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基礎設施建設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基礎設施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6-15 21:49:46

1、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

2、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如何應對挑戰把握機遇,以實現民族和國家崛起?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積極利用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採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政策,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國內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挑戰: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3、為什麼張一鳴要強調「全球化」,是在暗示什麼?

在抖音國際版被美國禁止的時候 ,張一鳴強調“全球化”,這是在暗示著什麼?

第一個就是要走向國際化。國際化是每個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僅要服務於國內用戶,還要服務於國際用戶,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很多,例如騰訊的國際化,還有通訊領域的國際化。他們都是走出去的一個很好的方案,張一鳴也希望頭條也可以做到這樣。


現在頭條的國際化之路比較坎坷,因為涉及到隱私問題沒有處理好,被美國要求45天後將取消這些app的關聯,這對於頭條的打擊很大,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國際化之路。

對於美國的決定,張一鳴認為美國的目的就是全面封禁TikTok!這是張一鳴首次正面回應美國的政策。可見,張一鳴對美國的政策有多大不滿。


第二個是反映了國內競爭的激烈。抖音和今日頭條在國內是一些比較火的應用,但是,很多巨頭也開始布局短視頻領域,騰訊還是了微視,雖然活躍量不如抖音,但是,也是很不錯的。與之類似的是快手,也是騰訊投資的,阿里的淘寶直播,百度也在發力直播,這些都對抖音和頭條產生了競爭,在這樣一片紅海中,不如趁機出去走走,避開這塊焦灼著的土地。

第三個是說明張一鳴的野心很大,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雖然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但是在國外,TikTok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他這樣往外拓展,也展示張一鳴的野心。


張一鳴,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一些阻礙,但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心態,披荊斬棘,奮力向前。大家對這樣的張一鳴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一下!

4、全球化是不是導致了中國崛起

應該這么說,是中國崛起成就了今天全球化的大格局,我們對外經貿現在的如魚得水,實際上也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但是很多國家其實是反對全球化的,因為全球化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只是經濟赤字、失業和政局不穩。說簡單點,這些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偏弱,有的是因為沒有價格優勢,這主要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沒有品質優勢,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所謂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而我們中國得益於冷戰之後給中國帶來的戰略機遇期,下大力氣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我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突飛猛進獨占鰲頭,所以全球化對於我們來說是好事,但是全球化的弊端,或遠或近早晚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現在我們在經濟、軍事、民生等等各個領域均衡發展,才是接下來應對全球化給社會帶來的弊端的最佳辦法。

5、從經濟全球化角度說一說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對內意義,有利於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格局,有利於國內產業升級、轉移,供給側改革,培育新業態,國際競爭新優勢。

對外意義,推進國際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平衡均衡、合作共贏方向發展,促進經濟資源合理流動配置。

6、全球化時代的企業應該如何將資本運營和自身的發展相結合

1、利潤最大化

企業在資本運營中不僅:要注重增加當期利潤,更要注重增加長期利潤;不僅要注重增加利潤額,同時要注重提高利潤率;不僅要考察自有資本利潤率,而且要考察全部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利潤率法。

2、股東權益最大化

企業實現的利潤越多,從稅後利潤中提取的盈餘公積金和分配就越多法。盈餘公積金既可用於彌補企業虧損,也可用於轉增資本,使投入企業的資本增多法。

將企業期末股東權益總額與期初股東權益總額對比,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則企業的自有資本發生增值法。兩者之差即為本期股東權益增加額,本期股東權益增加額除以期初股東權益總額,即為本期股東權益增加率法。

3、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在資本運營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利潤和股東權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視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法。企業價值的評估,是指企業在連續經營的情況下,將未來經營期間每年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體現、累加得出某一估值,據以估算出企業價值法。

如果企業價值大於企業全部資產的帳面價值,那麼企業資本增值,反之,企業就貶值了法。將企業價值減去企業負債後得出的數值與企業股東權益的帳面價值相比較,如果前者大於後者,表明企業的自有資本增值法。

企業資本運營的三個「最大化」是相輔相成的法。只有實現利潤最大化,才能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進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6)全球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展資料

我國中小國有企業數目眾多,許多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其中一部分甚至年年虧損,嚴重資不抵債。我國中小國有企業大都處於一般競爭性領域,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差。

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及所屬行業中,非國有經濟能夠並且已經很好地發揮著作用,而國有經濟與之相比,不僅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反而因體制原因效益明顯低於民營企業。

因此,應當本著「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改革精神,考慮通過這些中小國有企業的整體出售,實現國有資本從這些領域及行業中適度退出。

基本操作方法是:通過資產評估確定國有資本的出售底價,然後在公平的條件下實行公開競爭招標的辦法,較准確地規定國有資本出售價格,所得資金除用於職工養老、安置及社會保障之外,全部投入國有資本應當投入的公益性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企業整體資產出售後,企業的經營管理層被大幅度調整,引入新的經營管理方式,轉換了企業機制。同時,國有資本的重新投入又加強了基礎設施等部門的建設,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

7、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底都建些啥呢?

新基建建設的就是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基礎設施,既包括信息技術領域的,也包括基礎交通領域的。相較於傳統的橋梁、公路、鐵路等「老基建」,「新基建」所包含的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將成為新的關鍵基礎設施,為我國實體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5G基建作為「新基建」中的一大門類,儼然已經成為各方搶奪的焦點。當5G與信息通信狹路相逢,一場精彩的「5G基建大賽」就此拉開序幕。3月6日,中國移動發布23萬個5G基站主設備集采公告;3月10日,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聯手跟進,25萬個5G基站主設備招標上路。
除了5G基建之外,數據中心也是新基建中的重中之重。數據在當今時代的寶貴價值已經引起多國關注,說它像石油和鑽石也不為過。數據中心新基建的有序開展,為數據的合理使用、高效監管提供了一個場所。基於5G、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支持,添置了智能數據檢索和監測系統、智能數據裝備的數據中心建成之後,不僅能夠為金融經貿所服務,還可以廣泛應用新型政務、智慧醫療、城市管理、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
新基建作為數字化進一步在領域滲透的加速器,給企業開展業務、加強資源共享系統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營基於數字化平台和趨勢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企業原來業務系統變得開放的同時,5G新基建的建設也使原來貌似不相關的產業連接起來,工程預算、建築施工、技術服務、平台管理等有關方面之間的聯系得到強化,企業之間的合作活動日益頻繁,應用、數據、網路也都會有更多的連接與開放。
當然,新基建的順利開展和有序推進,離不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支持。政府層面的扶持與鼓勵,為各類新基建的開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020年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司長表示,新型消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下一步圍繞培育發展新消費方面,將重點加快以5G網路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進信息服務全覆蓋。以此可見,新基建在促進消費、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活力方面存在較大應用價值。
在開春就如此火爆的新基建,為各個行業的投資者加大相關領域的投資力度、合理制定投資計劃注入了更多信心。正如只有春天認真播種秋天才能收獲累累碩果一樣,業內人士兢兢業業的付出努力,將會讓「新基建之花」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盛放。

8、金融危機,國家搞了哪些基礎設施建設建設?

2008年金融危機成因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從目前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因而防範國際游資攻擊是制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金融危機 國際經濟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 [1 ] 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 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於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 世紀末的20 年裡,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 年歐洲金融危機,源於德國統一後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後,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後,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後,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麼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後,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 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 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徵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採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 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達到3 % ,境外資本流入後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 %的話,那麼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 %。如果國際游資不是採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 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於30 % ,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 7 %。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採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 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 億美元。800 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並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並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後,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