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求教高手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不要模版和結構 要填到裡面的內容)
我的是服務貿易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你不能用啊
呵呵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08屆
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
所 在 班 級
姓 名
學 號
指 導 教 師
填 表 日 期 2007年12月17日
二○○七年十月
一、簡表
學生簡況 姓名 性別 學 號
入學時間
論文題目 中文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
英文 Influence and 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end of Free Service Trade on China
關鍵詞 中文 國際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 發展中國家
英文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Free trade 、Developing Countries
註:(1)中文題目不超過20個漢字。(2)關鍵詞3-5個,英文關鍵詞為中文關鍵詞的譯文,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二、選題依據
1.說明選題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
當代世界產業發展的格局已經從以農業和工業為主導過度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新階段,以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為代表的產業迅速崛起,成為20世紀中葉以後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服務業在一國經濟貿易活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與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相適應,全球貿易結構向服務貿易傾斜,國際服務貿易正以趕超貨物貿易的速度發展,成為國際貿易活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重要力量,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特徵與發展趨勢。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WTO以後,對外貿易的地區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以前的貿易結構上來看,發展中國家主要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佔有優勢,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服務業不發達,服務貿易規模較小,不具備競爭優勢。中國的服務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為迅速,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如何充分運用這一機遇,迎接挑戰,迅速提升中國的服務業各種水平,成為當務之急。在面隊各種貿易壁壘和歧視性政策的同時,要支持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輸出,加速服務行業發展,建立有效的、有競爭力的、富有活力的服務部門。
三、研究方案
1.論文主要內容
國際服務貿易在傳統地的定義中,它是指一國(地區)的勞動力向另一國家或(地區)的服務需求(自然人或其他組織)提供服務按照資源有償的原則取得外匯收入的過程,這樣就形成了服務的出口;反之,一國的需求者對另外一國的服務生產者提供的服務進行消費就形成了服務的進口,按照傳統的定義,會涉及到具體的國籍、國界、及非居民問題,如電信服務,只需服務「過境」,而無須「國民移動」。
從以上對國籍服務貿易的定義可以看出,其范圍是說明性的,而非規范性的,也看看出服務貿易活動的復雜性。《服務貿易總協定》對服務貿易的定義:服務貿易作為的一個新議題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被提出的,在烏拉圭談判中,服務貿易的概念是爭論的焦點之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提出的標准不一致,最終將其定義為四類:
1、 跨境交付
2、 消費者移動
3、商業存在
4、自然人流動
隨著服務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不斷擴大,各國都激勵反之服務行業,提升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由於反對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不一致,必然產生了貿易摩擦,同時也導致各國的服務貿易政策取向不同,各國的服務貿易政策是服務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服務貿易政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往往是不同的,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目標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中國的服務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面對經濟全球化u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趨勢,應該正確地運用服務貿易政策和服務貿易法規,引導中國的服務業與服務貿易快速、健康地發展。
2.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其次,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恆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
第三,要能結合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深入研究,完成論文的選題與研究。
3.研究進度計劃
(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
1、閱讀有關的理論書籍。
2、調查研究,收集有關的論據
3、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
(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
1、題目--體現內容。
2、緒論--提出觀點。
(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
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於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
(四)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4、參考文獻
《國際服務貿易》 李小牧 電子工業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與規則》 何茂春 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程大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對外貿易研究》 王文舉 安廣實 經濟日報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汪素芹 機械工業出版社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賈建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動因分析》 劉紹堅
《國際服務貿易》 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服務業跨國轉移的趨勢、影響及對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國際服務貿易》 饒友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立信會計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劉東升 中國金融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 (www.stats.gov.cn)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日期:
院(系)審核意見
負責人簽名(院系公章): 日期:
2、★求此文開題報告和文章結構★
摘要:知識經濟是現代高科技革命對經濟發生影響後出現的新的經濟形態,具有顯著的特徵。會計計量要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應是:既有歷史成本又有現行成本等多種計量屬性同時並存;既有貨幣計量又有非貨幣計量的多元記賬。
關鍵詞:知識經濟;計量屬性;計量單位;多元記賬
一、會計計量內含及其模式
會計計量被認為是會計的核心職能,會計就是一個計量過程,所謂會計計量就是以數量關系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數量關系,把數額分配於具體事項的過程。也就是,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系加以衡量、計算和確定,使其轉化為能用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的經濟信息,以便集中和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會計計量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個條件:一是時間因素,二是數量因素,三是單位因素。簡言之,在適當之時以特定的單位作出數量表示。一個完整的會計計量模式,除計量對象(被計量的客體)外,還包括兩個因素: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
計量屬性(MeassursmentAttributes)是指被計量對象的可計量的基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即被計量對象予以數量化的特徵或方面。計量對象往往有多種特性,因而可以從多方面按不同計量尺度加以計量。普遍認可的有五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現在又提出了公允價值(FairValue)計量基礎,是指理智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關系的情況下,自願進行交易的金額,它可以用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表示。
計量單位(MeasurementUnit)是指計量對象就基一屬性進行計量時,具體使用的標准量度。可供選擇的計量單位有兩種:名義貨幣單位和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名義貨幣單位是指各國主要流通貨幣的法定單位。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就是以各國貨幣的一般購買力或實際交換比率作為計量單位。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較之於名義貨幣單位,能夠反映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保持會計計量結果的可行性。可見,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的存在是以物價變動的發生為前提的,倘若物價不發生變動(實際上不可能),也就無所謂計量單位的選擇問題。由此出發,採用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進行計量,是物價變動下尋求會計信息相關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也是以名義貨幣單位為基礎的,即它是在名義貨幣單位的基礎上,按一般物價指數進行調整,來實現計量目的。
二、影響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因素
(一)會計理論的影響
1、會計計量基礎理論的不適應。傳統會計的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以勞動價值而論為依據,計量內容是勞動創造和轉移的價值,計量的時間是交易實際發生時,並且以後不再重新計量。這種會計計量模式具有數據易取得、可驗證、較客觀等優點,但它只能度量經濟事項的一個側面或其中的一部分,而不能對經濟事項作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有些交易結果只能在未來才能證實,如衍生金融工具,有些經濟資源具有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如人力資源。凡此種種,都需要新的計量基礎理論來支持。
2、會計目標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構建的邏輯起點,對會計計量具有決定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一方面;會計目標是會計計量理論的基石,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觀點;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點不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運行的終極目標不同。受託責任觀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需要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以權責發生制計量收益;而決策有用觀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迫切要求採用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要求對商譽、人力資源等資金進行計量,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反映企業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目標應是決策有用性與受託責任性相結合。因為:(1)決策有用性對兩權分離的認定更適合於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通訊技術、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達,資本市場有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因而,決策有用性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更為確當。(2)兩種觀點各自所認定的兩權分離是同時存在的,在資本市場上既有能夠行使控制權的大股東,也有中小股東。從理論上講,知識經濟時代理想的會計目標觀念應當是兩種觀點的有機結合,既重視決策有用性,又不輕視受託責任。
(二)會計環境的影響
1、政治法律因素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政府對經濟資源的配置與管理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擁有全部固定資金、土地和其他經濟資源,很少甚至沒有企業財產的私人所有權。例如企業沒有土地所有權,在單一公有制經濟下也不需評估確認與計量土地使用權,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合資入股時,才產生將土地使用權作為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進行確認與計量。
政治法律因素的影響要通過政府所執行的政策、制定的規定及頒布的法律條款去實現。政府通過立法可以直接影響會計的發展,計量方法的選擇。這包括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和稅法等。
2、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對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經濟利益和經濟環境兩個方面。
(1)經濟利益。由於會計計量直接影響會計信息,會計信息代表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因而各種利益主體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得影響以至於干預會計准則的制訂過程,進而影響會計模式和方法的選擇。
(2)經濟環境。經濟環境對會計計量模式的影響表現在許多方面。如物價穩定的經濟環境下,通常要求採用歷史成本來計量,會計核算資料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而在物價持續變動,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惡性通貨膨脹時期,就應採用能反映物價變動的計量屬性。又如在經濟環境穩定、競爭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對穩健性原則的要求不高;反之,當經濟發展波動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強時,實務上就要求應用穩健性原則。在當前金融工具不斷出現和創新,企業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不足也愈加明顯,採用新的計量屬性和現行市價、公允價值等勢在必行。
3、科學技術因素。現代科技推動了會計計量方法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的溝通更加快捷,公允價值計量不再僅僅停留於理論研究階段,尤其用在技術上獲得了轉機。另外,藉助高級教學運算工具,可以採用更精確的計算方法計量固定資產折舊或債權折(溢)價等項目每期應攤銷的數額,可以大大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
4、文化教育因素。會計模式的選擇與文化教育的不同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美國崇尚個人主義,社會的權距較小,對不明朗因素反映較弱,容易接納有差異的因素,並且美國是一個陽剛社會,人們注重成就,決斷力及物質上的成功,因而其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方法的可選擇性較大,強調真實反映,偏向樂觀,所以美國強調計量的公允,強調「實質重於形式」。德國與之相反,文化特徵表現為集體主義,對不明朗因素反映較強,社會權距較大,陰柔社會,因而德國強調穩健性原則,確認與計量方法趨於保守,嚴格遵守歷史成本原則,例如一般不允許進行資產重估,嚴格限定採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長期合同收入」等。
5、會計人員素質。各種計量模式的難易程度不同,所選擇的計量模式必須要能為廣大會計人員所接受,切實可行。如果會計系統自身發展水平不同,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就不可能要求實備荒中採用復雜的計量方法與計量模式
三、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及創新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
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將取代有形資產,占據主導地位,計量模式將以公允價值為主、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正面臨沖擊,由於公允價值計量是建立在主觀估計的基礎上,缺乏可靠性,而歷史成本計量有可驗證性、中立可靠等優點。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提供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信息和公允價值為基礎的信息,將成為會計發展的一大趨勢。
會計計量模式將改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主的計量模式,過去歷史成本會計計量受到的批評主要來自通貨膨脹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即使物價不變,歷史成本計量也無法體現居核心地位的知識資源的價值,若在聯系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以及衍生資產的特性,知識經濟時代較為理想的對各類資產的計量基礎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具體表現是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按公允價值能夠全面反映擁有或控制的各種資源,相對要比按歷史成本計量更為可靠。
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模式是在知識經濟革命,特別是知識資源成為企業核心資源以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後的會計計量模式,將以歷史成本為主,多種計量屬性並存和多元記帳為主要特徵。
(二)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模式的創新
會計計量模式的創新,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會計發展的契機,它必將給傳統會計帶來強烈的沖擊,把會計帶入一個嶄新的世界。知識經濟會計計量目前還僅僅處於研究、探索階段,顯然在理論和實施上都存在著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斷得加以完善和改進。
1、建立產出價值觀。產出價值觀是以被運用資源未來可能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作為資源的價值源泉,其理論依據是「資產的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它主要適用於對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價值的計量。企業對一項資產產出價值的關注,旨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未來效用期內產出最大的價值。與投入價值觀相反,產出價值觀更注重資產的「未來的產出」,這就從時間上彌補了從歷史角度計量的不足。
2、多種計量屬性並存擇優。在知識經濟環境下,會計計量是多種計量屬性同時並用。知識經濟時代歷史成本顯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但這絕對不是說歷史成本將退出歷史舞台。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及能夠反映資產經營管理責任履行情況等優勢是其他計量屬性所不能比擬的,況且其他計量屬性也是利弊兼備。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應該是同時採用多種計量屬性,揚長避短,從而使提供的會計信息即重視信息的相關性,又強調可靠性,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3、合理計量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無形資產會計計量在以下方面應予創新:(1)擴大無形資產確認和計量的范圍。在知識經濟時代應增加一些新的無形資產項目,如人力資源資產、市場資產、知識產權資產和組織管理資產等。(2)改變自創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新技術開發的高風險與高收益並存,不僅應按照開發過程中實際支出計量,還應包括後期投入,同時要評估確認其市場價值。(3)增加無形資產投資價值比重。修改有關法規,對於公司投入資本中無形資產投資規定可以超過總投資的20%.
4、加強對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研究和應用。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人力資源會計的創立和應用是必然的。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實施有一種擔心,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把人當物進行會計處理是降低了人格,侵犯了人權。但事實證明:人力資源是一種獨特的有價值的經濟資源,它內存於人體並通過人的努力產生經濟價值,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因此,人力資源會計恰恰是尊重人才和知識的具體體現,它承認人對其個體人力資源的終極所有權,通過貨幣手段量化出人才對於企業和社會的具體貢獻,使勞動者的地位真正提高,勞動者的權益真正落實。人力資源的計量是人力資源會計的難點,目前一般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對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其中,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是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機會成本法,人力資源價值主要採用未來工資或收益貼現法等。這兩方面所用計量方法都難免存在缺陷;成本強調人力資源的投資,則計量的結果不能體現人力資源的真實價值,而價值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這種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人力資源也像其他經濟資源一樣,其計量的前提應是商品化和市場化,因此,對於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可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較為合理。
5、建立風險價值觀。風險價值觀是以風險與報酬均衡作為理論依據,以投資者對交易對象的不確定性判斷產生的風險作為價值的源泉,以熟悉情況並自願的雙方在公平交易基礎上進行的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金額———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由於激烈競爭市場中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使人們產生消除、轉移、分散風險的內在要求,由於未來交易事項的不確定性大,帶來的損失可能性大,因而相應要求有高的回報。
6、對於企業的損失進行全面確認和計量。從經濟事實考慮,企業的顯性和非顯性損失都會給企業帶來現實或未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會計上都應該進行確認和計量。損失的計量應包括兩個部分:(1)資產損失前可變現價值與賬面凈值的差額;(2)喪失的預期收益。
參考文獻:
[1]劉磊。知識經濟———第三次經濟革命。中國大地出版社。
[2]湯雲為等。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宋小明。現值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必然性。財會通訊,1999(2)。
[4]向稅。對傳統計量模式的探析。四川會計,2000(4)。
參考一下,原創找我說明
3、跪求畢業論文「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影響及啟示」的目錄和開題報告,注意是只要目錄和開題報告
金融危機源於次貸危機,源於美國人的貪婪;源於金融機構向還貸能力不強或根本無力償還貸款的人發放貸款;源於投資人低估了本已存在泡沫的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將住房抵押貸款作為金融衍生品推向市場並杠桿化交易!從而導致大量的投行和投資人嚴重虧損,導火索般的波及到經濟運行!
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粗放的外向型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過多催生泡沫並在國家的保駕下繼續維持;內需嚴重不足(導致內需不足最大的一塊是住房和收入比例嚴重失衡,實質上的購買力不強,城鄉收入不均導致居民貧富差距擴大,消費能力不強等);社會保障不完善(居民不得不居安思危,不敢消費,增加存款,為以後做打算)等問題。
我國應正視發展改革和環境人口、資源的關系;正視國際資源、糧食危機的問題;「正視高速發展、GDP高速增長、經濟減緩、衰退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之間的關系;認真思考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認真思考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國際金融體系;認真思考經濟全球化和內部需求的關系;認真思考房地產泡沫的嚴重性;認真思考城鄉一體化的問題!!!
4、急急急~~~開題報告怎麼寫啊?我的論文題目是《論金融危機對外貿業的影響》,最好有點參考文獻,謝謝啦!
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和美林公司被收購與始自去年的次貸危機一脈相承,在眾多專家看來,這個事件僅是整個危機過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應該被孤立看待,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實際上也是次貸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延續。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來理解這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張斌同時分析,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沖擊二
5、求<我國出口加工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分析>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和外文譯文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 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 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 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 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 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 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 一是次貸低首付, 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 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 大概占總額的20%~40%, 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慾望。二是次貸期限長, 有的20 年還本息, 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後高, 即前2 年是低息, 後18 年是高息, 越到接近20 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 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 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 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後, 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 個百分點, 成功為1 000 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 孩子18 歲以後基本自立, 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 並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旺盛的購房慾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 次貸刺激了房市, 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 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 即最後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 反正也賠不上, 結果恰恰就在這裡面出了問題, 房價連跌了40%, 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 終於爆發了次貸危機。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從根本上講, 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 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 英文縮寫是MBS) , 形成債務後再賣債券( 英文縮寫是CDO) , 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 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 債務鏈一中斷, 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 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 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1.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 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 年之前多次降息, 從5%降到1%, 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 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 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後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 又連續13 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 到2006年初, 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 還貸的成本自然提高, 本金滾利息, 越滾越大, 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後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 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易而後又高息還款難, 最終引發了危機。2.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 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後, 房地產價格大跌, 原來售價100 萬美元的房子, 現在只能賣到60 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 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 次貸危機終於浮出了水面, 引發了金融風波。3.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 炒來炒去, 炒得擴大化了, 波及到全球, 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 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 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 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 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 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 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 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 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 絕非偶然, 偶然寓於必然之中, 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三、次貸危機的後果和危害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 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 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 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概括起來, 主要有三方面:1.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於世界霸主地位, 小布希希望美元貶值, 貶值後會刺激外貿出口, 降低進口, 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 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後, 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 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 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 年7 月21 日晚19 時開始升值, 到4月末已累計升值了18.2%, 匯率已突破7 元的大關。到2008 年年末, 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 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 元, 2020 年最後升到4 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 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外貿逆差, 內外的原因兼有, 就像「天平」的兩端, 一端是美元貶值, 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 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 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 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 物價都在上漲。所以, 面對物價上漲, 中央提出「兩個防止」,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後,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20 美元( 七桶為1 噸) , 一噸是800 美元左右, 摺合人民幣6 000 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 經濟高速發達之後, 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 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 億噸, 僅次於美國, 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 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 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 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 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 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 億元, 讓其別漲價。2007 年我國物價上漲, 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 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於我國壟斷產業太多, 資源管理不到位, 產品成本降不下來, 電力、石油、煤炭等資源性的行業都嚷嚷著要漲價, 但老百姓又怕漲價, 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 處在兩難的選擇中, 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 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 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3.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於美元貶值, 石油漲價, 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 年美國GDP 增長率為2.2%, 比2006 年下降了1 個百分點; 2008 年第一季度GDP 增長率為0.4%, 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 預計2008 年全年美國GDP 增長率為1.5%左右, 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 而「金磚四國」( 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徵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 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徵, 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具體有四點:1.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 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 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 一個地方出問題, 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 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2.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 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 大概有8 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裡, 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 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 他的手裡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 年的時候, 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 也很脆弱, 就到泰國去了, 在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後抽資脫逃, 致使泰銖當天貶值, 並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 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後就會到處竄, 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裡鑽, 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後要更加註意安全性。現在看, 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 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 1998 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 1999 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 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後果。在我國, 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 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 通過賭博抬價, 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 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 把股市烘起來, 出現股市「泡沫」, 到高位之後再抽資逃跑, 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 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 形成房地產「泡沫」後再抽逃; 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 即炒外匯市場, 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 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 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 留下的是金融災難, 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3.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 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 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 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 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 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 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 形成一種災難, 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4.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 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 才能未雨綢繆, 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 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 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 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 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 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徵。經濟發展到今天, 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 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 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 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 比如經濟過熱, 基本上是8—10 年出現一次。1982—1984 年, 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 進行了治理整頓; 1994 年, 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 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 2006 年末, 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 基本上是五「熊」三「牛」, 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辯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 准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 從而做到未雨綢繆, 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徵: 第一, 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 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 產權多樣化, 鼓勵競爭, 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 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 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 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 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 經常供不應求, 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 也有緊縮, 二者交替進行, 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 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 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 年的通貨緊縮, 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 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 防止通貨膨脹, 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 要「點剎車」, 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 那麼到2009 年末, 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 5 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 一緊就縮, 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 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 年的那種通貨緊縮, 我國就難辦了, 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 再加上弱勢群體多, 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 那麼很難保就業、保穩定, 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6、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開題報告怎麼寫
[摘 要]由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受到嚴重沖擊,而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卻隨之不斷提升。本文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長期性、益處以及相應的策略分析等方面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金融體系 匯率
一、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人民幣已經逐漸走出國門。在中國香港、澳門和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人民幣可以局部或者全境通用。人民幣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流通和自由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機制不斷完善,金融開放的程度逐步擴大,以及我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民幣的國際化有了良好基礎。
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長期性分析
(一)外部環境分析
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能夠我國獲得國際鑄幣稅收益,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還可以減少我國巨大的外匯儲備所承擔的貸款和通脹損失。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能夠增加我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好處,會影響到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利益,導致地緣政治關系的惡化。因此,國際貨幣的發行國會採取措施阻止或者延緩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二)內部條件分析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人民幣的區域化,成為我國周邊過家以及亞洲的貿易結算和支付手段。然後是人民幣的國際化,被全世界普遍接受。這兩個階段的實現是依靠著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在世界經濟發展緩慢的環境下,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實現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我國金融市場在資本項目上的管制仍然是較為嚴格的。人民幣可兌換程度和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度,都處於較低的格局。我國現在的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匯率缺乏彈性,影響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一制度上的改變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外部和內部的分析都說表明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長期性。那麼,這樣一個長期的過程,必定會在各個領域和方面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益處
(一)有利於我金融市場的深化
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增加,會使得我國金融市場更加開放。人民幣資產的規模交易以及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的最終貨幣,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效率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促進了金融市場深化。
(二)有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能夠促進我國金融也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緩解金融體系內貨幣錯配狀況。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將會有更多的國際貿易、國際資本以人民幣為計價貨幣,我國金融部門會具有明顯的優勢,從而可以增強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可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培育和發展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發展,海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有所增加,為非居民提供進行人民幣投資或籌資資金手段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出現和壯大將成為必然。
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經濟影響
(一)對人民幣匯率造成升值壓力和頻繁波動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對人民幣的需求不僅有境內需求,還有境外需求,並且境外需求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是不斷增加的。人民幣匯率在人民幣的需求和供給中決定。因此,人民幣會有持續的升值壓力。匯率升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對出口導向型為主的我國經濟來說有較大影響。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會形成人民幣離岸的金融中心,如果境內的匯率市場化不完全,完全市場化的境外人民幣匯率跟境內的人民幣匯率構成沖擊。由此,會造成大規模的套匯活動,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更加頻繁。
(二)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會增大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越來越多,我國境內的銀行無法准確確定非居民手中的人民幣存量,面臨著集中反存和大量提現的壓力。能夠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也會越來越多,我國境內外銀行間的業務競爭,會增大經營成本和風險。
(三)加劇了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我國金融體系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會逐步開放,國家對匯率和資本項目的管制都會慢慢放鬆,由此帶來的國際投機以及各種金融風險的對我國的金融體系是相當大的威脅。我國的金融體系在應對國際風險方面的建設和經驗略顯不足,脆弱性的問題就更為明顯了。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削弱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我國的貨幣政策將不再只對我國有影響。因此,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是要同時考慮其他國家的經濟情況。並且,人民幣的供給將會由於人民幣的境外存量的不穩定而更加難以確定,這也會削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五、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對策分析
(一)大力發展邊境貿易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
在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依然受限、人民幣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程度較低、在國際范圍內履行國際貨幣職能幾乎沒有的情況下,通過邊境貿易促使人民幣區域化,依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切入點。
(二)利用我國香港地區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用
我國香港地區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對亞洲和周邊國家的經濟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尤其是當人民幣還受到兌換和流通上的管制、人民幣自由化沒有完全實現時,離岸中心是人民幣走向區域化關鍵貨幣的重要渠道。人民幣可以通過這一渠道更加有效地在周邊國家流通,發揮更大的國際貨幣職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更好發展。
(三)建立人民幣需求的監測機制
人民幣的境外需求的不確定性對人民幣匯率有較大的影響,匯率的頻繁波動會造成金融的不穩定。能夠及時掌握人民幣需求的趨勢,可以減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我國物價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影響。
(四)調整經濟發展的模式
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出口貿易在經濟發展中占較大比重。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和頻繁波動會降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出口貿易產生較大影響。因此,要求我們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減少經濟的外貿依賴性,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
(五)推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實際上一個與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相輔相成的過程。我國金融體系向國際化發展,放寬對匯率和資本項目的管制,完善國內金融體系的健全程度和開放度。金融體系的國際化能夠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石傑。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現實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64期
[2]馬榮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3]巴曙松,吳博。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J]西南金融,2008第4期
[4]余雪琪,羅春艷。論人民幣的國際化[J]改革與開放,2009年第3期
[5]鄧承武。中越邊境地區人民幣的流通特點及對當地經濟金融的影響[J]南方金融,2005年第3期
[6]穆西安。抓住機遇因勢利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南方金融,2009年第3期
[7]李靖。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國際化[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8]劉曙光。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4期
7、急需 一篇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 題目是《資源下載與管理系統的》
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已逐漸成為一種各國不得不面對的客觀事實,而因其對各國的影響而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對此,發達國家多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資本、人才、技術的自由流動,帶來了市場的擴大、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更多地注意經濟全球化對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造成的威脅,全球化進程不平衡造成的貧富分化,對人類環境的更大破壞,以及由於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治理機制而產生的各種國際矛盾和沖突。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也反映到了各國對經濟全球化所採取的不同對策上:前者調整政策,修訂法律,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地參與到全球化之中;而後者則多採取謹慎、批判的態度,貿易保護主義、排外浪潮屢見不鮮。綜上,我們不難看出,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目前各國所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正影響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而我們要在這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則首先必須認識到這一進程對傳統制度、秩序的影響,以採取相應的舉措和規范。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可以追溯到1978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但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全球化一詞才真正被廣泛使用。一般認為「,全球化」是一種進程,在這種進程中,原來局限於各個不同國家疆域內的諸多活動、制度正在沖破國界的限制,而成為全球性的。這種「全球化」多表現在經濟領域,因此一般意義上的全球化多指的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范圍涉及從國際分工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到貨物、服務、技術、資本、信息、人員的跨國流動,環境保護,打擊國際犯罪、移民,勞動保護等許多領域。經濟全球化主要指「市場」和「市場經濟」的一體化,是以市場經濟為特點的跨國界經濟交流與交往。其形成發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各種因素長期以來共同發展和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資本和市場天生具有的不斷擴展、膨脹的本質促使之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全球性、無國界市場成為可能。另外,跨國公司在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領域的蓬勃發展,已成為經濟活動全球化的推動力量。值得肯定的是,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積極地開放政策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二、與經濟全球化相關的幾個國際經濟法問題上述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發展,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當代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制度和規范的總稱,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國際經濟關系這樣那樣的變化,必然要求新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加以調整,這是一個客觀規律。
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主權經濟主權,作為國際法意義上國家主權的一個方面,是指國家有完全的自由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計劃、運行規則、制度規范,而不受制於他國的權利。上面提到過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世界統一市場的逐步形成,它必然要求全球運用統一的市場規則。反映在法律中,即要求各國法律制度的趨同化(這也便是學者們所爭論的法律全球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人為障礙,保證正常的經濟流轉,達到效率最大化。而達到這種趨同化的運作方式便是改變國內法律規范中與全球經濟活動規則相沖突的部分。否則,將被拋到全球經濟增長的邊緣,永遠與貧窮為伴。「自我封閉」的後果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明證,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下也不例外。目前,反映經濟全球化這一主題的有關條約的締結(如WTO),給締約國發揮經濟主權提出保留的空間就越來越少了。這說明,要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必須服從它的統一化規則,經濟主權應作出一些讓步。但法律的這種趨同化並不意味著主權的侵蝕和喪失。如何客觀地看待當代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主權?首先,國際商業交易的根本特點在於涉及不同法律的適用問題。以國際商業交易為基礎的當代國際經濟關系及其調整,都離不開跨國、跨法域的前提。這說明,無論國際關系發展如何,無論各國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到什麼程度,無論人權多麼重要,至少在國家或法域存在的條件下,一國主權不會消失。否認了主權,就無法理解知識產權保護的地域性。
望採納。
8、如何寫好金融專業畢業論文?
金融論文的寫作與其他文章的寫作一樣,要有論題,論點,論據等等。但金融理論文章的寫作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和要求。金融論文實際上是對一金融問題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描述出來。對電大學生而言,金融論文的寫作也是對學生金融相關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檢驗。金融論文的寫作主要包括選擇課題,搜集資料,研究他人成果,學習理論,調查研究,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寫文章等步驟。
一,選擇題目
選題即選擇研究課題。選題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選題是指選擇寫作金融論文的題目;廣義的選題是選擇研究領域,確實科研方向。這里我們主要是指前者。
正確的選題是金融論文寫作的關鍵一步,金融論文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題目的選擇。因此我們必須慎重對待題目的選擇。
(一)選題的一般原則
1,學術價值和社會急需原則。要選擇學術價值的課題。學術價值是金融理論研究和金融論文的生命。金融領域中有學術價值的新發現,新創造,新成果,新經驗,是每個經濟金融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學術價值體現在揭示規律,探求真理,促進金融事業發展上。因此,凡是有學術價值的課題,都應在選擇之列。尤其是要選擇當前金融領域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在大量的金融問題中,有些是關繫到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有些是某一方面發展的關鍵;有些雖是一般性問題,但與社會生活和金融科學發展密切相關,迫切需要解決。
2,量力而行原則。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實事實是,量力而行。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的興趣與愛好,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等。選題統籌考慮,切不可好高騖遠,強行為之。實踐證明,勉強為之的題目,是不可能出成果的。選題不宜過大,否則會面面俱到,不著邊際,什麼問題都談到,什麼問題也說不清楚,難以將論題說深說透。選題過窄也不合適,選題過於小,發揮創造的餘地很小,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難。要根據自己的科研能力選擇大小適中,難易適中的題目。客觀條件是指佔有資料的條件和指導老師的條件。選題需要閱讀有關的文獻資料,需要了解研究內容的歷史和現狀。所以應當注意選擇那些能夠獲得豐富資料的課題,這將有利於金融科研工作的開展和高質量論文的寫作。
(二)確定選題的途徑
每個人從事金融研究的基本條件都不同,因而確定選題的途徑也不同,我們必須在堅持上述選題原則的基礎上,尋求適合自己的基本條件的選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確定選題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個人偏好法。即從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入手確定選題。金融理論文章大體可以分為總結實踐經濟的文章,研究金融理論,政策的文章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進行選擇。如果自己對消費信貸問題比較有興趣,或在實際工作中從事消費信貸工作,就可以針對消費信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的辦法。
2,尖刀法。就是說選擇問題的開口要小,選題在保證有充分的發揮餘地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小一些,小一些的問題容易說透,如同尖刀,可以插得更深一些。仍以上述消費信貸問題為例,如果籠統地寫如何開展消費信貸,或如何解決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當然也可以,但顯然缺乏足夠的深度,如果僅僅寫消費信貸某一方面的問題,就較容易寫出深度來。例如,消費信貸領域中的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問題,個人信用調查問題,個人信貸風險防範問題,個人信貸保險問題,等等。
3,眼觀六路法。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尤其是金融學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多方面開拓思路,從更廣的視角,更高的視點來選擇課題。選題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要選擇出理想的課題,就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全方位開拓思路,進行創造性思維。具體可以採取以下幾種辦法:
(1)延伸法,即進一步加深對某個課題的研究。如上述消費信貸問題,應在別人已有論述的基礎上挖掘深度,避免泛泛而論。
(2)補差法,即對所研究的領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問題進行研究。這些問題往往難度比較大,但研究本身的科學價值也較大。
(3)雜交法,即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運用於金融學科。如將會計學,統計學運用於金融分析,商業銀行管理研究等。
(4)比較法,即通過對幾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的比較研究來認識事物。如上述對消費信貸的研究,可以將發達國家消費信貸的狀況同我國消費信貸的狀況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和存在差距的原因,研究解決辦法。
(5)換角度法,即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論述。如消費信貸問題,可以從銀行角度來研究論述,也可以從消費者角度來研究論述,還可以從信用制度角度加以研究論述。
二,搜集材料
搜集資料是金融論文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搜集資料是花時多,費力大繁瑣而艱巨的工作。要佔有豐富的資料,不僅需要勤奮,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
1,要圍繞自己的論題,到各種金融期刊,經濟期刊,論文集,金融統計報表,金融年鑒,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獻資料中搜集資料,並結合自己的論文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
2,要對所選課題中已有的結論和材料進行分類排隊,弄清主次真偽,以便有重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經過篩選,有的用於總論點,有的用於分論點;有的用於敘述,有的用於論證;有的加以詳細闡述,有的用於旁證補充,以使有用者適得其所,對無用者加以揚棄。
3,要對搜集來的材料在消化的基礎上,進行認真刻苦的研究,努力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特別是對於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見解,要採取嚴肅科學的態度,合理借鑒或以此為起點開展新的研究,有時可以對他人的論點進行補充或賦予新意;有時可以對他人的某些觀點提質疑,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指出他人的不足之處;有時可以在他人成果的啟發下,把其沒有講到,沒有講充分的地方指出來,並經自己的完善和開發,探索和開辟出新的領域。總之,在完成課題,動手寫作之前,應盡可能地搜集,了解他人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以從中得到啟發。
4,做好數據處理。數據是金融論文寫作的重要資料,數據主要從有關的刊物,年鑒等處取得。對數據的處理主要包括:詳細列出有關數據;對某些數據根據需要進行整理和運算;保留科學的有代表性的數據;運用圖表顯示變化的規律和在不同變化條件下的數據狀態;對數據進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提煉觀點
一定的觀點可能在實踐中形成;也可能在佔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無論哪種情況,觀點的形成和提煉都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都是對材料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科學的綜合和反復思考的產物。在提煉觀點的過程中思考篇章布局。金融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安排好章節結構,可以使文章條理清楚,觀點明確,給讀者以邏輯縝密,層次分明,渾然一體的感覺,有利於論文質量的提高,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精心撰寫
有了新穎的觀點與豐富的材料,並不意味著就有了好文章。觀點加材料算不上理論文章。一篇好的金融理論文章,必須形成自己的理論系統,使觀點與材料高度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要鮮明地提出問題,嚴密地分析論證問題,科學地解決問題。
(一)提綱與寫作
提綱即文章的綱要。撰寫文章,尤其是理論文章,應該首先編寫好提綱。提綱是撰寫金融論文的重要步驟,是確保文章質量,避免大幅度返工的基本前提。
提綱的內容包括標題,基本觀點,大項目,中項目,小項目等。
標題被視為"文眼",是十分重要的。金融理論文章也應擬好標題。金融理論文章的標題一般不藉助於修辭手段,而是特別強調鮮明,准確,醒目地提出命題,如"匯率制度的選擇","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研究"等。金融理論文章的標題不能含蓄,更不能朦朧,而應做到明白,具體和一目瞭然。基本觀點是文章論述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金融理論文章的基本觀點必須正確,鮮明,並力求深刻新穎。基本觀點要用主題句的形式表示出來。文字應力求簡明,准確。
大項目即上位觀點,它是基本觀點得以存在和賴以完備表述的支撐點。從行文的思路來說,大項目體現為從哪些方面,以什麼順序來闡明基本觀點;從文章結構方面說,大項目即全文的邏輯結構框架。編制提綱時,上位觀點要用論點句標出。
中項目即下位觀點。為了行文的順利進行,下位觀點也應用論點句標出。
小項目即段中的一個具體材料。對於准備採用的材料,要按構思的順序標上序號,以備使用。提綱的編寫要慎重,力求完整,縝密,切不可草率從事,否則就失去擬定提綱的意義。
提綱編寫就緒後,文章的撰寫就進入了寫作階段,即對研究成果進行具體描述階段。金融理論文章的寫作做到:
第一,要容易為讀者理解。為此應觀點明確,結構得當,敘述准確。明確的觀點來源於作者對規律的深刻而明晰的認識。如果作者自己還沒有把問題搞清楚,表述起來就可能明確。思想上的朦朧必然導致文字上的含糊。要讀者明了,作者本身必須先明了。這就需要作者苦心研究。金融理論文章的構成,是一種邏輯構成,把觀點,材料,論證有機地聯系起來,就可以表述作者的見解。但同一觀點,同一組材料,同一論證方法由於安排不同,容易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要從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出發,諸如從易到難,從概說到分說,從已知到未知等來組織內容,安排文章的結構,這樣就便於讀者理解。沒有思路的明晰,語言就不能可能准確。所以,首先要把思路理順。要使語言准確,易於理解,就要盡量寫得簡潔,用詞要通俗易懂,盡量不用那些生僻,晦澀的詞語。
第二,引用要得當,注釋要清楚。為此,要講究引用與注釋的方法。引文應註明出處,以便讀者查找與核對。
第三,表與圖的運用。應正確地應用與處理表與圖表與圖直觀性強,藉助它們常常可以使語言文字很難表達清楚的多種要素間的復雜關系一目瞭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精心加以處理,充分發揮它們的表達效果。
(二)修改與成文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沒有精雕細刻,反復修改,就沒有好文章。修改文章時首先要審查文章的內容,因為內容決定形式。其次要對形式進行審查。形式反作用於內容,沒有完美的形式,內容就無法得到表達。修改時應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心觀點是否得到了充分論證。如果沒有得到充分論證,是觀點有毛病,還是材料不充分 總之,要認真推敲論點與論據。
第二,認真考慮形式的選用,結構的安排是否有利於觀點充分的表述。形式不妥要重新選擇,結構不合理要調整。
第三,精心推敲語言。語義要鮮明突出,概念要准確。
修改文章的方法有:熱處理,即初稿完成這後就進行修改;冷處理,即初稿完成後放幾天,然後再拿來修改。一般說來,冷處理較容易找出文章中的問題。成文後,應對稿子應該格式正確,標點符號准確,規范,清楚,圖表美觀,數字准確。
9、急求一篇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題目是關於經濟法的),謝謝!
請關注CCAV2每晚消費主張後的經濟與法節目……好吧我這是廢話……
論文的話你可以到淘寶網搜索網店:論文寫作精品文集坊分店,老闆是遼寧阜新的,我的同學都是在他那裡下載寫作的,希望能幫到你吧~
因為畢業論文不太會寫果然還是去找點專業的參考別寫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