛行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人人力爭上游,長時間工作、頻繁加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這一方面強化了中國勞工和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一個人一旦在競爭中失利,更多會責備自己,從自身找原因,並傾向於通過親戚朋友網路來獲得幫助,東山再起,很少人會在這方面對政府寄予厚望,一般也不會諉過於來自外部的競爭。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政府抱敬而遠之的態度,對政府的要求基本限於「你不要來找我的麻煩就好」。這樣一來,即便有人因為工廠轉移到東南亞而失業,也不大會認為是印尼或越南的工人搶了自己的飯碗,更不會指望政府替自己出頭。而政府出於維護和周邊國家關系的需要,也更多強調在此形勢下中國進行產業升級的必要性,這就使得仇外、排拒競爭的言論在中國缺乏擁躉。
中國的全球化是有選擇性的
第三,迄今為止,中國對全球化的擁抱是有選擇性有節制的,主要加入的是經濟和貿易領域的全球化,資本、人員流動、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全球化基本談不上,這使得中國可以盡情享受全球化的好處,而避過了相關的風險和陷阱。以人口流動為例:英國脫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盟的開放邊界政策使得移民和難民大量湧入,感覺不堪重負;歐洲近年來頻發恐怖襲擊,原因是過去半個世紀里吸納了太多穆斯林移民又融入失敗;在美國,非法移民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社會議題。而難民和移民之所以能在歐美紮下根,是因為這些國家有一系列足以讓難民和移民留下來的政策,比如即便你沒有合法身份也可以就醫上學,費用由政府負擔;久不久會有大赦,非法移民一夜之間就合法了。這些政策在客觀上起到了鼓勵難民和非法移民湧入的作用。
而這些有利條件在中國全都不存在。1982年,中國簽署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和《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截至2014年8月共接收了約40萬難民,其中包括1970年代末接收的26萬多越南難民和6萬阿富汗難民,1980年代接收的2萬多印度錫克族和斯里蘭卡泰米爾族難民,以及近年來接收的近萬名緬甸果敢難民。這些人在中國基本上是短期停留,多數最終被遣返。而留下來的難民享有哪些權利義務,中國的法律只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原則性規定。因此,中國雖然在接收難民,但並沒有建立起長期容留難民的機制,難民沒有在中國工作的權利,難民兒童無法參加高考,這些現實層面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成為主要的難民目的國。
為您推薦
面對難民潮:歐洲不應自築堡壘

非法移民也同樣如此。在我所生活的廣州,民間傳說有30萬非洲人在此生活工作,官方的數字是6萬,據說其中有些就是簽證過期的非法滯留者。但這些人一來人數較少,無論30萬還是6萬,和廣州近2000萬人口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雖然他們中有些人的行為讓本地人看不慣,但畢竟沒有造成大的麻煩,也沒有對本地人的就業生活產生明顯影響,所以大家基本上能相安無事。而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之所以招致激烈反彈,一個重要原因是來的人太多,8000萬人口的德國一年內涌進100多萬難民,對原有的社會秩序和治安沖擊很大。二來中國的政策使得這些非洲人只可能是短期停留,不管在中國待多久,他們基本不可能獲得中國身份,在停留的過程中工作生活子女教育也都會面臨很多障礙,這就大大降低了非法難民長期滯留的可能性。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規定不是中國政府對外國難民和移民的特殊限制,而是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的必然結果,一個湖南人來到廣東打工,其遭遇和這些難民移民也差不多。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全球化的正面態度,是建立在中國的一些特殊國情和策略之上的。但無論如何,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利益優先、傾向放棄無利可圖的國際責任的情況下,中國的這一態度,不僅給擔心世界會陷入各國自掃門前雪狀態的企業、個人和國家吃了定心丸,更是中國樹立自由貿易守護者形象、提升軟實力和國際號召力的重大歷史機遇。當然,美國留下的空缺,中國未必就能補上。美國的領導者地位,不僅建立在強大的物質力量之上,也因其為世界貢獻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先進理念、思想、制度、規則,在這些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認為,特朗普的就職意味著「20世紀的舊秩序已經結束,21世紀的秩序以及將來世界會是怎樣還未確定,一切都有可能出現。」在參與塑造新秩序的過程中,中國有選擇的全球化策略必將受到挑戰,而國內改革的推進程度,也將是中國能在新秩序中扮演何種角色的決定性因素。

5、全球化與中國有什麼關系

當今世界,各國聯系逐漸加深。某個國家想要獨自生存在地球上而不與外國有任何來往是不可能的事。隨著2戰結束,大批國際組織影響力不但沒有削弱,更有加強的趨勢。各國在政治,經濟上都與別國有越來越多的聯系。
世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即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機遇,與別國降低雙邊關稅,進行進出口貿易,實行貿易互補,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實現雙贏。但是因為我國現在仍是發展中國家,各項高科技水平總體上還不能達到先進,與外國商品的競爭,會使我國部分尚未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與沖擊,因此,我們應該在大力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對某些具有遠大發展前途(例如:電子,微電子,信息,核能源……)而又沒有發展起來的企業實行適度的保護政策。

6、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答案1: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的不穩定狀況。

答案2: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並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7、全球化如何影響勞工政策與環境

<

8、全球化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哪些影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具體的對國家政治挑戰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貧富差距可能擴大
2、文明以及價值觀的沖突
3、由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4、部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
5、部分發達國家把工業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破壞
6、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7、恐怖主義也在全球化,參與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分子很多時候不在本國行動,而且與本國無關
8、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
還有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些挑戰都對國家政治產生的影響隨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國際政治生活的主流。什麼新殖民主義,什麼南北談判等等,統統讓位於全球化,讓位於各國間的自由競爭。一個國家貧窮的原因不再是歷史上的殖民主義,或現實中的不平等關系,不再是許多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自己成了自己落後的唯一原因。解決現實世界的諸多不公正的途徑,不再是調整國際秩序,而是全球化。
對公正的訴求被推到了世界議題的背後,一個新的理論和信仰開始升起。這是一個建立在叢林原則上的信仰。表面上看這種信仰提倡每個人和每個國家,無論貧富,都必須自己幫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實際上這種信仰提倡的是強者對弱者的「自由競爭」,資本對勞動的「自由競爭」,強國對弱國的「自由競爭」。這種信仰表面上賦予了強者和弱者同樣的自由,但是在這種「自由」面紗下,是強者對弱者的統治,強者對弱者的掠奪。

9、(高一政治)辯論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利弊

有利於提高國企和民族資本的競爭力,有利於中國資本和商品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有利於提高國家經濟的增長率,有利於中外企業,文化的交流,
有利於中國學習和引進國外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理念,
有利於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另外,由於國外資本和商品的進入,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更低的
價格,同時競爭會促使服務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