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報價大全 » 外國為什麼不發展電子商務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外國為什麼不發展電子商務

發布時間: 2023-06-16 05:55:16

1、為什麼電商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展不起來呢?

 電商在我國這兩年發展迅速,但是為什麼電商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展不起來呢,因為電商並不比實體店先進,電商的成本並不比實體店低,電商的成功是建立在巨大的流量之上的,流量小的電商平台只有倒閉,我國至少有20萬家電商創業平台,最後剩下的只有幾家,所以,電商倒閉的概率遠遠高於實體店。 

 因為一是歐美國家的人口數太少,上網購物的人太少,流量太少,沒有巨大的流量,做電商只有賠錢。二是歐美國家對於售假者處罰非常嚴厲,在歐美售假者是罰到傾家盪產的,而且還被所有的人看不起,在歐美只要售假全家人都被社會看不起,根本就沒有生存空間。三是歐美的金融服務非常完善,網路金融服務的空間很小。 

 而且在歐美和日本,亂發財的手段不好使。創新營商模式的前提是,必須減少各種束縛。在歐美、日本等發展趨於成熟的社會,一個蘿卜一個坑,所以,那些動輒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而且歐美和日本的傳統商業服務業比較發達。美國的大型超市,比如沃爾瑪和好事多,商品豐富,價格便宜,基本滿足了普通美國人日常購物的需求。日本的社區小零售店,比如7-11和全家等便利店,幾乎24小時營業,遍布街頭巷尾,也非常之方便。且國外電話訂餐和信用卡付賬的模式,已被眾多歐美和日本的消費者所熟悉。反觀我國,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基本上是跳過了家庭有線電話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了手機通信的時代。跳躍式發展,可以彌補原先基礎商業發展上的不足,是彎道超車的好思路。

 在美國,大型電商的發展,受到較多的限制。去年,紐約長島的居民,投票反對亞馬遜在長島建立區域總部,就是一個例子。人們認為,亞馬遜的各級行政管理人員,拿走了大部分的好處,又認為,會對長島的傳統商業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2、為什麼歐洲國家不大力發展電商呢?

Rocket internet的官網上赫然寫著「做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看來,歐洲的一線互聯網公司已經從內心裡沒有把自己放在和中國互聯網公司一個量級了。Rocket internet今年10月份上市的時候估值大約為67億歐元,而同期上市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達到2000多億美元。在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佔了11家,亞洲國家佔了9家,而歐洲一家都沒有。在全球經濟中如此發達的歐洲,為什麼在互聯網產業上一直難有作為呢?今天我想談談我自己的看法。1)語言割裂,市場狹小由於歷史的原因,歐洲是幾十個小國家組成的一個富裕的大洲,但是過於分裂的文化市場使得歐洲的互聯網發展起來比較困難。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也不過只有8000多萬人口,許多國家的人口只有幾百萬,但是每個國家都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丹麥的人口只有500萬,荷蘭人口1100萬,但是這樣的一個市場,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互聯網不同於製造業,德國產的賓士和寶馬可以無阻礙地暢銷世界,但是德語的網站連歐洲國家都打不進去,互聯網是高度強調速度和運營的,因此歐洲多語言的阻礙使得發展互聯網的成本很高,而德國、法國這樣國家的互聯網公司又只能在自己本國這樣一個小池塘裡面發展,這樣的小池塘很難能長出大魚。相比之下,美國有3億人口,且英語世界通用,中國有13億人口,外國互聯網公司又很難進來,這註定使得中美的互聯網全球領先。在移動互聯網上,歐洲就更加落後了,我們在法國看到許多人還在用藍屏的功能手機,歐洲人換手機的頻率比亞洲人低得多,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比例很低,而在中國和日本的地鐵上,一眼望過去幾乎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在玩。

3、發達國家為何叫停電商

勞動力成本: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滿足一個基本條件:發展物流,購買兩三天甚至同一天的貨物到你需要的地方,那就需要人,而在歐美,勞動力成本是巨大的,坦率地說,沒有人會給你幾千美元一個月。與中國不同的是,歐美有那麼多的小工廠和個體工商戶。歐美階級相對固定。大多數人為企業工作。像中國這樣的小製造商,或是那些敞開大門的個體經營者,都希望降低成本,直接向客戶供應商品。他們只有購買需求,但銷售需求不強。此外,小商品等產品的原產地大多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事實上,即使在西方,大多數電子商務企業都是經銷商,而不是個體經營者。

我國電子商務的興起與80後一代,特別是80後女性有著密切的關系。畢竟,淘寶一開始就開始生產女裝。為什麼?追求新事物,追求時尚,追求簡單生活!80後、90後、現在的00後是電子商務消費的主力軍。電子商務消費簡單明了。80後、90後的艱苦生活確實比前幾代人少,但壓力不小。房價、工作和撫養孩子都不是購物的時間。我們習慣於下班後購物、吃飯和開車。目前,房地產絕對掌握在權貴手中。高房價和高房租讓大多數8090後創業者感到困難。幸運的是,電子商務平台的出現使底層企業家成為可能。網路創業與網路消費相輔相成。

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不見面,電子商務就可以作弊,而且價格便宜。然而,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不能玩電子商務,這使得開實體店的人失去了生命。現在有些年輕人在網上賣假貨。

4、為何國外不像國內一樣熱衷電商,仍然還是注重實體經濟?

因為國家模式不同,外國更適合實體經濟,中國適合電商。

電商是指,通過網路實現物品和貨物的交易,實體經濟,主要還是指現實生活中實體店的銷售。

一、國內交通更發達。

電商的運轉要靠物流的運轉來進行,而物流就需要許多的交通工具,飛機,火車,汽車等等,中國的交通發展是非常發達的,舉個例子例如某東,某東自營店基本上在每個省會都會有許多倉庫,你在手機APP上下單購買,基本上就能隔天到,快的話當天就能夠送達,可以說是非常的方便快捷,某寶的話也只需要三天左右。

然而外國的交通卻並不是很發達,他們要想發展電商的話,需要有相當便利的交通才可以,在外國要想購買一件商品,通過電商,運送的時間可能就要一兩周左右,按的話也需要一個月以上。

二、發展中國家適合電商。

發達國家並不適合電商運行,因為在他們國家勞動力是珍貴的,如果說發展電商的話,就會不需要太多的實體經濟支撐,那麼就會有許多的人失去工作,導致失業率快速增長,許多人無事可做,引起騷亂。

電商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實體經濟,所以電商並不適合發達國家,而我國卻可以運行發展的很好。

三、外國實體經濟更發達。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的並不如外國的好,外國的實體經濟是很發達的,比如商鋪和超市,在我們國家需要很長的距離才能找到一個,而在外國卻很常見,可以說隨處可見,你想要的東西在外面都可以買到,而且很方便,所以外國人也並不注重電商的發展。

中國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就沒有外國人的好,所以我們就可以大力發展電商,我們也更注重電商,現在電商的發展已經導致了中國許多實體店倒閉,但是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就業機會,這並不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

你認為中國的實體經濟和外國的實體經濟哪個更好呢?

5、歐美為何「冷落」電商?原因不止擔憂沖擊實體店

<

6、越發達的國家,越不扶持「電商」,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不同於我國電商發展迅猛的現狀,國際社會對「電商」興趣不高,發達國家為何不願大力發展電商?為什麼越發達的國家,越不扶持「電商」?

電商對勞動者的就業影響

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員階層相對固定,人們需要走進企業工作。以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為導向,電商使消費模式升級,與此同時,產品的開發、生產等環節必然隨之轉變,對人員分工需求自然不同。

電商行業有一套全新的服務模式,在疫情沖擊的當下,我國物流仍能正常運轉,足以說明我國電商業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在提供了諸如「快遞小哥」一類新崗位的同時,也註定了一部分人的「失業」。

電子商務在充分發展線上業務的同時,其實與線下勞動就業「反相關」。這就意味著,線上業務發展越好,線下勞動就業越困難。消費過程經過電商的簡化,實現了商家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同時也過濾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職業。

而隨著未來人工智慧的不斷提升,不僅實體經濟會遭受重創,勞動力市場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失業者」。電商發展是把雙刃劍,在給消費者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剝奪了許多人就業的機會,更會加大維護社會秩序的難度。

電商行業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

首先是消費者隱私的維護方面,但凡選擇電商平台進行購物,務必要提供充分且真實的個人信息。發達國家比較注重個人隱私,不會在網路上輕易暴露相關內容,而電商消費的「留痕」,將會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第二,有不少消費者都有過「貨不對圖」的體驗,網路商品存在「虛假宣傳」,商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僅靠視頻和圖片的展示,存在局限,性價比並不高。

發達國家一般重視商品質量,制定了極為嚴苛的退貨規則,這也是他們不敢輕易發展電商的原因,一旦發現偽劣,將會面對高額的賠償金。國人需要在電商領域,加強對商品質量的管控,不要只一味打「價格戰」。

第三,消費體驗喪失「人性化」,以往到實體店購物時,店員會熱情推銷,消費者與朋友和家人在商品之間挑選、討論,非常有消費儀式感。電商的發達,使得大家足不出戶便可購物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失去了「真實」的消費體驗。

總結

發達國家不願發展電商,與當地的市場環境、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互聯網平台技術等密切相關。他們一要構建好電商發展的物質、人力等基礎,又要有足夠的實力能承擔巨額的成本,還要結合本國政策,維護好消費者權益,跟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相比,電商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明顯更大。

其實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本土文化背景,背景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同,發達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有效降低失業率,側重實體經濟的經營似乎更為合理。