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同時,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
希望看完之後你能有鎖明白全球化,採納我吧!
2、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多邊主義,走出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在黨的19大會議召開之後,19大報告中指出的堅持走多邊主義給我們未來指明了一條道路,我們的未來應該是走團結合作之路,這其中的多邊主義究竟指的是什麼呢?今天一起來帶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一、堅持走多邊主義
在深度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都難以擺脫和其他國家共同合作,進行單打獨斗。從歷史經驗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國際社會是需要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攜手應對全球性問題,最終才能夠共建美好的家園。中國在第19大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這里的多邊主義指的是在協商和合作為基礎前提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中國應該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去參與國際事務的合作。堅持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原則。始終將人民為中心作為國際合作的核心。尤其中國作為金磚五國,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是為了加強改革多邊體系,中國願以同其他國家合作起來,共同解決國際性難題。
二、我國對多邊主義合作的態度
中國作為全新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多邊主義合作態度上是非常積極的。比如我們在金磚五國的合作讓堅持聯合國憲章,反對搞例外和雙重標准,堅持協商共享,反對欺凌霸權。中國願意拿出更大的誠意來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並在合作的過程中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堅持行動和問題導向,反對一些論道和空談誤事。對於中國來說,堅持多邊主義道路是能夠帶動自身和多個國家大步向前走,共同發展的。
我國堅持多邊主義是延續了歷史的改革,反對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國際上的事情參與其中並商量著共同解決,將命運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與多國進行命運共通,責任共擔,共克時艱。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我國倡導多邊主義是在此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符合世界大局觀發展方向等。
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抓住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機遇,結合中國的國情,
使外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呢?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總的來看還不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通過全球化進程進行產業
結構調整的機會,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我們要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後產業」的舊觀念。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這不僅可以壯大我國的國力,而且可以解決十分重要的就業問題。OECD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至少在今後30年可以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投資市場。這一優勢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不可比擬的。
第二,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在世界上最新的產業部門中我們應佔有一席之地。我們要通過吸引外資,特別是與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要做到這一點,關起門來引進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別在電子、通訊、計算機、生物製品、精密儀器這些新的技術產業中,關起門來搞引進,等我們花幾年時間自己搞出產品,技術早已落後,更不要說成本、市場等問題了。因此,我們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來發展這些產業,捷徑就是外資,與有資金、技術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外生產基地,成為它們整個國際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和國際銷售網路的一部分,並在這一過程中壯大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從而建立和發展我們的新技術產業。
總之,由於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行自己的產業升級,發起了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向外投資,尋求出路的整體戰略,為我們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這是日本、韓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不可能得到的機會。 從全球化的新視野出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全面參與國際貿易
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部署生產和銷售,已大大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一個國家出於效率和成本的考慮,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佔領一個產業,而是根據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盡力搶佔一個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同時把勞動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給其它國家,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貿易分工體系。我們要從這個全新的視野,看待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不要片面地認為在出口產品中製成品的比率高了,農副產品的比率下降了,出口結構就「優化」了。現在世界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就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出口結構的優勢不完全在於出口什麼產品,關鍵是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產的,因為這才真正反映對外貿易的效益,反映外貿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從觀念上走出傳統的關於優化出口結構的誤區,不僅對於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為了優化出口結構,而籠統地提出發展外向型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有可能使各地一窩蜂地大搞某種出口製成品的項目(比如VCD),從而造成重復建設。
全球化帶來的新的貿易格局和貿易方式,也應該改變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傳統觀念,而代之以「國際貿易」的新觀念傳統的「生產什麼出口什麼,需要什麼進口什麼」的事應該主要留給有外貿權的工礦企業去做,專業外貿進出口公司應改為國際貿易公司,成為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的組織者,建立自己的國際市場網路。在加工貿易中,專業貿易公司應該承擔類似「外商」的角色,在「進料」和「來料」的過程中,在銷售出口產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我國的加工貿易逐步走出只拿一點工本費的初級階段,從而大大地提高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應逐步走向世界,大搞國與國之間的轉口貿易,而不應只局限於中國與其它國家的進出口,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公司。這樣,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大有用武之地,而不至於因為外貿權的全面放開而惶惶不可終日。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在美國,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占
了美國對外投資的63%,英國佔了71%,德國佔了51%, 最高為澳大利亞,50家最大公司佔了整個國家對外投資的9 6%。從量上看是如此,從掌握的技術、市場網路來看,更是如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的先進技術產業中,例如生產電信通訊產品、計算機、半導體產品、汽車、生物製品、光學儀器等行業中,全球化趨勢發展更快,大的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說不參加跨國公司在這些產業的全球性生產和市場網路,就很難加入這些產業發展的世界主流。因此,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潮流,與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今後搞好利用外資工作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吸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
應該說,我們和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系的條件是具備的。八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戰略,主要一個變化就是當地化,技術開發、人才開發和經營管理的當地化。跨國公司的這種「當地化」經營戰略,使我們有可能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跨國公司合作,可以用我們的一部分國內市場,吸引大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建廠,同時換取進入跨國公司國際銷售網路的機會,換取跨國公司轉讓技術的承諾。今後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批可以同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國內大企業,我們就可以在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下,搞好與外國跨國公司的合作。在以跨國經營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一批跨國經營的公司和管理人才。
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使資金、人員、技術、金融的流動更加自由、更加規范,近年來各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大力倡導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措施和改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了資金、貨物、技術、金融、人員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表現為各國政府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行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關於區域集團化問題,九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個大氣候。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和組織已達100多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發展最快,影響最大,而且最具活力。區域集團化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地區率先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然後以此推動全球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所以我們已經發現亞太經合組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很多領域已經走在世貿組織前面。
發展壯大自己,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現在看來,全球化對我們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連貫的政策法規體系。一般來說,政府可以依賴如下幾種政策: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貿易政策、與國內經濟活動有關的政策、競爭政策等配套使用,規范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以確保對外經貿工作對我發展國民經濟有利。這一點應該看成是對外開放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從各行各業來看,我們應該不怕開放,怕就怕沒有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沒有一支素質優良、清廉公正的執法隊伍來進行管理。
在這一方面,更具有挑戰性的還是在對外投資政策與貿易政策、國內有關經濟管理政策方面的協調。如前所說,隨著國際投資的重要性比國際貿易越來越大,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要很好地為外資政策服務。比如關稅問題以後恐怕要更多地與怎樣更好地促進吸引外資的工作聯系起來。此外,還要針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壟斷市場、逃避稅收、違約違法等問題,充分利用符合國際慣例的國內政策措施保護我們的利益,通過制定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等法律,規范市場競爭機制,限制外資的不正當經營行為。總之,只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規、政策體系,我們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膽地發展對外貿易,更大規模地吸引外資,加快我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要能夠壯大自己,就一定能在這一進程中
趨利避害,在開放的大環境中,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經濟大 國。
4、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5、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該怎麼辦的600字作文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在五百多年前,哥倫布使用現在看來是極其簡陋的航海技術穿越大洋,並安全返航,以此來證明"世界是圓的"。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折騰了71個晝夜,發現
了第一塊陸地。哥倫布深信他沿著地球的另一個方向來到了印度,而實際上,那是後來被命名為"亞美利加"的新大陸。不管怎樣,在哥倫布之後,"世界是圓的"
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常識。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對比,確實感到經濟全球化洶涌而
來,同時也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同一個時代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我竟然在自己狹隘的小圈子裡生活了二十多年,實在是令人震驚和羞愧。作文網
幾個世紀後,弗里德曼來到了真正的印度。他發現,這里的人們在頂尖學府里接受教育之後,已經掌握了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世界彷彿又驟然變平了——滑鼠點擊之間,在印度就能夠輕易調動遍布世界的產業鏈條。這就是《世界是平的》所描述的"全球化3.0"。
弗里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像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弦的懸疑
小說。但讀完之後,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並不是經濟學家,因為他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過於隨意,有時為了生動就舍棄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過於
認真,需要去偽存真。作文
弗里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
或者你仰天長嘆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
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他認為現在的社會必定抵擋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在《世界是平的》一書出版之前,他已經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之一。《世界是平的》更讓他贏得了大師的聲譽。作文
弗里德曼對環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
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我是讀不太懂這本書的,但還是收獲了緊迫感。深感國家要強大,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還是得靠人才。面對洶涌
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浮沉,國家
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范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學者說的那句話:「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更需要比爾蓋茨」。
本書也提醒了我們,在鏟平的世界競技場上,我該如何提高自己,讓自己永遠保持很強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必須:1).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尤其是電腦
方面與自己工作和業余愛好有關的新技術、新軟體;2).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3).不斷地學習了解世界設計領域的新動向和潮流,同時豐富自己的管理知
識和提高管理水平;4).不斷地了解同行業的發展狀況。否則,自己有隨時在平坦的競技場上站不穩的可能。一句話:准備好自己,隨時迎接新的挑戰。
當前,中國正在走一條科技興國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不僅中國需要科技興國,需要科學發展,任何國家都需如此,因為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游戲規則。
供參考 滿意請採納
6、中國是如何走向全球化
全球化正在改變世界秩序。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都在日益增強。作者認為,在未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中國有能力成為先行者和領導人。那麼,中國為什麼具有這種能力?中國怎樣成為領導者?中國未來的走向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世界?中國會不會用自己的意願影響國際體系?中國會不會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些都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的思想。「中國威脅論」不足取,因為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休戚相關,這一點在經濟領域尤其突出。本書搜集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呈現了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經濟也會跟進;當中國經濟放緩,世界經濟也會萎靡。2008年金融危機動搖了世界對美國和西方經濟能力的認同,作者說,「這是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開始」。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大膽假設:由中國構建的、全新的全球金融體系,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前提是放鬆資本管制和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其實不僅是資本市場,中國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都顯示了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以及中國政府的調控能力。
筆者認為,2008年的確是一個契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模式的潛力。不過,我們不應盲目樂觀。中國之所以能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策略,但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所指出的,中國應當破除「對增長率的迷信」。經濟放緩沒有關系,穩中有升才是最好。中國的改革必定是一個漸近方式。在本書結束語「界定中國的八大特性」中,作者強調了中國政府運作的獨特方式,「中國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下去,很重要的一點,還要看中國政府能否更好地用市場規則辦事。中國需要的是經濟更自由和一個更有自信心的、更開放的政府。
作者從國際關系視角分析中國地位的研究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重視東亞秩序中幾個主要國家的關系。本書有一章專講日本,其實是提醒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向日本學習借鑒。本書不僅講現狀、講未來,還不斷從歷史上挖掘根源。比如朝貢制度給中國地緣關系帶來的影響,比這更重要的,是儒家價值觀在亞洲秩序中所奠定的文化認同感。這是中國的歷史包袱,也是寶貴資源。從長期來看,傳統文化並不妨礙引進西方技術和思想,而儒家文化讓中國一向更關注家務事以及地緣關系,中國在今後會更多地以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根據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理論,任何大國都有修改國際現狀、擴張自己權力的意圖。中國當然也有這樣的政治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成為「龍頭老大」。作者說中國將會代替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領導人,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筆者更贊同波蘭前總理、著名經濟學家科勒德克所預想的「十五大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中國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這種多元化結構以達成共識、實現多贏為目標,不但不會與全球化發生沖突,還會促進全球化的發展。未來的世界更可能是一種各方相互依存,保持微妙平衡的多極化格局。
本書副標題名為「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作者對中國充滿信心,筆觸激昂熱情。中國讀者閱讀本書可能深受鼓舞。但激動過後、冷靜之餘,筆者想給其他讀者提個醒兒,不要別人誇我們有多好就真的覺得自己有那麼好,切忌頭腦發熱。作者將中國擺在國際關系的中心地位,這固然提升了中國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反對西方中心論的同時,也要避免「中國中心論」的陰影。中國要用事實和行動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
7、中國是如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
1、堅持黨的領導和基本路線不動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技術,堅持科學發展觀。
4、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行科教興國。
從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可以看到,一方面,這一全球化的趨勢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生產社會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現。另一方面,這一趨勢歸根到底是和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可以說,經濟全球化進程首先和主要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動的。當代經濟的全球化實質上是在當代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因此,這一趨勢不能不具有二重性,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是一般的經濟國際化所不能比擬的。經濟全球化促進生產水平提高和全球經濟的發展,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在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各國在面向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參與世界市場競爭中,可望促使各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當今世界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的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等。
8、中國面對全球化的舉措是什麼?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已成為顯著的歷史趨勢與發展潮流。經濟全球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貿易自由化,即各國間貿易障礙的減少,包括關稅的不斷降低和非關稅壁壘取消;二是金融國際化,即各類國際性金融市場的形成和各種國際性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三是生產跨國化,即跨國公司全球投資發展導致生產國際分工的深化,跨國化生產成為當代世界生產的主要形式。經濟全球化的意義在於,融入這一過程的國家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比如市場更大、生產要素來源更加廣泛,跨國公司也會帶來更多的技術和資源。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擴大市場的機遇,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展的機遇,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遇。因為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更多的外來投資和更大的國際市場,實現發展的跨越。當然這種機遇只屬於實行開放型發展戰略的國家。
經濟全球化也對中國提出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全球范圍資源與市場競爭的挑戰。全球化使國際生產要素的競爭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了開放型發展道路,努力吸引外資與先進技術,中國如果不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不可能在吸引國際資本等生產要素方面繼續保持優勢地位。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已成為WTP的成員,各國相互開放市場,按照WTO規則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如果中國不能獲得平等的待遇,就必然會在這種市場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其次,全球范圍體制競爭的挑戰。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開放型發展戰略,按照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參與國際競爭;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國家普遍採用市場經濟體制,縮小了與世界經濟的體制差異;即使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也通過市場的自由化改革不斷提高經濟體系的效率。因此,當代的國際競爭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國家整體的競爭,說到底是體制競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體制競爭力大大提高。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仍很不規范,在按市場經濟原則競爭的全球經濟中仍然顯得很弱。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WTO是按照發達市場經濟的體制規則建立起來的,加入WTO實質上就是採用一套規范發達的市場經濟規則來推進我國的改革,這將大大加速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從而加快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體制競爭。
第三,趕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國際分工,特別是基於知識經濟的國際分工。知識經濟不只是導致幾個新興產業的出現,而是經濟結構的一場革命。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知識經濟,才能避免在這場革命中落伍。加入WTO,開放通訊市場,加速經濟信息化,廣泛開放服務業,等等,目的都在於加速中國產業結構的進步,從而爭取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地位。否則,中國將長期停留在一般製造業甚至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正如當年工業革命導致世界工業國與農業國的分工,並使後者長期以來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樣,信息革命正在形成世界"新經濟"與"舊經濟"的分工,這必將導致後者處於落後地位並難以翻身。
▊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WTO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加入WTO實質上就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WTO的形成與發展證明了它是經濟全球化的標志與載體。
WTO及其前身CATT(關貿總協定)是20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國際合作與人類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人類從戰爭的破壞中覺醒,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對誰都不利,爭奪市場的戰爭只能導致世界的災難。CATT以"實現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擴大貨物的生產和交換為目的",在47年的發展中促進了大部分國際商品貿易的自由化,促使各國關稅大幅度下降,在消除非關稅壁壘和反傾銷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WTO大擴展了貿易自由化的領域,完善了國際貿易及與其相關的各種規則,把覆蓋范圍從貨物貿易擴大到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領域,大大完善了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形成了一個法制化的國際經濟貿易體制。WTO成員必須以一攬子方式接受協議,這一點有利於成員方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利益平衡,因為在一些領域相對不利,但在另一些領域中相對有利,這就使得成員方能夠全面考慮參與的得失,從而大大減少全球化體制建設中的困難。
WTO是一個具有成長性的國際組織。不僅其成員不斷擴大,作為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更有代表性,而且它還通過組織成員方的談判使其自身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在多哈啟動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就說明了這一點。已經提出的各個議題都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如農產品與服務貿易協議完善問題、區域經濟集團、貿易與環境、貿易與投資、競爭政策、政府采購透明度、貿易便利化、葯品知識產權,等等。這些議題出自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國際協議的達成將使全球化更加穩定合理地向前發展。
中國加入WTO,一方面表明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符合了經濟全球化對一個競爭參與者的資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開始了通向全球化競爭的新的發展道路。從發展進程看,我國的對外開放先後有四個大的階段: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興辦經濟特區為開端的"探索試驗性階段";二是從90年代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的"區域推進型階段";三是現在以加入WTO為標志的"全面和雙向開放階段";四是若干年後以人民幣完全可兌換、資本市場全方位開放為標志的"高度開放階段"。
目前開始的全面和雙向開放階段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外貿政策從主要激勵出口向同時放開進口轉變;第二,外資政策從吸引外資流入為主向同時注重對外投資轉變;第三,國家產業政策從出口導向戰略向同時實行產業國際化轉變,企業經營從國內生產、國外銷售向生產經營國際化轉變。總起來也可以說,我國的發展戰略從立足於國內實行對外開放向立足於整個世界、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轉變。
▊利用WTO體制條件趨利避害
WTO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發展起來的,也創造了各國參與全球化的規則與條件。中國是在開放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需要進一步利用全球化的條件發展自己,其中既包括利用國際資金與世界市場,也包括利用國際的體制條件。加入WTO有利於中國更好地利用國際性的體制條件在經濟全球化中趨利避害,從而贏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WTO的宗旨在於促進經濟發展,這完全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WTO協定指出,這一組織的目的在於"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穩定增長以及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通過互惠互利安排,實質性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關系中的歧視待遇,從而為實現這些目標作出貢獻"。這表明,中國加入WTO後可以獲得更有利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外部環境。我們不僅要堅持履行我們在協議中所作的各項承諾,而且要充分利用WTO所創造的有利的國際環境,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服務。
WTO建立的是一個可監督的自由化競爭體系,它提供了成員方既能通過自由化獲益,又能在必要時採取行動的風險防範機制。成員方可以針對貿易夥伴的傾銷行為啟動反傾銷程序,針對貿易夥伴的補貼行為實行反補貼稅,為保障國內產業而暫時採取某些限制進口的緊急措施等。中國也完全可能充分利用這種風險防範機制,在贏得經濟全球化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的沖擊與風險。
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是WTO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機制確保了國際貿易摩擦可能得到及時和公平的解決,是經濟全球化走向法制化的表現。WTO確定了國際貿易爭端的解決程序、每一程序的時限和當事方的權利義務等各個方面,並且確保了這一機制的效率和權威性,這是一個公平而公正的競爭體制。加入WTO不能僅僅理解為市場開放、履行義務,同時也包括作為成員應該享受自己相應的權利。中國應當加快熟悉這一體制,以更有效地維護自己在這一組織中的合法權益。中國需要掌握國際市場競爭規則。20多年來,中國較好地利用了全球市場,出口迅速增長,在一大批製成品上成為世界有力的競爭者。但是一些國家以單方面的反傾銷行為實施保護主義,以致中國出口越是擴大,與國際市場的矛盾就越大。為了在各種矛盾中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利,我國需要利用WTO的規則,以使貿易摩擦得到公正、合理、及時的解決。
WTO的透明度原則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形成了巨大的挑戰。這一原則一方面要求成員政府經常性地向其他成員通知各自的具體措施、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規定由WTO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進行定期審議。這種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通過經常性的監督來增強各國貿易政策及做法的透明度,鼓勵各成員更嚴格地遵守WTO的規則並履行其承諾。這種審議機制的作用在於,一成員方制訂的政策和出現的情況,可使其他成員方更加理解,而其本身又能及時得到其他成員對其貿易體製表現的反饋。這種透明度原則創造了全球化經濟運行中的可預見性。中國既要按照這種透明度原則來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法制與行政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管理方式與國際接軌,又要充分注意藉助這種透明性和可預見性去關注其他成員方,把握世界市場,制訂企業的競爭戰略和政府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出口市場。
經濟全球化所形成的是一個以自由競爭為本質特徵的世界經濟體系,對弱者的不利性是無疑的。但是WTO的積極作用在於,它既維護了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規則從而強化了其競爭性,又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優惠安排以減少其相對不利性。WTO協議中包含了對發展中國家較為有利的特殊安排,如可以進行與發達國家的非互惠安排;可以獲得其他成員的特殊的差別待遇;各成員要通過擴大市場准入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機會;在採取國內或國際措施時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展中國家實施各項協議有更長的寬限期;還可以得到各種履行義務培訓性質的技術援助。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不同程度地有發展中國家的特點,這對於中國減少全球化的沖擊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些特殊安排加快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同時還要深入研究WTO的各種例外條款,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以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規則,減少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