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

發布時間: 2022-06-13 06:05:25

1、關於「一帶一路」有哪些感悟?

一帶一路有利於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台。

一帶一路戰略將加快中國利用巨額外匯儲備走出去的步伐,沿線國家將從中國投資中受益。

打造一帶一路有助於促進歐亞非大陸腹地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改變全球經濟政治的空間布局和活動方式及其流向,為世界范圍內的均衡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規劃背後是中國日漸清晰的國家新戰略,即推動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低調做事,通過投資、技術轉讓和援助,一步一個腳印,帶動國內腹地和沿途國家的發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國信任。

深化與沿途各國的經貿、人文、生態、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合作,從而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為國內經濟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擔當一個穩健、成熟的世界大國應盡的地區責任與使命。

(1)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擴展資料: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提出兩個符合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即「一帶一路」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邊境地區作為連接中國與眾多鄰國的門戶和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是「一帶一路」建設向前推進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國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未劃定的中印、中不邊界地區也總體保持穩定安寧。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一帶一路」的八大特徵

2、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是什麼

一、古代背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辟也始於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

二、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3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

但是,30多年來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今後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

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中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

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5年10月19日,「一帶一路」國家統計發展會議在陝西西安召開,國家統計局前局長王保安在會上倡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統計交流與合作,努力為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准確、可靠的統計數據。

王保安指出,信息互聯互通是經濟互聯共贏的基礎,「一帶一路」行動,將推動政府間統計合作和信息交流,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撐。中國政府統計部門將積極開展對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的統計和監測,大力推進現代統計體系建設;

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努力提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威統計數據,積極搜集整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統計資料,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與各國分享中國統計改革發展實踐;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統計機構一起,共同致力於加強統計交流合作,研究建立統計數據交換共享機制。

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敦促各方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2016年12月16日(「一帶一路」國際日),全球留學生志願者舉行慶祝活動,聯合國總部降旗以示歡迎。 

三、中國背景

1、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經濟規模等數據

2、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

3、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擊,容易失去核心設施;

4、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2)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擴展資料:

一帶一路理論基礎:

兩極世界理論作者撰文聲稱,該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關於世界歷史的理論,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

「一帶一路」倡議使理論中關於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先經濟後政治的合作步驟原則、先中亞俄羅斯後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後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後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遞進原則從理論走向了現實,特別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基礎提出的產權合作遞進原則得到了初步體現。

參考資料:

網路-一帶一路 (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

3、「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帶來了哪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拉開帷幕。此次高峰論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宏偉設想和合作倡議以來,在中國主場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性盛會,將匯聚全球目光和各方智慧,為參與各國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大計、共繪互利合作美好藍圖帶來重要機遇。

「一帶一路」從概念到行動,從倡議到落實,已經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實現了從理論設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進入到全面推進務實合作的新階段。當前,世界經濟復甦脆弱乏力,貿易投資不強勁,增長動力不穩固。

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13%,貿易增長僅略高於1%,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出現這樣的局面,並不是因為當今世界缺乏解決問題的資源和能力,而是因為那些碎片化、排他性的國際合作。

難以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尤其是近一個階段,「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開放與保守、變革與守舊、經濟一體化和「碎片化」的矛盾逐漸凸顯,「黑天鵝」事件的不斷發生,給世界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也給國際經貿深度合作帶來了變數。

應對這一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發展新動向,需要中國能夠擔當起大國責任,繼續擎起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大旗,積極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以中國經濟的穩健可持續增長激發世界經濟增長新動能,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新秩序的建構與完善。



並與國際社會更緊密地攜手合作,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習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宏偉構想,正是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大潮流,秉承了開放包容的新理念,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通過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合作平台,把各方力量匯聚起來,開辟增長新動力,探索發展新路徑,彰顯了以合作共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思想,旨在同參與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進參與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實現世界共同繁榮,是一項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因而也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倡議,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加入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實踐進程。「一帶一路」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總體框架順利搭建。

初步完成規劃布局,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目前正在向落地生根、精耕細作、持久發展階段邁進。比如「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國際共識不斷凝聚,參與國家互聯互通推進迅速。

合作協議陸續簽署、產能合作全面推進、貿易往來日益緊密、金融支撐基本到位,等等。當然,「一帶一路」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嘗試,需要各國的攜手努力、砥礪前行。在全球化和多極化仍在不斷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發展尚存在多重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當今。

實現「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不只是一個倡導國的事情,更需要各參與夥伴同舟共濟、相濡以沫,惟有各方共同付出努力,才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台上共迎挑戰、共謀發展,創造持續繁榮的新世界。

4、為什麼說「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與發展?

一路一帶,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合作,不斷的改善周邊國家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濟能力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對全球經濟有促進作用,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與發展,將世界人民都帶到經濟全球化的體系中來

5、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5)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擴展資料

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

6、「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

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

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原因:

1、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

2、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

3、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擊,容易失去核心設施;

4、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6)共建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化的嘗試擴展資料:

「一帶一路」的國際意義:

「一帶一路」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

「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當今世界,挑戰頻發、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發展鴻溝日益突出。

「黑天鵝」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地區動盪持續,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正擺在全人類面前。

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亟須找到新的破題之策與應對方略。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同時也有責任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

面對新挑戰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給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而「一帶一路」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具體實踐。

「一帶一路」強調各國的平等參與、包容普惠,主張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共同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

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與理念,「一帶一路」針對各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治理體系的短板,創立了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國際機制,構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

這既能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提振國際社會參與全球治理的士氣與信心。

同時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現實要求,大大增強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大突破。

「一帶一路」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不同性質、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其具體的戰略訴求與優先方向不盡相同,但各國都希望獲得發展與繁榮。

這便找到了各國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如何將一國的發展規劃與他國的戰略設計相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便成為各國實現雙贏多贏的重要前提。

「一帶一路」正是在各國尋求發展機遇的需求之下,同時尊重各自發展道路選擇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因為立足於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國際關系准則。

聚焦於各國發展實際與現實需要,著力於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贊譽的同時,也取得了日益顯著的早期收獲,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給世界帶來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續繁榮的信心。2016年10月開通的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地)和2017年5月開通的蒙內鐵路(蒙巴薩至內羅畢)。

成為中國在非洲大陸承建的兩大極具影響力的世紀工程,受到許多非洲國家好評,被譽為「友誼合作之路」和「繁榮發展之路」。從中非合作的縮影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是一條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共贏之路。

7、一帶一路是指什麼?

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指的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8、一帶一路的含義

一帶一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後,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 。2015年,中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

2016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70億美元。

2019年3月23日,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歷史背景

古代背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新疆、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千米。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辟也始於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

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3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30多年來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今後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中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5年10月19日,「一帶一路」國家統計發展會議在陝西西安召開,國家統計局前局長王保安在會上倡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統計交流與合作,努力為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准確、可靠的統計數據。王保安指出,信息互聯互通是經濟互聯共贏的基礎,「一帶一路」行動,將推動政府間統計合作和信息交流,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撐。中國政府統計部門將積極開展對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的統計和監測,大力推進現代統計體系建設;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努力提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威統計數據,積極搜集整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統計資料,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與各國分享中國統計改革發展實踐;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統計機構一起,共同致力於加強統計交流合作,研究建立統計數據交換共享機制。

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敦促各方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 [13]  2016年12月16日(「一帶一路」國際日),全球留學生志願者舉行慶祝活動,聯合國總部降旗以示歡迎。

中國背景

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經濟規模等數據

1、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

2、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

3、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擊,容易失去核心設施;

4、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認為,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抓住用好機遇、主動創造機遇,才能實現國家的奮斗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正是基於這種認知與願景,「一帶一路」以開放為導向,冀望通過加強交通、能源和網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以此來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是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議。可以說,「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性特徵是區別於其他區域性經濟倡議的一個突出特點。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通過加強相關國家間的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掘與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一機制中,各國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因此,「一帶一路」從一開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徵。平等是中國所堅持的重要國際准則,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會是互利的合作。「一帶一路」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徵為其推進減輕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於國際合作真正「落地生根」。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和地區環境,和平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本質屬性,也是保障其順利推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些就決定了「一帶一路」不應該也不可能淪為大國政治較量的工具,更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中強調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其中就包括市場原則,即充分認識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確保政府發揮適當作用,政府采購程序應開放、透明、非歧視。可見,「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主體與支撐力量並不在政府,而是企業,根本方法是遵循市場規律,並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來實現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政府在其中發揮構建平台、創立機制、政策引導等指向性、服務性功能。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有的國家能源資源富集但開發力度不夠,有的國家勞動力充裕但就業崗位不足,有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但產業基礎薄弱,有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資金緊缺。我國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優勢產業越來越多,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裝備製造能力強、質量好、性價比高,具備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綜合優勢。這就為中國與其他「一帶一路」參與方實現產業對接與優勢互補提供了現實需要與重大機遇。因而,「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就是要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以便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顯然,它不是對現有地區合作機制的替代,而是與現有機制互為助力、相互補充。實際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印尼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哈薩克光明之路經濟發展戰略、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歐盟歐洲投資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等實現了對接與合作,並形成了一批標志性項目,如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設。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成果之一,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初步實現了深水大港、遠洋干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的無縫對接。該項目與哈薩克「光明之路」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哈薩克「光明道路」黨主席佩魯阿舍夫就表示,在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的對接中,「一帶一路」倡議有效推動了哈薩克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各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創造了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通過弘揚絲綢之路精神,開展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建設,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更為堅實,社會根基更加牢固。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橋梁和紐帶,讓人民跨越國界更好交流」。因而,「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國際意義

「一帶一路」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

「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當今世界,挑戰頻發、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發展鴻溝日益突出,「黑天鵝」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地區動盪持續,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正擺在全人類面前。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亟須找到新的破題之策與應對方略。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同時也有責任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面對新挑戰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給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而「一帶一路」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具體實踐。「一帶一路」強調各國的平等參與、包容普惠,主張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共同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與理念,「一帶一路」針對各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治理體系的短板,創立了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國際機制,構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這既能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提振國際社會參與全球治理的士氣與信心,同時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現實要求,大大增強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大突破。

「一帶一路」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不同性質、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其具體的戰略訴求與優先方向不盡相同,但各國都希望獲得發展與繁榮,這便找到了各國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如何將一國的發展規劃與他國的戰略設計相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便成為各國實現雙贏多贏的重要前提。「一帶一路」正是在各國尋求發展機遇的需求之下,同時尊重各自發展道路選擇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因為立足於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國際關系准則,聚焦於各國發展實際與現實需要,著力於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贊譽的同時,也取得了日益顯著的早期收獲,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給世界帶來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續繁榮的信心。2016年10月開通的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地)和2017年5月開通的蒙內鐵路(蒙巴薩至內羅畢),成為中國在非洲大陸承建的兩大極具影響力的世紀工程,受到許多非洲國家好評,被譽為「友誼合作之路」和「繁榮發展之路」。從中非合作的縮影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是一條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共贏之路。

「一帶一路」為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提供了新平台。「一帶一路」涵蓋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實現了「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的統一,有助於推動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著眼點,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對於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次搭中國經濟發展「快車」「便車」,實現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性機遇,有力推動的南南合作的廣泛展開,同時也有助於增進南北對話,促進南北合作的深度發展。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和方向,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夠加強對接,實現相互促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都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都試圖提供機會、全球公共產品和雙贏合作,都致力於深化國家和區域間的聯系。他強調,為了讓相關國家能夠充分從增加聯系產生的潛力中獲益,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聯系至關重要。就此而言,「一帶一路」建設還有助於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順利實現。

寫下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的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說:「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作為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必將會行穩致遠,惠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