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視角下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視角下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發布時間: 2022-06-11 08:25:56

1、歐盟為什麼會出現歐債危機 原因是什麼?

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 評級機構煽風點火,助推危機蔓延。
評級機構不斷調低主權債務評級,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評級機構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內部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佔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從2008到2010年,愛爾蘭和希臘GDP都出現了負增長,而西班牙近兩年也出現了負增長,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並沒有因此減少,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臘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達到了10.4%,而愛爾蘭這一比重更是高達32.4%。
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
三、根本原因: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目前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發動全身近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2、歐債危機的表現及解決途徑是什麼?

歐債危機的表現: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7-+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

評級機構煽風點火,助推危機蔓延評級機構不斷調低主權債務評級,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權評級。

美債蹤影歐債危機背後摻雜的是更深層較量,那就是美國與歐洲正在展開一場貨幣主導權與債務資源的大戰。首先,歐元削弱了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地位。其次,歐元沖擊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美國債券與歐洲債券的資源爭奪,這個恐怕是美國最為擔憂的。

解決途徑:

提高德國公共支出和預算赤字。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其態度對債務危機的解決至關重要。德國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希臘、愛爾蘭等國的出口,因此,德國增加公共支出就成為歐元救助計劃中的一部分。

擴大當前的7500億歐元緊急救助基金規模。為救援希臘而籌集的7500億歐元的基金可以保障愛爾蘭,甚至可以保障葡萄牙暫時不出問題,但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機,歐元前景堪憂,畢竟該國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只有有效擴大EFSF的總體規模,並提高其使用的彈性,才能在危機爆發時穩定市場信心。

歐洲央行應擴大債券購買規模。盡管量化寬松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的還債問題,但歐盟和歐洲央行的救助能夠給西班牙等國家以喘息時間,並幫助西班牙等國以較低的融資成本實現財政的再平衡。歐債危機必須通過各國減少支出,進行結構性改革,放棄過去過度依靠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得到解決,在此之前,量化寬松是歐洲央行唯一的選擇。

3、歐債危機怎樣影響全球的經濟

歐債危機是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所謂主權債務是指以自己國家的主權作為擔保,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各國銀行借來的債務。
由於歐洲很多國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債務比重也逐漸增大。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國家實際財富不足以抵償自己國家欠下的債務,或無法兌現相應的借債約定。就會導致主權債務違約。一旦違約,如果無法同相應的借債組織商討出較好的解決方案,就會導致一個國家破產。希臘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
由於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嚴重的財政赤字(政府支出遠大於收入),而歐洲各國之間又是緊密聯系的一個聯盟,也就是歐盟。一旦不能很好的相互保護,主權債務危機就會在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股市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國家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能對之造成較大的動盪,因此造成了股市暴跌。並且歐債危機必定會導致通貨膨脹,歐元於是大幅下跌。於是就會伴隨歐洲經濟低迷浪潮持續來襲。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改變投資的模式,在短時間增加較多的收入。而美債和歐債是世界上發放最多的債務,美國藉此落井下石,使資本大量迴流美國本土,又導致歐債危機更加嚴重。全球只要與歐洲相關的股票都再繼續暴跌。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註定全球各國的經濟都會因為歐債危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中國,由於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歐債危機使中國對外出口量減小,所以國內開始大力提倡拉動內需。而且中國股市也迎來了十年來最為慘淡的一年。

4、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影響,對中國的啟示是什麼

一,起因
1,08金融危機後,歐元通過大副貶值來減少危機帶來的沖擊。我們知道,貨幣貶值有利出口,升值有利內需經濟,所以,出口占較大比重的德國就在這樣的貨幣體系下良好發展,而希臘、義大利等典型內需型經濟體嚴重倒退。
2,金融危機後,為刺激經濟,刺激的貨幣政策是一方面,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刺激的財政政策,通過加大政府支出等手段帶動社會總需求。這樣,政府收支赤字突顯出來了。
總之,(個人觀點)經濟結構的失衡加政府過度干預市場使主權債務危機突顯出來。
二,影響
首先是影響的經濟的穩定,當希臘債務持續惡化,政府無力償還債務時,希臘就只有一個選擇---債務違約,重新發行新的貨幣,這將對其它歐元區20多個國家地區原金融體系帶來巨大沖擊,或利大利等國紛紛效仿違約,加劇金融體系的瓦解,並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這個佔全球1/3的經濟市場會迅綿延到全球,引發新一輪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三,給中國的啟示
中國站在了債務違約的邊緣,下面說明:歐元區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有區別的,歐元區主張自由貿易經濟佔主導,中國主張政府調控佔主導。政府支出超越美國,但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政府執行力。
1,剛性的土地供給全為國家所有,近十幾年賣地賣得不錯;
2,高稅率,名義稅率全球排第二,僅次於法國(法國對奢侈品征稅率很高,中國征的是普稅)。所以收支還有盈餘,但過度的地方債務還是有所暴露。

5、歐洲債務危機的含義 原因 影響

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
一、外部原因: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評級機構煽風點火,助推危機蔓延 評級機構不斷調低主權債務評級,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評級機構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內部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並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遊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佔比達到52.57%,其中旅遊業約佔20%,而工業佔GDP的比重僅有14.62%,農業佔GDP的比重更少為3.27%。加上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佔GDP的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航運業的衰退對造船業形成了巨大沖擊。由此看出,希臘的支柱產業屬於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義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010年意 大利成為世界第7大出口大國(出口總額4131億歐元,佔世界出口額比重3.25%),主 要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義大利的出口製造業和旅遊業沖擊非常大,2009年其出口總量出現大幅下滑,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狀況還主要依賴於各國的經濟復甦進程。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築業、汽車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於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成為西班牙近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推動了西班牙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捲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 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也存在體制性因素,就業政策不鼓勵招收新人。而海外遊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並接受了歐盟和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的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 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際及其相似,2010 年葡萄牙的農林牧漁業只創造了2.38%的增加值,工業創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74.12%(受大西洋影響而形成溫和的地中海天氣以及綿延漫長的海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得葡萄牙旅遊業得以很好的發展)。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制葯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沖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首先,從主要國家粗出生率(每1000 人中出生的嬰兒數)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個數)看出,歐盟國家的嬰兒出生率和生育率近年來低於絕大部分地區,成 為僅次於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最快的區域。 其次,1996-2010 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76.1 歲上升至79.4 歲。美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到2050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3.3歲。最後,由於二戰後生育潮已經開始接近退休年齡,並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佔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從今往後老齡化問題將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三、根本原因
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後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盡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佔GDP 比重上限60%的標准,但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沖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Æ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後Æ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Æ主權債務激增Æ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Æ危機爆發。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目前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低於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並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34.4%,比利時為34%,義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於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製造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製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造成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目前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發動全身近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影響:對歐盟而言,主權國家經濟地位急劇下降,歐元面臨解體。
對國際,以中國為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從目前來看是短期的和有限的。主要的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出口的沖擊,危機會導致歐元區今年下半年增長下降。歐盟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其目前佔中國出口市場的比重約在18%至21%之間,所以如果來自歐盟外需下降,今年下半年中國出口情況不是很令人樂觀。但是隨著歐洲債務危機得到控制,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就會降低。其次歐洲主權債務爆發,加劇短期資本流動波動性。歐債危機導致全球避險情緒加重,資金紛紛迴流美元。中國面臨的不是短期資本由流入變為流出,相反有可能中國會面臨更加洶涌的短期資本流入,因為跟美國相比,中國也算是一個安全港,今年我們GDP增速會超過9%,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提高國內加息的可能,這樣增加了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這些原因綜合說明中國也是一個能吸引避險資金,包括逃離資金流入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市場。

6、簡述歐債危機是什麼?

歐債危機,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指自2009年以來在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其本質原因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導火索】: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設定的3%上限。隨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

【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2、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內部原因
1、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2、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3、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4、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三:根本原因: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1,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
2,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
3,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

【影響】:
歐美經濟的減速或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投資信心三個渠道。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直接沖擊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企業的利潤、生產和投資,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將會增加經濟下行的預期,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這雖然對緩解中國的通脹有短期好處,但如果歐美經濟陷入衰退,本來已經在宏觀調控之下減速的中國經濟,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對中歐雙邊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在我們看來,它是比美債危機更嚴重的危機,它意味著,歐洲國家(包括歐盟、歐元區)將會面臨長期的經濟調整,既包括各國財政制度的調整,也包括歐洲資產價值的調整。在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中,歐洲是一塊比美國問題要嚴重得多的經濟窪地。未來的歐洲,將會更多關註解決區內問題,變成一個「內視的歐洲」。這種基本格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必須高度關注的。

7、誰能告訴我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什麼?歷史原因?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這么重大的影響?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以主權債務危機的形式出現——起源於國家信用,即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問題。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根本原因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長的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產性」,歷史上的經濟霸權大多經歷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性」的轉變,這就使得霸權國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質,從而無法逃脫由盛到衰的宿命。 實際上,這種「生產性」不僅是霸權國家盛衰的重要基礎,也是一般國家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基礎。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 以希臘為例。作為歐盟援助計劃的主要受益國,希臘曾在2003年至2007年經濟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高增長主要來自於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以及加入歐元區後更容易獲得廉價的貸款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以及信貸消費。但是,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居民消費,導致經濟下滑,貨幣高估使得出口始終較差,而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 赤字與出口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希臘的主權信用風險逐步積累,並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暴露出來。
就歐盟而言,隨著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歐元區的製造業在全球化中漸漸失去了市場,非高科技產品處於價格劣勢,市場不斷被擠壓。由於科技水平很難短期內提升,而幣值又要保持穩定,不能以高科技產品佔領市場的國家就無法享受貶值帶來的益處。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體制問題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體制問題是誘發主權債務危機,乃至蔓延為歐洲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仍以希臘為例。作為歐元區中較弱的經濟體,希臘政府有動力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在未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政府採取刺激政策時要考慮因此帶來的通脹以及匯率的上漲對出口的影響、通脹以及出口下滑或將導致經濟情況變差會嚴重削弱本國的信用狀況,降低本國的融資能力。但是,在希臘加入歐元區之後,這些約束條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為在希臘看來,通脹壓力可以被其他歐元區國家攤薄,而與歐元區其他國家的貿易和資本流動也不存在匯率風險,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匯率風險大大降低。
因此,在前幾年經濟狀況較好時,希臘政府並沒有完全遵守穩定與增長公約,優化其財政狀況,而是不斷保持寬松的財政政策,以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也就出現了經濟學中的「負外部效應」的情況。 另外,加入歐元區的國家,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使得成員國少了一個重要的進行宏觀調控的工具。希臘政府調控經濟就幾乎完全依賴於財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政府為挽救經濟,避免衰退,不得不擴大財政開支以刺激經濟,結果赤字更加嚴重。 僵硬的歐元區制度,僅以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歐洲各國的差異化國情沒有得到充分考慮,財政政策與僵硬的貨幣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協調性缺乏磨合與一致性,監管也不夠嚴格。歐元區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機器,摩擦力大,運行緩慢,吱嘎作響。 當然,對於希臘而言,主權債務危機還有重要的歷史原因。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當時為了努力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預算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未清償債務總額不能超過GDP的60%,希臘通過與高盛等投行簽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協議,以降低財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財政赤字,當時對於財政赤字情況的隱瞞,也為今天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8、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產生原因

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長的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產性」,歷史上的經濟霸權大多經歷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性」的轉變,這就使得霸權國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質,從而無法逃脫由盛到衰的宿命。
實際上,這種「生產性」不僅是霸權國家盛衰的重要基礎,也是一般國家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基礎。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
以希臘為例。作為歐盟援助計劃的主要受益國,希臘曾在2003年至2007年經濟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高增長主要來自於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以及加入歐元區後更容易獲得廉價的貸款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以及信貸消費。但是,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居民消費,導致經濟下滑,貨幣高估使得出口始終較差,而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 赤字與出口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希臘的主權信用風險逐步積累,並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暴露出來。
就歐盟而言,隨著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歐元區的製造業在全球化中漸漸失去了市場,非高科技產品處於價格劣勢,市場不斷被擠壓。由於科技水平很難短期內提升,而幣值又要保持穩定,不能以高科技產品佔領市場的國家就無法享受貶值帶來的益處。 體制問題是誘發主權債務危機,乃至蔓延為歐洲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仍以希臘為例。作為歐元區中較弱的經濟體,希臘政府有動力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在未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政府採取刺激政策時要考慮因此帶來的通脹以及匯率的上漲對出口的影響、通脹以及出口下滑或將導致經濟情況變差會嚴重削弱本國的信用狀況,降低本國的融資能力。但是,在希臘加入歐元區之後,這些約束條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為在希臘看來,通脹壓力可以被其他歐元區國家攤薄,而與歐元區其他國家的貿易和資本流動也不存在匯率風險,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匯率風險大大降低。
因此,在前幾年經濟狀況較好時,希臘政府並沒有完全遵守穩定與增長公約,優化其財政狀況,而是不斷保持寬松的財政政策,以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也就出現了經濟學中的「負外部效應」的情況。
另外,加入歐元區的國家,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使得成員國少了一個重要的進行宏觀調控的工具。希臘政府調控經濟就幾乎完全依賴於財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政府為挽救經濟,避免衰退,不得不擴大財政開支以刺激經濟,結果赤字更加嚴重。
僵硬的歐元區制度,僅以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歐洲各國的差異化國情沒有得到充分考慮,財政政策與僵硬的貨幣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協調性缺乏磨合與一致性,監管也不夠嚴格。歐元區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機器,摩擦力大,運行緩慢,吱嘎作響。
當然,對於希臘而言,主權債務危機還有重要的歷史原因。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當時為了努力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預算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未清償債務總額不能超過GDP的60%,希臘通過與高盛等投行簽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協議,以降低財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財政赤字,當時對於財政赤字情況的隱瞞,也為今天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9、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經濟影響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歐元區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歐元區現階段實行的是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歐元運作和共同貨幣政策的執行,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程度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短時間內沒有暴露出來,但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並把矛頭直指主權債務危機。

經濟影響: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聯手,美國政府實施了大力的反危機政策,成功使美國金融市場恢復穩定,經濟恢復增長,其他各主要國家的經濟也恢復了良好增長勢頭。中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動下,率先實現V形反彈。

然而,2010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突然爆發,並向歐洲其他國家擴散,歐元持續貶值,全球經濟形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我們可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演進過程與美國次貸危機做個對比。

(9)全球化視角下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擴展資料:

國際借貸領域中某國產生了大量負債,超過了自身的清償能力,造成無力化齋或必須延期還債的現象。衡量一國外債清償能力有很多指標,其中最主要的是外債清償率指標,即一個國家在一年中外債的還本付息額占當年或上一年出口收匯額的比率。一般認為,外債清償率應低於20%,否則表明外債過高。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歐債危機是歐元區自1999年設立以來的首場危機。歐債危機主要起源於希臘無力支付大量到期公債。隨後,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也相繼爆發主權債務危機。雖然只有少數歐元區國家的主權債務出現危機,但卻困擾著整個歐元區,是對歐元及歐盟的一次重大考驗。

10、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歐元危機被稱為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歐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隨之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講,歐元危機也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實質是歐元危機。希臘不是冰島,它不僅是歐盟成員國,而且是歐元區國家,盡管其經濟規模在歐元區所佔比重並不大,但一旦破產,必然會波及歐元區其他財政狀況不佳國家,形成連鎖反應,對歐元區內部業已存在的經濟混亂狀態造成更為嚴重的沖擊,甚至會使號稱歐洲一體化象徵的歐元乃至歐元區有崩潰之虞。因此,歐盟破天荒推出最大規模救援行動,是要向外部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歐盟救助舉措並非只是針對希臘一國,更是針對歐元和歐元區其他國家。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歐盟根本輸不起的歐元保衛戰。相對於歐元危機對歐元區結構性矛盾以及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恢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危機背後所潛藏的政治意涵及其對歐盟未來的政治影響則更加耐人尋味。首先,歐元危機再次凸顯並加深了歐盟主權國家聯盟的屬性。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歐盟的「國別化」與成員國的「歐洲化」同樣重要,成員國始終是歐盟政治的關鍵角色,這不僅體現在歐盟決策機制、對外政策和安全領域方面,也體現在其經濟領域中,國內因素制約和影響著成員國的歐盟政策。近年來,歐盟一體化雖在不斷深化,但也常常因內部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和所謂的「經濟愛國主義」為人詬病。作為經濟和貨幣聯盟象徵的歐元區,雖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缺乏各國間財政政策的協調能力和對成員國財政政策干預的權力,致使一些國家可以輕易突破《穩定與增長公約》限制,實施財政擴張政策以刺激經濟發展,最終釀成主權債務危機。而在歐洲主權危機爆發後,各國又因受困於國內因素的干擾,遲遲不願出手相助,以致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並危及歐元和歐元區。其次,歐盟領導力量缺失現象更加突出。二戰以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在於歐洲領導國家的不懈努力和推動,德國和法國則起到了「引擎」的作用。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歐盟的不斷擴大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相互競爭的日趨激烈,特別是那些曾經視歐洲聯合為必要甚至是一種道德義務的老一代歐洲領導人被新一代領導人所取代,歐盟領導力量開始弱化了。歐洲聯合已經不再被看作是一項事業,而只是一個必要的談判平台,甚至是困難時期的替罪羊。法國曾經率先對「歐盟憲法」說「不」;而在此次歐洲對希臘主權債務救助行動中,德國也飽受批評。分析認為,盡管德國議會21日批准了歐盟的巨額救助機制,但已經錯過了危機處理的最佳窗口期。再次,歐盟未來發展將會具有更加強烈的不確定性。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打擊下,歐盟成員國之間、民眾之間和社會之間的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在加劇,作為歐洲公民,歐洲人在享有歐盟成員國利益並對歐盟持歡迎立場的同時,懷疑論者也開始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更為明顯。歐洲援助國家希望對那些受援國家加強金融監管,實行嚴苛的財政政策,但那些接受經濟援助的國家卻不願意其經濟政策永遠受制於他國的干涉之下,其國民也不願意承受縮減收入和公共服務代價以換取經濟具有更大競爭力。希臘政府為獲得救助剛剛宣布新的財政預算計劃,便引發了全國性罷工活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必然會對歐盟向心力和凝聚力造成嚴重傷害,給歐元區和歐盟發展帶來更多變數。最後,歐盟未來國際影響力遭到嚴重質疑。歐洲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要推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歐盟20世紀的主要目標在於內部經濟市場的整合,那麼其21世紀的目標則聚焦於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真正的全球角色。《里斯本條約》真正的含義就是要實現歐盟的這一遠大抱負:在世界上促進民主、法治、人權和自由的普世性和不可分割性;勾勒並追求共同的對外政策和行動,為在國際關系領域中達到高度合作而盡力;在對外行動的不同領域和政策之間追求一致原則。但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卻給歐盟的遠大抱負澆了一盆涼水。人們懷疑歐盟在其內部事務上尚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又如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領導角色?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理查德·哈斯就以題為《歐洲不再是世界主要力量》的文章對歐洲的未來下了註解。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歐元危機是歐洲自1990年以來,也許是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伴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歐元危機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面臨的不僅是一場歐元保衛戰,更是一場歐盟保衛戰。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