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普世價值觀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普世價值觀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2-06-15 20:28:20

1、什麼是普世價值觀?它的存在合理嗎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1)普世價值觀全球化擴展資料: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2、美國普世價值觀是什麼

普世價值,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美國宣傳的價值觀根本不是什麼「普世價值觀」。美國的學者常常說,美國大學實行的通識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理性判斷能力,等等,給人的感覺是西方那套價值觀是最客觀、最公正的,是全世界都適合的「普世價值」。其實,美國高校的價值觀教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西方高校所宣揚的價值觀,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自由、民主、人權、博愛等價值觀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反映。這種價值觀,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貫穿於美國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全過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局限性和面臨的困境表現得更加明顯。西方有識之士認為,金融危機背後的價值根源就是個人主義。所以,不要為西方價值觀光鮮的外表所迷惑,要揭露其實質,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和批駁。

3、共同價值和普世價值有什麼區別?

1、主體不同

普世價值是資本主義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

共同價值是全球化條件下世界人民的價值訴求。

2、基礎不同

普世價值建立在資產階級的抽象人性論基礎上。

共同價值則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為立論基礎。

3、價值觀不同

普世價值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

共同價值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價值認知和利益訴求。



4、基本特徵不同

普世價值具有抽象性、絕對性、虛偽性和排他性等基本特徵。

共同價值具有真實性、相對性、包容性和發展性等基本特徵。

5、目標不同

普世價值旨在確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價值共同體。

共同價值旨在打造全人類命運共同體。

4、美國為什麼熱衷於推廣「普世價值」

關於「普世價值」的爭論所體現的深層政治意蘊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未鬆懈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它的本質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趨同於資本主義制度。一些人鼓吹的西方「普世價值」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企圖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引入西方「民主化」陷阱。這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統領作用,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必須堅決抵制。

一、關於「普世價值」的相關研究

在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普世價值」的爭論中,有部分學者提出價值絕對論,認為存在時空上絕對永恆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人權和民主等理念就屬於這個范疇。大多數學者則認可「價值相對論」,認為不存在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等理念都有階級性、歷史性、區域性,「不同種群、國家的利益需求千差萬別,根本不可能產生對誰都適用的『普遍價值』」。還有一種折衷觀點,既反對簡單地把西方價值當作「普世價值」,又反對把中國特色與人類的「普遍價值」格格不入。

實際上,「普世價值」概念遮蔽了價值問題的復雜性,具有把人們對價值的認識導入誤區的作用。價值與真理的根本不同在於真理總是一元的,而價值常是多元的。主體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價值的各異性、特殊性和多元化。人有普遍的、共同性的一面,但人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不可能有適用於一切時代和一切人的「普世價值」。把西方文明等同於「普世價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價值,這是把西方文明的特殊價值「普世化」了。世界上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永恆的價值,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本質上只是西方的價值觀。

在「普世價值」問題上,西方學者中以下幾種觀點很有影響。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鼓吹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已取得最後勝利,美國模式是「人類普世價值和最終統治形式」。另一位美國政治學者薩繆爾·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在新的世界中,沖突的根源主要將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冷戰後的主要國際沖突都來自不同文明或文化交接的斷層地帶。這一觀點強調沖突多樣化以及各民族國家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他把中國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視為對西方文明的一種威脅。德國學者孔漢思則倡導「全球倫理」,即在各種文化之間「通約」,求得「普世價值」。孔漢思1990年提出的通過對話建立世界普遍倫理的設想,試圖在世界的多元沖突中尋求某種普遍的、可供沖突各方共同遵循的東西。

美國政府把「普世價值」作為其一直以來的對外戰略之一,奧巴馬執政後,認為比軍事實力甚至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實力,提出用「巧實力」實行美國的對外戰略,用美國的模式改造世界,包括人權、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美國2010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首度闡明現政府對美國安全利益的界定,即「安全、繁榮、普世價值、合作性的國際秩序」,其不可或缺的理念就是讓美國的文化、政策或價值觀念具有吸引力,使別的國家模仿、理解、認同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張,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將「在國內和全世界尊重普世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美國的持久利益」。美國推行的「新帝國主義論」主張利用實力優勢,憑借軍事強力,用美國價值觀來改造世界,向其他國家輸出所謂的民主和自由,企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秩序。伊拉克戰爭和「拉美陷阱」就是美國推廣所謂「普世」的「現代社會價值和制度」所造成的惡劣後果。

二、「普世價值」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

美國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實際上是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尋找借口,最終目的是確立美國在世界的霸權地位。通過對美國「普世價值」歷史淵源的梳理,尤其是其當前對外戰略中所實行的雙重標准,可以發現,美國所要實現的是「全球美國化」,而不是美國一直宣稱的所謂「全球民主化」。

1.美國確立「普世價值」戰略的歷史淵源。二戰以後,美國在國家博弈中,為了取得優勢,從自由貿易走向保護主義。隨著美國的逐步強大,為了尋求世界霸權,美國又由保護主義走向自由貿易。20世紀80年代,為了擴大已經取得的霸權,美國把「普世價值」作為思想武器,用來爭奪全球文化領導權,力圖把全球納入以其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以完成推行全球化的戰略部署。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為了維護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戰略框架,即維護安全、拓展經濟和推進民主同時推進。為適應這一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需要,人權進一步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民主戰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新保守主義者認為「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可以推廣到全球,強調意識形態在外交中的作用,試圖通過「民主化」進程來創建一個「自由世界」。在小布希第一任期里,美國政府把推行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的戰略優先置於美國價值觀的普世性和優越性之上,開始強調不僅要通過美國的榜樣,而且關鍵是要通過美國的力量,來重新塑造國際秩序。「9·11」事件的發生令美國產生了強烈的威脅感,宣告主要依靠「硬實力」戰略的失敗,使得小布希在第二任期回歸到對「普世價值」等「軟實力」的重視,即通過在全球推廣美國民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推進民主改革,以減少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2008年奧巴馬執政後,採取的是通過建設更廣泛聯盟的方式,希望「通過榜樣的力量,而非力量的榜樣」來推進「普世價值」。

2.美國「普世價值」對外戰略的雙重標准。美國一方面把包裝起來的「普世價值」當作外交工具,無視當今世界多元價值觀並存的現實,篤信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凌駕於其他價值觀之上,不擇手段地向全球輸出其價值觀,以達到謀取本國私利和成為全球霸主的目的。更加惡劣的是,美國經常採用雙重標准,用「普世價值」打壓戰略競爭對手來維護本國的私利。比如,在面對中東和北非國家的政治動盪時,美國對利比亞、敘利亞和對巴林、葉門採取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當利比亞、敘利亞爆發國內沖突時,美國不僅幫助反對派提供各種武器裝備,還鼓動其他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敘利亞發動直接打擊,這種親自上陣的模式已經不止一次在世界上演,其背後的動因無非是美國的全球戰略,顯然不是用「普世價值」的理念能解釋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巴林爆發反政府示威活動後,美國雖然暫時停止了對其軍售,但時隔一年就重新恢復了對巴林的武器出售。雖然美國一再表示,所售武器是幫助巴林政府提高對外防禦能力,而不是用於控制民眾,但事實上,巴林是美國第五艦隊基地所在地,對於美國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這才是美國恢復軍售的根本原因。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葉門,當統治葉門長達三十多年的總統薩利赫四面楚歌之時,美國並沒有打出「普世價值」這張牌,反而表現得格外謹慎,甚至有些猶豫不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葉門作為美國的反恐前線,多年來美國政府對薩利赫一直持支持態度,這才是決定美國行為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美國在中東的各種行為,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中東的利益。

5、現代社會真的有「普世價值」嗎?

有的,但是各個國家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所謂「普世價值」,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西方曲解了所謂普世價值,把一些帶有資產階級色彩和西方歷史文化中個性的東西、特殊的東西當做普世價值,那就是我們所不認同的。我們也不把自己帶有社會主義色彩和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當做普世價值,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說是普世價值觀,甚至沒有說是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都應當遵循的價值觀——因為我們認為每個國家應當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選擇。

6、美國的普世價值具體指什麼?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普世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6)普世價值觀全球化擴展資料

側重點:

行動主義:在這個分類中,慣例是決定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認知。人們根據一條規定或原則去判斷某種行動是否合乎道德標准。

尊重別人:以它為目標而不是手段;

自然法與人權:保護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例如生存的權利,生育的權利,追求知識的權利,與其他人建立聯系的權利等;

功利主義:發揚將滿足感和慾望最大化的觀念;

道德利己主義:容許人保留有限的私慾;

公義:在人及團體中發揚公平的信念

7、普世價值觀是什麼?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普世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8、什麼是普世價值

?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和平、正義、人權、法治、科學皆屬之。它是舉世公認的、符合人類整體利益的道德規范,是最高層面的道德范疇。 普世價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人類本性所具有;二是現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無論什麼國家、民族、宗教、階級等,全都屬於人類。人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種。既然來自同一物種,就必然有該物種的共同特性。 普世價值體現了人的基本權利,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國傳統的政治、道德觀念中,有『以民為本』一說,但這種民本思想,只是體現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認識到要穩定其統治地位,必須對黎民百姓有所體恤和倚重。它並不承認民權是人的天賦權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賜的。這種觀念延續到當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領袖親,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歷史上,儒家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剝奪了民眾的知情權。可惜,時至21世紀,這種公然違背法律、道德准則的行為,在某些當權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國不能拒絕擔當普世價值,這是大國的世界歷史責任。有關中國是否需要普世價值的論爭,本身就有問題。當今時代,有誰會說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制、人權,都是壞東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東西,誰又能拒絕呢?恐怕爭論在起點上就有誤解,這種誤解不僅是對對方的,也是對自己的。中國需要普世價值,這里只有是,沒有非,是不容也不用爭辯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誰的普世價值?那些拒絕普世價值的人,實際上反對的不是普世價值,而是普世價值的話語主體——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的人,有時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認同普世價值還是認同普世價值的特定表述主體——西方。
有關普世價值的論爭,問題不在普世價值本身,而在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現代文化最偉大的功績,就是為西方建構起普世價值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塑造包括一個三段論證:首先,自由存在於人的天性,具有絕對價值的意義,構成普世價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歷史中生長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價值;最後,西方對自由擁有文化主權,自由是普世的價值,西方自然擁有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在現代化歷史上自覺地構建普世價值,意義不僅是追求實現普世價值,還有謀取普世價值的主體權利。從古希臘希波戰爭到當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導的普世價值話語保護的。
西方現代自覺構建普世價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現代化或全球化歷史中的一種文化幻覺或文化錯覺。後發現代化國家,總是不知不覺把普世價值等同於西方的普世價值話語權。他們對普世價值的態度,取決於他們對西方的態度;或者因為認同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或者因為反抗西方而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這兩種選擇,無一不使自身落入後殖民主義文化霸權的陷阱。
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是危險的。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同時也認同了西方普世價值的話語權,喪失「思想主權」,使自身淪陷於後殖民主義的文化蒙昧中,這樣不但談不上對世界歷史負責,甚至談不上對中國歷史負責;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更危險。在思想競爭的世界歷史中,陷自身文化於地方知識與地方價值,將普世價值的話語權拱手相讓,無異於為西方文化霸權「卧底」。
任何一個有世界歷史擔當的民族或國家,都應該具有自覺的普世價值使命。抗議西方普世價值話語權的唯一方式是:構建中國立場的普世價值,這是大國崛起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否則,突然吃飽了志滿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發戶的淺薄。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建構普世價值呢?是沒有這種能力、還是沒有這種權利,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意願?
首先是意願問題。中華文化包含著強烈博大的普世價值關懷,天下國家的政治理念、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都使中華文化自覺以天下為己任,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即使到了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19世紀中國一敗再敗,有亡國滅教之災,康有為卻在中法戰爭之際開始寫他的《大同書》,把人類社會分作三世: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太平世大同成就,「無國界而為世界」、「人民皆為世界公民」。早年毛澤東「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發願建設富強幸福的現代中國,從大本大源處求索,動天下之心,環球同此涼熱。中國現代歷史在起點上就有普世價值的宏願。這種宏願難道就消失了嗎?
宏願從未消失,只是缺乏歷史的機遇,讓我們獲得權利。起初的問題是,我們空有普世價值的意願,卻缺乏弘揚普世價值的權利。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時機。 「小康之後,進以大同」,國家富強了,才有資格討論普世價值。否則靠什麼在嚴峻的歷史面前為「烏托邦」作證呢?普世價值的宏願一度在歷史中受挫,卻從未消失。建國60年努力,現代中國基本上完成了經濟崛起,國家富強為我們這一代人爭得了建構普世價值的權利,誰又能夠迴避?未有小康而思想大同,是虛妄張狂;已有小康而不思想大同,是狹隘愚昧。
現代中國曾經有、也一直有構建普世價值的意願,如今又有了構建普世價值的權利,下面考驗我們的是,是否具備構建普世價值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知識問題,還決定於胸懷和眼界。這一代人是否意識到這種使命並有能力擔當?2008年是中國參與普世價值重建的元年。從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到世界經濟危機,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現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的主角,在器物、制度與思想不同層面上,開始展示自身的魅力。遺憾只是這種魅力依舊面目不清,意義不明。中國能理直氣壯地明確告訴世界,中國文化將為世界的繁榮、幸福、公理負責,什麼樣的制度是正義的,什麼樣的生活是善良而有意義的,中國如何創立典範?恐怕我們目前還沒有思考這些問題的知識能力與道德勇氣。
世界改變了我們,我們也將改變世界。西方學者在世界經濟危機與美國反恐戰爭的困局中,看到中國的世界力量的崛起。有深遠洞察力的西方學者已經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當今世界不是中國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而是世界進入中國與美國協調的「中美國秩序」;不是中國暫時地修改世界格局,而是中國模式將永遠改變人類歷史上由自由資本主義及其否定形式馬克思主義塑造的現代化模式。中國目前是否真有這種實力不說,至少中國文化目前仍沒有這種自信。士不可以不弘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想想祖先,那是何等志氣。
現代中國歷史起點上樹立的普世價值,曾向我們許諾過世界歷史的「道德制高點」,世界大同的主體是中國。用西方的話說,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有天選民族的擔當。這種擔當可以讓國家與個人感到尊嚴,進而高標自律,進而思想深刻、道德勇敢。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家都清醒地意識到,民主自由在法國的成敗決定世界的命運。美國革命也一樣,漢密爾頓認為美國的共和主義偉大政治試驗決定著世界的命運。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從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改革開放,每一步都擔負著改變世界的責任,這種責任在歷史中實踐著,只是有待明確的思想表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文化自覺的真正使命。
我們在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看到「世界命運的影子」,必須有所擔當。目前的問題不是中國是否參與普世價值重建,而是如何參與普世價值重建。我們應該具備大時代應許的知識能力與道德勇氣,毫不妥協也毫不掩飾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能夠回答普世價值的根本問題嗎?能為理解這個世界提供一個知識與信念體系嗎?能為這個世界提供一種制度理想與實踐典範嗎?能為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提供一種善良高貴的意義嗎?如果能,我們必須進一步回答:什麼是人類歷史的方向與方式,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歷史與世界意義是什麼?什麼是現代國家社會的合理正義的制度,中國是否為此努力、是否做出典範?什麼是人的生活的意義,什麼是中國文化為人類有德的生活提供的普遍的價值尺度?面對上述問題,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是否有此誠意並如此努力?
明確勇敢地回答這些關切普世價值的問題吧,否則就不要輕率地狂想所謂中國崛起,我們即使躲得過目前世界的經濟危機,也躲不過自身深重的精神危機。
民主、自由原本是發源於古羅馬、古希臘的西方價值觀,但是他構成了全世界普世價值觀的基礎與核心。五四運動率先高舉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大旗,毛澤東也認為他找到的避免王朝更替的鑰匙就是民主,當然這只是在野黨的訴求,一旦自己掌權還是覺得集權比民主更可靠,這關鍵在於制度的建立啊。
民主是民眾及在野人士的蜂蜜,當權者的苦酒,孰利孰弊有人卻茫然不知,還沉浸在30年前當道的思維定勢之中。

9、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怎樣看待西方國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念

當下,「普世價值」之說漸見流行。一些人或宣揚西方自由主義回的「普世價值」,答或贊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或把所謂儒家經典中的「聖心王意」、「天道性理」奉為「普世價值」。既然是「普世價值」,似乎就符合世間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應趨而奉之,不會說「不」了。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內容說成是「普世價值」,一面又把所謂「淡化意識形態」宣揚為「普世價值」,叫人摸不著頭腦。
恩格斯在談到社會生活中某種確定無疑的事實和常識是否是「永恆真理」時說,「喜歡對極簡單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聰明的。這對我們看待「普世價值」問題也有意義。當然,真正的普世價值、普世道德是會有的。但現在我們還沒有超出階級的價值觀、道德觀。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普世價值、普世道德的發展也才成為可能。

10、什麼是普世價值觀?普世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普世價值觀,就是普遍通行於世界的人類價值觀,含有最低級別的道德約束,也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價值觀。

也許普世價值觀包含很多內容,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就是——自由。

為了追尋自由,就必然需要理性、科學、民主、法制、包容等等。

只有理性能稍稍糾正感性生活,科學精神能帶來技術發展,民主能解決沖突,法制懲戒罪惡,包容帶來多姿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