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迭代演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迭代演進

發布時間: 2022-06-30 07:32:01

1、全球化十年之後,吉利沃爾沃如何面對逆全球化?

3月28日是吉利並購沃爾沃10周年,聶垚沒去工廠上班。

聶垚原本是沃爾沃汽車成都工廠整車質量經理,2018年6月派駐美國查爾斯頓工廠,幫助對方搭建整車質量團隊、投產S60項目、進行量產質量控制。沒上班是因為受新冠疫情影響,工廠從3月26日起停工。

這段時間里,沃爾沃汽車瑞典工廠、比利時工廠和美國工廠一樣停擺。中國的成都、大慶、路橋、張家口四大工廠從3月初開始復工復產,到10周年時已經恢復正常。

這場疫情如果發生在10年前,沃爾沃汽車面臨的將很可能是停產,因為那時的沃爾沃汽車只有瑞典和比利時工廠,和在亞洲的組裝廠。

如果中國汽車業有一件事值得被反復書寫,那一定是吉利控股集團並購沃爾沃汽車。

「雙贏」是衡量一樁並購成功與否的最常用標准,用這個標准來衡量,並購前的2009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33.5萬輛,吉利汽車銷量32.7萬輛,10年後的2019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達70.5萬輛,吉利汽車136.2萬輛,分別增長110%和317%。

從銷量上看穩穩的雙贏。但實際上,銷量數字之外的成長和蛻變是這樁並購給雙方帶來的更大收益。

「吉利控股集團和沃爾沃汽車攜手並進的十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勇於參與全球競爭的十年,順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如是評價兩家公司一起走過的第一個10年。

實際上這也是沃爾沃汽車全球化的10年。在福特旗下時,由於集團豪華品牌眾多,非嫡系的沃爾沃汽車只被定位為北歐品牌,歐洲生產、歐洲銷售,兼顧其他市場。直到2018年美國工廠投產,沃爾沃汽車才成為在歐洲、中國、北美三大市場都實現本地化的全球品牌。

聶垚是這一系列變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聶200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長安福特,負責項目投產整車測試、評估,參與了沃爾沃S40項目投產,2012年加入沃爾沃汽車成都工廠,參與S60和XC60項目投產和量產質量控制,2018年外派至沃爾沃汽車在美國的首家工廠——查爾斯頓工廠,幫助新工廠在評估驗證環節盡快達到沃爾沃汽車的全球統一標准。

聶垚三地的工作經歷正好對應了沃爾沃汽車發展的三個階段:福特旗下、吉利旗下、全球化。在福特旗下時,他的感受是「長安福特只是代工收一個加工費,沃爾沃找不到家的感覺,遇到問題需要支持時他們總是優先考慮福特的問題。所以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歐洲人對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反饋積極。」

納入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後,聶垚的最大感受是「吉利找到了辦法讓兩個品牌同時發展,而且都很健康。」而同時代,最能拿來直觀對比的是薩博和通用。

一個成都人被派駐到查爾斯頓工廠傳幫帶美國人,本身已經說明了從吉利旗下到全球化這兩個階段的因果和有機結合。

沃爾沃汽車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漢肯·塞繆爾森(H?kan Samuelsson)2018年6月在查爾斯頓工廠落成時指出,全球化不僅指一家企業的產品被銷往世界各地,這一點沃爾沃汽車在多年前就做到了。

他強調:「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其業務必須真正融入當地發展,包括產品開發、建立合作夥伴、發展供應商、建造工廠。不僅僅在歐洲,在中國也是如此,如今我們在美國也做到了,所以可以說我們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就在沃爾沃汽車美國工廠落成當年,美國發起中美貿易戰,全球化發生微妙變化。正在發生的新冠疫情也被各界認為將嚴重阻礙全球化步伐。

李書福在並購10周年當天表示,「當前,全球化出現新的時代特徵,在尋找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對沖的『中間地帶』過程中,吉利和沃爾沃汽車的全球化發展實踐具有一定樣本意義。」

上一個10年,吉利和沃爾沃汽車的共同點是實現了全球化,下一個10年,吉利和沃爾沃汽車還將一起在全球化新形勢中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一樁並購造就兩個全球品牌

10年前,全世界驚嘆於吉利以小博大的想像力與並購手法,10年後再看,能與並購比肩的是並購後的運營——兩個區域品牌是如何通過並購同時成長為全球品牌的。

這場被稱為「窮小子娶公主」的並購前,吉利是不折不扣的窮小子,只有十幾年歷史的中國本土品牌,而短短10年後,不僅年銷量從33萬輛漲至136萬輛,更是通過一系列投資並購成為德國戴姆勒最大股東、英國路特斯控股股東、馬來西亞寶騰實際運營方、英國錳銅和美國太力飛行汽車的擁有者,以行業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為跨國汽車集團。

並購前的沃爾沃汽車雖然貴為歐洲公主,但其實也是落魄貴族。福特1999年收購沃爾沃汽車後為了實現旗下多品牌協同效應降低成本,採取共享平台戰略,沃爾沃汽車也失去了新技術開發的主動權和資金支持。由於福特旗下有多個豪華品牌,不乏林肯這樣的嫡系,沃爾沃汽車始終被定位為歐洲品牌,在母公司的本土美國都沒有實現當地生產。

一樁並購,讓兩個區域品牌同時成長為全球品牌,是如何做到的?

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完整經歷了並購全過程和並後運營,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他認為,這與李書福制定的「放虎歸山」的發展戰略以及「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基本原則密不可分。

尤其重要的是,吉利在一開始重新規劃沃爾沃汽車發展戰略時就定下「定位豪華,穩定歐美成熟市場,同時開拓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方向,順應了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給了沃爾沃汽車最大的發展空間,使沃爾沃汽車從一個偏安一隅的瑞典品牌,逐步成長為一傢具有全球化格局的企業。

吉利控股集團成為沃爾沃汽車股東,但沃爾沃汽車的歷史比吉利早70年,在對世界汽車做出的貢獻上遠超吉利,只是暫時遇到低谷。吉利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尊重沃爾沃、相信沃爾沃,放手讓沃爾沃汽車做回自己。

袁小林介紹,李書福的「放虎歸山」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制定清晰的戰略規劃,使企業發展更有方向性;

2.前瞻性的部署,包括清晰的戰略目標與推進計劃、領先的平台架構、完善的產品規劃,2.0T發動機所體現的前瞻性;

3.規劃並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歐洲、以美國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場的全球布局;

4.構建起包含生產、研發、采購、銷售等的完備體系力;

5.制定全新的發展目標及企業願景,加速新四化推進。

此外,雙方合作在采購領域獲得的協同效應,在研發領域分享知識經驗、交流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對彼此的產品迭代、成本控制與盈利能力、銷量都起到1+1>2的推動作用。

可以看出並沒有什麼難以想像的靈丹妙葯,核心只是激發出沃爾沃汽車自身的積淀、潛力和活力。但這些恰恰是福特時期最缺乏的,例如「規劃並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歐洲、以美國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場的全球布局」,再例如「構建起包含生產、研發、采購、銷售等的完備體系力」。

被囚禁了11年的老虎,一旦放歸山林,它自身迸發出的力量已經足夠驚人,更何況還有協同效應帶來的如虎添翼。

從一專到多能

並購10年,還有一個現象值得引起注意:之前的沃爾沃汽車幾乎就是安全的代名詞,但安全之外很難給外界留下其他印象,更別說引領行業。而這10年裡,沃爾沃汽車在電氣化、自動駕駛、車聯網、智能化、軟體定義汽車等前沿技術和重大決策都走在行業前列,非常罕見。

以近年來最大的趨勢變化新能源為例,雖然業界普遍聲稱新能源是汽車業的未來方向,但在具體行動上各大傳統車企表現得千差萬別,有的明顯不認同新能源,有的選擇純電動方向,有的更相信氫燃料電池,有的傾向於混合動力等其他方案。

以美國企業為例,路透社3月下旬報道,一份北美市場的詳細生產計劃顯示,到2026年,福特和通用將生產500多萬台燃油SUV和皮卡,電動汽車的產量只有32萬台左右,只佔它們在北美車型總產量的5%左右。

大眾做出全面電動化決策是在迪斯上任CEO之後,確切說是以2019年3月大眾集團年會上發布激進的電動車目標為標志,內容包括未來10年,原定推出50款電動車性增加到70款,未來10年電動車產量從1500萬輛增加到2200萬輛。

豐田則長時間陷在社長豐田章男想要全面轉型電動化、公司保守高層堅守混合動力的糾纏中,這種分歧和分裂甚至能從各自公開對外表態中看出端倪。

沃爾沃汽車全面電氣化戰略發布於2017年7月,計劃「自2019年開始,公司所有新發布車型都將搭載電動機」,此舉被視為首家提出全面電氣化的傳統豪華汽車製造商,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其後多個廠商制定出內燃機與電動化的切換時間表。

之後,沃爾沃汽車的電氣化戰略還在不斷加強,包括計劃到2025年,年銷售量中的一半來自純電動汽車;2019至2025年期間每年發布一款純電動汽車,並將旗下每輛汽車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平均降低40%;公司的中期目標是到力求在2040年之前將公司發展成為全球氣候零負荷標桿企業。無論是發布戰略的時間點還是戰略內容的超前程度,都走在傳統車企最前沿。

網聯化方面,沃爾沃汽車2014年7月發布了智能車載交互系統的科技子品牌Sensus,當時就已經擁有智能在線和隨車管家兩大核心功能、34 項應用及服務,如遠程車輛定位、遠程發動機啟動、遠程車門鎖開關、遠程車輛信息查看、道路救援、碰撞自動求救、APP查看車輛剩餘燃油、胎壓、提前給車輛預熱或預冷等。

更創新的有無人狀態下用車接收快遞,那可是近6年前。目前,沃爾沃汽車和中國聯通已經完成基於5G V2X車路協同的無人代客泊車預研項目。同時,基於與谷歌合作開發的汽車版安卓操作系統,從純電動XC40開始,沃爾沃汽車還聯手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科大訊飛等本地科技企業巨頭,開發本地應用與服務,為中國客戶提供從導航、語音服務、應用商店、音樂等全方位服務,將智能化的生活從手機延伸到車內。

沃爾沃汽車同樣是最早一批研發、測試自動駕駛,並將其逐步應用在量產車上的傳統汽車廠商。2013年開始Drive Me自動駕駛實路測試項目,並已經將L2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搭載在量產車上。

沃爾沃汽車的目標是,到下個10年中期將公司發展成為全球汽車行業引領者和消費者出行服務商。屆時,公司年銷量中將有一半是純電動車,三分之一是自動駕駛汽車,而且半數汽車將採用合約購車的新模式。在自動駕駛領域,沃爾沃汽車有著清晰的發展路徑。

還有共享化、出行服務、軟體定義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汽車領域熱門前沿,總有沃爾沃汽車的身影,並且幾乎都處在先知先覺和引領位置。這與10年前僅僅在安全領域優勢明顯的單一品牌形象不可同日而語。

從2010到2020,第一個10年的吉利和沃爾沃汽車,通過一場並購分別實現了最好的自己,逐年創造各自歷史最好業績的同時,雙雙從區域品牌成長為全球品牌,沃爾沃汽車在汽車技術趨勢上從單一領先發展成為全面引領。

第一個10年之後,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將走向何方?近期曝出的二者重組整合消息開創了另一種全新可能。前10年「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未來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將成為一體,這將會爆發出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創造出什麼樣的想像空間,值得每一個中國汽車人滿懷期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如何理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多極化雖然曲折但是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彼此符合的問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資本的新一輪擴張,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中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對於發展中國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3、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如何形成的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5月30日)

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形勢總體上仍然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面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有三個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產業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國家企業購並風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們搶占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二是科技進步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將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投資方式和國際分工的變化,加速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國際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明顯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利用機遇和防範風險的能力較弱,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其金融、經濟就會面臨風險和沖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形勢,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努力使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1353-1354頁

現在,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何在新世紀里實現世界的健康、穩定和普遍發展,是擺在各國人民和政治家、企業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必須看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仍是相當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我們應該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加強對這種進程的正確引導和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但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周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這就要求國際社會應對資本的跨國流動加強有效監管和合理規范,並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迅速變化的新的經濟技術國際規則,也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
——經濟全球化,由於發達國家的主導,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於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於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4、馬雲稱真正的全球化今天才開始,為何這么說?

馬雲所說真正的全球化現在才開始,這個話也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因為目前數字時代正在開啟,還有中國也正在崛起以及服務行業開始轉型。

一、馬雲所說的全球化

其實馬雲如今所說的全球化特別的簡單,他所說的全球化並不同於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那種工業時代,商品互相銷售的全球化時代。如今的全球化以互聯網為中心,從而讓數字搭建起了溝通全世界的橋梁。在未來關於網路的博弈,才真正會擺在全球化的局面上。各個地區之間的溝通聯絡會不斷的緊密,這也會讓數據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會讓物流等交通變得更加便捷。畢竟從前的全球化時代貿易是主導,但是未來的全球化時代,科技才是其中的領軍人物,才能夠引導全球方面的走向。

二、大數據的發展

並且在未來隨著這種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會發現那一些單純依靠貿易來進行發財的理念,已經不適合於未來的生意發展趨勢了。隨著數字化的普及,到時候會發現大數據才是一個公司發展的立足點。不管是在哪裡,似乎只要有一個智能設備,就可以同全世界的人去做生意,而且這也會讓一些中小企業也走向世界,從而創造自我的價值。這種由數據構建起來的全球化會給未來的商業市場帶來無盡的造富機會,只要有頭腦懂得創新的人,把握住這個機會都能成為富翁。

三、中國的內需驅動

並且中國擁有如此大的人口內需,而且隨著中國人經濟的發展,會發現未來的全球化將會有中國的內需來撬動世界經濟。接下來的全球化是以服務為主的,會為各個地區創造獨特的價值,到時候就業機會也會大幅的增加。

5、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發展的變化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6、技術變革是如何影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

歷次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演進,是若干新技術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引發技術範式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往往是極少數居於主導地位的技術群落。

在第一次技術革命中,形成了蒸汽動力技術及相關機械製造技術主導的技術群落,第二次技術革命以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及電磁通訊技術為主導,第三次技術革命以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主導。

本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群落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

主導技術群落的更替迭代引發了若干「關鍵生產要素」的變遷。關鍵生產要素是指社會生產中的一個特定投入或一組投入,它可能表現為某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或工業製成品,同時具備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供給能力無限和應用前景廣泛三方面特徵。

歷次技術革命中,棉花、生鐵、煤炭,鋼鐵、電力,以及石油、晶元等關鍵生產要素先後形成和更替。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催生了海量數據資源,與新材料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等技術融合應用,從而使數據資源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

新的關鍵要素及其新的組合應用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研發、製造、投資、貿易,以及產業分工和產業組織形態等圍繞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要素進行重構。

在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方式變革過程中,各國家和地區競爭優勢隨之改變,新的全球創新、生產、投資、貿易和競爭格局逐步形成。

簡而言之,新技術革命對生產方式和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大致循著「主導技術群落更替——新關鍵生產要素形成——生產方式變革——新國際經濟格局形成」這一過程而漸次展開。

(6)全球化迭代演進擴展資料

技術變革對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

通常認為,科學革命是人類認知的飛躍,技術革命是人類實踐手段或方式的飛躍,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結構的飛躍。人類認知的飛躍為技術革命提供了指導, 當技術革命成果在生產中大規模應用和推廣時,便轉化為產業革命。

根據主流研究結論,近代以來全球一共經歷了3次科學革命、4次技術革命、3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6世紀至17 世紀後半葉,始於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到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主導學科是力學。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8世紀末至19 世紀末,以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和電磁理論為主要內容,帶頭學科為化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一組學科。

第三次科學革命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發生,以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出現為標志。

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動力技術為標志,並引發了第一次產業革命,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

第二次技術革命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以電力技術為標志, 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實現了電氣化。

第三次技術革命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以電子計算技術、空間通訊技術、核技術為標志。

第四次技術革命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微型計算機、互聯網出現為標志,包括高溫超導材料、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受控核聚變實驗等高新技術的進步(也有研究認為是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第二階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術革命共同引發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

在歷次科技、產業革命中,科技、產業革命主導國的科技經濟實力會迅速崛起,進而引發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其他抓住機遇的國家的實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產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 促進了紡織、煤炭、冶金等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英國由於引領了這次工業革命,快速地將其他國家拋到後面,高峰時期,金屬製品、棉織品、鐵產量、煤等工業產品約佔世界一半,造船業、鐵路修築等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佔全球40%。

第一產業革命從英國發生後逐漸擴散到美國、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到1870年,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產量的比重為31.8%,美國為23.3%,德國為13.2%,法國為10%。

以電力、鐵路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發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中,德、美取代英、法成為新的世界強國,日本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

20世紀初,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都超過了英國,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燃料產量佔世界4/5。

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世界的34%,超過頭號工業強國美國5個百分點。1870年至1913年,英國貿易額只增長了89%,而同期德國增加了1.8倍,美國增加了1.6倍,英國的貿易霸主地位逐步動搖。

在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網路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日本、蘇聯等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1948年,美國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2,出口貿易佔全球份額近1/4,黃金儲備佔全球份額2/3強。美國在戰後的20年時間里,維持著以其為中心的新的單極國際貿易格局。

1970年以後則呈現出一強多極的貿易格局,美國進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德國、日本貿易份額迅速增長,以亞洲四小龍為標志的亞洲貿易份額迅速上升,歐盟推動形成了歐洲區域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